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挖喜逼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你不可不知的7項產兆

2006年06月01日
公開
5

你不可不知的7項產兆 文�萬芳醫院婦產科醫師張君堯 緊張、焦慮、不安、同時拌雜著期待的複雜心情,會隨著孕程的進展而漸漸的築高。這個時期最常問的問題就是;我什麼時候會生呢?我怎麼知道我要生了呢?在什麼情況下我要到醫院呢? 人類為陣痛和分娩的準備是需要經過大約280天(40週)孕期的累積。為什麼會陣痛和什麼時候會陣痛,目前還沒有任何的學說可以全盤的解釋和分析。 早期人們認為,引發陣痛和分娩是因為腹中的胎兒認為子宮外的環境比子宮內要好,所以急著要出來。後來嘗試從各個角度:如胎盤的因素、母體的因素、免疫的因素、和母體、胎兒之間內分泌的因素等,來探討誘發生產陣痛的奧祕,但是還是無法提出一個很圓滿的學說。 同樣的,在臨床上也尚無法預知從何時產前不規則的偶發性子宮收縮會轉變成密集規律性的陣痛。所以現階段對於「陣痛」的定義是指:一連串的協調性和有效率的非自主性的子宮收縮,其結果是使子宮頸持續的變薄和擴張,最終導致懷孕的產物被排出。 產兆症狀有哪些? 理論歸理論,跟孕婦們比較有切身關係的事項是:我要注意些什麼? 1.運動: 到了懷孕後期,由於增大的子宮會限制活動的範圍和靈敏度,所以不宜參與過度激烈的運動。若平常就有規律的運動習慣還是可以繼續的,只是不宜加劇或是新增項目。 到了36週以後就會建議暫時停止,最好是改以步行或走動的方式來取代。 媽媽輩的則會建議,爬樓梯也是很好的提議,只是最好是走上樓,而下樓時改採搭電梯的方式。因為下樓是運動不同組合的肌群,同時又須兼顧平衡,對於膝蓋的壓力也大。 2.注意胎動: 懷孕後期因為胎兒成長迅速,羊水減少,胎兒可以活動的空間相對的減少了,所以胎動也會明顯的減少了。胎動的次數多少算是安全呢?其實目前尚無定論,因為胎動的次數因人而異,而且每個母親的主觀感受也不同。 研究顯示,平均每日要花上2.7個小時才會感受到10次的胎動。因此就有專家提議,只要在2個小時內有感受到10次的胎動,就可以放寬心。或是每天固定一個時段數1個小時,如果胎動次數都在平均值內就可以放心。反之如果胎動的次數明顯的增加或是減少50%以上,應速就醫診察。 3.輕鬆感: 上腹部的壓迫減輕了,這是因為胎兒頭部降入骨盆腔的關係,所以感覺呼吸變得順暢了,同時飲食的不適也改善了。多數的初產婦(第一胎)會在36∼38週之間感受到這個變化,而經產婦(非第一胎)則不一定。此時可以開始注意落紅,破水或是陣痛的到來。 4.落紅或現血: 這是子宮頸變薄、變軟而有的黏液的血性分泌物,呈粉紅或暗紅色,若現血量少,尚不需入院,繼續觀察即可。根據統計落紅後的一週內都會開始陣痛。 5.破水: 這是包圍胎兒及羊水的胎膜破裂所致,羊水是無色、清澈、帶有腥味的液體,會持續且不自主的自陰道流出。尿液則是清澈,淡褐色,具騷味的液體,這是兩者之間的差異。若發現破水應儘速就醫,此時會建議入院待產,然後視子宮收縮的情況給予適度的處置。 6.陣痛: 其實並非每次都可以很容易的區別假性陣痛和真實的陣痛。「痛」是因為子宮強力的收縮,造成暫時性的缺氧而引發疼痛因子的釋放,通常產婦的感受是腹痛,腰酸或是背痛。 陣痛時整個腹部變得很硬,不痛時則很軟。真正的陣痛是規律性的而且是越來越密集的,起初可能是每10分鐘會收縮一次,每次持續10∼30秒。但是隨著產程的進展,收縮變成每3∼4分鐘就會收縮一次,每次持續30∼60秒。 收縮的強度和持續的時間不會因按摩、走動、臥床、或藥物的影響而減輕。最重要的是子宮頸會變薄而且有效的擴張。 假性陣痛就剛好與上述相反;子宮為收縮不規則(間隔10∼30分鐘不等),下腹部輕微的酸痛不適,經按摩、走動或休息可以緩解,對子宮頸的擴張毫無助益。此時醫師通常會先內診評估子宮頸的狀況,若還是很厚且未擴張則會建議產婦回家等待,持續注意胎動,再視陣痛的情況,若有破水或是出血量增加時再返診。 7.便意感: 肛門不自主的想用力,有排便的感覺。對於經產婦這是很重要的徵兆,因為經產婦的子宮頸在平常時已有稍許的擴張(因為被前胎撐開過),所以當明顯陣痛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迅速,此時應深呼吸哈氣,不要用力儘速到醫院。 住院的時機需要經過醫師審慎的評估,而這是對臨床醫師在專業上和經驗上的一項考驗。臨床上的評估依據是綜合內診的發現,胎兒監測器上的顯示數據,和產婦的主觀意識。 內診主要是評估子宮頸擴張的程度,子宮頸的長度及厚度,胎位,胎頭的位置(是否有下降)和是否有破水。 胎兒監測器主要是記錄胎兒心搏的變化和子宮收縮的頻率以及壓力。經產婦的主觀意識是她對於子宮收縮的忍受度和便意感。曾經有過案例經產婦的主觀意識比臨床判斷還準確,產婦雖然只覺得腰酸但是有強烈的便意感,在醫師還未來得及評估前,產婦就先告訴你她要生了。 住院時機! 住院的時機為何重要,因為太早入院待產,無形中會讓產婦及其家屬產生產程過長的錯覺,進而要求剖腹生產。但是如果太晚入院則會造成醫護人員手忙腳亂,在沒有妥善的處置下就生了,在匆忙中有時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事項而增加產婦及胎兒的風險。 第一胎的產程通常會比較長,痛個三兩天才生是司空見慣的。如果醫師評估沒有很快就會生的話(沒有破水,子宮頸擴張未達3‘4公分),一般會建議產婦回家等待,這時就要注意前面提及的七項產兆。 幾乎所有的醫療院所應都具備了生產需知的衛教單,建議近臨盆的孕婦們詳細的看一看,甚至留一份在身邊。多一分的準備就有多一分的安全感,和減少一分的焦慮及不安。

