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娃娃~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2008年05月08日
公開
48

好友共享~ 當小寶貝變成小麻煩 于美人的媽媽經 ~~~~~~~~~ 文=陳健瑜 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 「老師說我的小孩是全校頑皮學生的前三名!」剛結束廣播節目錄音工作,于美人褪去幹練精明的形象,顯露身為人母的擔憂,她的情緒陷在前一晚兒子班導師的那一通電話裡,吵架、搗蛋、捉弄同學……,原本就活潑好動的Max,上了小學之後變成校園裡的小麻煩。 「我的孩子才上小一,為什麼搞得像國中一樣複雜?事情永遠解決不完,不斷在悔恨中修正方法,我是無奈又無力的媽媽啊!」去年才出版有聲書《七年之養》暢談育兒經,于美人沒料到這對龍鳳胎一進入小學,教養問題瞬間倍速暴增,三天兩頭與校長、老師溝通,每星期花時間修習父母成長課程,做足功課;可是當小孩鬧起脾氣,壓抑不住的火慍總會衝破喉頭,而一陣訓斥過後,又是自責與懊悔的無盡循環。「我發覺當父母的不能活在當下,當下是過不去的!」經過這一年的碰撞,她覺得父母應該學會「等待」,不要當下開罵,孩子其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離爸媽愈來愈遠,相反地,也離自己愈來愈近。 不過,要父母不被兒女喜怒牽動,似乎是一項違抗天性的工程。「我朋友說她每天當溫柔媽媽的時刻,就是下午四點接到小孩後的十分鐘,一整天沒見到孩子,特別想念,但是十分鐘的『甜蜜期』一過,又恢復成母老虎媽媽。」于美人也常被兒子氣到變成母老虎,有一回她不答應Max的要求,Max竟然脫口說出:「媽,妳知不知道妳很賤。」這一頂撞不得了,她完全崩潰抓狂,彷彿炸藥在眼前爆開,一整天就被這句話纏住。 「隔天才知道,他才剛學會這個字,根本不懂意思,只是覺得好玩拿來用,唉,我白白氣了一天。」于美人冷靜下來,仔細為兒子上了一堂國語課之後,Max就沒再講過這個字。 喔,原來這是孩子獨有的狂喜狀態。 「家裡的氣質美少女到了學校,開始會罵髒話、跟同學吵架、蹺課,動不動就大聲尖叫,扭來扭去,變得非常三八。」她一面講,一面模仿女兒「突變」的怪異腔調,完全不能接受Mina的改變,既緊張又焦慮,追著老師問原因,連于媽媽都忍不住嚷著:「轉學啦!一個好好的女孩子,怎麼變這樣!」儘管心頭忐忑不安,于美人還是決定靜觀其變,也許女兒之前的乖順是過分的壓抑,那倒不如讓她盡情地釋放,去體驗另一種形象的生活。「奧修說,這是屬於孩子的狂喜狀態,大人多點耐心吧!」有趣的是,Mina狂了一陣子後,學期末又決定走回氣質美少女路線,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當我瞭解小孩的成長歷程之後,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太急了,每個小孩的生命氣質不同,沒有一套教養方法可以走遍全世界。」她搖搖頭,自認不是完美媽媽,但絕對是非常努力的母親。 粗線條媽咪VS.超敏感孩子 讓于美人最感困擾的是,她是位粗線條媽咪,卻養了一對感受力相當敏感的小兄妹,總是摸不透他們在想什麼,稍不留神,就發現自己的粗心傷害了孩子。 「我帶他們去墾丁玩,老公要上班沒辦法跟,所以就和其他家庭一起度假,那幾天Max的言行非常怪,我卻完全不理解他在怪什麼。」第三天早上Max還是一樣,這個不吃、那個不要,彆扭來彆扭去,于美人生氣罵他:「怎樣啦!帶你出來玩那麼痛苦,那以後不帶你出來了,走,回房間啦。」「回房間我要告訴你一件事。」Max一臉嚴肅,結果才踏進電梯,他哭了出來:「哥哥有爸爸陪,好幸福唷。」原來他真正介意的是「爸爸沒有來」,才不停鬧情緒啊! 于美人嘆了口氣:「可是我不知道,白白罵他罵了三天。」這下子,內疚的人變成媽媽,但是心急口快的個性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過一會兒,她買了一包無花果給Mina,Mina大方地與其他孩子分享,不過,給的方式卻不怎麼爽快,先摺掉一小截再遞出去。「整條給人家就好,不要那麼小氣!」媽媽又開罵了,只見Mina露出無奈的眼神,「提醒」說:「媽,這兩條無花果不一樣長,我直接給,他們會覺得不公平。」 小孩的敏銳和細心讓人驚訝,于美人承認,他們有時候想得比大人周到,每個媽媽都可以在孩子身上學到東西。 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 「如果我告訴Mina這壺茶很燙,不能碰,她絕對不會接近;而Max就一定會想去try,非得拉他的手試熱度,他才知道危險。」兩個小孩一動一靜,個性迥然不同,不過,活潑好動的那個,顯然比較容易擄獲爸媽的關注,于美人坦承她的確花較多的力氣在兒子身上,擔心他的一舉一動,而妹妹總是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哥哥一吵,她就讓步。 上學後,老師忍不住問Mina:「妳為什麼這麼乖?」「因為Max經常惹事,我如果不乖的話,媽媽會很傷心,這很麻煩的。」女兒的貼心回答,倒讓媽媽警覺:「乖」不一定是好事。 「母親對女兒的期待,會影響女孩子的感情路,很多女生長大之後,不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幸福,可能都源自於媽媽老是『憨慢』、『不夠好』的叨唸,女生一旦失去自信,就很容易失去身體的主宰權。」于美人一臉憂心地說著,想告訴女兒,不要凡事退讓。 「有一天她在才藝課上贏得一項獎品,另一個孩子也很想要,不停地哭鬧,要Mina讓出來,老師覺得她乖巧好商量,也想遷就那個孩子。」于美人心裡想:「為什麼乖的就要讓?將來有好男人,不就也要讓了!」於是走進教室瞭解狀況,Mina一抬頭看到媽媽,沒有救兵駕臨的欣喜,而是悶著頭,一副「我要讓了」的表情,于美人趕緊拉住女兒對她說:「這是你憑實力拿到的,好,那不要讓,堅持下去。」Mina點點頭,這一回她決定不委屈自己。 為了讓Mina更有自信,于美人相當珍惜與女兒單獨約會的時光。有一回在蘇美島的沙灘上,乘著夜色,母女手牽著手一起散步,一起看天上的星星。「這顆星星就代表妳,我當著妳的星星跟妳說,我好愛妳,不要懷疑我對妳的愛。」于美人的感性告白,讓Mina眼神瞬間明亮,充滿信心。 每回吵架,兒子總會緊張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 『媽媽愛不愛你們』,他們覺得乖的時候愛,不乖時候不愛,我必須一再解釋,不管乖不乖,都不影響媽媽的愛。」她很納悶,已經花了這麼多時間與努力陪伴兒女,為何他們仍透露著不安全感,工作量一多,或是利用週末時間出門錄影,小孩的情緒馬上會起變化。「Max有一陣子猛眨眼睛,我很緊張,擔心得了妥瑞症,醫生卻說沒事,他只是想引人注意。」到了寒假,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變多,Max果然恢復正常。 「時間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他們其實只要知道爸媽都在身邊,就夠了。」她沉思片刻,想起兒時放學回家,媽媽一定都在的踏實感;也想起從小生長在單親家庭,對父親形象的幻想和期盼。她輕輕嘆道:「我一歲就沒了爸爸,在心目中編織了一個完美父親的典型,所以我不斷期待先生達到我的要求,永遠覺得他做得不夠好。可是這太難了,人世間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親。」于美人自剖,她現階段的功課就是修正自己的態度,別再逞「凶」。 「每次我們吵架,Mina總在一旁冷靜地看,什麼話都不講,而Max總會躡手躡腳地問我:『妳原諒爸爸了嗎?』我知道他們既害怕又緊張啊。」她恍然大悟,自己一直想給小孩更多的愛,但是對於「理想爸爸」的期待落空,卻反而帶給這個家強烈的不安定感。 「我一直在學習如何當個好媽媽,至於成效如何,有待下回分曉,路還長得很呢。」于美人說著,語氣裡夾雜擔憂與堅毅,這部媽媽經雖然不好念,卻是人生中無可取代的精采。 張老師月刊2008/04/27

