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漢堡寶Q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常爆發群體感染的黴漿菌肺炎

2010年03月27日
公開
86

常爆發群體感染的黴漿菌肺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 賴建丞醫師 黴漿菌一年四季都可見到,以春夏交替病例最多,較常侵犯三歲以上幼兒,發病時會出現頭痛、發燒、喉嚨痛等症狀;因此,家長發現孩子有類似症狀,且久久不癒,應儘早就醫檢查。 進入春夏交替之際,小兒科門診及病房多了些連日來發燒不退與劇烈咳嗽的小病患,而這些小病患們常會咳到滿臉通紅,甚至於嘔吐,這些小病患正是罹患了「黴漿菌肺炎」。 常侵犯三歲以上幼兒 黴漿菌肺炎是由黴漿菌感染所致,黴漿菌不是黴菌,是一種沒有細胞壁的微生物。黴漿菌肺炎一年四季都可見到,每年春夏交替以及秋天,病例數會顯著增加,一般侵犯的年紀多為三歲以上的孩童以及年輕成年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病例數較少,但一歲以下的嬰兒也可以見到。 統計上,一歲以內的寶寶,已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受過其感染而產生抗體,五歲時,已有三分之二的幼兒有抗體,成人則幾乎全部都有抗體。每年約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兒童會受到感染,尤其以學齡孩童最多。黴漿菌抗體沒有終生保護效果,所以會再次感染。 黴漿菌的傳染是經由飛沫傳染,需要人對人的傳染,一般需要長時間與近距離的接觸才容易受到感染,它的潛伏期可長達2∼3週。因此,臨床上,常見全家或學校同一班級內輪流感染達數月之久,黴漿菌肺炎才告終了。 出現多樣化的症狀 黴漿菌感染主要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包括咽喉炎、中耳炎、鼻竇炎、哮吼、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肺炎等,其中以支氣管肺炎是最常見的表現。發病時,最初會出現頭痛、發燒、喉嚨痛、全身倦怠等症狀,二到五天以後開始咳嗽,剛開始咳嗽大多沒什麼痰,之後咳嗽加劇,且出現白色黏痰或膿痰,症狀可持續到三、四周才緩解,10%會引起肺積水。 兒童比大人更容易會發高燒。一般流鼻水現象並不常見,這和一般感冒症狀不一樣。有氣喘病的兒童,黴漿菌感染也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因此氣喘控制不良的病童,也要考慮是否合併黴漿菌感染。 黴漿菌感染有時候也會以呼吸道以外的症狀來表現,例如腹痛、嘔吐等腸胃炎症狀、皮膚疹,少數病人甚至會以關節炎、心包膜炎,以及一些神經症狀來表現,這時常會讓人忽略黴漿菌的存在。不過,多樣化的症狀也是黴漿菌感染的特點之一。 根據臨床症狀作為診斷參考 理學檢查時,約四分之三黴漿菌肺炎病童在聽診時會有異常。胸部X光的變化和臨床症狀時常不相吻合。例如有時X光顯示出肺炎感染的很厲害,但病童除了咳嗽很厲害外,精神卻還不錯;有些聽診檢查時,呼吸聲很糟糕,X光照起來卻沒有那麼嚴重。 黴漿菌是可以培養的,然而由於黴漿菌的生長十分的緩慢,所以培養黴漿菌,在臨床上的用途不大。目前臨床上診斷黴漿菌感染主要是靠血清學檢驗,當急性感染後,黴漿菌抗體濃度升高4倍以上,或是典型的症狀下抗體濃度大於1:128,通常認為是急性感染。因為臨床上沒有一個絕對的診斷工具,所以許多時候臨床醫師是依賴對流行病學的觀察,及臨床症狀作為診斷的參考。 以抗生素藥物治療 黴漿菌對一般肺炎常用的第一線抗生素,如安比西林或頭芽孢子素是沒有效的,黴漿菌肺炎的治療,可使用紅黴素或四環黴素10到14天,大部分的病人在治療後症狀會很快的改善。但四環黴素可能會傷害到正在發育中的骨骼與牙齒,所以八歲以下的兒童並不適用。 大約有20%的病患使用紅黴素,會出現腹痛、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的副作用。有些病人這些副作用會強烈到無法忍受。新一類的紅黴素抗生素,如日舒等,腸胃副作用就減少很多,而且其組織中的半衰期特別長,一天只需要口服一次,一個療程3到5天即可,是一個很好的替代藥物。另外紅黴素和一些藥物如氣喘病患使用的嘌呤類藥物,以及抗癲癇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使用時要特別小心。 目前尚無疫苗 大多數黴漿菌感染的病例預後良好。少數病例會因黴漿菌感染引起無菌性腦炎、腦膜炎、脊髓炎、溶血、關節炎或心肌發炎。而這些併發症只需好好治療,大多也可以恢復正常,不過仍有極少數病例會因侵犯腦部而留下永久的後遺症。 黴漿菌肺炎病患排菌時間可長達三、四個月之久,經常會造成學校、家庭及社區內的群體感染。目前並沒有疫苗,感染之後也沒有終生免疫。如果發現孩子出現咳嗽、發燒久久不癒,應盡早就醫檢查、徹底治療,以免延誤病情。常洗手、帶口罩、流行期減少出入公共場所,仍是預防黴漿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http://www.enfamama.com.tw/main/newtec/newtec157.htm

大小便訓練step by step

2009年05月20日
公開
75

大小便訓練step by step 文章來源:親子學苑 文 / 何佳   我們將帶領家長進入訓練第一階段—認識便便、尿尿期及第二階段—白天大小便練習期,相信能幫助爸媽更輕鬆、快速教會寶寶完成「噓噓嗯嗯」的成長大事。 對於新手爸媽來說,寶寶的大小便訓練,就好比一場馬拉松比賽,要有合理安排、速度有快有慢,千萬不能貪圖立即速成,否則打亂了節奏,反倒容易失敗。寶寶大小便訓練可分為七個發展階段來完成,同時建議爸媽可考慮寶寶自身情況,通常約一歲半至兩歲左右開始進行大小便訓練。 Step 1:1歲半∼2歲 便便、尿尿認識期 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作是寶寶大小便訓練的準備期。目的是讓寶寶先認識大小便以及體驗大小便之後的舒適感,讓寶寶先有良好的印象及基本的概念,才進入第二階段的練習期。 認識什麼是大小便? 想讓寶寶更順利地練習排便,聰明爸媽們可要靈活利用寶寶的感官連結哦!例如,可以在為寶寶換尿布或引導排便時,在一旁發出「噓噓」、「嗯嗯」的聲音,這樣就可以讓寶寶意識到自己是在大便或小便,通過形象的聲音,還可以讓寶寶慢慢認識「便便」和「尿尿」。 因為,排便的過程一般是三種感覺同時作用、相互影響的,即「視覺認知」、「聽覺認知」以及「大小便感」。因此在寶寶排便訓練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讓寶寶在同一時間體驗這三種感覺。爸媽可以先讓寶寶看自己排泄出來的大小便,然後告訴他「這個是尿尿」、「這個是便便」,寶寶就會形成視覺上的一個認知,當他再聽到這樣的話時,也會在聽覺上形成認知。反覆練習後,寶寶就會意識到自己的排便行為了! 而「噓噓嗯嗯」的聲音,是可以有效地協助寶寶產生便意,這也是我們上一代父母所使用的「把屎把尿」方法。別看方法有點古老,不過,確實有正面的幫助。 讓寶寶瞭解大小便後的舒適感 寶寶如果突然意識到自己尿濕了或拉便便了,他們會手足無措,甚至驚恐而哭泣。這個時候,媽媽最好在寶寶的耳邊告訴他:「尿出來,就會很舒服哦!」、「我們要把便便擦乾淨,這樣寶寶才會很高興,對不對?」此階段的準備期,媽媽就要經常利用換尿布、擦屁股的機會,多跟寶寶說這些話,就能讓寶寶體會到大小便後的舒適感以及換好尿布之後的清潔感。 多次反覆訓練之後,寶寶就能夠分辨出大小便前後的不適感和舒適感,以及更換尿布之後的不潔感和清潔感。也就是,寶寶對於這幾種身體的感覺變得敏銳之後,對於未來大小便的訓練就非常有利。 讓寶寶喜歡進廁所 廁所的環境會影響寶寶上廁所的興趣。所以,爸媽可以根據寶寶個人喜好,適當裝飾廁所。 一開始,要讓寶寶先克服對於廁所的恐懼感,此時,爸媽千萬不能強迫寶寶進入廁所,而是要引導他進來,然後,讓他嘗試坐在馬桶上一會兒(必要時應裝上小朋友專用的馬桶坐墊)。如果寶寶完成了這些動作,爸媽就要及時鼓勵他。 要記得不要在寶寶玩得正高興的時候叫他去廁所,或是每次去廁所坐的時間太久,這都會起到反效果。可嘗試一天1∼2回,每回2∼3分鐘的訓練,就非常足夠。 如果這樣還激不起寶寶上廁所的興趣,那麼不妨在廁所擺放一些玩具,儘量讓廁所成為寶寶覺得舒適、心情放鬆的地方。此外,一般的寶寶都會害怕狹小且黑暗的空間,所以廁所要儘量顯得明亮,剛開始最好媽媽能陪在身邊。還可以在廁所張貼一些可愛的卡通海報、貼紙等,都會增加寶寶進廁所大小便的興趣哦! 鼓勵寶寶模仿爸媽的行為 這個時期,是寶寶產生自我意識的時期,他們會仿效爸媽的行為來進行相應的動作。因此爸媽要抓住機會引導寶寶,例如,可以讓寶寶和爸媽一起上廁所,看看爸媽是怎樣使用廁所及進行如廁的。如果是女生,就讓媽媽負責,如果是男生,就讓爸爸進行訓練(一開始沒有辦法站立如廁,爸爸也可以先坐著上廁所示範,然後再循序漸進)。 小叮嚀 如果經過以上的過程,寶寶看起來還是非常不感興趣,有時甚至表現出厭惡感,爸媽不妨先停止一段時間。過1∼2個月,等寶寶重新產生興趣時,再開始進行引導。 爸媽要牢記俗語說「吃快打破碗」的道理,在大小便訓練的前期,也就是準備期,新手爸媽都會非常希望寶寶能夠更快地進入下一個階段,因此,難免會顯得焦急或是生氣,有時候更會出現逼迫寶寶要完成大小便訓練的行為,這都是不恰當的!