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阿布加滴娘

日期

#Tag

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2009年07月13日
公開
42

本文轉載自http://blog.roodo.com/july20066/archives/cat_273061.html 是誰斷送孩子競爭力? 文/戴章皇(中華科技公司執行副總) 近幾年來有很多人大罵教改讓孩子的程度變差,孩子的國際競爭力喪失云云。教改工程浩大,我不認為可以完全歸責於哪個人或者是哪個政黨的的錯誤。坦白說,我非常不同意這種把複雜問題過分簡化的結果。我所想的是為什麼我們在批評教育官員或者是責怪學校老師時,何不想想我們自己? 我早上出去運動時,都得經過一所國小校門口。最近也有機會全程參加一場國小運動會。一些發生在周遭的觀察,每天由家長、學生、老師所共同擔綱演出的「互動記」令我印象深刻。我可以很確定的是:這些孩子的競爭力的確是斷送在我們大人的手中,這不是小孩子的錯!如果大家有空的話,只要找一天到任何一個國小校門口去看看,您有很大的機會會發現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 一、大人充當書僮,幫小孩背書包。 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大人的寶貝,所以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受苦。有些人更覺得自己童年時受過不少罪,所以發誓要讓孩子過好日子。校門口一堆家長或外傭當書僮,為孩子們背著書包與水壺。這個書包真的重得令孩子無法負擔嗎?背書包上學是小朋友學習為自己的工作負責的基本功,更是形於外壓力訓練的開始。我無法想像這些連最基礎的訓練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之後,這個孩子將來還有何抗壓力可言? 二、家長隨意停車,堅持送小孩過馬路。 一般而言,在校門口附近的斑馬線都有導護家長或老師負責學生穿越馬路之安全工作。家長們「不放心」導護家長或老師護送孩子自己過馬路,寧願隨便把車子一停,不管後面堵車如何嚴重,非要把孩子送到校門口,甚至送到教室!此時,孩子扮演的角色是皇帝。而這個皇帝不是自願的,是家長們自己塑造出來的。從小學習的「遵守交通規則」在這裡蕩然無存,最糟糕的是在小孩子與他的同學面前做了最壞的示範。家長們在埋怨小孩子霸道、不守規矩的同時,怪誰?家長們應該好好思索,應該很容易有答案。 三、孩子目無尊長,家長視若無睹。 我還記得以前上小學時,師長所教的第一件事就是遇到師長必須要先行脫帽,然後敬禮向老師問好。這項教育並不八股,而是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尊師重道的開始。但是,當我經過校門口時,看到孩子們對於導護老師站在門口,幾乎都是老師主動向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小朋友至少還禮貌地回應,然而我看到更多的小朋友是面無表情地走進校園。更令人訝異的是家長似乎也不以為意,這種情形讓我頗為震驚! 四、孩子不願下車,家長苦苦哀求。 校門口擠了一堆轎車,裡面的「小霸王」也許還沒睡醒,或者心情不好。車門已經打開,但孩子就是不下車。孩子鬧脾氣稀鬆平常,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但是家長的現場處理方式就令人大開眼界!說理者有之,大罵者有之,僵持者有之,最「精采」者莫過於苦苦哀求。爸爸媽媽苦口婆心答應帶他去麥當勞、買他喜歡的玩具,似乎只是希望他龍心大悅,而不是教育他什麼才是對的。只要他肯下車,小孩就可以對大人予取予求。這種每天都可以來一次的機會,將成為孩子「習慣性」要脅家長的籌碼。 校門口的戲碼精采,一場國小運動會我在場外欣賞的「劇情」也不遑多讓。學生表演開始,理應場地清場讓表演能夠順利進行。然而,沒想到音樂一開始,一大群家長竟然全部衝到表演隊伍當中為他們的寶貝孩子攝影!台上開始廣播請家長退出,如要攝影請家長蹲下,免得擋住其他來賓。然而,家長依然我行我素,他家的孩子最重要,其他團體紀律與秩序蕩然無存。 拔河比賽非常激烈,往往得要纏鬥許久才分得出勝負。而在這個運動會上我看到最不可思議的一幕。女生拔河的某一隊長,在拔河進行了約莫三十秒鐘,雖然沒有大幅落後,但因為已經出現了繩子移向對方的徵兆,裁判尚未吹哨子判定勝負,她竟然突然放掉繩子,看著對方隊伍臉上露出不屑的微笑,讓隊友繼續拚命,他自己袖手旁觀。在三戰兩勝制中,我連續兩次看到她出現同樣的行為!一個四、五年級的孩子有這樣偏差的行為,現場沒有人教育他。這是我看過所有運動比賽中,最沒有運動精神的一幕。 孩子們的天賦、聰穎容有高低,學習成績也因而會有差異。但是,這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教育與學習態度才是孩子未來足以影響一生的條件。許多家長把「教育」這件事全部丟給學校老師或教育官員,是多麼的謬誤。在許多人自以為提出「專業教育理念」的同時,我建議或許先想想我們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即為「教育最大絆腳石」?孩子的競爭力是否就是斷送在我們手中? 教養兒女的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 「把孩子當朋友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 作者戴門教授指出。 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N。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金科玉律: 1. 當父母,不是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 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 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住。 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 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 「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兒子沒有說話

