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kane.

日期

#Tag

長期數位刺激,小心孩子變「爆米花頭腦」

2016年03月15日
公開
48

爆米花頭腦意味著熟悉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孩子的頭腦,對於像爆米花一樣瞬間彈出的強烈刺激有反應,但是卻對單調的日常刺激不會有反應。麻木,變成了追求刺激的頭腦。 爆米花頭腦,隨著時間的過去,尋找更暴力、更衝動、更即時、更華麗的刺激。對於已經過於暴露在強烈刺激中的孩子來說,拿著石頭和樹枝玩耍的自然遊戲單調無比;在遊戲區溜滑梯、盪鞦韆也很無聊;無法體會躲迷藏時為了尋找朋友而辛苦追逐的必要性;且對於躲在某處突然出現而捉弄他人的戲碼也不會覺得好玩。眼前只要靜靜地坐著用手指觸碰幾下,比那些更有趣的遊戲猶如洪水般湧出的玩具,有什麼好惋惜的呢? 但是只追求強烈刺激的爆米花頭腦會產生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衰退的副作用。這對孩子的學習能力造成致命性的傷害。學習是需要靠自己反覆地練習,完全地吸收而變成自己東西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形成。但是若變成總是尋找新鮮、華麗刺激的爆米花頭腦,這樣的學習模式就變得不可能。這是因為依爆米花頭腦的特性,只會大略看過去,而不可能仔細觀察、完全理解的緣故。 控制情感的能力下降,也是爆米花頭腦的嚴重問題。當爆米花頭腦得不到強烈刺激時,很快地會感到厭倦而煩躁不安。許多父母認為智慧型手機對孩子不好而不想拿給孩子,但是因為孩子吵鬧不休而不得已拿給孩子的行為中可以理解。因此,絕對不能輕忽這種情況,這是孩子的頭腦已經漸漸成為爆米花頭腦的證據。 如果擔心ADHD,就從數位機器中解脫吧 最近常在家長中出現的憂慮用語,肯定是兒童精神病理學說的「ADHD」(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因此孩子只要出現一點點散漫的跡象,或攻擊行為,就會毫不考慮的貼上ADHD的標籤。不是專家而是周遭的人們自行判斷「這孩子好像是ADHD」的情形也很常見。 基本上孩子天生就散漫且衝動。雖然有時超出一般程度而讓大人驚慌,但是孩子散漫和衝動的特性,也可能成為創意的基礎。因此不可以輕率地扣上ADHD的標誌。 但是對於ADHD的精神病理學一定要投注關心。最近懷疑是ADHD而求助於小兒精神科的孩子急速增加,確診為ADHD患者的頻率也相當高。 出現ADHD症狀的人數快速增加的原因,與周遭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聯。ADHD是腦部功能發生異常,這是關係著專注力的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多巴胺(Dopamine)的神經傳導物質,機能不正常時所發生的現象。但是有個與腦部異常同樣誘發ADHD的重要因素,就是周遭環境。尤其近來的數位機器被推列為助長ADHD的真凶。海外的研究更提出每增加一小時的電視觀賞,發生ADHD的危險機率就增加百分之十的研究報告。 由於數位機器集中刺激大腦的特定部位, 因此很容易破壞腦部功能的均衡。而且,ADHD的主要症狀—專注力短暫和難以抑制衝動,也正是大腦前額葉功能低下時產生的問題。若從小就透過數位機器接受快速移動的視覺刺激,必然會對前額葉的成熟產生問題。就是因為這個因素,才會首推數位機器是ADHD的始作俑者。 正在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為ADHD的父母們,一定在困擾著是否要接受藥物治療。但是在接受醫院的藥物治療之前,首先要處理的事情是整頓周遭環境,一定要儘快把造成ADHD的潛在因素,並且加深ADHD病情的數位機器從孩子身邊隔開。 當然並不是毫無策略地搶走、銷毀就能解決事情,因為可以預測孩子會極度地抗拒,因此一定要先找出填補那空位的有趣遊戲和穩定的教養態度,這樣才能在無副作用的情況下讓孩子遠離數位機器。

