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肚魚的娘

日期

#Tag

非關命運小筆記-獨生子女的教養

2010年12月30日
公開
46

(以下是鄧惠文醫師的分析) 獨生子女的性格會有何心理特質? 首先因為現在社會的家庭結構很復雜,所謂獨生子女的性格,如果真的只有你一個獨生子/獨生女,這樣就算.或者是你們家有兩個,可是因為父母離婚,一方各帶一個,只要成長過程中,是以一個人的狀態長大的,或者你們家有3個,可是你被分配到了爺爺奶奶那裡,爺爺奶奶就只帶著你一個小孩,家裡只有你一個小孩的人,都會有所謂獨生子女的性格. 如果你的成長過程經驗只有你一個小孩的話,在自我性格上會有一些特點,當然這還要看你的父母親,父母親也有他們自己的個性,這也是會影響小孩的. 三個方面的自我矛盾: 1)第一層孤單感與束縛感之間的矛盾.孤單感很簡單的是雖然大家看起來得到很多的關愛.可是那些關愛,其實父母心裡都覺得你好可憐,你沒有小朋友跟你一起玩,所以會多買一些玩具給你.可是事實上小朋友心裡面也都有一個感覺,就是好希望這些玩偶都活起來,變成兄弟姐妹.其實父母會給獨生子女那麼多,當然是因為養一個比較寬鬆.可是心裡面很多大人在背後都有講過這句話"那個就沒有小孩玩,很可憐,所以要什麼就都買給他.所以這時候對獨生子女來講會有一點混淆感.尤其在年紀小的時候會很分不清楚.就是說,我如果再來抱怨我缺乏什麼好像很過份,因為我不是已經擁有了那麼多東西了嗎??可是心裡面的矛盾是,我其實是孤單的.我沒有像別人一樣有兄弟姐妹,雖然我好像又擁有很多東西,所以就會產生"我怎麼可以再抱怨?"也就是說擁有跟匱乏這是一個矛盾,這一個矛盾就會再衍生第二層的矛盾. 2)第二層矛盾是我到底是孤單的?還是我擁有很多,很被束縛的?束縛感就是爸媽一直看著你,可是一直看著你的時候就會一直產生一種防衛的狀態,你要一直演給他們看,所以內心的你是孤單的.很多獨生子女都會說"因為爸媽的眼光一直集中在我身上,所以我沒有辦法表露真的的自我.我只能給他們看看的,不然我就沒辦法喘氣."因此他們第二層的矛盾就是孤單與束縛之間的矛盾. 小孩子內心想要的東西其實非常復雜,自己其實也不知道,所以必須給小孩空間,他自己玩玩玩,然後跑出來的東西可能是他本我,就是真正的東西.可是當父母親的那個眼光,就是給你很清楚的是非/選擇題,然後有一個路線給你,一個磁場給你的時候,小孩子就會很自然的順從你要的東西,他自己的東西就會出不來. 3)第三層比較深層的矛盾就是所謂的存在感跟消失感之間的矛盾,獨生子女很有存在感.因為你哭的時候全家都不敢笑,因為你的東西很明顯.如果有其他小孩,比方說,我們常常看到說今天學校期末考回來,姐姐第一名/妹妹不及格,媽媽是要辦桌慶祝呢?還是當作沒這回事?所以大家就互相折衝一下,就沖淡了.這個考好的也不會覺得那麼強烈的慶賀,考壞的也不會覺得那麼糟糕.可是今天只有一個獨生女,你考好就是辦桌慶祝,考壞大家就會問說是不是要補習啊?是不是媽媽陪你的時間不夠多?就是你自己的那個存在感是很夠的.你覺得你可以影響大家的情緒.問題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小孩,你們家就會缺少一種"孩童文化".孩童文化也是一個勢力.例如:爸媽關了門做他們自己的事,我們小孩也關了門玩我們自己的,我們有自己的語言/東西/規則.