2009年07月10日
公開
25

兒子沒有說話 ◎袁瓊瓊 (資深作家) 早上看到資優生燒炭自殺的新聞。很小的孩子,才 15 歲。買報紙的地方是 7-11,兩個店員都很年輕,看上去頂多二十出頭。我問他們:「你們小孩子能不能瞭解他為什麼會自殺?」兩個人跟我說了滿多的。 報紙上登了很多人的意見,家長的,醫生的,專家的。奇怪的就是沒有人去問其他的玩《曙光 Online》的孩子,尤其是只有15歲的孩子的意見。要知道這個 15 歲的男孩為什麼會自殺,不是應該跟他同年齡同背景同喜好的孩子最能懂嗎? 我家小孩也玩線上遊戲。看到這個消息,三個人共同意見是: 1.一定會有大官要來禁止線上遊戲了。 2.許多作父母的作師長的,對孩子玩線上遊戲一定管制更嚴了。 3.玩線上遊戲被當成為小孩學壞或自殺的入口。好像是因為沈迷線上遊戲,才導致孩子們的負面傾向。導致他脫離現實,反社會....等等等等。 我不玩線上遊戲。不過說實話,我有親戚玩線上麻將。看她打麻將時跟那些不熟識的網友互動的不亦樂乎,寒暄招呼打屁調情飛來飛去。她說她每天都要去摸上幾圈,偶而無法節制時會玩上十幾個鐘頭。阿麻將就不是線上遊戲?一定是小朋友玩的才叫做線上遊戲?我親戚因為和我一樣老人家,所以沒有人去把她電腦鎖起來。不然我猜她大半也會燒炭自殺。她今年八十七歲,腰腿骨都不大方便了,玩線上麻將是她唯一的人際關係,是她唯一的生趣。 線上遊戲對一個15歲的孩子,最大意義可能不是「玩」,而其實只是人際互動而已。我跟小兒子聊天,他說線上遊戲:「有時好玩,有時不好玩。」那好不好玩是取決於難易度嗎?取決於打死幾個怪獸拿到多少寶物嗎?他說不是。朋友在的時候好玩,不在的時候不好玩。 現在人際關係的互動,其實已經與過去完全不同了。如果一昧認定走出門去才交得到朋友,未免狹隘。某方面來說,大人世界裡 MSN,雅虎通,Skype,不也一樣是網路交友嗎?為什麼要認定孩子們在線上遊戲裡交到的就不是朋友呢? 要認真說起來,線上遊戲裡交到的朋友,可能比 MSN,Skype 或雅虎通裡交到的更可靠呢。線上遊戲是這樣一種東西,所有玩家進入虛擬世界中,使用各自挑選的身份。在這身份背後,可能是 15 歲的小孩子,可能是 87 歲老人家。都無礙。重點是進入線上遊戲世界之後共同建立出的生死交情。在這虛擬世界裡,有一個狀態是現實世界不能相比也無法想像的。在虛擬世界裡出現的都是「真」人。 由於使用的是虛假的身份,在線上遊戲裡,一個人往往會直接了當的暴露他的本質。當然有大的裝小,小的裝老,男裝女,女裝男,或是恐龍裝美女,美女裝帥哥的情形。不過選擇角色這件事的微妙處就在於,會做的選擇,往往透露出我們本質的某個部分。 參與遊戲之後,會結交同伴。就算在虛擬世界,獨行俠也是難以成事的。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幫助人,會心有餘力不足。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我們在現實世界,有時候要陷害人,會左顧忌右害怕。遊戲世界裡簡單多了。在遊戲世界裡,大家呈露的,極大部分是本性。在遊戲裡會為你兩肋插刀的人,通常在現實社會,他會做同樣選擇,雖然未必能做到。而會陷害你的人,現實世界裡,就算外表觀之似人君,給他機會,他下手不會留情的。 因為無須負責,沒有人知道你是誰。惹了再大的事,消失便是。換個帳號再上來,不用二十年,兩分鐘之後就又是一條英雄好漢。在無須負責,匿名,隨時可以消失隱藏,隨時可以重來的這個虛擬世界裡,唯一需要負責的,只是自己的良心而已。 所以,一個人本性如何,在 玩線上遊戲時,看的最清楚。 跟小孩聊時,他們說到一件事讓我震動。