一開始的訓練印象非常重要,不要急於引導寶寶,而是要真正把握住他感興趣的時候。 Step 2:2歲∼3歲 白天大小便訓練-練習期 當第一個階段結束後,終於可以開始正式對寶寶進行大小便訓練了。首先我們要檢查寶寶身心方面發展的情況,請爸媽對照檢查,寶寶是否已經俐落地完成其中80%的行為了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恭喜您,現在正是開始寶寶大小便訓練的最佳時機。但如果結果不能讓您滿意也不要沮喪,因為每個寶寶的發育進程都是不同的,只要爸媽耐心等待與配合,總有一天寶寶一定會順利展開成熟的能力表現! 身心機能發展對照表 1.在要小便之前,走路有點扭扭捏捏。 2.在要大便的時候,寶寶會發出「嗯嗯」的聲音,並且表現出用力的樣子。 3.白天,寶寶小便和大便的間隔時間一般為2個小時。 4.寶寶每天大便1∼2次,並且像大人一樣,是成形的便便。 5.媽媽能夠掌握寶寶每天大便的規律,瞭解大小便的時段性與間隔性。 6.寶寶能夠配合媽媽的指令,自己脫去衣物,準備上廁所。 7.寶寶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思。開始會說出:「要噓噓(嗯嗯)」的話。 8.寶寶開始對廁所和便盆感興趣,甚至有時好玩似的坐在上頭。 資料記錄表 為了更好掌握寶寶在排尿、排便機能的發育情況,爸媽不妨製作一份排尿、排便的表格加以記錄。簡單地說,就是對寶寶一天的大小便時間、間隔時間、次數、狀況等資料,一個月選3天到7天來記錄,將這些資料整理好之後,拿來和上個月的同樣資料進行對比,那麼就算寶寶的變化很細微,相信媽媽也能很快瞭解哦! 對於大小便的依戀 有些寶寶會認為大小便也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甚至會以為如果失去自己的便便和尿尿,可能自己就少了某些東西,或是不能長成大人了。 因此,如果媽媽換尿布後,把大小便物扔掉,寶寶若會對便便和尿尿不捨得,甚至是大哭大鬧。爸媽可以在適當的機會,一邊給寶寶看大小便物,一邊告訴他:「寶寶真乖,把這些臭臭的東西拉掉之後,我們再重新吃健康的好食物,這樣寶寶才會真正長得更快、更好!」類似這樣的引導方式,讓寶寶認識便便和尿尿,並正確對待它們,不再把它們看作身體的一部分! 稱讚讓訓練更有效果 當寶寶大小便訓練有所進展時,要適時對他進行表揚和鼓勵,這樣寶寶才會更開心,更願意學習。相反的,如果大小便訓練沒有進展,而爸媽也因此出現焦慮、煩躁,那麼將會影響寶寶的學習心態,導致大小便訓練進入困擾期。 為了能夠讓寶寶的大小便訓練能事半功倍,最好先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循環中,如果寶寶做得很好,那麼爸媽就一定要對他進行表揚,這樣就能讓寶寶更有動力做得更好。爸媽甚至可在家裡的牆壁上做一個公告欄,用貼貼紙或劃圈的方式,來記錄對寶寶的表揚,增加寶寶的信心。 讓寶寶產生上廁所的興趣 經常告訴寶寶,媽媽想和你一起去上廁所之類的話,激起寶寶上廁所的興趣。然後,在上廁所的時候,適時對他進行引導,包括馬桶的使用、坐姿的調整、衛生紙的功用等,這些對寶寶大小便訓練都有很大的幫助。 使用輔助馬桶坐墊或便盆 在進行大小便訓練時,可以根據不同寶寶的身心發育情況以及周圍環境,為他選擇合適的馬桶坐墊或便盆。 一般來說,可以在原本大人的馬桶上放置幼兒輔助坐墊,但如果廁所離起居室比較遠,或是寶寶不習慣坐馬桶,可選擇卡通造型的便盆來進行大小便訓練,但最好能夠放在固定的地方,或是寶寶喜歡的地方,基本上,不要是媽媽拿著便盆跟著寶寶到處跑,將便盆固定置放,然後引導寶寶主動去這些地方進行大小便,這也是大小便訓練的原則之一。 小叮嚀 很多媽媽認為,在寶寶大小便訓練初期,就可以不再讓寶寶穿尿布了,其實這不完全是正確的做法。 寶寶開始進行大小便訓練的初期,就不再讓寶寶穿尿布,有時會造成寶寶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因為在此階段,寶寶免不了會經常尿床、或尿濕褲子,因為有時候寶寶會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尿床,或是玩得太高興,忘了要去廁所,雖然媽媽不會責怪寶寶,但是,寶寶仍然可以從媽媽的表情上看出失望,從而產生一種挫敗感。 另外,很多媽媽會認為,只要不讓寶寶穿尿布,寶寶一旦尿濕之後,就會感到不舒服,那麼會促使寶寶更快地想要脫掉尿布,他們的大小便訓練就能更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 其實,這一觀點也有不妥的地方。有時這樣的做法,只會增加寶寶的心理壓力,導致大小便的紊亂,因此,建議在學習初期,寶寶還沒有辦法完全脫離尿布前,例如夜晚睡覺、外出購物,還是可以先幫寶寶穿上尿布,等訓練明顯見到成效時,再考慮和尿布說再見喔。 大小便也是寶寶基本的行為準則! 寶寶大小便訓練也是基本行為的一種訓練,也許你會覺得,這跟大小便訓練好像關係不大,其實不然,只有讓寶寶更瞭解這個社會的行為準則,他才會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從而才能更有效控制自己的行為。 例如,平時媽媽可以利用帶寶寶玩耍的機會,告訴他一些簡單的、基本的行為準則,比方要懂得排隊、不可以佔為己有等,這樣寶寶才能在心中形成是非觀念,而上廁所也是,必須告訴寶寶該到那裡上廁所,上完廁所要擦屁股、洗手等,讓寶寶遵守這些行為準則。 訓練幼兒如廁,真的這麼難嗎? 建議父母可參考以下「訓練步驟」: 1. 正式訓練孩子前,父母可與子女一起如廁,讓他 從旁模仿父母的大小便姿勢。 2. 可以幼兒用坐廁開始進行訓練。 3. 先讓孩子穿著褲子坐上坐廁玩耍。 4. 待他願意坐上坐廁後,可嘗試除掉褲子和尿片,慢慢適應真實的如廁情況。 5. 最後教孩子雙腳穩踏地上,才可大小便。 經過多次練習,他便會漸漸明白如廁是甚麼一回事。 父母要緊記,若孩子練習成功,便要讚賞他;縱使失敗了,也不要責罵他。 有些孩子在日間懂得自行如廁,但夜間如廁則需要較長時間練習。父母應要子女養成睡前及起床後如廁的習慣,或讓孩子晚上改穿紙尿褲,如廁時較為方便。如果孩子間中「失手」,父母也不應責罵他,以免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父母會擔心子女沒有大便,其實孩子三天才有一次大便也不是問題,只要排便時順暢便行。若孩子四天也沒大便或排便時表情辛苦,則可讓他吃些天然食品,例如西梅汁有助排便。而咳藥水或含高蛋白質成分的奶粉,都可能引致便秘,要格外留神。 訓練三守則 1. 幼兒最少十八個月大才可進行如廁訓練,二至三歲開始最佳。 2. 留意他會否抗拒練習,若不願嘗試便不應勉強。 3. 即使練習不成功,父母也不要責罵孩子。 大便訓練貼士 當孩子坐上坐廁後,將尿片鬆開自然地跌落廁盆內。這種模擬練習,能讓孩子明白大便時的實際情況。 寶寶不再尿濕褲褲囉 別家的小孩在這個年紀早就會自己上廁所了,為什麼我家的寶貝卻還常常尿濕褲子?難道他比較笨嗎? 每個寶寶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候都不同,約有半數以上的兩歲寶寶,晚上已經不會尿床,到了五歲時,十個孩童中,還有一個會尿床。女孩和男孩比起來,通常都比較早學會控制大小便,這些都是正常的。任何人都無法強迫寶寶什麼時候學會控制大、小便,除非寶寶已經做好準備了--腦、神經和肌肉已發展的很好,這些都是影響寶寶控制大、小便能力的因素。太早急於訓練寶寶控制大、小便,不但達不到效果,甚至會造成寶寶日後學習上的障礙呢! 以鼓勵代替責備 寶寶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改吃固體食物後,排便的次數會遞減,在一歲三個月左右開始,會在每次用餐後自然排便,這是因為胃部的反射作用。這個時候,您可以試著讓他在餐後固定坐在小馬桶上幾分鐘,(不要太久),如果他排便了,記得讚美他,讓他知道他這樣表現很好;如果他沒有排便,而且表現得不耐煩時,就讓他起來,輕鬆自然的看待這件事,讓寶寶順著自己的步調發展,不要給予太大的學習壓力。等他再大一點,您還可以讓他跟您一起去廁所,不只滿足他的好奇心,讓他模仿您,也是他學習排便的重要一課。 多喝開水和果汁 在寶寶坐在小馬桶上時,您不妨給他一本書,或唸書給他聽,玩水也是可以促進寶寶排尿的活動,另外,多喝開水和果汁都是促進寶寶順暢排便不可少的。如果您還有覺得寶寶在控制大便、小便的能力表現上有困難的話,不妨請教一下小兒科醫生的意見,最怕的是寶寶因膀胱容量太小、尿道阻塞,或輸尿管(女孩)不在正確的位置上,而造成不能自己控制大便、小便,這就需要立即做處理。 寶寶的如廁訓練 3. 一歲六個月: 能儲留小便至一小時左右,可以開始在白天將尿片換成褲子嘗試。 訣竅:失敗時不要責罵,成功時要鼓勵。 4. 二歲左右: 自己會穿脫褲子,開始知道尿急,並會告訴大人要尿尿或便便。 訣竅:訓練他獨立如廁,提供寶寶安全乾淨的場所,讓他可以輕易坐上馬桶。 5. 二歲八個月: 開始會自己上廁所,白天如果情況順利,晚上就可以開始不包尿片。 訣竅:教寶寶簡單的如廁禮儀,男孩站著尿尿,女孩不要把褲子全部脫下,以及如廁後,自己擦屁股和洗手的習慣。 6. 三歲左右: 可以開始嘗試在晚上不必為寶寶包尿布,並在就寢前帶他去上廁所。 訣竅:將小馬桶放在床邊,以備不時之需。 copy fro m baby kingdom 每次帶小小孩出門,大人們總是背著大包小包,分量最多的恐怕就是尿布了,所以有些媽媽希望孩子能夠早一點不用尿布,除了省錢,出門也可以輕鬆許多。   林媽媽每次看著育兒的書,總是皺著眉頭,心想:「我的娃娃已經兩歲了,再不學著上廁所,會不會來不及?