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iki72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神農街-媽咪的出生地

2009年01月27日
公開

在水仙宮吃飽喝足.. 走回海安路..路過一條很熟悉的街名..神農街.. 不就是我小時候的出生地.. 蘋媽0歲到5歲就住在這條街.. 雖然那是很小的時候記憶模糊.. 只剩片段的記憶..家裡是開麵包店.. 一間房子內住了二三戶..廁所是戶外的..其他的不太記得了... 現在的神農街己經規劃為五條港文化園區..算是古蹟了 =============================================================== 「神農街」、「金華府」及「藥王廟」 神農街(舊名北勢街)是沿南勢港發展出來的街道,三郊盛時,酒肆、青樓林立。三郊沒落後,北勢街由絢爛歸於平淡,但留下來的「店屋」,仍訴說著昔日的榮光。所謂的店屋,就是一樓為店面、二樓為倉庫的房屋,門前有「卸貨石」的房屋即為店屋,當貨物送達時,工人便用繩索將貨物吊上二樓存放。 神農街地處金華路、民族路、海安路和民權路間,不管四周如何喧囂、熱鬧,住在這裡的人們還是以其一貫悠閒的步調過日子,當夜晚街燈亮起,三、五人在屋前喝茶聊天,更顯現老街質樸的面貌。 街口的「永川大轎」和金華府旁的「西佛國」都是有名的傳統雕刻技藝家,靠海安路的牆壁則是街頭藝術家的揮灑空間。許多新人也到這裡拍結婚照,中西、新舊在此激盪出火花。 「金華府」位於神農街的中間,建於道光十年,是許姓碼頭工人所建,主祀關公,是少數以府為名的廟宇。據說當年乘船經過時不可用手指金華府,否則會被認為是大不敬的舉動而討來一頓打。本廟年久失修,廟門深鎖,神明也遷至附近民宅供奉。 街尾「藥王廟」主祀神農大帝,北勢街遂易名神農街。本廟建於康熙二十四年,據附近居民說,民國五十八年因街道拓寬拆除廟的中、後殿,因而觸怒神明導致狂風大雨。廟中有多方匾額,最著名的是台灣知府楊廷理所賜「福壽我民」匾。 由廟旁小路到金華路三段,沿路美食頗多,如戽斗米糕、溪仔香腸熟肉、「八寶彬、圓仔惠」分店,想吃清淡一點的,轉個彎到民族路有清粥小菜。華燈初上後,金華路上燒烤店、海產店林立,是宵夜的好去處。往前金華路四段,海龍肉粽、石精臼海產粥都是有名的小吃,後者還接受過日本「旅」雜誌的專訪。 由藥王廟前小巷通民權路一八四巷,巷中有家「汕頭麵」店,早年在海安路和神農街口營業,是神農街居民最愛的麵食。時至今日,許多人搬離了神農街,但仍不時會回來找尋兒時的味道。出小巷到民權路又右轉康樂街,便到達西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