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石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的生涯規畫

2012年05月26日
公開
45

今天大石去同學會 晚上我們聊了好久關於人生這個課題 大石的同學都很有成就 台大電機所、柏克萊、皮膚科醫生、創業的室內設計師 外加幾個小開 看似很遙遠,但又好像就那樣 大家在追求的都很像 我想了想我自己的人生 這十年來,我一直在追求事業 我曾經很希望是會計師 我也努力過,也失敗了 但沒甚麼好惋惜 我的能力和機運就到這裡 盡力了 而且成果已經很好了 接下來的十年 我想當小石的媽媽 陪著小石長大,讓他有一個完整的性格,希望他成人後能知道他的人生目標 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 我的人格也會成長和精進 至於工作部分 我希望小石上學後繼續 不過僅是為了維持社會關係和基本收入 不再汲汲於名利 小石上國中後 我預期他會有自己的社交活動和很多補習(哀∼我希望是社團不是補習) 到時候我打算花點時間在公益團體上 目前我比較傾向家扶中心或是心路基金會 對於小孩我比較有興趣 而且小孩是未來的主人翁 如果我可以幫助這些孩子的人格更健全 把這些孩子修好,或者說,從小就不要讓他對社會過度失望 我相信比看財經新聞、分析線圖、探討人口紅利更實際 孩子沒問題,社會沒問題,經濟就不會有問題 我們就不用擔心台灣的結構崩盤 簡略的人生三部曲 先暫時想一下 慢慢來

情愛力-演講

2012年05月25日
公開
49

晚上去聽張老師辦的免費演講 黃心怡諮商師主講的情愛力 1.六歲以前很重要,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之後的青春期和親子摩擦都會更容易度過 2.六歲以前需要穩定的照顧者,母親、奶奶、保母都可以,但晚上最好自己帶 3.小孩對於重大事件的記憶會很早,可能三歲 4.有耐心且專注的陪伴才有意義,放在旁邊自己玩,媽媽在曬衣服煮飯,那不是陪伴 5.陪伴時,要看孩子的眼睛,對他說話/唱歌,或聽他說話 6.六歲以前,除了口語上的溝通(他還喜歡媽媽跟他說話),繪本是很好的溝通方式 7.三歲寶寶說想要回到小時候,可以用棉被跟他玩「出生」的遊戲,從棉被蹦出來 8.小孩內向的話,可以從親子團體慢慢開始 9.在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合諧>>>是否從名校畢業 10.要愛的有界線,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比父母還重要,會造成孩子覺得父母愛我所以會替我收拾一切 11.若讓孩子過度以自己為核心,他會過度重視自己的情緒,而無法與社會連結 12.讓自己的腳步慢下來,不要急著幫孩子完成或講出答案,他正在體驗人生 13.若希望孩子有同理心、不計較,要以身作則 14.引導大孩子作情緒調節,讓孩子學會面對和處理社會的粗糙面、不完美、衝突,避免犯錯災難化 15.學會欣賞「長大」的孩子與自己越來越遠的距離 16.若小孩對自己大吼,可以回應「你怎麼了?!」「我不能接受你用這種態度對我,請你冷靜後再跟我說話」,然後離開現場,彼此都降溫,不要站在那邊讓小孩罵 17.男孩子喜歡用簡訊 18.不需要滿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就算有能力都不要給,有「匱乏」才有同理心 19.不需要當萬能的父母,多跟老師求救,請孩子喜歡的老師幫忙溝通 20.偶而可以把孩子小時候的照片拿出來擺,每個人都喜歡看自己小時候,父母也可以複習初為人母的心情,會對小孩更有耐心 21.1X歲的年輕人其實很受不了中年人的情緒宣洩,所以別再對青春期的孩子碎唸了,會做的都作了,重複講的表示不會做了,他只想要趕快結束對話而已 狠有收穫 讓我頻頻點頭 有很大一部份是我自己的成長過程 我就是那個父母親保護的很好,從來沒見過父母吵架 聯考那兩年(尤其國三),我像個不定時炸彈,對家人予取予求,每個人都讓著我 我很重視自己的情緒變化 也確實在人際關係上跌了幾次跤 這些都是我應該要修正的人格缺失 難怪人家說,有小孩才能讓人生更圓滿 確實在養育的過程,父母能夠逼自己做一個更好的示範,而逼迫自己更成熟更完美 不過聽了這場演講 讓我更有勇氣承認我想當全職媽媽 而不要把工作的挫敗和公婆的問題扯進來 就算不是勇氣 也是義務 不該把小孩交付給任何人