會不會對他的未來發展有什麼影響?」這是媽媽們的焦慮,也是會看書來育兒的媽媽們所擔心的事情。老媽媽們會說:「以前的孩子學習自己上廁所,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當他的生理發展好了,自然水到渠成,哪需要特別訓練?」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情境會發現,以前的媽媽在小孩兩歲左右會開始讓他穿開襠褲,孩子要小便,真是太方便了,要大號,似乎也沒啥難的,況且以前的孩子都是在農地上跑或滿山滿野追,所以沒有如廁訓練這檔子事,當然媽媽們也就沒有這些煩惱了。   剛出生的嬰兒,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反射行為,吃飽飯胃腸的蠕動、溫度高低的刺激、身體的觸動等,都會讓便便不由自主地自動排出體外。一歲時,隨著身體其他機能的逐步成熟,這種反射動作會逐漸轉弱,因此有利於訓練孩子自己控制排便,尤其是當寶寶有較成熟的肢體動作和學習能力時,便可以開始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一般來說,嬰幼兒對大便的控制比對小便的控制時機來得早。但是,每個孩子的狀況不一樣,有些孩子的發展快一些,所以如廁訓練的時間也短,有些孩子的發展較晚,所以如廁訓練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   關於如廁訓練多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出發,您知道孩子對這件事的想法是什麼嗎?讓我們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噗!噗!放臭屁。「媽媽,便﹍﹍﹍」,喔哦!快來不及了,我現在三歲已經可以坐小馬桶便便了,以前我不肯坐馬桶大便,媽媽以為是我太懶了,其實,我是不知道媽媽的意思,原來便便臭臭要大在馬桶裡。還好有一天,媽媽和其他的媽媽聊天,準備了一個有小熊圖案的小馬桶,我喜歡小熊,所以有想便便時就坐上去,結果媽媽說我好棒喔! 如廁訓練的時機 從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上來看   以佛洛依德的理論來看,孩子在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稱為「肛門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漸漸能存放大小便到一定的時間再釋放出來,孩子開始可以忍耐一段時間,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再滿足生理的需求,以符合未來在社會中生活的需要。   理論上,對孩子如廁訓練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大人的態度過於嚴格,孩子未來對很多事情會要求完美,否則便會焦慮不安,或者有潔癖的傾向,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不見得有利;反之,若放縱孩子自然發展,讓尿布一直包著,可能造成孩子未來我行我素,偷懶及無所謂的態度,也不見得適合在社會中生存,所以如何拿捏如廁訓練的時機,該是爸媽們學習的功課之一。 從孩子的生理發展上來看如廁時機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發展。孩子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大部分的孩子會從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一項由美國醫學院針對496名15至43個月大的幼童所進行的研究發現,一般孩子要花八至十個月的時間去學習何時該大小便、應該怎樣自行處理等流程。而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   有的孩子當他可以不包尿布時感覺很輕鬆;有些孩子雖然不喜歡包尿布,但是有了一、兩次不小心尿溼而挨罵的經驗後,他寧可選擇包著尿布,也不願意脫下來,即使平日不穿,但是出門、睡覺時不包就會覺得沒有安全感。所以到底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學習如廁?爸爸媽媽們應該先學習準備。 如廁訓練前家長的準備   在您教孩子如廁之前,大人平日的言行,孩子早就已經看在眼裡。但是,第一次正式教孩子上廁所,應該要告訴孩子所有相關物品的名稱和正確的使用方法,用他可以聽得懂得方式說明,並且做正確的示範。而您教過孩子一次,並不表示他立即就會了,您可能還需要教他許多許多次,直到他能內化,成為一種習慣為止。父母的態度不要過於嚴格,也不要隨性,要知道很多事情需要適當的時機才能做,而如廁訓練就是孩子發展其自我控制的好時機。 何時是訓練的時機?   每個小孩發展的狀況不同,一般來說,孩子會用語言或指著自己下腹部來表示自己的需求時,就可以開始訓練了。一歲半的幼兒通常會在小便後,或看見尿尿流出來,或褲子濕了,才告知父母;一歲七個月到兩歲間,孩子已能在排尿前主動向父母表達;三歲的孩子大多能自己控制小便了。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進度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父母不宜太過積極的迫使孩子盡早學會自行上廁所。以下有五個父母可以參考的觀察項目,當孩子做好這些準備,再進行如廁訓練,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 一. 對於孩子便意訊息的掌握與控制: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生理的發展也漸趨成熟,從出生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溼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爸爸媽媽們可以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孩子膀胱發展控制的情形。 二.身體動作的準備:一歲半到兩歲左右的寶寶,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此時也是孩子準備就緒學習各種事物的時刻,在此時訓練孩子可以事半功倍。配合如廁動作的需要,父母可以觀察幾項重要的指標,1.孩子是否能坐穩?2.他能自然的站起來和坐下嗎?3.孩子的動作協調性,他能自己穿脫褲子嗎。 三.孩子對自己生理狀況的表達:孩子能否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是首要條件。像小嬰兒餓了、睏了、不舒服都會哇哇大哭,藉以表達需求,如廁訓練前也需要掌握孩子的表達能力。 四.對於指示和語言的了解:訓練寶寶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訓練前需要先知道孩子是否了解如廁訓練的指示,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五.培養自己如廁的意願:對孩子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爸爸媽媽們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鼓勵並耐心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   其實,孩子不是要全部的發展都好了才能進行如廁訓練,而是一步一步慢慢進行的。我們先了解了孩子學上廁所需要的動作能力,例如:能坐在馬桶上、走路、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拉下或穿回褲子、能收放括約肌等;心智方面,有保持乾淨的欲望、有模仿能力、了解便便或尿尿的訊息等,有了這些預備,如廁就不是一件難事了。 如廁訓練的方法   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能用強迫的態度,必須採取漸進的方式,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當訓練遇到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 一.讓孩子體驗尿片乾淨的舒適感:爸媽在教導孩子自己上廁所時,可先從他能感覺到的部分開始,當寶寶有便便或尿溼了就立即更換尿片,引導孩子慢慢體驗到屁股乾淨的舒適感。 二.從白天的大小便訓練開始:孩子在白天比較清醒,感覺也比較敏銳,所以可以先在白天訓練如廁,讓孩子清楚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如廁的感受。 三.布置廁所情境:一般廁所都是以大人使用的角度來布置,現在要讓孩子也進來使用,當然要為他們做一些安排。在孩子眼睛平視的地方,貼一些可愛的畫或圖片,讓小男生站著尿或小女生坐著尿尿時,可以有放鬆的感覺。 四.選購適當的便器:有些孩子對一般家用的大馬桶心生恐懼,一方面怕自己會掉下去被沖走,一方面還時常幻想可怕的景象會從馬桶裡跑出來。