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QBM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改變英語的學習觀念

2006年02月16日
公開
50

改變英語的學習觀念 2/13中國時報教育版報導「ABC 偏遠小學談何容易」,提到偏遠及山區英語教學,由於師資難聘,沒有語言環境可提供學生學習。 師資缺乏固然是問題,但英文的學習方法和觀念也是一大問題。如同國文一樣,學英文並不能光依賴上課或補習,而是要養成長期自修的習慣,否則上再多的課都沒用。怪學校,怪老師,不如怪自己。有幾個作家是補國文補出來的,又有多少英文絕佳的人全靠補習班或學校。 英文並不難學,但許多人仍然沒有想過,學英文,一定要經常「聽英文」。讓小學生養成自己聽英語故事CD的習慣,可以彌補教師的不足,一如培養他們閱讀中文書的習慣。 有一次,我跟台灣一位很有名的學者聊天,他也出了一些英語學習書。我跟他說:「台灣人應該要常常聽英語,尤其是聽正常的英語。」 沒想到他竟回答我:「為什麼要聽英文?只要把文法弄好,去了美國自然就會聽,會講了。」 問題是,首先,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長住美國。其次,在台灣就應該先訓練好,怎會等到了國外再去練習呢? 但我接著想到,這位學者從小在上海的世家長大,一路上唸的是教會學校,他從小的環境就是聽英文,講英文,可是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這個機會。所以我們要自己製造環境,聽英語有聲書(如同長期閱讀中文書,國文的程度自然好),尤其是正常速度的有聲書是最容易、又省錢的方式。 我相信許多外籍老師到台灣,也不會想到叫學生聽英語,因為他從小的環境都是英語,他可能壓根兒沒想過要特別去聽。 小孩學語言,剛好跟大人相反,小孩是聽得很清楚,但不一定懂。但小孩的模仿力強,可以照聽照著說。大人則是一開始耳朵不清楚,字卻都認識,一旦讓他聽清楚,也就懂了。 比方說:美國的經典童話《綠野仙蹤》,我本來以為這本書有點難,字彙量多,不適合很小的孩子,卻不斷聽到許多家長的正面反應:一位在台電上班的媽媽說,她女兒剛上小二,很喜歡聽《綠野仙蹤》,聽了無數遍,雖然她有一半是不懂的,居然也能夠維妙維肖地跟著CD說一口漂亮的美語。不懂的句子,她也能照說無誤。而且孩子的耐心是非常奇妙的,他喜歡的可以一聽再聽,聽到倒背如流。 像這樣的孩子,沒有人強迫他,自己願意嘰嘰聒聒跟著說英語。不久的將來,不僅能說一口漂亮的英語,且自然培養語感和直覺,遣詞用字都會跟英語人士一樣,大部分文法都能習慣成自然,根本不必死啃文法書 另外也碰過一位賣早餐的媽媽,本身的英文程度僅有初級,但她的女兒今年小四,由淺入深聽了兩年多的有聲書,現在正在聽《哈利波特4》,到底聽懂多少,做媽媽的也不知道,只見女兒廢寢忘食一遍又一遍。沒有上過補習班,女兒會每天用簡單的英文寫日記,用英文自言自語玩芭比。 這位媽媽平常都是把原文書的生字找出來,然後帶女兒讀一遍,增加字彙量。其實,這位媽媽只是把學中文的方法用在學英文,多聽多讀。不管理論,不講文法,就是順著孩子喜歡聽故事,中英文都聽,養成習慣,自然就不需要特別督促。 她是從小一才開始教女兒英文,之前都是陪她一起閱讀中文書。中文的理解度有點基礎,學起英文會更快。一開始買了幾本有附CD的英語童書,把生字做成字卡,有空就拿出來玩,或請她讀出來聽。當然鼓勵和讚美是一定要的。 持續了一年後,發覺女兒聽得懂《綠野仙蹤》,於是開始亂買有故事的CD,到目前為止,家裡大概有數十套CD書,。不管什麼題材,女兒也照聽,因為她真的很喜歡聽故事,也喜歡看書。如果聽到不懂的地方又是很關鍵的字,她會去翻書,然後查翻譯機。 小孩子比較沒有耐性查字典的,但是聽久了,看多了,她會自己拼音,大概也拼對了七八成。 她的中文也不錯,因為她也聽中文書,看中文書也很沉迷。這個家庭幾乎不看電視,所以閱讀和聽CD是小孩打發時間的活動。因為年紀愈小,愈容易培養習慣。 英語是屬於語音系統,跟中文不一樣。中文同音字可能有一大票,英文的同音字則不多,如果累積一些字彙基礎,許多字自然就會拼。例如:當一個人背了 like, hike, Mike, ,後來他聽到了從來不認識的「堤防」這個字的聲音,也能馬上拼出dike。這個「聽聲辨字」的方法,我屢試不爽。但我看過不少小孩學英文,都是用「手」在背單

分享~給第一次上學的孩子~ 很感動!!

