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嘉嘉&昕恩的媽 ~Tiffany

愛孩子也愛朋友,因緣巧合踏入海外遊學代辦及安排民宿的行列

愛孩子也愛朋友,因緣巧合踏入海外遊學代辦及安排民宿的行列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寶寶學習自我控制 5 計可施

2005年07月06日
公開
19

寶寶學習自我控制 5 計可施 文�柯寶絢  本刊採訪編輯 相同的行為,爸媽有時很難在短時間內說服孩子:為什麼在家裡可以這麼做、出門在外卻不行?更讓人困擾的是:孩子常常點頭表示他懂了,不一會兒卻又故態復萌。 孩子從會說「不」開始,雖然喜歡練習跟爸媽唱反調,但還不至於天生反骨,表面說「懂」卻又故意做相反的事。台大心理系副教授雷庚玲從兒童發展的角度,指出孩子不是故意違背爸媽的教導,而是因為他自我控制能力不好,所以才做不到。 學步兒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5原因 1.沒時間感 學步兒還沒有時間感,所以無法等待。當孩子坐在餐椅上、覺得無聊想到處溜達時,縱使媽媽對他說:「等一下再帶你去哦。」他並沒有辦法理解「等一下」到底是多久,因此還是繼續哭鬧。這時有些大人會覺得他「講不聽」,而發起脾氣。 2.沒生活腳本 同樣是都是從涼涼的冰箱把喜歡的東西拿出來吃,為什麼在家裡OK,在超商就不行?因為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沒有屬於「購物」的腳本,所以他不明白一旦走進超商,就要照著「把東西從架上拿下來以後,要先付錢才能吃」這個劇情走。而生活中的各種腳本,需要隨著孩子的理解和生活經歷才能建立。 3.能力不足 孩子年紀小,受限於身高、肌肉等各項發展未成熟,很多他想做的事情、想拿的東西,都要靠別人才能完成,因此生活中遭遇了許多挫折。於是當平日可望不可及的糖果、玩具,在超市突然唾手可及時,他會立即伸手拿,滿足自己。 4.沒延宕策略 孩子有時候跟朝四暮三的猴子一樣,同樣給他7根香蕉,他卻會為了你先給他4根而比較雀躍,因為他只看得到立即的利益。就算你告訴他:「如果你現在不要拿這顆糖果,等一下我會給你2顆,可是你如果拿了這顆糖,我就不會再給你。」他依舊選擇先吃掉眼前的糖果,因為他還學不會延宕滿足。所以,當小小孩在餐廳喧嘩時,即使你誘惑他:「安靜一點,等會兒帶你去吃冰淇淋。」還是徒勞無功,因為他沒有讓自己靜下來的策略。 5.沒角色替取能力 2歲孩子還沒辦法從他人角度看事情,所以他不明白自己占著捷運的位置卻又爬上爬下,會讓疲累卻又沒位置坐的人覺得不舒服,也不懂自己站在電梯前玩耍或發呆,會影響別人出入。通常3歲以上的孩子,比較能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5計策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若琳表示,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有個別差異存在,端賴家長的教養和啟發。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而不是等到出門了、孩子鬧得一發不可收拾了,才氣急敗壞地「修理」孩子。 雷庚玲認為,自我控制學習是學齡前兒童的重要發展任務,根據研究顯示,延宕滿足的能力已經可以預期青少年時期的衝動性格,所以父母應該好好協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 策略1.主動出擊 基於對孩子的瞭解,爸媽通常可以預期孩子可能會有的表現;如果孩子從未逛過超市,很顯然地他就不會有「購物」的腳本,這時,爸媽就可以事先在家裡跟孩子演練:擺幾樣東西在沙發,讓孩子學習多用眼睛看、少用手摸;看到計畫要買的東西,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挑選,並請他將不買的東西放回原位;在動線的終點,還可以擺個箱子當作結帳處,讓孩子把錢拿給扮成結帳員的大人。不過,只練習一次是不夠的,而且模擬的狀況和臨場會有些許差異,還是需要父母不斷提醒,雷庚玲說,這種主動出擊型的教養方式(Pro-active Parenting),會讓父母比較累,但是效果很好。 策略2.良好身教示範 陳若琳認為,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再帶出門,孩子自然會有好表現。比方說,家中如果維持著吃飯一定要坐在椅子上的好習慣,外出用餐時孩子就比較坐得住,爸媽也不用追逐著孩子餵飯;爸媽在家如果總是輕聲細語說話,孩子當然不需要為了壓過大人的聲量提高嗓門,因而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如果孩子年紀小到無法克制自己,那就不要帶他去限制多的地方,像是高級餐廳。 策略3.轉移注意力 孩子會在公共場所搗蛋,通常是因為無聊,因為大人可能忙著聊天、購物,而忽略了孩子。這時,光說「安靜坐5分鐘,我給你一張貼紙」是沒有用的,爸媽還要想點辦法讓他有事做,幫助他嚐到延宕滿足的甜頭,孩子也會因而慢慢發展出自己的延宕策略。 最常見的就是轉移注意力:爸媽可以放幾個玩具在孩子的小背包裡,孩子覺得無聊時自己拿出來玩;也可以跟他玩一種「小聲講話」的遊戲,爸媽和孩子互相交換小秘密,但是不可以給其他人聽到喔! 給孩子一些任務也是個好方法,諸如:「幫爸爸找找看,養樂多在哪裡?」「你覺得媽媽穿哪一件衣服比較漂亮?」這不但能解除孩子的無聊,他也會因為幫上了忙產生成就感。 策略4.教養態度一致 想避免「父母施高壓、孩子反彈、父母妥協」的惡性循環,雷庚玲認為,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維持前後一致的教養態度。想想看:如果孩子發現在大庭廣眾之下耍賴、哭鬧,就可以做些平常不能做的事情、得到想了很久的禮物時,他當然要把握住每個外出的機會好好「表演」一番囉!若平時父母態度一致,就能建立孩子是非概念,即使孩子在公共場所哭鬧,爸媽只要平和地對孩子說明原則,甚至簡單一句:「本來就不可以啊!」孩子都能懂。 策略5.同理他人的心情感受 著名的密西根大學研究員霍夫曼(Martin Hoffman)以具有同理心和無私的孩子為研究目標,發現非常體貼的孩子,父母最常用的管教技巧,就是講理勸說——用講道理的方式,幫助孩子體會他人感受,並瞭解自身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比方坐捷運時,我們可以試著用言語闡釋別人的感覺:「那個阿公看起來很累,讓個位置給他坐好不好?」或者試著將心比心:「寶貝好累好累的時候,也會希望坐在椅子上,對不對?」接著把孩子抱到自己腿上,讓出一個位置,邀請對方入座。對方綻露的笑容,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這樣做是對的!