所以送給孩子一個有可愛圖片的專用小馬桶或便盆,讓他喜歡而不畏懼,是不可缺少的步驟。有些家庭購買幼兒尺寸的小馬桶坐圈,架在大馬桶坐圈上,也可以發揮作用。 五.定時定點的練習:安排孩子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及固定的便器上排便,這樣更容易培養出良好的習慣。每兩小時帶孩子去坐馬桶或解小便一次,從定時坐小馬桶便便,進而坐在一般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夏天較溫暖時很適合進行如廁訓練,因為有時孩子會光屁股幾分鐘後才開始尿尿。 六.良好的示範與觀摩:孩子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大孩子或爸爸媽媽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點特別的示範,例如:坐馬桶的方式、穿脫褲子的動作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為止。把小馬桶放在廁所裡,爸爸媽媽上廁所時讓孩子坐在旁邊的小馬桶,或者是換過來,當孩子有需要如廁時,您也一起陪他上廁所坐馬桶。另外,男孩女孩小便的動作不同,如有大孩子做示範,也是一個好方法,當然,孩子在大小便時,互相觀摩,有時進步會比較快喔。 七.溫馨陪伴:寶寶練習坐馬桶時,爸爸媽媽在旁邊陪他,和他聊聊天、唱唱歌、欣賞廁所裡的圖片、甚至說一段輕鬆溫馨的故事,可以讓他對於上廁所這件事產生好印象,也可以誘導孩子尿尿,此時爸媽還可以順手做一些浴室的清潔工作,不浪費時間,也是一則示範觀摩。 八.鼓勵與獎賞:剛開始,孩子若能在大小便之前先表示出來,就讚賞他。如果孩子能及時地在適當便器中排便,可給予小玩具做為獎賞。訓練過程中遇到阻力是想當然爾的事,但最重要的是應保持耐心和輕鬆,如果孩子今天不願意坐在便器上,不要責罵或譏笑他,明天再訓練也無妨。 九.不要矯枉過正:外出時,不要怕小孩尿溼而不喝水,不少孩子反而造成膀胱發炎,也不要要求過高,讓孩子害怕脫下尿布。 男生、女生如廁的方式不一樣   由於生理構造不同,男孩和女孩上廁所的方式也不同。小男生學尿尿比較快,以前常看見許多來不及的孩子,早就找好一棵樹或小水溝,自己方便起來了。不論小男生是否比較方便上廁所,教他們上廁所的正確地點很重要。 教孩子如廁的步驟 @教孩子表達便意的話語。例如:我要去尿尿、便便、ㄣㄣ、坐馬桶、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配合小便時間帶孩子在馬桶排尿。 @示範並且教孩子如何使用家裡的沖水設備。 @教孩子脫褲子,請孩子站在馬桶前,雙手大拇指伸入褲子的兩側,並將褲子一件一件的往下拉至膝蓋。 @示範並教導穿衣服,教孩子大拇指伸入內褲兩側,用手將褲子往上拉至腰部,並且將上衣塞入褲子內,整理好衣服。 @提醒孩子上完廁所要洗手。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一個孩子間有個別差異,訓練時需注意下列事項: 一.配合個別的發展速度: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必須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即使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但是由於每個孩子的身體發展速度不一樣,對訓練內容的接受度也不同,所以對孩子如廁訓練的要求也應該不同。例如有些孩子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 二.不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必須循序漸進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不願意配合,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處理,不可以採用體罰的方式,以免由於不當的處罰而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三.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顧及季節性、孩子的接受度、良好的氣氛、物質環境的配合、既鬆也嚴的訓練過程、成人的耐心和適切的鼓勵與支持,都是如廁訓練的關鍵。 四.其他問題: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卻又因某些因素而尿褲子、尿床、便祕等,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時間的緊張壓力等是最常見的心理困擾,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孩子應該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將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性任務,爸爸媽媽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幫助和支持,更是孩子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有人說:「媽媽或爸爸學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多」,您要照書養孩子或是照著孩子的需要養孩子?您的用心和觀察力是很重要的喔! 教保活動設計--嬰幼兒的如廁訓練 轉載自蒙特梭利啟蒙研究基金會 嬰幼兒大小便的控制 一般來說,嬰幼兒的大便控制比小便控制的時機來得早。多數嬰幼兒在早期會在飯後不由自主的排便,再逐漸轉變到由自主神經控制排便。每個嬰幼兒的狀況不一樣,有些進展快些,有些會稍晚,大部分的嬰幼兒會由一天多次排便逐漸減少次數,進而控制到理想的一天一次。 多數一歲半左右的嬰幼兒在白天都能保持褲子乾爽,二至三歲的幼兒在晚上也都能控制得不錯。幼兒在一歲九個月大時,尿量會自然的增加,膀胱的控制系統也會愈來愈成熟,每次排尿的時間、間隔也會拉長,一直到兩歲半左右,幼兒就可以保持二到三小時不排尿。 每個孩子學會控制大小便的時間都不太相同,在一歲半以前,多數孩子的神經肌肉都還未發展成熟,也就是身體機能還未準備好,此時若強迫孩子控制膀胱,會妨礙他大小便的正常發展,甚至影響人格的成長。 嬰幼兒如廁訓練活動設計 多數專家主張嬰幼兒必須到18至24個月大時,才開始接受大小便的訓練。活動的設計首先要考慮嬰幼兒的體能狀態,例如:孩子必須能自行坐穩,且在成人的鼓勵、引導下表示興趣,沒有強烈的反抗。對嬰幼兒來說,如廁訓練是沒有辦法強迫的,成人務必尊重孩子的意願,耐心引導。習慣的養成是逐漸形成的,因此成人必須一個一個步驟的引導,讓孩子從觀察中學習,更要善用一些方法和鼓勵的言詞來引導孩子,遇到訓練不順利時,也要保持冷靜和耐性。嬰幼兒的如廁訓練要考慮下列重點: 1.膀胱控制:嬰幼兒一面發展膀胱,一面學習控制,從剛開始每幾分鐘尿一次到能保持一兩個小時不排尿;從尿濕褲子到能事先知道自己要排尿;從少量的尿到每次都能排出相當的尿量等,成人都必須細心的觀察,甚至做記錄,以便正確的了解嬰幼兒的膀胱控制情形。 50-61-1■成人必須細心觀察和記錄孩子的排尿情形,以便正確了解孩子的膀胱控制。 2.體能預備狀態:18至24個月左右的嬰幼兒有些身心發展已逐一完成,完成之際也就是孩子準備就緒的時刻,成人可在此時訓練孩子。保母或成人在設計活動時,有兩項重要的指標,一是孩子能坐穩,二是能站起來和坐下。 3.教學預備狀態:訓練嬰幼兒如廁要講究方法和原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是否進入可以教學的預備狀態,也就是能否了解如廁訓練的內容,能否與人溝通自己的需要,以及是否有學習成人行為的意願。如此,成人指導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嬰幼兒如廁訓練的指導方法 1.採取漸進方式:引導或幫助嬰幼兒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不能用「灌輸或強迫」的方式 ,需要一步一步的帶領、要求。從送給孩子一個可愛的專用小便壺開始,到定時坐在便壺上,進而坐在馬桶上大小便,都必須一步一步的引導和鼓勵。 2.良好的示範:嬰幼兒的學習大部分是靠「模仿」而來, 成人和同儕是孩子的主要學習對象。找機會讓孩子看看其他孩子或成人坐馬桶上廁所的情形,必要時做「特別的示範」,例如:坐的方式、脫褲子的動作示範等,不斷的重複示範,直到孩子願意嘗試,並學到正確的方法。 3.用遊戲的方法:遊戲是孩子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每天利用一段固定時間,和孩子玩便便遊戲,會更自然而且有趣。例如:選購孩子喜歡的便壺造型、顏色,或為坐在馬桶上的孩子講故事、唸書、聽音樂,把單調的「如廁」訓練,安排成有趣的遊戲活動,日子久了遊戲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了 。 50-61-2■每天利用一段固定時間,和孩子玩便便遊戲,日子久了遊戲就會變成一種習慣了 。 