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麵包超人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各式教學法

2007年06月24日
公開
23

目前幼稚園各式教學法...不外乎下列幾項... ●角落教學 ●大單元教學 ●蒙特梭利教育 ●方案教學 ●傳統教學 ●雙語教學 一般幼稚園大多採大單元教學法,當然裡面也包含著角落教學,很多都採綜合的方式呈現,目前也越來越多標榜蒙式教學的。每個教學都有其優缺點,不過讓孩子學習主動,讓孩子有無限的空間發揮創意.想像,培養其專注及秩序感是很重要的。 ▒ 2007 / 6 / 24 21:40 述 ▒ .............................................................. 教學法是什麼?大多數幼稚園(托兒所)都會標榜他們是採╳╳教學,對孩子某些方面的發展與學習會有多大幫助,讓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聽得「霧煞煞」,這麼多教學法的專有名詞,到底那一種最好、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學習呢? 簡單的說,教學法就是引導孩子學習的技巧。有的是強調分科教學,有的是重視統整教學;有的是利用練習本或作業簿,讓孩子從紙上作業中學習;有的是鼓勵孩子進行各式遊戲,讓孩子從遊戲及探索中不知不覺地做綜合性的學習;有的是完全依照老師預先設計的教案進行教學活動;也有的是視孩子的興趣而定,逐步發展教學活動。 目前幼稚園的教學有很多種型態,包括:角落、學習區、大單元、主題、方案、蒙特梭利、傳統、雙語等;不同的教學型態植基於不同的理論觀點,對於孩子應該學什麼、怎麼學、主動還是被動學習、老師所應扮演的角色、應如何引導有非常不同的看法。不過無論那一種教學法,都應該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需求及特質、尊重孩子的自主權,才能讓孩子快樂地學習,並完成幼年階段應有的成長與發展。 【角落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角落教學亦稱為學習區教學,是強調以孩子興趣為本位的教學;教室裏會安排圖書區、科學區、音樂區、益智區、積木區、娃娃家(裝扮角)、烹飪區等,每一個區都是依照孩子的興趣、能力而設計與佈置,會提供許多材料、工具、活動,讓孩子嘗試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角落活動,從探索、操作、實驗、遊戲中學習,老師只是輔助與引導的角色,透過細心的觀察和紀錄,了解每個孩子在各方面發展的情形。 角落的佈置與規劃看起來好像是分科,其實孩子的學習卻是統整性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激發孩子在認知、社會、動作技能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烹飪區中所進行的「烤餅乾」活動,孩子不僅學會了如何烤餅乾--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在製作的過程中,會一邊做一邊跟孩子聊天、交換資訊--培養表達溝通的能力,並發揮創意製作了不同形狀的餅乾--培養創造思考的能力;可能還會算一算要做幾個餅乾才夠大家吃--培養數數能力、協商之後由誰擔任小主人,負責招待大家(扮演客人)來吃餅乾--培養待人接務的基本態度及遊戲規則;甚至可能會實驗如何製作出不同口味、香脆可口、不會太乾太硬的餅乾--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富於實驗、研究的科學態度呢!而這樣的學習內容事實上就涵蓋了社會、語文、數學、美勞、科學等各領域的活動。 在角落教學型態下的孩子,自主性、自信心、學習動機、社交能力及問題解決能力較強、自己會主動安排學習活動、較喜歡上學。角落型態的教學對於害羞、拒絕上學的孩子尤其適合,因為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從某個有興趣的角落進入,與一、兩個興趣相投的孩子先接觸,直到他想走出來與其他角落的小朋友接觸為止,不必一下就面對陌生情境、全班大團體的壓力。 