該斷奶了嗎?淺談離乳的準備

2006年10月26日
公開
52

該斷奶了嗎?淺談離乳的準備 在討論離乳之前,做父母的一定更關心這個問題:到底母乳應該餵多久才好?對此,我們不妨看看國際權威單位所給予的建議。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指出,「完全哺餵母乳的營養是最理想,足於支持出生後前6個月適當的成長及發展。吃母乳的嬰兒應在6個月大後逐漸添加含鐵豐富的固體食物。建議哺餵母乳至少12個月,之後由母嬰兩人自己決定要繼續哺餵多久。」世界衛生組織則支持及鼓勵:「完全哺育母乳6個月,並在提供安全適當的副食品的同時,持續哺乳至2歲或2歲以上。」那麼,您自己的決定呢? 6個月後的母乳沒營養?錯! 然而,許多母奶媽咪在寶貝6個月大後,若仍堅持母乳哺餵,往往會遭到排山倒海而來的阻礙,被質疑6個月後的母乳不再有營養。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6個月後的母乳依然富含蛋白質、脂肪與其他適合嬰幼兒的營養成分。只是,隨著寶寶的成長,母乳的養分總有不足寶寶所需的時候,但不意味完全失去營養價值。因此,包含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及世界衛生組織都指出,寶寶6個月大後應開始添加副食品。 諸多研究更指出,在哺乳的第2年,母乳中的免疫因子較第1年還要多。原因不難理解:1以後的寶寶邁入學步階段,他們可以探索的世界更廣了,也意味著他們更有機會接觸各類感染病源。而母乳也陪伴著寶寶做好準備,一旦寶寶有需要,母乳可提供最佳的屏障。 常見的離乳原因 縱使母乳哺餵有著諸多的優點,許多母親依然在各種客觀條件下,選擇及早離乳。歸納起來,大致上是這些因素:母親返回職場、孩子長牙了、母親有乳房問題、母親病了、懷孕了,甚至,有些寶寶猛喝奶,不愛吃副食品,也會讓母親興起離乳的念頭。 母親上班: 雖然包括勞基法、兩性工作平等法都保障母親的哺乳權,且明文規定母親1天擁有兩次集乳、每次30分鐘的權利,可惜,許多母親由於集乳場所的缺乏、工作性質的不允許…等因素的影響,使他們走上離乳一途。顯然,目前台灣職場對哺乳的支持度有待提升。 乳房疼痛: 各種乳房、乳頭的問題,包括乳頭疼痛、乳房腫脹、乳腺炎等,對於母乳媽媽都是痛苦的煎熬。所幸,這些問題是可以克服與預防的,給您的建議是:產後及早開始餵奶、無限制的哺餵您的寶寶、確定寶寶是否正確的含乳、避免人工奶嘴的介入;此外,冷熱敷交替運用,並且放輕鬆、多休息也是良方。當妳遵守以上的黃金定律,哺乳的過程將不容易遇到挫折,乳房乳頭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也較容易順利的哺乳下去。 孩子長牙: 孩子長牙後,對母奶媽媽是另一道考驗,特別是那些乳頭曾被寶寶拿來磨牙的媽媽,更視餵奶為畏途。其實,縱使寶寶還小,可聰明得很。當他們發現亂磨牙的舉動結果會造成沒有美味的奶水可喝,他們很快的就會學會不該再這麼做的!不妨用點耐心和巧思,試試和小寶寶溝通吧。 媽媽生病: 當妳生病了,詢問醫師這段期間能否繼續餵奶,令人驚訝的是,妳往往會得到該斷奶的指示。遺憾的是,許多醫師雖然具備該科目的專業知識,對於哺乳的知識卻一無所知。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生病的媽媽更應該餵奶,因為,打從妳還處於潛伏期階段,身體已經開始對抗病原而產生抗體,而持續的哺乳是你幫助孩子免於疾病的最好方法。因此,是否需要斷奶,請您向支持母乳的醫師尋求專業建議。 孩子猛喝奶、不吃副食品: 有時候,寶寶實在是太愛喝奶了,當你準備好各式各樣的副食品,寶寶卻不肯買單,妳不禁懷疑,讓他繼續喝奶,是不是一個正確的抉擇?請相信,一個健康的寶寶不會故意餓著自己,並非我們不提供充分的食物,重點在於妳是否提供寶寶多樣的選擇。當我們問心無愧,那麼請尊重孩子,給孩子多一些時間慢慢成長吧! 媽媽懷孕: 懷孕的母親,究竟是否可以持續的哺乳,這要視母親的狀況而定。一旦決定離乳,特別是寶寶還小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更溫和而階段性的來進行,這或許會是對妳和寶寶最好的方式。 斷奶並非唯一選擇 有些狀況下,例如:母親判斷上班後不可能持續集乳,因此可能會考慮讓寶寶斷奶。但事實上,這不是妳唯一可以做的選擇;身體非常奧妙,可以配合環境所需調整泌乳機制,何不加以利用? 有些母親在上班期間由於無法集乳,因此白天讓寶寶餵食配方奶,但是當母親回家後,依然可以讓寶寶直接喝母乳。這是因為,她的身體相對應的適應了只需要在夜間分泌乳汁,這相對於了上班而完全斷奶,不啻為更優的選擇。 準備離乳的媽媽可以這麼做 目前,我們多是使用「離乳」這個名詞來取代以往使用的「斷奶」,因為我們期望離乳是一種漸進的、讓母親與寶寶都能在較和平的狀態下,達成減少母乳攝取的目標。如果您也準備要離乳,這些會是值得您採用的方法: 讓媽媽以外的人負起更重的安撫責任: 對孩子而言,學習離乳是學習新的生活方式,對他們來說是相當不安的。此時,母親以外的人要能擔起安撫孩子的重責大任,否則孩子看到母親,只會提醒他們還要ㄋㄟㄋㄟ的安慰。 從可有可無那餐斷起: 沒有人能告訴媽媽,應該從哪一餐開始斷起,妳與孩子的相處經驗應該可以讓你直覺感受到,或許就是下午的那一餐,只是安慰性質,替代性高,當然會是「戒掉」的首選囉! 縮短每餐餵食的時間: 紀錄寶寶每一餐喝多久,想辦法讓每一餐的餵食時間縮短,這當然也意味著往離乳邁進一步。 使用拖延戰術: 孩子想喝奶了,想辦法拖延一下,例如幫他找點樂子,說不定孩子很開心的就忘了喝奶這件事呢! 讓孩子有事可做: 沒有什麼事比無聊更容易讓母奶寶寶想起喝奶這件事了,所以,幫孩子規劃豐富的行程,例如去公園散布、拜訪朋友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減少提醒孩子喝奶的情境: 有些孩子聽到愛講話的媽媽開始接電話,就知道可以黏上去喝奶了。所以,妳非常需要調整這些會提醒孩子喝奶的生活情境。 改變睡前的儀式: 以往,妳可能總是讓寶寶ㄋㄟ到睡,但是,睡前的儀式需要調整才容易離乳。試試看,讓孩子聽故事、聽音樂,學習用不同的方式幫助他們入睡。 和孩子一起定下喝奶的約定: 如果孩子夠大,妳也可以試試用溝通的方式來和他們協議離乳。或許是1天只喝2次,每次只能喝10秒鐘。當你和孩子適應了這樣的新生活,恭喜你們,又邁向了人生新的里程碑。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2006年07月07日
公開
51