文章分享:養兒育女不能照書養

2005年06月30日
公開
12

我去朋友家吃飯,看見她念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在飯桌上大聲的說 :「媽媽,你笨死了,你炒的菜有夠難吃,我不要吃。」 我很驚訝一個孩子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說話,我更驚訝的是, 朋友竟然沒有生氣,反而說:「哪一道菜?你說的是哪一道菜?」   我看到孩子跋扈的樣子實在忍不住,趁洗碗時告訴朋友, 孩子不能縱容,想不到,她一肚子苦水,她也不願意如此, 她是照書在教,有一本親子教養的書中說:「當父母被子女批評時 ,不能覺得面子掛不住,甚至,覺得不被尊重而生氣, 導致親子之間不愉快的情緒,要了解孩子是表達心情, 父母要耐心聆聽,寬心對待,不能露出憤怒的表情, 不然會造成孩子的畏懼與不安。」 我看了真是哭笑不得,我問朋友,她的普通常識到哪裡去了? 怎麼會全盤接受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   孩子第一需要知道不可以出口傷人,不可以用自己是 「直話直說不懂得修飾」做藉口而傷害到別人,上面那句話 其實不是「孩子表達心情」,而是嚴重傷害到別人的自尊心, 這種話連跟同學都不能如此說,更何況是跟自己的媽媽。 孩子應該對父母敬愛而不是友愛;有敬,父母的教誨才會聽得進去。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主,孩子是從,主從的觀念連低等動物都有,動物是有領域觀念的,在馬戲團中,馴獸師一定是先進入場地, 動物再帶進來,因此動物會聽馴獸師的話,因為先來後到,客對主要讓三分。假如孩子認為父母是平輩,就難怪父母講的話孩子不聽了。     第二,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父母一生氣,孩子就崩潰, 佛洛伊德所謂的「童年創傷」,其實是指如性侵害或虐待等嚴重傷害,一般父母的教誨是不會留下人格的烙印的,反而是不教他、溺愛他 ,以後出社會會吃大虧,父母賞罰要分明,改正要及時。 很小的孩子做錯事被處罰,他可以接受,孩子不能接受的是被冤枉 ,挫折對孩子來說不見得不好,挫折有時是品格的鍛鍊. 人生原本就充滿了挫折;孩子必須懂得如何把危機變轉機, 將逆境扭轉過來,父母不可能跟著孩子一輩子,永遠保護著他。 如果能藉各種機會訓練出孩子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人格, 對他人生旅途上的幫助恐怕還更大。   第三,不是所有正向的回饋都對孩子好,孩子固然需要鼓勵, 但是做不對時更需要告誡. 孩子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學會待人接物的方法,這種學習是個內隱的學習,這種記憶直接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即使將來得了失憶症, 他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都沒有丟掉。 孩子的安全感不來自父母無所不在的呵護,而是當他需要父母時, 父母能適時給他指引。   看到現在的孩子沒有禮貌,在電梯裡見到長輩不打招呼, 在公車上不讓座,跟父母講話沒大沒小,真是很感慨。 家教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教養與風度是打開社交場合大門的鑰匙。 「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坊間有不少的「親子教養」之類的書,品質令人擔心,做父母不必戰戰兢兢,每天捧著書看,當作「教戰手冊」。養育兒女不是要照食譜炒菜,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不可以一板一眼照書教,請相信你自己的普通常識,如果孩子快樂,別人也快樂,你就做對了。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http://www.mdnkids.org/family_edition/detail.asp?sn=17 ------------------------------ 轉貼原因: 家教很重要, 關係 孩子的人緣好不好.. 我總是相信 人際好壞 重於 學業成積. 以前 炒好菜 讓孩子们先吃, 等我忙好上桌, 氣壞了.. 原因是 孩子们把喜歡的菜吃光光, 孩子愛吃 我氣什?? 氣他们 不懂分享 不懂為別人著想, 為了這事 開了家庭檢討會 晚上桌的人 換做是你 心情如何?? 很想多吃些 能怎樣達到希望?? 一次檢討會 我把我的感想都說出, 也讓孩子想出 以後處理方法.. 1.把菜均分 4 等份 2.問媽咪可否多吃些 3.請媽咪再煮一份 我讓孩子懂的分享和体貼的重要性, 只想到自己是不行的... 孩子了解後 從此 有好吃的 都會問媽咪要不要吃 不會獨吞.. 晚餐也會互相提醒 這份是你的 那份是...

