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Nikey1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抓週

2012年12月09日
公開
45

抓周是週歲最重要的禮俗,又稱為「選才」、「試周」、「試兒」、「拿周」、「度晬」等,是中國傳統在小孩周歲時的慶祝活動,可以說是一種中國式的「性向測驗」。 此習俗來源最早可以溯及到魏晉南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云:「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 抓週最出名的典故,是宋朝名將曹彬的故事,當曹彬週歲時,父母親為了預卜他將來的出身和地位,放置百樣的物品在晬盤中任他自由抓取,結果曹彬一手拿起干戈,一手拿取俎豆,第二次又拿了官印,有成為將相的徵兆。後來他果然成為一名武將,並受封為魯國公。 百年古厝蘆洲李宅,座落「七星下地、浮水蓮花」的吉祥寶穴,地靈人傑、世出文官武將,因此李家大門,有文武門的吉祥內涵,而蘆洲李宅門口的一對門神,更代表著「天官賜福」,是源自當年清代光緒皇帝御賜,因手持象徵官位厚祿的鮮花及酒器,有著「簪花進爵」的吉祥意涵,因此在文武門前的大合照,除了象徵著團圓和諧,闔家平安的意思之外,更祝福來參加抓週的小朋友,得到這對門神的護祐加持,可以平安順遂長大,吉祥富貴。 本館備有智慧鑼,以便讓家長們自行帶著小朋友敲鑼留影,以「敲鑼開智慧、鑼生保平安」的寓意,預祝孩子「智慧開通」、將來有著「一鳴驚人」、「不同凡響」的非凡成就! 在抓週的主場地,主辦單位會將各種物品用米篩盛放,然後擺放於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上會用筆、墨、尺、書本、斧、印章、蔥、秤、豬肉、雞腿、芹菜、包子等物品來讓幼兒拿取,現在因為時代進步,也放滑鼠、麥克風等現代物品,讓父母從小朋友抓到的物品種類,藉以判別寶寶日後所可能從事之工作行業,是一種的預卜嬰兒前途的常民習俗,可視為一種性向測驗及對未來生命的探索與展望。 在蘆洲李宅,我們準備了以下的物品: 直尺:設計師、建築師 印章:當大官 聽筒:醫護人員 寶劍:軍將之材 算盤:會計師、商業人員 雞腿:有口福、福氣之人 元寶:富有之人 芹菜:勤勞.踏實之人 麥克風:音樂家、歌星 蔥:聰明.智慧的人 書本:會讀書、學者 花生:長壽、健康 毛筆:作家 滑鼠:資訊科技 抓週儀式結束之後,會請在場的父母將孩童高舉過肩,或是坐在爸爸肩膀,象徵小朋友將來可以高人一等、出人頭地。 「腳踏龜」這個儀式,讓小朋友手拿著象徵好人緣、將來處處都吃香的「米香」,然後坐在「紅龜粿」之上,代表小朋友可以如同「紅龜粿」一樣「澎澎大」,可以面色紅潤、平安長大。

蘆洲李宅古禮抓周9:30

2012年12月09日
公開
46

蘆洲李宅古禮抓周活動(假日場) 活動名稱:蘆洲李宅古蹟—古禮抓周 活動宗旨: 古禮抓周係我國傳統歲時祭典—慶賀寶寶滿周歲,以此判斷作為幼兒日後長大所可能從事之工作行業。 活動地點: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243巷19號(蘆洲李宅-空中大學對面) 活動對象: 父母的心肝寶貝 (不限定當月滿周歲報名參加,可提前預約報名) 活動日期: 民國101年全年度,場次配置請參閱活動場次一覽表。 報到時間:上午場:上午9時30分至11時00分/ 下午場:下午13時30分至15時00分 活動流程: 1.報到、繳費、編組 2.進文武門 3.古禮抓周主場活動暨頒發證書 4.敲智慧鑼 5.寶貝手腳模製作 6.領取抓周紀念禮-御守 報名費用: 每組(含大人-2人 小寶貝1人共3人)900元,雙胞胎加收300元。同行親友每人100元(身高115公分以下免費)。 報名方式: 請以電話、傳真或網路報名預約 額滿為止。 報名電話: (02)2283-8896 報名傳真: (02)8281-6664 活動贈品: 1.V8活動紀錄光碟 2.御守紀念禮*1(田野美商店領取) 3.手腳模印製*1(活動當日製作完成) 4.蘆洲李宅古蹟6*8紀念相片暨證書一張 5.親子茶點(冷熱飲自助吧) 注意事項: 1. 活動當日若不克前來,務必於三日前通知主辦單位。 2. 敬請參加活動之貴賓遵守本活動流程時間。 3. 如遇不可抗力之因素(如颱風),本館保有變更活動之權利。 4. 不限定當月滿周歲參加,可提前報名。 5. 恕不接受當日現場報名,本館保留接受報名與否的權利。 抓周流程時間表 項次 活動流程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活動場地 一 報到分組 上午場:9:30~11:00 下午場:13:30~15:00 報到、繳費編組 富貴廳 二 古禮抓周 上午場:9:30~ 下午場:13:30~ 文武門、抓周儀式、舉高高、澎澎大、家庭幸福合照、手腳模、領取抓周紀念禮

