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幸福の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寶寶為什麼會給你丟人?

2006年12月12日
公開
24

作者:貧窮的智慧人 兒女是父母的冠冕。當兒女有了出息時,父母臉上就有了光彩;當兒女在外胡作非為時,人都會說把父母的臉丟盡了。可見兒女的形像直接影響父母。 每一位父母都盼望自己的兒女能夠給自己長面子,在哪裡都有規矩,講禮節,方方面面都能出眾,可有很多孩子交給父母的卻是「丟人」「下不來台」的答卷。這是何故?為什麼想好卻不能好? 三字經中有「苟不教,性乃遷」的哲理,很多父母就犯了這樣的錯誤,養了兒女而不教育,只是一味的對孩子百依百順,要物買、要錢給,3、4歲的孩子口袋裡就可以拿出一二百元錢。總之,只要孩子開心怎麼樣都行。父母總認為自己孩子所說的所做的都是好的,當孩子真犯了錯誤時,怎捨得教訓呢?怕孩子不高興,怕孩子受難為,父母一句教育的話也沒有,所以給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沒有規矩、沒有素質,沒有涵養,長大了只會給父母丟人。 我有一同事就犯了這樣的錯誤,一次我們到他家做客,吃飯了他兒子從外邊玩回來,扔下手中的球就坐了高位,拿起筷子要吃,同事覺得當時很丟人,便口頭阻止孩子來維護自己的面子,孩子卻煩著說:「你就這些事」。同事的臉唰的一下紅了,本來想阻止孩子免丟人,沒想到丟了大人的人,這就是平時不教育的後果,當覺得孩子丟了人不好時再教育就晚三春了。 這個事例值得每一位做父母的反思,孩子就是自己的化身,孩子的言行舉動都會影響自己的形像,若想讓孩子在人前給自己長面子、爭光彩,平時一定多多教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日常生活中在人後教育強如在人前丟了人時再教育。只要背後多貫穿給孩子一些人公之理,做人常識,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兒女無論在哪裡都會成為你的榮耀,不做你的羞恥!! 5歲孩子應具備的價值觀 有很多父母認為對於學前兒童來說,他們還比較幼稚,教給他們價值觀念還為時過早。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下面是在孩子5歲時應該發展起來的價值觀念。 誠實——伴孩子走向至真 價值語錄: 1、要孩子誠實,最好的方法是父母講真話,以身作則。 2、即使是一個看起來沒有傷害的欺騙,對兒童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嬌嬌媽媽想限制3歲的嬌嬌和他朋友小林的玩耍次數。這兩個小傢伙最近湊在一起總是愛打架。因此當小林的媽媽要求安排兩個孩子一起玩時,嬌嬌媽媽謊稱嬌嬌病了。這些話被嬌嬌無意聽到之後,她表現得很害怕,哭著問媽媽:「媽媽,媽媽,我怎麼了啊?我生什麼病了啊?要不要緊啊?」小嬌嬌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明明沒有生病,媽媽卻說自己病了呢?難道不傷阿姨的心就要說謊話嗎? 應該讓你的孩子知道你對他人的誠實。嬌嬌的媽媽應該對小林媽媽說,今天他們不適合一起玩,因為我注意到上周他們打架太多了。這樣做的效果比告訴小林的媽媽孩子病了的效果更好。 公正——將孩子導向正義 價值語錄: 1、為了幫助孩子內化公正的意義,父母需要鼓勵他們補償他們的錯誤。 2、鼓勵孩子做一些平等對待他人的遊戲。 最近的一個家庭聚會上,4歲的豆豆和他的表弟在搭城堡,突然豆豆推倒了城堡,小表弟哭了起來。看到這一幕,豆豆的父親訓斥了豆豆並要求他向表弟道歉,豆豆真誠地說:「我錯了。」接著爸爸問豆豆:「為什麼推倒表弟的城堡?」豆豆告訴爸爸:「表弟的城堡比我的大,我有點難過。」爸爸於是告訴豆豆:「我們應該公平一點,不能因為弟弟的城堡比你的大就去推翻它,我們也可以試著把自己的城堡堆得更大。」 豆豆爸爸的反應與很多聰明父母的做法一樣。這樣是對的,但還不充分。為了幫助孩子內化公正的意義,父母需要鼓勵他們。例如,豆豆的爸爸應該鼓勵豆豆幫助表弟重新把城堡搭好。 決心——給孩子一份勇氣 價值語錄: 1、鼓勵孩子作對他們來說不容易的事情並且對他們的主動性進行表揚。 2、當孩子做成了很難的事情時,要祝賀孩子。 5歲的揚揚給媽媽展示他剛用新蠟筆創造的圖畫,媽媽稱讚了他。接著他回到自己房間匆忙完成了另一幅帶給媽媽想要獲得誇獎,接著一幅接一幅地帶過來。一幅比一幅差,媽媽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這時媽媽應該這樣說:「揚揚,這幅畫不如上一幅認真,你能盡力畫好一些麼?」此時要避免過多的表揚兒童,而要以一種積極的、溫和的方式進行傳遞。 另一種方法幫助孩子發展決心是鼓勵他們作對他們來說不容易的事情。比如,如果你的女兒很容易發怒,就交她幾種策略來控制發怒;當孩子做成了對大人們來說很難的事情時,要祝賀孩子。 體諒——讓孩子接近友誼 價值語錄: 1、決小問題的經驗能幫助兒童學習到體諒的價值。 2、當孩子做成了很難的事情時,要祝賀孩子。 最近讓媽媽感到惱火的是每次帶雙胞胎女兒去超市,都是以兩個女兒的哭喊打鬧結束。當媽媽帶兩個女兒去超市購物,姐姐就說要吃巧克力,妹妹則喜歡曲奇。兩人就這樣吵了起來。看著兩個爭吵不休的孩子,媽媽耐心地對她們說:「孩子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可以因為自己不喜歡就不讓別人喜歡,對不對,姐姐喜歡巧克力,那麼我們就買巧克力,妹妹喜歡曲奇,我們也買曲奇,這不是很好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即使是很小的兒童也會發現語言或行動可以使另外一個人微笑或變得開心,當他對一個人友好時,那個人對他也很友好,這些反饋能鼓勵另外一些真實的體諒行動。 愛——使孩子學會交流 價值語錄: 1、你對孩子說的我愛你越多,你得到的回報也越多。 2、讓你的孩子看到你證明你的愛和感情。 如在她的午餐盒上裝一個便條;貼一個心在浴室的玻璃上,她刷牙的時候就能看到;給她一個沒有理由的擁抱…… 可以保證的是,你對你的孩子說的我愛你越多,你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擁抱和親吻你給得越多,你的家就越充滿愛和感情。當我們的孩子能自由地表達他們對於我們的愛時,我們灌輸給他們的可能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價值觀念。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2006年11月03日
公開
25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敎小孩分享玩具

