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娃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別當直昇機父母

2010年04月27日
公開
47

別當直昇機父母(上) 天下雜誌368期 文�李雪莉 直昇機父母無所不在、無所不管,在孩子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對孩子的未來、對台灣的教育,正產生深刻但卻可能是負面的影響。 在這關鍵時刻,父母與社會正需要另一種新教養、新價值, 來重新思考真正「愛孩子」的方式。 現場1 許昌街徐薇補習班。 徐薇永遠忘不了那個鉛灰色的夜晚,教了二十年國高中補習班英文、看過形形色色的父母,前些時間卻遇上無法招架的劇情。 那晚,九點半下課聲響起,學生們湧上發問;排在人龍第一位的北一女學生,連珠砲式的,一問二十分鐘,後排學生騷動顯出不耐;徐薇委婉說道,「妳先讓其他同學發問,待會兒再來好不好?」她揪了眉轉身離去。徐薇不以為意。 幾十分鐘後,徐薇的手機響起,電話那頭,一位中年男性劈頭興師問罪:「妳為什麼不回答我女兒的問題?她一回來就躲起來哭,說後面那位明倫高中學生的問題,會比她的重要嗎?」 甜美的笑容轉為愁苦,徐薇傻了眼,不情願道了歉。 現場2 台北市內湖某明星學校。 游泳池畔,五年四班的三十名學生下了游泳課,準備換裝;泳池畔幾位志工媽媽原本是來協助現場整理與秩序維護,但其中一位志工媽媽看到女兒出來,大步趨前,拿起吹風機吹起女兒的長髮,「別著涼了,」媽媽壓低了音量說話。 ■新趨勢: 過度介入、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 這是一群台灣新生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是歷史上不曾出現的一批「過度介入」與「過度焦慮」的父母。他們像極了直升機,在孩子上空盤旋,無時無刻守望孩子的一舉一動。 以目前五到十四歲的三百萬孩童為基礎,再加上學齡前與就讀高中的一百多萬學生,這群父母約有六百萬(平均每對生兩胎或一•五胎)。 這六百萬的父母,大多數在一九六一到一九七六年階段出生、解嚴前後接受大學或義務教育,被威權教育訓練為學歷至上的競爭動物,上最好的學校、爭取頂尖的工作。 他們看到社會的轉變,試圖以不同於父母輩對自己的權威教養,創造出較民主或自由的「教養觀」(parenting)。 但,在教養上,這群父母遭遇上了史無前例的兩大挑戰。 ■新教養: 對「完美小孩」的期待 挑戰一,少子化伴隨的焦慮。在直升機父母的上一輩,多半有四到五個孩子分散父母注意力;但直升機父母的世代卻最多只有兩個小孩。最新的數據是,一位婦女生不到一.一二個。因此,家族的關注點全集中在少數孩子身上。 挑戰二,第一代教改實驗下的父母。直升機父母的孩子是未成年的學子或學童,是第一代教改的對象;做為教改實驗父母,他們被迫與教改亂象共處,也在全球化無情競爭、就業市場不確定的環境下,教養下一代。(見一一○頁) 台灣教改十年了,創造了六百萬名直升機父母。他們把教養當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 從零歲開始的焦慮 這個極限運動從孩子一出生就啟動。 星期三早晨,台北市的健寶園裡擠滿了一到兩歲的小朋友等著排隊進教室上課。孩子玩的遊戲很簡單,吹泡泡、溜滑梯、唱歌跳舞,希望透過吹泡泡增加手眼協調、爬坡鑽洞訓練肌肉與平衡發展。 四十五分鐘的課程、費用七百元,但不少父母趨之若鶩;一旁陪玩的父親拉開嗓門唱歌,好像是自己在上課,「我們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玩更多,」他說道。不少名人像陳孝萱、任賢齊等藝人也常親自送小baby來上課。 這天,三十二歲的蘇筱甯開著車,帶著四歲女兒與一歲兒子,從桃園縣經國路北上。早在女兒八個月大,她便上網蒐尋小baby可上的課程,「不想讓她看電視成長。」 但桃園的教育資源顯然無法滿足她。到現在,蘇筱甯一星期上台北三趟,除了健寶園,她還送女兒到唭哩岸游泳、上雲門律動課程。 她每天一定幫兩個小孩寫成長部落格,「十個媽媽有八個都在做網頁,很多是邊上班邊做。」她甚至為女兒設計精美的名片、每年帶孩子進攝影棚拍照,很用心思照料。 以專案管理的方式,從出生開始啟動孩子的各項學習,父母兢業提供各種刺激點,填滿孩子的人生。為了滿足父母的需求,市場上出現各種成人學習的「幼兒版」。 以往遊學最多從高中生開始,但補習班與私立小學寒暑假推出各式「遊學團」,一所知名私校甚至辦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遊學團;還有從嬰兒開始的皮紋性向分析,透過嬰兒的指紋判斷是藝術型或領導型人物的諮商……。 說穿了,父母就怕輸在起跑點。 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目睹一位母親這麼帶她的孩子:這位母親從書上得知,要開展孩子的肢體,必須每一天讓孩子接觸硬軟方圓或各種觸感的材質;職業婦女的這位母親為了「有效」運用時間,她拿了個碼錶,每二十分鐘為單位,孩子玩完積木,母親就捉起孩子玩沙坑,學習像按表操兵。 讓孩子適性發展、給孩子多元的碰撞點,是天下父母心。只是一旦把學習當做軍備競賽,就成為過度介入的直升機父母。 不安與比較 位在台灣大學旁的一所小學,不久前由家長舉辦了一場聯絡學童情感的班級音樂會;孩子開心的表演才藝,但活動一結束,媽媽們就圍著方才彈奏蕭邦別離曲孩子的父母,問道:「妳家兒子彈得真棒,從幾歲開始學的?