兒子說他們在遊戲裡要攻城,必須跟陌生人結盟,幾場戰役下來,誰忠誠誰可靠就看出來了。這些線上朋友,後來就培養了生死交情,有一次相約見面。見到本人的時候,真是不可思議,有小學生,有老頭,有上班族,也有檳榔辣妹。但是因為是同好,互通一下線上的暱稱,立刻就熟起來。他們在相處時,看到的是「真」人,是那在攻城掠地時呈現自己本質的「真」人。一群人,在不相干的人看來,可能是怪異的集合吧,但是他們很快進入狀況,毫無隔閡的開始交流。 兒子說:「談到後來,你根本就不覺得他是老頭子,覺得他就是遊戲裡那個角色。」我聽了覺得真是天人的場合。所有人是直心見性,以「本我」相交。他們越過了皮相的表面,直接看到了人的內在。 看到林志翔在《曙光 Online 》上是「囤墾團團長」的位置,可以想見他手底下一定不少人馬。會有這種威望,坐到這位置,我相信困難度與現實社會並無不同。不同處只是現實世界裡不會有人去信服一個 15 歲少年。在林志翔, 想必他自己也覺得他帶領的那些團員是他必須負責的。跟王永慶覺得要對他的員工負責的心理並無二致。一個鎖電腦的動作,不僅只是阻隔了他上網,其實也等於摧毀他在網路上建立的人生。 聽7-11店員講,電視新聞上說,他雖然以榜首進入羅東高工,其實想念另一所學校。15 歲的「囤墾團團長」,連選擇自己未來的路的權力都沒有。家裡說他「沈迷」網路遊戲,考完基測後玩得更凶。家裡沒有理解到,他在放棄念自己想念的學校之後,唯一紓解的管道就是線上遊戲。母親說:「以前也曾經鎖過電腦,都沒出事。」我從這話裡聽到的是,這是個一直被約束的孩子,他想做的任何事,如果不是大人認可的,基本上都有隨時被中止的風險。 他這一生裡,究竟退讓過多少事情,我們不知道。他書念的不錯。或可推知他其實盡到他身為子女或學生的本分。但是,依然必須在生活裡退讓。林志翔遺書裡寫:「我的人生已經快過不下去了,現在最後的依靠又失去了,除了死,我別無選擇。」我兒子說:「看到遺書的時候,我只有一個想法。他一定在心裡給自己設了底線,告訴自己,如果這條底線也被越過,那我就不活了。」 對於這15歲男孩,如果還可以玩《曙光 Online 》,那麼生活多麼無奈,他就可以忍受下去。但是家裡鎖住了電腦。沒有人知道那是把他逼到了沒有退路之處。 大約十年前吧,台灣有個植物人,昏睡七年之後醒來了。當時是很大的新聞。但是後續的情況,知道的就很少了。這男孩念大學的時候出了車禍,就此成了植物人。當時在班上有個要好的女友。昏迷之後,這女孩天天來看他,一年過去了,男孩沒醒來。母親於是勸那女孩放棄自己的兒子,因為他可能永遠也不會醒來。 但是女孩子離開之後,六年,男孩醒來了。由於肢體萎縮,雖然醒來了,如同半殘廢,必須坐輪椅。母親給他弄了個刻圖章的小店讓他維生。這時候,當年的女朋友回來了。依然愛他,願意和他在一起。可是現在的男孩是個靠刻印章維生的半殘廢,而女方大學畢業,在外商公司工作。母親強力阻攔,不讓兩個人在一起。終於拆散了兩人。女孩再度離開。母親告訴兒子,她是為他好。女方條件和他太懸殊,兩個人在一起不可能幸福。她怕女方有一天會拋棄他,她不忍心讓兒子受那種打擊,所以為了保護他,才勸女方離開。 兒子沒有說話。但是當天晚上就上吊自殺了。家裡把電腦鎖住的時候,林志翔也沒有做任何表示。母親作主的時候,兒子沒有說話。他只是把廁所門縫用報紙塞住,燒炭自殺。 我有時候認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夠做的最好的事,就是相信他的能力,然後站在一旁,看他成長,並且欣賞。 身為父母應該像園丁,給樹木澆水,除蟲之後,就看他生長。 我們不會規定玫瑰要變成茶花。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想把香蕉種成蘋果。