2006年04月24日
公開
31

三歲的小美跟玲玲是鄰居,兩個人相處得極好,平時兩家人也互相往來,假日時常常讓孩子玩在一起。 這一天,小美到玲玲家玩,玲玲正好拿著她的新洋娃娃開心的替洋娃娃打扮著。小美伸手就搶娃娃,她說:「我也要玩!」玲玲緊抓著娃娃不放,大喊:「這是我的!」 小美流下眼淚,哭哭啼啼的找媽媽去。小美的媽媽忙著安撫玲玲,一邊說著:「不哭、不哭,我們等ㄧ下也去買一個。」 玲玲的媽媽則是一臉尷尬,大聲斥責玲玲:「就給她玩ㄧ下吧,妳看她哭得多傷心。你要是不借給她,當心我處罰你囉!」嚇得玲玲眼淚也流下來了,一邊哭一邊心不甘情不願的把她的新娃娃遞給小美。 這樣的情景對許多家有三歲孩童的父母來說,也許不覺得陌生。兩方家長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常常會覺得對對方不好意思,有的家長就處罰不願分享玩具的ㄧ方;有的家長會中途介入,硬是要求孩子輪流玩,像是:「一人玩兩分鐘,大家都可以玩。」然後家長像是個公平的執法者,時間一到就要孩子把玩具交給對方玩。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搶玩具是個難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索性就放著孩子哭鬧,不去管他們;有的家長感到陷入兩難的窘境:一來覺得這是個好機會教育孩子體貼他人,學著分享玩具;ㄧ來又不想剝奪孩子擁有玩具的權利,勉強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究竟該怎麼做才是兩全其美的解決方法呢? 其實,一般家長們多半有不同的方式處理小孩搶玩具的衝突,但是要如何把握這樣的機會敎孩子學會「分享」玩具呢?首先,家長們要了解對於三歲小孩而言,不願意分享玩具是正常的行為,因為搶玩具而哭鬧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分享玩具,而是需要大人的教導。 前段故事中,小美的媽媽藉著說等ㄧ會要去買一個新玩具給她,並不是很恰當的說法,因為一來會使得玲玲的媽媽感到尷尬,再者會使孩子以為哭鬧就能得到新玩具。玲玲的媽媽用恐嚇強迫的方式,要求玲玲分享玩具,也不是理想的處理方法。因為這會使得玲玲感受到不被尊重,也感受不到分享的真正快樂。雖然玲玲的媽媽試著要玲玲「看」到小美的傷心,但是玲玲的媽媽卻忽略了玲玲本身的感受。 如果小美的媽媽可以跟玲玲的媽媽一起處理這件事,可以「化危機為轉機」,使兩家孩子都學到一些社交禮節。譬如說,先指出他們的行為舉止是完全合理,可以被大人了解,但卻不是被大人鼓勵的行為,然後用小孩可以理解的語詞,說出為什麼這樣的行為是不被鼓勵的。 譬如媽媽可以對玲玲說:「小美是我們的客人,你覺得對客人大吼大叫是有禮貌的嗎?」或者是說:「如果你去小美家,你希望小美這樣對待你嗎?」小美的媽媽可以說:「那是玲玲的玩具,我們可以問一下玲玲肯不肯借我們玩ㄧ會兒。」或者是說:「小美,我知道你很想玩那個娃娃,可是用搶的或者是哭哭啼啼的要,都不是借娃娃玩的好方法。」 然後,小美跟玲玲的媽媽可以和孩子們一起想一想解決方法,提出解決的方案,譬如說:「如果我們輪流玩ㄧ會兒這個娃娃,妳們覺得怎麼樣?」或是「讓我們一起看看玩具箱裡還有什麼可以分享、可以一起玩的,好不好?」接下來,要讓兩方的小孩子選擇他們共同喜歡的解決方案,家長要站在輔導的立場,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決定、體諒對方的心情,也珍惜同伴一起分享、一起玩的時間。 美國「兒童」雜誌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教導孩子在小客人來訪時分享玩具,並尊重孩子有權不分享他想要獨享的玩具。這方法是這樣的︰在確知家中即將會有小訪客之前,提前跟孩子談一談,讓小孩事先決定好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允許他事先將他最珍視的幾樣玩具收起來,不去分享。這樣一來,當小客人來訪時,應該就不存在因為不願分享玩具而爭吵的風險了。那麼,如果在揀選可以分享的玩具過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來,一點也不願意分享時,家長可以跟他談:「如果你去某某某家中,發現一個玩具也沒有,你一定會很傷心,覺得不好玩吧?」藉此讓孩子理解適當的待友之道。 「分享」是一個重要的社交行為,但是要讓孩子學會分享玩具,父母一定要站在積極的立場教育孩子。放任孩子的行為,或是不去處理搶玩具的爭執,孩子很難學會如何分享。同理孩子的心情,提供孩子具體的步驟,可以有效的教會孩子分享玩具。但是父母也不要以為敎過一次之後,小孩子就會一直記得如何「分享」,以為可以「一勞永逸,不需要一再教導」,這是不實際的想法。 三歲的小小孩需要反復教導,耳提面命,而且需要有機會練習他們從父母的教導中學來的經驗。敎孩子分享玩具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如此一來,要養成一個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孩子,就指日可待了。

怎樣培養寶寶的耐性

2006年04月18日
公開
27

現在的孩子沒有耐性是眾所周知的,動不動就耍脾氣,同小朋友們打架,缺乏耐性時,遇到很小的困難就會放棄。 判斷孩子的耐性指數 1.做事不能有始有終。 2.任性。 3.經常容易哭。 4.情緒易激動,很難預測他們會幹什麼。 5.吃飯時愛動。 6.看電視時一會坐著,一會站著。 7.不能堅持玩一個玩具,而是拿拿這個,碰碰那個。 8.自私,只關心自己。 9.咬手指甲。 10.神經敏感、神經質或經常感到不安。 11.情緒不穩定,變化無常。 12.所做的事與年齡不相稱。 13.經常爭吵。 14.坐立不安,多動。 15.經常打碎朋友或家裏的物品。 16.不能同朋友和諧相處。 17.經常打架。 18.衝動,做事前不思考。 19.飲食調節不好。 20.發火時罵人或說一些傷人的話。 21.不能如自己的願望時就打滾耍賴。 22.經常哭哭啼啼地鬧。 缺乏耐性寶寶的特徵 缺乏耐性的孩子會出現三種傾向:過度的暴力性、依賴性及散慢性。 暴力性 這是缺乏耐性兒童的最大特徵。不管是誰讓自己做不願做的事或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時就失控地尖叫、罵人或打小朋友等。剛開始自己還會自責,不過一旦形成習慣,自責感就會消失,連父母的勸導都聽不進去,反而會使性子、發火。 依賴性 碰到稍陌生或困難的問題,便喪失了獨自解決問題的意志,轉而向別人求助,這種依賴性會使寶寶漸漸變得意志薄弱。 注意力低下 沒有耐性的寶寶做事肯定沒有持久性,因而會顯得注意力低下、散漫。玩玩具時,看看這個拿拿那個;參加鋼琴、美術、書法等學習班,沒有一個能堅持下去。 培養寶寶耐性的招數 為了培養寶寶獨立做事的意志和耐性,爸媽應掌握如下的招數。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於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於重結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過爬、走的過程後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對孩子給予關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鍊,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鍊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遊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遊戲可以使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鍛鍊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於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他們確定目標,並幫助他們最終實現。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透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生堅強的意志。(