怎麼練的?哪位老師教的?能不能介紹一下?」 琴音流洩召喚的不只是欣賞,更伴隨父母濃厚的不安與比較。少子化使父母對孩子的未來有「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賭注。 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解釋,以前一家如果有四個小孩,每個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現在如果是獨生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兩對爺爺奶奶的關注,那是好幾倍的期待與壓力。 直升機父母的出現,其實顯現現代父母內心對「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的期待。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博士,憶起他當爸爸的那刻起,就夢想兒子能成為布袋戲裡的「史艷文」:長得又高又好、功課第一、會玩會念書、心地善良,人人都愛戴。湯茂竹的兒子已經國一,他花了長時間自我探索,如今能笑看過往的謬想。 家長的迫不及待反映了心中深層的焦慮。 台塑生技董事長、近來大力提倡孩子讀經的楊定一表示,「我們似乎認為,只要小時贏過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後成為更有生產力、更成功的人,並以成人的觀點,將就業市場的競爭、職場生涯需一帆風順的那一套,拿來設計、評估孩子的課程。」 知識超挖,生活能力缺乏 直升機父母口說不愛升學主義,但他們卻相信「愛=讓孩子成功」。而成功的定義是上好的公立大學、長春藤名校、有極強的人脈、過很好的生活。 雖然沒有父母會否認行行出狀元的價值,但他們還是無法避免用各種量化指標,判斷孩子的成敗。 以父母最在乎的英語為例,補教業者估計,台灣每年報名各類英檢的小學生有四到五萬人。補習班的廣告也都打著「一年內要學會幾千個單字」。 英語老師徐薇認為,真正的英語實力是孩子能輕鬆瀏覽英文網頁或閱讀書籍、與外國人互動。但台灣父母有「檢定熱」,拿到分數、證書才能安心。家長不由自主追求成績、數字、級數。 對未來世界的恐懼、對台灣教改的沒信心,強化父母必須花更多時間做有競爭力學習的信念。 不久前,徐薇趁著過年,為國中生加開初一到初五、早上七點半到九點的寒假英文特訓班;沒想到名額爆滿,還有父母問她為什麼不上到深夜十一點? 「這是一個知識超挖的年代,」全國家長聯盟秘書長陳松根點出這代父母教養的盲點。 陳松根說,教改十年,大學入學率達九成以上,研究所更超過兩千五百所,孩子升學壓力不減反增;「我們還以製造業的方式教育孩子,我們有沒有問過,一個到高中的孩子,到底要給他什麼?」 父母在十年教改過程中,為孩子設下「升學與學習的高標」,但卻也帶來更多無法逆轉的後遺症。 四月一日,由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為首的家長,將帶領數十個全國家長團體,發起三萬人簽署「愛你一輩子」的承諾書,就是發現教改十年,父母還陷在「升學主義」的泥淖。 他們已經看到「知識超挖」對下一代、對台灣競爭力的影響。 例如,在知識上,台灣孩子學習的內容能應用在未來的,不到三○%;而每天超過十六小時單調的學習,根本無法出現創造的文化。這要使台灣的產業如何升級? 孩子的身心健康卻被忽略 別當直昇機父母(下) 此外,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也被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忽略。 私立愛德幼稚園午餐時間,三到六歲的小朋友安靜坐著吃飯,今天的主食是飯、青菜以及豬肉塊,有小朋友看到這些食物直說不喜歡。 「孩子吃太精緻的食物,甚至吃水果一定要果汁機打過,」汪慧玲認為,這都造成孩子咀嚼不足、牙床長得不好。(註:這也是兒童牙齒矯正比例升高的原因之一) 最新一期《康健》雜誌針對國小四到六年級學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有四成六的學童沒有正常排便的習慣,其中有五成三以上的學童十點後才就寢。孩童明顯缺乏良好的生活習慣。 但當問及家長晚睡的定義時,家長認為十一點到十二點後才叫晚睡。父母健康觀念的薄弱,已徹底影響孩子為未來的人生儲備體力。 二○○六年七月一日,瑞士籍人類學家大衛.史格納(David Signer),以〈台灣的愛與寂寞〉(Love and Loneliness in Taiwan)為題,於荷蘭報紙《Trouw》發表他停留台灣兩星期的感受,文中談及台灣人的教育觀,直指核心。史格納寫著: 世界好像沒有一個地方的孩子,睡眠像台灣孩子那麼少。不少台灣人把自己稱為「pm people」(夜行人)。大部份資訊科技產業的人在晚間工作,因為這剛好是歐美客戶的白天時間。 「pm people」的孩子和他們一起熬到午夜,一起吃東西、看電視、玩電玩。但是和大人們相反地,孩子又必須在早上七點起床……。 一位外國人類學者竟透徹剖析台灣父母對孩子生活教育的忽略。 進校園輔導學生十餘年的光寶文教基金會的認輔志工團召集人吳銀玉觀察,這代父母和上世代最大的差異是:雙薪、工時過長。 怕他不再愛我 家庭情況較好的,則是全職媽媽陪伴,父親角色經常缺席。 