管教孩子五心大法 孩子哭鬧也不失控

2012年02月19日
公開
42

作者:丁彥伶 文章來源:欣傳媒網站 日前在捷運站一位「失控媽」狂罵及教訓5歲的孩子引來關注,雖然大家都指責失控媽打罵小孩太超過,但也有些為人父母的卻表達同情,因為有些小孩一「盧」起來,真的會讓人忍不住想打小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師葉俞均今(22)日傳授「五大心法」,教爸媽不必打小孩也能好好管教孩子,不必再當失控媽、失控爸。 葉俞均說,其實現在的孩子很活潑好動,就像裝了超強電力的電池般精力旺盛,讓爸媽疲於奔命也管不住小孩,而現在的爸媽多奉行愛的教育,很少打小孩,但孩子也常愈來愈失控,讓主要的照顧者媽媽們情緒失控。 5歲大的男孩小宇就是這樣,媽媽說,小宇平常就活潑調皮、坐不住,尤其是她講電話時,小宇就會搗蛋,像把水打翻、破壞玩具、大吼大叫,媽媽剛開始多對他講道理,但是小宇情緒反而越來越激動,若媽媽仍不掛掉電話破壞物品及哭鬧程度越嚴重,媽媽情緒失控忍不住出手打了小宇,但小宇的行為並未因此改善,媽媽感到非常困擾及挫折,親子關係也更加惡化。 葉俞均表示,在臨床上,常聽到家長因為無法管教孩子而感到挫折,她提供管教五大心法給爸媽: 1.事先預告:媽媽先行告知孩子未來的15分鐘要講電話,並與孩子一同討論及安排這段時間可進行哪些活動。 2.辨識孩子的內在需求:孩子想引起媽媽注意,此時給予注意只會強化孩子的行為。 3.選擇性的忽略:忽略孩子哭鬧行為。 4.策略性的注意:當孩子能安靜做自己的事,則立即給予具體稱讚。 5.一致的管教態度:媽媽在執行上述管教技巧時,需貫徹執行,不因孩子的干擾行為而妥協。 葉俞均提醒,在管教過程中,家長保持冷靜中性態度很重要,若情緒因此受到孩子行為影響,往往導致雙方僵持,甚至失控結果。 家長若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及一致管教方式,孩子將會慢慢學到:「只有好好說話與表現,才能得到大人回應」,才不會每次都採取哭鬧及破壞「情緒挾持」父母,以為如此才才能成功吸引爸媽注意。 葉俞均也建議,家長若在情緒或教養孩子面臨困擾時,可尋求專業人員協助,早期介入有助於建立適當的管教策略,不僅在親子管教上能事半功倍,也有助增加親子關係,並引導孩子使用正確的情緒及行為表達方式。

向孩子學習幽默感!