如何教寶貝使用字卡

2006年01月02日
公開
30

一書中所描述的方法是: 第一天: 看一組共5個字,每組看3次 第二天: 重覆第一天看的一組5個字,再加上新的一組5個字,總共看兩組共10個字,每一組看3次 第三天: 重覆第一及第二天看的兩組共10個字,再加上新的一組5個字,總共看三組共15個字,每一組看3次 第四天及以後: 繼續看三組共15個字,每組看3次,如進展理想,可漸次加至五組共25個字 第一階段:詞語 - 先由寶寶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先是人物,然後是動作,動物名稱等。教詞語是一個一直延續下去的過程,可以教到孩子六歲大,不需要因為教到第二階段而停止 第二階段:片語 - 在教完約50個詞語左右以後,先教顏色及相反詞。然後教顏色片語,即是把寶寶學過的詞語組合起來,例如:黃色香蕉,黑色眼睛;又可以教相反詞片語如:長頭髮,短頭髮 第三階段:短句 - 例如[媽媽在唱歌],[寶寶在走路],用學過的字卡組合起來或在卡上寫上整個短句讓寶寶看均可 第四階段:句子 - 例如[爸爸正在吃飯],[哥哥喜歡游泳],與第三階段教法一樣 第五階段:書本 - 這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階段。結合寶寶的經驗由父母自製大字圖書,一頁顯示句子,下一頁顯示與該句子相關的圖畫或相片,每本書約十頁,與寶寶一起看,用寶寶的相片製成書效果更好。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要儘快進入第二及第三階段。照以上方法,孩子一般能在三歲自行閱讀。 教的過程中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父母首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及情緒 孩子身體有需要時要先滿足其需要 孩子情緒不佳,身體有毛病時或太疲倦的話要暫停一次甚至數天 要在孩子還想繼續之前停止 不要測驗孩子 要信任孩子的能力 每次教完要以最親切最誇張的方法讚賞孩子 不可使孩子厭煩 要經常加入新的教材及更換舊教材 教的時候要大聲一點,聲音要多變化及充滿熱情

轉載: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2005年12月30日
公開
27

建立家庭的共同記憶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陪孩子看電視」、「接送孩子上學、上才藝班」、「假日帶孩子逛百貨公司」、趕回家煮飯給孩子吃」……這是許多家庭的相處畫面。有些父母挖空心思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幫孩子的才藝課程排得滿滿,卻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感覺離孩子的內心世界愈來愈遠,親子互動品質差。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文�關掉電視︰ 「一打開電視,家庭關係就都不一樣了,」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瑋強調,很多家庭喜歡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光,彼此卻很少說話或互動。很早就成為「關機族」的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長年處理問題青少年,他觀察,現代父母忙得沒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電視打發時間,不然就往外頭發展。 關掉電視,盧蘇偉每天晚上在家陪兒子,聽孩子說在學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兒子下棋、打電腦,或泡壺茶坐在兒子書桌旁各看各的書,他要讓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找到我。」不論靜態或動態,每個孩子需求不同,如何陪伴孩子,是門學問。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周麗端指出,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需要學習。 她舉出四個可以簡單開始的方向: 1.親子共讀 將孩子抱在大腿上,說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與父母親密肢體接觸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閱讀。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覺前三十分鐘,講床邊故事。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孫藝泉每天晚上總愛講半小時故事給兒子聽,最近他唸西遊記、三國演義,每晚唸個 一、二回,八歲的兒子很開心,到了晚上就開始期待,時間一到,自動跳到床上等爸爸。他兒子才小學二年級,愛玩、愛鬧也愛寫童詩,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爸爸共同從事文學閱讀。 2.親子共同DIY 父母與孩子一起從事建構性的遊戲,或共同組裝、動手完成一項成品(不論是傢具或玩具),這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僅增添親子共同記憶,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與信心。除了動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說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動。 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林如萍的小孩兩歲時,她就讓孩子幫忙折衣服、將衣服按照顏色、屬性分類,慢慢收到該放處。「孩子很喜歡跟父母做同樣的事,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孩子在做小事的過程中,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林如萍說。德國教育學家薇蘭尼•梅爾茲在《蘋果怎麼這麼好吃》書中不斷強調,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是最珍貴的,小至綁鞋帶、穿衣服或準備餐具、舖床單,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父母在旁邊「專心」陪伴,陪孩子體驗做事的過程,孩子自然可以學到東西。 3.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帶孩子去郊外,爬山、郊遊或騎腳踏車,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點。現在的小孩缺乏運動,體能差,經常帶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也有助於身心健全發展。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范欽慧長年推動生態教育,從女兒還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歲了。不論去山野採集蟲鳴鳥叫聲、或走訪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終將女兒帶在身邊,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女兒才唸幼稚園大班,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可以飛快爬到樹上,掛在枝頭擺盪好幾回,身手矯健。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畫作,想像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有時因缺乏耐性,火氣一來,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許多教育專家齊聲呼籲,不論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因為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長大後,他也不會找你分享,」周麗端提醒。與孩子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專心聆聽孩子心聲。甚至,父母偶爾也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很多父母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話題,尤其帶有記憶的物件,是很好的聊天素材。就像「歐瑪的泰迪熊」(?頁),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原本殘破的小熊,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 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兒童文學創作者子魚也曾透過一雙小鞋、一張照片,與兒子有了一場感性的對話。有一次,子魚唸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為了交作業,全家人翻閱相簿找啊找,最後孩子選了一張三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子魚指著照片中兒子站在瀑布前的畫面,跟孩子說當年爸媽如何哄他要用嬰兒架揹上山,他卻哭著不依,堅持自己走上山。已經八歲的兒子張大眼睛不敢置信,直說,忘記了。子魚再翻開另一張照片,一串串的往事讓兒子聽了好開心,「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故事,都很感興趣,孩子也喜歡知道自己如何長大的,」子魚笑說著。 又有一次,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仔細一想,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當晚,他邊擦拭鞋子,邊跟兒子講他剛學習走路的模樣,以及爸媽在旁邊陪著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記卻又充滿好奇的兒子,聽著爸爸訴說自己往事,又驚又喜。帶孩子同行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教育專家鄭石岩就經常鼓吹企業辦「帶小孩上班」的活動,透過現場,可實際了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以前農業社會,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懂得體諒與關懷,現在的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他們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麼,只學到父母生活裡表現最差的一部份,」鄭石岩觀察。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小孩國小畢業前,鄭石岩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我把孩子當成很重要的一部份,給他機會在生活中學習,」鄭石岩舉例,好比帶孩子去旅行,不要只是帶孩子去玩而已,最好能陪著孩子找資料、查路線、訂旅館,親子共同完成旅行計畫,讓孩子從生活中的歷練,獲得學習。 轉載自VERYWED annfeng水水提供