教孩子絕對不可說的話 父母不恰當的責備,不但無法達到效果,還可能傷了孩子的自尊。 康健雜誌 77期 文.張靜慧 我注意到有對夫婦,兩歲左右的兒子在身旁邊跑邊喊。這對夫婦在路邊買了兩支冰棒,邊走邊吃,小男孩也想拿支吃,母親說:「寶貝,你可以從我這兒咬一口,但不能吃整支,因為太冰了。」可是小男孩伸出手來要整支,他母親再次把手拿開,他失望地哭了,父親又重複他母親的做法。小孩邊哭邊向前跑去,想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但很快又跑回來,嫉妒又難過地盯著兩個正吃得起勁的大人。一次又一次,他伸手去要整支冰棒,但大人緊握著寶物的手卻一次次縮回去。 小男孩愈是哭,他的父母愈覺得有意思。他們不停地笑著,並想跟他開玩笑:「你看你,這有什麼重要的,值得你這麼吵鬧?」於是小男孩坐在地上背對父母,朝母親方向扔小石子,但他又突然站起來,焦慮地四下張望,想知道爸媽是否還在那裡。父親吃完自己的冰棒後,把小木棒遞給兒子,自己繼續向前走。小男孩期待地舔著小木棒,看了看,把它扔掉,又想撿起來,但最後還是沒有撿。接下來他一臉失望,孤獨又傷心地哭起來,全身顫抖。然後馴服地跟在父母身旁。 這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親眼見的景象,寫在《幸福童年的祕密》裡,她非常驚駭於父母可以如此羞辱小孩,其後也展開對小孩成年後也會對弱者輕蔑的關聯性研究。 米勒認為小男孩並非因為「貪吃的慾望」沒有得到滿足而傷心,而是他的情感不斷受到傷害和打擊。不但願望無人理解,更糟的是,他的需求還被開玩笑。 父母把他們的觀念與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孩子為了生存和愛,學著去服從,甚至對父母所說的傷害自尊心的話,也只有壓抑下來,這樣的情景在我們社會裡每時每刻在發生,很多大人不自覺地常犯這些錯。 在婦幼節前夕,我們整理出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提醒您,別再說了,別再讓羞辱與輕蔑代代傳下去了。 ◎侮辱、人身攻擊:笨蛋、壞蛋、混蛋、人渣、死人、豬、烏龜、朽木、娘娘腔、男人婆。 ◎情緒性的語句:我討厭你、我恨你、你欠揍、恨不得沒生你、不想再看到你。 ◎否定、貶抑:你真沒用、沒人喜歡你、你什麼都不會、你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壓抑:說不准就不准、閉上你的嘴、小孩子不懂少插嘴。 ◎不讓孩子解釋:再給我頂嘴、你說什麼我都不信、你還有理由啊? ◎諷刺、嘲弄:你也太聰明了吧、這種事只有你做得出來、你能考及格我就謝天謝地了、這麼簡單也不會。 ◎威脅:你給我試試看、給我小心點、打電話跟老師說、送你去警察局、你如果…我就…、你不要後悔、把你送給別人、我看你以後怎麼辦。 ◎哀求:爸求你不要這樣、你再這樣媽要哭了。 ◎冷漠:你活該、我早就告訴你了、自己不會想啊、自己看著辦。 ◎比較:你比得上×××嗎?人家比你強多了、如果你能跟×××一樣就好了。 ◎強調父母的經驗和權威: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早就會了、你得聽爸爸的。 ◎懷疑:你實在無法讓我信賴、我看你沒這麼厲害吧?那有什麼了不起。 ◎不耐煩:到底要我講幾遍?為什麼老是忘記? ◎不當的引導:去死吧、乾脆跳樓算了、出去就不要再回來、給我滾。 ◎誇張:你對不起列祖列宗、自從有你,我再也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 ◎放棄:我對你不抱任何指望、再也不管你了。 ◎利誘:你少打一點電動,就多給你零用錢。 ◎過於明察秋毫:終於逮到你了、又出錯了吧、你以為我不知道? 責備孩子的原則 1. 尊重孩子的人格。小孩也有自尊心,也需要尊重,不適當的責罵、管教有時造成反效果。 2. 向孩子說明為什麼受到責備,不要讓孩子覺得無故挨罵。 3. 告訴孩子該怎麼改進。責備的目的是下次不再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行為哪裡不對,該怎麼做。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2006年06月24日
公開
53

不給我,就生氣!有理講不清的番寶寶 文�陳怡伶 本刊企劃編輯 2歲半的弘弘已經相當有「想法」了喔!要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總是說要就要,只要被爸媽拒絕,常當場就大發脾氣… 每天傍晚,弘弘都趴在保母王媽媽家窗戶,期待紅色車車出現。因為,最愛的爸爸要來接他了! 我要!我就是要! 今天,弘弘一上車就開心地大聲喊「吃炸雞,弘要吃炸雞。」爸爸跟他解釋要回家吃晚餐,弘弘更大聲起來。正專心開車的爸爸看他拗起來:「你再吵!回家打喔!」這時弘弘哭了起來… 回到家,弘弘看到媽媽大聲地哭了起來,他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又用力搥爸爸一拳。「這孩子,脾氣愈來越壞!」聽爸爸告狀,他摔坐在地上,邊哭邊踢、邊拍打地面!爸爸見狀:「再耍脾氣!我去拿藤條!」弘弘反而更使力踹腳。 **讓孩子知道「我懂你的感受」 媽媽坐到弘弘身旁,柔聲問:「你好生氣、好生氣!是不是?」弘弘啜泣著,用力點頭。媽媽繼續問:「氣爸爸不准吃炸雞嗎?」他委屈地點點頭:「嗯!」媽媽的體諒讓弘弘不再用力跺腳、搥地,慢慢調整了呼吸、剩下一點點的啜泣。 爸媽以同理心來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爸媽是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事情,原先的怒氣也會稍稍舒緩,親子之間也比較能進行有效的言語溝通。 **讓他明白「為什麼不可以」 看他稍稍緩和,媽媽抱起弘弘走到廚房說:「哇!好香喔!是好吃的咖哩牛肉耶…」 媽媽又說:「媽媽特地去買肉肉回來,要煮弘弘最愛吃的咖哩耶!可是弘弘只想吃炸雞!」倔強的弘弘還是嘟著嘴。 「那我們把咖哩倒掉,去吃炸雞!?」弘弘露出一絲竊笑,他小聲地說:「不要倒啦∼弘弘吃咖哩!」 媽媽笑著說:「還好弘弘喜歡吃,不然媽媽差點也要哭哭了!」被溫柔讚美過後,弘弘才露出笑容! **發展小百科 自我中心