思緒

2012年05月24日
公開
46

因為要跟國富解釋為什麼要離職 我又重新思考了一次 婆婆打包票說會帶小孩 帶得沒有不好 但是她外務繁忙 經常把小石丟給公公 公公喜歡小石,但沒說要當保母 所以越來越心不甘情不願 第一年可能因為新鮮,還很樂意 最近幾個月都抱怨連連 我回家得聽公公說小石吃掉他的時間,害他整天什麼事都做不了 這樣就算了 小石還因此可能沒吃飯、整天看電視 以上的事情讓我在上班時間心裡很不安 但大石感受不到這些事情 基本上 我覺得他生活在我們之外 比較像個旁觀者或協助者 而且他禁止我跟他討論他爸媽的任何事情 造成我沒有出口 保母和何媽出馬都會讓石媽覺得我質疑她帶小孩的能力 若想要和平的解決這件事情 我找個理由離職,自己帶,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方案 我想大家都會說 如果日子還過得去的話 當然希望把時間留在覺得重要的地方 但所謂的日子過得去 每個人的定義應該很不同吧 我碰巧有個契機 讓我勇敢的這麼想 自己帶小孩 就有很多花式可以選擇了 信誼親子館、愛兒思、雲門舞集、動物園、北美館、天文館,這些是要花錢的 圖書館、公園,這些是不用錢的 小石最近開始喜歡聽我唱歌和唸唐詩 還有我越來越了解小石的手勢和表情和哭泣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甚至可以預估他幾點會睡覺、幾點會起床 這些附加價值 高到讓我著迷於這個選擇 我應該要承認 其實這些活動根本就是我自己很想參加而已^0^ 再回到石媽身上 其實她有時間的話,帶小石帶得很好 有吃有玩 只是她的外務繁忙+身體不適讓我很不放心 我一定要記得 無論我是否適應 石爸石媽都用盡他們的心力在幫忙我們這個小家庭 沒有他們幫忙,我確實會更焦頭爛額 還有不要忘記初衷 我一直很喜歡小石和阿公阿嬤那份黏膩的感覺 一種有人寵的感覺 這份感情要持續下去,我這個媽媽/媳婦的角色會很重要 最後再講一個 今天寫MAIL給小瑜時 意外寫了一句小瑜很認同的話 我也給自己留著 把時間留在哪裡,就會在那裏有成就,別的地方一定沒有 我想 繼續在事務所 確實會變成一個更厲害的查帳員 但我不會變成會計師 而查帳員這東西在我的人生裡,已經輝煌過了 小石給我一個學會如何生活的機會 我可以試試看別條路

公婆出國

2012年05月21日
公開
64

石爸石媽出國旅遊一週 早上我帶小石回板橋再去上班 下班回來後 聽說小石吃了一整天的東西 大了很多便 也去外面散步很久 但午睡只睡40分鐘 我吃飽飯 大石來載我們回萬華 9點 我播巧虎+刷牙 9點半 小石已經開始鬧了 先吃ㄋㄟㄋㄟ再洗澡 10點準時就寢 搔著小石的背 從月亮圓月亮彎唱到母親像月亮 10點15分 小石已經在打呼了 我洗洗澡 寫日記 等一下想看個書 我知道大石不能瞭解我的感覺 但我真的很享受這種幽靜 比起平日石爸鎮日開著電視 而且可能因為重聽,超大聲,我在房間都知道電視在播什麼 石媽超大嗓門,且三不五時會來差我做事 我真希望他們多出國玩 話再說回來 如果他們這家人願意讓我請保母 我可以確認小石白天都能好好按三餐吃 有遊戲玩,作息規律 我下班回家不用再為孩子勞碌成這樣 我想說不定我會繼續工作 但他們不准我請保母 石媽打包票 卻常常說沒空帶小孩,把小孩丟給一點都不想帶小孩的石爸 我回家之後要騙他吃粥 一見石爸經過就把粥推開,因為阿公會發餅乾 然後回家常聽他們抱怨小孩很鬧 可是我覺得他們根本就不會帶小孩 也不願意學會帶小孩 他們就是那種覺得小孩有要求就是不乖的大人 我怎麼可能把我的孩子交給這種人呢? 說什麼阿公阿嬤不會害孫子 不給正餐不叫做虐待嗎 這份優靜的成本這麼高嗎 後記:聽小瑜在算買新房子的支出,哀∼還真的很高捏 果然自由誠可貴

華德福的幼兒教育

2012年05月20日
公開
64

決定要自己帶小孩之後 開始盡情的看教育的資料 訂了親子天下 每個月都很期待 去書店也直接翻閱親子教育書籍 在博客來更直接下訂華德福的兩本書 覺得很爽 華德福的幼兒教育這本書 第一部和第三部都在廣告 不是我想要看的資料 幸好第二部的內容讓我挺有心得 還不算浪費錢 其實小小孩是很雞婆的 很愛問為什麼、很愛模仿、很想幫忙 但教育在逼他們安靜、坐好當乖小孩 學會寫字和規矩 等這些小孩長大了 變成青少年 社會卻開始質疑他們為什麼沒有求知欲、不主動 實際上都在幼兒期被抹煞了 那些愛幫忙(小孩難免是幫倒忙)、愛問為什麼的小孩 都被貼上"不乖"的標籤 華德福最主要的主張 是讓孩子從容不迫的長大 把時間和學習的主導權還回給小孩 是工業革命後,填鴨式教育的教育革命 讓小孩像小孩 可以調皮、可以好動、可以試試看、可以錯誤 我最能接受的部份 在於華德福主張一個人的成功 並非以考試成績和職場成就判斷 而是以他變成成人以後的生活品質和個人特質,是否讓他感到人生幸福,並且可以面對各種困難 他還提了一句 教育是旅行,不是競賽 小時候我以為考完試以後我再也不用看書了 長大才明白,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永遠不可能停下來 當然他也有提到電子產品對小孩的負面影響 包跨眼睛和腦部 但這我已經很明白而且在努力實踐 就不再記錄 華德福和信誼的”你的一歲小孩”有個共同的方向 就是 孩子正在慢慢的長大 叛逆、不聽話,都是過程 他們也透過這些情緒在學習社交以及認識自己 接受這件事情 並且陪著他、協助他長大 是父母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