文章分享: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2005年06月29日
公開
18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帶小孩出門,希望孩子受歡迎嗎? 從小細節著手,不斷地提醒, 讓良好的禮貌與習慣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 康健雜誌63期 文�吳若女 攝影�邱瑞金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董媛卿笑著形容,小孩其實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董媛卿建議,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帶孩子出去做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白當主人的辛苦,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個好方法是與孩發展一套默契。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從事幼教工作的王永弘就舉自己為例,他每天早上開車出門,會主動跟車庫管理員問好、說謝謝,久了他發現,女兒竟然跟他做同樣的動作,會揮著小手說:「謝謝,再見!」王永弘開心地形容,他從來沒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 小孩口出惡言或說話不妥該怎麼辦? 「你是豬,你白癡」、「叔叔,你的嘴巴好臭」、「媽媽,這個新娘好醜」。當這些話冷不防從孩子的嘴巴出現時,爸爸媽媽窘得想鑽進地洞裏。 理察.卡爾森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書裏說:「其實,孩子所說的話通常不代表他想要故意侮辱或傷害別人。」 但要避免出糗,父母要做的是持續教導適當的行為。因為,「當孩子再大一點時,需要學的不再只是請和謝謝,而是以正確的態度處理和成人的關係,」理察.卡爾森提醒。 比如說,孩子在婚宴上當著新娘面說她很醜,媽媽可在事後告訴小孩,不一定要當場、馬上把所有的感覺講出來,如果只想說給媽媽聽,附在耳邊說就好。 也要教小孩將心比心,體會別人的感受與反應,可問小孩:「如果別人也這麼說你,你會不會很難過?」如果會,就不要這麼說。也提醒小孩,常常說這種話會得罪人,沒有人喜歡跟他做朋友。 假如是口出惡言,則可用引導式的問句和他討論,「你一定要用這個字嗎?」、「要不要換個字來形容你的感覺?」和小孩討論他的情緒感覺,教他、建議他用使其他文雅有禮的字,會比純然的斥責更有效。 如何教小孩說好話? 網路上曾有個笑話,一個每天要騎腳踏車送小孩上課的媽媽,有一次為了小孩的一句話興奮不已。原來,是小孩在上學途中,附在她耳邊說:「媽媽,你內向賢淑。」過了好多天,她才搞清楚,原來是小孩發音不清楚,把「逆向行駛」說成「內向賢淑」,但已經讓媽媽高興好幾天。 也有個剛剛喪夫的妻子,每天以淚洗面。有一天,4歲大的女兒居然對她說:「媽媽,你不要再哭了,爸爸如果知道了會很難過,他喜歡看你笑。」她這才驚覺到,自己該振作起來。 的確,小孩的讚美或好話,常常在最恰當的時刻發揮最好的效果。幼教專家都建議,教小孩從小說好話,不只是讚美別人,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關懷人、安慰人的能力。 當然,父母的身教還是最重要的,如果爸爸媽媽常講好話讚美人,小孩的嘴巴也比較甜。如果父母嚴苛批評,小孩也難說出好話。 除了身教,父母也可善用童書繪本。因為繪本裏有許多故事比喻,還有許多人物角色,足以啟發他們的同理心、同情、憐憫與愛心,比講道理更容易培養孩子溫柔關懷的能力。 誠如斯賓賽所說:「禮儀訓練最終的目的,是要向孩子傳遞出『對人的需要關心以及學習合作』的精神。」從基本的打招呼問好,到習慣說「請、謝謝、對不起」,或更進一步的說好話讚美人,都是培養孩子學習文明禮儀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