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家有二比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們家公幼的優點

2009年05月01日
公開
37

我們家唸的是漳和國中附幼,永平跟福和我只有粗淺的了解,比較建議直接去有唸的媽媽家問細節,因為不是每個人都上家族或討論區,上次有人來問我,我有拿學校的教材給她看 1.想唸公幼的原因是什麼??大多數人是為了省錢,既然是可以省錢的地方,就必須清楚跟私幼一定有差異,公幼一個學期4.5個月17000左右,等於一個月四千不到,再加課後留園到六點一個月六千不到,在中永和私幼一萬元出頭(註冊費攤下來)的行情,等於是半價,值不值得,我覺得很值得 公幼老師不會對家長呵護備止,不會對小孩百般服侍,但是她們很直接,說實話,如果小朋友有些地方不太ok,不能期望公幼老師發揮服務業的精神,但是可以適時地把球作回去,跟老師好好配合 公幼不會小班寫字中班拼音大班就英文一句句,但是他們重視孩子的基本能力--生活常規與自理,同儕相處及主動學習的習慣;常常看到的是,大家又想唸公幼便宜,但又希望孩子什麼都學到小一才不會跟不上,但,小學跟不上大家的,真的是沒有早早寫字學注音跟英文的公幼生嗎??建議大家問問小學低年級的老師就知道了,注音跟不上是一時的,基礎能力跟家長配合才是孩子低年級練就自我管理及主動學習的關鍵 2.公幼的抽籤是有一番學問的,如果一定要唸公幼就一定要搞清楚,尤其是中班生 永平四班前年招收60名,中班生只剩四個名額;去年招生80名,中班生一個都沒有,大班還備取到26;今年招生額應該可望在100上下,但,還是需要拜拜的~ 漳和前年招生60名,中班生有30名;去年招生人數我忘了,備取到60左右,今年招生人數有提高,整體而言錄取率是比較好的 福和只有一班,但據說知道的人少沒有招滿 公幼招生的順序說明看這篇 http://www.babyhome.com.tw/mboard.php?op=d&sID=2283116&bid=11&r= 3.考慮接送距離,寒暑假安排,及是否需要課後留園 有些人會因為小學而選擇公幼,或者兄姐在小學接送方便而選擇該小學公幼,所以這就是中和國小永平國小分母比漳和國中福和國中大的原因;漳和有課後留園跟暑假班,沒有寒假班,但這開辦與否還是看各校作法及統計人數--所以公幼備取的人不一定要灰心,很多人抱著抽抽看的心抽中了,還是會回頭唸私幼,或者因為課後留園人數不足沒開辦無法讓孩子唸公幼也會空出名額 4.參觀環境,看一下硬體設備有無不適之處,不要急著下結論,可以上來問人 看學校不能只看感覺,很多學校都是老學校了,沒有私幼的新穎,但硬體的維護有沒有用心&經費是可以觀察的.漳和除了有大操場,還有風雨操場,戶外活動空間也很足夠,各種大小腳踏車可以讓孩子使用,也有活動室跟遊戲室,一樓是辦公室廚房跟餐廳,二樓是教室,三樓才是圖書室活動室,整棟是幼稚園使用,環境也會有國中生幫忙打掃,老師跟家長也都有下去幫忙,校長很注重衛生,消毒擦洗是天天都在做的事,我兒子是氣喘兒,一年總要去醫院住個1,2次,但是他上學後小感冒很少 餐廳跟教室是分開的,孩子每天得洗5次以上的手 5.問問家長該校老師的風評,好的公幼老師觀念新,很有責任感,願恴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比媽媽還會帶小孩,如果不是,就不需送去 公幼都會有幾位是固定的老師,通常只要這幾個的觀念及對待孩子的態度正確,整個教學風氣就會好,我們的老師帶二三十個孩子都是輕輕鬆鬆,看待孩子也都會用他們的眼光來看,不會一昧用大人及老師的權威壓小孩,還常常開導這些太過緊張或嚴厲的媽媽,極少處罰孩子 我身邊的經驗是幼稚園一定要唸個兩年,因為要磨孩子的同儕相處跟班級經驗,會帶的老師能讓弱勢的孩子不受到欺負而是幫助,會讓強項的孩子更懂得謙虛及幫助他人,這些不磨好,小一老師根本沒空處理 6.