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楊咩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今天笑了沒?

2008年12月04日
公開
3

今天還沒大笑過嗎? 轉PO個文章,輕鬆一下吧∼ 我是個國中的 國文 老師,生平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改作文。 字醜就算了, 還會自己學倉頡創字, 創字就算了, 還會用自己奇怪的邏輯寫句子, 每次都改到哭笑不得。 這次出的作文題目是「美食與我」, 我非常沾沾自喜,相當期待這麼生活化又簡單的題目,一定能讓他們發揮的淋漓盡致 可以改變我每次改作文改到快往生的噩運,沒想到我錯了, 這些天兵們每個都是笨板未來的棟樑...... 節錄一些下來,這些害我邊改邊大笑 1.我最喜歡吃的食物是生魚片,但是生魚片最讓我困擾的地方就是他的魚刺很多。 2.我最喜歡吃的食物是生魚片,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他總是沒煮熟。 3.我最喜歡吃的美食是青菜,青菜中最喜歡吃的美食是白菜,為什麼喜歡吃白菜呢?因為他是青菜的一種(繞口令嗎?) 4.我最喜歡吃滷肉飯跟貢丸湯,他們對我來說不只是一種美食,而是...兩種美食。(真是謝謝你的數學教學) 5.我最喜歡吃外婆煮的菜,裡面包含了很多愛心,但是萬一外婆死了我就吃不到了,所以我要趁外婆還活著的時候,叫他每天煮三餐給我吃。(這算老人虐待嗎) 6.我最喜歡吃那種在外面跑的雞肉(所以你要吃雞肉前都要追著他跑?) 7.我最喜歡吃美食,是那種出現在陸地上,天天都看的到的那種肉(人肉?) 8.我對美食的要求很嚴格,他不能是由一位傷心的廚師做出來的(連續劇看太多了,孩子) 9.媽媽很厲害,他下廚以後,可以把一顆蛋變成一顆荷包蛋(不然?) 10.每次媽媽煮完菜我們全家都會歡呼,於是媽媽就走進廚房再做第二道(原來你家都是一道菜吃完再煮一道…) 11.我很喜歡跟 爸爸 去逛夜市,因為美食都能讓我感到垂涎三尺,只要我看到那些食物出現,就會跟 爸爸 說,我要吃這個,我要吃那個,結果我當然什麼都沒吃到(好心酸的孩子) 12.我最喜歡吃媽媽煮的菜,跟外面賣的差的可遠呢 (那到底是好吃還是不好吃?) 13.世界上美食很多,其中我最喜歡吃的外國料理是台南擔仔麵(同學,請問你是哪國人?) 14.生魚片實在是太好吃了,每次一想到我的口水都會緩緩的滴下來….(慢動作?) 15.有一樣食物讓我百吃不厭,那就是雙胞胎,名字聽起來大家一定都會覺得很奇怪,沒錯,他就是很奇怪(這樣有解釋到嗎?) 16.我吃東西總是又快又急,沒辦法,熟能生巧嘛 (我呼吸總是又快又急,沒辦法,熟能生巧嘛…這位同學,成語是這樣用的嗎!) 有前輩說 他上輩子殺了人,所以這輩子處罰他當老師唉... 我想我不只殺了人,還是殺錯人才會淪落到當國文老師。。。