白天,雙薪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與補習班,晚上八點或十點,各自拖著疲累的身體回到家;忙碌父母內心的愧疚,使他們對小孩生活習慣的建立,先行繳械。 在學習上,父母花錢請補習機構代替父母監督;但生活上,忙碌的父母為表達愛,又變身成為不敢要求、沒有原則的「好朋友」。 父母的忙碌造成「教養的空窗」。 一位職業婦女母親原本規定孩子每天玩電腦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實施不到幾天,就因就讀小學高年級的兒子鬧情緒不說話,她決定投降。「怕拿走孩子的電腦,他便不再愛我,」她的語氣聽來沮喪。 ■新校園: 國民教育失能、親子關係緊張 直升機父母帶來的影響,不僅發生在家庭,也影響到校園。 民國八十三年開放師資多元,修滿大學教育學程二十六個專業學分就可進國中教學、四十學分就可教小學。在教育界二十八年的校長蔡秀媛感慨,師資培育多元化後,國中小教師專業不足,地位一落千丈。師資結構改變教學現場,而直升機父母的增加也帶來校園的質變。 一九九四年的四一○教改後,權力下放,家長積極進入校園;兩千年初期,台灣各縣市陸續明文規定家長會參與校園行政的權利。 都會區家長對學校的參與尤深。不少明星學區的家長具備「三高」(高學歷、高收入、高位階)條件,家長學經歷優於老師是普遍現象。 一位校長無奈說,「許多高學歷父母好像認為,只要曾當過學生、念到博士,就懂教育。」 家長力量有多大,看校園「愛爸愛媽」(愛心爸爸與愛心媽媽)志工團就知道。 以往的校園只有老師與學生,現在,校園裡不但有家長會的辦公室、從早到晚還可看見愛媽們在學校各角落幫忙。 以敦化國小為例,愛媽有三百多位,比老師人數還多;家長們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還出錢聘請七位保全,上課時在校內巡守。 目前許多國中小,每班多有家長代表、家長召集人,就像另一個正式組織,協助班級、學校運作。從班遊、校遊、學校制服設計、營養午餐的監理,都由愛爸愛媽協助。 師權低落,親權高張 原本老師、行政、家長三種力量是要在教育專業、行政專業、家長愛的力量陪伴下,協助孩子健全的成長。但現在三方卻互不信任,不乏家長過度介入,凌駕學校事務。 位在中科院、中研院、台灣大學附近的國中小校長、老師,都經常抱怨這些三高的「家長很難伺候」。家長介入老師的考題、教學方式,成為老師的上級指導。 去年底,零體罰規定納入教育基本法,三讀通過。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柯文賢認為,家長力量興起,動輒挑戰老師權威,不少老師為了避免麻煩,如今只教不管。 這些都促成教師的退休潮。民國九十年,公立國中小退休教師不到七千人。退休人數在九十三年達高峰,超過九千人。五年下來,已有四六七九三名國中小學教師退休。 師權的低落、親權的升高,使教育體系兩股最大的力量互不信任。 台北市民族國中校長姚榮華經常遇到父母說,「升旗是多餘的,不要去晒太陽,在教室溫書多好」;也有家長要求,校外教學時學生不得穿制服,否則要打憲法官司。 內外在競爭與不確定的環境,造就了直升機父母,而直升機父母又回過頭對教育體制加壓。這樣的惡性循環,四十六歲的台灣杜邦總裁陳榮二感受最深。 陳榮二相信行行出狀元,每個孩子都有他的秉賦;但他的小兒子在升上國一那年,曾有長達四個多月的時間,無法進教室,只要一被拖進教室就口吐白沫,臉色發白;陳榮二的妻子還因過度自責,從五十公斤瘦到三十五公斤,家庭曾陷入危機。他尋訪中西名醫,都查不出原因。他猜測可能當時兒子是不適應國中的升學壓力。 雖然小兒子在四個月抗爭後,終於回歸常軌,但他幾乎快失去兒子與妻子的痛苦,讓他見識台灣教育制度,如何創造出焦慮的親子。 「當台灣的父母和孩子真是太苦了,」這位管理七百多人的總裁談起往事,還心有餘悸。 ■新價值: 找到屬於孩子自己的成功 直升機父母就像啟動教育食物鏈的改變,父母的觀念改變了老師的態度,老師態度影響孩子的動機。 國民教育的功能萎縮了,而家庭親子關係也變得緊張了。 研究發現,過度焦慮的直升機父母,也容易養出焦躁的小孩。 美國孩童發展研究中心指出,直升機父母經常會因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而有過度的憂傷、哭泣,有較多負面的想法、較少的愉悅與生活滿意度。 因為直升機父母不經意會愈飛愈快速、愈管愈多,深怕一減速,就摧毀自己與孩子的人生。 這是一場價值之戰。直升機父母被困在一種愛的陷阱裡。誤以為愛孩子,就要為孩子掃除一切人生的障礙、幫孩子成功;其實,愛的價值是在幫助孩子找到重要價值。 「我們的痛苦源自沒有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陳榮二認為。一旦堅信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其價值,父母就能學會接受與放下。全國家長聯盟裡,所有的家長寫下他們共同的反省: 當孩子誕生時候, 我們就曾承諾要愛他一輩子, 但,我們真的這樣做了嗎? 教改十年,台灣創造了一大群「直升機父母」,在這個關鍵時刻,該是父母與社會回頭自我檢驗的時刻。 【天下雜誌368期 別當直昇機父母】 後記: 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在1991年美國的學校最早開始使用這一詞來形容過於注意小孩在學校裏的一舉一動的父母,但是直到2000年初起才廣泛被使用.

