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蓁蓁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08年06月03日
公開
4

第三次上爬爬

第三次上爬爬

2008年06月02日
公開
3

6個月了

6個月了

2008年05月26日
公開
2

農曆五個月

農曆五個月

2008年05月21日
公開
3

第二次上爬爬

第二次上爬爬

2008年05月11日
公開
7

第一次上爬行榜

第一次上爬行榜

2008年05月08日
公開
34

爬行對寶寶的重要

「七坐八爬」大家耳熟能詳的俚語,意味著7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會坐,而8個月大的寶寶就會爬行了。爬行是一種移行方式的成熟過程及重要轉折,需要父母特別注意寶寶每一階段的發展,他才能順利長大。 神經細胞的發展特點 在談論幼兒的爬行問題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腦神經功能的發展。神經系統發展是人體發展的基礎,而神經細胞則是發展最早開始之處,大約在2∼3歲就發展完成。 發展的特點: 1.發展是功能的成熟與增強。 2.發展有一定的順序。 3.發展速率有個別差異。 4.發展主要受遺傳與環境因素的影響。 6∼8個月大開始發展爬行 一般而言,寶寶在6∼8個月大會發展出匍伏式爬行或以單手或雙手往前驅動的移行行為,也就是驅幹接觸支持面,兩下肢伸展在後的海豹式爬行。不過這種爬行方式,可以是一般正常嬰兒所採用的第一種前驅行為,也可能會發生在中度至重度的下肢麻痺兒童,通常如果超過9個月大的寶寶,只出現這種移行模式,就可能是異常現象,父母必須特別注意。 接下來,寶寶在7∼9個月大時會發展出兩手兩腳觸地爬行,或將軀幹高抬的爬行動作。但若是到了10個月大,寶寶仍然不會爬行,就應該求助於小兒腦神經科醫師或復健科醫師。 爬行的2大意義 大約有12%的正常兒童,在達成典型步行能力之前,並沒有經過貼地爬行或一般爬行的階段。雖然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研究報告指出,沒有經過貼地爬行或一般爬行階段就會走路的寶寶,會影響以後的腦神經功能發展,但一般相信爬行還是有其重要的意義: (1)左手搭配右腳前進,接續著右腳搭配左腳前進。 (2)視覺常扮演著調整「坐姿轉移到爬行,爬行轉移到站姿」的重要知覺。 也就是說這階段的寶寶,正在整合影響姿勢及平衡能力的視覺、前庭感覺以及體感覺,達到四肢軀幹和眼、腦及神經的協調。 5∼6個月大為爬行做準備 因為爬行是一種粗動作(也稱為大動作)的發展,只要沒有腦神經功能的缺損,大部分寶寶都會自然而然學會爬行,並沒有所謂訓練爬行的好時機。 【可以這樣Try!】 原則上,為人父母者可以在寶寶5∼6個月大時,將他趴臥在一個沒有障礙物且安全無虞的空間,下方的襯墊不宜太軟,並在周圍放置一些顏色鮮豔,或者會移動、會發出聲音,但不會有危險或傷害性的玩具,誘使寶寶有想去抓玩具的動機。如此一來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挪動身體,不過還是希望父母能在一旁看顧寶寶的安全,並加以鼓勵,效果會更好。 寶寶先天異常,不會爬怎麼辦? 對於腦神經功能有缺損或肌肉張力異常的寶寶,要發展爬行是有困難的事,原則上應先求助於小兒腦神經科醫師或復健科醫師,確認原因及缺損程度,再擬定治療計畫。 【異常2原因】 1. 肌肉低張及無法在膝蓋屈曲時抬高軀幹:可採用站立及伸展活動,增加全身肌肉張力及穩定度,並應避免屈曲活動。 2. 下肢肌肉高張及無法將兩膝屈曲軀幹之下:可採用旋轉式轉位動作,例如:由坐姿轉為四肢觸地姿,再轉為跪姿,以降低肌肉張力,增進軀幹旋轉動作及肢體分離動作。

