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18年08月03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吳曉樂.大塊文化

【推薦序】走進故事屋�楊翠
這些母親,甚至都不知何時丟失了自己的孩子。然而,曉樂並非意在建構「妖魔化」的母親形象,她以一個介入者的溫柔眼睛,穿透這些母親的生命底蘊,悲憫她們身上來自父權家庭的傷痕長年未癒,有的甚至還身處「傷痛進行式」之中。這些母親,多數也曾經歷各種輕視、疏忽、離棄、暴力、威迫,背負著這些傷痛,她們又被賦予看守孩子、教養孩子、決定孩子未來的所有責任。書中許多母親,總是擔心著,如果沒把孩子的成績提高、選項變好、未來點亮,會讓自己陷入被丈夫譴責、冷漠、離棄的險境。

〈人子,與貓的孩子〉
小圓媽是家庭主婦,又不喜外出,也不熱中社交,她能說心事的夥伴就那麼兩、三個。她的存在價值,是肯定,還是否定,主要是交由丈夫來決定。然而丈夫給的期望太沉重,她一個人難以承受,只得分流給眼鏡仔,分流給我這個一週不過出現五小時的外人。每週時間一到,我無可迴避地必須出現在這個家,她看到我,明白自己滿漲的情緒將得到出口。

我、眼鏡仔、小圓媽,我們三人不知不覺地掉進一條食物鏈,弔詭的是,位居食物鏈的最上端──眼鏡仔的父親──一個禮拜撥給眼鏡仔的時間,可能沒有幾小時。

〈他沒有家了〉
1.《亂世佳人》中,受不了郝思嘉反覆帶來的傷害,白瑞德在故事最終,對著深愛多年的郝思嘉如此說道:「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 (坦白說,親愛的,我一點也不在乎了。)這句話曾經在美國電影協會民調中,拔得「百大電影經典名句」的頭籌。

2.德蕾莎修女:「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關心。」

3.陳小乖越是張牙舞爪地強調自己多麼富裕,你越能辨識出他的內心有多麼匱乏。

4.有些小孩品行不壞,只是不喜歡碰書,排名居後了些,師長很容易給這種小孩貼上負面的標籤;相反地,有些小孩的身心已經明顯出了狀況,但他的成績仍維持在高度的水準,師長也會片面地誤信這小孩的發展猶在正軌上。

5.小乖注視著我,他的雙眼澄澈:「老師,我知道我現在比以前更虛榮,妳很不喜歡虛榮的人。但是,除了錢,我還剩下什麼?妳說過,物質帶來的快樂很空虛,這點我也知道。可是沒有錢,我的日子更空虛。妳可以理解嗎?這是我此時最安定的生活方式了。」

〈必須過動〉
「我會盡力。」
這是我一貫的官方回答。
沒真正下水之前,說冷說暖,都沒有意義。

〈天賦〉
1.經驗告訴我,紀太太之後還會再打電話來的。
父母是一種太孤單的職業了,一旦他們的情緒找到出口,他們便會繼續開發這條道路。

2.我總算懂了,為什麼紀太太這麼堅持要讓兩姐弟的成績可以「並駕齊驅」。這背後,有一股更古老的力量,是文化、是結構,也是難以動搖的觀念。

3.紀小弟很聰明,他很快就看清事實,與其積極抵抗,不如採取沉默、消極不合作運動。他抄筆記,但他只是抄,沒有經過思考與整理。他應考,但只在考前半小時才準備,成績不理想,他就苦著臉,用力地為自己喊冤:「我有讀啊。」他並且指向講義上虛情假意的畫線、潦草且兵荒馬亂的註記。除了敷衍,還是敷衍。

我們之間的互動,就是沒有互動。單向的輸出,單向的敷衍。這樣的教學自然沒有好的成效,我知道我們在浪費時間,浪費他的,也浪費我的。

4.紀小弟對我的存在也越來越排斥,他看我的眼神一天比一天不友善,甚至把我視為母親的應聲蟲,紀太太邪惡的代理人。

5.紀小弟彈開身子,現在他站著,揉著自己發紅的耳朵,看著紀太太,更坦白一些,是「瞪」著自己的母親,眼中是赤裸裸的恨意。我很不想使用到這樣的詞彙,但那確實就是恨意,非常具體的恨意,難以用言語去柔焦、修飾。