讓寶寶聰明的50種方法

2006年06月21日
公開
59

從盼盼媽咪家偷肥來的~ ******************************************************************** 讓寶寶聰明的50種方法  給寶寶時間,和他一起玩,這些簡單的小辦法就可以讓你的寶寶更聰明。想讓寶寶更聰明,不一定需要多么昂貴的玩具,或者遵循什麼深奧的智力開發的學問,其實你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的幫手。對他說話、給他講故事、唱歌或者只是在一起開懷大笑……你與孩子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就是刺激寶寶大腦發育的最好模式。   當然了,再好的父母也不是總能想出新鮮的遊戲來和孩子玩。那么,我們介紹的這50個有趣,同時也是科學的小遊戲就很有用了,或許你能從中找到無窮的靈感。 1. 目光交流 新生的寶寶一天中很多時間都是在呼呼大睡中度過,所以你應該非常珍惜他睜開眼睛的有限時間,看著他,也讓他看到你。小寶寶很早就有了辨認人的不同面孔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些記住爸爸媽媽的樣子。那么我告訴你--每一次你的寶貝看著你,他的記憶力就多了一些累積。 2. 說話,越多越好 也許,開始你得到的只是寶寶茫然的目光,但先不要放棄,而且要在你希望得到他回應的地方稍做停頓,留給寶寶一些時間。不用多久,孩子就能夠掌握對話的節奏,並且用友好的"咿咿呀呀"來填補你留給他的那些空白。 3. 母乳喂養,越長久越好 這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我還是想說,哺乳是一個絕好的與你的小嬰兒交流的機會。在他香甜地吮吸時,你輕輕哼唱,或者跟他說說話,哪怕只是輕撫他那柔軟的頭髮,都將再一次地加深你們之間的情感。 4. 伸舌頭的遊戲 研究表明,出生僅僅只有兩天的嬰兒就能夠模仿簡單的面部動作--這是他們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早期表現。 5. 看看自己 讓你的寶寶從鏡子裡看看自己。剛一開始,他可能會以為那是另一個可愛的小伙伴,然後他會發現自己能令那個"小伙伴"揮手和微笑--所有的寶寶都會喜歡這樣的遊戲。 6. 撓撓 撓撓他的小腳心,或者溫柔地呵他的痒痒,他會很開心。而且,笑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 7. 那裡不一樣? 將兩幅畫舉到離寶寶8~12英尺的地方讓他看。這兩幅畫應該是大致一樣,但稍微有所區別的。(比如一幅畫中的樹下有只小兔子,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雖然小,卻已經能夠反覆地來回看那兩幅畫,慢慢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這種簡單的遊戲將為他以後識字以及閱讀打下很好的基礎。 8. 分享 帶寶寶出去散步,用小車推著他,或者將他舒服地抱在懷裡。一路上向他描述你所看到的一切︰"一只小狗跑過來了。""看,小樹又長大了。""你聽到汽車喇叭聲了嗎?"你知道嗎,這樣做能幫助寶寶發展語言和詞彙量。 9. 傻傻的媽媽 有沒有試過像小嬰兒一樣咿呀地歌唱,或者高聲地模仿寶寶那些"嬰兒的語言"。別怕旁人笑話你傻,你的寶貝最欣賞你這樣做了。 10. 學會100首歌 實際上我的建議是能學多少首就學多少首。或者你也可以唱自己寫的歌(比如︰我喜歡給你換尿布,換尿布,換尿布……)。有研究表明,熟悉音樂的節奏對學數學很有幫助。 11. 尿布時間很重要 當寶寶躺著,你給他換尿布時,教給他身體的各個部位以及衣服的各個部分。要盡量講解得多一些。 12. 你就是孩子的遊樂場 父母躺在床上或者地上,讓寶寶在你們的身上爬來爬去,攀上攀下。這個最便宜的"遊樂場"可以給寶寶帶來非常多的樂趣。可以鍛鍊他的協調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13. 買東西 你唱歌唱累了,遊戲也結束了,那么,去趟超市吧。那裡往來的人群,各種各樣的聲音和顏色能給寶寶無窮樂趣。 14. 給一個線索,先﹗ 開燈之前,你說︰"我要開燈了。"然後再按下開關。這樣的小小動作可以教給寶寶因果關係的概念。 15. 一個小驚喜 用嘴在寶寶的小臉、小胳膊或小腿上輕輕吹口氣,寶寶會很喜歡這種對皮膚的小刺激。 16. 一張兩張面巾紙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把面巾紙從盒子裡拉出來的動作,不要阻止他。只不過浪費了幾張紙,你卻得到了一個可以鍛鍊孩子感官的玩具--看你的寶寶怎樣將它們揉皺又撫平。你還可以將小玩具偷偷藏在面巾紙下面,然後你看吧,孩子發現那些玩具時會是多么地欣喜若狂。 17. 讀書 一遍又一遍地讀。科學家們已經發現,8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識別句子當中的因果關係--如果你能連續讀兩三遍的話。這樣反覆地讀書對孩子學習語言很有幫助。 18. 藏貓貓 你藏起來,然後你又出現。你滑稽的表情讓孩子笑個不停。在笑聲中,小寶寶慢慢明白,一個物品是怎樣消失,又是怎樣重新出現。 19. 自由地觸摸 找一只盒子,用來保留各種各樣質地的小東西︰碎布、絲綢、羊毛、尼龍等等。用這些東西輕柔地拂過孩子的面頰、肚子和雙腿,同時向他描述這些東西的感覺。 20. 別著急,休息一下 每天總要有那么幾分鐘,和你的寶寶一起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明亮的燈光、沒有遊戲和玩具。給孩子充分的空間讓他去探索,看看他能把你帶到那裡。 21. 做一本家庭相冊 相冊裡應該保留你們所有親戚的照片,常常把它翻給寶寶看,以增強他的記憶。還有你要記得,當外婆打來電話,就把外婆的照片指給寶寶看,這樣會很有效。 22. 和食物一起玩 在合適的時候,可以給寶寶不同種類和觸感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花生、粥、麵條和切成大塊的水果等等。不要怕寶寶弄髒衣服,他將在與這些食物的遊戲中很好地練習抓握的能力,同時培養自己的感覺器官。 23. 誰把玩具揀起來? 小家伙趾高氣昂地坐在自己的小車裡,把手邊的玩具接二連三地扔出來,讓它們落到地上。你給他撿回去,他又扔出來,並且為這個新發明的遊戲高興得手舞足蹈。 你千萬別覺得煩,就多給他撿幾次玩具又怎么樣,小朋友在體驗地心引力的作用呢。你還可以給他幾個捲筒紙或者是網球,再在他座位前擺只空盒子。好了,寶貝可以練習瞄準了。 24. 新新紙牌遊戲 和大人玩的紙牌遊戲有些類似。找來幾只塑膠的裝食物的盒子,把寶寶最喜歡的玩具扣在其中一只的下面,來回幾次移動盒子的位置,然後讓寶寶自己去發現他的寶藏。 25. 穿越障礙物 沙發墊子、枕頭和紙盒子能幫助鍛鍊寶寶的運動能力。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地板上,教給你的寶寶怎樣爬過或者繞過這些東西。 26. 我爬你也爬 你在前面爬,讓寶寶跟著你,一起爬著穿過房間。你可以改變速度,也可以在你覺得合適的地方停下來。 27. 寶寶領導你 等寶寶稍微長大一些,他就會有自己的辦法來檢驗自己的創造力--讓你模仿他。他喜歡看你是否願意模仿他的各種動作,比如發出可笑的聲音,大笑,向后爬等等。 28. 作怪相 鼓起腮幫,讓寶寶來摸你的鼻子,他摸的時候,你"呼"地吹氣;寶寶拍你頭的時候,你可以發出奇怪的聲音;當寶寶抓住你的耳朵,你就伸出舌頭。同樣的過程你可以重複三到四次,然後再換新花樣。 29. 小手告訴你 抱著你的寶寶在房間和房間的周遭慢慢走動,握著他的小手,引導他觸摸各種物體。比如冰涼的窗框、衣架上柔軟的衣服、植物光滑的葉面……(首要原則︰保證安全。)隨時向孩子介紹他觸摸到的東西。 30. 經典故事 選擇一個孩子最喜歡的故事,把主人公換成你的寶寶,這樣就有趣多了。 31. 創作一本"動物園的故事" 下次去動物園的時候,記得帶上相機。把寶寶喜歡的動物拍下來,裝進一本專門的相冊裡。以後可以和寶寶一起看這本相冊,共同分辨不同動物的名稱,還可以加上它們的叫聲和與它們有關係的故事。 32. 讓寶貝做主(但只能偶爾為之) 在可能的情況下,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權利,這樣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有些事情是可以讓寶貝自己做主的--比如晚飯時用什麼顏色的碗。這樣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也是有意義的,同時還增強了他辨別顏色的能力。 33. 猜猜誰會做主角? 全家人一起觀看記錄孩子成長過程的錄像帶,讓孩子看到自己第一次洗澡,第一次會爬,第一次過生日……你可以在一旁充當講解員。這會是一個鍛鍊孩子記憶力和語言能力的好機會。 34. 每一樣都數一數 家門口有幾級台階?小朋友一次能將多少塊積木疊起來?你有幾個手指幾個腳趾?你要先養成大聲數數的習慣,孩子很快就會加入進來。 35. 充分利用故事時間 邊看圖邊講故事是個不錯模式。你要善于指出圖畫中的細節,同時向孩子提問。比如"你見過白顏色的小貓嗎?" 36. 關掉電視 很多時候,小寶寶的大腦發育需要你和家裡人給他更多的交流與關心,這些可不是卡通片或者錄像帶能取代的。 37. 換一個角度看風景 把寶寶的餐椅從餐桌這頭搬到餐桌那頭。哈哈,這對寶寶的記憶力可是個大挑戰呢,他還能記得以前左邊坐的是誰嗎? 38. 扭一扭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教寶寶扭腰的舞蹈和像芭蕾舞那樣的旋轉。 39. 誰是誰 為那些孩子熟悉的人(親戚、朋友)各拍一張清楚的照片,每張洗兩份。這樣你就有了一套可以玩對比遊戲的"紙牌"。把這些照片都攤開在桌上或者地板上,幫寶寶一起找到哪張和哪張一樣。 40. 下雨了,我們出去玩 跳進小水坑裡,坐在濕漉漉的草地上……當然這種遊戲會招來泥漿和一片混亂,但卻能教給孩子干與濕的概念。 41. 尋找甲蟲 在雜誌或者圖書裡找到一些無害的昆蟲(比如瓢虫、螞蟻、蝴蝶)的圖片給孩子看,然後到公園或者小區的花園裡去尋找這些昆蟲。 42. 一個玩笑 開個小玩笑,比如故意叫錯某人的名字,然後告訴孩子你是在開玩笑。這樣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43. 打扮起來 讓孩子試試穿上老爸的襯衫,打上領帶。你還可以找出冬天戴的帽子,丟了一只的手套,老奶奶的圍巾,看看孩子的創造能帶給你怎樣的驚喜。 44. 什麼叫"體積" 找幾個不同大小的杯子或者是塑膠盒子。下次寶寶洗澡的時候讓他嘗試將水從這個杯子倒進那個杯子。有的時候他倒多了,有時候他又倒得太少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跟他討論一下哪個杯子大,哪個杯子小的問題了。 45. 顏色偵探 挑一種顏色(粉紅、黃色或者天藍,什麼都行),在帶寶寶去散步或者出去玩的時候讓他找出他看到的這種顏色的東西。下一次則讓他挑顏色,你來找。 46. 小幫手 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幫你做點簡單的家務了。比如在洗衣服之前讓他幫你把黑色的衣服和白色的衣服分開。或許你的寶貝還能夠把他自己的衣服都挑出來呢。 47. 圖書館 如果你有週末去圖書館看書的習慣,或許偶爾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就幾分鐘,讓他感受一下那裡與眾不同的氣氛也好。 48. 一次只一種 西方的小孩子在學習字母時,他們的家長都會遵從這樣的建議︰一周學一個。比如這周是A,那么就給他看以字母A開頭的書,把麵包切成A的形狀,用彩筆在白紙上寫A。 這個辦法你也可以借鏡,比如一周教一種顏色,學會一個數字等。 49. 舊玩具的再利用 不要著急把他嬰兒時期的玩具扔掉。現下再給孩子那些搖鈴或者小皮球,你會驚異地發現寶寶為它們找到了新的玩法。 50. 回憶那些感受 晚上臨睡前和寶寶一起躺在床上,問問他這一天當中什麼事高興,什麼事令他傷心,什麼是他最驕傲的……幫助孩子回憶一天當中的感受,你可以給他鼓勵或者安慰。 記住,這件事情可以成為你與孩子間的習慣,直到他長大成人