小孩子會自己制定規則,例如說:你如果從媽媽那兒得到一個什麼,你要拿回來分,不然大家會制裁你/不跟你好.其實小孩會有一個文化,當你缺少這個兒童文化當做撐腰的時候,你是活在一個大人很強勢的文化裡面,你會很像大人,因為你看到的是非對錯,或行為標準,你沒有一個抗衡爸媽的東西,所以這個時候,小孩子也會有一種消失感,就是迷失在成人世界裡面的消失感. 這三個層面對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來說是很需要去思考跟幫忙的,不是你自己常會感覺自己充滿了矛盾. 與獨生子女的相處,父母要注意些事情?? 1)要求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事情 父母親要注意一下你們是不是從獨生子女身上要求了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事情?如果說今天你有兩個小孩,一個很活潑人緣很好,另一個害羞內向也很可愛,那沒關係,我一個小孩活潑一個內向,所以我人生的期待都有被滿足.,所以有很多小孩的爸媽比較會容許說每個人他有一樣就好了,然後彼此不同的事情不用同時發生.但是,我們對待獨生子女的時候常常會忘記這一點.例如你希望他很勇敢然後又很聽話,這時候會有矛盾的.例如說:希望你很外向,可是你又得配合爸媽的時間都不會吵鬧或者吵著要出去參加同學的活動,也就是父母親常常會看一個小孩子時候,他不是只看一個,他是覺得你有好多個分身,這時要滿足他這一方面的期望,那時候要滿足那方面的期望,他忘了這總共就是一個小孩.他是一個人,可是父母親本身對小孩的期望是延續自己所不足的東西.所以可能我會覺得說假設人生有很多很好的特質,我只擁有A,我如果有3個小孩,就BCD各栽培一個方面就ok啦!但是當他只有一個小孩的時候,有時候會忘記,有些特質是不可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的.比如說我們都教育小孩遇到困難要勇敢面對,媽媽在跟你講的時候要聽話,被外面的人罵時或媽媽受到委屈時你要替媽媽出頭,所以這是會有一些衝突.又比如說我們常要求我們的女兒要完全服從自己,教女兒裙子不要穿太短,要幾點回家.可是我們確又期待她交男朋友時會對男友say NO.No!你不可以碰我,你不可以這樣那樣!這不可能嘛!因為你從小已經教他什麼人跟你講你就是要服從,她就服從所有的人.小朋友在早期發展會有困難,雖然長大後他就會了解,我要服從這個人,不要服從那個人.可是對小朋友來說,她是有困難的,內心會充滿許多問號. 2)請父母注意自己過的好不好 當你過得不好的時候,尤其你是單親,你的獨生子女沒有其他人可以分擔責任,所以他們如果看到一個單身的父親或是母親的時候,自己會有點要分擔配偶的責任,很多獨生子女跟單親媽媽在一起常常會回溯自己的童年說有一半的時間在扮演媽媽的老公.與其你一直在那邊看親子的書,一直想說我要教小孩這個,我要學會做什麼.你不要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請你自己過得好.你如果快樂的話,你的子女就會覺得他是比較沒有負擔的;可是你如果過得不好,即使你跟他說媽媽不好沒關係,只要你好就好,子女會覺得自己是有罪的,因為我的出生而讓爸媽負擔的這麼不快樂,不能自由,那小孩會感到非常非常的痛苦.