別對親密的人潑冷水

2009年06月25日
公開
1

愛情慢性致死之一的大兇手,就是潑冷水。(友情也是) 越熟的人越容易彼此潑冷水。 人們自然而然用來對付潑冷水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反潑冷水回去,二是保持沈默,警惕自己,不再將自己快樂或得意的事告知這個人。兩種都使雙方疏離。 有一位建築公司的高級主管對我說,他最不能忍耐的,就是他的太太有意無意的潑他冷水。 當他打電話給太太說,今晚不能回家吃飯,因為公司同仁決定一起為他慶祝四十歲生日時,他這位曾是他大學同班同學的妻子馬上嗤之以鼻的說:「喔,你何德何能,為什麼人家要幫你慶生?」 一句話使他滿腔熱情結成冰,心想:「早知妳這麼刻薄,下次不回家吃飯,我就不告訴妳。」其實,他的太太說的話並不表示瞧不起他,只是單純的不太會說話。 被人指責「不會說話」的人,通常很少認為那是自己的短處, 反而會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很「直」,暗暗以為是優點,如此一來,改進的可能性就很低。 我曾在百貨公司逛街時看到一對中年夫妻,太太剛從特價櫃上挑起一件衣服,先生馬上火眼金睛的大聲斥責:「醜死了,放回去!」太太一驚,馬上縮手,尷尬的眼神看著和她拿起同樣衣服的人,然後低頭遁去。 我們一邊以同情的眼光看著這位太太,一邊為自己的審美品味被殃及而心有不甘。肆無忌憚公開批評一個人穿著用品,構成的傷害和當面斥責他是白癡並沒有兩樣。 親子關係亦然。 一位朋友說起她和母親的關係自小就疏遠,與小孩長大之後頂多能相敬如「冰」的原因,就是她母親潑冷水的專長。 她自小成績優秀,考第二名時,母親先問的第一句話竟是: 「第一名多妳幾分?」 得到第一名時後,她原以為會得到讚賞,母親卻說: 「成績好沒什麼了不起,女孩子品德最重要。」 母親生日時她將零用錢買了她覺得很漂亮的生日禮物,母親卻覺得浪費錢要她拿回去換,他嘟著嘴抗議「好心給雷擊」,母親卻說:「沒揍妳已經很好。」 甚至當她長大成人後和母親一起買衣服,站在試穿鏡前,母親也在她背後「讚賞」她「沒想到妳全身上下,就這雙小腿長得還可以。」 挑剔鬼、潑冷水、沒建設性的話可不能辯稱是「忠言逆耳」, 說者不見得開心,聽者更是大大的傷心。 人非鋼鐵,愛一個人能承受幾次傷心? 張愛玲曾說: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 是啊~說得好,不是愛,不是恨,而是冷漠以對!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640318200/3/1312173033/20090224150352