大聯盟球隊

2010年04月26日
公開
11

例如:休斯頓太空人隊 (Houston Astros) 休士頓的太空人隊,是因為休士頓有太空總署,所以大聯盟的休士頓叫做太空人 我想要查每個球隊的特色 就像太空人隊這樣 2008-11-08 19:52:20 補充 為啥紐約洋基隊本來是紐約高地人隊? 而山頂球場到底有多高? 而西雅圖的大港又是哪個? 堪薩斯市為啥有皇家遊行? 最佳解答發問者自選 回答者: 棒球大聯盟-茂野吾郎 ( 初學者 5 級 ) 回答時間: 2008-10-31 19:12:48 [ 檢舉 ] Baltimore Orioles (巴爾的摩金鶯) 巴爾的摩位於馬里蘭州,而金鶯是當地常見的鳥類,也是馬里蘭州的州鳥。 Toronto Blue Jays (多倫多藍鳥) 安大略州的州鳥。Blue Jays其實是藍鵲 Tampa Bay Devil Rays (坦帕灣魔鬼魚) 坦帕灣該地盛產的「魔鬼魟」,就是一片很大片扁扁的那種怪魚,台灣海域有時也會看 到。 Kansas City Royals (堪薩斯城皇家) 取自堪薩斯市行之有年,一年一度相當著名的的皇家遊行(Royal Parade)活動。 Minnesota Twins (明尼蘇達雙城) 明尼蘇達州的首府明尼亞波里(Minneapolis),是一座由原來的明尼亞波里跟聖保羅 (St.Paul)所合併的「雙子城」。兩城合併之後,新球隊成立,為了紀念,因而使用此名。 Seattle Mariners (西雅圖水手) 西雅圖自古以來其實是美國西部的大港,所以使用與此背景相關的「水手」為名,球隊 logo也是一個羅盤的圖形。 New York Mets (紐約大都會) Mets是Metropolis的簡寫,大都會的意思,比城市還要更高級。紐約是世界最大的都會 區,所以就算Metropolis這是個專有名詞,但好像還是當作是紐約所專屬似的 Atlanta Braves (亞特蘭大勇士) 以當地古老善於使用斧頭的印地安原住民勇士為名。 Florida Marlins (佛羅里達馬林魚) 馬林魚是美國一種很大的魚,在佛羅里達也常捕獲,因此故稱。 St. Louis Cardinals (聖路易紅雀) Cardinals是聖路易州的州鳥。另外,這個球隊原本不是叫紅雀的,但球衣是紅色的,因 此被球迷暱稱為紅雀。後來,球團乾脆順應民意,直接就改成紅雀這個名字。 Houston Astros (休士頓太空人) 美國太空總署NASA就座落在休士頓,所以用了太空人這名。 Milwaukee Brewers (密爾瓦基釀酒人) 密爾瓦基是美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釀酒地。 Colorado Rockies (科羅拉多洛磯) 落磯的主場丹佛市,是一座被落磯山脈所環繞的城市,故名。 Los Angeles Dodgers (洛杉磯道奇) 道奇是音譯,義譯是「閃躲者」。原先道奇的主場是在紐約的布魯克林,當時球場前正 興起大眾運輸,所以地面上常常會有電車駛來駛去。球迷們來看球時,還要隨時小心有沒 有電車突然出現。如果電車衝過來了,大家當然要馬上躲開。來這裡看球都要常常躲車, 所以道奇的球迷們一開始稱自己為「閃躲者」,後來轉而稱呼以這裡當主場的球員。之 後球隊直接引用了這個名字作為隊名,日後球隊移師洛杉磯,也一起把這個名字帶過去 了。 Arizona Diamondbacks (亞歷桑那響尾蛇) 亞利桑那所盛產的菱背響尾蛇。 2008-10-31 19:13:33 補充 休士頓太空人-1960年10月17日,法官Roy Hofheinz和多個來自休士頓市組成的班主小組獲得建立國家聯盟中第十隊的資格, 球隊名字叫休斯頓.45口俓手槍隊。 2008-10-31 19:14:41 補充 洋基-球隊一開始坐落在紐約曼哈頓165街與百老匯交界,靠近曼哈坦島的最高點。故球場稱作「山頂球場」(Hilltop Park),而球隊則很快被稱為「紐約高地人隊」,但最後因在1913年球隊換球場時,「高地人」的名稱變得麻煩,球隊的名字變成獨一無二的「洋基」. 2008-10-31 19:14:58 補充 辛辛那提紅長襪隊是創立於1869年的第一支職棒隊伍,旋即在1870年解散。當時哈利·萊特及他的兄弟喬治·萊特以及兩位紅長襪隊的球員搬到了波士頓,組成了波士頓紅長襪隊的核心並成為了國家職業棒球員協會的特許成員。