公幼的餐點都不錯,但還是有細微的差異,永平的伙食好是出名的,永和的公幼公托餐點多半是完整的主食(澱粉)+主菜(蛋白質)+副菜+青菜+湯+水果,還會標示熱量,漳和的餐點是週二四同上,週一三五是主食+湯,例如翡翠銀魚炒飯+蘿蔔排骨湯,完整度有差一些些,但是優點是阿姨很會作菜,不太需要用加工半成品來替代,品質跟衛生上就比較優;早上跟下午點心也多是自製品,不怕孩子吃,選用的牛奶餅乾等都是有牌子的不會去買市場零售東西來充數 7.教學內容可以參考各校的網頁,會有詳盡的教學內容及照片甚至教學檔案,大抵都是主題+角落,及部份的混齡,所以,還是看老師怎麼帶 http://kids.chjh.tpc.edu.tw/class/main.php 學習檔案區都有教學內容,每學期都有3-4個主題,孩子們都很投入也學到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對任何事務都有熱情學習的心 漳和的作業算是多的,因為聽說很多北市公幼完全沒作業,以大班來說,週一是數學遊戲,週二是母語唸謠,週三是國語文,週四是親子共讀,週五是學習檔案跟國語作業,中班就會"認"注音,大班才有寫字,下學期會開始抄聯絡簿 中班我記得除了數學遊戲,認識注音跟親子共讀,比較有特色的是靜思語的課本有二種,一種是生活常規的學習檢討,一種才是說好話 最後要講的一點是重視學校跟家長的溝通,以漳和而言,雖然沒有像私幼天天寫聯絡簿告訴妳小孩大小便幾次,但是管道非常多 @每週的學習檔案,每天的聯絡簿(大班) @校內各種活動的聯絡單 @每天送上學接放學的討論時間 @校門口,走廊公佈欄每月主題的成果呈現,成果展 @開學的親師座談會及期末的同樂會 @每週家長成長課程免費上課 @網站經常更新照片,提供學習檔案下載 還有問題,可以再提出來討論~

父母不是最好的老師 中產都會家庭的教養困境

2009年04月14日
公開
40

文章出處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7268 一顆握在手心的種子不會長大,一顆被丟到土裡,承受日曬雨淋的種子卻會發芽。台灣少子化一年比一年嚴重,得到太多關愛的孩子,因為父母為孩子做太多而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同時間,台灣的單親與隔代教養卻也在增加中,與父母鮮少相處的孩子沒人管,也沒有方向。 父母需要更多教養的協助,易子而教、跨國交換家庭、同村共養的潮流正在台灣各角落發生。放手真的很難,但放手後,渾身髒土的種子卻開出了令人驚豔的花朵。 趁著週末,台北市梁醫師夫婦開車帶著國一和小五的一對女兒,沿著苗栗中海拔獅潭山區走去;途間藍腹鷴咕咕的叫聲劃越濃密的森林,引擎熱烘烘的車子停在方圓兩公里只有幾戶人家的莊園前。 梁醫師一家人不是來度假的,而是準備把女兒「寄放」在朋友陳香秀的家裡,來個「易子而教」的計劃。 都市家庭能給的生命體驗較單一,而且容易有過度溺愛孩子的情形。於是,在這短短的週末,他們的女兒們得跟著主人的孩子們,撿木柴、折樹枝來煮熱水,同時到菜園拔草、施肥、打掃羊舍、洗自己的碗。 擔任教師十多年的苗栗仁愛國小主任陳香秀,深刻感受這代小孩在中產父母的教養下,因父母為孩子做太多而失去基本的生活能力。 