小孩只是怕被打而不是真心想改的

2006年06月02日
公開
53

一天晚上的事,話說我把女兒們下課接回家後, 她們的爸爸就已經先到家,一家四口非常高興的準備吃晚飯, 結果發生了下面的事: 爸爸:『可心啊?要不要吃飯?』 女兒:『不要!』她只顧著跟小叔叔玩。 爸爸:『快來丫!大家都在等妳喔!』很有耐心的再說一次。 女兒:『不要啦!我等一下再吃!』 我跟老公表示不要理她,也許不餓,我們先吃。 過了一下,我說:『可心,等會兒我們要去台北作眼球運動,趕快來吃飯。』 她才走過來自己添飯,坐上餐桌。 那時姐姐早已經跟我們一起先吃了。 爸爸:『可心,要不要吃這個?』老公指著一盤菠菜。 女兒:『不要。』 爸爸:『那這個肉好了。』 女兒:『不要。』 我看老公已經有點要變臉了,好言請她夾這個夾那個都不要。 此時姐姐就說:『爸爸,我要吃那個瓜仔肉。』 也只剩下一小碟了,爸爸就一倒就全部都倒給了姐姐。 結果,她就開始胡亂哭喊起來,因為她也蠻愛吃那個。 女兒:『我要啦!』『你怎麼全部給姐姐不給我?』 爸爸:『我問那麼多次,是妳自己什麼都不要的丫!』 女兒:『可是、可是我就是要那樣啊!』 〝番起來叫〞〝卯起來哭〞是她接下來的動作! 老公真的生氣了,一下子就把她的碗拿走, 叫她:『妳!都不要吃!』『不准吃!』『旁邊站!』 『我問妳什麼,妳通通不要,乾脆都不要吃!』 我看他很生氣,手上也拿了一支家法=>三個字(台語發音國字不會寫) 平常他是不發脾氣的,這會兒真的發火了喔! 我跟姐姐都不出聲,連她來跟我討救兵,我都不說話, 這時候是不能插嘴的,要教就由一個人來教,不能當好人。 看到爸爸生氣了,她就開始哭,哭的很大聲, 一邊哭一邊說:『爸爸,我錯了,我錯了!』 爸爸:『妳不要講話,我不要聽!』就走近她身邊,準備揚手…. 女兒:『我知道我錯了啦!爸爸!』 她哭的很慘,我都不忍心,但是我還是要安靜不能伸出援手。 爸爸:『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表示?』 女兒:『我以後吃飯都要吃菜菜、肉肉,要聽爸爸的話,乖乖吃飯。』 一邊抽搐著哭一邊說著。 爸爸:『妳說什麼我聽不到?』 女兒就慢慢停止不哭,把話重新再說一次。 她還是被罰站了一會兒, 爸爸:『那妳現在要吃飯嗎?』 『要!』女兒很小聲的說。 『過來我旁邊坐著,我陪妳!』 其實老公在要開始動作處理她之前,就已經把他的飯吃完了。 『妳自己表現給我看,該吃什麼自己處理,我不幫妳。』很有威嚴的口氣。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哭的時候很快,情緒恢復的也很快, 一下子就把飯給吃完了,又開始有說有笑了。 其實整件事情給我的感覺是,老公處理孩子的事很有EQ感! 第一: 雖然真的很生氣,但是他不會馬上碗筷〝碰〞的很大聲敲桌子,開始罵小孩。 慢條斯理的先把他的晚飯吃完,再出手腳。 我覺得這是讓自已平靜下來,不會因抓狂錯手打傷小孩的表現, 至少不會影響自己的食慾建康。 第二: 請注意他最後那句話:『妳說妳知道錯了,只是想要叫我不要打妳。』 『但妳並沒有真正知道錯在哪裡,妳該怎麼做?』 在教小孩時,什麼是你在過程結束後想要獲得的結果? 他做的很好,我承認我沒這個能耐,因為我的EQ沒他高段。 教育小孩有很多方面要注意的, 我相信有些父母不小心錯手或出手太重把小孩打傷了, 他們真正的情緒是無法控制的,EQ的表現、忽略了教導的重點, 這些都是咱們大家該注意的,不能打過罵過之後, 小孩只是怕被打而不是真心想改的。 ****************************************************************** 很棒的文章喲 從乾女兒的媽家帶肥家的 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喲~