球隊於1883年改名為波士頓食豆人隊,仍沿用紅色做為主色。 當美國聯盟在波士頓成立另一支球隊的時候,食豆人隊差一點就得解散,因為對方支付了更高的薪水,使得大部分的球員都跳槽到新球隊。在1900~1913年之間,球隊有6年輸了超過100場。當時美聯的波士頓球隊由美國人隊一路改名至紅襪隊。在此同時食豆人隊也在1907年改名為鴿子隊,1911年改為竊賊隊,1912年又改為勇士隊。 2008-10-31 19:15:45 補充 巨人-巨人隊是最富有傳奇的球隊之一,他們是在紐約創立的第二支球隊,由John B. Day和Jim Mutrie所建立的。1883年他們以高譚(Gothams)的名字加入國家聯盟。高譚隊近半數的球員都是由解散的特洛伊特洛伊人轉來;高譚隊也繼承原先特洛伊人隊在國家聯盟的位置。當時都會人是較為成功的球隊,Day和Mutrie則開始挖角明星球員到高潭隊;球隊在1888年贏得第一個國家聯盟冠軍。 據說在一次令人滿意的勝利之後,Mutrie(當時的總教練)衝進更衣室並且大叫:「我的大傢伙們!我的巨人們!(My big fellows! My giants!)」從那開始球隊被稱為「巨人」。 2008-10-31 19:16:16 補充 印地安人- 「印地安人」隊名源起於一場對球隊新名稱的公開甄選。大眾則參照波士頓勇士隊(現在的亞特蘭大勇士隊)的名稱,選了印地安人這個名字。他們的別號叫做部落(the Tribe)和瓦荷酋長(Chief Wahoo)。後者是指球隊隊徽上的吉祥物瓦荷酋長。 天使- 天使隊創立之初就是以洛杉磯作為屬地,而且這個舉動有助於讓世人了解天使隊是美國聯盟在大洛杉磯地區的代表球隊。 ------------------------------------------------- A 亞特蘭大勇士 亞利桑那響尾蛇 B 波士頓紅襪 巴爾的摩金鶯 C 克里夫蘭印地安人 芝加哥白襪 科羅拉多落磯 芝加哥小熊 辛辛那提紅人 D 底特律老虎 F 佛羅里達馬林魚 H 休士頓太空人 K 堪薩斯市皇家 L 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洛杉磯道奇 M 明尼蘇達雙城 密爾瓦基釀酒人 N 紐約洋基 紐約大都會 O 奧克蘭運動家 P 費城費城人 匹茲堡海盜 S 舊金山巨人 西雅圖水手 聖地牙哥教士 聖路易紅雀 T 多倫多藍鳥 坦帕灣光芒 德州遊騎兵 W 華盛頓國民

放任寶寶啼哭 幼兒專家:有損腦部發育

2010年04月25日
公開
43

放任寶寶啼哭 幼兒專家:有損腦部發育 更新日期:2010/04/23 20:39 (中央社台北23日電)一名兒童照料專家提出的新主張,將再度點燃如何回應寶寶啼哭的戰火。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路版報導,李契(Penelope Leach)博士認為,放任哭鬧的憂鬱寶寶,長大後出現問題的機率較高。 她聲稱,新研究證實,長時間的哭鬧會損害腦部發育,造成往後生活出現學習障礙。 李契博士是1997年出版「寶寶與幼兒:從出生至5歲」(Your Baby And Child: From Birth To AgeFive)的作者,她說:「放任寶寶啼哭可能是有害的,這不是意見而是事實。如果現在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冒險?」 李契博士的理論與普遍的幼兒照顧看法背道而馳,一般認為應該要讓寶寶哭個20分鐘。 「超級保母育兒通」(The Contented LittleBaby Book)作者福特(Gina Ford)與一些專家建議父母,要嚴格控管新生寶寶的生活,包括讓他們哭一段時間,直到形成規律的睡眠型態。 但李契博士說,小寶寶的心智還不成熟,無法「學習」在正確的時間睡覺。 她說:「放任在一旁哭泣的寶寶最後不哭,不是因為他心甘情願的獨自睡著了,而是因為他哭累了,對於獲得幫助不再抱持希望。」 李契博士說,寶寶一直哭泣,產生的「壓力激素」(stress hormone)皮質醇量會增加。她說,長時間哭泣會產生更多的皮質醇,有損寶寶的腦部。 「這不表示寶寶不應該哭,或是寶寶哭的時候,媽媽就要擔心。所有的寶寶都會哭,有些寶寶哭的比較厲害。哭泣本身對寶寶不是不好,而是哭泣時沒有人回應,才對他們不好。」 