解讀男孩的5個不可思議

2016年03月14日
公開
44

解讀男孩的5個不可思議 作者:許芳菊 2011-04 親子天下雜誌 22期 上課說不停;說不贏,乾脆揮拳迎擊;打電動,奮勇殺敵;看到雞腿,卻不知如何處理……他們不是故意搗蛋、愛找麻煩、搞叛逆;只是發展得慢。《親子天下》整理五個男孩成長過程中常見的疑惑,該如何理解?如何協助? 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午休時間,台北市某明星小學訓導處門口,站著一排被處罰的學生。放眼望去,全都是男孩,個個低頭面露倒楣、無辜的表情,一邊扭動著身體、一邊挖著鼻孔,恍神的聽著訓導主任破口大罵。 晨光時間,一位母親來到兒子的學校,剛好遇上模範生表揚大會。往台上一瞄,模範生清一色全都是女生。 男孩有危機了嗎? 數字顯示,男孩的確出了狀況。 從各項國際評比來看,男孩在閱讀、寫作的表現落後女孩愈來愈多。中輟、過動、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的人數,男孩幾乎是女孩的二∼六倍。根據主計處最新公布的統計,在二十五∼三十四歲這個年齡層,台灣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為六○•二%,已經比男性的五四•八%高出五•四個百分點。甚至過去男性佔優勢的領域,女性也在快速崛起,超越男性。 長庚醫院身心醫學小組召集人蕭美君指出,去年長庚醫學系入學女生人數已超過男生,而且醫學系的前幾名幾乎都是女生包辦。「現在醫學系推甄面試前,老師最常討論的重點之一就是『如何保護男生』,」蕭美君坦言。 當然,不是每個男孩都愈來愈像個幼稚的蠢蛋,每個孩子都有其個別差異。但整體來看,男孩的危機的確愈來愈明顯,英國、美國、澳洲等國都開始展開搶救男孩的行動。例如,澳洲的「男孩教育燈塔學校計畫」、英國讀寫能力信託(NationalLiteracyTrust)所推動的一連串鼓勵男孩閱讀的計畫。美國近幾年更掀起一波「搶救男孩」的運動,醫師薩克斯(LeonardSax)在《浮萍男孩》一書裡大聲疾呼:要正視男女的天生差異,給予孩子適性的教育環境與教養方式。 以下整理出幾個關於男孩成長過程中,父母、師長常見的疑惑,該如何理解? 該如何協助男孩? 不可思議1 上課容易走神、坐不住的「脫線男孩」 男孩總被認為容易過動、分心、上課常處於脫線狀態。 宜蘭一位資深教師形容,他們班上許多男生只要手上有筆跟尺,就會用左手跟右手不斷打來打去。 台北一位教書超過七年的老師指出,在他的經驗裡,學校十個被老師提報疑似過動的學生中,幾乎十個全都是男孩。 為什麼男孩上課容易分心、走神、坐不住? 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解釋,男性最明顯的特色就是他會分泌睪固酮(testosterone),睪固酮不只是一種成長荷爾蒙,它也會影響情緒和精力,使男孩精力旺盛,打鬧不休。另外,男生的肌肉比女生強壯三○%,所以相對攻擊性強。男生的生理特質會讓他想要動,但現在從幼稚園的教育開始,都是室內、團體、指導教學居多,這對男生相當不利。 一位小學老師就憂心忡忡的指出:「由於科技太過便利,現在很多體育課經常都是在視聽教室放影片,告訴小朋友怎麼游泳、怎麼打球,孩子動的時間實在太少了!」 都市空間的壓抑、受限,加上學校靜態課程過多,讓許多男孩出現「假性過動」。 因應對策: 1. 運動 運動,是改善男孩分心、過動的最佳解藥之一。 薩克斯醫師在《浮萍男孩》一書中指出,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把孩子放到戶外,讓他們玩泥巴,摸到、感覺到和聞到真實的東西,可幫助治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政大實小老師游雅婷也觀察到,當學校老師帶著學生跑步運動過後,許多平常有過動傾向的男生,都變得可以專心上課,且很有禮貌。 2. 讓男孩晚點上學 有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讓男孩晚點上學,可減輕許多問題行為,並讓男孩學習成績更好。 澳洲親子教育專家畢度夫(SteveBiddulph)就指出,托兒所不適合三歲以下男孩。研究顯示,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感到分離焦慮,覺得被遺棄而封閉情緒;同時會藉由暴躁易怒來處理他的焦慮。