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哈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

2011年01月07日
公開
65

沒看這篇還不知她是那樣的依賴母親對她的照料 我聽過很多先生很依賴老婆.在外面看似精明其實在家中是個 大孩子.沒想到一個很大的人會失去這些本能 原因就是保護過度 "教育孩子的所有重點,都是要他不在你視線範圍時,可以做出正確安全的判斷" 這句話說的太好了 所以媽咪也要從小教育你如何獨立 等你大時媽咪才不用擔心你過的好不好 文章分享: 如果你是陳淑樺的媽 最近流行一種節目,就是專講曾經風光一時,但是不在演藝圈還讓人念念不忘的藝人。而且製作單位是新聞台,半個小時的專題中,穿插藝人當年的演出,以及娛樂記者的訪問。這種類型的節目,以前都是以社會新聞作為題材,因為只要剪輯當年的新聞帶,再訪問當年案件相關的警方人員,有心的再穿插些許藍色蜘蛛網的模擬鏡頭,這樣製作成本不高,還可以有收視率。變成影劇版的更簡單,到網路上抓影片也不用跟製作單位調片子,找幾位影劇記者訪問,就成了有圖有真相有MV的節目,還是一樣成本不高,可以有收視率。 可能是因應滾石要開演唱會,陳淑樺的名字,就一直在這種影劇演義的的節目中出現。那天我仔細的看了,訪問一位過去滾石的宣傳,而陳淑樺的朋友兩位,分別叫潘安邦和陳凱倫。節目講述陳的媽媽對她是完全保護,替不善言詞交友的她處理所有對外事務。所以當陳的媽媽無預警驟逝,陳淑樺的世界就崩解而封閉在無天日的石頭堆了。 媽媽是她的經紀人,媽媽是她的保母,媽媽是她的朋友,媽媽是這樣強勢而完全的操控指引她的生活。失去了媽媽之後,正如車子沒有方向盤,她不知何去何從。從演義中「陳淑樺的朋友是潘安邦和陳凱倫」,就可以想像,她沒有可以談心的人;她需要可以跟她討論生理期時跑宣傳肚子很痛的朋友,但是絕對不是以上兩位。因為在那個時代,還不會有小豬這種可以去幫女的朋友買衛生棉的好朋友。 如果你是陳的媽媽,你現在會不會想想,是對女兒做太多,還是對女兒做太少? 那個年代的星媽,鳳飛飛的星媽,方芳芳的星媽都是個中翹楚,一手掌控所有女兒的演藝事業,阻擋所有好色之徒的垂涎與騷擾。但是她們不給女兒交男友,卻會為女兒選一個好丈夫。無論如何,我們雖然不知道鳳飛飛或方芳芳的影劇圈好友有誰,但是很清楚,她們和一個愛他的先生結婚了。 朋友是很重要的,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工作上。從大小S的緋聞可以了解,她們有狀況朋友會出來相挺,Jolin也有她的幫友,結婚的陳孝萱也有所謂大家小孩都屬雞的金雞會來幫襯。所以就算怎樣風風雨雨,這些人還是靠著朋友的力量站了起來。如果陳淑樺是現在走紅的藝人,無論她是哪麼宅,還也許可以靠線上遊戲,靠臉書推特微博,總是可以在她媽媽看不到的時候與地方,交到她的朋友。只是,她的青春年華時,可能是個連手機都不普遍的時候,媽媽是有絕對能力去替她圍起保護罩的。 可是,媽媽沒有想過,她在把女兒嫁出去前就撒手了。然後女兒望著棋盤,不知下一步如何走?她生活的步伐,總是依靠著媽媽的決定;某日沒有了媽媽,她人生的棋局就不知道該怎樣下,就這樣卡著變成殘局。陳淑樺在幾年前陶子的電話訪問中說,她沒有離開演藝圈;門一直在那裡,但是她自己卻找不到門,因為這門一直是媽媽替她打開的。 我常跟媽媽同志們說,只要想想小孩二十歲時是什麼模樣,你就知道該怎麼教育他了。他也許到離家很遠的地方去讀大學,無論住校或是住外面,他必須會搭公車火車,也許校園很大要騎單車,也許很鄉下出門要騎機車。晚上肚子餓了想吃泡麵,他要會看水滾了再放麵。髒衣服要知道放進洗衣機洗,晾好烘好要知道折好收好。某日感冒發燒,會找得到同學陪昏昏欲睡的他去看醫生還送他回來。期末報告是小組報告,你電話打去的時候,他正跟小組同學在努力。也許某個假日他會打電話會來說,媽我這次不回去,阿華失戀了我們要陪他去爬山。 教育孩子的所有重點,都是要他不在你視線範圍時,可以做出正確安全的判斷。沒有學習,孩子不會在二十歲時突然變成負責的大人;但是如果你有計畫的訓練他,他就會成人。 如果你總是看待他是個孩子,不教他怎麼做,不認清他的年齡,當然就永無成人的一日了!