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 1歲半-3歲)

2005年12月07日
公開
26

對語言的敏感(發展期 1歲半-3歲) 此時孩子的聽覺非常敏銳,可以分辨出聲音細微的差異及發聲的不同,所以學習語言又快又好,特別是母語。例如孩子在學會說「媽媽」之前,你自己要先說好幾百遍給他聽,他聽多了就會了。這時孩子若有機會接觸各國語言,聽各國民謠的錄音帶,將來就比較容易講出正確的發音和聲調。 舉例來說,我在美國的幼稚園實習時,他們很高興有中國老師來,特別請我教小朋友講中文。我設計了一些語文教具,又帶領孩子們唱中國童謠,發現小朋友學得又快又好,我們唱童謠「呱呱呱呱呱呱呱,游來游去真快樂,就是母鴨帶小鴨。」小朋友帶動唱,玩得很高興,在場唯一有問題的是兩位老師,她們無法跟上孩子們的學習進度,直唱到第二十多遍,她們才說終於能跟上了,可是發音、腔調還是怪怪的。兩位老師中,一位學得比較快的老師說,她在八歲前和祖父母同住,所以學會講德語,之後和祖父母分開了,就把德語忘光光。只是這種兒時的訓練,幫助她學外國語,比一般只會講一種語言的美國人好多了。所以我們可以讓孩子多聽不同的外國語,像Wee Sing系列錄音帶,有一卷「We Sing Around the World」,裡面有各國童謠,孩子多聽多接觸,對他們脣齒的構音發展更好,將來的外國語發音會更標準。 另外,有一個較悲哀的例子:兩百多年前,在法國的叢林發現一個野男孩,十幾歲前都生活在叢林裡。教育界花了非常多的心思教他,最後仍無法教會他講話。我們在後面的課程中,會專門講到這個孩子的狀況。在現實的世界中,不可能拿孩子來做實驗,看看孩子錯過語言敏感期會怎麼樣?我們只能就一些不幸的個案來研究。重要的是語言敏感期要好好把握,恐怕一錯過就很難補救了。

情緒管理,和孩子一起學

2005年12月02日
公開
20

我要向各位推薦「我的感覺」這套書,內容有深度,不因是兒童書而流於膚淺、失去內涵,它用兒童可以懂的語言把道理講了出來。孩子有嫉妒、恐懼、憤怒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不必否認它,更不必覺得羞恥;但是要懂得怎麼去排解。本書列出的排解方法簡易可行,孩子都做得到,父母可以念給子女聽,讓他想像情境,然後實際體驗這些情緒的排解。 孩子最常感受到的情緒就是嫉妒,作者用具體的描述告訴孩子什麼叫嫉妒:當你感到刺刺的、熱熱的、很不舒服時,這就是嫉妒在作祟了。會感到嫉妒,是因為我們對自己沒有信心,害怕自己沒有價值、不重要,別人不再喜歡自己了。人是社會動物,非常需要別人的肯定與接納,青少年很容易盲目追隨時尚流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對自己缺乏信心,還不了解內在的我才是真正存在的價值,外表的我並不重要。青少年為了吸引別人注意,千方百計的標新立異,用與眾不同來凸顯自己,處理這種行為的釜底抽薪之計,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讓他以自己為傲。 所以作者告訴父母,不要拿子女跟別人比較,要讓孩子知道他是有長處、重要的。嫉妒的感覺出現時,父母可以教導孩子做他喜歡的事,排解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是說,從小教孩子從書本或嗜好中去排遣不愉快的感覺。這點非常重要,孩子若學會了,一生受用不盡。小小的孩子也很容易感到害怕,因為父母必須出門謀生,而父母正是孩子最信賴的人。所以作者告訴父母不可以騙子女,尤其不可以趁他不注意時偷偷溜掉,這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要先告訴他「媽媽一定會回來」,然後在約定的時間內出現,讓孩子建立信心:媽媽不在眼前沒 有關係,等一下會再出現。另外,常常擁抱孩子,讓他跟父母肌膚接觸,產生安全感,父母在擁抱孩子時也要教他,感到害怕時可以怎麼做。 書中舉的方法都很好。害怕是連大人都會有的感覺,完全不可恥。電影「國王與我」中,安娜初到暹羅國,人生地不熟,感到害怕,她告訴兒子:感到害怕時,就吹口哨壯膽;電影「真善美」中,瑪莉亞也告訴馮崔普家庭的孩子:感到難過時,就想想你最喜歡的東西,來排解難過的情緒。 憤怒也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我常感嘆,現在社會上這麼多兇殺案、家暴案,是 因為我們沒有從小教孩子什麼叫憤怒,也沒有教孩子不去取笑別人、老師不冤枉學生(書中的例子),最主要的是,我們沒有教孩子如何化解憤怒的情緒。 基本上,情緒是當時的心理狀態。如果我們了解這種感覺的由來,懂得用另外的情緒去取代它,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很快就會過去。所以,夫妻吵架,有一方要離開現場,待冷靜後恢復理智,事情才可能解決。 情緒管理要及早教。這套書雖是寫給小孩看的,但是許多道理對大人也適用。它教孩子不推別人,因為我不喜歡別人推我;它教孩子與人分享,因為當別人與我分享時,我感覺快樂。這種同理心的教育如果沒有從小教起,人自私自利的動物本性就會出現。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人超越動物的本性,但是很多習性若不從小培養,長大教不來,孩子就會變成人見人厭的動物。