【大單元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大單元教學在幼稚園(托兒所)是很常見的一種教學型態,單元可長可短,通常是以每個月為一個大單元,每一或二個星期為一個小單元;較注重團體教學,由老師根據他對孩子能力與興趣的了解,為孩子選擇單元主題,並在事前準備好學習內容與活動。 這些學習內容與活動不僅與單元相關,且涵蓋各種領域,例如:認知、音樂、體能、社會、語文、自然等活動,老師會利用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實物、照片、圖片、錄影帶、兒歌、圖畫書等視聽媒體,拓展孩子的認知經驗。 以「交通安全」單元為例,老師在設計教案之初,會預先訂下如:「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認識各種交通工具的功能及名稱」、「培養遵守交通規則的習慣」等活動目標,並設計如:「常見的交通工具」、「認識交通標誌」、「行的安全」、「小小交通指揮者」等四個小單元。 單元教學的優點在於「學習內容的廣度與系統姓」,該知道的生活常識大都會被老師列入學習範圍,由於多採團體教學,且有教案設計,老師較能掌握孩子的學習內容與進展。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優點也是缺點之所在,既然強調內容的廣度,深度便無法顧及;而太強調有系統地按照事前設計的教案進行活動,教學便易流於不知變通、無法隨著孩子當場的反應、學習狀況做調整;另外,團體取向的教學較無法顧及孩子的個別差異。 【蒙特梭利教育】的重點是什麼? 蒙氏教育並沒有固定的單元,強調老師應準備好一個開放、豐富、有秩序感(整齊)的學習環境,各項教具及設備必須安全、真實、完全符合孩子人體工學,由幼兒依照本身意願自由選擇工作的項目,並透過實際操作各種特定目的的教具中學習各領域知識,包括:日常生活練習(如穿衣、穿鞋、照顧植物、擦桌子、切東西、收拾)、感官、語文、數學、文化等方面。 蒙氏教育非常重視幼兒的個別學習與老師的示範,讓幼兒在一定的使用步驟下,由淺入深操作教具。多採混齡式教學,不以年齡作分班的限制,期望幼兒在彼此觀摩學習、鼓勵與支持下,學會主動學習的精神,與同儕間應有的溝通方式。 在蒙式教育下,孩子的專注力、秩序感(規則性)、生活自理及讀寫算基本能力的培養方面有較顯著的成果,但是在學界仍招致不少批評。例如:由於蒙式教具的設計均有其特定目的,使用方式較缺乏彈性,且缺乏藝術、建構及扮演方面的玩具(教具),可能會阻礙了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另外,由於強調個別化教學、孩子要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大大減少了孩子社會互動及語言溝通的機會。 要達到蒙式教育的目標,老師必須受過嚴謹、正規的蒙式教育專業訓練,確實掌握教學背後的精神,否則易流於機械式的教具操作。目前台灣許多號稱採【蒙式教育】的幼稚園(托兒所),其實只是招生廣告的噱頭,企圖用教具吸引家長願意付高額學費送托幼兒,至於園裏的老師,根本未受過訓練,連教具都不知如何正確操作 【方案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方案教學的特點是主題、課程活動內容進行的方向、方式、時間長短,幾乎完全來自於孩子的構想,而不是老師預先準備的。老師必需積極地鼓勵孩子透過口語、肢體、藝術創作等表達或表現自己的想法感受,敏銳地觀察孩子的興趣、能力、反應,並深入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舊經驗,協助孩子擬定、執行、評估、修正學習計劃,從實際觀察、探索、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建構新的概念。 以進行「獅子」為主題的班級來說,決定主題的過程可能是因為孩子在電視上看過「獅子王」卡通,在學校中經常自發性地談論有關「獅子」的話題或在角落扮演獅子。由於孩子對「獅子是怎麼大便的?」、「獅子的體型究竟有多大?」、「公獅子與母獅子有什麼不同?」