外遇vs鬆一下

2010年06月29日
公開
64

外遇vs鬆一下 一直以來還滿多女性網友私底下來跟我討論男人的外遇問題,在聽過許多人的問題之後,我把這些問題歸成兩類,一類就是真正的外遇,另一類我把他歸類在所謂的「鬆一下」。 原則上我對於外遇的定義跟happy桑一樣,他是這麼說的:「在外頭固定養個小老婆或老相好,直接影響原本家庭的時間、精神、感情、金錢之分配行為,謂之不可原諒之外遇。其餘,謂之逢場做戲,也就是所謂的『鬆一下』。」 也就是說… 跟狐群狗黨,或假公濟私的去酒店把酒言歡順便把妹妹,這是鬆一下 像許雅鈞一樣的到夜店跟妹抱來抱去,是鬆一下 跟辦公室新來的小妹眉來眼去的偶爾吃吃飯看電影,尾牙喝醉後不小心滑進去,也是鬆一下 與線上遊戲的婆對著螢幕對著她顏射,還是鬆一下… 其餘「不影響原生家庭時間、精神、感情、與金錢分配」之鬆一下行為,留言區歡迎大家補充。 但是,「逢場做戲」的規範如此的鬆散,又好像說不太過去 於是我仔細思考之後,把所謂的「逢場做戲」,又細分成「鬆一下」跟「有病」兩大類。 什麼是有病的行為? 比方說什阿B的前夫人章小姐,堪稱有病界的代表。 看到什麼東西不管喜不喜歡,看到了就是要買,不管負不負擔的起,為了買而買,這就叫作「有病」。 也就是說,當一個男人,不管自已負不負擔的起,他就是要去把妹,就是要去嫖,就是要去酒店,就是要跟網友網愛,不把不嫖不棧CLUB不網愛,他就覺得人生無味如嚼臘的失去了動力。 這種情況之下,這個傢伙他真正需要的不是女人的愛與肉体,而是精神科醫師的葯! 而什麼叫作真正的鬆一下,我的定義是這樣的:建立在隨緣上的偶一放縱。 比方說,假公濟私的談生意場合,看到合味口的妹,意淫個兩三小時,談個三小時戀愛… 比方說,一個人的旅途(不管出差還是其他場合)來個廣島之戀,把記憶留在日本海… 比方說在社交場合遇見真的合的來的異性,點到為止有分際且能增進生活動力又不影響原本生活的曖昧情愫… 比方說純精神寄託的青衫之交或紅粉知已… 當然,我不會那麼假道學的說,這些都是精神上的,都沒有肉体的暇想 但真要我說,人一輩子只能面對一個異性這個部份,真的太違反人性。所以只要不是為了出軌而出軌,在適合的人事時地物的情況,發生短短且不影響正常家庭生活的感情插曲,我都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說,不管哪個年頭,能完全做到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在鬆完之後還能馬上重回原本生活,把剛才的激情當作夢一場、這樣收放自如的人實在太少,所以才會發生一大堆,因為愛玩又愛不起的感情糾紛,輕則造成家庭失和,重則家破人亡的慘事。 至少有四個以上的姐妹告訴我,她男人甘心為酒店女人付出一切。 明明每個月都會去酒店消費,卻老是說那個女人要的不是自已的錢。 一個月賺四萬塊不到的男人,可以固定花兩萬多在酒店上,甚至連酒女說有好賺的要讓他投資入股這種蠢話都願意相信,然後說酒女怎會看上月入四萬男人的錢(所以堅信酒女看上的是自已的人)。 說實話,這種蠢到爆的男人,通常都自以為做了幾年業務,就見多識廣,所以絕對不會被酒女騙。卻忘了商場無真情這句話!酒女當然也是業務的一種,而且是更高竿的業務!