1. 產兆認知與生產準備 2.何種情況下要住院待產?

2006年06月01日
公開
52

1.產兆認知與生產準備 對妊娠期的婦女而言,自從確認懷孕的第一天開始, 就一直期待胎兒的誕生,而隨著預產期的接近, 產婦的心情也跟著更加複雜,一方面期待胎兒誕生, 另一方面又緊張害怕面對生產可能碰到的一些狀況…… 接近生產的徵象 一般我們所謂的預產期是以妊娠四十週來計算, 但並不表示胎兒一定會在預產期當天誕生。 一般而言,從預產期的前三週到後兩週 (妊娠三十七週到四十二週)都算正常的生產期。 在這段時期,產婦可能會有一些接近生產的徵象出現。 若能瞭解這些產兆,可事先有所準備減少擔心,幫助準媽咪安心待產。 1.有輕鬆的感覺 隨著預產期的接近,胎兒的頭部下降至骨盆腔內, 會有輕鬆的感覺,此時孕婦通常會感覺呼吸較順暢, 胃口也會比較好,但可能容易有頻尿、下腹部或陰部沈重等感覺。 多數的初產婦約在生產二週發生,經產婦則不一定, 往往須等到規則陣痛才發生。 2.落紅或現紅 在子宮開始收縮前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 通常產婦就可能會發現有混雜些許黏稠液的血絲狀分泌物由陰道流出, 顏色呈粉紅色或暗紅色。這是因為子宮頸黏液塞流出所致。 這雖是即將分娩的徵兆,但並不代表立刻生產, 若現血的量不多,還不需要入院。 3.假痛 生產前幾週或幾天,下腹部就可能會有不規的子宮收縮, 有時二十至三十分鐘一次,有時間隔又漸漸拉長至三十分鐘或更長; 子宮收縮時腹部會硬起來,下腹部感覺無痛或輕微酸痛, 通常可藉由按摩、走動、休息使症狀減輕。 這種子宮收縮並不會造成子宮頸擴張, 也並非分娩的真正陣痛,又稱為假痛。 此時,可在家中休息尚不需入院。 4.陣痛或腰酸 伴隨子宮收縮而產生,會造成子宮頸變薄及擴張,它有下列特性: .陣痛時腹部整個變得很硬,不痛時漸漸變軟。 .陣痛由開始的不規則漸漸變得規則, 起初可能是每十五分鐘收縮一次,持續十五至三十秒, 隨著產程進展,收縮愈來愈密,持續時間和強度逐漸增加。 這種陣痛不會因為按摩走動而減輕疼痛。 5.破水 破水是因為包圍著胎兒及羊水的羊膜破裂所致, 此時羊水可能會像尿液般自陰道流出,孕婦會感覺無法控制它的流出。 而羊水本身是無色、清澈、有腥味的液體。 破水本身也是正常的產兆之一,但因破水後就可能有感染的風險, 且少數病患也可能發生臍帶脫出情形, 因此,此時準媽咪需減少走動且儘快到達醫院, 最好能平躺休息,接受醫護人員的照顧是保障安全的最佳做法。 6.出現便意感 肛門不自主想用力,有排便的感覺,尤其在陣痛時更加強烈。 此時應儘速就醫,並且深呼吸或作哈氣動作,不要用力。 何時該到產方待產 若預產期已接近,且預定自然生產, 當出現落紅、假痛等情形,表示可能這幾天就將要生產了。 此時,準媽咪應該在家等候入院時機的到來, 同時注意下列事項: .備妥住院用物,待在離醫院近的住所,勿遠行。 .最好有人在家陪伴,和陪產者保持連繫,有任何狀況可立即趕到。 .可做家事、散步、蹲下等運動,且以不太累為原則。 爬樓梯則因有跌倒的可能並不適宜。 .需有充分休息,有時假痛會影響睡眠,但仍應把握時間睡覺以儲備體力。 .仍需進食且以少量、少餐、易消化的食物為宜。 .若預產期己接近,且預定自然生產,當有下列任何一種情形時, 則需要到產房檢查。 7.破水或懷疑破水。 初產婦每隔五分鐘規則收縮;經產婦開始有規則子宮收縮。 .有便意感或不自主想用力。 .胎動減少、陰道出血量多、鮮紅,或任何異常狀況。 .產檢時醫師視產婦狀況特別交代囑咐須住院的狀況。 .若是預定剖腹生產,於預定開刀日之前就有落紅、破水、 規則子宮收縮、有便意感或不自主想用力、 胎動減少或其他任何異常狀況,則應先禁食任何食物和水, 立刻到產房檢查。 