李契博士的評論今天刊載於英國「獨立報」(TheIndependent),但她的看法與「澳洲梅鐸兒童研究所」(Murdoch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上月發表的研究相左。 梅鐸研究員針對225名6歲兒童進行研究,這些兒童在嬰兒時期睡眠行為受到干預。他們發現,「控制哭泣」(controlled crying),也就是讓寶寶哭個一段時間,對兒童的情緒與行為發展沒有負面影響。 研究顯示,多達50%的父母有小孩睡眠型態的困擾,這個困擾最後往往演變成婚姻問題。(譯者:中央社張曉雯)990423

正負二度C

2010年04月16日
公開
14

正負二度C 台灣人常常以為氣候暖化的危機,只是電視新聞裡的極地雪崩畫面,離我們其實很遠很遠。這部台灣拍的紀錄片,要告訴你,如果你這樣想的話,那就錯了。 學生:「全球暖化難民有分第一批,跟第二批,那我想請問一下,我們是屬於第幾批?」中央研究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以這個氣候難民來說,台灣不但是第一批,第二批,會持續好幾批。」 「正負2度C」紀錄片告訴大家,台灣其實是全球暖化難民中的「高危險群」,根據中研院汪教授的評估,第一線面對衝擊的將會是嘉義東石、屏東林邊、東港、蘭陽平原,還有台灣最大的石化工業區,雲林的麥寮。「正負2度C」旁白:「海平面再上升,第二線衝擊的,將是台灣最繁榮的城市,台北盆地以及高雄市。」 台灣海拔100公尺以下的地方,都將無法居住,2、3億噸的海水,如果一次沖下來,大台北地區各大城鎮無一能夠倖免。「正負2度C」旁白:「接著就是台北縣市,全都淹水。」 即使是台北人最自豪的高樓101,最後也只會葬送在一片汪洋之中。這不只是3D模擬畫面,如果台灣人再不提高警覺,這些畫面,都有可能成為可怕的事實。 正負二度C建議:以下內容摘自 氣候紀錄片「±2°C」首映 預警麥寮六輕被淹沒 台灣危險地區包括蘭陽平原、台北盆地與高雄市。 建議參考荷蘭研發水上房屋 「±2°C」建議台灣參考荷蘭的因應措施。荷蘭新的國土規劃,預算規模超過國防預算,「還土於海」、「還土於河」,並致力研發水上房屋,準備好面對二○三五年海平面上升後的新地球生態。 「±2°C」片中呈現中央氣象局資料,把台灣從一九四七到一九九六年間的每一條襲台颱風路徑畫成一條直線,台灣像是一塊被竹編包得密不透風的土地,雨量最密集地區就落在花蓮與阿里山以下的中南部地區。去年莫拉克襲台兩個月後,台灣最北端的翡翠灣,居然佈滿來自中部山區及阿里山區的樹木,山崩樹倒、山林遷徙,顯示「氣候的力量,超越戰爭」。

【貼文】汪培珽�愛孩子也愛自己的七堂課

2010年04月14日
公開
47

( 汪培珽演講文整理 ) 第一堂課: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一、念故事書後,孩子很受教,因為許多的道理,故事書內都有教。 二、孩子不聽就不念,不過,只要持續,沒有孩子不喜歡的。 三、對孩子的擔心要放心裡,小孩子很靈敏,不要讓孩子知道。 四、把書擺出來,鼓勵孩子去拿。 五、一開始,若孩子沒興趣,不要照本宣科,當個說書人,比較自然。 六、教孩子,不要用威脅的,用同理心,不然威脅不存在,孩子還是會回復原來的樣子。 第二堂課:假如家裡沒有電視機 一、2歲以前的孩子看不懂電視,假如孩子愛看,是環境造成的。 二、孩子不能沒有卡通,可以假日看好看的卡通或電影。 三、不讓孩子看電視,就要讓家裡變得好玩,因為國小以前玩比上課重要: (一)在客廳放工作桌,擺放各種文具、顏料,孩子2歲多就可以用剪刀,手部多操作,小肌肉發達,字會寫得漂亮。 (二)讓孩子多聽錄音帶,每個房間都有隨手可得的錄音機,孩子可以自己放。 (三)給孩子設置白板,可以張貼作品,留言等。 (四)給孩子一個「玩具展示空間」,讓他自己擺放喜歡的玩具。 (五)玩具的收納,方便、快速,讓孩子隨手可得為主。 ● 選幼稚園的原則: 1.好不好玩,會不會逼孩子(如花一整個學期表演話劇讓大人看,是不必要的,不如把時間省下來讓孩子做別的事)。 (1)現在的孩子很少出門,卻去上感覺統合的課程,然而鄉下孩子很少感覺統合失調,因為常跑跑跳跳有運動之故,會不會玩是很重要的能力。 (2)國外的小學,功課不超過40分鐘為主,你若覺得不夠,你可以自己出。 