善用故事為教養好法寶

2005年12月01日
公開
28

故事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生活中真實發生或書本虛構 的,透過故事情節的發展與鋪陳,讓孩子自然的學習。他們會接收各種的訊息,理解應有的常識,學習重要的知識,體會不同的生活經驗。故事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這套童書談論的是孩子常見的七種情緒感受,分別是嫉妒、生氣、難過、害 怕、想念、關心與自信。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配上豐富的圖像,清楚描述了孩子的情緒、相關的影響與處理方式。這些情緒都是孩子常見的反應,傳統的說教及太直接的討論,容易讓孩子產生焦慮與防衛,但是透過談論故事主角所發生的遭遇,可以很自然打開孩子的心門、開啟話題。 親子共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一個好的溝通媒介。說故事的同時,很自然的教導孩子關於不同情緒的認識與處理。聆聽故事的過程中,孩子藉由認同故事中的主角經驗,會碰觸到自己類似的感受,覺得自己原來不孤單。也會在擁有與故事主角類似的心情中,不抗拒的一起思考,學習不同的因應方式,進而頓悟「原來還可以這麼做」!為了達到這樣的效果,以下提供幾點建議,讓父母做為進行親子閱讀時的參考。 * 說故事的時機 1.配合孩子的不同狀態而安排適當主題故事:如有手足間的競爭可閱讀《我嫉 妒》;常常不高興的鬧脾氣可選擇《我好生氣》等。 2.孩子情緒平穩時,閱讀效果會比較好:要避開孩子不能專注聽你說故事的時間,例如他熱愛的卡通時段、身體疲累、心情亢奮等。 3.儀式化的故事時間:建立儀式會增加聽故事的心情穩定性與控制感,效果會不一樣,如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某角落、固定的開始或結束方式等。 4.巧妙連結生活事件與故事內容:可以類化轉換到生活中其他可以用來做隱喻的時機,例如:「咦,你跟那個小熊一樣(想念媽媽)耶。」「你記得害怕的小熊可以做什麼嗎?」 * 說故事的方式 1.聲音:用語音聲調變化傳遞故事的重點與增加生動性。 2.肢體:讓身體靠近與接觸,增進親子關係的溫暖與連結。 3.速度:注意孩子的偏好速度,有的期待快速聽過,有的喜歡慢慢聽你說來。 4.創造力:不必局限於文字,用想像力讓圖像也能說話。 說故事的基本態度 1.開放活潑:開放讓孩子可以插話、提問、澄清等。閱讀討論最主要的目是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也幫助親子間的溝通,所以要避免嚴肅的上課或說教方式,讓孩子覺得父母樂於與他交流,是培養自尊心很好的方法。 2.傾聽接納: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急著教導孩子是非對錯的價值。孩子的想法與說法不見得代表他的行為,一個人的情緒想法若是能被了解、接受,破壞性與挑戰性的行為需求就降低了。 3.樂於分享:發揮創造力與孩子貼近的生活經驗做連結,最生動的故事常是取自於生活中真實的事件。父母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可以做為分享的話題,不一定都要以孩子為焦點,有時反而增加孩子額外的焦慮。但孩子通常樂於傾聽父母的親身故事。 在這套親子教養叢書中,我們在故事之後提供了配合每一個主題的親子導讀建 議,父母可以在了解主題的意義後,參考導讀所建議的相關討論與延伸活動,與孩子做進一步的互動交流。父母可以運用這些建議,修改成更適切自己家庭、親子互動的模式。最主要是期望透過這些提示,讓父母有更多錦囊法寶,豐富親子閱讀及教養的內涵。 孩子是天生的創意挑戰者,在想像的故事情節裡象徵式的發揮冒險性,可以讓孩子在安全感中培養勇氣與自信,而不必付出實際受傷、挫折的代價。孩子也有天生溫柔脆弱的一面,在建構的情感故事中,可以讓孩子發覺體會存在的種種真實感受,藉著故事做中介,讓自己的脆弱不必有赤裸裸被挖掘或發現的尷尬。而對於父母來說,親子共讀故事不但可具體教育孩子,更可貼近孩子心靈於無形。因此只要多用心,故事的使用將是親子教養的最佳法寶!

學習

2005年11月29日
公開
46

1.用餐時請子女練習幫父母夾菜,除了訓練其肢體協調外,也利於發展孩子的人際智能。 2.安排適合孩子年齡的戶外活動,選購適當的的教學工具,如望遠鏡,讓孩子瞭解大自然的萬物可以藉親身體驗來瞭解,知識並非只能由書上獲得。 3.當孩子表達「不要」的意願時,表示他們開始了獨立的第一步,父母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會有自己的思考方式。 4.當父母要和小孩溝通事情時,可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例如在手上套上玩具人物的手偶,以卡通人物的方式對談,可緩和孩子抗拒的心理。 5.替小孩佈置一個獨立的書房,儘量和他們一起閱讀,並瞭解孩子對各種書籍的反應,有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6.用積極正面的態度教育孩子,不要吝於對孩子說出讚美的話,使孩子在將來接觸人群時也能以正面的態度面對週遭的人,並且勇於誇獎別人。 7.為孩子選擇玩具時,必須考慮孩子的年齡及發展,同時也考慮他的個性及興趣,什麼樣的玩具能讓他開心,那麼您的選擇就絕對沒錯! 8.父母對孩子動怒時應考慮到對孩子將來的影響,常被父母責備的孩子容易失去自信和自我否定,最後孩子的表現可能離父母的期望越來越遠。 9.父母對孩子的評價影響孩子未來的行為發展,如果父母常在適當的時候讚美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善良優秀的。 10.家長可以在教孩子做家事時給孩子機會教育,例如:作菜前後,教他如何辨別生食和熟食,以及每種食物的營養素和對身體的好處。 11.三、四歲的幼兒由於生活圈的突然擴大,注意力被分散,容易忘東忘西;父母可探究其粗心的原因,如:環境變化,瞭解原因後再加以耐心改善。 12.零到三歲是幼兒學習的關鍵期,父母可在此黃金時期多陪伴孩子學習和互動,不要讓孩子單獨學習,孩子才會展現良好的學習效果。 13.當孩子對學習的課程不能持續或沒興趣時,爸媽應先觀察孩子是否有逃避壓力或討厭老師的情形,瞭解原因後再決定是否繼續課程。 14.觀察孩子的言行是瞭解孩子性格的第一步,父母應根據自己對孩子的瞭解來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適當,而不要盲從所有的育兒觀念。 15.讓孩子參與做家事,能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孩子也能在做家事的過程中訓練觀察力和理解力。 16.不要因為孩子的成長或自己羞於表達而放棄對孩子的擁抱和親吻,即使是摸摸他們的頭或拍拍他們的肩膀,也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17.即使是同個家庭的孩子,也會因為天賦不同而有不同的人格特質,父母應為孩子設定不同的目標以符合其性格。 18.當孩子表現不好時,要明確地說出孩子錯誤的地方及父母對他的希望,讓孩子有正確的方向可以遵循。 19.試著放大孩子的優點,縮小孩子的缺點,面對孩子所引發的問題時就會變得較為容易處理。 20.父母在教導孩子時,應該以引發孩子的興趣為前提,製造學習氣氛,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21.孩子鬧情緒總是難免,對於較敏感的孩子,除了讓他們以畫畫的方式紓解情緒之外,父母孩子應訓練其表達能力,學會將心中的不滿表達出來,以免情緒累積太多,長大後反而出問題。 22.家中發生的事情或變化,可讓孩子知道的應適時告知,讓他們覺得有參與而感到安心。