另外,男孩的大腦發育比女孩慢六到十二個月左右。在五、六歲時仍處於「粗略動作協調」的發展階段,忍不住會想動一動,無法安靜坐好。 楊聰財醫師建議男孩的父母不要急,在身心發展上,男生大多到了青春期之後,就會慢慢追上女生。不必急著贏在起跑點,男孩更需要慢的教育。 不可思議2 遇到作文就靠邊閃的「字避男孩」 很多老師都觀察到,在自然課、科展、體育課,這些動手操作的科目或競賽,男孩都很佔上風;但一遇到閱讀、寫作、英文等語文科目,男孩總比不過女孩。 男孩動手一條龍,動筆一條蟲。遇到寫字、寫作文、寫考卷,甚至閱讀字很多的書就開始逃避,變成「字避男孩」 為什麼會這樣? 這主要跟男女生大腦發展的差異,以及學習方式的不同有關。研究發現,女生的「語言腦」比男生活躍;而且男生在語言學習上,更倚賴視覺區。也因此,圖像、漫畫對男孩更有吸引力;但聽講式的授課方式,對於男孩則相對不利。 男孩在表達、寫作能力上較弱,也是因為男孩左右腦的連結不如女生緊密,使他們難以在很快的時間,在左腦找出相應的辭彙去表達右腦的感受和印象,這些都讓男孩容易成為教室裡的弱勢族群。 再加上紙筆考試的評量方式成為主流,更讓男孩動手操作的優勢無從發揮。這不僅是男孩的危機,也是社會的隱憂。 蕭美君醫師指出,一般而言,男孩的操作型智商較具優勢,但現在教育裡的測試,很少去測試這些操作型的智商,例如:空間感、圖像記憶、組裝積木等。然而這些能力,在很多行業都很重要,例如醫學上就非常需要這方面的能力。 因應對策: 1. 提供更多元動態的教學與評量 研究顯示,男孩更需要在「動中學」、「做中學」、「玩中學」。在課程中,適度(但不要過度)的透過遊戲、體驗、實驗、競賽等方式,可提高男生的學習效果。 楊聰財醫師建議,學校評量要設計成讓不同才能的學生都有被肯定的機會,不要只局限在紙筆考試。 2. 提供多元閱讀類型與寫作引導 父母從小多跟男孩聊天、說故事,可幫助他語言能力的發展。男孩傾向閱讀實用、冒險、有趣知識或戰爭類主題的書籍。師長可藉由男孩有興趣的書籍出發,引發他們閱讀的樂趣(可參考六八頁,「給男孩的一○一本開胃閱讀書單」)。 在作文的協助上,可用素描本代替畫了格子的日記本,讓男孩可以又寫、又畫。在作文題目的擬定上,可以多一些彈性,讓孩子能去書寫他真實的生活經驗。 不可思議3 三天兩頭惹火老師的「冏男孩」 在學校的教師休息室裡,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對話,女老師對隔壁的男老師說:「我們班的女生好窩心喔!我只要講一句話,她們就會幫我打掃、整理。」談起女生,老師滿臉笑意;談起男孩,老師就恨得牙癢癢:上課吵鬧、下課打架、不寫功課、不背課文、整天欺負女生……男孩的罪行真是罄竹難書! 相對於女孩的窩心,男孩在許多老師心目中,的確是個經常闖禍而不自知的白目小天兵。這主要是因為位於大腦前額葉負責同理心的部位,男生發展得比女生慢。 整體而言,男生的情緒能力,大約慢了女生兩年。男生在觀察臉部表情的能力也比女生弱,常觸怒別人而不自知,加上口語表達不如女生,容易用肢體或不當方式還擊。 男生在情感上有苦難言的處境,也往往被大人誤解為叛逆、反抗,因而導致更重的處罰。政大實小老師游雅婷就指出:「老師只要輕輕一講,女生就會哭。可是男生在被罵的過程中,他不會哭。他們忍住眼淚的表情會讓老師誤以為他在反抗,我們也會對男生很心疼。」 因應對策: 1. 給男孩健康的情緒教育 楊聰財醫師指出,加強男孩同理心很重要,因為時代趨勢愈來愈重視團隊合作,有同理心比較能體會別人。可以透過影片的欣賞、文章及故事的閱讀,讓男孩看到不一樣的想法。 乘風少年學園中介教育主任黃仕宏長期輔導中輟男孩,他觀察到男孩需要有好的榜樣,學習怎麼處理情緒。「要鼓勵父親表露情感。不然男孩子跟父親學習,也會變得不會溝通、不會表達情感,不跟人互動,就只會工作、工作,」黃仕宏提醒。 2. 幫助男孩學會口語表達 要幫助小男孩解決在學校的困境,很重要的就是協助他的語言發展,讓他能用語言而非拳頭表達。教養專家畢度夫指出,男孩裝做什麼都不在乎,一副「當個笨蛋很酷」的模樣,其實他們連最基本的談話技巧都很缺乏。男孩需要的協助是控制自己不要去打其他男孩和女孩;女孩需要的則是不要使用較佳的語言技巧貶低男孩。 不可思議4 迷惘「小宅男」 談起英文就恨它的男孩,對於「fire、fire……gameover……」這幾個電玩遊戲最常出現的英文字,卻是愛得不得了。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國中小學生休閒最常做的活動,第一名就是上網,而且男生比女生宅,國中男生比國小男生還宅。