如何帶小寶貝

2006年05月18日
公開
42

如何帶小寶貝 我時常跟我的病人說 , 我跟外面世界各國的醫師不一樣 , 君不見滿街上到處是醫學專家 , 例如肝病專家 , 心臟權威 , 腸胃科專家 ,腎臟病專家 , 甚至於痣瘡都有專家 , 美容專家更多 , 只要哪裡有錢賺這些專家就往哪裡鑽 , 因此琳琅滿目的招牌到處都是 , 讓人目不睱己 , 真是壯觀也 . 大概古人從未想到會有今日這個局面 . 而我呢? 我開了全世界唯一的ㄧ家健康醫院 , 由我這位完全沒有疾病專家的頭銜的小中醫來主持 , 我的專長是健康 , 你如果想死在肝病上 , 當然要找肝病專家 , 如果想死在心臟病上 , 自然要找心臟病專家 , 如果覺得得到腎臟病是件很爽的事 , 當然要找腎臟病專家 , 如此才能實現你的夢想 , 但是你如果要找健康的話 , 就應該要找健康專家 , 對不? 我只懂什麼是健康 , 所以我能讓人人都健康 , 因此我是健康專家 , 其原由於此 . 我是專門在研究如何讓病人健康的ㄧ種醫學 , 就是中國傳統的純正中醫學 . 我今天以如何帶小寶貝為此篇之名 , ㄧ方面是要幫助這個昏庸的台灣衛生署 , ㄧ方面是要回答許多熱心的讀者來函的共同問題 ,我就不需要ㄧㄧ回覆了 , 我非常感謝這些真正醉心於保存我國故有文化遗產的讀者們 , 我個人非常尊敬他們 , 也很樂意回答他們遇到的問題 , 奇怪的是都沒有開業的中醫或是西醫來問我問題 , 我想他們ㄧ定是比我還懂 , 認為我不足為道吧 . 讀者看完以後可以去考考他們 , 到底知不知道 , 如果當一位醫師居然連什麼是健康都不知道 , 也真夠爛的了 . 健康的小寶貝有哪些症狀 : 第一 : 就是時常會流鼻血 , 按照中醫理論 , 舉凡十四歲以下的小孩 , 由於身體屬於純陽之體 , 是故體質應該很強才對 , ㄧ旦得到感冒 , 在發高燒的前夕 , 自然就會以流鼻血來降體溫 , 所以偶而會有流鼻血的小孩其身體是絕對正常的才會有這現象 , 因為肺開竅在鼻 , 可能大家不知道小兒未滿十四歲都是用小腹呼吸的 , 如同道家練氣一樣是採用腹式呼吸的 , 過了十四歲才改為胸式呼吸 , 小腸相火 , 借由呼入氧氣的助燃 , 會把大腸中的水氣化出來 , 這蒸氣在回升入肺中 , 從而使肺功能極強 , 肺又主皮毛 , 因此ㄧ旦感冒在表 , 表邪束住毛孔 , 使體溫無法外散 , 就形成體內溫度過高 , 這就是發燒之源 , 因此經方家使用發表藥如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等 , 其目的就是想開表 , 以達到表解而熱退的目的 , 現在小朋友如果有正常的身體 , 得到感冒時一流鼻血就會退燒就表示會自動痊癒的 , 不需要我們用發表之藥自己就可以把自己治好了 , 因為肺氣過熱是可以由鼻子出血排出體外的 , 這就是傷寒論條辨中的{得血刃則解}的真正含意 , 所以我們可以說凡是小孩子時常流鼻血的就沒有高燒問題 , 這類解讀黃帝內經方式我在教人紀時會再加強補充說明的 , 簡單說就是小腸在大腸之下 , 小腸相火 , 火在下自然會把大腸裡的水燒熱 , 而成為蒸氣(真氣) , 由於熱氣上升是天性 ,故自然就進入肺 , 肺屬天幕 , 故法象天 , ㄧ旦熱氣到此就會迴遊如天上之雲 , 從而進入皮表 , 以滋潤皮膚 , 所以我們冬天在吐氣時 ,就可見熱氣噴出 , 西醫只知大腸會吸取食物殘渣裡的水分 , 卻不知道大腸是如何做到的 , 諸位讀者用Common sense想一下 , 大腸長得像有那麼聰明嗎? 它是如何知道光吸收水分就好 , 而不吸取大便 , 真如此聰明的話 , 那大家應該多吃豬大腸 , 就會如豬大腸一樣聰明了 , 是不? 因此大腸會吸收大便中的水分就如同你要最乾淨的水 , 最簡單的取得方式就是用燒的 , 然後取其蒸氣 , 對不? 西方醫學不知此最簡單的道理 , 每天都看到的現象 , 就是解決大腸吸收水分的謎 , 還很大聲的說他們是學科學的 , 他們只相信他們親眼所看到的 , 現在他看到了自然界水的氣化過程了 , 但是卻沒有真正學到 , 反而我們中國卻早已於五千多年前就知道了 , 比他們早太多了 . 由此也可以知道練氣功的原理了 , 也可以知道練氣功是對身體好的 . 其中十四歲是關鍵 , 超過它之後仍有出鼻血就是生病了 , 需要去看專業於健康的醫師 , 當然你如果很是窮極無聊 , 想生些病來玩玩 , 你就可以去找肝病專家看 , 然後就得肝病死掉 , 也可以找心臟病專家來治 , 然後就死於心臟病了 . 第二 : 時常在打哈欠 , 伸懶腰的 , 就是健康小寶貝 , 如果有一天你兒子早上起床後 , 告訴你他生病了 , 要麻煩你打電話給他的老師 ,幫他請病假 , 但是你發覺他ㄧ說完話 , 轉身就是一個哈欠與伸懶腰的動作 , 這就表示他是正常的 , 他在騙你他生病 , 我們也可以依照這個身體語言 , 來判定他是健康的 . 因為按照中醫理論要打ㄧ個哈欠與伸懶腰是要經由許多正常的內臟同時發出不同的訊號才會成功的 , 基本上哈就是吸氣 , 由腎臟來掌控 , 腎主骨又主腦主記憶 , 管骨隨 , 開竅在耳 , 又主腰部 , 主人之成長 , 是故小孩子在生長時期 , 時常打哈欠與伸懶腰是正常的現象 , 許 多糊塗媽媽以為小孩是懶惰或身體又有問題了 , 這是不對的 , 此類誤解時常造成小孩被冤枉 , 被屈打成招 , 好可憐的 . 第三 : 睡覺踢被子是正常的 , 許多糊塗媽媽互相抱怨說自己小孩真難帶 , 幾乎每天晩上都踢被子 , 害得都著涼了 , 真是氣死人了 ,實際上這是糊塗媽媽的過錯 , 因為正常小孩每天晩上睡覺時雙腳都是很熱的 , 無論冬天或夏天都ㄧ樣 , 所以我們應該只需要去蓋肚子肚臍就好了 , 手腳是不需要蓋住的 , 因此妳如果把小孩全身包得好好的 , 他就過熱 , 自然想去踢被子 , 所以經過ㄧ夜的展轉翻騰 ,早上時終於成功的把被子踢開 , 結果糊塗媽媽只看到早上起床時的果 , 完全不知整夜發生的因 , 所以當糊塗媽媽的寶貝兒子是要付出代價的 , 正確的做法是每天晩睡前在親完小寶寶時 , 順便用你的ㄧ隻手去摸額頭 , 妳應該感覺是涼的 , 另ㄧ隻手去摸他雙腳 ,應該感覺是熱的 , 這是正常 , 如果相反的 , 就是小孩生病了 , 不然就是妳有病了 , 這裡要有一點點Common sense就是如果妳老公抱怨妳的雙腳太冷 , 這就是說妳有問題了 , 妳先生與兒子是正常的 , 了解了嗎? 第四 : 雙眼炯炯有神的小孩沒病 , 無論生何病 , 只要小孩眼中有神 , 就沒有問題 , 隨時會恢復健康的 , 做為父母一定要學會觀察小孩的眼神 , 只要知道什麼是正常的眼神就可以知道他生病與否 , 因為眼神為心之主 , 心藏神 , 有神就沒事 , 無神為心神以失 , 是危險症侯 , 只要會觀察就很簡單的 . 第五 : 時常流鼻涕的小孩沒病 , 我們小的時候時常一邊完耍一邊流鼻涕 , 然後雙顴粉紅色 , 這都是正常現象 , 千萬不要小題大作的吃西藥 , 越吃體力越差 , 越吃就越容易得到感冒 , 一但感冒後找中醫開中藥吃 , 如此就越來越強壯了 . 第六 : 不要把小寶貝包的像粽子一樣 , 過熱的溫度不但會使小寶貝抵抗力變差 , 而且脾臟及肺臟會受損 , 將來容易得到感冒氣喘及皮膚病等 , 初生嬰兒為純陽之體 , 感天地之氣而長 , 肺屬寒 , 過熱則傷 , 脾屬土 , 感土氣而成長 , 妳如果包得太過 , 反而會隔絕此天地生養之氣 , 於是就像溫室中的花朵 , 無法接受大自然的洗禮 , 自然小病不斷 , 人也長不高了 . 第七 : 小寶貝眼睛斜一邊 , 這不需要擔心 , 自己會好的 , 其發生原因是父母在晚上熟睡後 , 半夜小寶貝會醒來 , 由於嬰兒頸部還沒有力量支撐 , 半夜醒來很無聊很好奇這個世界 , 所以就會到處亂看 , 由於ㄧ般父母在晚上都會點一盞小燈 , 以方便半夜起來照顧小寶貝 , 這時小寶貝就會找光亮處看 , 由於頭無法轉動只好斜眼去看 , 日久就成為斜視了 , 所以建議父母半夜睡覺時點兩盞小燈使其平均 , 或是不要點燈 , 如此就沒有小孩會斜視了

