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 祐寶貝媽咪 $

學習之初─孩子如何處理接收的訊息(3)

2006年09月05日
孩子們每天一睜開雙眼便不停地接受來自外在的各種刺激與訊息。而訊息從釋出到被採行運用,總共需經過五個步驟:注意、理解、儲存、提取、使用。於上期中我們提到,注意的部分,這期我們接下來談談理解、儲存。

提取訊息

當初輸入的訊息未必能完整喚提取,但至少能夠以修改過或簡約過的形式重現。這種過程和大多數孩童的作法如出一轍。當他們學到某件事情時,事件周遭的許多事物也會跟著同時被儲存起來。在學習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能成為訊息儲存或提取過程的一部分。

雖然我們不確定事物到底是如何被儲存下來的,但我們確信它必定和影像所產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有關。如此一來,一個類似蜘蛛網的記憶網絡便應運而生;無論昆蟲落腳於蜘蛛網何處,蜘蛛總有辦法感應得到。同樣道理也可應證在訊息提取這個動作:只要喚出其中部分景象,所有一切便會跟著呼之欲出。

然而,並非所有網絡皆能發揮正常功用。無法妥善架構網絡的孩子必須靠大人悉心教導訓練。方法很簡單,父母們應經常向孩子提醒,當某件事情發生時,周遭四處亦同時發生了各種其他事情,每一項都等於是線索。

例如,媽媽企圖訓練兒子能夠自行準備到幼稚園上課。為了達成這個目的,在兒子睡醒之後、下樓吃早餐之前,她必須教會兒子自己做到三件事:上廁所、刷牙、穿衣服。於是,就可以在兒子的房間裡貼上三張彩色圖畫,每個圖案上方分別標示號碼。孩子看到這張圖之後,不僅很清楚地知道有三件他必須做的事,而且還知道到底是哪三件事,以及這三件事情的進行順序。

每天早晨必做的動作圖片應該分別張貼在三個地方:馬桶上方、洗手檯上,以及他的衣櫃上面。當媽媽在教他做這些事情時,應該指著這些圖片,引導孩子描述他所看到的畫面,然後請他做出圖畫中的動作內容。如此一來,每個動作皆衍生出三個連結線索:順序、視覺影像以及聲音描述。接著,視孩子的學習狀況修改圖卡,如果孩子能夠在下樓吃早餐之前自行順利完成這三樣任務後,可將原來的圖畫卡片替換成只標註上號碼的卡片。接著再將所有卡片全被拿掉。此一內容簡單的策略能改善、加強孩子的順序與記憶能力,同時亦能協助改善其他問題。


利用訊息

訊息提取必須用在對的時間、地點和情況。孩子經常會照著你教過的事情去做,可是卻用在很不恰當的情況裡。當初我訓練兒子用馬桶時,我會帶著他到浴室裡,讓他高興喝多少果汁都可以。一旦他的小小膀胱飽漲之際,我們便開始討論他所感覺到的生理反應,接著我會要他坐在他的小鴨鴨便桶上。

「不要,」他很堅決地說道:「我要像你一樣站著尿尿。」

他一把拉下褲子,瞄準便桶,很有耐心地等候尿意。某日,我和一位朋友在人車洶湧的路旁談話,兒子就站在我身邊,話講到一半時,朋友的視線突然轉向我兒子,然後開始捧腹大笑。我一看,賈斯汀的褲子已經拉到腳踝邊,在路邊撒起尿來。

「看,爸爸,就像你教過我的!」他很驕傲地大聲宣布。

正確使用喚出的訊息做法便稱之為「語用時機」(pragmatics),包括熟悉各種運用規則:何時該做某事,以及何時不該做。就大部分情況,不需要大人指點,孩子通常都能自行辨識這些規則。從觀察中,他們了解到訊息如何被運用,然後從已知事實中去推測接下來的情況。不過,某些孩子會需要大人向他們解釋規則的性質。就像我兒子,我必須教導他的一項新規則是:只可以在馬桶邊拉下褲子尿尿。

如果孩子不懂得運用規則的話,很可能會對社交互動造成極大影響,從大人對他們的負面反應,到被同齡玩伴瞧不起等。大多數孩子所採行的遊戲規則,通常能讓他們在很短時間內和別的孩子成為好朋友,其中所涉及的事情包括:

* 如何開始對話。
* 如何維持對話進行。
* 當別人問你問題時,該如何回答。
* 如何提問問題。
* 如何與他人分享事物。

◎可用一系列的插圖引導小朋友助他適時獲得掌控與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