蔡岳勳導演的一篇文章

2009年06月24日
公開
22

我的人生因為兒子而變「厚」了 蔡岳勳 孩子,其實是自己最好的學習與明白。 兒子六歲生日了,在加州的朋友家裡,買了一把S SIZE的吉他給他當禮物,在加州燦爛的陽光下,我看到孩子快樂地跳躍著,像是看到了我自己的夢想,童年的夢想…… 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出生第三天就住進新生兒加護病房,一連串的就醫與焦慮,交雜著擔憂、煎熬,日復一日。 有孩子,是幸福的,生命是厚的,就算是無止盡的眼淚與辛勞,也一概無悔,就算一時的崩潰痛哭,也旋即再擁抱起孩子,繼續往前走。就像在就醫的那些日子裡,看盡各式各樣的病童與父母親們,他們抱著腦性麻痺的孩子、抱著畸形弱智的孩子,抱著即將離去的孩子,他們疲憊的臉上沒有哭過的痕跡,只有擁抱著天使的笑容。 我明白了,愛可以是永無止境。我衷心地學會,好好活著,因為有很多人在等你。順帶一提,我戒了快二十年戒不掉的菸,在他出生後的第三天,戒了。 隨著孩子成長、工作忙碌、生活壓力,衝突便慢慢地展開。 我的孩子,有種強大的活動力,跟過度保護下的驕縱。 我開始管束、責罵,在一次怒不可抑的痛罵中,孩子被我的憤怒嚇到尿失禁。 當時他緊緊抓著褲子,啜泣驚恐地看著我。我嚇了好大一跳,好想立刻去擁抱他,但很快地,又被身為父親的制約與憤怒取代。 那段時間,我和孩子之間產生了疏離,恐懼往往是孩子看我時的眼神,是的,我達到目的了,我的孩子會怕我了。現在只要我出聲喝止,一定會立收管束功效。但是,我開始失去我的孩子,他不再跟我睡,哭泣時不再需要我的擁抱,永遠離我遠遠地。就像所有威權時代的父母,嚴厲、責罵、毒打,所教育出來的親子關係一樣。 在工作瀕臨崩潰的那段時間,妻子一直提醒我,我在移植我母親的嚴厲,也複製了我父親和我的距離。就像最後我舅舅的提醒:不要把我們的記憶與痛苦延續到他們的身上,到我們這一代就好。 我驚覺事情的改變,時至今日,我仍是深愛孩子的人,只是沒想到,教育的過程,竟然會掉進生命預設的陷阱裡。我很慶幸,我雖在陷阱裡,還有機會抬頭看到天空,有一天,就會爬出陷阱的。 我試著溝通、討論,以他可以理解的方法,協調我要的結果。接下來的日子我必須很努力,因為傷痕是很不容易修復的,而生活中的情緒與壓力,也是需要調適的,因為不能將這些加到與孩子的相處中。 試著傾聽孩子說什麼?試著以記憶裡童年的自己,去想像他現在的反應是什麼?我也曾想過嗎?我是不是也曾因相同的事情遭喝止,而感到傷心、退縮呢? 我的孩子,他有一種本領,可以永遠很High,可以唱歌唱一整天。那天在家裡,看著從起床開始唱唱跳跳,到黃昏都沒停止High的孩子,我很擔心,轉頭問妻子,怎麼辦?是不是要帶他去看醫師,他這樣從早跳到晚是不是有病?然後,我妻子看著我,很不解地說,怎麼,什麼時候,快樂也成了一種病? 我霎時如遭雷擊,原來,是我們忘記快樂,忘記人類其實生來是這麼快樂而無憂的,是生活給了我們許多痛苦,是社會告訴我們,活著要有一定的規範,是我們把自己推向一個不會快樂世界裡,然後才開始努力地開發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我們遺忘了,相信孩子的思想是奇特而自有生命的。 向他們學習,向生命學習,就會得到更多。 歲月是生命循環的一種行為,我的孩子已經和我的記憶重疊了。 我可以追溯得到,最早最早的記憶,已經和我的孩子現在的年紀一樣了。 一樣在這間屋子裡,一樣是蔡導演的兒子,一樣有很疼他的阿嬤,只是阿嬤變成我媽,而蔡導演已經變成我了。 我用了很多時間去想,生命循環的意義是什麼?我在孩子身上,看到我自己,終於也發現了我父親。 我站在這個時間的中線點,看著過去所有的歲月,想著未來即將發生的人生,我擁抱著孩子,像是實現了,我孩提時從沒實現的溫柔。 也像是明白了,我和我父親的距離,是只剩一步就可以跨過的鴻溝。 二○○六年,在加州燦爛的陽光下,我看著孩子快樂地跳躍著。我的孩子六歲,我開始學當父親的第六年,也是我當別人孩子的第三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