演講--用愛彌補生命的缺口

2008年11月20日
公開
3

昨天下午我到尉尉學校聽了一場演講 整場演講,我的鼻頭是紅的,眼眶是濕潤的 我感激上天給我二個健康的寶貝 也更心疼那些先天上有缺陷的小孩 其中一個大男孩,今年17歲 曾被特教班老師說「毫無希望」 昨天帶著滿心喜悅表演敲大鼓 演講結束,有幾個家長前去鼓勵演講者,一邊講、一邊哭 那個17歲的大男孩抱著那位家長、一直安慰他 這個大男孩有重度智障、重聽、嚴重弱視、心臟跟肺都有問題 這些小孩身上都有缺陷 但是他們心靈卻擁有更多的愛與溫柔 以下為轉貼 用愛彌補生命的缺口 他們一家三口把苦難變成祝福,惠及同路人 鄧明儀 撰 鍾素明 (人稱汪媽媽) 與丈夫兩人都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良好職業,沒有不良嗜好,家族也沒有特殊病史,她一直以為自己會生個很聰明的正常孩子;在女兒還未出生前,她已準備了許多教女兒成才的東西。    女兒蕙欣出生時,外表看起來跟一般孩子一樣可愛。可是某天夜裡,她高燒不退,夫婦倆把她送醫急診,醫生詳細檢查後說:「孩子有原因不明的先天腦傷,導致智障,一萬個新生兒中只有一個。」汪媽媽覺得所有的美夢都破碎了,不住問:「為什麼要給我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我過這樣的人生?」    蕙欣罹患多重障礙,無論是溝通、眼手協調及統合感覺都有問題,做任何簡單的事,對她來說都很困難。幼時的蕙欣不但終日發燒,而且說話不清,三歲零八個月才懂得叫爸爸,五歲才懂得叫媽媽,還要一直依賴語言治療師矯正發音;她脊柱側彎,快六歲才會站立,跌倒了爬起來又再跌倒,身上總是傷痕累累;她學習像蝸牛般緩慢,學會加減乘除數不清花了多少張紙。親戚們給她的評語是「毫無希望的孩子」,都勸汪媽媽把女兒送到慈善機構。「但蕙欣二十二年來從沒一天放棄過,她認為自己是最自由、最幸福、最快樂的孩子,因此,我也一直沒放棄過。」    汪媽媽看見孩子受苦及面對無窮無盡的挫折,午夜夢迴時也曾淚濕枕頭,可是見到丈夫完全不在乎孩子的狀況,就是愛她、寵她,並發明許多遊戲訓練女兒,在別人眼中認為是無聊的事,都變成父女倆的樂趣。「女兒每一個小小的進步,我們都很開心,她能寫出第一行字,兩年才學會跳一下繩,我們都特別感動。」 汪爸爸汪致中回憶說。    從女兒身上,汪媽媽更學習到無私地去愛。「有次,她告訴我被同學打,我氣上頭,說要幫她打罵那同學,但蕙欣馬上叫住我,說:『媽媽,不要,會很痛的。』原來她明白被打很痛,所以也不要媽媽打人,她的心是那樣善良。突然,我為自己的報復行為覺得慚愧。」 一九九七年,蕙欣小學五年級時,汪媽媽於所屬的教會創辦「寶貝班」,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幫助其他身心有障礙的孩子及其父母。她要給這些孩子一處綠洲,有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並給他們一點兒安慰,也給自己一個療傷的機會。「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每次有人嘲笑、欺負她,我都心痛不已。後來,我發現醫治這傷痛及解開心結的方法,是去愛一群特殊的孩子,同時也教導其他人接納這群孩子。我就像是一個農夫,知道哪個地方的泥土最鬆,並挖到最深處,然後把那種子種在孩子的心田上,是在散播愛的種子。」 寶貝班   寶貝班成立之初,就只有兩個學生,一個是汪蕙欣,另一個是陳宥君,她們同屬弱障的孩子,雖然五音不全,卻同樣喜愛音樂,於是汪媽媽就用音樂來啟發她們的學習,讓她們成為「寶貝二重唱」,後來又加入了新詩、自然及聖經故事去配合教導。寶貝班陸續加入許多新成員,有患自閉症、罕見疾病、嚴重弱智、性格偏差、學習障礙,以及來自破碎家庭、性情特殊的兒童等。   「這群孩子比正常人更溫柔、更善良、更有愛心,這些在別人眼中不正常的孩子,彼此相愛,活得比正常人更有人性。」   寶貝班內是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黃耀祺有智力障礙、重聽、弱視及心臟問題,來了寶貝班後,卻成了一個快樂的鼓手,常常為蕙欣伴奏;患自閉症的廖致誠,七歲之前一直不曾開口叫爸爸,到了寶貝班數月後,有天突然喊了聲爸爸,然後再叫媽媽,他父母聽後宛如神蹟降臨,禁不住流下淚;還有自閉症學生李賢識,最初到寶貝班時從不理睬人,後來在班內先學會彈琴,再發現對繪畫也有興趣,上月剛考進輔仁大學。汪媽媽笑逐顏開地說:「我播下的種子正在萌芽。」   二○○二年,汪家獲台灣智障家長總會頒發「第一家庭獎」。二○○五年,汪媽媽毅然辭去東海大學圖書館的工作,組成「台灣第一家庭全省走透透母女檔」,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把女兒的成長故事娓娓道來,並由蕙欣透過歌聲表達她對世間的熱愛,藉以向不幸的家庭傳達永不放棄的訊息。 有愛餐廳   二○○六年,汪媽媽及汪爸爸更在東海大學附近的藝術街,開辦了一間「有愛餐廳」(It's Love),讓蕙欣成為駐店琴手與歌手。蕙欣獻唱時,夫婦倆很有默契地為女兒打拍子,輕聲伴唱,然後給她掌聲鼓勵。「多重障礙的蕙欣能引吭高歌,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對我與外子來說,她的歌聲是甜美純真的天籟。她的歌聲一直在祝福別人。」   在有愛餐廳裡,蕙欣的招牌歌是《風雨中也能飛翔》,台灣《宇宙光》雜誌主編曾經在專欄中形容它是一間「會掉眼淚的有愛餐廳」。試過有位女同學聽罷蕙欣唱歌後,跟她說:「蕙欣姊姊,我跟你一樣,從小被人欺負,原本我是很恨他們的,但從今天開始,我要學習你,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幫助的人。」一位女校長哭著跟蕙欣說:「如果我早點認識你,就知道我還有一條路可選擇,就是用愛去原諒那些傷害過我的人。」   去年,汪媽媽另一創舉,是把女兒的成長印記、寶貝班的故事,以及有愛餐廳裡的點滴,撰寫成《萬中選一的祝福》,並隨書附送蕙欣的歌唱CD。她多次強調,這本書雖然不到二百頁,卻是她花了二十一年的光陰,用生命寫出來的。   「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大家,愛是什麼樣子。在別人看來,我的人生是有缺陷、很倒霉的,但我卻認為自己很幸運,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都給我遇上,她是我們家的天使。終日在埋怨的人,祝福會遠離他,而我們一家三口卻是把苦難變成祝福,以愛彌補生命的缺口。」