2012年02月18日
公開
45

作者:吳靜吉 七月下旬我在哈爾濱,對700位中小學老師和校長演講,會後一位老師問我:「既然培養幽默感可以增進創造力,那我該如何培養幽默感呢?」 原來她女兒總是說她太沒有幽默感。女兒回家後總會提出一些問題要她回答,而她每次都回答不出來,也不覺得好笑,最後女兒都會邊講邊笑說出答案。譬如有一次女兒問:「兔子的眼睛為什麼是紅的?」她說:「我真的答不出來,然後女兒咯咯的笑著說:『因為兔子比賽跑輸烏龜,所以哭紅了眼睛!』」這是非常典型的腦筋急轉彎,是小孩水平思考的運用。 其實大人可以向孩子學習幽默感。兒童平均1天至少笑300次,而大人只有15次。嬰兒的幽默感主要是來自父母,父母的面孔和行為是他學會幽默的素材。6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體驗父母在安全範圍內所表現出與平常不同的行為,如做鬼臉或發出動物的聲響。為什麼這些行為會讓兒童覺得有趣?父母所表現的新奇、驚訝、不一致,都會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而這些刺激也是幽默感和創造力的基本元素。 絕大多數父母會用這樣的方式逗小孩笑,可是等到孩子稍微長大後,父母開始扮演傳統教師的角色時,就忽略兒童的好奇心,也失去自己的赤子之心。向兒童學習的第一課,就是保持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對意外的、新奇的、互相矛盾的事情與刺激充滿興趣,並且與兒童互動互逗、開懷大笑。5歲的兒童已經開始懂得字謎等語言的幽默,到了6、7歲便開始懂得一些雙關語的笑話,這個時期的兒童最喜歡腦筋急轉彎的笑話。父母師長要向兒童學習的第二課,就是蒐集各種腦筋急轉彎的笑話集,發揮一休和尚和他身邊人物的精神和言行,經常互相考問,製造樂趣。 成人向兒童學習的第三課,是欣賞兒童不是刻意卻自然流露的幽默。一位媽媽向朋友述說丈夫的不是,突然轉頭問旁邊的小兒子:「如果爸爸媽媽吵架,你要站在哪一邊?」孩子想了一下,口吻堅定的說:「站旁邊!」 兒子跟女兒在客廳裡玩耍,兒子翹著二郎腿坐在椅子上看報紙,女兒在旁邊大聲的指指點點,數落著弟弟的不是。母親從廚房跑出來說:「小莉,你難道不能學你弟弟一樣坐在那裡安靜看書嗎?」小莉說:「媽,我們在扮家家酒啦,弟弟在演爸爸,我在演你。」 研究兒童幽默感的心理學家Paul E. McGhee,歸納研究的結果指出,幽默對兒童的智能、社會和情緒各方面的能力和行為,都有很大的助益。 購買訂閱幽默其實是以語言為主要思考工具的智能遊戲,語言的幽默包含一語雙關的創意,不僅可以培養兒童的創造力,也可以增加字彙和閱讀的技巧。幽默也能幫助兒童管理情緒,建立友好關係和自尊。 其實幽默感對兒童和成人都一樣重要,大人想要培養幽默感就向兒童學習,一天笑30次應該不難吧!

解讀寶寶的4個為什麼

2012年02月18日
公開
55