酒店對酒女來說就是她們的商場,而在商場怎又會有真感情?講白點,酒女的真命天子,不是酒店圍事的,就是黑道大哥,再不然就是刑事警察,極少數能飛上枝頭當個二三四五奶,但絕對不會找裡頭消費的常客! 有個案例是這樣子的 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之後就成了全職主婦 月入四萬元不到的丈夫卻因長期在上海出差而認識了酒女 酒女告訴他,自已家裡其實很有錢,但是為了靠自已的實力買房子投資,所以只好下海 這麼蠢的謊言,男方卻信的跟神一樣的,覺得這個女人好棒,有自已的想法跟志願>>下海好投資買房。 順便嫌棄一下老婆,怎麼都一點志願想法都沒有,只會做個拖累自已經濟的家庭主婦 酒女說看上的不是男人的錢,不過希望男人拿錢出來跟她一起投資賺錢,完全是佛心來著! 這種蠢話男人也信了,然後叫老婆拿房子出來貸款好讓他跟酒女一起投資… 這種蠢蛋要是我早就甩了,但事主捨不得>>因為她覺得老公長的很帥… 最後她來問我該怎辦,我告訴她,若自已真的捨不得,只有等他回頭 要等多久不知道,但至少立個期限,比方說半年,然後這半年快去找份工作好自立養自已 其實當時我告訴他半年的這段期間,用意是要她自立,去找份工作慢慢培養出生活的能力,不是真的給丈夫半年的時間跟酒女解決,但似乎,事主還是很在乎長的很帥的老公,一心一意的等老公跟酒女解決的結果… 慢慢的這位事主就沒來找我再聊了,但我猜,她還在等她的帥老公,且是一邊抓狂一邊等 至於她工作有沒有大發展?我猜應該也是沒有,畢竟心思都在老公身上的女人,很難在半年之內有些什麼突飛猛進的進展… 而她老公會不會回頭?我猜現在不會,但等到房子真的貸款給酒女一起投資被騙光後,就會醒了。 只是,那個時侯的男人,還有什麼價值? 說實話,再帥,也是頭殼外面的東西 而男人重要的是,頭殼裡面的東西啊! 事主最後也承認,很愛老公,因為覺得老公很帥且對她体貼… 而老公最後對她冷淡,應該是因為她產後發福,而她老公很在意外表 聽到這裡只能說,這對夫妻還真是絕配,這麼絕配,我想我是幫不上忙的…(因帥美而愛,好神奇) 所以啦,若姐姐你有看到這段文章,我想問一下,你家房子到底貸款了沒?我好好奇啊!! 除了帥與美,我想很多人的婚姻,是出自於無奈與責任。 許多人把習慣、依賴、物質享受、道義、責任、同情等當作愛,直到遇上所謂的真愛之後,才一發不可收拾。不可否認,不管是我們的上一代,甚至是我們,更甚至是下一代,許多人的結合,就是建立在習慣、依賴、物質、道義、同情等上面,然後最後不放手的原因,還是因為習慣、依賴、物質、道義、跟責任同情等這些原因。 想想,若兩個人的結合,只是因為習慣、依賴、物質、道義責任或同情,那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某個版子上的朋友就是這樣子的情況。 老公是家裡一個月固定只給五萬開銷的小開 一個月只跟爸媽拿五萬零用錢,卻可以買好幾台從五六萬到二十幾萬的腳踏車 家裡好像還算有錢,但卻聳勇老婆偷偷拿房子出來貸款給他換車 然後固定一個星期要嫖一次 嫖的女人多數都沒有自已老婆漂亮>>他老婆真的很正 叫他離婚他又不願意,因為他認為他對家庭有責任 講白點,家庭責任,只是這個男人人生中的裝飾品 事主姐姐雖然途中鐵了心離家好幾次,但最後都被求回去了 求回去之後男人好像有乖個幾天,但真的就只乖那麼個幾天 依稀記得事主姐姐曾說,自已是處女新娘 這讓我心底浮起一絲絲的恐懼,因為有些男人真的就是這樣,這個社會從小給他們的教育,對於處女的責任就是,娶她,給她一個家。