轉貼--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2008年11月14日
公開
5

給孩子跌倒的機會 我以前教書的學校有個附設幼稚園,我常帶學生去觀察,幼稚園中有個沙坑,內有一些玩具,如小鏟子、空瓶子及漏斗,小孩子很喜歡把沙裝在漏斗中再裝到瓶子裡。 因為學校很大,各種國籍的人都有,我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外國的小孩子用小鏟子把沙裝在漏斗中,因漏斗會漏,沙裝不滿,小孩子便把手指頭塞到漏斗底去堵住漏口,當沙裝滿時便把它移到瓶子旁邊,把手指放開將沙漏放進瓶子中,但是沙漏的速度很快,從手指拿開到對準瓶口,沙便漏的差不多了,這時孩子會鍥而不捨,一點一點累積,手指移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突然之間,孩子開竅了,他把漏斗口直接對準瓶口再倒沙,瓶子很快的就滿了,這時孩子會發出勝利的笑聲,高興的回頭看媽媽,媽媽會拍手以示鼓勵。 中國的母親便不一樣了,當孩子拿起漏斗,沙從底部流失時,中國的媽媽便立刻蹲下去說:「來,媽教你,把漏斗對準瓶口,再把沙從這裡灌下去。」中國孩子比美國孩子早學會用漏斗,但他很快的便不玩漏斗了,爬出沙坑要媽媽抱。 在這裡我看到了中西教育方法的不同,我們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我們忘記了冤枉路其實也是學習的方式之一,有些發現是要在走了冤枉路之後才會出現的,而且自己辛苦後的成果特別甜美,它帶給孩子「知」的喜悅「Eureka!我知道了」這個喜悅會使前面的挫折感一掃而空。 反觀我們的父母,剝奪孩子從失敗中求經驗的機會,也剝奪讓他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別人告訴你的解答,不及你自己作出來的解答有意義,所以孩子很快就沒興趣了。這種動不動就找大人幫忙,輕易就放棄挑戰的現象在上學後非常明顯,中國的孩子碰到不會的問題時,常停下來等大人幫忙,不會自己想辦法。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可以教他保護自己之道,我記得在美國時,老師說人生免不了會被人騙,美國父母教導孩子:第一次被人騙是shame on you,但是第二次再被人騙就是shame on me,自己的錯了,因為我怎麼沒有從上一次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會繼續被你騙,因此是shame on me。 人生很多經驗是要付代價的,但是也使我們了解這個錯誤,痛定思痛,以後永遠不再犯它。適量的挫折也培養孩子的忍受力與同理心,以後容易與人相處。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陪伴著孩子,及早在遊戲中訓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是很重要,鼓勵孩子去試新奇的做事方法,不必事事都依你的想法來做,孩子們自發性的創造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轉貼-◎文/洪蘭(陽明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