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握壽司 & 小草莓 生活五四三

日期

#Tag

濃情巧克力 『如何投資夫妻婚姻真美滿』

2015年05月22日
公開
46

親子公益講座 104年大樹養成計畫 愛零距離 2015/5/22 濃情巧克力 『如何投資夫妻婚姻真美滿』 孫頌賢老師 1) 預測婚姻幸福的因子 : 安全感 安全的關係、氣氛?欣賞、被愛?身體輕鬆、心情平靜。 2) 維持長久的婚姻不代表快樂。 3) 婚前 -->婚後 剛毅木訥 --> 木頭 細心貼心 --> 囉嗦 婚姻容易因許多雜事而沒辦法好好協調,無法溝通但維持20-30年的婚姻經過統計發現雙方都覺得自己沒變,變得是對方。 4) 關係不好,一般推測是彼此不了解對方,但實際上關係不好的伴侶都非常明白對方的意思,反而關係好的都沒有認真聽對方講話。 5) 人類聽話不是先聽內容,是聽語氣。 6) 安全感的品質要三要件: A) 親密 (我能找到你/妳嗎 ?) B) 安定 (你/妳能珍惜我嗎? 你/妳能在我身邊嗎? 現在會,未來也會) C) 回應 (傷心難過時,我能相信你/妳會回應我嗎 ?) 7) 安全感是怎麼被破壞的 ? 追 (追討施壓者 / 指責攻擊者 : 不停的戳對方) 逃 (逃避防衛者 : 把心關上) 像鬼打牆式的讓傷痛發濃的惡性循環 8) 追者 : 講難聽話刺激對方,想要得到對方的回應,不代表一定是生氣的樣貌,可能是呈現弱者的姿態 (哭等等),目的一樣都是為了得到對方的回應,追的人內心通常是挫折的,覺得我做甚麼都不夠都不對,追的人用那麼難聽或重傷的話是想表達心裡的痛苦,想要對方可以證明給自己看你不是我說的那個樣子。 9) 逃者 : 不代表一定沉默,也可能說惡劣的話,只是內心都是把心門關緊,追的人敲心門敲得越兇,逃的人關得更緊,因為關得更緊,追的人就更用力的敲。 10) 追或逃跟成長經驗和與人的互動方式有關。 11) 追的人要逃的人回應,逃的人是有壓力與害怕的。 12) 追:你愛我嗎 ? (聽到的是拒絕) 逃:你為什麼要問這種問題 ? (聽到的是攻擊) 對逃的人來說,即使他的回應不是沉默的,他的內心對追的人的指責是感到壓力、無助、害怕,而追的人表現在外雖然是數落,但內心是挫折的。 13) 有一對夫妻先生很沉默,太太很活潑,太太總覺得得不到先生的回應,於是太太言詞上會攻擊先生,先生就更是沉默 (害怕的極致是沒反應),這樣的關係裡太太是追者,先生是逃者,數落先生的太太內心是挫折的,挫折來自於覺得這個婚姻只有我再努力,而且你看到我的努力嗎? 而對身為逃者的先生,他的內心是害怕的,他害怕太太還可以忍受多久? 14) 停止無效的行為,給逃者的建議 : A)不要妄想你已經表達得夠清楚 B)試著作個通常是主動分享的人 C) 學習冒險說說真心話 15) 停止無效的行為,給追者的建議 : A)不要妄想話會越想越明白 B)不要太快反應 C)學習軟化 16) 追者或逃者哪個改變比較可能對關係帶來變化?依據研究顯示,答案是逃者,逃的人只要心開一些,只要給一些回應,那麼追的人自然會停下追的腳步。 17) 婚姻裡不要妄想對方的個性會徹底改變,但只要愛在第二回合,也就是回應的方法,給對方修補的機會,給自己修正的機會,那麼結果會不一樣。 18) 不要太相信大腦的第一個反應,學習 A) 暫停 B) 降低標準 C) 別急著反應 D)增加情緒耐受度: 運動 / 結交朋友 / 感恩(感恩是指感受世界的美好)。 19) 投資婚姻要練習說真心話,說說自己的害怕,說說對婚姻的感覺,不要只是靠默契。 20) 常把 “其實他比我還辛苦”這句話放在心裡。 21) 參考書籍 : 抱緊我。