6.每一次,她看著紀小弟抱著球就消失得不見人影,她坐在家裡等待,時鐘的指針無情地往前,她知道打球的兒子是最快樂的,但她不能確定,這樣的快樂可以維續多久……她知道讀書對兒子是痛苦的折磨,但這或許是在台灣最容易的生存之道。

〈怪獸都聚在一起了〉
1.不要以為小孩子是欠缺惡意的生物。

2.在這社會上,有一派人主張:「小孩本性善良,會做錯事一定是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誘導。」
抱持這種觀點的人,一定沒有認真品味過童年。小孩子是一種充滿惡意的生物,必須隨著年歲漸增,受到禮教的規訓之後,才會學習收斂,或者懂得包裝自己的惡意。

3.我穿過人群時,可以聽見那些細碎的字句……待距離拉近,人潮隨即就地解散,其中有些人會回首看我一眼,掩嘴嘻嘻笑了起來。看似未完成的語句,其實已經很完整了。我說過了,小孩子很擅長毫不修飾地傳達惡意。

4.乍看之下,這是我的人生,但實際上操盤是那對合作無間的怪獸。

5.漢偉的情事特殊,一體適用的規則不適合他。

6.老師當久了,難免會把學生想得邪惡一些。

7.這年頭,老師的隱私像是公園的草皮,任由來公園玩耍的家長及小孩踐踏。

8.有了手機之後,家長對於「即時聯絡到老師」的執念膨脹得非常可怕,現在,一旦漏接家長的來電,家長的抱怨便隨之而來:「老師要記得常看手機啊!」

通訊軟體還一個接一個推出,有完沒完啊──

9.教師的工時,遠比外界所知的長上許多,離開校園,褪下拘謹的套裝,脫掉嚴肅的面具,仍無法成功地從「老師」的角色中抽離。說穿了……是家長們不讓老師出戲啊。

家長們最常誤解的一件事情是:小孩是他們生活的全部,但對老師而言,小孩不能代表什麼。對大部分的老師而言,學生是工作的一個環節,過程中所衍生的師生情誼是附加價值,有了要知足,沒有也別謾罵,師生情誼從來不是教育的元素,壞事的前例也不是沒有。

淺顯一點說好了,在我下班後,我一點也不想聽到「蔡漢偉」三個字,包括任何學生的名字,我只想回歸私生活,卸妝、打開微波好的餐盒,把全身的骨頭交給沙發。比起學生此刻過得怎樣,我更關心韓劇今天會播出幾個小時。我下班了,下班有下班的生活。
這樣的自白傳入家長的耳裡,會招致怎樣的評價呢?
用膝蓋想也知道,他們會說:「這老師太沒心了。」
這樣的想法未免太自大了吧。難道老師的心是為了學生而存在嗎?

10.我太小看我同事的警告了,蔡漢偉的母親簡直是神經病。我沒想過天底下有這種父母,可以為了小孩的成績,甘願在眾人面前又哭又笑,極盡煽情之能事地演出;我更沒有想過,她會對我吐出那些詛咒,小孩的成績有這麼偉大嗎?偉大到可以把老師的尊嚴踩在地上。

11.我要辭職了。
官方說法是要返鄉照顧罹患癌症的母親,實情則是單純許多,我累了。妳可以拿我們的對話內容去向蔡漢偉的母親告密。我不怕。一旦我從老師的身分中走了出去,蔡漢偉的母親也不再是家長了,一個神經質的中年婦女,我怕她什麼?

12.老師的職業需求,除了專業的授業能力、協助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外,還得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心他們的家庭狀況,建立好家長與學校間良好的溝通橋梁等等,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差池,龐大的責任立即掉了下來。

13.少子化所衍生的負面效應,一般人往往從世代更替、扶養比的角度出發,在我看來,他們少提了一個很重要的層面:少子化製造出一對自以為是的學生與刁鑽的家長。

14.因為只生一個、兩個,家長習慣將家中所有資源挹注在孩子身上,把小孩寵得無法無天,這麼說可能會讓很多家長感到不悅,但我的個人觀點是,養小孩跟投資很像,今天你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對這次投資的得失心不免會非常可觀。
簡單來說,家長開始把小孩放在很優先的位置。

15.接受教育的對象是學生,照理說,老師的教法該以學生為導向吧,怎麼會是家長呢?
更有不少家長把學校教育當作是飯店buffet,可以滿足他所有的心願。
這樣想真是笑死人了。