2005年12月06日
公開
6

希望我們家"阿比"上課時 也這麼棒~~~ 文/吳清芬 親愛的孩子: 早上入園時間,當我微笑的跟你說早安,看到你以羞澀的眼神躲在媽媽的後面,我知道,那是有點擔心、害怕、感到陌生的你。 我提醒我自己,別急著希望你趕快脫離媽媽的懷抱。 我瞭解,在這個時候,關係的建立和時間的等待,對你來說是很重要的。 於是,我們從「擁抱」「陪伴」「熟悉環境」開始,更重要的是,從「建立信任感」開始............. 雖然,一開始,你還是需要媽媽的陪伴,可是你知道嗎? 當你開始願意離開媽媽的身邊一下下,到角落抱一下娃娃或者快速地跑離媽媽1公尺遠去撿地上的球,然後再回到媽媽的身邊時,我知道,你正在嘗試接受挑戰,你正在學習接受長大這一件事,我也替你感到驕傲與高興。 當你開始不以哭泣的方式跟媽媽說再見,開始接受離開媽媽的視線;同意在想媽媽時,以平穩的語氣請我幫忙打電話;能體諒媽媽陪伴的辛勞時,我知道,我們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了一些,彼此的信任更加深了一些,時間與等待也給了我一些證明。 當你開始在一日的清晨帶著笑容,站在教室門口,精神抖擻地大聲說:「老師早安!」,我知道,我更應該給你的是擁抱、微笑,更有精神的活力。看到你可以整理自己的東西,學會排隊、洗手、上廁所,我知道,你越來越能照顧自己。 當你開始接受吃一點點青菜,嘗試一些以前沒吃過的東西,而且把吃完的便當盒拿給我看,驕傲地說「老師!我吃完了!」時,我知道,這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想讚美你的機會,我們互相玩「比力氣」的遊戲,而我,當然會被你這吃飯大王打敗囉! 當我看到你跟朋友在遊戲時,因為想玩相同的玩具而有些爭執,感到失落、挫折或生氣,我知道,那是你開始學習面對與友伴相處和表達的機會,「可不可以借我玩?」「你玩好換我玩好不好?」「我跟你一起玩」,我相信,你會更能運用表達的技巧,更懂得共享,獲得更多的友誼。 當我知道,你開始在假日問媽媽:「為什麼今天不用去上學?」時,我想,你是喜歡上學的。 謝謝你,願意接受這樣陌生的環境,謝謝你,願意給自己機會嘗試挑戰、學習長大。 當你在學習面對新環境時,你知道嗎?你的爸媽心中可能也會有不捨、擔心與失落,在新的環境裡,你擁有了更多喜歡你的人,但我相信,他們還是你的最愛,你也永遠都是他們的唯一,別忘了給他們更多的擁抱,讓他們有更多的勇氣,放心地看待你們的成長。 親愛的孩子, 你知道嗎?現在,雖然你有時候還是會有些羞怯,偶爾還是會隨著心情或身體不舒服而不想離開家人,還是會以哭泣來表達情緒,但,我都能理解,因為我有時候也會遇到跟你相似的心情,我想要告訴你,你的快樂聲音和笑容是每日的必需加油站,而我,會一直都在這裡,在你身邊。 每到新的學期,就會從你的身上,深刻地看到面對人生挑戰的勇氣,這也是人生最美麗可貴的地方。 謝謝你!親愛的孩子。