作者:陳念怡 甫出生的寶寶清楚自己需要了解什麼,在接下來的成長歷程中,寶寶還會不斷透過和他人的互動,重組並修正既有的認知,其間最需要父母充滿關愛的回應。根據美國一項嬰幼兒發展的調查,父母對於嬰兒行為的敏感度愈高,孩子未來的語言發展和認知能力也愈好。對許多新手爸媽而言,他們明白回應孩子的重要,但眼前這個「宇宙間最佳的學習者」卻常出現許多行為,令人不知如何是好。 日本御茶水大學兒童發展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榊原洋一解釋,其實嬰兒一舉一動,都隱含生理發展的意義和需求。只要父母嘗試理解寶寶藉由表情、聲音和動作所發出的各種訊息,並給予積極的回應,就能為幼兒大腦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礎。 為什麼寶寶常自言自語? 原因:嬰兒滿兩個月會開始嘗試「咿啊」發聲,練習控制身體的發聲器官,並學習辨識自己的聲音,是學說話的暖身練習。 爸媽可以這樣做:實驗發現,當嬰兒嘗試發聲時,如果父母用「怎麼了?」「你想說話嗎?」等話語給予回應,寶寶的發聲興致就愈高,發聲時間也愈長。當寶寶努力發聲時,爸媽適時的微笑和擁抱就是最好的語言催化劑。 為什麼寶寶老是吸吮手指,要禁止嗎? 原因:嬰兒是經由吸吮動作,意識到自己身體的存在,之後才用手和其他感覺器官認識周遭的事物。從一開始吸吮整隻手,到鍾愛大拇指,可當做寶寶的生理發展指標。在支配身體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大腦、手眼間的協調能力。 爸媽可以這樣做:寶寶吃手指或啃咬一切拿得到的東西,是他對世界的最初探索,暫時毋須理會。等寶寶七、八個月大,抑制能力逐漸成熟,爸媽可提供咀嚼機會,轉移他對吸吮的需求。 為什麼寶寶常目不轉睛,盯著某樣東西看? 原因:新生兒視覺發展尚未成熟,經常出現「強制觀看」行為:一旦受到事物吸引,就會盯著猛看。不管是抱他的人、天花板電燈、電視畫面,有時一看就是三十分鐘,即使嬰兒不想看也無法自拔。一直要等到寶寶四個月大,這種現象才能獲得改善。 爸媽可以這樣做:針對反射本能強烈的新生兒,爸媽可藉由四目對望,讓寶寶從互相注視中感受你的關愛之情,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或者運用色彩鮮豔的物品,和寶寶玩視覺追蹤的遊戲,幫助他逐漸擴大視野。 為什麼寶寶經常指著某樣東西「咿啊」叫著,要如何回應他? 原因:當寶寶對任何事物感興趣而伸出手,是手腦協調的一大進展。還無法用言語表達需求的寶寶,也最常用手部動作,表達自己的「想要」、「想知道」。 爸媽可以這樣做:嬰兒牙牙學語時,格外需要大人及時的回應。當嬰兒「咿啊」的對著某樣東西伸出手時,可以問他:「想要這個嗎?」當他外出散步,用手指著路邊的狗時,可以順勢回應他:「這叫狗狗。」 只要「物體標示」的時機掌握得宜,寶寶就會自然而然把字音和物體的概念串聯在一起。