2.老師有沒有耐心、愛心:用好老師的眼光看老師,他就會變成好老師;若遇到很不好的老師,不能轉班就轉學。 3.國語不好,母語底子不夠,理解力會受影響,連帶其他科目也不會好。因此,不能只靠老師,也要靠家人教。 ● 兩歲以前玩什麼? 1. 玩水彩 2. 勞作 3. 切東西,可以用假刀切真的蔬菜 4. 玩綠豆、米 5. 黏土:用麵粉加水揉成面糰,亦可加顏料。 6. 辦家家酒 7. 洋娃娃、絨毛玩具 8. 玩可以收的帳棚、包裝大型電器所留下來紙箱,給孩子爬行 9. 玩鏡子 ● 兩歲以後玩的東西? 1. 拼圖,從6片、9片、12片一直往更多片發展 2. 紙牌遊戲 3. 益智遊戲 ● 給孩子玩電腦(電動)好嗎? 1. 電腦沒那麼難,有需要時再學就可以,不用讓孩子很早就學電腦;學電腦的孩子,多半花時間在打電動或是聊天。 2. 電腦的學習軟體,其實課本都有,只是聲光效果較強,也太多了。 3. 生活的空白很重要,讓孩子慢慢也有他的內心生活,才不會焦慮。 4. 時間太有限了,不要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在電視和電腦上面。 第三堂課: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一、愛永遠不嫌多,愛 不會寵壞孩子。( 推薦書籍:做媽媽的都是這樣。) (一)溺愛:放任孩子或過渡保護;明知不對,還不去管他。 (二)玩具:也會寵壞孩子。 (三)降低標準:本來要求要這樣,後來你就妥協或降低標準不要求原本對的事情。 二、可以跟孩子講自己的感受,你這樣打媽咪,媽咪很痛;你這樣講,媽咪覺得很難過。如孩子一直要買玩具,跟他講買玩具給你對媽媽而言是最簡單的,你要媽媽就給,但媽媽拒絕買給你,其實媽媽心裡也很難受,因為這是比較難的決定……. 三、跟孩子保證永遠愛他。 四、老大更需要愛,往往只要老二出生,老大頓時就長大了。生老二,老大吃醋,可以跟老大講,媽咪給你的kiss在這個口袋,給老二的kiss在另一個口袋,媽咪沒有把你的kiss給弟弟喔,還是原封不動那麼多。 五、現在的父母常常心不在焉,應該放下手邊的工作,專心聽他講。 六、關懷的能力是需要學習的。(推薦書籍:旋風起,小蟲急)。適時寫回應給老師,多鼓勵老師,亦可代筆寫信給老師。深刻的愛不花錢。(推薦書籍:外婆萬歲)。 七、與愛有關的事: (一)愛要說出口,想到馬上說。 (二)除了說我愛你外,要說好聽的話,如像你這麼會刷牙的孩子哪裡找啊!要把具體事情點出來。 (三)與孩子身體接觸:捏脖子、清耳朵、捏腳等。 (四)榮譽感,是督促孩子上進最好的方式。 (五)微笑就是愛,孩子非常在意父母,要多注意自己的肢體語言。 (六)睡前與孩子聊天,孩子會把所有的秘密跟妳說。剛睡醒,跑來爸媽床上撒驕,也是甜蜜時光。 (七)寵物可以撫慰孩子的心。 八、當孩子感受到你的愛,他才會讓你感受他的愛。 第四堂課:上學的注意事項 一、上學是孩子自己的事,書包自己整理,培養其責任感。那個上台大的學生是父母逼出來的?往往不是孩子不負責任,多是父母幫他負了。 二、 不要讓孩子發現你比他緊張。 三、 不要用負面的言語,掩飾自己的感受。 四、 要零食,要拒絕,拒絕比給他吃還要難,可以跟他講道理。 五、 以身作則,往往大人自己都不敢或不要,卻叫孩子去做。如叫孩子看書,自己有看嗎? 六、 要讓孩子學才藝嗎?真正有天分的,一學就知道,台灣有多少孩子是被逼著學鋼琴的。 七、 孩子不是生來被罵的,當你發覺孩子不是故意的,就不要罵他。 八、 不要讓孩子和同學換玩具,這樣他會一直看或要別人的東西。 九、 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有信心。 第五堂課:英文故事書 一、用英文故事書(繪本開始),培養對英文的興趣。 二、多聽,累積夠多,才用得出來。 三、念故事書時,不要問他有沒有聽懂,只要他不跑開,就表示他有興趣,不要管成果。秉持「不懷疑、不考試、不發問」原則。 四、Tape先收起來,等故事聽熟了,再給聽。 第六堂課:孩子的品格教育 一、世界是自信心創造出來的,( 推薦書籍:奧立佛是個娘娘腔 )。 二、自我評價低的孩子,愛數落自己、不相信別人的好評價,通常功課較差,愛比較,表現好以為是自己運氣好,表現差就歸因於自己不好。想想,如果全世界只剩下我們這一個家庭,我們還會這樣教孩子嗎?