教養妙招--四個簡單的方向

2005年11月24日
公開
23

你和孩子在一起時,都做些什麼?  「陪孩子看電視」、「接送孩子上學、上才藝班」、「假日帶孩子逛百貨公司」、「趕回家煮飯給孩子吃」……這是許多家庭的相處畫面。 有些父母挖空心思設法給孩子最好的,或者幫孩子的才藝課程排得滿滿,卻不知道孩子究竟在想什麼,感覺離孩子的內心世界愈來愈遠,親子互動品質差。 要想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第一件事:請關上電視。 關掉電視︰  「一打開電視,家庭關係就都不一樣了,」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主任林育瑋強調,很多家庭喜歡在電視機前面消磨時光,彼此卻很少說話或互動。  很早就成為「關機族」的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長年處理問題青少年,他觀察,現代父母忙得沒時間好好陪孩子,孩子在家靠電視打發時間,不然就往外頭發展。  關掉電視,盧蘇偉每天晚上在家陪兒子,聽孩子說在學校一整天的事,或陪兒子下棋、打電腦,或泡壺茶坐在兒子書桌旁各看各的書,他要讓孩子知道,「需要我的時候,隨時可找到我。」  不論靜態或動態,每個孩子需求不同,如何陪伴孩子,是門學問。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周麗端指出,父母如何與孩子互動,需要學習。她舉出四個可以簡單開始的方向: 1.親子共讀  將孩子抱在大腿上,說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在與父母親密肢體接觸的環境下,逐漸愛上閱讀。或抽空利用孩子睡覺前三十分鐘,講床邊故事。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秘書長孫藝泉每天晚上總愛講半小時故事給兒子聽,最近他唸西遊記、三國演義,每晚唸個一、二回,八歲的兒子很開心,到了晚上就開始期待,時間一到,自動跳到床上等爸爸。  他兒子才小學二年級,愛玩、愛鬧也愛寫童詩,每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與爸爸共同從事文學閱讀。 2.親子共同DIY  父母與孩子一起從事建構性的遊戲,或共同組裝、動手完成一項成品(不論是傢具或玩具),這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不僅增添親子共同記憶,也建立家人更深的默契與信心。  除了動手DIY之外,一起做家事,可說是全家人建立默契最好的活動。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副教授林如萍的小孩兩歲時,她就讓孩子幫忙折衣服、將衣服按照顏色、屬性分類,慢慢收到該放處。  「孩子很喜歡跟父母做同樣的事,父母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與孩子相處,同時讓孩子在做小事的過程中,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林如萍說。  德國教育學家薇蘭尼•梅爾茲在《蘋果怎麼這麼好吃》書中不斷強調,陪伴孩子共度「日常生活」才是最珍貴的,小至綁鞋帶、穿衣服或準備餐具、舖床單,允許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完成,父母在旁邊「專心」陪伴,陪孩子體驗做事的過程,孩子自然可以學到東西。 3.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帶孩子去郊外,爬山、郊遊或騎腳踏車,是陪伴孩子很好的起點。現在的小孩缺乏運動,體能差,經常帶孩子接受大自然的洗禮,也有助於身心健全發展。  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范欽慧長年推動生態教育,從女兒還在胎中、呱呱落地至今五歲了。不論去山野採集蟲鳴鳥叫聲、或走訪各大海洋拍外景,她始終將女兒帶在身邊,任她在一旁玩沙或游泳。  大自然的薰陶很快展現在孩子的畫作和肢體表情。女兒才唸幼稚園大班,身形纖瘦卻體力充沛,可以飛快爬到樹上,掛在枝頭擺盪好幾回,身手矯健。也因為常去溪流游泳、潛入海中看海底生物,她的海洋世界畫作,想像力豐富到連老師也不可置信。 4.與孩子談心、聊天  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疲憊不堪,早已累得無法提起精神專心說話或聆聽,有時因缺乏耐性,火氣一來,不要說與孩子談心了,連聊天都難以有好品質。  許多教育專家齊聲呼籲,不論多忙,每天一定要抽時間跟孩子聊天互動。「因為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與父母溝通的習慣,長大後,他也不會找你分享,」周麗端提醒。  與孩子溝通,父母要放下身段,用開放的態度、同理的心情,專心聆聽孩子心聲。甚至,父母偶爾也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工作煩惱、挫敗或心得。  談話的話題儘量多元,不要總是以「你功課寫了沒?」當開頭。  很多父母不知道該跟孩子說什麼,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話題,尤其帶有記憶的物件,是很好的聊天素材。  就像「歐瑪的泰迪熊」(?頁),德國老奶奶把曾陪伴她走過半個世紀的泰迪熊送給孫子咪咪,原本殘破的小熊,背後隱藏著無數老奶奶的生活記憶,透過有如傳家寶的玩偶,家族故事就這麼說了下去。  兒童文學創作者子魚也曾透過一雙小鞋、一張照片,與兒子有了一場感性的對話。  有一次,子魚唸小學二年級的兒子回家,說隔天要交一張「小時候」的照片。為了交作業,全家人翻閱相簿找啊找,最後孩子選了一張三歲時在武陵農場的照片。  子魚指著照片中兒子站在瀑布前的畫面,跟孩子說當年爸媽如何哄他要用嬰兒架揹上山,他卻哭著不依,堅持自己走上山。  已經八歲的兒子張大眼睛不敢置信,直說,忘記了。子魚再翻開另一張照片,一串串的往事讓兒子聽了好開心,「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故事,都很感興趣,孩子也喜歡知道自己如何長大的,」子魚笑說著。  又有一次,子魚發現櫃子裡有雙小小鞋,仔細一想,原來是兒子的第一雙鞋。當晚,他邊擦拭鞋子,邊跟兒子講他剛學習走路的模樣,以及爸媽在旁邊陪著他怕他跌倒等等。完全忘記卻又充滿好奇的兒子,聽著爸爸訴說自己往事,又驚又喜。 帶孩子同行  通常,父母只能利用晚上及假日,才有較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教育專家鄭石岩就經常鼓吹企業辦「帶小孩上班」的活動,透過現場,可實際了解爸爸媽媽上班的情況。  「以前農業社會,小孩看得到父母辛苦耕作,懂得體諒與關懷,現在的小孩,每天看到的就是父母下班很累、最不好的一面,他們不知道父母白天在忙些什麼,只學到父母生活裡表現最差的一部份,」鄭石岩觀察。  為了跟孩子有更多相處時間,小孩國小畢業前,鄭石岩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演講,讓孩子有機會參與他的工作。  「我把孩子當成很重要的一部份,給他機會在生活中學習,」鄭石岩舉例,好比帶孩子去旅行,不要只是帶孩子去玩而已,最好能陪著孩子找資料、查路線、訂旅館,親子共同完成旅行計畫,讓孩子從生活中的歷練,獲得學習。 摘錄--天下雜誌(家庭教育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