孩子最好少吃的食物

2005年11月01日
公開
31

孩子最好少吃的食物 2005-07-12 Page:1/1 孩子一般喜歡吃色彩鮮艷、味道鮮美的食物,有些孩子還喜歡食用成人的食物及飲料,而父母總是一味補充一些營養性食品。醫學專家提醒家長,以下20種食物兒童不宜常吃,否則有害無益。 1.桔子:桔子雖然營養豐富,但含有葉紅素,吃得過多,容易產生"葉紅素皮膚病"、腹痛腹瀉,甚至會引起骨病。故兒童吃桔子一天不宜多於中等大小的四個。 2.菠菜: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在人體內遇上鈣和鋅便生成草酸鈣和草酸鋅,不易吸收而排出體外。兒童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鈣和鋅,如果體內缺乏鈣和鋅,不僅可導致骨骼、牙齒發育不良,而且還會影想智力發育。 3.雞蛋:雞蛋雖然是營養成份比較全面的食品,但如果吃得過多,會增加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容易造成營養過剩,導致肥胖,還會增加胃腸、肝腎的負擔,引起功能失調,所以兒童吃雞蛋每天不宜超過3顆。 4.濃茶:濃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在人體內遇鐵便生成鞣酸鐵,難以為人體吸收,容易造成人體缺鐵,兒童缺鐵不僅會發生貧血,而且還會影響智力發育。 5.果凍:據悉果凍不是用水和果汁加糖製成的,而是用增稠劑、香精、酸味劑、著色劑、甜味劑配製而成,這些物質對人體沒有什麼營養價值,卻有一定的毒性,吃多或常吃或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智力健康。 6.鹹魚:各種鹹魚都含有大量的二甲基亞硝酸鹽,這種物質進入人體後,會轉化成至癌性很強的二甲基亞硝安。研究表明,在10歲以前開始常吃鹹魚,成年後患癌症的危險性比一般人高出30倍,所以兒童不宜常吃。 7.泡泡糖:泡泡糖中的增塑劑寒有微毒,其代謝物苯多酚也對人體有害。再者,兒童吃泡泡糖的方法容易不衛生,造成胃腸道疾病。 8.糖精:目前,兒童食用代甜味的食品和飲料,很多都加入糖精,據研究表示,大量食用糖精會引起血液、心臟、肺、末梢神精疾病,損害胃、腎、膽、膀胱等臟器。 9.豆類:豆類含有一種會導致甲狀腺腫的因數,可促使假狀腺素排出體外,結果導致體內甲狀腺素缺乏,機體為適應這一需要使甲狀腺體積增大(甲狀腺肥大症),兒童正處於生長發育期更容易受害,所以不宜常吃或多吃豆類食物。 10.:人蔘:目前,市場上有不少人蔘食品,如人蔘糖、人蔘麥乳精、人蔘奶粉、人蔘餅乾以及人蔘蜂王漿等等。人蔘有促進性激素分泌的做用,兒童食用會導致性早熟,嚴重影響身體正常發育。 11.罐頭:罐頭食品在製作過程中都加入定量的食品添加劑,添加劑有微量毒性,對成人影響不大,但對正在發育期的兒童卻有很大影響,不僅會損害身體健康,而且容易造成慢性中毒,所以兒童不宜多吃。 12.爆米花:爆米花含鉛量過高,鉛進入人體易損害神經、消化系統及造血功能,兒童對鉛解毒功能較弱,常吃爆米花極易發生慢性中毒,造成食慾下降、腹瀉、牙齦發紫以及生長發育改組等現象。 13.速食麵:速食麵含有對人體不利的食用色素和防腐劑等,常吃或多吃會造成兒童營養失調,影響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 14.葵花籽:葵花籽寒有不飽和脂肪酸,兒童多吃會消耗底內大量的膽鹼,影響肝細胞功能,還會造成兒童乾燥症。 15.可樂:可樂飲料中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對人體有潛在性的危害,對於兒童各組織功能尚未發育完善,抵抗力和解毒功能弱,危害會更大些,所以兒童盡量不要喝可樂飲料。 16.動物脂肪:兒童常吃或多吃動物脂肪,不僅會造成肥胖還會影響鈣質的吸收,日久容易造成缺鈣。 17.火烤及煙燻食品:在燻烤過程中會產生強致癌物,兒童食用這些焦化物質,會將致癌物留在體內積蓄導致成年後易發癌症。 18.巧克力:食用過多,會使小朋友的中樞神經於異常興奮的狀態,產生焦慮不安肌肉抽慉心跳加快,影響食慾。 19.食鹽:兒童食鹽每日不超過5克,如果食用過量易導致,高血壓、冠心病、胃癌等疾病。 20.豬肝:豬肝含有大量的膽固醇,體內膽固醇含量若升高,成年後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2005年10月19日
公開
15

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增進自我覺察、調適情緒的技巧,不但有益於孩子交友和行為合宜,更能培養同理心和挫折耐受力,不會變成假面超人。 文�朱念文 康健 第043期 2002/06/01 出刊 回想小兒子出生後,五歲老大的反應:「我才知道小孩子也會嫉妒,」從事金融業的潘曉梅笑說。有天她聽到嬰兒哇哇大哭,衝到房間一看,小baby腿上被捏了一大塊瘀青,老大一臉無辜杵在旁邊。  潘曉梅氣得差點動手打人,老大也嚇得哭了,聽著兩個兒子的哭聲,潘曉梅才驚覺自己疏忽孩子的感受。老大只是氣弟弟可以有禮物,大家搶著抱,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弟弟。  學齡階段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逐漸增加,也能透過別人的反應,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合宜。由於生活圈擴大, 許多陌生情境產生的困窘、嫉妒、羨慕、寂寞、罪惡感等情緒,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入學之後,孩子在團體裡會被期待更高的自我控制和合作能力,學習分享、解決衝突;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期待。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認為,這正是培養孩子分辨和調節情緒技巧的最佳時機。  高特曼的追蹤研究發現,如果父母能適當疏導孩子情緒,將有助於孩子行為合宜,懂得自我鎮靜,集中注意力,更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課業表現。 別怕鬧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有的孩子功課不好,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際關係弱,父母卻以為是孩子上課不專心。  令人擔憂的是,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任孩子予取予求。  心理師呂俐安指出,有些父母太保護孩子,往往反應過度,如孩子跌倒了哭一下就急著安撫:「好痛好痛哦,都是地板不對害你滑倒。」孩子誤認自己的生活不該有不愉快,導致挫折耐受力低落,事情不順心就鬧情緒,難以適應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  即使孩子的情緒如山洪爆發,父母也不能兵敗如山倒,忘記先前的約束。明確告訴孩子,他必須遵守已訂下的行為規範,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你不會因為他鬧情緒答應他的要求。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但如果你真的怒不可遏,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打電話請朋友到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4招調教“小霸王