幫助嬰幼兒如廁的活動設計 嬰幼兒年齡 一歲∼一歲三個月 一歲三個月∼一歲六個月 一歲六個月∼一歲九個月 一歲九個月∼兩歲 兩歲∼兩歲半 兩歲半∼三歲 三歲∼四歲 大便訓練 ˙練習坐便壺。 ˙配合大便時間坐便壺。 ˙讓孩子坐便壺,成人在一旁陪伴。 ˙養成在廁所如廁的習慣。 ˙練習自己洗手。 ˙練習坐在馬桶上大便。 ˙練習穿脫褲子。 ˙練習自己上廁所。 ˙練習擦屁股。 小便訓練 ˙練習坐便壺。 ˙白天練習脫去尿褲。 ˙配合小便時間在便壺排尿。 ˙配合小便時間,讓孩子坐便壺,成人在一旁陪伴。 ˙養成在廁所如廁的習慣。 ˙練習自己洗手。 ˙練習坐馬桶,男生練習站在馬桶前排尿。 ˙練習穿脫褲子。 ˙練習使用幼兒園或公廁的洗手間。 ˙練習自己上廁所。 ˙夜間練習脫去尿褲。 學習重點 ˙熟悉便壺。 ˙了解詢問語句,如:要不要上廁所。 ˙了解和熟悉如廁的場所。 ˙如廁習慣養成。 ˙學習使用如廁器材。 ˙穿脫褲子,整理儀容。 ˙為上幼兒園準備。 ˙能獨立、安全的如廁。 ˙保持身心和諧。 注意事項 ˙觀察嬰幼兒大便時間。 ˙觀察嬰幼兒小便的頻率和時間。 ˙適當的動作輔導。 ˙教導孩子回應(點頭或肢體回應)。 ˙激發活動動機。 ˙觀察嬰幼兒表情、記錄份量。 ˙注意發展狀況。 ˙提供輕鬆音樂談話。 ˙提出適當的溝通、輔導和鼓勵。 ˙馬桶上放置小兒用的馬桶蓋。 ˙觀察動作再予以適當輔導。 ˙分析穿脫褲動作,並提出適當的輔導與示範。 ˙提供便壺前,以便夜間尿急使用。 ˙擦屁股動作,並提出適當的輔導與示範。 如廁訓練注意事項 在如廁訓練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有個別差異,但通常女孩要比男孩早些學會控制小便,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時間會快一些或慢一點,因此在教保活動設計上需注意下列事項: 1.訓練要配合發展的速度:雖然在適當的時間內訓練孩子的如廁能力很重要,但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一樣,一是孩子個別的身體發展,一是對訓練內容的接受。發展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必須在同一領域中某一項能力先完成後,才接下一項,因此設計活動時要配合孩子的這兩項發展來設計,不宜過早或過遲。 2.不能體罰:教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很多,例如:練習原則、興趣原則、準備原則,以及配合能力的需要等,同時必須藉著循序漸進的發展及反覆練習才有效,如果遇到孩子反抗或拒絕配合,也不宜採用體罰的方式,可以用暫緩或其他方法,不當的處罰會造成後遺症,甚至影響人格發展。 3.鼓勵與支持:如廁能力的訓練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非常重要,活動的設計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和環境的條件,例如:依據訓練的步驟、鼓勵的態度、激勵的語言、良好的氣氛或漂亮的便壺等精神和物質環境的配合,同時顧及季節性(脫尿褲的訓練時間最好在夏天),更重要的是孩子要能接受、喜歡,不宜過嚴或過鬆才是成功的訓練。 4.訓練不順利的原因:對嬰幼兒來說,如廁訓練應是非常自然,能循序漸進的學會控制,但也有一些不順利的情形,例如:嬰幼兒的生理機能發展遲緩、行為過度依賴、成就動機低落、適應能力差等因素,都可能使如廁訓練遭到困難,因此成人除了要敏銳的觀察外,活動的設計要以孩子的個別需求為主軸,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 5.其他問題:嬰幼兒已經學會大小便控制,卻又因某些因素失去這項能力,例如:尿褲子、尿床、便祕等,最常見的是心理困擾所導致的,例如家中增添新寶寶、與父母分離、更換環境、時間的緊張壓力等,如果遇到此種情況,首先要檢視可能影響的因子,並且要設法排除或疏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如廁習慣。 結語 嬰幼兒的如廁教保活動設計原則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生理需求,同時學齡前的嬰幼兒也必須要在這個階段學會良好的如廁習慣,為未來上幼兒園做準備。如廁能力不僅是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部分,更是日後成為一個獨立個體的重要觀察指標,是非常重要的階段任務。成人如何透過觀察與輔導來訓練孩子,是教保活動設計執行上的重要考量點,成人能否「適時適切」的輔導與幫助、支持 ,也是嬰幼兒如廁訓練成敗的關鍵。 幼兒排泄習慣的培養 李駱遜 通常從出生開始,嬰幼兒就可以在父母親悉心的照顧下,建立起一些日常生活作息的習慣,如進食、睡眠、排泄、盥洗等。 為什麼要培養良好的排泄習慣? 1、使體內新陳代謝正常,維護身體的健康。 2、學習自我控制、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須大人的提醒與協助,有便意或尿意時,會自己到廁所、脫下褲子大小便。 3、保持個人與環境的整潔、衛生,不會弄髒衣物、污染環境,使用後會沖洗馬桶。 何時開始培養? 家有嬰幼兒的父母最想知道的就是:幾歲開始培養孩子排泄的習慣較好?早一點兒開始可以嗎? 當然是愈早學會控制身體,就愈不需要他人的協助,但有個先決條件必須注意:身體的成熟。譬如學會走路的相關生理條件就是骨骼、肌肉、神經系統、肢體協調等的發展成熟,否則無法學會。 「排泄習慣是一種自主性的生理機能,經由條件反射及中樞神經的成熟而置於意志的控制之下。」一般來說,六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逐漸培養固定的排便時間,一歲多的孩子可定時帶他坐小馬桶(市面上出售,適合幼兒使用者,或幼兒用馬桶蓋可放在成人的馬桶上,使其不會有要掉進馬桶的恐懼)。成為習慣後,孩子到時就會解大便了。至於排尿的控制則可能須時較長,一歲多可以開始建立小便的習慣,兩、三歲時膀胱控制力發展較好,大致上可以訓練成功。 建議: 等待幼兒生理發展成熟(括約肌成熟),能夠自我控制,且樂於嘗試。過早或過急都可能會造成的不良後果,如大人常會因性急而失去耐心,而生氣、責打孩子,令孩子心生恐懼或有挫折感、羞愧感,長大後可能會變成比較容易焦慮、壓抑的成人。在此同時,對一歲多的孩子還要開始教導他自己穿脫衣物,學會了脫褲子大小便,才不會因來不及而尿濕褲子或弄髒褲子。 在訓練期間,任何進步、停滯、退步、混亂的情形都是正常的,應考慮到孩子還小,排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完美配合,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擔心或失望。另因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步調,形成個別差異,宜以平常心讓孩子自然的養成習慣。 只要器官功能正常,文化刺激足夠,給予適當的訓練,許多三、四歲的孩子要小便都會事先告知或自己去解,但也有些反應較遲的孩子,在進入幼稚園後,還偶而會尿濕褲子。此時父母應先安慰他,「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也會尿濕褲子的。」在他的包包內為他多準備兩條褲子,隨時更換。並告知在有尿意時,就告知老師趕快去廁所,或請老師提醒。若是進步情形不理想,可能需要再做進一步藥物與心理的治療來加以改善。 在培養排泄習慣時有幾種情形要注意:嬰幼兒有腦傷、神經系統病變、智能不足、生理機能發生障礙、或剛出生不久等,因無法控制排泄機能,尚無法接受大小便排泄的訓練,需請教專業醫師或特殊教育專家的協助與建議。 如何培養? 1、先從觀察孩子的表情開始:知道其何時會排便,如喝完奶後不久,由於腸胃的蠕動,注意他和平常不同的徵狀,如嬰兒臉上有不一樣的表情(用力)出現,較大的幼兒或坐立難安時,或看他抓住褲襠時。 2、養成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進行:如每天早晨喝過奶後,就帶他到洗手間,把他放在小馬桶(最好能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他體型的便器)上,陪伴他一起用力(發出嗯嗯聲)、並和他說說話,使整個過程輕鬆沒有壓力。如一時並未解出來,不要堅持到底,讓孩子一直坐在馬桶上。可以等一會兒再來,使孩子不會覺得坐馬桶是件痛苦的事,甚至產生排斥感。 3、用語言表達:對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常以一些兒語(如便便、嗯嗯、尿尿、噓噓等語)告訴他用以表示尿意或便意時(「你要噓噓嗎?」),及實際行動(「你在便便啊!」)的語彙,讓他熟悉。當孩子會說話後,即可以這些簡單的表達內急的需要,由大人帶到洗手間去或自己前往。 4、夏天是較佳的時機:白天不包尿布,每隔一段時間(如30-40分鐘)就帶去噓噓,或在喝完流質東西後。因夏天流汗多,尿尿會少一些,父母親自行觀察後,應可知道大約何時該帶他去洗手間或提醒他該去了,一段時間之後即可成為習慣。 好處是:孩子不必包著厚厚的尿片,比較舒服涼快、不易得尿布疹,節省買尿布的錢,即使尿在地上也好立即處理。 父母親的態度:不要過於嚴厲或在孩子做不好時就給予處罰,或一鬆一嚴,或時鬆時嚴,讓孩子無所適從。