我的手指好好吃

2006年05月15日
公開
47

我的手指好好吃 文�柯寶絢 本刊特約編輯 兒童發展理論 吸吮本能→想睡、饑餓、獲得安全感→滿足需求 吸手指是有原因的 ■吸手指能撫慰身心:吸吮是種本能,兼具生理和心理功能;在吸吮的過程,寶寶不但獲得滿足,也能得到安全感,這是他生存的重要能力。媽媽在照超音波時,偶爾也會看到胎兒在吸手指,因為手指和臍帶是他閒暇無聊時的最佳玩具,所以當你發現新生兒在吸手指,也別太驚訝。 ■瞭解寶寶吸手指的動機:通常寶寶想睡覺、飢餓、無聊或需要安全感時,會想要吸吮。爸媽細心觀察,很容易可歸納出初生∼1歲寶寶吸手指的原因:如果正值寶寶吃飯時間,那可能是肚子餓;若剛飽餐一頓又精神正好,也許是無聊;假使他已經玩了一兩個小時還伴隨幾個呵欠,應該是瞌睡蟲作怪;要是因為被責罵或者剛到陌生地方,即是缺乏安全感所致。瞭解寶寶吸手指的動機,有助於日後協助他杜絕這個習慣。 ■吸手指的戒除時機:專家指出,長時間、過度吸手指,尤其是每天使用唇頰用力吸吮超過6小時,且到4、5歲還無法戒除的孩子,才會發生咬合不正、嘴變形、中耳炎和手指變形等問題;所以爸媽看到小寶寶吸手指,並不需要過度擔心。 強力介入反倒不易戒除 同時,家長也不必急著限制他,根據美國研究,94%的寶寶滿周歲後,吸手指的行為會自動消失,因為他們已經找到更能滿足需求的方法,除非是為了吸手指曾和父母產生長時間拉鋸戰的孩子,才會無法壓抑地持續這項習性。 所以,等寶寶1歲左右再適度處理吸手指的行為,會比較恰當:一來寶寶已經瞭解大部分的生活語言,爸媽幫他戒除吸手指習慣時,雙方比較好溝通;二來父母已大致掌握寶寶吸手指的動機,較容易「對症下藥」。請別操之過急、弄巧成拙反而強化吸手指的動機,孩子3歲以前都可以慢慢修正! 4Tips和吸手指說bye-bye 手長在身上,可想而知,吸手指會比吸奶嘴還難戒除,所以有些父母寧可以安撫奶嘴改變吸手指習慣,不過安撫奶嘴對於餵食全母奶的寶寶幾乎不具任何魅力,所以最好還是從動機著手,讓寶寶找到適當管道,以取代吸手指的習慣。 當寶寶肚子餓時 如果吸手指是餓肚子的徵兆,提供飲食就能停止。爸媽除了定時提供餐點,也可以教導他用摸肚子表示飢餓。此外,對於已經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放些小餅乾在他拿得到的地方,讓他餓了可以自己取用。 當寶寶需要安全感時 爸媽的心跳、擁抱、笑容、聲音能提供寶寶安全感。每當寶寶哭泣時,爸媽應盡快提供溫暖的臂膀和胸膛,排除飢餓或尿濕的不適後,拍拍他、溫柔地在他耳邊說話唱歌,平時四目交接時不要吝惜給寶寶一個大大的笑容,讓他充分感受你的關愛,爸媽自然會成為他心理依賴、情感寄託的對象,需要安全感時就會想要你的撫慰,而不是只能寂寞地吸手指。 當寶寶想睡覺時 吸母奶的寶寶通常邊吃邊睡,媽媽大方提供乳頭,寶寶就不會吸手指。但長牙後又要擔心蛀牙的問題,所以除了留意寶寶牙齒的清潔,6個月大以後可嘗試改用其他方法協助寶寶入睡。因為規律的作息的寶寶比較容易入眠,除了定時上床,爸媽可以為寶寶建立睡眠儀式,比方先洗澡、刷牙、洗臉,讓寶寶情緒平穩下來,再抱抱、拍拍他,或者哼唱、播放安眠曲等。 當寶寶無聊時 怎樣讓寶寶不無聊?當寶寶吸手指時,除了把小手移開,最重要的是和他玩,讓他不無聊。幫寶寶全身按摩,和他一起唱唱歌、玩玩具、說故事給他聽等都是好方法,還可增進親子關係喔!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2006年05月06日
公開
53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 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 「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http://www.dorcas.org.tw/phpbb/viewtopic.php?t=1855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2006年05月05日
公開
50

孩子懂規矩,才會守規矩! 每個當過小孩的人都知道,「聽話、守規矩」幾乎就是好寶寶的專屬代名詞;為人父母者,也總是因家裡的寶寶聽話乖巧,而感到驕傲、寬心。但是有些爸比媽咪也會發現,為什麼家裡的寶寶總是愛耍賴、不聽話,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的手段兼施,最後還是以寶寶的哭鬧來結尾?其實父母只要以同理心來了解寶寶,並從日常生活建立規矩,甚至以身作則,才能讓寶寶了解好規矩的意義與重要性! 孩子,你為什麼耍賴? 當寶寶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因此不可只是一味地責罵寶寶脫序的行為。 一、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但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因此面對大人的規定而有所意見或者不滿時,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者是不懂得如何說明,便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做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 二、做為引人關注的手段 當寶寶乖巧聽話時,父母可能因其他忙碌的事情而忽略對於孩子的關心,因此當孩子發現耍賴、不聽話時,可以得到父母或長輩的更多關注時,就可能一反常態出現野蠻不講理的舉動,以引起他人的注意。 三、曾因「耍賴」嚐到甜頭 孩子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藉由「哭鬧」來耍賴,家長若因心疼或者是管教方便,而答應孩子的要求以求停止其哭鬧的行為,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只要哭鬧就有糖吃,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便學會沿用這套壞習慣。 對付耍賴寶寶該怎麼辦? 了解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之後,除了設身處地的關懷寶寶、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需求之外,當孩子已建立錯誤的價值觀時,就要進一步予以導正: 處理孩子耍賴的當下反應 當孩子耍賴時,千萬不要輕易妥協,父母的態度更要堅定,只要孩子發現哭鬧與耍賴無法達到他所預期的目的時,自然就會停止,事後父母則應再藉機教育,告知守規矩的真正理由,不可當場就以太過情緒化的語氣或用詞來告誡孩子,才能讓孩子真正了解守規矩的用意,而不是因畏懼責打而停止錯誤的行為。 日常規矩的建立 寶寶會耍賴,通常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的意,因此平時父母就應建立生活的規矩,通常就是對於玩具、零食的規範,並和孩子一起溝通、討論,讓孩子真正因了解而有遵守的意願;而訂定的規矩要明確,也不要隨意更改,以免讓寶寶產生觀念的混淆。另外家長最好也能以身作則,方能讓立下的規定更加具有說服力。 鼓勵孩子正確的表現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訂定了規矩之後,要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就是在事實上給予明顯的區隔,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處罰,但不宜太過放大,把焦點放在寶寶的好行為上,他會更樂於表現喔! 叮嚀 每個人都需要擁有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當然孩子更不例外,因此父母在教養孩子時,不要時時刻刻都以「規矩」框住孩子的生活,不讓他有喘息的空間,讓孩子自己思考正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反而能提高孩子實踐的意願,更何況人都是會犯錯的,有失敗,才能有所借鏡?