品嚐情緒湯 『如何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

2015年05月08日
公開
52

親子公益講座 104年大樹養成計畫 愛零距離 2015/5/8 品嚐情緒湯 『如何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 張艾如老師 1) 葡萄理論 : 每個人的人格都具有多元性,「意識」受童年經驗「潛意識」的影響;如果說「一串葡萄」形成一個「我」的概念,那麼每顆不同的小葡萄便是不同的性格特質,會依據不同情境呈現出最適合的面向,以因應環境所需。如果大部份的人彷彿「溫室裡被呵護長大的幸福葡萄」,則成長歷程中受挫、被打罵等等所壓抑下來的負向能量,也會被累積在潛意識的小葡萄中,當小葡萄的能量愈是裝滿、距離整串葡萄的「梗」(人的對外意識狀態) 愈遠、出現莫名其妙情緒的機會愈高、滿載負向能量的葡萄被外在事件引爆開來的「失序行為」愈多!相對地,那些在「風吹雨打中長大的葡萄」是飽受風霜,品質不一,各顆呈現的散落葡萄,裝滿容易被引爆的負向能量。 2) 了解如何適時調節童年帶來的內在負向能量、同時注入長期缺乏的正向能量,學習「內觀」情緒的高 EQ能力,進而認識自己、關懷他人,疼惜你我每顆柔軟的心靈。 3) 人的生命現象不是科學或醫學可以一條條列舉的,譬如鬱卒不等於憂鬱症。 4) 解離症的生命體是基因正常,身體正常,只是幼童時期傷痕累累,生命極度受苦後,仍努力活著的生命體。 5) 認不認同是另一回事,聽懂才是重要。 6) 我們不知道的事情不代表不存在 (把心打開,傾聽孩子)。 7) 把疾病標籤放下,不一樣的人都是人,須要貴人相助,才能讓生命更好,而且疾病標籤是人訂的,不會永遠不變,大家都聽過的亞斯柏格症自2013/5/18起已經從醫學標準裡拿掉了,現在在醫學裡沒有名稱,幾十年前同性戀在醫學裡被視為是一種病。 8) 少數不等於是病人。 9) 以前的亞斯柏格症是從高功能自閉症裡抽出來獨立的。 10) 人生勝利組無法感受被說生病的痛苦。 11) 人都有多面向,切換是一種適應和禮貌。 12) 講師一次開車載著一位解離症的高中生,高中生說”妳們自稱作心靈照顧,卻只作身心,不作靈的研究,你們根本不懂生命的本質”,講師覺得被點通了一些,西方醫學或科學的確只作身與心兩圈的照顧,但人應該用身心靈三圈來看。 13) 在醫學裡沒有答案或無法解釋的通稱奇蹟或是症狀。 14) 如果以雞鶴比擬,多數人是雞,少數人是鶴,鶴自然單腳站,鶴會飛,雞叫鶴吃藥,因為他跟多數雞不一樣,他幹嘛單腳站又會飛,他生病了。 15) 但鶴就是鶴,他不是生病的雞,在人的世界裡,少數因此活得很辛苦。 16) 少數不等於病人,你不會的能力不要再說是他有病或有甚麼症狀。 17) 多數解離症的人專門作自己的事,不作團體在作的事,因為鶴不會講雞的話,最後沉默了,覺得雞沒救,懶得跟雞說話,怕又被冠上症狀 (弱勢投降,多數排除異己。 18) 身為雞,不知道鶴的世界如何,但至少不要阻止他飛。 19) 我們要學習”並存”的人生智慧,”不是這樣,難道是那樣” ?人生不是二擇一而已,孩子不吃麵,不代表他要吃飯,孩子不想讀書,不代表他想玩。 20) 人要練習接納多元。 21) 很多時後被視為異類的人不是因為說錯話,而是說了實話。 22) 沒掉的葡萄 : 人格特質 / 掉落的葡萄 : 人格。 23) 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論將人的心智與人格分為意識、前意識、潛意識,意識是可以看到的冰山,是自我存在的地方,自己可以覺察到的意念,通常是合乎邏輯與理性的思考;前意識是漲退潮時露出的冰山,無法時時覺察,但稍微注意或是專心聯想,就可以轉換成意識,前意識是經驗或記憶,平時不會存在,但遇到相關的情況,會突然想起;潛意識則是海底深不見底冰山層,事本我和超我的所在之處,無法覺察知覺的部分,一種是先天具有,一種是意識或前意識壓抑的生活經驗,無法回想或聯想,透過夢境、催眠、口誤筆誤等等可知。 24) 葡萄理論的圖很像佛洛依德的冰山圖,一串葡萄在水中,露出水面的葡萄事意識(理性),水面下的葡萄是潛意識,把水面下的葡萄中間切一條直線,分為左右兩邊,右半邊水面下的葡萄是感性、情緒、慾望等,左半邊水面下的葡萄是高智慧 ( 靈感、第六感、與天俱來的智慧、先天特性)。 25) 一串葡萄裡散落下來的葡萄是屬於高智慧。 26) 高智慧被理性誤解,受到的創傷由感性承受,若這種狀況一直以不同事件循環,那麼就會產生更多掉落的葡萄。 27) 高智慧是思考的靈體,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就像針灸,你看不到,不代表沒這回事。 28) 理性是煞車器,感性是油門,人要長EQ後才會知道煞車,否則人在情緒中很難勸的下來。 29) 情緒是一種能量,滿了一觸動就會爆發,所以人要會照顧情緒能量,內在裝情緒,人要負責倒,用理性照顧感性,這個照顧不是指發洩,是指調節,發洩是一種無奈的反應,調節代表你有掌握的能力。 30) 人的情緒屬於強的時候 (憤怒、生氣等等),要調節(打地鼠、打沙包、孩子摔門等等都是) ; 人的情緒屬於弱的時候 (沮喪、傷心等等),要疼惜。 31) 疼惜 : 擁抱是一種方法,用別人的肉體來照顧自己內在弱的部分,和自己說話也是一種疼惜的方式。 32) 孩子摔門,我們會感覺孩子在表達憤怒,但大部分的孩子是覺得爽,當我們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指責他的態度時,那麼會在原事件之外,再增加另一個衝突,我們應該是要和孩子談,可以用甚麼其他的方法來調節他的情緒或是達到爽快的感覺。