在她的屋子裡,不管哪家的孩子,都得共同分擔家中勞務。 原本不習慣動手的都會孩子,換了環境,行為和態度也轉換了。 每個家庭像座孤島 已經有不少都會中產階級父母意識到自身的教養困境。在家庭單位原子化,每個家庭像座孤島、雙薪家庭更顯得勢單力薄的父母們,已開始發現--自己不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最新的數字顯示,台灣養育子女的環境正大幅改變。 台灣家庭結構中,單親、祖孫(隔代)教養成長的比例,在過去七年,增加約十四萬戶,兩者戶數已超八十萬戶。此外,核心家庭(夫婦兩人與子女)的戶數仍佔最大多數,約有三百二十萬戶(約四三%),而三代同堂比例持續下降。 家庭型態變化太快,支持系統的減少,都讓父母、單親爸媽、阿公阿嬤的教養變得艱難。 這一點,日本走得比我們早了多年,而且付出很大的代價。 全球知名的國際動畫大師宮崎駿,在電影中總傳達環保、反戰、希望和愛的概念,是許多父母和小孩心中的好老師。但前年他的兒子宮崎吾朗來台宣傳時,卻在媒體前如此形容宮崎駿,「他是一百分的導演,卻是個零分的爸爸。」 宮崎駿也曾在他的書《出發點》提到自己是過度工作的父親,經常深夜返家,養育兒子的工作幾乎都交給妻子負責。 他的動畫是許多父母好的教養題材,但本人卻因忙碌而無法好好教育自己的兒子。 日本過去的教養困境,目前也籠罩著台灣。 台灣的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有多少? 近四成的父母每天花不到三小時與六到十二歲的子女相處。親子間常剩下行禮如儀的問候、不清楚彼此生活的細節。 小孩生活和學習對象也只剩父母,但雙親又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 許多家庭已像是個冷清的旅舍,父母是早出晚歸忙碌的「p.m.父母」,親子成了交談甚少、眼神沒有交會的寂寞旅人。 透過國際扶輪社到宜蘭頭城寄宿、學中文的十九歲墨西哥女生馬文,就觀察到台灣父母的忙碌。 她和其他外國學生,三個月會換一個寄宿家庭,其中有不少家庭是週一到週五看不到爸爸或媽媽的景況。「台灣的家庭很少聚在一起吃飯,親子見面時嚴肅又有距離,沒真正的對話和交流,」習慣墨西哥大家庭生活的馬文說。 但在墨西哥,馬文父母會趁著孩子兩點下課時,小溜回家一起吃飯、談天,之後再回去工作,彼此很親密。台灣的家庭文化顯然給馬文不小的文化衝擊。 台灣父母異常焦慮 主計處最新的社會變遷調查顯示,父母在照顧學齡前孩子的前兩項困擾,是「無足夠的時間照顧小孩」、「經濟負擔太重」。而學歷愈高愈覺得時間有限。 少子化加上陪伴與照顧不足,這使得台灣父母異常焦慮、罪惡感上身,而以各種物質和妥協溺愛與寵愛孩子。 如果參觀過托兒所,有些畫面是很難忘懷的。五歲的孩子進到托兒所裡,一屁股栽坐地板,倚著牆角雙腳打直,眼睛偶爾瞟著老師,再瞟回自己的鞋子,似乎等著老師幫她脫鞋。 就這樣師生彼此拗了二十分鐘,僵持不下,老師大聲喝令脫鞋,學生才施點力氣把鞋脫掉。 在幼教界多年的世平幼兒才藝學苑執行長陳姵曲感受到下一代被照料得太好,她曾聽過孩子對新來的外傭說,「這房子以後都是我的,妳飯要煮得好吃點,把我們照顧好。」 她也提及,有許多小孩更是開口閉口都以「你」做開頭。「你脫啊、你拿啊、你餵啊」,都是被服侍太好的孩子。 一位台北市北區的國小美術老師就抱怨他收到的美術作品,幾乎是家長代勞,「好像在改家長的作業」! 寵愛的結果使下一代普遍欠缺冒險精神、無法明辨是非、欠缺紀律,也延遲成長。  原子化的家庭無法提供好的陪伴、難以建立好典範,使得父母大量外包教養責任。 