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yagisu

妹國語:省視變調的親子關係

2018年10月21日
刊登於國語日報10版星期天書房
2018年10月21日(日)

妹國語:省視變調的親子關係_img_1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公視單元劇改編吳曉樂於2014年的著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七分真實加上三分科幻的拍攝手法,是一部萬眾矚目的戲劇,吸引各界討論。

原著小說的作者吳曉樂是位家教老師,頂著台大法律系畢業的光環走進不同家庭擔任家教。這本書中她以親身經歷寫下九個家庭的故事,這些家庭中不乏父母嚴厲且強勢要求孩子的成績,並自作主張為孩子鋪了一條他們自認對孩子最好的路,這樣的父母在周遭真的很常見。

印象最深刻的是〈必須過動〉這篇故事,若娃的媽媽不若其他篇家庭中的母親「自以為是」,相反的,她並不把成績看得太重,若娃能隨心所欲做自己愛做的事。可能是她失去過一個兒子,她對若娃這個掌上明珠呵護備至。當若娃的老師說若娃上課不認真時,若娃媽媽趕緊帶女兒到處求診,「沒診出我女兒有問題的醫院不是好醫院,診出我女兒有病的醫生才是醫術最了得的醫生。我女兒如果沒病為什麼無法好好上課……」就是這樣,若娃硬是被貼上患有ADHD過動症的標籤。從此以後,一切皆正常的若娃不論走到何處都要假裝自己集中注意力缺乏,這樣她的媽媽才會高興。

「我這輩子沒有什麼成就,就是希望我的孩子可以有成就。」在〈貓的孩子〉中,小圓媽所說的話彷彿在告訴我們:家長會把當年得不到的種種投射在孩子身上,冀望孩子能幫他們達成未竟之夢。如此一來,又會造就多少心理生病的孩子,與對孩子表現永遠不滿足的家長。

德蕾莎修女曾說:「愛的反面不是恨,是漠不關心。」但當家長為孩子做得過多時,孩子反而容易噎著,無法消化。家長再來指責孩子不領情,控訴「我這樣做都是為了誰?」這樣的指控實則太過,孩子若是火上澆油,一句「是你自己要的,我又沒叫你這樣做」,那家長豈不大崩潰?

吳曉樂用法律人犀利的文筆與多年家教經驗,寫活青少年和雙親之間的互動情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連書名都很發人省思,究竟家長要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又該如何回應家長的教育,值得你我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