六成以上國中小的男孩,上網、看電視的時間多於運動時間。 為什麼男孩愈來愈宅?沉溺在網路世界,甚至成癮? 蕭美君醫師解釋,對於網路成癮的研究發現,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成就感或學業成績低落的男孩,較易網路成癮。薩克斯醫師也指出,這些在學習上缺乏動力的男孩,可以在電玩遊戲中找到一種主控感,可以因此幾天不睡覺。 網路世界的聲光、影像效果強烈,再加上文字不多、不需要太多人際溝通,使得影像能力強、文字及口語能力弱的男孩,更被吸引。一旦習慣這樣的聲光效果,上課就很難吸引他們。某種程度,網路世界抓住男孩心理弱點。男生面對壓力的反應,傾向戰逃反應。缺乏機會到真實世界冒險競爭的男孩,躲藏在網路世界,就成為一種安全又刺激的生存方式。 電玩遊戲業者發現,男孩喜歡的電玩遊戲有幾個特質:遊戲的所有「社會」層面被移除、大多數「語言」和「情感」層面被移除,嚴重的背離了「現實」世界。男孩喜歡在電玩遊戲中看到:征服、競爭、破壞、空間謎題、嘗試和失敗。對於男孩心理最關心的,恐怕就是這些電玩遊戲業者,他們不斷投其所好,卻可能將男孩拉離真實世界愈來愈遠。 因應對策: 1. 紀律與平衡 要減少網路的負面影響,薩克斯醫師認為,關鍵在平衡。玩電玩的時間要有節制,適可而止;不要超過做功課或跟朋友玩的時間。另外要確定優先順序:家庭第一、功課第二、朋友第三、電玩遊戲最後;而且不玩反社會的暴力遊戲。 從小培養男孩多元的興趣、活動、專長,常帶孩子從事戶外活動,提供真實動手做的體驗,都有助於男孩面對真實世界的自信與能力。 2. 多一些任務解決型的上課方式 德音國小老師張原禎發現,現在孩子玩線上遊戲的鐵則就是:「有任務、有關卡、有一份地圖、有一份寶物和戰鬥值」。如果老師在教學上遵循這套邏輯,孩子很容易進入狀況。政大實小老師游雅婷也認為,課程要多一些任務解決的方式,而不是直接講解,這樣更可以引起男孩的學習動力。 不可思議5 被過度呵護照顧的「無動力男孩」 國中資優班裡,老師帶來一顆芒果當做上課教材,一位男同學驚訝的說:「我從來不知道芒果有籽!因為我媽都一片片切好給我吃。」 西餐廳裡,主廚送上一道雞腿主餐,一位高中男孩張大眼睛看著媽媽:「這……怎麼吃?」媽媽一手把盤子移到自己面前,開始為兒子把雞腿切成一小口、一小口。 從日本的尼特族、繭居族;美國的賴家王老五到台灣的啃老族……社會上出現愈來愈多從小就失去動力,缺乏責任感,倚賴別人而活的男孩或長不大的男人。 為什麼會這樣? 楊聰財醫師解釋,一般家庭裡,爸爸的角色像個啦啦隊,媽媽像個守護員。爸爸因為男性荷爾蒙強,會去冒險、探索、挑戰;媽媽則比較會擔心危險、不安全的事情,傾向去呵護孩子不要受傷。但現在因為種種現實因素,超過七成以上的主要照顧者都是媽媽,守護的角色就太強,冒險的角色太弱。這對男孩來說,容易讓他對自己沒把握,因為他要去嘗試任何事情、探索時,都會有人告訴他這不行、那不行,讓他困惑,對他的自信心建立會打折扣,容易長不大。 從事家庭諮商輔導的江兒牧師也觀察到,這個時代很大的問題是父親大量的缺席。再加上小學和國中的男老師也很少,在生命榜樣上,男性大量的缺席,是男孩很大的危機。男孩會有一種失落感,覺得女孩子比他早熟,很多方面都超越他,會有些焦慮、無所適從。 因應對策: 1. 父親的陪伴 諮商經驗豐富的江兒牧師指出,男孩在小五、小六,一些隱藏的壓力就開始產生。如果這時家裡有爸爸給他穩定的陪伴,爸爸會給他方向感的分享,讓男孩可以成功跨越挑戰,長大成為男人。 蕭美君醫師則提醒,爸爸要多跟孩子一起動手,做木工、釘個狗籠也好。跟孩子「用手」思考,不是只「用腦」思考,可以讓男孩較陽光的部分發展出來。 2. 學會放手 乘風少年學園老師黃仕宏觀察到,現在很多男孩變得很脆弱,長大就變成公子哥兒。要預防這種現象,就要從小訂出界線、範圍,跟孩子約定「清楚」、「具體」、「確實執行」的紀律,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了解到行為與後果的關係。 父母要隨著孩子長大,調整自己的角色,學會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他的可能。男孩、女孩天生的特質,不管優勢或弱勢,都可以透過學習,改變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科學教養術 不讓小屁孩激怒你