最好多從鼓勵的角度來著手,做的正確就多以表情、聲音、動作來讚美他,使他有強烈的動機朝著你要他學習的方向去努力,有時孩子自己也會說自己好棒,自己會去尿尿。 給他時間、耐心等待,直到他學會為止。有失誤時,如因來不及,尿出來後才指著地上的一灘水,告訴父母說﹕「尿尿。」或因貪玩而憋很久,直到憋不住時,立刻幫他更換褲子,同時告訴他下次有尿意或便意時就趕快去洗手間,並請他一起來清理他弄髒的區域和衣物,讓他知道他的失誤所造成的麻煩,有提醒與負責的作用。不要面露厭惡的表情或責罵他,換個角度來想:「現在是尿出來才說,比還不會說或什麼都不說要有進步了,再過一段時間,就會更進步,尿之前就先通知了。」 有時候,孩子告訴你要尿尿或便便,等你帶他去洗手間時,他又可能解不出來了,不要怪他,先找出他會這麼說背後所隱含的意義,譬如,他有可能是要得到你的注意(因有其他的事或人佔據了父母較多的時間,無暇照顧他,較疏忽他)、博取你的贊同(因有事先的告知,得到讚美)、避免處罰(相對於前面的讚美,如未告知而就地解決,可能就會得到立即的處罰)。所以他可能只有一點點或甚至並無尿意或便意就告知,造成父母的困擾。這是其心理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另外檢視一下環境,是否有不愉快的味道或感覺,或是不夠清潔,也會造成他的卻步,就如許多人寧願憋著也不願上公共廁所或學校的廁所,因為太髒、太擠,或是有生理上的問題,應該請教醫生。 6、以遊戲方式進行:平時以洋娃娃或孩子喜歡的填充玩具做示範說明大小便的動作與程序,過程中多給予誇獎和表現喜歡保持乾淨的態度,並鼓勵孩子在看完示範後,也教娃娃尿尿或便便。 7、給孩子穿著易於穿脫的衣物:如有鬆緊帶的褲子,較方便他自己去上廁所。  附帶應學習的事物 (針對已經可以自己上廁所的孩子) 1、沖水:等他離開馬桶後,請他按沖水,看到排泄物和水一起沖走,藉此機會告訴他將馬桶沖乾淨,下一個使用的人才有乾淨的馬桶可用。 2、洗手:洗手應成為上完廁所後的立即工作,準備香皂,由大人帶領孩子一起洗手,並示範洗手的方式,以保持清潔。 3、穿好衣物再走出去:不要邊走邊穿,尤其對急於出去玩耍的孩子,會很不雅觀,也不禮貌。 4、學習上廁所要關門:對較小的孩子來說,因其仍需大人的協助或看顧,上廁所時不關門較方便。但對稍大的孩子來說,上廁所關門則是一種應學習的禮貌。 其他的困擾 1、尿床:睡前不再喝水或其他流質的東西、睡前先上廁所、夜裡叫他起來上廁所、或查知是否有來自家人、朋友、學校等的心理壓力,或請醫生檢查是否有生理因素造成。 2、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多運動,多補充水份,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找出是否有心理因素,或請醫生進行診查。 自己噓噓 寶貝,你好棒! 文�丁綺文  一歲多的容容,自從請外婆帶之後,媽媽的心情愉快許多,可是有一點卻讓媽媽不能認同,就是老人家想要趁天氣熱、寶寶剛會走路,就要開始讓孩子學上馬桶,這樣會不會太早了?可是外婆說我們從小就是這樣「一噓就有」,而且也幫人家帶了好多個孩子,哪會有問題呢?  從醫學的觀點來講,大小便訓練在一歲半至兩歲間開始比較恰當。學習的過程可能要教導一個月到兩個月,孩子才能了解。而且學會了以後,仍然可能偶爾脫離常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為了顧及孩子的個別差異,首先應評估開始訓練的時機是否成熟。通常男孩控制膀胱的能力,比女孩發展得慢。  從以下幾個指標,父母可以衡量是否時機成熟: 第一步: 要先評估可以開始的最佳時機 1.孩子不尿的時間超過兩小時。 2.解便的時候,可從臉上的表情看出來。 3.運動技巧逐漸成熟,可以到處走動,甚至能夠脫下褲子。 4.孩子聽得懂簡單的詞句。根據兒科教科書,孩子聽懂下列十句中的八句就過關:把球給我、走到門邊、坐在椅子上、把娃娃撿起來、開門、拿筆給媽媽、球放在桌上、把娃娃放在地上、脫下鞋子、打開書。 第二步: 六個絕妙步驟,請你這樣做 步驟1.教導有關大小便的語詞,例如尿尿、大大、濕了、髒髒、乾淨、舒服。一邊替他換尿布,一邊說,讓他明白語句的意思。 步驟2.鼓勵孩子享受乾爽清潔的感覺,尿布濕了、髒了就換。告訴他這樣好乾淨、好舒服。不要用濕尿布或髒褲子懲罰他,如此他反而混淆。 步驟3.買個可愛的便盆或者可以架在馬桶上的便器。現在市售的幼兒便盆造型多樣,還有音樂、裝飾玩具,容易引起孩子的興趣。 步驟4.先讓孩子穿著衣褲,在便器上適應一星期,然後才脫掉褲子坐。不管孩子有沒有排便或解尿,都無所謂。目的是讓他習慣,覺得好玩。 步驟5.觀察孩子的表情,替他旁白「想尿尿是不是?」「想大大是不是?」然後帶他到便器,陪他解完,幫他擦乾淨,再讚美一下。 步驟6.孩子忍尿的時間不能太長。所以大約兩小時就該提醒他一下,「要不要尿尿?」睡前醒後帶他去尿尿,喝過飲料二十分鐘後,也不要忘記光顧小便桶,常保乾爽,孩子就學會「想要乾淨,就要自動去上廁所」的道理。 給父母的貼心話:  如廁訓練最重要的原則是:有耐心、多鼓勵、少責罵,孩子的進步是波段式擺動的,有時候進三步、退一步。  如果把大小便訓練演變成親子戰爭,是得不償失的事情。父母寬容對待教導出來的孩子,日後懂得獨立自主,不會一味完美主義或暴躁殘忍,相信這才是為人父母衷心的期望。 (作者為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 在育兒過程中,最麻煩的問題就是大小便的訓練。如何讓幼兒自己處理生理方面的需求與問題是幼兒教育過程中的一大難題。有經驗的父母,在孩子未滿二歲之前就可以將孩子訓練好:失敗的父母則不斷地為此事費力傷神。 幼兒大小便的訓練,除了可運用心理學中所謂應用聯結學習和獎勵學習的原則以外,還可強調語言能力、想像、模仿、口語複述與口頭指示,讓孩子除了學會控制大小便、自己處理大小便之外,也學到語言表達的能力。 精神分析學派學者認為嚴厲的大小便訓練對兒童未來人格發展具有不良的影響,甚至可能引發幼兒其它不適應症或反社會行為(如口吃、歇斯底里、攻擊行為等)。因此,訓練過程要充滿愉快的氣氛,透過父母親真誠的關懷與愛,讓幼兒勇於去嘗試錯誤、獨立發展。 依據醫學常識方面的論點,不鼓勵體能發育不全以及身體有病的孩子接受訓練;在運用工具制約學習的原理方面,為學到的各種反應或目標行為安排了很多種強化物或增強物,透過藉用洋娃娃作為模仿學習的對象,由孩子關心朋友的「友伴關係」發展中達到社會化效果。 依據發展心理學家的論點以為,小孩十八個月大以後就可以開始接受大小便訓練。由於小孩子的生理發育、心智發展,以及膀胱控制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個別差異,在訓練大小便之前應先作三個簡單的測驗:第一是測他的膀胱控制能力;第二是測他的生理發育:第三則是測他對指示語的反應能力。透過此種簡單的測驗,瞭解孩子生理發展的狀況與成熟的程度。 要瞭解小孩對指示語是否俱備足夠的反應,可以嘗試下列十個動作的測驗:首先請他指給你看他的 鼻子 眼睛 頭髮 嘴巴 請他坐在椅子上 站起來 模仿一個簡單的動作 跟著你到一個指定的地方 拿一件熟悉的東西 將一件他熟悉的東西和另一件放在一起 假如小孩能做到上述十項中的八項,表示他智能發展已經達到可以訓練的階段了,可以著手訓練大小便了。 訓練開始先以洋娃娃作示範,以會小便的洋娃娃教孩子模仿各種動作,知道在小便時應該學習什麼特別的動作,以及做完這些動作可以得什麼樣的讚許獎賞。然後讓孩子自己來指導洋娃娃做必須的動作。正確行動的步驟如下: 給娃娃喝水 扶著娃娃去尿尿 幫娃娃拉下褲子 抱娃娃坐上小便器 按下沖水裝置 從洋娃娃示範表演過程中,孩子已經學會自己清理尿液,知道正確的大小便會得到什麼樣的讚許獎賞,有意外時又會得到什麼樣不悅的表示。接下來就是製造「保持乾褲子」的動機。 問孩子:「你的褲子是乾的嗎?」,要他摸摸褲襠,並要他用話或點頭表示褲子是不是乾的;然後給孩子小點心或其它東西,誇獎他的乾褲子。在利用獎賞時同時告訴孩子,他好朋友如何為他的行為感到高興,經由口語的複述加強孩子的瞭解,瞭解兩件事是: 應該在便桶裡大小便。 不能尿濕自己的褲子 透過此種策略,讓孩子由「做中學」,很快體會出大小便訓練的功用。 當孩子第一次不需要由父母提醒,自己走到便桶那裡,也不需要指示和引導,自個兒完成整個大小便的過程,此時已完成訓練。透過此種訓練的策略,可讓父母免去為孩子包尿布或清理大小便的困擾。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在訓練過程中,必然有段所謂的黑暗時期,要容忍訓練未完成前,孩子尿床與大小便失禁的事實。以更大的耐心與包容,協助孩子渡過成長的依賴期,免除包尿布的恐懼。如此,您也將會有個「乾爽」的寶貝了。 出處:成長路上親子行,商鼎文化出版社,作者:林進材著 抓住寶寶脫離尿布期Timing 文�臺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周弘傑醫師 幫助寶寶脫離尿布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如廁訓練,一直是父母有些頭痛、又有些難以啟齒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社會型態的不同,對於小寶寶如廁訓練的觀念也有很大的改變。 當然尿布的材質是其中一項重大的改變。而一直沒變的是來自於長輩的壓力,爺爺奶奶通常較急於訓練孫子女大小便。到底要如何幫助寶寶順利地脫離尿布生活,底下就醫學的部分做些探討,希望能提供現代父母一些參考。 寶寶身心要有一定成熟度 在臨床執業的當中,常常被問到「何時開始訓練寶寶大小便才適合?」