還要比嗎? 三、如何避免孩子自我中心:要以身作則。 四、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推薦書籍--你很特別 ) (一)誇獎和讚美是基本的。 (二)孩子是照著父母的認為長大的。 (三)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你就是這麼差勁…… (四)假如已經發生了,就事後補強。 (五)和孩子建立神秘的暗語,如豎起大拇指,或表示你真行的一些肢體動作(推額頭)。 (六)跟孩子說「媽媽相信你」;死無對證時,要選擇相信你的孩子。 (七)若一直懷疑孩子,孩子會把力量用在說謊上,不會自省。 (八)告訴孩子,「不管做得到,做不到,要試了才知道。多練習,就會了。」 五、像尊重大人一樣尊重孩子;從小就把尊重放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懂的話,用情境加以解釋。你如何對孩子,孩子將來就如何對你。 六、記得回饋孩子,可增進其自信心,如孩子逗你笑時要跟他說「你剛剛講的話好有趣喔,媽媽聽了很開心」,不要用好好笑,有時是有嘲笑意味的。 七、間接的鼓勵,不要間接的貶損:如跟親友分享孩子的好事和趣事,不要在親友面前講孩子不好、不乖。 八、人不喜歡被嘲笑: (一)當孩子覺得尷尬時,要用同理心幫他解圍,如「沒關係,我小時候也常這樣,長大就好了。」 (二)假如孩子被嘲笑,教他靠自己解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一樣的,也會有不一樣的;告訴他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會累死自己。 九、人不喜歡被比較:不要拿兄弟姊妹比。( 推薦書籍:一次也沒有 )。 孩子自己跟別人比較,羨慕別人,可以跟他說「每個人會(有)的東西不一樣,媽媽知道有一天,你會跟別人一樣好(有)」。 十、感激孩子,要及時表達。如孩子拿東西請你吃。 十一、事後鼓勵:當場不說,事後給予鼓勵,會有大力量,是最高級的鼓勵。如孩子的好品格,事後強化,以後會更自動自發。 十二、過度期待的父母:如不包尿布,等孩子身體成熟了,他自然就學得得心應手。 十三、當場遭孩子糾正,要說對不起。 十四、父母也可以讓步:當事情沒有對或錯,你的說服無效時,就讓他去做吧。 十五、讓孩子喜歡自己,才能過快樂的人生。 PS.大家都疼孩子,其實孩子在家裡是沒有地位的,因為所有規則都是父母的訂,當孩子有些幻想、任性,也是可以成全一下的。 第七堂課:好習慣的養成 一、父母的好習慣:講話不要用威脅/利誘的,因為威脅/利誘不存在,那個行為就會再出現,而且不是發自內心。另外,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說。(要讓孩子心服口服) 二、跟孩子說道理: (一)用同理心代替威脅。 (二)有些道理事後說,不要在親友面前說。 (三)說出你的感受代替說教。 (四)每一個「不」後面,都要跟他說為什麼(理由/道理)。 三、星星遊戲:正向增強好習慣、好品格的技巧 ●● 給星星,集滿星星貼紙(如簡單的用9格就可以兌換,難一點的用更多星星),可以換玩具(玩具放在surprise box,別人送的也是,讓孩子自己賺玩具)。 1. 只記好的事,壞的事用教的。 2. 孩子自己說的不算,要父母看見給的才算。 3. 給了,就不能拿回來。 4. 急用,為某件事而設立。 5. 發自內心的鼓勵,十次的鼓勵,配一次的教導。 四、再富有也要窮孩子:要訓練孩子耐心等候,因孩子不會賺錢,無謀生能力,無限制的給孩子,會剝奪他得到時滿足和快樂的感覺,堆積如山的物質享受,心靈會空虛。推薦書籍:別急著吃棉花糖(講自制力)。 五、談處罰 ( 推薦書籍:數到三 ) (一)回房間 (二)問他想清楚了沒有。 (三)延後處罰,如星期六的電影取消。 六、愛與管教 ( 薦書籍:卡內基的「教鱷魚開口說人話」) (一)孩子喜歡有所適從,給規矩,出去外面,比較能掌控,有適應力。 (二)不要跟傳統比。 (三)很累時,請他人代為看著,就好好休息一下下。 七、你現在所花的每分鐘,都有效果,不然以後會花10倍的力氣在同一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