等問題極感興趣,老師便鼓勵他們利用各種媒材、方式(例如:繪畫、勞作、黏土)來表達自己心目中所認知的獅子,或經由團體討論讓孩子分享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並討論有那些方式可以證明他們對於獅子的想法是否正確;之後師生決定到動物園觀察獅子、尋找與獅子相關的照片、錄影帶或書籍,長期研究獅子的生態,以便對獅子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方案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概念,強調知識不再是由專家(老師)灌輸給孩子,而是孩子主動透過與老師、同儕的互動共同建構而來,是一種不斷延伸孩子想法的教學,既不分科也不分割。孩子在對他們有興趣、有意義的主題下學習,自然是事半功倍,快樂更是不可言喻。 在此種教學型態下,孩子可以很深入地學習他所感興趣的主題,培養團隊合作的態度及作計劃、創意思考、問題解決、溝通與表達的能力。但是對於四歲以下幼兒較不適合,因為語言表達能力和生活經驗教不足。另外,老師對於開放教育理念掌握的成熟度,是方案教學成敗的關鍵,目前台灣採方案教學型態的幼稚園(托兒所)非常少,而實施成果值得肯定者就更少了! 【傳統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小朋友,打開數學課本第15頁,看書上這一題,答案應該是多少?」「小朋友,在本子上這一行的每一個格子都寫上ㄅ,要一筆一劃寫得很整齊、很漂亮喔!」傳統教學法強調培養孩子讀寫算的基本能力,課程多利用讀本,採分科教學,這一堂上注音、下一堂上數學,各科之間完全沒有相互關係;老師是依照課本的進度上課,要求孩子透過紙上作業、不斷背頌、記憶與重複練習來達到學習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填鴨式教學」。 在此種教學型態下,孩子很容易就養成被動學習的態度、無法享受學習的樂趣或培養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比較明顯可以看到的具體成果是孩子能把所學習到的學科內容知識背頌或書寫出來,但即便如此,孩子也未必真正理解概念,更不太可能會把所學知識應用在生活情境中。 會採用此種教學型態的幼稚園,園長或老師多半是未受過幼兒教育專業訓練,或專業能力不足,或是沒有什麼教育理想,完全跟著某些不知情的家長要求走。事實上此種教學最容易、但最不符合幼兒教育原理,這是某些為了節省人事成本,聘用低學歷、未受專業訓練的人員擔任老師幼稚園最常採用的教學方式。 ●孩子在某種教學型態的幼稚園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教學法並非盡善盡美,選擇時要注意孩子在某種教學型態下,會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比如,「單元教學」雖然學習內容較廣,但多為教師主導,老師安排什麼,孩子就學什麼,易造成孩子被動學習的模式。「蒙氏教育」強調專注、自理能力的培養與秩序感,讓孩子從教具的實際操作中學習讀寫算,但相對的,常會讓人覺得一板一眼,較少鼓勵孩子思考、讓孩子發揮創意。「角落教學」、「方案教學」裡,孩子發揮的空間很大,但也有人覺得這樣的孩子秩序感不夠。「傳統教學」常將學習抽離孩子的生活記憶與經驗,也不提供孩子操作的機會,使學習缺少了樂趣。 既然各種教學法有得有失,家長選定某種教學型態之後,可針對該教學型態的可能缺失加以補足,例如:蒙特梭利的孩子較常從事靜態的工作,較少建構式玩具(積木、樂高組合玩具)或發揮創意的藝術活動,家長即可利用每天接孩子回家的時刻,帶孩子去公園、大操場跑跑跳跳半小時;回家可多鼓勵孩子玩建構玩具、畫畫、做勞作。 ●老師是教學法好壞的關鍵 家長在為孩子選幼稚園時,不要太迷信於某教學法,仍應以「教師」作為選擇的指標。教學法的好壞取決於教師,一個好的老師才能讓其教學法發揮最大的功用,如果沒有好的引導者,再好的教學法也是沒有用。比如:幼稚園所採的教學法雖然標榜是以尊重孩子為本位,但如果在真實教學情況下,老師經常是在旁發號司令、干涉孩子,或者孩子的反應與他預期不同,就會立刻表現出不高興或不以為然;當孩子出錯,甚至會不耐煩或嚴厲責罵孩子,還是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