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荳荳123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媽咪從樓梯上滑倒了

2008年03月18日
公開
10

3/18因為家裡濕氣重.所以就從樓梯上滑跌下來.大約3天才去給醫生看. 傷到的地方是小腿連接膝蓋的內側下方 第一家竹東中央診所.從吃藥.復健大約醫了2個多月.都沒什麼進步. 我媽媽要求醫生給我照X光.醫師竟然說我有髕骨軟化症.會有無力的症狀.但我並沒有.他還幫我弄了一連串的復健運動.但我沒再去… 第二家看我醫了這麼久.就問我要不要在傷處注射類固醇消炎.我就說好.因為真的太久了.並且我有跟他提出上一個醫師說髕骨軟化症.他幫我照X光.他說膝蓋只有一點歪歪的.要再追縱.他說有提早退化的可能.他看我這麼擔心.還說當我沒說..在測試膝蓋的任何評估.膝蓋都沒有疼痛 第三家則去竹東榮民看.醫師一樣先照片子.他說骨頭看起來很健康.但軟骨有點磨損.他開了一些藥給我吃.但在測膝蓋的時候.一樣不會痛.只是膝蓋周圍的肌肉有浮腫.在這醫了半個多月.一樣都是拿維骨力.消炎止痛藥…醫生吩咐不能爬山.和一些傷害膝蓋的運動.但我並不是傷到膝蓋ㄟ….為什麼他們都拿膝蓋作文章.. 在這當中竹東榮民拍的照片有到台大去.請學姐的同事看.她回來的消息是說:骨頭不年輕.有早期退化的狀況.我聽了真的嚇到.我才26ㄟ 最後膝蓋周圍的肌肉仍然浮腫.肌肉依然緊繃.我就回去中醫那針灸.第一次下針舊傷就不痛了.只剩肌肉緊繃. 7/4我有到台北的台大去看骨科.想看退化的狀況.我把上述的事情告訴了醫師.他說片子看起來沒退化.什麼狀況也沒有.都很正常.他說我的肌肉浮腫和緊繃.都市因為這半年沒有做運動.導致肌肉緊繃.要我多做蹲下去站起來的動作.多作.利用重力訓練肌肉. 就這樣.關於復健的動作.我還要再請教我的復健師的朋友.如何做運動比較不傷. 還有如何正確吃鈣..

教養要從哪裡開始?(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35

教養要從哪裡開始?(轉貼自李偉文,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祕書長) 日本著名的動畫導演宮崎駿某一次接受訪問談到他的起心動念:「現在的孩子每天都在失去一點希望,我實在不忍心看到這種現象,為了這群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決定終生投入電影的製作。」   台灣的孩子也如同日本一樣,在繁重的功課與莫名的壓力之下,屬於孩子應有的好奇與熱情也一天天消逝,眼睛裡的光茫也一天天黯淡下去。或許這就是我寫這些文章的主要原因吧!   當妻子知道我正在整理過去十多年來零零星星記錄下來,將有關雙胞胎女兒的文章集結成冊時,相當反對,她說:「誰會對於我們怎麼帶孩子有興趣?」「我們的孩子資質普通,人家敢出書所寫的孩子都是超資優的,我們雙胞胎這麼平凡會不會貽笑大方?!」   其實我的想法正與妻子相反,正因為我們孩子資質一般,而且我們採取的教養方式也幾乎都不必特別花錢,父母也不必多能幹多厲害,是夫妻都得上班的台灣普通家庭所能運用的資源、所過的家居生活,這才對大家有幫助,「只要願意,你也可以這麼做。」   雖然我與妻子在大方向的價值觀是相同的,但是生活習慣與學習態度卻有非常大的差異。   比如說,我們都認為孩子的常規養成是教養最重要的核心,因此,孩子必須有規律的作息,每天分擔做家事,不吃垃圾飲料食品,這些我也都同意,但是我卻覺得不必死板板的像天條一般。所以我常常在和雙胞胎一起出去散步時,偷偷買些垃圾飲料給她們享受一下,因為規律是必要的,但是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也應該容許小小的放縱一下吧?   又比如說,妻子堅持孩子每天九點半要上床,最遲十點要入睡,同時也認為每天教的功課一定要搞懂才能做別的事情。這兩個「常規」有時候是會矛盾的,大女兒在小學二年級時就發現了:「媽媽每天晚上到了九點以後,就會開始發瘋,聲音會變得好大聲!」   或許因為我從小到大不只沒有補習,也從來沒有大人會檢查我的功課,所以一直到現在我還是有許多道理搞不清楚,許多以前該學會的功課不只當時沒搞懂,甚至現在也沒搞懂,可是,我還不是活得好好的。我的讀書習慣是「知道」自己那些地方還沒弄懂,然後就把它包裹起來(在心理上)放著,先跳著往後面看下去,或許不久就懂,或許長大一點就懂,但是我不會讓一個問題卡住,而僵在那裡什麼也動不了!   對於我和妻子教養上的差異,雙胞胎似乎適應得很好:在媽媽面前乖乖地把一切該做的事情做完;媽媽值班或不在時,就跟著爸爸去玩耍!   很多家庭或許會為了孩子教養問題而鬧得夫妻失和或者徬徨無所適從,其實我總是覺得家長一定要放輕鬆,只有父母快樂自在,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能正常的學習與成長。好吧,若是你還是不知道教養該從哪裡開始的話,美國詩人艾蜜莉曾寫過:「我老是不知道從哪裡著手,但是我相信從愛開始絕對不會錯!」   但是要注意的是有許多東西是以愛之名偽裝,比如說:「面子」與「恐懼」,愛是關切,是陪伴,但不是束縳,更不是佔有,當你脫口而出:「我是為你好」時,就要當心了!   我們常提到的「陪伴」,代表著與孩子譜寫共有的溫緩回憶,而童年中能保有許多如此的記憶,其實就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了!