媒體人陳安儀前陣子陪著女兒參加班親會,現場一位父親舉手向老師提問,「能不能把課後輔導延長到八點?」 在七年前為照顧孩子辭去工作的陳安儀說,「外包教養」已是雙薪家庭的普遍現象。 教養責任大量外包 但外包多半給孩子的是智商與偏狹的知識和技能,而不是更多好的典範或做人處事的圓滿。 幼兒到高中,父母多半仰賴學校、課輔、寄宿、補習班、才藝班重複的智能操練,體能與人格鍛鍊較少。 特別是進入國高中的升學階段,卡在嚴峻升學制度的斷崖,親子關係更容易緊張。 今天段考成績如何」、「為什麼你總是考不過王媽媽的兒子」、「我已經送你去補習怎麼還考成這樣」……親子對話如履薄冰。 根據主計處調查,父母與十二到十八歲孩子(正好是升學壓力最大的這段期間)發生爭執的原因,第一就是「求學態度」(佔五六.七%),其次是作息時間安排(四四.九%)。 兩年前,《天下雜誌》揭開台灣的「直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現象,描繪有能力的中產或富有階級父母,像是掛上螺旋槳不停盤旋在孩子上方。他們透過無所不在的能力和網絡,從小就為孩子累積比賽成果,做為未來申請入學時的憑證。從交友、興趣,到志願的選擇,都由父母強力介入。 陽明大學醫學系教師發展中心主任范佩貞,長期觀察台灣資優的醫學院學生家庭。 以陽明醫學院學生為例,學生父親為醫生的比例高達一五%以上。她的研究形容,醫生家庭普遍屬於高成就取向,特別是母親若是專職家庭主婦的「醫師娘」而且與先生教育程度差別大者,容易把孩子的成就等同自己的表現。「一旦孩子在學業上失敗,就會壓垮母親,子女也容易挫折、沮喪,」她說。 孩子就像一把拉得很滿的弓,隨時有斷裂的危險。 把一生奉獻給原民部落,在蘭嶼和台東部落擔任校長的鄭漢文就深刻反省原漢價值的差異,「孩子成長過程不能只有能力的給予。」 他指出,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人的烘托,但現代父母太強調孩子要靠自己生活、與他人競爭,卻忘了要學會尊重、學會秩序、學會讓步、懂得彈性與伸縮。 教養協助正流行 不少孤單的父母或原子化家庭,開始向外尋找全面教養的協助。其中,有幾個重要趨勢。 趨勢一:現代的同村共養,建立家庭聯盟。(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緊鄰太平洋、大武山的台東縣新興村的排灣族部落,這幾年重拾部落「同村共養」的精神,學校、教堂、社區發展協會共同建立「孩子是部落裡每個人的孩子」的概念,鼓勵孩子不只跟同儕做「水平」 學習,也向大人進行「垂直」學習,每位大人必須擔起教養下一代的典範責任。 好的社群早被證實是教養成功的重要關鍵。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早在六○年代就有人以義大利城鎮做研究,發現當一個城鎮緊密的時候,生活其中的人心臟病的比例少了,人們因為彼此支持,孩子也很難變壞,整體學習氣氛也較樂觀。 多年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仍是總統夫人時,就提出「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同村共養)的概念,認為孩子必須在社群的照顧下才有健全人格的可能。 台灣過去的農村、眷村原本就提供群體生活、多種典範的環境。 前陣子由王偉忠製作,收視破六%的電視劇〈光陰的故事〉,說的是眷村故事。不少在眷村長大的孩子,包括王偉忠都承認,緊密的鄰里、社群就像個大家庭,有彼此扶持的溫暖。 