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包蘿拉

日期

#Tag

筆:給生命一個最好的開始

2009年07月04日
公開
44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533 給生命一個最好的開始 作者:李宜蓁 出處:親子天下 零∼一歲的嬰兒除了吃喝拉撒睡需細心照料外, 還有兩項重要發展需要特別關注,新手爸媽也需要足夠的心理建設, 彼此協調角色,迎接三人的新世界。 兒子!當我在心裡這麼喊你,仍不免一陣驚動。 這是真的嗎?兒子?我們真的成為母子,成為血緣至親? 是真的。你躺在我的臂彎裡安然而眠,清淺的呼吸如春日湖水微微揚起波紋, 顯然睡得十分香熟。你的小臉蛋貼在我的左胸,依隨我的呼吸起伏, 這兒是你最喜歡的枕,我那宛如擂鼓的心跳對你而言是一首天籟。 作家簡嫃在《紅嬰仔》裡道出初為人母的複雜心情, 夾雜了興奮、惶恐、期待與挫折。 她還寫著:「若無資深老母在一旁協助, 我們兩個新科父母一定會呆若木雞地趴在小傢伙旁邊, 瞪大眼睛、聆聽聖旨(哭聲),卻不知從何開始伺候他?」 ● 嬰兒期的兩大重要發展 零∼一歲的嬰兒除了吃喝拉撒睡需細心照料外,有兩項重要發展需要特別關注: 1、與照顧者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2、腦部發育的關鍵期。 新手爸媽也需要足夠的心理建設,彼此協調角色,迎接三人的新世界。 ● 重要發展一:建立親密連結 除了肚子餓了能吃飽,新生寶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與安全感, 彼此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艾力克森(Erik H. Erikson)的社會發展理論, ● 出生到一歲半是人格發展出信任與不信任的關鍵期● 寶寶透過身心需求有沒有被滿足,來理解他與外界的關係是否安全, 而寶寶發展出來的信任與不信任態度,會由父母擴及到其他人。 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李宜賢指出:「剛出生的寶寶透過哭, 傳達不舒服的感覺並表達需求,這時照顧者若能快速、敏捷而有效的安撫, 漸漸就能與寶寶建立默契與信任。」 給孩子一份不因條件而改變的愛 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曾做過一個猴子實驗, 證實親子關係的要素是溫馨與安全感。 他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從猴媽媽身邊帶走,放入實驗室單獨長大。 哈洛給這隻小猴子兩個媽媽:一個是鐵絲網做的,上面掛了奶瓶; 一個是絨布做的,身上沒有奶瓶。結果發現, 小猴子除了肚子餓要吃奶會找鐵絲網媽媽, 其餘時間都緊緊依偎在絨布媽媽身邊。 給牠吃、餵飽牠並不能使小猴子主動親近, 給他觸覺上的溫暖、心靈上的慰藉,比較是小猴子親近的對象。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在 哈洛自傳《愛在暴力公園》導讀中提到, 她回國後入大學任教,之後走出校園到各地演講時, 「慢慢了解『有奶就是娘』這句話是不對的, 孩子要的是安全感,是愛,不是山珍海味或最新的機器人玩具。 正如哈洛說的,每個孩子要的是情感的堅固基礎,一個不因條件改變的愛。」 頭一年的親密連結是發展的基礎 這段親子間的連結不但關乎寶寶能否獲得安全感, 往後有沒有足夠的自信探索世界、去學習, 引導他一生如何與人互動,甚至影響到腦部發展, 頭一年的親密連結等於是寶寶一生發展的基礎。 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指出: 「大腦偵測到最基本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的危機感, 會集中所有力氣去偵測危機,沒辦法把能量轉到探索與學習上。」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瑞內史皮哲在一九五二年曾對孤兒院的嬰兒進行觀察分析, 孤兒院雖供給他們食物與醫藥照顧,但缺乏母愛和與人接觸的機會。 結果發現,這些嬰兒時常流露出不安、恍惚迷離的神情, 身體發育不良,腦部發育嚴重缺損。 