父母親要放輕鬆 --李偉文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36

李偉文  2008-03-11 調整字級: 不要斬斷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 我們所處的時代已是個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全球化帶來高度競爭,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加重工作壓力,也不得不令我們擔心孩子的未來。在許多工作機會流失到第三世界國家的情況下,許多父母徬徨著:究竟要給孩子學些什麼,他們才會有競爭力? 雖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常說:「我們又不是被嚇大的。」可是每個父母親只要聽到商人恐嚇:「孩子不能輸在起跑點上」,馬上嚇得乖乖就範,送孩子去五花八門的語言、才藝或潛能創意補習班,父母變成「計程車司機」,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奔波接送孩子到不同的上課地點。 提早學習認知方面的課程,其實只是短暫滿足父母的虛榮感,對長期表現並無助益,更危險地,是會排擠孩子隨大腦發育而該及時給與的正常發展,比如人格養成、情緒發展等。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比耐力、適應力的馬拉松長跑,當我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時,反而會讓孩子累死在起跑點上。 其實全球化時代最大特徵就是變動迅速,各個學門,各種產業,所謂「典範轉移」的速度非常快,現在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往往三年、五年後,就完全淘汰了,我們如何教導孩子現在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呢?因此,若我們只逼著孩子,花全部精力去背誦課程內容,即使多考了五分、十分,在班上名列前茅,對培養未來競爭力而言,恐怕仍嫌不足。 因此,回歸到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根本的人格特質、生活習慣的養成,可能反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孩子能不能與別人合作?是否有足夠的韌性及對生活的熱情?是否能夠自我管理? 這些人格特質是在孩子年幼時期,所謂情緒發展(個性養成)的敏感期,在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與典範模仿中,經內化成個性反應的模式。父母若以強勢態度主導孩子所有的學習進度,或許短期內考試成績、才藝表現還不錯,但一旦脫離父母所能掌控,或進入社會後,往往因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情、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在不斷的挫折之下,反而產生精神障礙或逃避、退縮的傾向。 尤其現在的父母,常把孩子所有的時間排滿,每天應付學校與各種補習班裏從不間斷的考試,其中最大的危險,就是斬斷了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相反地,許多研究證明,給孩子足夠的空白時間,同時讓孩子在大自然裏自在地玩耍,能點燃他們對世界好奇探索的熱情,這些才是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起源。 很多著急的父母,知道「創造力」在未來的全球化競爭中非常重要,於是到處尋找教授創意、科學的補習班。大家都忘了,兒童本是天生的科學家,直覺地渴望研究、探索周圍的世界。可惜的是,父母毀了他們的好奇心,在安排得喘不過氣的課程中,眼睛裏的光茫一天天地暗澹了。 想要孩子有創造力,保有好奇心,關鍵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裏,是否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鼓勵他們發問 父母不一定要知道答案,也不必告訴他們答案,只須熱情地回應:「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與找答案。」 (二)編故事,不要列舉一大堆事實 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說法),而不是單純的事實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給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與意義,其實也就是編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三)給孩子思考時間 這是大人最常犯的毛病,問孩子問題,通常只等一秒鐘,孩子若沒有回答,就馬上告訴他們答案。其實想想,我們也真荒謬,我們提的問題,大概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甚至幾千年)多少前輩的研究與發現,我們怎能期待一個孩子在一秒鐘的就想出答案聊! (四)小心用語 討論科學問題時,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這用於一般鼓勵毫無問題,但對科學探索而言,這些讚美等於暗示討論已經完畢,有了標準答案。家長該用「那真有趣」、「我以前沒有這樣想過」,或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一些看法,讓討論持續,才可能產生更多想像。 若是談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在不斷地補習、考試之下,孩子的創意怎麼還有可能存在呢? 很多家庭會為孩子的教養問題,鬧得夫妻失和或徬徨無所適從,我總是覺得家長一定要放輕鬆,只有父母快樂自在,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能正常地學習與成長。美國詩人艾蜜莉曾寫過:「我老是不知從哪裏著手,但是我相信『從愛開始』絕不會錯。」 但要注意的是,許多東西以愛之名偽裝,比如:「面子」與「恐懼」,愛是關切,是陪伴,但不是束縳,更不是占有。當你脫口而出「我是為你好」時,就得當心了。 我們常提到的「陪伴」,代表著與孩子譜寫共有的溫暖回憶,而童年中能保有許多如此的記憶,其實就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