《魔戒》譯者朱學恒是少數有眷村經驗的六年級生。他回憶眷村擴展了他的生命經驗,當他出了校園,反而容易跟跨年齡、跨背景、跨文化的家庭互動。「有人家很窮,有人很小就有任天堂可玩,從小看到這麼多不同的家庭,才知道原來家的差異性如此大,這時一個人的彈性與包容力就出來了。」朱學恒回憶。 冰冷的都市中產家庭或許無法複製農村或部落的環境,但重建社群不是不可及的夢想。 七年前,陳安儀號召網友成立台灣第一個母乳協會,讓母親彼此經驗交流、分享育兒經。 為了幫大女兒找玩伴,七年前她更組織了「Play Group」(PG);PG主要的目的是幫孩子找玩伴,同時減輕母親帶孩子的寂寞。參與PG的母親經常在週三的午後,帶著孩子們到植物園賞花、或在家裡烘焙蛋糕、甚至開車野遊玩沙。 之後,台灣各地陸續出現數個不同類型的PG;有些PG強調七歲前不給孩子看繪本與電視、不提供塑膠玩具;有些則像陳安儀的PG強調人際互動、接近大自然。 這種多元社群的確為親子關係帶來正面動能。 除了母親找到讓自己可以「喘息的家庭」幫忙外,不同的家庭環境可做為教養的參考點,對父母或孩子而言都是新的學習,多元的情境與範例幫助父母內觀自省。像當母親看到其他母親三歲就讓孩子獨立睡覺、吃飯,就會克制幫自己小孩動手做的念頭。 趨勢二:易子而教,多元的學習典範。 這概念源自《孟子》〈離婁〉篇,認為由中立第三者的觀點教養小孩,不傷感情又有效。 這幾年,在新竹縣市,有一群高學歷的竹科、工研院工作的父母就彼此「易子而教」。數個家庭經常共同出遊、設計學習主題,每對父母負責引導自家以外的小孩。 他們的易子而教是偶爾把孩子放到對方家裡居住,欣賞和適應別家的生活模式。或者,數個家庭出遊時刻意帶領別人家的孩子。 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研究員湯茂竹說,「以前顧自己的孩子常說孩子懶惰,但別人看到我們的孩子都會說你的孩子多棒。」 父母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子女,子女也更懂得珍惜父母無私的愛。 這群高學歷的父母深刻感受到,當更多家庭聚集,家的物理空間變大了,碰撞起衝突的頻率就減少。 范佩貞指出,和課本或知識相比,人們的確容易接受活生生的身教,「在複雜環境裡,幫孩子尋找能接受的role model(榜樣),更顯重要。」 其實,易子而教對親子不和的家庭,特別有效。台北市開平餐飲學院,就有易子而教制度的設計。 當學生違反校規,學校請家長申請學生觀護,由校內受過心理諮商等課程訓練的父母,擔任犯規孩子的指導員。 開平創辦人夏惠汶表示,會出現問題的孩子,通常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出現停滯。 在易子而教的過程中,孩子面對另一位新的教養者會較寬容,新的教養者提供的意見對孩子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壓力。 開平家長會會長廖惠生和兒子廖偉廷的父子關係,就在易子而教中被修補。 廖惠生曾是個掌控欲強的父親,無法忍受兒子無節制地玩線上遊戲、吃垃圾食物。他曾公開分享當時的心情,就是「對孩子期望很高,希望他能成為我眼中的好小孩。」 進了開平後,廖惠生跟著夏惠汶學習親子共學的課程,他也擔任校內其他學生的指導員,理解同年紀孩子的迷惘與心情。 現在的廖惠生比較放手了,跟兒子的關係也不再緊張。為了支持兒子到義大利進修學廚藝的夢想,他還和兒子一起學義大利文,當起同班同學。  趨勢三:透過志工活動、生活的經營、大自然的相處與孩子對話。 