10個好禮貌,怎麼教?

2012年02月17日
公開
43

作者:張瀞文,李佩芬 一、遇見人不主動打招呼 狀況一:在電梯碰到鄰居,五歲的小明趕緊別過頭,躲到媽媽背後。 狀況二:校門口,導護老師面帶微笑向學生打招呼,學生卻不回話。 可能原因: 大人可從孩子的年齡、特質、場合等分別去觀察,了解孩子「不主動打招呼」的情境與對象,是偶爾因注意力放在別處而忽略,或是不分場合的普遍性習慣,還是針對「特定人物或場合」所展現的行為。 可以怎麼做: 年紀愈小的孩子,遇見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應往往是警戒與退縮,這是保護自我的自然反應。大人這時可透過「小寶,這是住在隔壁的李媽媽」等介紹開始,自然將孩子拉入大人的社交圈,而不是動不動就用「怎麼不叫人?這樣沒禮貌」來責備孩子。 當我們期待孩子主動打招呼時,也可釐清雙方對「打招呼方式」的期待是否一致。台北市金華國中校長黃景生說,打招呼不見得都得大聲說「老師好、同學早」;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方式可能會拘謹些,即使只是眼神接觸的微笑、點頭、揮揮手,都可視為孩子練習回應的過程。大人先示範出自己熱情溫暖的一面,循序漸進,接受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還有一種比較棘手的情況是:隨著孩子年紀漸長,有可能會因不喜歡某位親友,而不想主動打招呼。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曾碰過一個案例,由於孩子總覺得媽媽被阿嬤欺負,所以常會瞪阿嬤、不打招呼。 「讓孩子過度承擔大人的情感,對小孩的發展並不利,」黃倫芬指出,有時候小孩會很想替弱勢、或善待他的一方出氣;此時若大人能替自己發聲,孩子就不必選邊站,譬如可跟孩子說明「阿嬤的事,媽媽有在處理」。不是好婆婆,不見得就不是好阿嬤。當大人有辦法把兩件事情釐清,孩子也會有寬恕與放鬆的空間。 二、講話不直視對方 狀況:每一次豆豆跟人說話,眼睛總是盯著地板,不看著對方,看起來很沒禮貌,我該怎麼做? 可能原因: 對多數孩子來說,比他們高大許多的成人,就是一種令人生畏的生物,尤其是他不認識的人。如果孩子天性害羞,「說話時注視著對方」這個要求會更困難。 可以怎麼做: 如果孩子天性敏感害羞,試著讓他知道:「你低頭都不看著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說話喔!」當孩子做出了對的行為要強化:「你剛剛說話時看著阿姨,很棒喔!阿姨也很高興你跟她說戶外教學的事。」很可能提醒十次只成功一次,但還是要看見孩子進步的地方,給他鼓勵。 不要期待害羞孩子「轉性」成為外向活潑的人,協助他學習一些技巧,能夠幫助他降低人際焦慮。《教孩子學禮貌》一書建議,在家鼓勵孩子說話時注視你的眼睛,要求愈具體愈好,與其說:「我跟你說話時你要專心。」不如說:「我們說話時,你要看著我的眼睛。」如果看眼睛讓他覺得不自在,那麼讓他看著你的鼻梁。《快樂交朋友》一書的作者強調,很多孩子之所以害羞,是因為被貼上害羞標籤。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生性害羞,不妨告訴他:「你只是需要花點時間熱身而已,沒關係,很多人都會這樣。」 親職專家楊俐容提醒,害羞的孩子有時是很體貼的人,大人要去看見他個性中的良善和美好,千萬不要因此將他貼上「沒禮貌」的標籤。當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理解與善待,才有辦法尊重與善待他人。 因此,大人應想想從孩子很小的時候,你是不是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說話?和人對話時是不是能夠直視對方?如果你也不習慣看對方的眼睛講話,把這當成一次成長的機會,和孩子一起學習吧。 三、接電話沒禮貌,或打擾別人講電話 狀況一:如如每次都搶著接電話,但一接起人就跑了,留下電話那頭:「喂喂喂,有人嗎?」如果不讓她接電話,她又哭個不停。 狀況二:爸爸正以電話和同事討論公事,原本已經專心自己玩十幾分鐘的兩兄妹突然狀況不斷。哥哥十萬火急跑來問為什麼今天比較晚洗澡?妹妹想喝果汁卻灑了一地,哥哥還興奮的踩在果汁上