只要娶了她,就算盡到責任了,而身為一個有責任的男人,就是娶她,而且死都不能放棄她…。 以上兩個案例,雖然也是屬於歡場無真情這類,但真的不能歸類在「鬆一下」的這個範圍。 因為這已經嚴重影響到原本家庭的財務、情感、時間精神分配,而且造成另一半的困擾。 要玩,就要有本事玩,玩的起,也要放的下,重點是原本家庭的責任要扛的起。 連自已原本家庭都擔不了的人,憑什麼在那邊追求感官上的刺激? 所以啦,我是很贊成人人都需要鬆一下的這個論調,但必需在個人能力夠強且處事夠漂亮的情況下。 比方說HAPPY桑可以滿足我一個星期基本上至少七次,且一次都要半小時的需求,那超過七次的部份只要他有能力,我真的隨便他… 還有,他在外面女人身上花多少錢,至少在正宮娘娘身上花個三倍不為過吧(加上兩個孩子的份!)。所以HAPPY桑若有能力一個月花兩萬在嫖妓上,卻願意拿六萬出來安家,說真的,我也隨便他!(HAPPY:一個月兩萬嫖妓?她給我嗎?我阿兜丫SIZE耶!) 所以啦,我也很好應付,只要HAPPY桑一個月拿六萬安家費出來+一星期交七次作業,他就擁有在外花天酒地且不用報備的資格!(HAPPY:你這條件跟殺了我有何兩樣??!!) 囉嗦了這麼多,其實我要告訴各位娘娘的是,女人更需要鬆一下,但如何鬆的自在安全,且聽我道來~ 重點一:不吃窩邊草 華人社會對於女人的道德倫理表現還是比較嚴苛,所以隨「性」的對象千萬別是身邊知道自已真實身份的人!也就是說,公司同事、親戚鄰居、熟識自已私生活的網友、舊情人、老同學等,都是不適合的對象。而什麼是適合的對象?比方說旅途中不熟識的結伴背包客,若真的有喜歡的,不妨放鬆享受一下,反正回家回國之後,都是假名假資料,一切煙消雲散… 重點二:不牽扯到錢 千萬別跟鬆一下的對象有金錢上的往來,你能幫他付的最多就是保險套的錢~~(保護自已很重要啊) 尤其是一些外國人,說真的,多數跟亞洲女人短暫交往的外國人都窮的跟遊民沒兩樣,所以千萬別在他們面前做金錢上的露白,會讓自已陷入危險的環境 重點三:不要留下照片及聯絡方式 讓玩玩的對象知道自已經濟還不錯,留下聯絡方式及照片都很容易成為恐嚇取財的對象。 總之遇到看對眼的最多也是鬆一下,鬆完就當作夢一場,斷的乾乾淨淨 重點四:不要寫日記或網誌記錄,不告訴任何人 就算私密文章,只要倒楣,一樣有被萬人流覽的一天。 要寫就要有被公諸於世的打算,所以千萬不要寫,很多事留在心裡就好 重點五:被問起來,死不承認,絕對沒有! 若你問我,有沒有去鬆過?有沒有跟HAPPY以外的人曖昧過?有沒有跟其他男人單獨相處過?除了HAPPY以外有沒有心儀的對象過? 告訴大家,以上的標準答案只有一個:絕對沒有!!! 豬頭才會像HAPPY一樣什麼事都大咧咧的承認,覺得沒什麼 殊不知世界上沒有真正大量的人,只是因為還沒到算總帳的時侯! 而男人在這部份更是小氣的不得了,之前我只不過穿個低胸跟客戶尾牙喝兩杯,HAPPY就抓狂了… 所以,我絕對是個賢妻良母且忠貞到可以獲頒貞潔牌坊的女人

