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幸福の媽♡

寶寶學習自我控制 5 計可施

2005年10月14日
寶寶學習自我控制 5 計可施
文�柯寶絢 學前雜誌採訪編輯
相同的行為,爸媽有時很難在短時間內說服孩子:為什麼在家裡可以這麼做、出門在外卻不行?更讓人困擾的是:孩子常常點頭表示他懂了,不一會兒卻又故態復萌。
孩子從會說「不」開始,雖然喜歡練習跟爸媽唱反調,但還不至於天生反骨,表面說「懂」卻又故意做相反的事。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雷庚玲從兒童發展的角度,指出孩子不是故意違背爸媽的教導,而是因為他自我控制能力不好,所以才做不到。

學步兒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5原因

1.沒時間感
學步兒還沒有時間感,所以無法等待。當孩子坐在餐椅上、覺得無聊想到處溜達時,縱使媽媽對他說:「等一下再帶你去哦。」他並沒有辦法理解「等一下」到底是多久,因此還是繼續哭鬧。這時有些大人會覺得他「講不聽」,而發起脾氣。

2.沒生活腳本
同樣是都是從涼涼的冰箱把喜歡的東西拿出來吃,為什麼在家裡OK,在超商就不行?因為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沒有屬於「購物」的腳本,所以他不明白一旦走進超商,就要照著「把東西從架上拿下來以後,要先付錢才能吃」這個劇情走。而生活中的各種腳本,需要隨著孩子的理解和生活經歷才能建立。

3.能力不足
孩子年紀小,受限於身高、肌肉等各項發展未成熟,很多他想做的事情、想拿的東西,都要靠別人才能完成,因此生活中遭遇了許多挫折。於是當平日可望不可及的糖果、玩具,在超市突然唾手可及時,他會立即伸手拿,滿足自己。

4.沒延宕策略
孩子有時候跟朝四暮三的猴子一樣,同樣給他7根香蕉,他卻會為了你先給他4根而比較雀躍,因為他只看得到立即的利益。就算你告訴他:「如果你現在不要拿這顆糖果,等一下我會給你2顆,可是你如果拿了這顆糖,我就不會再給你。」他依舊選擇先吃掉眼前的糖果,因為他還學不會延宕滿足。所以,當小小孩在餐廳喧嘩時,即使你誘惑他:「安靜一點,等會兒帶你去吃冰淇淋。」還是徒勞無功,因為他沒有讓自己靜下來的策略。

5.沒角色替取能力
2歲孩子還沒辦法從他人角度看事情,所以他不明白自己占著捷運的位置卻又爬上爬下,會讓疲累卻又沒位置坐的人覺得不舒服,也不懂自己站在電梯前玩耍或發呆,會影響別人出入。通常3歲以上的孩子,比較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5計策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表示,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有個別差異存在,端賴家長的教養和啟發。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而不是等到出門了、孩子鬧得一發不可收拾了,才氣急敗壞地「修理」孩子。
雷庚玲認為,自我控制學習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發展任務,根據研究顯示,延宕滿足的能力已經可以預期青少年時期的衝動性格,所以父母應該好好協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

策略1.主動出擊
基於對孩子的瞭解,爸媽通常可以預期孩子可能會有的表現;如果孩子從未逛過超市,很顯然地他就不會有「購物」的腳本,這時,爸媽就可以事先在家裡跟孩子演練:擺幾樣東西在沙發,讓孩子學習多用眼睛看、少用手摸;看到計畫要買的東西,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挑選,並請他將不買的東西放回原位;在動線的終點,還可以擺個箱子當作結帳處,讓孩子把錢拿給扮成結帳員的大人。不過,只練習一次是不夠的,而且模擬的狀況和臨場會有些許差異,還是需要父母不斷提醒,雷庚玲說,這種主動出擊型的教養方式(Pro-active Parenting),會讓父母比較累,但是效果很好。

策略2.良好身教示範
陳若琳認為,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再帶出門,孩子自然會有好表現。比方說,家中如果維持著吃飯一定要坐在椅子上的好習慣,外出用餐時孩子就比較坐得住,爸媽也不用追逐著孩子餵飯;爸媽在家如果總是輕聲細語說話,孩子當然不需要為了壓過大人的聲量提高嗓門,因而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如果孩子年紀小到無法克制自己,那就不要帶他去限制多的地方,像是高級餐廳。

策略3.轉移注意力
孩子會在公共場所搗蛋,通常是因為無聊,因為大人可能忙著聊天、購物,而忽略了孩子。這時,光說「安靜坐5分鐘,我給你一張貼紙」是沒有用的,爸媽還要想點辦法讓他有事做,幫助他嚐到延宕滿足的甜頭,孩子也會因而慢慢發展出自己的延宕策略。
最常見的就是轉移注意力:爸媽可以放幾個玩具在孩子的小背包裡,孩子覺得無聊時自己拿出來玩;也可以跟他玩一種「小聲講話」的遊戲,爸媽和孩子互相交換小秘密,但是不可以給其他人聽到喔!
給孩子一些任務也是個好方法,諸如:「幫爸爸找找看,養樂多在哪裡?」「你覺得媽媽穿哪一件衣服比較漂亮?」這不但能解除孩子的無聊,他也會因為幫上了忙產生成就感。

策略4.教養態度一致
想避免「父母施高壓、孩子反彈、父母妥協」的惡性循環,雷庚玲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維持前後一致的教養態度。想想看:如果孩子發現在大庭廣眾之下耍賴、哭鬧,就可以做些平常不能做的事情、得到想了很久的禮物時,他當然要把握住每個外出的機會好好「表演」一番囉!若平時父母態度一致,就能建立孩子是非概念,即使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爸媽只要平和地對孩子說明原則,甚至簡單一句:「本來就不可以啊!」孩子都能懂。

策略5.同理他人的心情感受
著名的密西根大學研究員霍夫曼(Martin Hoffman)以具有同理心和無私的孩子為研究目標,發現非常體貼的孩子,父母最常用的管教技巧,就是講理勸說——用講道理的方式,幫助孩子體會他人感受,並瞭解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比方坐捷運時,我們可以試著用言語闡釋別人的感覺:「那個阿公看起來很累,讓個位置給他坐好不好?」或者試著將心比心:「寶貝好累好累的時候,也會希望坐在椅子上,對不對?」接著把孩子抱到自己腿上,讓出一個位置,邀請對方入座。對方綻露的笑容,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