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佑元媽

轉貼 : 學術研討:慈心華德福學校參訪報告(台灣宜蘭)

2005年11月03日
學術研討:慈心華德福學校參訪報告(台灣宜蘭)


參訪人:唐宗浩(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自主學程第二學期生)

受訪學校:公辦民營慈心華德福小學

辦學者:張純淑校長

學生總數概算:(約120人)
師生比概算:(約1:12)

學校簡介:

慈心華德福小學接續慈心華德福托兒所的經驗,四年前以非學校型態開辦,二年前正式成立公辦民營學校。學校以人智學的教育理念為基礎。目前有一到五年級的學生,其中一年級兩班;未來打算漸增為每年級兩班,每班三十人以下。這是第一所在華語世界開辦的華德福小學,可說是極重要的實驗。

華德福教育強調節奏、發展、平衝、想像、創造,特長於藝術陶冶和藝術治療。它的師訓包含許多密學成份;教法大量使用儀式、齊唱和肢體動作,是一所注重靈性與「美」的學校。核心概念是「自由」與「愛」。筆者認為,若用學習風格的角度來看,華德福學校較適合「整體型」的學習者。

華德福的師訓十分特殊,包含自我探索、宗教、靈修、發展心理學、藝術治療、繪畫、歌唱、舞蹈(優律思美)、說故事、戲劇、哲學等等,統稱為「人智學」,內容豐富繁多,需數年的時間方能完整,成為有能力的華德福老師,目前慈心的教師受的師訓時間因人而異,大都是邊教邊學。因此,靈修的境界、因之而生的教師能力也都是因人而異。


教育核心目標:「知」「情」「意」完整發展、平衡、和諧、創意。


學制簡介:

慈心華德福小學採四學期制,四季開學。課程分為主課程和副課程,各有不同的時段。主課程包含數學(整體與部份、數學圖像等)、語文(故事重述、重寫等)、自然(農耕等)、藝術(彩繪、形線畫等)、社會人文與環境課程,由班導負責。副課程則較多樣、有彈性,如英文、烘焙、體育、編織等等,由班導、專門的老師負責或家長協同。主課程約三週一輪,在這一輪中每天的主課程是同一科目。

主課程約二小時;結下來是半小時的遊戲和點心時間,自由活動;結下來是兩節副課程,有些分堂、有些連堂。中高年級下午還有其他課程。

由於家長工作需求,另有家長利用學校場地帶的安親班,讓只上半天、家長又都在工作的學生有個適合的場所,不用到一般的安親班。

學制上重視團體的節奏,沒有選修、插班的設計。太嚴重的個別差異由專門的老師(如特教老師)協助輔導,但以儘量不離開團體節奏為原則。目前慈心尚缺這方面的特教老師,但因公辦民營後,學生人數增多,教師壓力加重;再加上如同其他台灣的另類學校,學生群中有相當多需要特殊協助的學生,使節奏的掌握變得更加困難,教師壓力更大。

每天的課程開始、結束前都有一些儀式,如同齊唱、齊頌等等,幫助學生進入節奏、準備心情。每週一次的集會,會一同唱歌,並讓各班老師或學生分享教育心得感想。

教師早上開始上課前短短的「晨圈」,是一個短暫的祈禱,也有儀式的效果。

任何的課程,都會有些藝術、肢體、聲音的部份溶入教學。戲劇也十分重要,可惜目前尚缺這方面的師資,以至學生的創意練習較少。

一、二年級注重情感和想像,有很多的故事、繪畫、團體活動,教室也設計成暖色系的,營造一種愛與和諧的氛圍。課程只上半天。

三、四年級注重人與真實世界、自然的關係,以及創作的經驗。農耕、勞動的比例加重。四年級教室的顏色也不再用粉紅了。筆者認為,或許三年級,甚至一二年級就可以不用粉紅,而以淺藍、淺綠、橙黃取代,因為粉紅雖有溫暖安全的效果,卻會削弱人的意志和自我。另外,「書法」似乎很適合做為中國文化與華德福教育的一個接合點。

目前還沒有六年級生,五年級又都是轉學生,筆者認為尚未定型,故不多加描述,也未深入瞭解。

由於藝術經驗,學生對聲音、色彩、圖象的敏銳度較高,個性也較柔和;不過,範圍外的創意不大看得出來。或許因為自由創作和「玩」的經驗較少吧。筆者認為,戲劇對這方面會很有幫助,因此目前稍欠創意的現象,在有好的戲劇課程後應會改善許多。