幼兒學寫字的迷思(上)

2012年02月16日
公開
45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學寫字」其實是幼兒的一種自發性探索遊戲,所以應多鼓勵幼兒畫圖和塗鴨。 至於何時能引導幼兒進一步朝正式書寫發展? 年齡不是關卡, 而是孩子手指操控書寫工具的成熟度。 許多人一聽到讓幼兒「寫字」,馬上擺出刺蝟般的抗禦架式,義正詞嚴的說:「孩子不到六歲,小肌肉發展未成熟,學寫字是戕害發育。」 年齡像根巨尺,不但衡量誰可以做,也區隔著行為的對與錯。這種以唯一標準來丈量幼兒學習內容的習慣,極可能會忽略幼兒探索「書寫」的自發性動機和行為,也會讓成熟度比較高的幼兒,因為缺乏適切的引導,形成日後得費力加以改正的不良書寫習慣。 在 許多學前教育機構裡,是不教「寫字」這一件事的!理由不外乎:幼兒的肌肉發展不夠成熟,文字是抽象的符號不適合學習……等。沒錯,這些對幼兒能力的考量是 貼心且必要的!可是,幼兒發展,年齡只是一個參考,個別差異的考量才是重要指標。這同時還牽涉兩個必須加以區別的問題:一、學習寫字,並不等於寫注音符 號、國字或英文字母;二、是否成人不教,幼兒對文字的書寫常識就等於零嗎?若成人不教,幼兒就不會提筆去「寫字」嗎? 幼兒自然而然想「寫字」 其實,幼兒對「學習」的趨力,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孩子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的在學習,目的是適應環境。而學習的對象不會只限於某些事,還包括他身處其中的所有文化現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語言文字的自發探索和學習。 文字雖是一組約定俗成、由特定規則所組合而成的線條符號,但它時時出現在幼兒的生活中,比如廣告、玩具、看板、圖書、包裝盒上……等,實用的說明著「是什 麼、做什麼用」的功能性。而環繞在幼兒周遭的人也高頻率的使用著文字,寫信、寫卡片、記錄、打電腦……等,充分展現表達和記錄的必要性。文字的高曝光率和 超級有用(高功能性),讓幼兒無法忽視它的存在和實用價值,而不知不覺地「學」了起來。所以成人會看見,即使只是一、二歲的幼兒,也會拿筆和紙來塗鴨,來 扮演「寫字」這件事,因為它很重要也很有用處。 事隔多年,我仍清晰的記得那天下午。我一回到家,即看見兩歲的女兒寧寧蹲在地上,手上握著一枝筆,專心的戳著稿紙,她說:「Annie寫稿」。而她身旁躺著一本我的書,早已被她用螢光筆畫得滿目瘡痍,她說:「Annie看書。」 看書和寫稿是我很重要的日常活動,女兒寧寧看在眼裡,無形中也變成了她自發遊戲和探索的項目之一。類似這樣的幼兒遊戲組合,你一定覺得很熟悉吧。舉凡拿著鍋 碗瓢盆「下廚」,或者手持積木當成手機「通話」,更甚者偷偷爬上電腦桌,敲敲打打鍵盤「上網」,這些成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大事,都會一一出現在幼兒的自發 性遊戲,或更準確的說,「探索」中。 孩子會自發尋找書寫規則 所以,在成人論斷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時,必須先了解「寫字」的學習動機,是來自內在的,是一種想要適應和掌控環境的需要。需求的動機,沒有對錯。所以重點不在該不該讓幼兒學寫字,而在鼓勵幼兒「寫」什麼,或探索什麼? 你只要花幾天的時間,蒐集一下幼兒的自發書寫作品,你一定會驚喜的發現:原來,孩子真的在學寫字耶。他寫的作品不是鬼畫符,也不是亂寫的,每一張作品裡,都可以看見他主動探索語文(包括母語和外語學習)的痕跡! 幼兒的學習,不是只有模仿。他們有本事,能從複雜的現象中,歸納出使用規則,例如,語法、字形結構……等。雖然這些暫時的「規則」,與成人的不完全相同,但 仔細分析起來,幼兒的「規則」卻也抓住了特有文字系統裡的特質。比如圖三中的幼兒,明顯有「一個語音只對應一個字」的觀念,也表現出「線條與塊狀字」中國 文字「形」的特質。 然後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學習技巧的增加,不但兒童的文字規則會愈來愈趨向成熟,也為日後正式的書寫學習奠定穩固的根基。 幼兒在環境中不僅在學習有形的東西,也在學習抽象的東西;他不只探索生活中的實用技術,也在探索文化中的各項知識。 所以簡化論斷「孩子不到六歲,學寫字是戕害發育」,不但易讓家長誤認為寫字的學習,只是寫國字或注音符號,而忽略了幼兒主動探索寫字動作和文字常識上的各種努力和成就。 知識和能力的學習,是累積來的成果,而非一蹴即成的。