這個問題與時代、文化、環境背景息息相關,因為旁人或同儕的壓力深深影響這個問題的答案。 2000年有一項觀察研究發表,細數過去一百年來嬰幼兒如廁訓練的轉變,其中生在1920到1940年代的父母,他們寶寶如廁訓練通常開始於12到18個月大時;而生在1960到1980年代的父母對他們寶寶的如廁訓練則通常等到18個月大以後才開始。 這樣子的轉變主要是了解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如同會走路一樣是一種發展的過程,它的完成需要寶寶動作方面(坐穩、走路、清楚表達自己的慾念、拉下或穿回褲子、括約肌的收放控制等)與心智方面(自我意像、興趣、保持乾淨的慾念、模仿能力、了解便尿意的訊息等)成熟的配合才能達成。 愈早訓練,訓練期愈長 有人研究這些能力在一歲半左右開始,而到三歲左右逐漸發展成熟。既是一種發展的過程,每個小孩的發展速度不一,所以1962年即有劍橋學者提出「以小孩為主的如廁訓練」理論,就是說當小寶寶有某方面的成熟度、準備好了才開始訓練如廁,而不再是以父母的認知來決定開始訓練大小便。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父母開始訓練他們小寶寶如廁集中在兩歲左右。80%左右的小孩在平均兩歲四個半月大左右可完成白天的訓練,到了三歲約有80%的小孩完成了夜間訓練。 這研究也發現男孩完成訓練的時間較女孩來得長些;而老大也稍晚於接下來的小孩,父母對老大的如廁訓練也顯得較憂慮。 2003年小兒科知名的醫學雜誌刊登了一篇有趣的研究。一項對406個在17到19個月大的小孩開始的觀察研究,發現越早開始介入如廁訓練則越早能完成訓練;但也發現越早開始訓練,其訓練期也較長。而對大多數在27個月大之前的小孩而言,加強性的訓練,指的是每天要求小孩如廁三次以上是無效的。他們的研究同時指出,在這樣的年齡開始介入如廁訓練並未出現反效果。 寶寶成熟度如何表現? 上面說到如廁訓練的開始,最好配合小寶寶的成熟度。過早的訓練除了挫折感大外,通常也有造成便秘、拒絕排便與上廁所等退縮反效果的疑慮,對小孩的壓力也會過大。而太晚訓練也會損及自我的意像。那麼有那些線索出現可以讓父母知道小寶寶已經可以著手大小便的訓練了?有學者提出底下幾點可供參考: 1. 小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2. 小寶寶可以將東西放置在它該放的位置。 3. 小寶寶可以獨立自由地表達說「不」。 4. 小寶寶表現出對象如廁的興趣。 5. 小寶寶可以走去坐好。 6. 小寶寶可以表達想要解便的慾念。 7. 小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與拉起。 結語 綜合言之,就如我們一直強調的,如廁訓練的達成是小寶寶發展的一個階段,他們本身的成熟與意願是最主要的考量,應該為他們量身訂做,而非以一概全。 不管外界的壓力,好好地陪他們走這段過程,即使是如廁訓練,你也將發現那成長的喜悅。當然,如果您的小寶貝到四足歲白天仍未能達成脫離尿步,也許可以請教您的小兒科醫師。 (取材自媽咪寶貝雜誌) 嗯嗯大代誌~寶寶大小便訓練教戰手冊 資料提供�信誼基金會 通常在寶寶1歲半左右可以開始進行大小便的訓練,對寶寶與父母來說,都是一項高度挑戰,訓練期間的長短,與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學習能力有關,父母應抱持耐心與愛心,陪寶寶渡過這段期間,順利向「獨立」邁進一大步。 PART1 Baby,are you ready? 學習大小便自理,是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雖然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需求與本能,但就像訓練進食一樣,寶寶也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經由不斷的練習,並在各種失敗中累積經驗,進而達到熟練與自理的能力。 訓練寶寶自己大小便,前提是生理與心理已達一定的成熟度,太早訓練只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或是親子間的緊張,以致徒勞無功。 生理層面的成熟 1. 直腸括約肌: 在直腸括約肌發育得比較完全,能讓便便在直腸中停留較長的時間以後。 2. 膀胱控制力: 膀胱發育得較成熟後,以膀胱擴約肌的力量來控制尿液的「存」與「放」。 3. 腹部肌肉: 懂得擠壓腹部大肌肉,幫助便便排出。 4. 能夠坐立與站立: 在寶寶能夠自己坐立時,可以先試著讓他習慣坐在小兒專用便盆上;當寶寶可以站立或是靈活的走路、蹲下、起立後,表示肌肉神經也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了,是訓練大小便的最佳時機。 心理層面的成熟 1. 聽得懂父母的的指示: 當寶寶認知能力逐漸進步,即是指了解某些單字或語彙之後,才能聽得懂父母或照顧者對他所提出的口語指令,如「吃飯」、或「便便」、「噓噓」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行為,並且願意配合。 2. 能夠自己表達想上廁所: 由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不可能24小時緊盯著寶寶,因此在他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也了解語彙與實際行為間的連結之後,在寶寶感受到膀胱盈滿或下腹脹脹想上廁所時,能立即向大人表達。 3. 情緒穩定: 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可讓寶寶在溫暖的環境中培養自信心與穩定情緒,對於新事物或新的生活技能學習,抱持高度興趣,更有助於大小便的訓練。 這時候,你可以著手訓練囉! 當寶寶的身體與心智發展到某一程度,會表現出某些生理徵兆或特殊反應,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就可以著手準備訓練他大小便了。 1. 對已經尿濕或便便的尿褲感到不快,要求你幫他換掉。 2. 尿褲能保持2-3小時以上的乾爽。 3. 喜歡跟著你一起進到廁所,看著你上廁所,表現出好奇、想模仿的樣子。 4. 在遊戲中突然停下來,摸著自己的下腹部。 5. 已能感覺出便意或尿意,來要求你帶他去廁所或是上他的專用便盆。 BOX:女寶寶比較聰明? 根據目前臨床上的研究或數據,都顯示出女寶寶較男寶寶能提早學會控制大小便,尿濕次數較少,訓練期間較短。 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無論是母親或保母、托兒所老師都以女性居多,女寶寶除了在大人的協助指示下自己學習外,也可經由模仿女性長輩上廁所的歷程,快速累積經驗,自然學得比男寶寶來得快。 PART2 訓練前的準備 作好心理準備 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為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要先作好心理準備,每個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不一,理解能力亦不同,因此寶寶需花多少的時間才能學會自己大小便,並沒有一個時間表。 在你教會寶寶一些如廁前的基本動作,如自己走到便盆前、脫下褲子、坐上便盆等,其實不需太多的時間,快則3、4天,慢則兩星期左右,寶寶便能連貫性的完成這些動作,困難的在於他能完全的靠自己的力量,熟練控制大小便。一般來說,至少需8-10個月,但也有些寶寶要到4、5歲才能學會。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只要切記用耐心與愛心教導,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讓寶寶感受到壓力或極大的挫折感,都只會造成反效果,學得更慢,甚至出現抗拒行為。 要準備哪些東西 除了訓練者自身先作好心理建設外,一些用具的準備,也能幫助你在訓練上更順利、得心應手。 •寶寶專用便盆或小型廁板 •褲型紙尿褲或可愛小褲褲 •會喝水尿尿的娃娃 •寶寶的心愛玩具 •寶寶喜歡的小點心 •好穿脫的褲子 寶寶抗拒怎麼辦? 在訓練初期,難免會碰上一些問題,最困擾的莫過於寶寶不肯配合,讓媽咪精疲力盡。有可能是時機未到,身心發展還不到一定程度,太早訓練只會徒勞無功;也有可能是生理的問題,如小兒常見的便秘,造成排便困難或是肛門疼痛而讓寶寶拒上廁所;也或許肇因於父母的不耐煩或責罵,讓寶寶產生抗拒心態。 碰到這段瓶頸期,千萬不要以責罵或懲罰讓寶寶心生畏懼,更加退縮或抗拒;若是因便祕所引起的抗拒,只要能治療好,問題便能迎刃而解;若是寶寶還未準備好,再給他一些時間,「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或態度嚴厲,只會造成反效果,及親子關係間的緊張,甚至影響寶寶日後的人格呢! 若是寶寶還是對便盆很排拒,不喜歡與便盆直接接觸,可以讓他包著尿褲,坐在便盆上解便或噓噓,但這段過渡期不宜過長。

文章分享--馬桶訓練

2009年05月15日
公開
66

