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家有二比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小小人游泳真的好嗎?我家的經驗

2007年04月15日
公開
14

我們家小孩是去年三歲半夏天時,先游過十堂左右零散的課,然後八月初我趁暑假給他上了兩週的密集班(一週五天),有一些小小的心得和結論 會去上是因為我家老大太愛了,愛到洗澡時自己在練潛水閉氣,除了不想錯過他珍貴的學習動機,我也對"游泳可以強身,改善過敏體質"抱著美好想望,不過密集班上完我有一些更明確的想法 1.小小孩要克服對水的恐懼是要花時間的,所以需要投入相對的時間成本(若要請人教,當然還有金錢成本),投入了成本家長就會有期待,有了期待就會心急,這是當時我看到許多家長的情況 2.小小孩的能力其實很有限,教練的指令一下,手做到了腳沒做到,當然長期讓他游會有成果,還是回到第一點,時間成本跟金錢成本;所以跟訓練尿布一樣,越大訓練能力越好越容易成功,我家小孩的經驗告訴我,大班以上再去學,應該會學得又快又好(如果我沒有拖著老二,家長自己常陪去更好,又是另一種意義),否則就是要選擇一對三以內的個人班 3.以我兒子的例子,今年我還是會讓他去游,不過不游密集不以學會為目標,而是讓他保持對水的興趣+取代家長無法陪游的方案 4.最後重點來了,一對8-12的幼兒班,多數時候孩子是半身泡在水裏等待輪流,這樣真的有達到運動的功效??還是只是增加感冒的機會&以大量時間換取成果(我們要的不就是要"學會游泳"),另外,水池裏的氯及相互傳染的風險是更大的 再參考雲雲的媽媽家這篇筆記,也許游泳不是破除過敏唯一的迷思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55358&op=dt&lno=81801572&no=1102217

7招讓小朋友愛喝水

2007年04月12日
公開
58

康健雜誌101期(2007/04) 文.梁嫣純 攝影.蕭世英 「我不喜歡喝沒有味道的水!」國小三年級的偉杰向大人宣告,爸媽擔心他水喝太少對身體不好,只好放任他把飲料當開水喝。 像偉杰一樣的孩子並不少,在一所國小的家長會中,老師反映有些孩子在學校只喝包裝飲料不喝開水,不料有位家長的回應是:「喝飲料解渴很正常啊!」 對於多數的孩子來說,平淡無味的白開水,怎能跟甜蜜爽口的汽水、可樂、包裝果汁、珍珠奶茶……相比,糟糕的是,有些父母也抗拒不了飲料的誘惑。 殊不知市售的飲料熱量高、營養少、還添加了人工的化學物質(香料、色素、防腐劑等),不僅影響孩童的發育,還會危害健康。 加工飲料不能取代白開水 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物質,從頭到腳、包括皮膚在內的所有器官,正常運作都少不了水。 美國的一項研究指出,每天飲用一杯含糖飲料的小孩,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增加1.6倍之多。 而且含糖飲料的熱量高,許多研究證實,長期攝取高熱量、低營養價值的食物,可能造成肥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醫學博士貝曼格利還強調,發育中的孩子若以含糖或化學物質飲料取代白開水,不僅有礙生長和發育,還可能引發氣喘、過敏等疾病。 若你的孩子常喝可樂、汽水等含有磷酸鹽飲料,則小心喝多了會影響鈣質的吸收,侵蝕孩子的骨本。 從小就喝白開水 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必須從小開始,就像種樹一樣,一開始用心扎穩樹根,才耐得住往後日子的風風雨雨。 台大醫院營養師翁慧玲認為學齡前的家庭教育很重要,從小就該培養孩子喝白開水的習慣。如果孩子從小習慣喝糖水,長大後才要他回歸自然喝白開水,就像由奢入儉一樣難。 翁慧玲有兩個女兒,她跟大部份的家長一樣,也會面臨孩子吵著要喝飲料。她的做法是,從嬰兒時期開始就不主動提供糖水,女兒們自然不會要求。直到大女兒上幼稚園才「破功」,有一天她放學後突然吵著要帶蜂蜜水,因為很多同學都有。 「蜂蜜水太甜了不健康,喝多了會變成大胖子,」隔天翁慧玲還是堅持女兒要帶白開水,結果她連一口都沒喝。於是她藉機教育女兒飲食與健康的重要性,並約定一個星期可以帶1∼2次蜂蜜水,但平常還是要喝白開水。現在翁慧玲的大女兒已經就讀國小四年級,早就度過了對蜂蜜水的好奇心,現在每天上學都帶白開水。 翁慧玲根據營養師的專業及個人經驗,提供家長們幾點建議: 不主動提供 建議家長不要買、也不要在家裡貯放飲料,讓孩子渴了就只能喝開水。就算偶爾讓孩子解解饞,也當場就喝完,不要買個半打一箱的,讓孩子打開冰箱就有。 不必過度焦慮 當孩子吵著非飲料不喝時,翁慧玲建議家長別因為擔心他的水份攝取不足而妥協。「一個『怕』字,家長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她提醒除非孩子出現脫水的現象(活動力不好、皮膚乾燥、嘴唇乾裂等),否則家長不必太焦慮,況且用飲料代替白開水不見得對健康比較好。 家長的立場堅定且一致 覺得是對的事,就要堅持立場,而且所有家長必須溝通好,千萬不要發生「跟媽媽要不到,跟爸爸要就有」的「漏洞」。 翁慧玲的大女兒有陣子一直吵著要喝奶茶、咖啡,但是不論是跟媽媽或爸爸要求得到的答案都一樣,她就漸漸調整自己的行為,不再吵了。 翁慧玲提醒家長「要耐得住吵」,因為孩子的「拗」是一時的,養成好習慣可以受用一輩子。而且她也發現,孩子在拗的時候,設法轉移他的注意力,也許就忘了。 就像有一次她去接女兒下課,女兒說想吃炸雞,翁慧玲答應如果路上遇到賣炸雞的就停下來買。結果回到家女兒才想到「炸雞呢?」「因為路上沒有遇到,所以就沒買啊!」女兒也只好接受了。 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 翁慧玲提醒家長在拒絕孩子的同時,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否則孩子可能會認為「不是不能喝,是你不讓我喝」。 有時候一味地拒絕,也許會得到反效果,遇到這種情況翁慧玲會跟女兒們約好「一個星期有一天可以帶蜂蜜水」、或「每個星期六可以吃炸雞」,幫孩子解饞,也滿足她們的好奇心。 但是一定要幫孩子建立「偶爾喝飲料可以,但平常要喝沒有味道的水才是正常」的觀念及習慣。 身教重於言教 自己喝著可樂卻要孩子多喝水,沒有說服力,孩子也會覺得不公平。 「其實孩子沒有那麼難教,你平常給他什麼,他就是什麼,」翁慧玲提醒家長,平常除了教導孩子健康的飲食觀念外,自己也要過得健康。 孩子是看著父母長大的,他看到爸媽口渴了就倒杯水來喝,自然就學著喝水;如果他看到爸媽經常到冰箱找飲料喝,就算當面不敢,背地裡也可能偷偷暢飲。 化被動為主動 想辦法讓孩子喝水,但要給得自然,不要刻意,因為有些孩子看透大人的用意,會故意唱反調。翁慧玲營養師提供幾個方法: .在孩子活動的地方準備一瓶水,觀察他喝了多少,如果喝得太少,再提醒他但不要強迫。 .非正餐的時間,當孩子渴了或餓了向你要東西吃時,請他們先喝水再說。 .經常在孩子的面前喝水,用行為來教育他們多喝水是生活中很自然且必要的事。 妙方引誘多喝水 可以在開水中加入檸檬片、蘋果切片,讓水看起來很漂亮,而且有淡淡的水果味,增加孩子喝水的樂趣。 翁慧玲營養師強調,父母的觀念及身教很重要,她相信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教育正確的飲食習慣,「你給他什麼環境,他就會照著走。」