學生對成人和世界的信任及安全感高,不乏被愛的經驗,幾乎沒有恐懼和憤怒,也很喜歡上學;但似乎自發的展現不多,對成人的依賴較高,乍看之下年齡偏小。特質是較柔和、善良。

華德福師訓中,有大量的藝術訓練。因此,教師都會基本的繪畫、聲樂、編織和其他藝術,可謂多才多藝。其中繪畫尤其高明。教室的黑板兩側是一些故事的圖畫,都是教師自己畫的。

生活部份:

慈心沒有明確的校規,但教師之間有一種道德的默契。面對學生有不當行為時,教師會用談話、角色扮演、說故事或別的方式教導他。最嚴重的處罰是道歉、談話、起立(過一段時間再坐下)、暫離課堂。

華德福系統很強調道德教育,會用故事等方法傳遞道德訊息,潛移默化學生。不過,由於無法徹底瞭解行為背後的心理機轉,教師在以自己的能量控制學生的能量時,縱然有效,也會十分疲累。學生要內化規矩需要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違規行為對團體中其他學生的干擾很嚴重。以前可能好些,但現在學生人數增多,特教生比例又不低,這項問題便需要克服。特教與干擾行為的問題,也是慈心的教師團正致力解決的。由於這所學校剛進入公辦民營的草創期,困難多是必然的,無需認為此乃華德福學校之必然現象。筆者相信很快會有所改善。

說故事和其他日常對應時,教師會根據人智學的「四氣質說」來調整對應模式。四氣質說認為,人的內在有「土」、「水」、「火」、「風」四種氣質,每個人發展的不同,因此大部份的人只有一種氣質比較明顯。「土」是憂鬱、敏感、感情豐富的;「水」是安定、慵懶、和順的;「火」是猛烈、堅定、執著的;「風」是遊蕩、人際、奇好心強的。帶活動、說故事時要注意到適合不同氣質的內容,才能掌握整課堂的節奏。

慈心根據華德福系統,很重視節奏與儀式。教師對課堂的節奏要有一定程度的敏銳,以調節呼吸的方法來調節「動與靜」、「集中與發散」等等,讓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並能在一種和諧、自然、愉快、安全的氛圍下學習。

人智學簡介:

華德福教育的基礎是一位具印度密學傳統和靈性體驗的德國人魯道夫.史坦納先生所創立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以「對人的研究」、「邁向自由之道」為核心,範圍涵蓋了發展心理學、人本心理學、生態學、宗教信仰、哲學等領域。筆者對人智學的密學部份所知有限,但因其密學為其教育學的根本,乃以目前所知,稍作簡介。

人智學是探究「人」與「靈性」的學問,包含一套世界觀、人類圖像和發展的研究。以下是幾個筆者有接觸到的重點:靈性世界、人的獨特性、自由與愛的能量、三身三心三靈的概念、因果業力。它的背景有一部份是在對抗西方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和神學的世界觀而產生的。人智學以體驗為本、引入印度的思想,再調整成適合基督教世界能接受的形式,稱為「靈性的科學」。從澳洲前來帶師訓的班傑明老師說,人智學不是宗教,也不應用宗教的態度面對它;人智學需要嘗試和體驗,因此任何缺乏體驗的「相信」或「不信」都不是正確的態度。如何體驗?從生活、靈修和教育中體驗。

在人智學中,在人的「身」(Body)、「心」(Soul)之外還存在「靈性」(Spirit),能與靈性世界(Spiritual World)相連,也就是人的神性。人智學不談神,而談靈性世界,以各種正負「能量」(Power, Energy)的概念來取代神(God)的人格。

人的獨特性,在於靈性。靈性包含創造、理智、自主等等,像是一種超越的潛能。靈性與孟子講人之異於禽獸的「四端」,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些相通之處,但還是與印度的思想較近。

自由與愛的能量,就是獨立與溶入的能量,用英文即Power of Antipathy and Power of
Sympathy。類似心(Soul)層次中的冷與熱。做為教師的狀態、角色參考,和部份靈修的解釋,有一定的價值。人智學提到,好的教師應能覺察自己的狀態,並自由調配、切換這兩種能量,甚至同時體現。

