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緯+芯的媽咪

日期

#Tag

「臍帶繞頸」別慌張!

2007年12月12日
公開
56

「臍帶繞頸」別慌張! 文╱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陳志堯 輯╱張玉櫻 每當準爸媽聽到「臍帶繞頸」,總是出現一股莫名的恐懼感,就覺得寶寶的脖子被勒得緊緊的,恐怕就快喘不過氣來。焦急的準爸媽可以先靜下心來聽聽婦產科醫師的意見,因為大多數(幾乎是全部)「臍帶繞頸」寶寶都是很健康且平安地生下來,並沒有大家所想像的窒息或缺氧的情況發生。 臍帶的發生、構造與功能 胎兒的養分必須倚賴媽媽的供應,而母體藉由子宮動脈將氧氣與能量帶到胎盤之中,然後再經由這一條細細的臍帶(臍靜脈)運送至胎兒的身上。同時,胎兒身上所代謝出來的物質亦同時藉由臍動脈以反方向送到媽咪的身上,然後才排放出體外。 正常的情形下,胚胎在懷孕4週的時候,臍帶的雛形就已經發育完成,而臍帶是由2條臍動脈以及1條臍靜脈所構成(二動一靜)。剛開始的時候,臍帶是很短的,而寶寶在8?10週之前也還不會在媽咪的肚子裡活蹦亂跳,幾乎是呈現安靜的狀態。因此,臍帶只是一條直直且短短的小管子,並不會像嬰兒出生時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樣子,變成一條約50?70公分(平均59公分)螺旋狀的管狀物。因此懷孕12週以前很少見到「臍帶繞頸」的現象。 14週以前很少出現「臍帶繞頸」,30週之後就要注意! 然而隨著週數增加,胎兒發育的營養需求不斷提高;而另一方面胎兒的運動神經功能也愈來愈好,在媽咪的子宮裡面經常做一些彈跳翻滾的動作,漸漸的,臍帶就愈長愈粗、愈拉愈長,甚至因為胎兒活動的關係,逐漸形成螺旋狀的結構與外觀(由2條動脈纏繞1條較粗的靜脈而成)。偶然的情況下,臍帶就恰恰繞過頸部的兩側,起初可能是像寶寶帶圍巾一樣,但是若再一次的翻身可能就超過360度以上環繞脖子,這時候才真正稱為「臍帶繞頸」。 臨床上很少見到胎兒14週以下就出現臍帶繞頸的現象!在尚未經過大型臨床研究證實之下,依筆者的觀察,一般而言,20週以後才比較有可能出現臍帶繞頸的現象,但是這個時期胎兒姿勢變化及活動程度都比較大,因此即使有繞頸1?2圈的現象,在懷孕晚期隨著胎兒姿勢的改變也都會被解開。然而30週以後,寶寶體積夠大了,臍帶也相對較長,一旦臍帶環繞頸部一圈以上,就不易解開或回復了。 根據科學家Shui在195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胎兒在出生時有1圈、2圈、3圈及4圈臍帶繞頸的發生率分別是10.6%、2.5%、0.5%及0.1%,因此我們可以說胎兒出生時臍帶繞頸的總發生率是13.7%(許多研究顯示都是介於8?30%)。 臍帶繞頸可以分為: Type A:可以自行解開 Type B:無法解開,甚至形成臍帶打結的嚴重後果(約有10%的胎兒因而死亡)。 所幸Type B只佔所有臍帶繞頸約2%,因此準媽咪們不用太憂慮。 「臍帶繞頸」的後遺症小於1% 臍帶繞頸的胎兒出生之後,通常都沒有任何的後遺症,然而有小於1%的胎兒會有生長遲滯、胎心律異常、羊水中摻雜胎糞、臍動脈酸血症、出生時活力減低,以及更嚴重的併發症,如羊水過少或胎死腹中(極為罕見)。 雖然過去學者認為「臍帶繞頸」與「腦性麻痺」有關聯的觀念已受到質疑,然而仍有一派學者堅定地主張,出生時伴隨有勒緊一圈以上的臍帶之胎兒,將來在神經功能上的發展比較容易出現障礙。 在2005年超音波醫學雜誌(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發表一篇有關於臍帶繞頸與第三孕期胎兒中大腦動脈的關係,結果發現,胎兒不管有沒有臍帶繞頸,都不影響中大腦動脈的血流阻力,換句話說,似乎暗示臍帶繞頸的出現應該不至於影響腦血流的供應。 另外一個大型的研究是收集了11,748個懷孕婦女所得的結果(Obstetrics & Gynecology, July 2005),指出胎兒在產前即使被診斷出來有臍帶繞頸的情形,生產過程中因而接受剖腹產的比例或者是胎兒缺氧的情況,都沒有比一般正常的胎兒高,因此準媽媽們實在不必要承受太多的心理負擔。 「臍帶繞頸」的診斷方法 早在1982年Joupilla與Kirkinen就報導以2D超音波正確診斷臍帶繞頸的案例,隨著之後超音波儀器與操作技巧快速的進步,1992年Jauniaux就以彩色都卜勒超音波清楚展示臍帶繞頸時的血流。之後又有立體3D超音波問世,使得患者能更進一步認識並看見臍帶繞頸是怎麼一回事。那麼是否3D的診斷率就比2D或彩色都卜勒血流更準確呢?其實並沒有,而且彩色都卜勒就已經足夠了!3D則可以幫助醫師向患者解說時更容易使之了解。 結語 總而言之,臍帶繞頸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只要準媽咪們依照醫師的指示,注意胎兒的發育與活動情形,接下來的日子裡仍然是可以快快樂樂地孕育健康的寶寶。   (詳文請見6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胎兒臍帶繞頸怎麼辦?