這些孩子長大後的精神病人格異常的機率非常高,犯罪率和離婚率都很高。 寶寶與照顧者的依附關係有其發展歷程。 中央大學閱讀研究室研究員周育如表示: 「嬰兒的依附發展在六個月前是『無辨識依附』, 只要有人抱就好,到了六∼七個月開始緊抓一個人不放, 可能要到一歲半才會讓其他人抱。所以,如果要托嬰, 最好在六個月之前還沒有發展辨識依附,或之後再送去, 避開最強烈的這段時間。」 ◆父母可以怎麼做 1.多多陪伴互動:新生兒與父母間的親密連結必須透過陪伴、 互動和彼此了解信任來培養,這將會是寶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關係。 讓寶寶知道有人無條件的關愛他,是建立彼此信任感的起點。 父母可以常常抱抱他,做肌膚接觸,注視雙眼, 溫和的說說話,然後耐心等待回應。 《請問教養專家》(原文)一書建議, 寶寶習慣了母親子宮內被緊緊包覆的感覺, 照顧者可以用包巾讓他重回安全的懷抱,而且千萬別害怕弄痛了這軟綿綿、 可愛的小東西,所以敬而遠之,多多接觸照顧就會逐漸上手。 2. 觀察辨識、有效安撫:幾乎所有新手父母都曾體驗過,用盡所有辦法, 寶寶卻怎麼也不肯停止哭泣的無能焦慮,因此照顧技巧如何儘快上手非常重要。 「嬰兒不會說話,因此互動品質的第一關鍵是觀察,」黃倩儀解釋, 父母從寶寶出生就觀察,他是餓了、疲累還是很興奮,抓到每天的生活節奏, 清楚辨識其細微的生理心理反應,減輕照顧的壓力,互動也會漸入佳境。 ● 重要發展二:腦部發育關鍵期 大人以為寶寶是一張白紙,其實他們的小腦袋可忙了。寶寶出生時, 大腦就具備約一千億個神經細胞。從出生到三歲, 細胞間開始形成複雜而獨特的網絡。這些連結以爆炸式劇增, 卻靜悄悄的就此奠定了一生腦力的基礎。 腦神經細胞的使命是在腦內形成連結,傳遞思想與記憶, 這個突出連結的過程叫做「腦部特化」。孩子成長到三歲左右, 就完成了約八成的腦部特化,而神經連結的緊密度和有效性, 慢慢決定孩子將來的認知功能。 剛出生時,寶寶腦部的神經細胞雖多,連結還很稀疏, 端看接下來的網絡連結奠定腦力基礎。 每個腦神經細胞之間存有小小的空隙,藉由血清素等化學物質居中傳導, 每個細胞的軸突會和另一個細胞的樹突形成奇特的連結,稱為突觸。 突觸的重要性,在於串起神經傳導的路徑。突觸數目的多寡, 顯示嬰兒腦部拉網架線的密集程度,愈是密集,腦部活動愈發達。 周育如指出:「大腦接收到訊息後,訊息從樹突傳進神經細胞內, 再從軸突傳出去,軸突連結著髓鞘,髓鞘是類似包在神經纖維外的脂狀物, 就像給神經線塗乳液一樣,髓鞘包覆得愈厚,就愈聰明。」 剛出生寶寶的頭佔全身很大的比例,重量卻只有成人的四分之一, 然而其成長速度讓人不可小覷。寶寶才一歲大,腦容量就已經增加了一倍。 而幼兒與外界互動經驗決定了神經元會不會被修剪的命運。 神經網絡愈密集,訊息的傳達愈快速,也愈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腦部特化滾雪球的暴衝動力,來自外在環境的刺激, 嬰兒要有機會使用感官知覺去接受刺激。 《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提到,當寶寶第一次伸手去抓旋轉玩具、 用湯匙敲打桌面,或是終於能夠把食指和拇指捏在一起撿一顆小綠豆, 他的腦部都在計算這些物品的大小、材質和距離, 才能預期並手的姿勢,最後完成動作。 所以,當寶寶堅持要把老是浮上來的塑膠鴨壓到澡盆底下時, 不要覺得他的動作好笑或沒有意義, 實際上是一個小小科學家正在運用自己的智慧探索世界的物理法則。 ● 容易被忽略的零∼一歲 零∼三歲是寶寶腦力發展的關鍵,但零∼一歲卻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階段。 一般人以為,零∼一歲的寶寶什麼都不懂,只要按時睡覺喝奶, 父母便別無所求。孩子的特質會引發照顧者用什麼方法回應, 很多父母親都是採取被動。 「可是我們應該反向思考,在孩子醒的時候多給刺激, 跟他唱歌說話,一起快樂的玩,發展就會不同,」 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說, 父母親如果知道可以怎麼對孩子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就不會覺得這樣當父母就足夠了。 腦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打破了「基因決定一切」的想法。 