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2010年06月18日
公開
42

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習慣 對人類來說,人從兩腳直立行走,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增加了共鳴箱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歷史太短,短到來不及登錄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當然就要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個快速吸取資訊的方式,實驗上已知看是聽的三倍速度,所以我們要及早讓他的大腦習慣處理文字訊息。不過新加坡的親子共讀是唸故事給孩子聽,不是教他認字,更不是要他寫字,只是培養孩子專心,訓練他的注意力廣度,寓教於樂而已。 ●閱讀讓孩子懂得生動比喻 美國的研究者從同一社區中,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相似,社經地位相同,一組是父母在過去的兩年中有唸書給孩子聽,而且一週至少5次,另一組是沒有。實驗的作法是請孩子說一個有關他自己生活的故事,如他的生日派對,去動物園玩的經驗等等,然後請他假裝唸一本故事書給洋娃娃聽。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有唸書給孩子聽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還會用相關子句,而且他們用的「書面語」(literary language)比較多。 故事書,不論多淺,用的語氣還是跟口語不同,比如說,故事書開頭會用「很久很久以前」,而一般說話不會如此。孩子聽多了書面語,不但增加他們的辭彙,語法的應用,也使他們比較容易了解大人所說的話。故事書中常會用到很多的比喻,如「像玫瑰般的臉頰」、「像瀑布般的長髮」,這種口語中很少見,但是卻可以透過故事內容讓孩子了解比喻的用法,增加他對比喻生動性、活潑性的了解,同時他也學會可以這樣用,這對他的作文很有幫助。 ●孩子閱讀流利,大腦更活化 實驗也發現大腦會因閱讀而發展不同。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孩子閱讀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域跟成人不一樣,當孩子逐漸變成流利的閱讀者時,大腦血流量的圖就越來越趨近成人的圖。初學者在閱讀時枕葉(視覺皮質)大量活化,在枕葉與顳葉交會的梭狀迴血流量也增加,而且是兩邊腦都如此,他們還動用到額葉和運動皮質區,他們用的最多的是角迴及頂葉、顳葉、枕葉交會處的supramarginal gyrus,因為這是聲音、視覺訊息、字形、字義各種訊息交會的地方。當然布羅卡區、維尼基區這種語言處理的地方早就活化起來。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文字發明後,大腦被賦予處理人為訊息的任務,它就召集原本處理臉型、外界物體形象的部位,勉為其難的達成任務。因此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它是很多區域在有任務時,抽離原來工作,合力來完成新任務,所以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才能一聲令下,各個單位都來各就各位幫忙。 Tufts大學的吳爾芙(M. Wolf)教授認為人會閱讀是個奇蹟,因為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她說:「閱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大腦會因外界需求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機會。 ●唸書給孩子聽,創造快樂時光 孩子縱然還小,不是聽得很懂,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父母唸書的抑揚頓挫對他來說像個音樂,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主動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的辭彙,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孩子若能正確的表達出他的意思,就可以減少被人誤解,所問非所答的挫折感(這是No Chinese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情緒挫折最大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作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成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說:「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給你孩子這個永遠不寂寞的工具吧!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 本文出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