2007年12月12日
公開
62

baby脖子被纏住了! 胎兒臍帶繞頸怎麼辦? 文╱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產科主任 鄧森文 胎兒臍帶繞頸?天啊!胎兒會不會窒息?那不是很危險嗎?其實胎兒臍帶繞頸的發生率很高,但絕大部分都能安然無恙,不過還是讓人非常擔心,該如何注意及避免呢? 胎兒臍帶繞頸很常見 臍帶常會纏繞住胎兒身體的一部分,尤其是頸部,此時就稱為「臍帶繞頸」。除了頸部之外,上肢、下肢、肩膀等各部位的纏繞都可以見到。一般而言,臍帶纏繞脖子1圈者占總生產數的2∼3成;纏繞2圈者占總生產數的2.5∼5﹪;纏繞3圈者則占0.2∼0.5﹪;纏繞4圈以上者則微乎其微。此外,妊娠週數較小時,臍帶繞頸的機率亦較小,隨著週數增加,臍帶繞頸的比率也隨之變大。例如,妊娠20週時臍帶繞頸的機率有5.8﹪,到了42週時則增加到近三成的比率。 臍帶繞頸較常發生於臍帶過長及胎兒活動力較大的情形下。一般而言,臍帶長度短於30公分稱為「臍帶過短」,通常較易造成胎兒不良的預後,包括胎兒生長限制、先天畸型、待產時的胎兒心搏窘迫和兩倍的胎兒死亡率。臍帶長度大於70公分則稱為「臍帶過長」,常與母體有全身性疾病、臍帶脫垂或臍帶纏繞胎兒身體有關。臍帶長度會被羊水量和胎兒活動力所影響。羊水量多的臍帶較長,胎兒活動力大的臍帶亦較長。此外,遺傳在臍帶的長度上亦扮演了某種角色,常可見前一胎臍帶太長的,第二胎亦會發生同樣情形的佔9﹪。 臍帶繞頸可經由超音波診斷出來 臍帶繞頸常發生於胎兒活動之際,因此根本無法預防。在羊水量較多或胎兒活動頻繁,及前一次生產曾有臍帶繞頸的情形者,發生臍帶繞頸的機率會比較高,因此在產前檢查時需要注意此一問題。 臍帶繞頸可經由超音波正確的診斷出來。如果用一般2D的超音波,其診斷率為33.3﹪,但如果用彩色血流的方法來偵測,則其診斷率為78.9﹪,3D及4D超音波則可達將近100﹪的診斷率。 此外,一次的超音波沒有看到臍帶繞頭,並不能保證將來不會有繞頸的情形,也許不久後胎兒的一個翻滾,臍帶就纏繞上脖子了;相對地,這一次超音波看到了臍帶繞頭,亦可能在胎兒的下一個動作時滑開。 孕婦應注意胎動! 如果診斷有臍帶繞頭的情形,孕婦就應該注意寶寶的胎動狀況,如有胎動減少的情形就應儘快就醫,接受胎盤功能的檢查,以確保胎兒的健康。 胎動如果太頻繁,亦會造成臍帶形成所謂的「真結」,意即臍帶打了一個死結。據統計,真結的發生率大概占總生產數的1.1﹪,尤其單一羊膜的雙胞胎較易發生。真結可能造成靜脈血滯留、靜脈管壁血栓和胎兒缺氧,造成胎兒死亡或罹患神經系統的疾病。在6﹪的死產胎兒身上可以見到真結的發生。 如何知道寶寶胎動是否正常? 胎動和胎兒狀態的好壞有很大的關係,而怎樣的胎動次數才代表胎兒的狀況還不錯呢?以下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從感覺得到胎動時開始,每天要數胎動2∼3次,每次大約花30∼60分鐘注意一下,只要在一個小時內有超過3次以上的胎動就算正常。如果一個小時內沒有超過3次的胎動,或是在12個小時內,在沒有仔細數的情形下,沒有感受到胎動,可能代表胎兒有一些問題,要趕快找產科醫生處理。 結語 胎兒臍帶繞頸是懷孕時常常見到的一種現象,但在產前很少會造成胎死腹中或神經系統損傷的情形,只要寶寶的活動正常,並不需要特別的緊張與強調。生產方式以自然生產為主,除非遇到胎兒心搏監測出現窘迫的現象而無法矯正時,才會採取剖腹生產的方法。沒有人會單純因臍帶繞頸而直接剖腹產,只要醫師能隨時處理,寶寶的健康應該不會受到影響。   (取材自嬰兒與母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