吃奶嘴的寶寶比吃手的寶寶好帶嗎?

2006年04月02日
公開
68

寶寶在學會吃手之前就有吸吮以安撫自己的需求,如果媽媽想戒掉寶寶吸乳頭安撫的習慣,有時候會不成功,而就算成功了有時寶寶還是會想吸吮.寶寶沒得吸,會哭哭,也就是所謂的不好帶. 解決方法通常是給安撫奶嘴,這是因為寶寶還沒學會吸自己的拳頭或手指以自我安撫的緣故.安撫奶嘴可以說是從吸乳頭到吸手指的過度性工具. 但是結論卻常常變成,吃奶嘴的寶寶比吃手的寶寶好帶. 事實上當大人開始習慣給寶寶奶嘴後,通常不會給寶寶吃手,而寶寶一吃手就會因種種原因(如怕戒不掉,怕手指變形,怕髒)去制止,寶寶吃不到手又哭哭, 又或者寶寶根本沒吃過手呢,因為給頭三個月大的寶寶吃了奶嘴之後覺得好帶,於是就認為吃奶嘴比吃手好帶. 結果就出現倒果為因或本末倒置或似是而非的結論. 事實上吃手或吃安撫奶嘴的目的同樣都是滿足吸吮需求,並無孰是孰非. 只是擔心大人為了方便,直接塞奶嘴給寶寶,並未注意三四個月大之後的寶寶又有情感上的需求時,如無聊或生氣,而需要吸吸東西來自我安撫,這個動作同時也讓大人知道他需要陪伴和新的玩耍方式,只要大人趕緊滿足需求,寶寶當然無須自我安撫.安撫奶嘴的問題便是大人容易忽略寶寶的身體語言與情感需求,又為了方便,以為只要奶嘴就可以了. 而寶寶吃手,往往大人怕寶寶手指變形或長紅疹,會趕緊餵食,協助睡眠,轉移注意力或陪伴或說話唱歌,能很快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反而真正滿足. 而吃手更是認識身體與在還不能行動時獨立自主的起步.讓寶寶吃手也是對這個小個體的尊重,他會研究手的形狀,如何運用手指.所以吃手會讓手指靈活也是有道理的. 另一個迷思是戒吃手比戒奶嘴難.因為如果寶寶依賴吃手自我安撫成習,要戒掉很難,而安撫奶嘴通常只要剪掉,寶寶過幾天就忘了. 事實上是一樣簡單也一樣難.如果寶寶的需求都能立即得到滿足,寶寶在七八個月大時會戒掉吃手. 怕的是寶寶依賴吃手成習,這跟依賴吃奶嘴成習一樣難戒. 另一個可能是寶寶天性敏感緊張,吃手和吃奶嘴的功用對他都差不多,那這是另外的問題,需要父母有智慧的引導和抒解. 我家寶寶在吃手之前用過安撫奶嘴戒乳頭依賴,這也需要練習,通常母奶媽媽不能自己給,而別人給寶寶時要一面輕輕說話一面將奶嘴在他嘴裡晃動,也要多準備幾種,看寶寶適應哪一種. 寶寶會吃手之後就不用安撫奶嘴(到快一個半月才學會吃,只吃了兩三週),晚上放到床上吃吃手就睡著了,完全不用哄,也不怕轉頭或翻身掉奶嘴哭哭,因為手就長在她手上嘛.白天吃手我就知道她有何需求不用猜.到七個多月自己戒掉. 非常好帶. 我本人是敏感緊張型的人,吃手吃到五六歲才自己戒掉.我很感謝媽媽試了幾次後沒強迫我.而這個性也在長年自我檢討後漸漸改善. 個人認為,靈活運用吃手和安撫奶嘴的功用,便能夠同時符合大人和寶寶的需求.歡迎參考指教,謝謝

訓練寶寶自己睡

2006年02月25日
公開
57

  一天天長大的小寶寶,該不該繼續與爸媽同睡?會不會影響將來孩子的獨立?這對爸媽而言是個很難決定的問題。尤當寶寶在這個階段,常常會有不安全感,也會對自己心裡幻想的事物感到恐懼、或有夢魘與夜驚的睡眠問題;甚至不想、或不敢與爸媽分開…這些狀況,總是讓寶寶在睡前磨姑許久或哭鬧不休,這時爸媽就更不捨讓他一人獨睡了!   雖然培養寶寶的獨立,是成長過程中重要的發展目標;但這與孩子有沒有獨睡,其實並沒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或許爸媽應該思考的方向,是要多加了解孩子為何恐懼、為何焦慮,為何不想與爸媽分開?然後再來討論是否讓孩子自己睡的問題。 讓寶寶聽見您帶有保證性的聲音   要讓寶寶自己睡,首先要在生活中建立寶寶的安全感。即使是4-6個月的寶寶,就已經開始對周圍環境的互動有所回應,也就從這時候開始,對父母的離去或獨自一人產生緊張的情緒;例如,當寶寶獨自留在房間或嬰兒床上,會大聲的哭喊表現他的抗議與恐慌;這時,無論爸媽身在家裡的哪一處,都要讓寶寶聽見你帶有保證的聲音,讓他清楚知道你就在附近,沒有丟下他不管;而對於寶寶的情緒反應也要有相當的敏感度,隨時對做回應,讓他明白是可以完完全全相信你的。這樣的安全感,可以給寶寶自己睡的勇氣和信心。 為寶寶尋找娃娃朋友   2-3歲的小小孩,是真正可以開始學習自己睡的階段;但這年齡的寶寶有時會無來由地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或許是看到電視、看到故事書、或聽到別人說的話、甚至是自己幻想出來的角色。再加上深處黑黑的房間,更加深了對黑暗的恐懼,不敢自己睡。這時爸媽該怎麼處理呢?   建議爸媽可以為寶寶尋找娃娃朋友,跟他說這些朋友都會愛護寶寶,保護寶寶,如果有壞蛋惡魔跑進來,娃娃朋友是會奮力保護他的;同時,為他的房間留盞小燈,開著房門;當碰到作惡夢驚醒,不要將他帶到大人的房間,陪寶寶留在自己的房間內平靜下來,幫寶寶明白自己的房間其實是最安全的。娃娃就是克服寶寶獨睡的最佳伙伴了。 晚安儀式   有時,鬧起情緒來,想讓小寶寶很平和、很甘心的去睡覺,簡直不可能。該怎麼讓寶寶睡前不需弄得像打仗呢?首先,要將睡眠的時間確立成為一種常規,之後,爸媽可以想想是不是可以有些安詳、平靜的就寢儀式來幫助睡眠。例如:說故事、聽輕音樂、跟娃娃說晚安、跟寵物說晚安、跟爸媽說晚安。這樣的儀式,將讓寶寶有更多的安全感,像是吃了一顆定心丸,覺得他做的事是固定可預期的。輕鬆舒緩的氛圍,容易引起寶寶想睡覺的心情。 爸媽克服自己的擔心   或許你早已經為寶寶準備好屬於他自己的小床,只是還不習慣跟自己的寶寶分開睡,總是自己替寶寶擔許多心。但同睡一張床其實是很容易降低睡眠品質的;因此,跟您的另一半討論一下,試著讓寶寶自己睡吧。先給寶寶信心,相信他能在夜裡有好眠。只要你有所準備,即使孩子自己睡時,臨時出現狀況也就能有應對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