2008年05月07日
公開
35

10大原則•優質睡眠訓練

10大原則•優質睡眠訓練 台灣的父母通常是與孩子同睡,覺得這樣寶寶較有安全感,也較不會對幻想的事物感到恐懼、或有夢魘與夜驚的睡眠問題等;但是,國外文獻卻明確顯示與父母同睡的孩子,容易造成睡眠問題的比例偏高。如何及早訓練孩子能獨自面對自己的睡眠,應是每一位父母必需正視的課題。列出以下原則供參考: 【原則1】佈置舒適的睡眠環境 舒適的環境,是寶寶睡得香甜的前提。應該事先為寶寶佈置能夠感覺既舒適又溫馨的睡房,並在入睡前及睡眠中確實了解寶寶的睡眠環境是否舒適、安全。 【原則2】養成正常的清醒睡眠週期韻律 清醒睡眠週期的習慣養成,需要從小開始才能收到較佳的效果。原則上通常在寶寶出生滿6週大後,睡眠週期模式就會較為規則,此時正是開始父母訓練協助寶寶調整晝夜區隔,建立良好清醒睡眠週期的時機。 【原則3】睡眠環境能夠聽到父母的聲音 要安排寶寶獨睡,首要在睡眠環境中建立安全感。寶寶可能會因周圍環境的變化,有不安的表現;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寶寶聽見父母的聲音,使他清楚地知道父母就在附近,而對於寶寶在白天平時情緒反應,也要有所回應,讓寶寶知道父母是可以完全相信的。 【原則4】房間是最佳睡眠環境 要培養孩子有適當的睡眠習慣,千萬記得不要將睡房當作遊戲場所,也切勿當作處罰孩子,甚至關禁閉的場所。這樣孩子才能對於睡房有正確的功能認識,在每天晚間進入睡房時都能夠滿懷期待的心情,如此自然能塑造一個溫馨的環境。 【原則5】留下一盞小夜燈 入睡時特別在寶寶房間留盞小燈,並且開著房門;當寶寶醒來哭泣或者作惡夢驚醒時,記得不要將他帶到大人房間,應該陪寶寶留在自己的房間內,並向寶寶說明房間是最安全的。 【原則6】睡眠環境有心愛物 寶寶學習自行入睡並無最適合的年齡與否,但寶寶有時會對某些事物感到無名的害怕,尤其是經由電視、故事書、甚至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角色,再加上黑暗的房間,更會加深對睡眠與黑暗連結的恐懼,因而導致不敢自己睡。建議父母可以寶尋找一項可供寶寶安撫的心愛物,跟寶寶說明它會在夜間陪伴、保護他。 【原則7】睡前洗澡5∼10分鐘 在睡眠前給予寶寶一個溫水澡,能夠提供輕鬆舒緩的氛圍,使得全身筋骨肌肉緊張的狀態得以放鬆下來,皮膚因溫水浸泡而使得毛細孔張開,有助於排汗,並且使血液部分集中於皮膚周邊,以上情況都易引起寶寶想睡覺的心情。 【原則8】全身乳液按摩15∼30分鐘 2002年發表於《發展與行為兒科學雜誌》的一篇研究指出,在睡眠之前給予按摩的嬰兒,會在8週大時,表現出較為恰當的清醒睡眠週期變化,並且會分泌較多用來調節睡眠的褪黑色素。研究結論認為應該及早對嬰兒施予睡前按摩,有助於睡眠韻律的建立。 【原則9】建立晚間睡眠例行習慣 首先將睡眠的時間確立成為一種常規,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時間將寶寶帶入睡房中,之後以一些就寢儀式來幫助寶寶睡眠。例如睡覺前刷牙、說故事、唱兒歌、聽輕音樂、道晚安。此一固定進行的儀式,會使得寶寶有進入睡眠前的準備,擁有更多的安全感,覺得睡眠本身是固定、可預期的。 【原則10】放心讓寶寶有獨睡的機會 有些父母雖已為寶寶準備好屬於自己的小床,但遲遲沒有讓寶寶自己睡,原因在不習慣跟寶寶分開睡,而擔心寶寶獨睡的種種問題,例如餓了、哭了、甚至不呼吸了。但需要理解的是,親子同睡一張床,其實很容易降低彼此的睡眠品質。因此,父母應該先給自己充分信心,相信寶寶隨著成長、腦部功能的成熟,可以有能力獨自在夜間入睡。 能夠看著的寶寶安詳的睡著,並且一夜夜的長大,媽媽的心中想必充滿喜悅與欣慰。提醒每一位辛苦育兒的新手父母,應該透徹理解睡眠對於寶寶生長發育的重要影響,切實從小為寶寶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但也要同時了解常見的嬰幼兒睡眠困擾,以及應當尋求醫療協助的時機。如此,寶寶的聰明健康、活潑自信,以及優質的睡眠必定指日可待。 ∼原文刊載於2007年5月《媽媽寶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