父母吵架對子女的影響

2010年06月18日
公開
52

父母吵架對子女的影響   夫妻爭執,在所難免,即便是兩個再相似、再相配的人,因為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孩子與父母在心理上是緊密相連的,他們能敏銳察覺父母的情緒變化,研究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對父母間的爭執有哭或激動等的負面反應。因此,父母親吵架時,孩子很難置身事外,他們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會試圖介入化解衝突。那麼,到底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 孩子的自我概念明顯低落   面對父母的爭執,年幼孩子會認為:「都是我不乖,爸爸媽媽才會吵架的。」這是因為幼兒的思考是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將周遭所有的事物都與自身建立關連,因此認定是自己犯了錯父母才會吵架,如果自己乖一點或表現好的話,爸爸媽媽也許就會和好。這種自我中心的歸因,如果沒有父母的說明和保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孩子自我概念受損,甚至全盤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個壞小孩。 身心發展失序   知道父母吵架,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會分開,或不再愛他了。近年來離婚率升高,孩子很容易從媒體或同儕處,得知父母離婚的情形,因而會有許多的假想和臆測,擔心原本穩定的家庭會產生變化。因此,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心理困擾增加,甚至無法專注在學習上,或出現行為問題。   此外,父母之間的衝突及相互傷害,是最具威脅性的家庭壓力之一,因此,長期處與父母衝突壓力之下的孩子,比一般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有較多的身心健康問題。同時,由於父母自身的情緒低落,無暇顧及孩子的需求,或容易忽略對孩子的照顧,因此孩子發生意外的頻率也比較高。 習得不良人際溝通模式   父母間如何互動,是孩子學習人際相處的第一個模仿對象,孩子入學之後會將自家中習得的衝突處理模式,延伸至其他的人際關係當中,例如在學校與同儕的相處。父母在家中經常怒罵、惡言相向,甚或肢體暴力的行為,孩子有樣學樣,在學校中遭遇衝突時,也會使用罵人、打人等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引起同儕的排斥,進而造成孩子人際關係不良。 親子關係疏離   隨著孩子的成長,認知能力逐漸成熟,便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父母間的爭吵。有的孩子會介入父母衝突之中,站在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可能卻因而破壞了和另一雙親的關係。也有的孩子會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調適,例如埋首書堆,聽而不聞,或不想回家,在外遊蕩,向外尋求認同與歸屬感。父母自身的壓力,加上親子關係的疏離,父母變得不易掌控孩子的行蹤及交友狀況,孩子可能因此結交損友而做出後悔莫及的事情。   既然婚姻衝突會對孩子有這麼多可能的傷害,那麼父母是否該盡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衝突呢?事實上,要完全不讓孩子察覺到父母間的爭執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敏感的孩子,從關著的房門流洩出來的爭吵聲,甚至父母凝重的臉色、疏離的互動狀態,都能察覺出氣氛的異常。其次,衝突是婚姻生活中必然的成分,能讓孩子看到父母間不可避免的意見不合,以及建設性的衝突解決過程,對孩子亦是一種機會教育。因此,與其消極的隱瞞、避免衝突,父母更該積極學習良性的溝通模式,讓夫妻間的意見不合,成為孩子學習衝突處理的正面教材。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2010年03月23日
公開
42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賓靜蓀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小行為發脾氣。 壓力大,找不到出口 更往深層探究,有時候,父母的暴躁,其實是累積了許多日常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家中沒有反抗力的孩子,就成為最大的出氣筒。 長庚醫院醫師蕭美君觀察,愈來愈多媽媽因情緒困擾,前來求助。面對企業要求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面對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許多女性要求自己扮演好生命中的每個角色,卻完全不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分鐘休息。無法、無處紓解的壓力讓好脾氣、好耐性都不見了。教育程度愈高、一路優秀的媽媽,最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剛開始的情緒失控還可以清理,但後來就亂成一團。 為了面子都在家中解決,孩子被打被罵成為代罪羔羊,」蕭美君觀察。 壓力也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擾亂了女性正常的經期。蕭美君分析,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提早到四十九歲,四十歲停經算正常,憂鬱症發作高峰期提早為三十八歲,很多女性更是整個亂經,連情緒波動的規律性都找不出來。很多嚴重的個案,都是看到孩子無助惶恐的眼神、聽到童言童語,人際、職業、家庭功能都不對了,才意識到嚴重性。 整個環境給爸爸們的壓力也不小。但是「台灣的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很多人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到,更不用說去面對了,」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表示。很多爸爸覺得男性的情緒要收起來,不能輕易吐露。有問題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不願尋求幫助、自己又無法紓解,壓力鍋效應只能在家裡爆發。 切割自己與孩子的成敗 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惡行、責罵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強迫孩子複製自己生命經驗的控制欲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當父母的角色。一般台灣父母最難拋開成績的魔咒。高淑貞分析,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或不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那是你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的是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不照世俗社會或你的方向,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的思考,你就不放心、焦慮。那個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高淑貞點出很多親子衝突背後的一個迷思。 許多父母也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想『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己』容易多了。」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並提醒。 所以,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是學習,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親子互動品質就會改善。 要能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從三個面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一、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你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淑貞說。 了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想清楚自己人生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決不可能有好心情。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空間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要以高度警覺覺知自己的情緒指數(從○到十),如果在五、六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孩子,先處理自己。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二、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始者。去欣賞接納孩子可以有他獨立的生命經驗,不須複製你的生命經驗,才能開始欣賞孩子跟你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自己扮演爸媽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給予愛、單純做爸媽的快樂和愉悅,因此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的。抱著感恩的心,孩子也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的那個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的上陽台去晾衣服。晚風襲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他的眼淚就流了下來。盧蘇偉不是教徒,但是他身體力行,用珍惜感恩的心來服侍自己的家人,就會簡單得多、情緒就不容易波動。 三、示範衝突過後關係修補的態度,以及人際智慧的學習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生氣?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對待的人際智慧。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學習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最後,高淑貞提醒,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議,不能期待試一兩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做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如果你讓孩子在三年內對你失望,起碼也要給他一年時間重新認識你。你關懷他一次,因他沒有回應,就失望;但你打他十次巴掌,為何一次就要他立刻改呢?」高淑貞反問。 「親子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是一輩子對彼此的祝福,是人生挫折時滋養的來源,」高淑貞說,「任何衝突都不要以付出親子關係為代價。」 要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還是要當壓力的來源?父母的選擇應該很清楚。但是要堅持這個選擇,就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轉貼自 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