2016年03月08日
公開
33

科學教養術 不讓小屁孩激怒你 作者:李宜蓁 2014-03 親子天下雜誌 54期 你已經看過數本關於如何跟孩子說話的教養書,想對孩子釋出最大善意來溝通,為什麼還是怒吼收場?因為只學了表層功夫還不夠,親子間如何「說出好關係」,孩子從此叫得動,得從科學依據了解孩子開始。 全世界超過二十億個小孩的爸媽都在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小孩講不聽!」 小時候叫他吃飯他說要喝飲料,一碗蒸蛋吃半小時,叫他洗澡一定要用吼的;上學後,功課從來不主動寫完,叫他不要玩電動還是皮皮的繼續玩,跟他說上課要專心,走出門就忘得一乾二淨;等到變成青少年,問話沒在回,做家事叫不動,要求功課不要墊底還嗆我管太多。 這些叫不動的小屁孩行為,怎能怪爸媽愛生氣! 超級乖小孩都剛好沒生在我家。正常小孩的問題行為層出不窮,只要是養過小孩的人肯定上演過,忍不住對小孩壞行為發怒大吼,之後卻不斷自問「我是不是很糟的父母?」上臉書po文告解「孩子,我下次不會那麼大聲了」的矛盾橋段。 這種兩敗俱傷、心力交瘁的崩潰育兒惡性循環,何時能停止? 孩子為何講不聽? 5種卡關,讓孩子根本做不到 說起來小孩其實有點被冤枉,大人不斷的從教養書上學「N招說話術」、「避開錯誤句型」,卻未曾去理解親子溝通之所以會失效,正是大人單向檢討自己應該怎麼說,但未從孩子的出發點去思考,親子溝通可能的五大卡關: ❶ 聽不懂:爸媽說的話超出孩子認知範圍。比方叫一個五歲小孩去「反省」,他頭上會冒出很多問號,因為大腦中掌控反思能力的前額葉區尚未發展成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反省」。或是要求小一的學生寫功課要有「紀律」,他也只能當做耳邊風。 ❷ 做不到:當爸媽一次拋出太多訊息,孩子無法一次到位。「要出門了啦,還在慢吞吞,電視趕快關掉、穿藍色那件外套、襪子在床上……趕快,你只有十分鐘!」當時間緊迫時,大人如機關槍般一口氣拋出五、六個訊息,但孩子的腦袋記不住,有抓住的通常只有最後那一句! ❸ 答不出來:大人氣頭上說話,孩子不知怎麼回應。爸媽有時會有天外飛來的哲學家問句,比如盛怒當下問小孩:「為什麼你不讓我當一個好媽媽?」「你為什麼不當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哥哥?」憑良心說,這類問題真的有答案嗎? ❹ 聽不進去:反覆叨唸,孩子自然當成背景音樂。「這題你明明就會卻寫錯,還說你有檢查,做事情跟你爸一樣,不仔細又嘴硬,以後……」當一個重複、負向、情緒漸強的嘮叨碎唸不斷迴盪在耳邊,會被當成一種背景噪音,小孩可與之自然共存,卻完全聽不進去,尤其是小男孩。 ❺ 被誤會:爸媽不給機會說明,孩子乾脆關閉溝通大門。「王小明,跟你說不要打架,你今天在學校為什麼打架,沒收ipad三天!」「爸!那是因為……」「還狡辯!馬上沒收!」王小明沒機會把話說完,他是為被欺負的同學打抱不平,他自己早就後悔了。但王小明沒說話餘地,已經被貼上壞小孩標籤。 因此,爸媽想要真正說對話,不能只顧發洩自己的情緒,沒有注意到孩子當下是否準確接收到訊息,一定得轉個方向、摒除本位思考,了解「顧客」需求,從分齡的發展理論、腦科學、性別差異、心理學、父母效能學等科學根據,理解孩子的特質、能力與局限,才能說出孩子「聽得懂、也做得到」的教養話語。 解決衝突第一步 先自問「孩子為什麼做不到」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周育如提醒,教養遇到難題,父母應先自問「為什麼孩子做不到」,而非先問「該怎麼教」。因為搞不懂「為什麼」,卻一直丟出「該怎麼教」的各種策略,很可能下錯藥,完全無效,只會讓親子溝通愈來愈挫折。 綜整發展理論與專家採訪,若將孩子的年段切成「學前、學齡跟青少年」三個階段,可歸納出該年段對應的發展任務:學前是「耐挫力」的練習;學齡階段重點是「跟學習紀律相關的自我管理」;邁入青少年最大的挑戰則是「自我認同與評價」。 而孩子分齡的行為和管教狀況題,主要來自於爸媽跟小孩,對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任務,有著「品質」跟「速度」的不同標準。