幼兒學寫字的迷思(下)

2012年02月16日
公開
43

作者:李坤珊  出處:親子天下 預備書寫的環境 理想的教養環境裡,成人不僅應珍視孩子自發性的書寫探索,也應提供充足的各種書寫工具,如紙、筆,讓孩子探索工具、符號間的關係。豐富的書寫探索環境,不需耗資百萬,其中功用最強、也最容易做的,就是鼓勵幼兒畫圖,這是間接預備書寫最重要的一項基礎。 自發性的畫畫,讓幼兒充分探索手和工具間的種種協調動作,也讓幼兒體驗手和腦間的合作關係。因此,成人應該避免一開始就強制要幼兒以「正確」的握筆方式去畫畫。例如:在圖一和圖二中,這種握筆方式,在成人眼中是不正確的,但對幼兒而言,藉由這種種的探索,讓他們發現了不同動作和不同「效果」間的關係。 鼓勵幼兒畫畫的另一目的是,幼兒嘗試繪畫的同時,也會探索「抽象符號」(例如:中文字、注音符號、數字、英文字母等)和表意間的關係。 「寫字」這件事,不只是狹義的寫出符號或寫字的「動作」,還包含了解文字背後的全面知識。所以孩子用筆所寫出的「字」,成人不能將它們矮化成只是「亂寫」。它們表現出孩子主動探索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後,所歸納出的文字知識。 觀察孩子書寫的動作 幼兒的發展有個別差異!比較圖四兩張圖,同是我班上三歲的孩子,但在對握筆、線條、和文字常識的掌握上,卻有很大的差異。假如你以「年齡」為唯一考量標準, 而斷定因為年齡未到,堅持不引導孩子握筆方式或基本的文字書寫技巧,那成熟度較高的孩子極可能因自行摸索過久,養成握筆不正確或書寫筆順錯亂。往後需費相 當時日,才能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要如何斷定孩子的小肌肉已經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關鍵就在觀察幼兒,他是用手的哪個部位來操控書寫或畫圖工具。假如幼兒是以手指,而非手脕或手肘來操控書寫和畫圖工具,那他就已成熟到能接受正式的握筆訓練了。 再來,何時該教導孩子書寫正式的筆順呢?這個答案,可分成「鼓勵探索」和「間接預備」兩個施行方針。首先,在一個鼓勵孩子探索語言文字的環境,孩子一旦掌握 了基本的文字規則,就會自發性的想辦法把它「寫出來」和實驗「加減筆劃後又會怎樣」。比如,他想寫中文的「大」字,於是就先畫上面一條線,再以補線條的方 式,從四面左右上下,補上短線。又比方說他會以正著、倒著、躺著、中間畫上七八道線條的方式,去實驗英語大寫字母「E」的結構。這樣的探索,讓孩子有機會 實驗畫圖、寫字、符號、圖像、系統、運筆方式、形狀等層層的互動關係,對文字的知識了解,會是全面性的。 而「間接預備」是孩子經過一段時間探索後,會逐漸意識到文字有約定俗成的筆順和構造,而會有想「寫字」的動機。一開始,你不妨先利用一些不需正式握筆的媒介,像沙盤,帶孩子用手指,以正確的筆順,譬如由左到右、上到下,寫一些簡單的字形。這不但滿足了孩子的認知需求,也奠下正規筆順的書寫基礎,而減少日後筆順錯誤的困擾。等到孩子的小肌肉成熟到能學習正規握筆寫字時,再逐步地讓他以筆練習書寫。但就算孩子成熟到已能握筆練習筆順,他仍會以探索的方式,探究語言文字的各項面貌和功能,比如他會以塗鴉的方式,模擬快速寫信的形像和行為,家長應鼓勵並讚賞他這樣的動機。 當幼兒成熟到想以聲音的符號來表達想法時,他們開始了口語的發展;當他們成熟到想組合線條,當做符號來象徵實物和想法時,他們開始塗鴉,走上了正式的書寫發 展。了解幼兒想「寫字」的動機,讚賞他在探索中對語文常識的每一步發現和體驗,就不會把「寫字」簡化成只是機械式的書寫動作和寫國字或注音符號。因此要不 要教幼兒正規的握筆和寫字?年齡不是關卡,而應看個別孩子的成熟度。