好家教=好榜樣+貫徹規矩

2010年12月22日
公開
4

好家教=好榜樣+貫徹規矩 文/洪蘭 最近報導,有個留美碩士回國找工作時嫌東嫌西,一直以為自己條件好,工作會自動送上門。四年了,一直沒有找到工作,跟他同時回國交往九年的女朋友最近卻升到了副總經理,要跟他分手,於是他開車撞她,而且兩度掉頭再撞,一定要置她於死地。 這個案子最令人吃驚的是,兇手竟然把過錯怪到養育他的父母身上,認為是父母沒做好榜樣,提供優渥的生活使他失去奮鬥的意志。警察逮捕他時,從他車上搜出一封信,上面寫著:「我最大問題是一直沒有辦法自立,32歲連自己都沒有辦法養活,這個家比人家差,你們做父母的責任很大,我們都還在讀書,你們就不努力工作了,子女有樣學樣,變得懶散、不積極,你們根本不應該買房子給我與弟弟,讓我們太早就不學會努力工作、、、」先不說碩士生寫出來的文詞不通,孩子把自己好吃懶做的責任怪到父母頭上時,眞讓我們做父母的大吃一驚,心生警惕,要馬上檢討自己是否有豎立壞的榜樣。 ◎幼兒養成好習慣最重要 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孩子最早從父母身上學到基本的待人接物方式,所以父母的確必須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教養得好;但是除了以身作則之外,還要立下教養的規矩並且徹底執行才行。因為人都是好逸惡勞,好習慣不從小養成,長大了不容易,而壞習慣更是養成了很難改。 從動物實驗中得知,一個習慣即使是戒掉了,還會三不五時再出現,只是強度沒有以前厲害,這叫「自然回復」,所以幼兒教育最重要在良好習慣的養成,而不是送去上什麼才藝班。 ◎說話算話管教有威信 一個孩子要養成好的行為、習慣,需要有大人在旁,當好行為出現時,獎勵他,壞行為出現時,糾正他。管教孩子是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只要建立好規矩,以後不用操心,就像一棵樹,一開始長直了,以後便往上長成良林,一開始長歪了,以後不易扳正。 小孩子可以用口頭斥責,偶爾講不聽時可以適度用手打他兩下屁股,教養孩子不能完全依書本,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最基本的原則是令出必行,不要給孩子討價還價的空間;也就是商鞅變法時的第一個法則「民無信不立」。治國如此,帶小孩也是一樣,父母親說話算數,以後管教起來才有威信。 ◎好家教擅用Time out技巧 孩子吵鬧講不聽時可以「Time out」暫停所有活動,把他抱到房間關上房門;在外面餐廳用餐,便抱到車上,放在兒童椅中,把門關上,然後數數。每增加一歲,暫停活動的時間加一分鐘,所以如果是五歲的孩子暫停時間可以五分鐘,然後再打開門,跟他說禮。 ◎孩子需學會尊敬父母 最近我連續看到好幾次小孩跟父母講話用頂撞、不禮貌的態度,而父母都表現得無可奈何,有時還會自嘲:「說還好啦,我的女兒至少還跟我說話,某某的女兒除了要錢,不然不跟父母說話。」我很驚訝,也很憂心,如果還未成年,尚受父母撫育時,講話口氣就如此不尊敬,以後長大,還會將父母放在眼裡嗎? ◎父母扮演好監督保護責任 目前有個很錯誤的觀念,以為跟孩子做朋友才是好父母,其實朋友是平輩,可以沒大沒小,父母是長輩,不可以如此放肆。 最近美國有位家庭醫生Leonard Sax寫了一本書《Why Gender Matters》,他說透過學校送到診所來做過動兒評估的兒童,竟然大部分不是先天性血清張素不足所造成的過動。他呼籲父母要認清自己是監督保護的角色,是孩子的監護人,不是他的朋友。最近研究也發現,不論父母用什麼管教方式,只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這個孩子的行為都會發展良好,人格也會正常成長。 在這個價值混亂的時代,父母的確要拿出榜樣、以身作則,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把他教養好,不要栽培他念到了碩士卻一事無成,反過頭來埋怨父母害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