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pinkylu

責備孩子粗心,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文)

2018年04月20日
作家/崔蘇醒

粗心是因為孩子注意力和思維發展不夠完善所致,本質是沒有學會。責備孩子粗心,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粗心。細緻全面的檢查能夠最大程度減少粗心帶來的後果。注意力訓練遊戲可以發展孩子的注意力,避免粗心。

我教過一個女孩子,人稱「郭九八」,雖然非常聰明,但每次考試總是考個九十八九分,不是小數點點錯位置,就是漏寫個題目、忘加個單位、看錯個符號什麼的,總之都是一些簡單的地方出問題,因此每次試捲髮下來,大家都挺替她遺憾的。每次家長的簽字也總是那麼幾句話:「希望寶貝別再粗心。」「比較滿意,希望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取得更好的成績。」

等見到家長,跟家長溝通的時候,她媽媽就會說:「這孩子什麼都會,就是粗心。」孩子呢,則在旁邊偷笑,還時不時吐個舌頭,心裡根本沒有什麼負擔,因為聽了家長的話,她會有一種心理暗示:知識我都是會的,只是我不夠細心,只要細心就萬事大吉了。

其實和很多家長認為的不同,粗心不是孩子的學習態度有問題,它的本質是孩子的注意力和思維發展不夠完善。

一、粗心的本質就是沒有學會。

孩子的學習過程是思維逐步發展的過程,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從不會到會,從生疏到熟練,其實是經歷了感知、注意、理解、加工、運用這樣復雜的心理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依賴孩子的注意力和思維能力,並非是態度認真了,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嚴格說起來,根本就沒有什麼「粗心」,只有學會和沒有學會的區別。本來聽懂了的題目卻做錯,簡單講是對知識雖然理解,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出現了紕漏,這不就是沒有真正學會嗎?很多知識和道理都是知易行難,靈活自如地運用才是真正的「學會」。「粗心」的孩子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精準,理解不夠深入,離真正的「學會」還有或長或短的距離。

那些考了100分的孩子,就當時而言,某一方面的思維發展的確是比那些沒考100分的孩子更完善。我不是說智商決定一切,我是想說,不要覺得「粗心」是一切小錯誤的源泉,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想辦法彌補能力上的不足,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我們就好好在哪裡查缺補漏,讓孩子真正學會,真正重視起「粗心」現象來,而不是以粗心為藉口自欺欺人。

二、責備孩子粗心,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我小時候就是個做題非常粗心的孩子,數學經常考99.5啊,99啊,計算經常出錯,偶爾還會有等式後面不寫得數的時候,每次考試都很痛恨自己的粗心,可是到了下次考試外甥打燈籠——照舊。我只是覺得自己不夠細心,從來沒有想過我是沒有能力考滿分的,所以除了細心,我也沒有想過用其他的方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粗心」給我最直接的影響是我不相信自己算出來的任何數字,那個時候家裡做點小生意,大人不在家時,每次別人拿10元、50元、100元來買東西,我都硬著頭皮、萬分緊張地算上兩遍以上才敢把錢找給人家,等人家走了以後我還得在心裡再算一遍,就這樣有時候還會出錯,明明我已經算了那麼多遍了,細心得不能再細心了,可還出錯,所以真的是我的計算能力不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上班。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困擾了我整個學生時代的計算問題幾乎不再成為問題了——比別人晚了這麼多年,我的計算能力終於發展完善了。

孩子的粗心很多是因為「視而不見」:等式後面沒有寫得數啊,單位名稱沒有加啊,小數點點錯啊,漏做題目啊,忽略重要做題信息啊(數學尤其突出,語文、英語等學科也有此類情況)……「視而不見」不是孩子不想看見,而是孩子的注意力發展跟不上。

