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布乖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居家退燒建議

2010年07月17日
公開
10

給媽媽的居家退燒建議 by周怡宏醫師 觀察BabyHome媽媽的問卷結果,資深新生兒科與小兒科專家周怡宏醫師憂心表示,有超過六成的家長會採用藥物退燒,一方面顯示出媽媽們可能將發燒視為疾病的不正確心態,因此會有「藥到病除」的作法;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媽媽們對於「發燒的出現」是感到害怕不安的,多數媽媽擔心高燒燒壞腦子因此才會心急地透過藥物讓溫度降低,周怡宏醫師指出,高溫是有可能損壞腦細胞,但大部分是併發腦炎或腦膜炎的情況下才會造成後遺症。 周醫師提出專業的提醒,小孩退燒動作通常需要1~3天的時間,因此媽媽們不需要太過於心急。他也強調,小孩發燒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來協助孩子減輕他們的不舒服感,而不是用特效藥。 --------------------------------------------------------------------- 周醫師提供以下實用的發燒QA讓BabyHome媽媽們參考。 Q1.爲什麼會發燒? 當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發炎反應所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而使體溫上升。因此,發燒反應是帶動身體防禦系統的反應,促進免疫系統總動員,細菌在高溫的環境下不利生存,甚至能抑制或者殺死細菌 。 Q2.爲什麼發燒會讓孩子不舒服? 發燒時體溫變化是高低起伏不定的,忽高忽低的體溫變化,讓正在發燒的幼童感到不適。 Q3.爲什麼需要退燒? 體溫高低起伏的變化越大,對幼童的身體負荷越大。因此,退燒處理的原則就是將體溫變化起伏縮小,讓孩子舒服,且體溫下降至38℃以下。 Q4.幼童發燒處理基本原則 當發現家中幼童出現身體不適的訊息,如疲倦、活動力下降、食慾減少等徵兆,可先在家使用體溫計測量幼童的體溫,並依測量的體溫決定退燒的方法。 【非藥物性退燒法】:高燒溫度介於37.5℃~ 38.5℃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夏天可開冷氣至25℃。 ● 減少衣服,以寬鬆吸汗為主,減少蓋被。 ● 補充水份或嬰兒電解質液。 ● 使用退熱貼 (注意:3歲以下幼兒因冰枕對皮膚刺激較強,建議改用退熱貼輔助降低體溫,較溫和且效果持續)。 ● 洗溫水澡促進排汗。 特別注意 : ● 定時一天量3-4次體溫並記錄,需要時應多量幾次 ● 如小孩發燒超過3天,須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 --------------------------------------------------------------------- 【藥物性退燒法】:高燒溫度超過攝氏38.5℃ 退燒藥是一種可以通過調節人體機能,使人體體表血管擴張、進而借助於出汗等過程使散熱增加的藥品,它能有效地控制發燒,使體溫降低,但不能根本解除引起發熱的原因,故使用退燒藥之後仍須持續觀察幼童後續病狀,並將症狀及退燒的處置告知醫師,作為醫師診斷病因的根據。 ● 當體溫超過38.5℃以上,才考慮使用退燒藥。 ● 體溫高達39℃時,才使用塞劑降溫。 ● 若持續高燒不退則應盡快就診。 Q5.爲什麼幼童使用退燒藥要謹慎? 亂服退燒藥,延誤醫生對症下藥: 發燒有多種原因,醫生會根據病因採取不同的退燒措施,而很多家長却隨 意给孩子吃退燒藥,這樣做有時反而會耽誤病情。 退燒藥劑量因人而異,亂服退燒藥易造成身體傷害: 服用退燒藥劑量難以掌控,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虛脱、腸胃道、肝臟、腎臟 以及血液凝血機能的損傷。即使是兒童專用的退燒藥,也不宜輕易使用。 成人退燒藥孩子不可吃,高劑量恐體溫過低: 家裡没有兒童專用的退燒藥,一些家長就會將成人的退燒藥給孩子吃,因 劑量不同,服用後一耽誤病情,甚至造成大量出汗,產生體溫短時間下降、體溫過低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