學校教育有如營養午餐,大部分的人負擔得起的價位,不會太精緻可口,也不至於難吃到哪裡去,不想吃的學生請額外花錢去福利社解決。換句話說,一套規則,一定有你家小孩佔上風的場面,也一定有風向不對的日子,這才是學校教育,想吃高級buffet的人請找家教、補習班或者更小班、更貴的私校客製化──

16.現在的小孩,天真無邪的臉孔下到底包藏著怎樣的想法,妳永遠不知道。他們深諳自己是稀有資產,要麼裝可憐,要麼放膽對父母予取予求,蔡漢偉不正是一個例子?口頭上嚷嚷著自己的父母多可惡,伸手要花用時卻毫不手軟啊。

17.妳當家教的,也見識過這種家長吧,把自己的小孩打包成一團,丟給外人。滿兩歲丟給幼幼班,大一點丟給幼稚園,之後換成國小,國小很早就放學怎麼辦?別慌,有安親班。進入青春期,怕小孩會利用閒暇時間做壞事,便往補習班送。此類家長似乎很害怕和自己的孩子單獨相處,急著把小孩的時段切割成好幾塊,安插不同的活動,每個活動有不同的外包負責人。基本上,他們表現出來的立場即是:寒暑假帶小孩出國一趟,定期繳納兒女的學雜支出和補習費用,手頭尚寬的話,再負擔一、兩項才藝項目,便盡了為人父母的責任。之前,有家長跟校方提議,說希望能增加課後輔導時數,我很訝異,禁不住想:你們有多麼不想看見自己的小孩啊。

18.我曾相信我可以做個好老師,最後我把自己給掏空了。要體察這麼多孩子的情緒太困難了,尤其我無論怎麼做,總有一、兩個人看不過去。再說,關心小孩的心情,究竟是誰該負主要的責任?我可不是那個出精子或卵子的人,憑什麼強迫我付出那麼多?

〈高材生的獨白〉
我還想再多說些什麼,母親又說:「別說了,這件事就這麼定了。」
在母親的心目中,一個決定的做成,只要小孩子有發表過意見,做父母的就符合「民主」的條件了。這同時也暗示了一個危險,母親認為她不必認真聆聽孩子的意見。

【後記】莫失莫忘
1.有沒有一個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把「親」與「子」綁得太緊了?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

2.有些人就是不適合走入婚姻,或者為人父母。但在二、三十年前,一般人不會想得這麼遠,他們覺得只要孩子生下來,把孩子帶來人世間的男女自然能勝任父母的角色,這實在是很天真的幻想。

3.母親在懷我的十個月中,已差不多做足了為人母親的心理準備;而我的父親,他或許直至今日仍尚未意識到身為父親的重量。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愛我像愛一個玩具,興致一來就抓過去說幾句話,興致走了便逕自逍遙去,把我擱在後頭。

4.父親他之所以生子,純粹是出於社會的規範,一個男子到了三十歲理該有個孩子,他於是有了我與弟弟,可是他始終沒有想過,「父親」兩個字不過是個骨架,要想方設法填入向肉、甚至賦予精魄,這個角色才能活過來。是以,父親之於我的人生,存在,但也不存在。他雖到場,可是永遠不參與討論,只是雙手抱胸,好整以暇地等著母親把我們加工成乾淨懂事的小孩,唯有如此,他方有可能跟我們說上一段話、共度一段時光。

母親說,父親是「成了婚的單身貴族」,這個譬喻很好。

5.母親活像是個單親媽媽,一人經手我與弟弟的大小雜事,難能可貴的是,她做得非常理想。

6.童年已經很短了,只有笨蛋才急著快轉。

7.母親把我送去學畫畫,上課前我往往很期待。繪畫沒有成為我的專長,倒是成了我紓壓的管道。

8.一個人成績好但品行惡劣,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大腦有東西的人,做起壞事來會更可惡。

9.聆聽學生的心事,這種行為看似毫無效率,其實也可能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行為。教育未必得在全部的時間裡塞滿學科知識,一定也有其他值得言說的,例如學生自己的事。

10.我看了好幾年,發現在學生「無心讀書」的背後,實則藏著很多心事,可能是在學校被欺負了,跟摯友鬧翻了,或者覺得老師對自己不太友善等等。他們不敢提出來,怕被說是藉口。

11.每個人,都在等待誰來傾聽。唯有他的言論得到傾聽、得到尊重,我們才得以反過來要求他也傾聽我們,尊重我們的言論。

這不只在談教與學,也適用在其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