比如學前兒看到玩具就搶,還在捉摸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學習克服野蠻人的直覺,但爸媽已經跳到希望教導等待跟禮貌。學齡兒還在培養學習時間感,試圖理解父母氣急敗壞的「只剩十分鐘」到底是什麼狀況,爸媽卻在後面不斷催促、一次交辦五個任務。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爸媽卻老是緊張兮兮的嫌棄同一掛的朋友,擔心孩子會「被帶壞」。 親職專家李顯文回想兩個女兒小學低年級時,她們一家僑居馬來西亞,午後的雷雨降溫過快容易著涼,因此一下雨,她會希望她們養成關掉冷氣的習慣。 有次雷雨下了一陣子,樓上冷氣還在轉,她努力克制想上樓罵人的衝動,耐住性子站在門口等,然後心中倒數三、二、一,開門那刻,「嗶!」她們剛好就把冷氣給關了!李顯文省了一頓發怒,好好的讚美了女兒。她因而體悟,「大人容易急,但小孩再快也快不過父母,沒有人喜歡做什麼都被盯、被碎唸,父母並不用那麼急著做些什麼,只要願意等一下,孩子總是會做好的。」 解決衝突第二步 孩子長大,爸媽也要懂得換身分 此外,爸媽除了從科學角度來理解孩子的狀態,也要跟著孩子長大、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才能找到親子互動的最佳舞步。學前兒需要從往外探索中找到自我肯定,因此爸媽是示範好行為、給予適切讚美的「教練」;學齡兒需要一些策略當鷹架,不斷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跟內在動機,因此爸媽是協助者「顧問」的角色;青少年追求自主跟自我了解,爸媽則是稍稍往後退的「盟友」角色,在信任基礎下幫助孩子成長。 爸媽在盛怒之下說出的不恰當管教語句,比不說還糟,因此,爸媽「戒吼」是開啟親子溝通誠意的第一扇大門。心理學教授艾克曼(Paul Ekman)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中提到,當情緒壓過理智,大腦會經歷一段「情緒不反應期」,這段期間大腦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只有短短的幾秒鐘,則可迅速將注意力放在眼前問題做出反應;但若不反應期太久,則會出現不適當的情緒化行為,讓人充滿偏見,除非能覺察到自己的不反應期,才有機會重新找回理智。 說話術像丟接球,說了還要記得聆聽對方的回應。黃偉俐診所心理師陳品皓提醒,「溝通」是指彼此「雙向」交換訊息的行為,不是由爸媽「單向」告知、發出指令要求孩子聽話執行,因此孩子的感受跟想法必須得到相當程度的平等重視,「爸媽真要學溝通,就得先選擇自己的姿態,是高高在上、還是蹲下來目光跟孩子直視。」 有效溝通大關鍵 記得跟孩子說好話要比壞話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中心主治醫師羅筠說,很少有親子關係會因為某一句話的失誤而永遠打結,若雙方互動不好,其實都是來自慢性、長期的侵蝕,比如爸媽經常無意識的否定孩子。 「當家長來到我面前,說青春期孩子有多壞、多不聽話,我都會反問他們:『為什麼一定要講贏小孩,早罵晚罵真的有差嗎?』」她也會請家長練習「好話要比壞話多」的說話原則,剛開始說可能覺得卡卡的,但說久了會變成習慣,常聽好話的孩子會心懷感恩,因此要時常發現孩子小小的好,例如注意到湯灑了、自己擦乾淨這麼小的細節。 有個媽媽在李顯文的父母效能班上課之後,回去一改之前開口就指責暴走的風格,開始學著同理小孩的情緒、用很多「以『我』為開頭」的句子,小孩後來忍不住疑惑的問:「媽媽,你最近講話好奇怪,都不講重點耶!」李顯文笑說,這位媽媽應該覺得很驕傲,因為她正在用高度自覺在對抗說話的慣性。 對父母來說,直接下指令、要孩子別囉唆就照做,比小心翼翼說每一句話、一次次給他們機會練習思考跟決定,便宜容易太多太多了,要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有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從今天起,做個「三思而後說」、溝通高效能的父母吧!