三身三心三靈的概念和因果業力,較屬靈修與信仰的層次,和人智學的發展圖像有關,在次暫不多述。

人智學的密學部份和世界觀,與中國文化的密學傳統及世界觀有許多相似、相合之處,也有些部份是為了基督教世界而立的,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便須面臨取捨。如何將人智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根相接,是慈心正面臨的重大課題。若能成功,不僅對台灣教育會有所助益,也能為人智學的體系引入一條活水。


筆者認為慈心小學最值得其他另類學校借鏡之處:

「靈性」:

慈心小學採用華德福系統,重視靈性師訓。教師皆需透過靈修、繪畫等方法,提升靈性。筆者認為,靈性便是對生命本質的體悟,的確是教師應注意的。雖然除了人智學外,靈修還有很多可能對不同的人更有效的方式,但華德福系統點出靈修和教育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是很值得借鏡的。另外,華德福教育將靈性溶入教學中的神話、儀式、藝術,但不會用強硬的方式要學生接受。

「藝術治療」:

華德福系統有許多彩繪、形線畫等具安定、平衝和各種其他效果的藝術活動,不僅對陶冶性情有用,還具有治療效果。同樣地,合唱、團體活動、舞蹈、工藝、戲劇等等,也有類似的效果。學生透過藝術活動,還可以增進對聲音、肢體、色彩和各種媒材的掌握,對建立自信、發展創造的勇氣很有幫助。

「自由與愛」:

自由與愛便是兩種能量(即Power of Antipathy and Power of Sympathy)在教育場域的體現。教師運用Power of Antipathy時,便是與學生產生一種距離,能觀察學生細微的變化,也能保有兩者各自的獨立性,而使學生自由、獨立;而教師運用Power
of Sympathy時,便是產生一種消溶自我的一體感,同理學生的感受,使學生被愛、被接納。有時,教師得像明鏡一般清析無情;有時,卻得像冬陽一般的溫暖。這個角度,對教師的自覺與成長,當有所助益。

「儀式」:

儀式便是為了達成特定效果,在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活動,經長期重複,而成的習慣。在教育場域中,難免會有些重複的情境。因此,經過設計的儀式,便很管用。儀式可以視需要而讓學生心情轉換,成為專注、自在、和諧或其他狀態。慈心上下課和課堂中都有許多的儀式,效果甚佳;另外慈心也重視傳統的節慶,以及相關的儀式。

「四氣質說」:

如前所述,人智學認為人的內在有「土」、「水」、「火」、「風」四種氣質,對應到不同的生命態度和外顯行為。面對不同氣質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態度,效果會比較好。其實,四氣質說點出另一項重要的事情:人是如此的不同,卻又部份相似。這種觀點,可看作一種將人分類的角度,只要不因而忽視學生的真實樣貌,其實很具有參考價值。


筆者認為慈心最值得一般學校(非另類教育學校)借鏡之處:


「節奏」:

班級經營並不容易。要讓同一班的學生上同樣的課程,便得在課程設計和班級經營上多下功夫。面對這個問題,慈心以節奏來解決,效果頗佳。節奏就像呼吸,集中專注的課或活動是吸;發散活動的課或活動則是呼。這與兩種能量(Power
of Antipathy and Power of Sympathy)也有關係。適度調配,避免長時間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是很重要的。教學上,也可以藉由晝夜、四季、波浪、呼吸,讓學生體會節奏的變化。

「發展圖像」:

人智學提供了一套與一般發展心理學稍有不同的發展圖像,可供參考比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對於發展各階段的詮釋,賦與各階段意義。這方面內容較多,礙於篇幅,暫不多述。讀者可自行查詢相關資料。

「說故事」:

華德福道德教育的關鍵之一,便是故事和戲劇。說故事的技巧,是華德福教師不可或缺的本領。教師不僅要能選出具道德意義又有趣的故事,還得像說書人一般,掌握故事的節奏和表達方式,讓四種氣質的學生都能進入其中;另外,還要能將故事的重點畫在黑板的兩側,使黑板兩側成為不斷發展的插畫集。戲劇具有角色扮演的特性,能加強道德教,並激發學生的創意和表達能力,可惜目前慈心尚缺戲劇老師。


本次參訪特別感謝:張純淑校長、負責照顧我的邱奕叡老師及鄭意弘老師、帶師訓的班傑明老師、二三年級的同學、以及所有慈心的老師、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