轉貼:大手牽小手,我們上學去 - 談幼小銜接

2007年04月10日
公開
8

陳曉芸老師 / 幼教工作者 「池塘邊的榕樹下,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 記得,自己的童年只有蛙鳴溪水,沒有車水馬龍;只有與鄰居街坊的孩子,一起在街頭巷尾嬉戲至日落,沒有在家守候電視、電腦的小孩;只有扮家家酒、跳房子,沒有趕不完的補習(英文、珠心算…)。所以,我喜歡以這首「童年」送給孩子,也送給即將有小孩步入小學的家長。 然而,放眼現今學齡前的家長與幼兒園,不斷地在孩子學習ㄅㄆㄇ上費盡心思,只為了讓孩子做好入小學的準備。難道,入小學的準備只有把ㄅㄆㄇ學會就好了嗎? 曾有一位任教國小低年級多年的老師告訴筆者「ㄅㄆㄇ不會,我會教,自理能力差或社會性有問題的,我們能做的很有限」。 筆者恰也曾在多年前和一位教授在幼兒園內,針對即將入小學的小孩進行測試和評估,作了項相呼應的澄清 - 幼小銜接並不是提前預習小學的課程,而是讓孩子在各項發展上做好準備,以順利適應小學生活,這些發展項目大致為:注意力、知覺速度、反應能力、空間概念、精細動作、語文能力、數字能力、穩定性、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其中,筆者認為最重要且值得一提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許多家長容易忽略的。 在筆者的教學經驗中,發現不少幼兒無法自行解決問題的案例,這些幼兒不但要等大人指令才會有所動作,而且挫折容忍力很低。 試想,幼兒園的師生比為 2:30,國小卻是 1:30 以上,這樣的比例間接也顯示出國小學童有很多時間(如下課時間)必須自行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與衝突。 然而,在現今社會裡,父母生的孩子較少,無形中「幫」孩子做決定、「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情形也相對地增加,以至於讓孩子不知道要怎麼去面對人生的種種衝突與矛盾,也不知道要怎麼去面對失敗的挫折感。 此外,目前的開放教育重視創意學習,注重孩子蒐集資料與思考問題的過程,以及強調家長的參與,但在筆者與家長的交談中,卻發現仍有一些家長不太熱衷於參與孩子的學習,然而,家長的支持與鼓勵對孩子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惟有心中充滿愛的孩子,才有信心與勇氣面對學習的下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