大聯大控股集團董事長黃偉祥半輩子來工作都很忙碌,但他卻很重視家庭留在孩子心中的圖像。「我希望他們最記得,一家人在大學校園,我們在樹下擺著水果籃,在看書的畫面,」他說。 家不是硬體的房子而已,而是有溫馨、記憶感的「家」。鄭漢文提醒,教育是全時、全程的。不論孩子是幼兒或大學生,父母都要盡可能接近孩子,有真實情感的流動,在日常生活就樹立各種精神與人格的典範。不少父母在忙碌之餘,已開始規劃與孩子的活動與相處:把自己工作的環境、交友圈介紹給孩子、帶著小孩參加志工服務。 透過不同的家庭、社群、社會、自然的互動,孩子學會紀律,和體認生命更豐富的可能。 在台灣山區一些貧瘠的大石壁上,偶爾會發現綠紅交錯,外形像電風扇葉片的小毛氈苔,它的葉片上有許多腺毛,上頭有一顆顆像珍珠的圓點。 小水珠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只有彎下腰或雙腳跪地,拿放大鏡燈照在水珠上,才能看到狀似晶瑩剔透的珍珠。 每位孩子就像大地巧妙造出的小毛氈苔。 只有最謙卑的父母才能看到下一代獨特的美,也只有謙卑的父母會認知自我的侷限,知道給予能力外,還要為他們引進能量與典範,學習生命的智慧。

弟弟足球開課;哥足球2-5

2009年04月11日
公開
27

親愛的足球班家長: 足球班的開班問題經過大家充分表達意見,加上小餅教練們與教練群討論的結果,最後決定納入現有候補小球員一起上課,足球協會會派2位教練,小餅教練請大家放心,雖然一起上課,但是也會分為高低組,同時段大家會一起練習,所以不會剝奪小球員的上課權益和時間。小餅教練也答應不會再多招新生中途加入。(教練當天會再詳細說明上課方式) 有幾件事跟大家報告: 1.我們大部分都已經買了足球,所以新加入的小球員請自行準備3號或4號足球。 2.4月11日(星期六)起每週六早上9點-10點在網溪國小上課,教練提醒第一次請提早15-20分鐘到。(可能先有些說明或分組,以免耽誤到上課時間) 3.第一次上課請帶充好氣之3號或4號足球,並且貼上姓名貼紙;帶護脛、長襪、水、毛巾、替換衣物等等;帶已填妥之報名表及一期12次的學費1500元。 (若當天結束後真的決定要退出就交125元即可) 4.隨信再附上附上教練傳來的報名表和注意事項給之前未收到的家長。4/11當天繳報名表和學費就可以了,不需要先e-mail給教練。 5.終極版小球員名單(依出生年月先後排序) 就這樣囉!4月11日早上見囉! 若還有相關的問題可以e-mail或到我家留言(http://www.babyhome.com.tw/bb/121000) 也可以直接問負責統籌的小餅教練喔 http://www.babyhome.com.tw/bb/392458 0927686635 小餅教練 謙謙媽媽98.3.31 注意事項如下: 義工家長: (協助教練收費謝謝) 一.每一位小朋友都得自備一顆球 二.個人用具也可向足協購買或是自己至體育用品購買,請先向教練登記,有: 3號足球420元(3號球缺貨)、4號足球600元、護膝230元、球袋 200元等 三.個人之缺課不能補課,除非老師有事請假才有補課,遇到颱風則以台北市四.公告停課標準,其他如有特殊狀況須停課,將個別通知。 五.每梯次一堂1小時;12堂學費1500元 (含保險) 六.隨時可以介紹新的學員進來參加 七.請在個人用具上(球、護脛等)貼上名條或貼紙,或作個化裝飾,以防 他人誤拿。 八.上課時請學員請自備;足球、毛巾、水、衣服。 九.本球隊以培養團隊默契與運動家精神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