2005年10月18日
公開
29

孩子霸道父母有責      兒童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的行為稱之為兒童攻擊性行為,它是一種兒童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在兩歲末便開始表現出最早的攻擊性行為,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一般男孩強于女孩。兒童攻擊性行為如延續至青年和成年,則會出現人際關係緊張、社交困難,甚至發展為犯罪。      造成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有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和環境因素等。家庭與環境因素起著重要作用。有些家長用暴力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結果孩子就將對父母的抵觸情緒“轉嫁”到別人身上,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攻擊行為。有的家長教導自己的孩子:“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這樣的縱容下,孩子容易發生攻擊行為。如果孩子在偶爾幾次的攻擊行為後得到“好處”,其攻擊欲望會有增無減,若再受到其他孩子的贊許,其攻擊行為就會日益加重。      攻擊行為的矯治對策      第一招 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      據研究發現,高攻擊兒童的家庭都很相似──家庭成員之間很少表達感情,常常爭吵不休,當彼此惹怒時,常會用哭叫、打鬧和謾駡來還擊。在這種高壓環境中出來的孩子對懲罰極其抵制,他們用相應的強力手段反抗父母,重複家長要制止的行為。同時,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現出攻擊性時,就會懲罰孩子:打屁股,打耳光。這不但達不到控制攻擊的目的,反而向孩子提供了一個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變相地暗示孩子:當別人使你不滿意時,應該怎樣對待他。      而在另一個極端,年輕的父母則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要,嬌寵放縱,導致孩子強烈的佔有欲和為所欲為的習慣,稍不如意就以“攻擊”的手段來發洩不滿情緒,甚至發展到以攻擊他人為樂趣的地步。      專家指點:冷漠和溺愛的家庭都不利於兒童的成長,要避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家長首當其責。家長首先不應在孩子面前講有攻擊色彩的語言和發生有攻擊性的行為;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家長要查明原因,及時處理,態度鮮明,使孩子認識到什麼行為是錯的,應該怎樣做才對。同時,要避免兒童接觸暴力的環境,比如玩暴力的電子遊戲和玩具、看暴力的影視等。      第二招 引導兒童反省自己的行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攻擊者在看到受害者明顯痛苦時,往往會停止攻擊,但攻擊性很強的人則會繼續攻擊受害者,這是因為他們缺乏移情技能,不會同情受害者,不會感到羞愧和不安。      專家指點: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首先要指出,攻擊行為會給別人帶來痛苦,導致嚴重後果,引導孩子想像受害者在受到攻擊後的感覺和心情。然後再讓孩子換個位置想像,如果你是受害者,你將會有怎樣的感覺和心情呢?如果你是個好孩子,又該怎樣做呢?平時注意培養孩子善良的品格,糾正孩子的攻擊行為。      第三招 對孩子的攻擊行為冷處理      所謂冷處理就是對一些比較容易衝動的孩子,在一段時間裏不予理睬,用這種方法來“懲罰”他的攻擊行為。如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裏反省,或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等,直到他平靜下來為止。這種方法的好處在於不會向孩子提供呵斥、打罵的攻擊原型。有時候,父母有必要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故意忽略,而特別關注被攻擊的對象。如果孩子想以攻擊性行為來引起他人注意的話,父母的做法也許會使他“有所悟”。      專家指點:運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讓其“坐冷板凳”,在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後就要解除懲罰,同時要注意安全,時間不宜過長。最關鍵的是對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家長要更多地以平靜、溫和的方式進行教育,將“冷處理”與鼓勵親善行為的方法配合使用,效果會更好。      第四招 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些兒童之所以出現攻擊性行為,主要是因為這些孩子所能得到的解決衝突或進行溝通的方法少於一般兒童。對於這一類孩子,父母要給予榜樣示範或直接教給其正確方法,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教會孩子懂得正確宣洩自己的感情,通過正當管道把自己的煩惱、憤怒宣洩出來,盡可能將攻擊行為降到最低限度。      專家指點:重點不僅在於不要訓斥、批評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更在於使孩子掌握非攻擊性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因為呵斥和一怒之下的簡單體罰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有可能強化孩子的不良模仿。