盯6∼12歲孩子功課 這樣說更有效!

2016年03月07日
公開
37

盯6∼12歲孩子功課 這樣說更有效! 作者:李宜蓁 2014-03 親子天下雜誌 孩子剛上小學,正式進入學習階段,每天小小的功課,就會牽動家長神經。以下2個示範句型,讓你和孩子的溝通更有效果。 盯6∼12歲孩子功課 這樣說更有效! 範例1 NG 現在幾點了?還不快去寫作業! OK 今天有幾項作業?你打算花多少時間完成,什麼時候開始? 孩子的「時間感」得從小開始培養。重點1:讓孩子從完成某件事來認識「時間長短」,比如玩一盤象棋需要10分鐘、自己洗澡需要20分鐘等,可搭配玩具時鐘或計時器等工具。重點2:讓孩子從結構化的作息中,了解自己做事的速度,從而逐漸長出自我預測、計畫與監控的能力。 孩子認識時間的順序,是先理解「未來」,然後才理解「過去」,大概小班的孩子可以開始理解過去的意義。專家提醒,培養時間感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將每天生活節奏穩定下來,讓孩子可預測與掌控未來即將要發生的事件,時間使用策略才能慢慢磨出來。比如,可讓學齡孩子製作「生活事件順序小卡」,條列吃飯、作業、在家玩、洗澡、睡覺、出去玩等事項,請孩子每天放學練習,先挑出今天會發生的小卡,再排列順序、分配時間,檢查可行性後實作,睡前再確認目標達成率跟計畫效度。 範例2 NG 每次寫作業都不專心,我一離開,你就給我摺飛機、玩橡皮! OK 今天的數學題比較難嗎?我陪你看一下問題在哪。 專注力是學習的根本,但專注這件事包含多個心理與生理連續過程:接收刺激、對刺激做出分析、對同一時間接收的刺激做出先後順序、將精神集中在其中一項、安排順序做出反應。一般來講,7∼10歲的孩子可持續專注某件事的時間約20分鐘,10∼12歲的孩子約可專注25分,12歲以上則可到30分鐘。 提升專注力學習策略如下: 1.依照孩子的專注程度,將學習時間切分為一個個段落,一段不過長,約15∼20分鐘。 2.學習內容交替進行,如寫國字後接著算數學,然後背課文。 3.中場休息不過high,休息是必要,但休息時不宜從事過於興奮的、難以轉回來的事,如打電動。 4.創造成功經驗,孩子努力專注時,父母要給鼓勵肯定,別一直糾正坐姿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