教養雜記

2015年05月06日
公開
50

孩子的特點與個性的樣貌隨著成長越發明顯,兩個孩子的截然不同更是壁壘分明, 我不得不承認我的學習還不夠,我的調整還可以多一些,我自覺對孩子的發展很敏感, 對孩子的心理很照顧,對孩子各個面向的協助總有積極的作為, 但最近突然覺得有些事我可以仍舊積極,但不要急, 有些能力有些作為須要從人生經歷中慢慢體會內化,自然領悟,終將水到渠成。 十年前的我幻想中十年後的我應該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幻想中的生活方式或是喜歡與厭惡的東西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就連個性想法十年前十年後差異很多, 或許十年前的我看到現在的我會帶著瞧不起的眼光,但我喜歡現在的我,沒那麼銳利, 沒那麼汲汲營營,沒那麼衝動,沒那麼有個性,十年調整了一個人,是生活是經歷帶來的改變, 就像十年前我認識的握壽司對職涯與人生的灑脫此刻並不存在一樣,是生活是經歷改變了他, 那麼面對孩子是不是也應該把一些能力交由他的人生來告訴他要或不要,我如此思考著。 要怎麼界定是不是孩子應該具備的能力看起來很簡單,作起來好像不是那麼容易, 不是那麼容易並不在於不知道怎麼判斷,而是我們總希望多一些,捨不得放棄一些,眼睛看著文章, 耳朵聽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焦慮得擔心孩子這裡夠不夠,那裡好不好, 而忘了即便是成人的我們也不見得具備這些能力,只是我們頭上沒有放大鏡來檢視我們專注力夠不夠, 同理心高不高,社交能力強不強,語言豐不豐富,認知整合能力好不好,情緒處理得恰不恰當, 當然我們可以期待孩子以上的表現不差,當然我們可以主動提供協助,因為身為父母, 我們總想著若是多一些,或許孩子人生走來會少受一些罪,我們一路走來的路告訴我們現實是如此。 仔細看看各樣的能力評估,一個孩子真的能夠每種都具備嗎 ? 能力和能力之間難道不會相衝突 ? 我印象中弟弟曾經有個作業是看圖說故事,圖畫的內容是晴天白雲下兩隻烏龜在沙灘上,沙灘的前面是海, 海裡有魚、蝦、螃蟹,弟弟想寫滿一整篇,但他覺得很困難,姐姐聽了在一旁建議弟弟可以如何寫, 姊姊說你可以寫兩隻烏龜一起在海灘玩鬼抓人的遊戲…….,我說你可以寫兩隻烏龜相約去看海, 牠們看到好朋友魚、蝦、螃蟹在海裡玩……..,弟弟皺著眉頭說我不想那樣寫,烏龜又不會玩鬼抓人, 而且站在沙灘上只能看到水,不可能看到海底世界,姊姊沒好氣的說 “這就是想像力啊,你要想像啊”, 弟弟義正嚴詞的說 “我不想用想像力寫,我想寫真的,妳告訴我烏龜怎麼玩鬼抓人”, 最後弟弟還是寫滿了一整面,短文寫實不花俏,經過一陣子老師跟我反應弟弟的文章不夠豐富, 是不是跟語言發展有關係,或許語言治療可以幫助他,我知道老師是善意, 和老師說了弟弟寫短文的特性,與之前跟姊姊和我的對話,老師大概可以知道他的堅持是甚麼, 弟弟是個很感性的人,他的情感很豐富,但不管是寫文或是繪畫,他都偏向寫實的風格, 姊姊是個很理性的人,她一向條條有理,但不管是寫文或是繪畫,她的風格比較柔軟。 大人的世界我們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是哪一種人,不管是感性或理性,不管是多言或寡言, 我們都會被欣賞著,沒有人會規定我們要去上甚麼課,要如何開發自己,那摩孩子是不是也是一樣, 只要他的發展屬於正常範圍,他有權擁有自己的特性,他有權可以不是全才, 有些能力有些作為須要從人生經歷中慢慢體會內化,自然領悟,終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