寶寶學習自我控制 5 計可施

2005年10月14日
公開
31

寶寶學習自我控制 5 計可施 文�柯寶絢 學前雜誌採訪編輯 相同的行為,爸媽有時很難在短時間內說服孩子:為什麼在家裡可以這麼做、出門在外卻不行?更讓人困擾的是:孩子常常點頭表示他懂了,不一會兒卻又故態復萌。 孩子從會說「不」開始,雖然喜歡練習跟爸媽唱反調,但還不至於天生反骨,表面說「懂」卻又故意做相反的事。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雷庚玲從兒童發展的角度,指出孩子不是故意違背爸媽的教導,而是因為他自我控制能力不好,所以才做不到。 學步兒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5原因 1.沒時間感 學步兒還沒有時間感,所以無法等待。當孩子坐在餐椅上、覺得無聊想到處溜達時,縱使媽媽對他說:「等一下再帶你去哦。」他並沒有辦法理解「等一下」到底是多久,因此還是繼續哭鬧。這時有些大人會覺得他「講不聽」,而發起脾氣。 2.沒生活腳本 同樣是都是從涼涼的冰箱把喜歡的東西拿出來吃,為什麼在家裡OK,在超商就不行?因為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沒有屬於「購物」的腳本,所以他不明白一旦走進超商,就要照著「把東西從架上拿下來以後,要先付錢才能吃」這個劇情走。而生活中的各種腳本,需要隨著孩子的理解和生活經歷才能建立。 3.能力不足 孩子年紀小,受限於身高、肌肉等各項發展未成熟,很多他想做的事情、想拿的東西,都要靠別人才能完成,因此生活中遭遇了許多挫折。於是當平日可望不可及的糖果、玩具,在超市突然唾手可及時,他會立即伸手拿,滿足自己。 4.沒延宕策略 孩子有時候跟朝四暮三的猴子一樣,同樣給他7根香蕉,他卻會為了你先給他4根而比較雀躍,因為他只看得到立即的利益。就算你告訴他:「如果你現在不要拿這顆糖果,等一下我會給你2顆,可是你如果拿了這顆糖,我就不會再給你。」他依舊選擇先吃掉眼前的糖果,因為他還學不會延宕滿足。所以,當小小孩在餐廳喧嘩時,即使你誘惑他:「安靜一點,等會兒帶你去吃冰淇淋。」還是徒勞無功,因為他沒有讓自己靜下來的策略。 5.沒角色替取能力 2歲孩子還沒辦法從他人角度看事情,所以他不明白自己占著捷運的位置卻又爬上爬下,會讓疲累卻又沒位置坐的人覺得不舒服,也不懂自己站在電梯前玩耍或發呆,會影響別人出入。通常3歲以上的孩子,比較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5計策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表示,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有個別差異存在,端賴家長的教養和啟發。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而不是等到出門了、孩子鬧得一發不可收拾了,才氣急敗壞地「修理」孩子。 雷庚玲認為,自我控制學習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發展任務,根據研究顯示,延宕滿足的能力已經可以預期青少年時期的衝動性格,所以父母應該好好協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 策略1.主動出擊 基於對孩子的瞭解,爸媽通常可以預期孩子可能會有的表現;如果孩子從未逛過超市,很顯然地他就不會有「購物」的腳本,這時,爸媽就可以事先在家裡跟孩子演練:擺幾樣東西在沙發,讓孩子學習多用眼睛看、少用手摸;看到計畫要買的東西,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挑選,並請他將不買的東西放回原位;在動線的終點,還可以擺個箱子當作結帳處,讓孩子把錢拿給扮成結帳員的大人。不過,只練習一次是不夠的,而且模擬的狀況和臨場會有些許差異,還是需要父母不斷提醒,雷庚玲說,這種主動出擊型的教養方式(Pro-active Parenting),會讓父母比較累,但是效果很好。 策略2.良好身教示範 陳若琳認為,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再帶出門,孩子自然會有好表現。比方說,家中如果維持著吃飯一定要坐在椅子上的好習慣,外出用餐時孩子就比較坐得住,爸媽也不用追逐著孩子餵飯;爸媽在家如果總是輕聲細語說話,孩子當然不需要為了壓過大人的聲量提高嗓門,因而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如果孩子年紀小到無法克制自己,那就不要帶他去限制多的地方,像是高級餐廳。 策略3.轉移注意力 孩子會在公共場所搗蛋,通常是因為無聊,因為大人可能忙著聊天、購物,而忽略了孩子。這時,光說「安靜坐5分鐘,我給你一張貼紙」是沒有用的,爸媽還要想點辦法讓他有事做,幫助他嚐到延宕滿足的甜頭,孩子也會因而慢慢發展出自己的延宕策略。 最常見的就是轉移注意力:爸媽可以放幾個玩具在孩子的小背包裡,孩子覺得無聊時自己拿出來玩;也可以跟他玩一種「小聲講話」的遊戲,爸媽和孩子互相交換小秘密,但是不可以給其他人聽到喔! 給孩子一些任務也是個好方法,諸如:「幫爸爸找找看,養樂多在哪裡?」「你覺得媽媽穿哪一件衣服比較漂亮?」這不但能解除孩子的無聊,他也會因為幫上了忙產生成就感。 策略4.教養態度一致 想避免「父母施高壓、孩子反彈、父母妥協」的惡性循環,雷庚玲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維持前後一致的教養態度。想想看:如果孩子發現在大庭廣眾之下耍賴、哭鬧,就可以做些平常不能做的事情、得到想了很久的禮物時,他當然要把握住每個外出的機會好好「表演」一番囉!若平時父母態度一致,就能建立孩子是非概念,即使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爸媽只要平和地對孩子說明原則,甚至簡單一句:「本來就不可以啊!」孩子都能懂。 策略5.同理他人的心情感受 著名的密西根大學研究員霍夫曼(Martin Hoffman)以具有同理心和無私的孩子為研究目標,發現非常體貼的孩子,父母最常用的管教技巧,就是講理勸說——用講道理的方式,幫助孩子體會他人感受,並瞭解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比方坐捷運時,我們可以試著用言語闡釋別人的感覺:「那個阿公看起來很累,讓個位置給他坐好不好?」或者試著將心比心:「寶貝好累好累的時候,也會希望坐在椅子上,對不對?」接著把孩子抱到自己腿上,讓出一個位置,邀請對方入座。對方綻露的笑容,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

溫馨佈置一個家的環境

2005年10月12日
公開
30

親手經營拈花惹草的室內環境 重塑內在的心理環境之後,父母接著可改變的是室內環境,讓家經過父母的巧手佈置,更有家的溫馨。以下是幾個有益嬰幼兒發展的住家設計要點: 1.光線明亮:光線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明亮讓人快樂、樂觀,陰暗讓人憂鬱、悲觀。所以家中燈與流洩陽光的窗戶絕不可少。 2.溫度適宜:溫度也會影響人的性情。冰冷易讓人產生自殺的念頭,過熱則使人有暴力傾向。所以父母應多注意讓孩子所處的室溫保持在最舒服的25℃上下。 3.顏色柔亮:根據研究顯示,孩子最喜歡柔色系與鮮明的顏色,柔亮的顏色對其性格有正面的影響。 4.通風:污濁、不流通的空氣會影響腦部神精發展,也會讓人沒有精神、睡眠不好、易感到焦慮。所以記得多打開窗戶讓空氣進來,或是多帶孩子到戶外吸取清新的空氣。 5.拈花惹草:在家裡擺些花花草草,每天親手澆水栽植,讓孩子在自然的綠意中感動生命的成長。 6.親手佈置:父母每天親自動手整理家裡的每個角落,協同孩子一起擦擦抹抹、擺擺弄弄,不假他人之手,讓孩子從小感受真實的生活就是這樣。 享受綠意盎然的休閒生活 有了溫馨的親子相處,以及舒服的居家佈置之後,如果能再往外尋找綠意盎然的休閒生活,那麼「孩子的成長環境」就更完美了。現在多數的「理想社區」所標榜的,就是把「青山綠水」搬到家裡附近,另外再搭配休閒設施。 很多人以為有了這樣的環境就表示擁有休閒生活,其實如未能善加利用,不能親身走入自然,用心享受自然,一切的擁有也是枉然。「環境貴在利用而非擁有!」去過住家附近的公園嗎?欣賞過公園的一草一木嗎?每天帶著孩子去跑一跑,拿本花木圖鑑來對對看吧!你會發現,為孩子換個環境不一定要花錢搬家才能解決。 孩子的成長需要養分,而養分的蓄積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好的環境正是最佳的養料,讓孩子在長期的浸淫中,蓄積、涵養。雖然有時童年經驗會隨著年繼漸長而被遺忘,但是卻隨時潛藏在潛意識中,做為孩子人生際遇的最佳後盾,也是智慧的保障。 親愛的父母,現在就開始「由裡到外」為孩子的生活環境換個新面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