腦部發展都是由先天特質和後天影響交互作用而形成, 先天的發展叫「成熟」,後天的影響稱為「學習」。 周育如解釋,比方說,先天是「遺傳了一百個按鈕」, 後天就像是「去啟動按鈕的手」,每個人先天會有不同的範圍和圖譜, 後天環境按到了哪些鈕,就啟動教育機制,決定個人發展。 她接著說明:「如果先天沒有按鈕,後天再努力觸發也不會跑出來; 相對的,要是原本有按鈕,後天環境未加以刺激,也不會有發展。」 西方的教育寫成「educate」,原文是「引發」。 周育如解釋:「西方教育是,去預備適當的環境讓人充分生長, 教育要做的事情叫做引發。假使孩子是一棵蘋果樹, 父母或教育者就預備適合他生長的土壤和水分, 盡量讓他變成一棵長得好的蘋果樹,而不是硬要他變成鳳梨。」 ◆父母可以怎麼做 1.給予豐富的感官與環境刺激:《0~6歲幼兒發展入門》一析, 傳統育嬰方式常常避免對嬰兒的刺激, 這種過於保護的做法對嬰兒其實沒有好處。 父母應該多充實嬰兒的世界,使之充滿變化,豐富早期經驗有益於嬰兒發展。 不過洪蘭也提醒,只要在「正常」家庭環境中長大, 有「正常」的親子關係,孩子所接受的刺激便足夠神經健全的發展, 父母不必刻意送孩子去才藝班或腦力發展班。 黃倩儀建議,盡量讓孩子肢體伸展並給予鼓勵, 「給孩子一個環境,有一些玩具,引導他觀察各種現象, 他會自己去探索,並隨著能力與發展狀況找到適合學習的點。」 一歲前的寶寶,不需提供昂貴的啟發益智玩具, 最好的玩具就是爸媽豐富變化的臉, 「花時間陪伴互動才是最能帶出孩子的發展。」 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講師李淑如說。 2.創造愉悅的家庭氣氛:洪蘭在《從0歲開始》書中表示, 三歲幼兒的腦部發育快,一個神經元可以有一萬個以上的連結, 突觸數目多達一兆個,是成年人的兩倍, 這種情形一直要到九∼十歲以後才大量削減, 因此童年期的經驗對神經網絡的形成與保留非常重要。 研究也發現,讓孩子學習新事物,假如過程中孩子是帶著很高的意願與興趣, 經過主動探索學習而留下來的神經連結就會比較強韌,不容易被削減; 若孩子學習是被動灌輸而非主動學習,這個連結就不容易被留下來。 黃倩儀指出:「黑白閃卡或學習DVD對寶寶來說都是外來的、單獨的學習, 只能做為類似練習本的記憶性表現,不會跟內在能力做統整或內化, 也難以進入認知系統,不如真人的刺激來得有效。」 3.注重營養與運動:腦部發展必須以健康的生理為基礎, 因此營養和運動相當重要。 這個時期父母應該注意寶寶的健康檢查,量身高、體重和頭圍。 父母可以盡量在副食品中添加富含Omega3魚油的天肉, 比如深海的鯖魚、鮭魚等, 增加包覆髓鞘的化學物質。此外,運動時會有大量新鮮血液流過腦部, 而營養主要由血液提供,腦部發育會比較好。 新生兒帶來的家庭衝擊 「很早我就知道,有了孩子後,生活的優先次序會重新洗牌, 我只清楚要把孩子擺在第一位,卻不清楚孩子取代了所有重要的位子。 原來,每個人不是天生就能做好母親的角色,這中間需要太多的學習, 它涵蓋了美好的體驗與恐怖的挑戰,就像一個起伏不定的旅程, 體力透支但心靈豐富。」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教授柯志恩在她所著 的《柯志恩談母職新體驗》中這麼寫著。 對新手父母來說,產前也許看了不少育兒書籍,多少有些心理建設, 在孩子從醫院返家那刻起,不管父母到底準備好了沒, 就得接受這翻天覆地的人生大轉變。有些媽媽為了顧家裡的第一胎, 忙到沒時間吃飯、上廁所,加上荷爾蒙作祟,出現產後憂鬱的現象。 育兒書上明明寫著,新生兒大概幾小時就會醒過來喝奶, 但事實上大部分孩子是不照規律來的。挫折與無助, 很可能讓照顧者陷入心理困境,喪失觀察寶寶細微表情訊號的關鍵能力, 照顧者給寶寶的不是他需要的,因而形成惡性循環。 前三個月是新手父母開始學習新角色的階段,身心最為煎熬。 這段時間內父母跟寶寶開始互相認識,知道何時該餵奶睡覺, 了解簡單個性,一直到一歲前,都是親子彼此適應的時期。 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助理教授邱華慧建議: 「新手父母不要期待一開始就當滿分父母,比較合理的期許, 是當個可以溝通、又不斷進步的父母。」 美國心理學家海瑞.亞勒納在提及自己扮演母職時說: 「孩子教導我們最重要的功課是學會如何焦慮。」 因為新生兒的生理結構出生時還未臻成熟, 常有些看似怖的小毛病讓父母提心弔膽。 