馬桶訓練準備工作 reference: Johnson's mother and baby (Canadian edition) Starting toilet training Is she ready to start? Social pressure to toilet training your toddler can be intense—but until she is physically and emotionally ready, 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to help speed up the process. First, your child’s nerve pathways from her bladder to her brain need to be fully mature. This can happen as early as 18 months and means she will begin to realize when she is peeing or pooping. But she won’t be able to predict when she needs to empty her bowels or bladder—it will be some time before she is familiar with the feeling of needing to go and has the physical control to hang on. Signs of readiness are easy to recognize; just follow her cues. Signs to watch out for The more ready your child is for toilet training, the faster and easier it will be. Signs that she is ready include: 1. Knowing when she is peeing or pooping—she may stop playing, stand still, look at you, go red in the face, and even try to tell you what’s happening. 2. If she is naked, looking at the puddle she has made and clutching herself 3. Understanding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when you show her a potty and explain what it is for. 4. wanting to copy you and use the toilet or wear real underwear. Introducing the potty Even though at 18 months your toddler probably isn’t ready to start using the potty successfully, you may like to have a potty around the house to give her the chance to get used to it. a. choose a potty that won’t tip over when it’s sat on or when your child stands up. It should be curved inside for easy cleaning, with a molded back support, have a splash guard at the front, and a slot for carrying. Your toddler may like to help choose one. b. Put the potty in the bathroom next to the toilet and encourage her to sit on it before a bath, when you take off her diaper. If she does anything, praise her, if she doesn’t, don’t worry. If she resists sitting on it, don’t make a fuss—just again a week or so later. c. Let your toddler see you using the toilet—most toddlers enjoy copying their parents. d. Remember, this is just about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the potty—not getting your child out of diapers. The more prepared your toddler is , the easier toilet training will be. 馬桶訓練準備工作 孩子準備好了嘛? 給予孩子馬桶訓練常常會有社會加諸的壓力,但是除非孩子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經準備好,不然是沒有辦法加速這個過程的。 首先,孩子的膀胱訊息傳到腦部的神經路線必須要完全成熟。最早成熟的年齡約莫是十八個月,這表示孩子自己會開始知道他正在小便或者是大便。不過這階段他還沒法子預測何時他需要小便或大便,在他熟悉需要去上廁所的感覺和能夠忍住的時間之前還有一段時期。 孩子是否準備好,是很容易辨別的,只要跟著孩子的暗示就對。 需要注意的徵兆 孩子在馬桶訓練前有越充分的準備,則馬桶訓練的成功機率就會越快並且越容易。孩子準備好的徵兆有 1. 知道他正在尿尿或者大便—他可能會停止玩耍,站著不動,看著你,臉上因為用力而轉紅,甚至試著要告訴你現在正發生哪件事情 2. 如果孩子裸身,他會看著他製造在地上的排泄物,還會抓著自己 3. 當你呈現小馬桶並且跟孩子解釋這是作何使用時,孩子可以了解你的意思 4. 願意嘗試坐在馬桶上或者小馬桶上,即使他不是真正在使用它 5. 想要模仿你使用馬桶或者是穿上內褲 介紹小馬桶 即使十八個月大的孩子可能還無法成功的開始使用小馬桶,你可能會想要在家裡擺個小馬桶好讓孩子有機會習慣它。 a. 選擇小馬桶要選那種當孩子坐下或站起來時不會翻倒的,裡面也應該有些弧度讓人好清理,座椅後端應該要有可以支撐背部的設計,馬桶的前端應該要有個防止灑尿設計和有可以手提的部分。 b. 將小馬桶放在廁所馬桶旁邊,洗澡前或者當你幫他脫下尿布時, 鼓勵孩子坐上去。如果他有大小便,就讚美他,如果他沒有,別擔心。如果他拒絕坐上去,也別小題大作—約莫一個星期後再試試看囉。 c. 讓孩子看大人使用馬桶—多數的孩子喜歡模仿爸媽。 d. 記住,這只是介紹小馬桶的概念,並不是要孩子丟掉尿布。孩子越準備好,馬桶訓練就會越簡單。

忘了帶健保卡 自費超過七天自認倒楣?

2009年05月12日
公開
58

網路追追追�忘了帶健保卡 自費超過七天自認倒楣? 2007/09/26 11:01 追追追小組�調查報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出門忘記帶健保卡,看醫生只好先自費,沒想到一個迷糊,又錯過自墊退費的七天限制?最近網路上流傳一個說法,健保自費七天內沒去退錢也沒關係,只要填寫「自墊醫療費用核退申請書」,六個月內健保局都得乖乖地退錢給你,這是真的嗎? >>看原信:健保自費超過七天 自認倒楣? 這種攸關全民福利的消息,我們立刻上網查詢健保退費相關規定。健保局東區分局的網頁中清楚標示,依照「健保自墊醫療費用核退辦法」規定,符合以下三種情況者可申請退費:緊急傷病�特殊情況�全年部分負擔超過法定上限自墊醫療費用核退。 「緊急傷病」是指情況緊急,無法到健保特約醫院就醫、分娩,或者人在國外、大陸時,發生不預期的緊急傷病、分娩,而在當地合法醫院就診;「特殊情況」指之前未投保、保費欠繳,現在已繳清者,或其他「不可歸責於保險對象之事由」的情況。若依謠言所言,忘記帶健保卡可以申請退費,那麼「忘記帶健保卡」可以歸類為「不可歸責於保險對象之事由」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向直接健保局請教。健保局林碧華專員表示,忘記帶健保卡並不符合上述任一種情形,也不屬「不可歸責於保險對象之事由」,因此填寫自費核退申請書是沒用的! 林碧華解釋,核退申請書中所謂「不可歸責於保險對象之事由」是指像健保卡遺失、健保卡毀損等情況,當民眾的健保卡出了狀況,健保局那邊都會有紀錄,因此民眾若故意用卡片毀損欺騙健保局,健保局可是查得出來喔! 簡單而言,整個謠言中只要拿掉那句「忘了帶健保卡」,就不是謠言了。忘記帶卡而自費的民眾,千萬要在七天之內,帶著健保卡到就診醫院辦理退費,不然期限一過就沒法退囉! 參考資料: 1.健保局東區分局 申請自墊核退 2.全國法規資料庫 全民健康保險緊急傷病自墊醫療費用核退辦法 3.全民健康保險自墊醫療費用核退申請書填寫說明 PDF檔 想知道更多有趣的謠言,和勁爆的謠言真相嗎?歡迎來到──網路追追追 報案信箱,我想投稿[email protected] 收到讓人害怕、感到新奇、令你懷疑的謠言? 網路追追追•歡迎你來報案 我要報案:http://examine.nownews.com/repor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