自然生產過程及自我照顧 整個生產的過程從子宮開始規則收縮、產生陣痛或腰酸開始進入產程, 直到胎兒及胎盤娩出為止,每個人生產所需時間有個別差異。 一般而言,生產的過程分為三個時期。 生產第一期 指規則陣痛開始至子宮頸口全開的時期,一般而言, 初產婦約為十二至二十四小時,經產婦約為六到十二小時。 此時產婦應儘量放鬆身體,保存體力。在自我照顧方面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有宮縮時作胸式呼吸運動。 .練習宮縮時儘量全身放鬆。 .吃易消化的食物及水份以維持體力。 .常解小便,約二至四小時解一次。 .隨子宮頸擴張,若有便意感而不自主想用力時,應通知醫護人員檢查。 .若醫護人員告知還不能用力但想用力時,請做張口淺呼吸運動。 生產第二期 指子宮頸全開到寶寶娩出的時期。 此時期需把握陣痛時正確用力以利寶寶娩出。 一般而言,此時期初產婦約一至二小時, 經產婦則約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在自我照顧方面應注意以下幾點: .把握有宮縮時做閉氣用力運動。 .宮縮間歇時放鬆身體。 .若醫護人員告知還不能用力時,請做張口淺呼吸運動。 .寶寶的頭娩出剎那間,張口哈氣。 生產第三期 指寶寶娩出至胎盤胎膜完全娩出,平均約五至三十分鐘。 此時期醫師會為產婦縫合傷口,請放鬆心情, 與醫護人員配合。至於產後自我照顧則應注意以下幾點: .產後可立刻進食。但請勿食用酒及人參,以影響子宮收縮,造成產後出血。 .應按摩子宮,促進子宮收縮,預防產後大出血。 .產後應儘早小便,一般而言不應超過八小時還未解,若小解有困難,應即通知護理人員。 .產後第一次宜漸進下床,且需有人陪伴以防暈眩。 待產及自然生產過程遇到的問題 一般而言,產婦自住院待產到寶寶娩出, 可能會碰到一些產婦從沒有經歷過的處理措施。 如待產過程中會於產婦的肚子上裝上胎兒心跳及子宮收縮監測器, 其目的是為了了解整個待產過程中,寶寶的健康狀況, 以避免發生胎兒窘迫或子宮過度收縮等不利於胎兒的狀況發生。 此外也會因產婦的個別狀況而打點滴、通腸……等,這些措施產婦或其家屬若有疑問,皆可請醫護人員加以解釋,至於生產時是否須作會陰切開,醫師亦會根據每個產婦的個別狀況來決定,以便使生產的傷害 降至最低。 結語 懷孕是女人一生中最溫馨的經驗,而生個健康可愛、頭好壯壯的小寶寶, 更是每一位父母親所期盼的,經過了漫長的懷孕及產檢過程, 終於到了生產的時刻。生產的過程對媽媽而言, 更是一個全新的經驗,每個妊娠中的婦女, 都因事先對生產過程及可能面對的狀況有所了解, 若有任何疑問,也應隨時和醫護人員討論溝通, 如此,相信大部分的準媽媽們都能有個全新且充滿甘苦的生產經驗, 生下一個健康的寶寶。 2.何種情況下要住院待產? 規則的陣痛 --- 子宮收縮會引起陣痛,當陣痛變得有規律,間隔時間漸縮短,每次疼痛時間 加長,疼痛程度漸加劇時,則必須馬上到醫院,若胎兒未足月則須住院安胎。 見紅或稱血性帶下 --- 當子宮頸開始鬆弛時,即有血液黏液自陰道流出,此種帶有透明黏性的 淡紅色分泌物, 與多量出血是不同的,產婦有此情形時,須馬上住院。 破水 --- 透明如水的液體會自陰道流出,為避免胎兒在子宮內遭感染, 或引起 胎兒臍帶脫出,因此不論懷孕幾週都得馬上住院。 大量出血 --- 一但確定是子宮大量出血時,就必須馬上到醫院, 以觀察是否為前置胎盤,並隨時注意胎兒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