有些又是不得忽略的關鍵症狀,如寶寶三個月前因還帶著母體免疫, 很少發高燒,若有高燒現象,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或其他重病前兆, 應馬上送醫。 「因此我們建議,產婦和家人應該好好把握產後在醫院的母嬰同室那幾天, 好好觀察新生兒,趁機請教醫護人員,至少掌握一些基本的照顧原則,一開始的挫折感才不會太深,」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醫師陳昭惠補充,新手父母最好帶寶寶到附近固定的小兒科診所看診,並隨時充實育兒健康知識。 ◆父母可以怎麼做 1.互相支應:有研究發現,一旦有孩子,婚姻滿意度就會暴跌, 夫妻在育兒過程中能否適時調整分工,將影響婚姻品質。 產後,照料寶寶、餵母奶的是媽媽,爸爸通常負責當經濟支柱。 但在育兒方面,夫妻的合作無法一刀切開來。 負責照顧工作的媽媽需要另一半的支應力量。 「媽媽像茶壺,寶寶是小茶杯,茶壺一直不斷倒水給茶杯, 總有一天會空,需要更大的熱水瓶來補充,」 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講師李淑如說,先生和家人都可以是熱水瓶, 細心體察媽媽的身心狀態,適時支援體諒。 2.保持思緒清晰,在有限時間內做最重要的事: 許多請過育嬰假的職業婦女體認到,工作遠比帶孩子輕鬆好幾倍。 聽來也許匪夷所思,卻千真萬確。 有子不見得萬事足,但絕對會睡眠不足。李淑如說, 父母一定要隨時把自己「拉回來」,「把握住什麼是最重要的, 家事的標準放低一點,凡事都可以有替代方法。」有些父母晚睡, 就任由寶寶跟著晚睡,「父母有時候就是必須放下自己的事, 花時間從小去建立孩子的生活習慣,」邱華慧提醒。 教養路上父親不缺席 現代夫妻的傳統角色逐漸模糊化,有意願並樂在幫忙的爸爸愈來愈多。 《好個性勝過好成績》作者、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提到, 有愈來愈多科學證據顯示,會參與親子互動的父親, 尤其是能為孩子提供情緒慰藉的父親,可能發揮母親沒有的影響力。 每個現代父親都要把握機會,在身體上、情緒上與孩子同在, 從嬰兒期就持續參與孩子的照顧、成長與生活。 根據黃倩儀的觀察,產婦坐月子期間養成的照顧習慣, 無形中可能把爸爸推得遠遠的。如果產婦在月子中心休養, 照顧工作有中心人員接手,爸爸要進入照顧比較難; 若是長輩在家幫忙坐月子,照顧就更難輪到爸爸上場。 「坐月子時期由誰照顧寶寶會養成習慣,尤其是媽媽親餵母奶, 爸爸容易閃得更遠,」黃倩儀建議, 媽媽要精心設計一些事,讓爸爸有機會參與。 而母親對父親參與的包容度高低,也主宰了父親參與的深度。 有的爸爸幫寶寶洗澡根本洗不乾淨、尿布包不好還漏出來, 媽媽很容易就把照顧大權獨攬。「媽媽要想清楚, 能否容許爸爸照顧的過程有瑕疵,因為他參與重在過程, 你是否提供機會給父親和寶寶,讓他們建立親密關係。」 黃倩儀認為,不會因為爸爸洗澡洗不乾淨就無法建立連結, 但不做,連結肯定很薄弱。 ◆父親可以這樣做 1.從懷孕就參與:高特曼指出,父親在伴侶懷孕時就參與照顧, 有助於建立一連串正面的家庭互動,對婚姻、孩子和加強父子關係有所助益。 假如父親在早期就參與照顧嬰兒,也比較能繼續照顧到孩子的兒童期與青春期。 邱華慧分析:「父親在參與過程中會更了解孩子的成長,對孩子有合理要求, 對夫妻關係加分,和諧的家庭關係對孩子成長絕對是正面。」 2. 主動投入:研究顯示,在小孩出生前後幾週,父親體內的男性荷爾蒙下降, 女性荷爾蒙和泌乳激素卻升高;在回應寶寶哭泣時, 父親的腦部活動和母親一樣高, 兩者對自己寶寶哭聲的正確辨識度均高達八成。 因此父親千萬別以為自己先天、後天都比不上母親。新手爸爸要明白, 嬰兒照顧的過程將充滿試驗和錯誤,記得常常給自己打氣。 找回為人父母單純的樂趣 「父母心即石磨心」,在升格當爸媽的欣喜之餘,一股嚴肅感油然而生, 彷彿養兒育女是一件重責大任,有半點風吹草動,天就會塌下來。 而更多新手父母可能手足無措,埋首在泡奶、換尿布的例行公事上, 疲憊到忘卻為人父母的喜悅與尊榮。 一歲左右,寶寶慢慢學走路,開口叫「把拔」和「馬麻」, 會張開雙手討抱抱,跌倒了就拖著兩條鼻涕、毫無考慮的奔向你的懷裡。 最黑暗的時期已經過去,爸爸媽媽們勢將繼續無怨無悔的為寶寶付出一切,只為兩個字,叫做「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