我們可能也會忍不住責備孩子:「怎麼那麼不細心,人家白紙黑字寫著,你眼睛長來幹什麼的?」孩子不夠細心,的確有心浮氣躁的情況,可是我們換個角度想一想,孩子怎麼會不知道考試的重要?他考試的時候會寫寫玩玩,漫不經心嗎?絕大多數孩子是不會的。粗心的孩子,他也比較認真地做了考卷,也許還檢查過,但是當時他的確沒有「看到」出問題的地方。

舉個簡單的例子,孩子第一眼看「456+264÷12=?」,他先看到了「456+264」,於是迫不及待算出答案,接著再去除以12,得數等於60。等他看到老師鮮紅的叉號的時候才會想起老師講的「先乘除後加減」的法則,於是恍然大悟。其實在做題的時候,這個法則他並沒有忘掉,只是在加工信息的時候沒有一下子提取這個綜合算式的全部,即「456+264÷12=」,他看到了「456+264」就開始了計算,忽略了後面的「÷12」,這種「忽略」是因為大腦在處理計算的同時有時候抽不出精力來兼顧計算法則,所以就顧此失彼了。

感知、注意、理解、遷移、運用,學習的這五個步驟,很多孩子在理解步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知識遷移運用的過程中,還不夠熟練和精準,就像「先乘除後加減」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熟練、準確地運用可不是件容易事。

如果孩子的態度已經認真得不能再認真,家長也盡力起到了督促作用,那我們就必須得承認,此刻孩子的「粗心」是能力所限,思維發展還不夠完善,我們只能等待。

有些在當下困擾我們,怎麼都不能得以解決的問題,經過反覆訓練,或者經過幾年後根本就不是問題。這些「粗心」孩子的問題絕大部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觀。

家長在認識到粗心是孩子的能力問題以後,就不要再因此批評孩子了,因為「粗心」往往已經讓孩子失去了學好一門學科的信心,家長還責怪他不夠努力,只會讓孩子越發沒有學習熱情。



家長首先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的問題到底在哪裡,錯誤的本質是什麼。例如孩子做綜合算式總是看了一半就動筆算,就有可能是孩子視廣度有問題,若真是這樣,那家長多和孩子進行一些視廣度訓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一次家庭教育分享會上我聽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妞妞上三年級,數學經常考八十多分,上九十分就很難。她媽媽非常著急,也想了很多辦法,孩子卻越學越吃力,經常在做數學作業的時候喊:「媽,來給我講講這道題吧!」可媽媽講題剛開了個頭,妞妞就說:「哦,我懂了我懂了,你別說了,我會做了。」妞妞的數學老師對媽媽講:「孩子看似讀不懂題目,其實是讀題習慣不好。」

到了中年級,孩子讀數學題時很少會遇到不認識的字,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從依賴爸爸媽媽幫助讀題過渡到孩子獨立審題。有的孩子要麼是閱讀能力弱,要麼是理解能力差,往往粗讀一遍題目不能很好地理解題意,就會放棄自己讀題,讓家長幫忙。

家長在讀題的時候呢,往往在斷句重音等方面已經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所以孩子聽了家長讀題就一下子會做了。可是考試的時候誰來幫孩子讀題呢?平時孩子自己不會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考試的時候就是眼睛瞪成銅鈴也不行啊。從現在開始,就讓孩子用手指著題目,一字一句地讀題,一遍不懂再讀一遍。

妞妞媽媽聽了老師的建議,堅決執行,每次妞妞讓她讀題,她都拒絕說:「你自己先用手指著題目讀三遍再說。三遍不行,再接著讀,直到讀明白了為止。」在媽媽和妞妞的共同努力下,半個學期以後,妞妞的數學考了93分,這都歸功於她改變了學習習慣。用手指著題目一字一句讀題這種方法,讓她審題更專注了。

四、檢查要仔細、全面,最好進行多次檢查。

想讓孩子避免因為粗心造成的失誤,家長還可以幫助孩子養成檢查的習慣,檢查就是亡羊補牢。

平時作業不一定每天每科都檢查,主張一天檢查一門學科即可。一般檢查不少於兩遍。第一遍檢查,數學只看看有沒有漏題即可,語文、英語除了檢查有沒有漏題,還要審視一下自己寫的是否有錯別字,單詞拼寫是否有誤,接下來要進行細致的第二遍檢查了。

數學做題和檢查盡量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四年級的一道應用題:學校五月份計劃用電480度,實際少用60度。實際用電節省百分之幾?孩子做出的結果是12.5%。有的孩子檢查時就直接把式子再算一遍,但是他忽略了,也許這個式子本身就是錯的呢?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算出的12.5%變成已知條件放回題目中,算一算「480×12.5%」,看能否得出原題中的60度這個已知條件。這樣檢查的好處就是等於把題目重新審視了一遍,比較嚴謹。

語文和英語呢,我們在監考時發現,很多孩子檢查試卷時就像拿著廣告彩頁那樣,反過來再正過去,一遍遍地去「讀」卷子,有的孩子甚至連讀都不讀,只是反反覆覆琢磨自己寫出來的字對不對。他忽略了一種可能,也許這道題從一開始自己的理解就是錯的呢?


所以語文和英語需要從頭審視題目,把自己寫出來的答案遮擋起來,再次認真讀題、審題,在心裡默默做一遍,最後把得出的答案跟自己已書寫的答案對照一番。

比如,語文中有一類題目叫看拼音寫詞語。這類題目,有的孩子檢查的時候只是反覆審視自己有沒有寫錯字,其實有一部分出錯的孩子不是因為字寫錯了,而是從拼讀拼音就錯了。還有按照課文內容填空,填寫沒有錯字,但是會有多字、少字、和題目的上下文聯繫不通順等錯誤。如果檢查的方法不對,只看自己寫的內容,就是看上十遍也不能發現錯誤。所以檢查要從讀題和審題開始,而不是直接審視自己寫的答案。

有了良好的檢查習慣,孩子答題的正確率就會高一些。

五、平時可以做一些注意力訓練遊戲。

聽、說、讀、寫、玩,隨時都能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我們班有個家長,在家就喜歡跟孩子玩「復讀機」遊戲。他們家一邊看新聞,一邊重復主持人說話。

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有時候我們在重復別人說話的時候會漏聽某句話。這個訓練其實就是要求孩子一心二用,一邊聽,一邊說,逐步減少重復錯誤的次數。每次訓練10分鐘左右,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孩子的注意力就比原來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們還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抄寫比賽。同樣一段文字材料,兩個人同時進行抄寫,比一比誰抬頭看字的次數少,正確率高。

我喜歡在班裡和孩子們進行朗讀比賽,主要比比誰在讀課文的時候一字不錯,因為這樣不僅訓練課文朗讀,還能訓練孩子的注意力。這個要求看起來很容易,但是從來沒有人能一字不錯(不添字,不掉字,不反復)地從頭讀到尾。

後來,我就在課堂上為孩子們演示過一次一字不錯讀完全文的「絕技」。其實我不過是仗著比他們大上二十幾歲,注意力發展更完善的緣故。我還告訴他們讀課文一字不錯的方法——讀前看後,也就是我們在讀前一句的時候,要提前注意到下面的句子,這樣可以提前看到下面的句子,避免犯錯。知道了方法後,孩子們非常興奮,非常勇躍地挑戰我,可是能一字不錯讀下來一篇課文的學生還是不多,而且一字不錯的孩子學習成績都還挺好。

這也不奇怪,孩子的學習成績和注意力有很大的關係,注意力集中程度高的孩子,學習成績相對就好一些。經過鍥而不舍的自覺訓練,現在孩子們讀得比原來強多了,他們總想著超越我,我當然樂得當好靶子,這種一箭雙雕的事兒,當老師的高興還來不及呢。

總之,粗心就像是感冒一樣,是「常見病」,我們可以讓它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治而癒;也可以對症下藥,治療粗心;我們還能通過訓練,做好預防,讓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防止粗心再來騷擾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