炫耀是一種壞身教

2012年02月14日
公開
43

作者/顏擇雅(名作家、名出版人) 我曾在私底下勸過一位朋友,說不應該拿孩子炫耀個不停,沒想到她的反應是一臉無辜:「可是我說的都是真話呀。」我再勸:「但是你應該想想聽者的感受。」她正色回道:「我的孩子就是這麼優秀,別人要眼紅隨他。」當下我很慶幸自己沒小孩,不然她一定也會以為我是眼紅。 我勸爸媽不應該拿孩子的成就出來炫耀,其實不是為了爸媽本身的人際關係,而是為了小孩的學習成長。炫耀就是強迫別人臣服拜倒。如果只是分享喜悅,應該適可而止,別人只要略有祝賀或羨慕之意,就應該住嘴了。再講下去,就是要別人祝賀過了還要再祝賀,要別人羨慕不夠,還要五體投地。如果孩子在場,這對他的禮貌養成尤其有害。因為孩子會看見,大人為了自己洋洋得意,可以把別人搞膩搞煩也在所不惜。炫耀小孩不就是在炫耀自己很會教小孩嗎?偏偏炫耀就是一種壞身教。說的是我多會教小孩,表現出來的卻是我多麼不會教小孩,諷刺極了。 拿小孩成就出來炫耀還有個更大缺點,就是會讓小孩心生反感,變得不願意努力。小孩到了小五小六,自我意識抬頭,就會抗拒變成爸媽爭取面子的工具。這時你把孩子的學習成就拿來炫耀,別人可能只是有點煩而已,孩子卻會倒盡胃口──用功上進的胃口。孩子會想說,爸媽要我用功,明明為的是自己的面子,嘴裡卻說「我是為你好」,真是虛偽透頂。孩子最直接的反抗方式,就是放棄用功,讓爸媽的面子去大壞特壞。 《虎媽的戰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作者蔡美兒有一點很中國,就是認為小孩以成就來「光耀門楣」沒什麼不對,書中也拚命炫耀兩名女兒的成就。近尾,二女兒露露在餐廳眾目睽睽之下摔杯大吼,讓媽媽難堪,其中就有一句:「你以為你是為我好,根本不是,你是為了你自己。」 有趣的是,蔡美兒在書中也承認,常有人問她,這麼嚴格要求小孩,「是為了孩子,還是為了你自己?」她卻認為這根本不是問題。在中華文化裡,孩子就是爸媽的延伸,對孩子好,對爸媽好,都是同一回事。這種「親子一體觀」,有些孩子也許忍忍就過去了,露露卻不願意忍。她小提琴才藝過人,但為了捍衛自主權,寧願讓多年的投入付諸東流,從此不再碰提琴。 這正好是中國古代知音故事的相反。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虎媽想必也自以為是女兒的頭號知音。沒想到因為她愛炫耀,女兒乾脆不復拉琴。知名華裔美國作家譚恩美的《喜福會》中也有一位女兒薇莉(Waverly),是西洋棋神童,也熱愛下棋,也是氣不過媽媽拿她得獎四處炫耀,拒絕再下棋。讀者也許覺得露露與薇莉都太笨了,幹嘛這麼作踐自己的天才?我只能說,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就是如此,只希望父母在逞口舌之快、圖顏面之光時,能夠三思。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的自我意識都像露露與薇莉那麼強。也有些小孩覺得「光耀門楣」的滋味很不錯。這種小孩,我們應該擔心的,是他們會感染到爸媽的洋洋得意,對自己的小小成就感到自滿,失去上進的動力。王安石筆下的仲永是作詩神童,從小就被爸爸帶去四處表演即席賦詩,接受讚譽與賞金。十歲的詩,就算是神童好了,頂多不就是可讀而已嗎?格調與內容能好到哪裡去?這樣就被爸爸帶著到處獻寶,難怪長大後會「泯然眾人矣」。 愛炫耀的父母一定重視名次,因為「作文很好」絕對沒有「作文第一名」說起來具體。排名本身不是壞事,妥善運用它,對小孩很有激勵效果。問題是太重視名次,就會變成太計較輸贏,器量狹小,反而有礙發揮潛能。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曾發掘過一大堆數學神童,後來的成就卻無人能及澳洲出身的陶哲軒(Terence Tao)。別人描述這位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菲爾茲獎章得主,總說他器量坦蕩,不與人爭,與他合作解題是如沐春風,所以全世界的頂尖數學家都排隊想拿自己研究一半的問題來找他合作。這種與人為善的性格,應該要歸功於澳洲不重視排名的教育環境。 萬一,爸媽不拿小孩的成就出來說一說,真會有矮人家一截之感,那麼我的建議,就是把炫耀巧妙包裝一下,讓人聽起來不像炫耀。例如,「我女兒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真擔心她將來嫁不掉」之類的。這種措詞既不會激起孩子反感,也不會讓孩子自滿。更重要的,是口氣不像炫耀,搞不好別人還非得大大羨慕一下不可:「想那麼多幹嘛?還有什麼比考第一更棒的?」如果你聽了很舒服,還可以再繼續悲嘆下去:「孩子英文這麼好,托益隨便考都滿分,將來一定會去美國的,到時我怎麼辦?」等等,以此類推。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第22期〈家,變了,如何重塑家庭力?〉)

我不要玩具,只要陪伴

2012年02月14日
公開
44

2012-01親子天下雜誌31期 作者:李坤珊 四歲的安德列牽著我的手,望著其他每個孩子的手裡,不是牽著他們的爸爸、媽媽就是親戚。他的眼淚懸在眼眶邊緣,口口聲聲說著:「我的爸爸和媽媽會來的,一定會來的!」而我知道他的爸爸媽媽是不會出現的,因為今天早上他們離開前,已經對我說:「實在沒有辦法請假……」而我怎樣也說不出實情。不用多做解釋,他是唯一一個沒有親人陪的孩子。我不知道,我要是他,我會不會那麼勇敢? 這是學校一年一度的「親子教學」日。星期四的早上,九點整,教室門口,就已擠滿了家長,等著要走進教室,與孩子共度教室活動。在這短短的一個鐘頭裡,孩子當老師,帶領自己的爸爸或媽媽一起工作或遊戲。但安德列的媽媽和爸爸,是很少很少在這種場合出現的,因為他們工作很忙很忙…… 安德列的例子,並不特殊,他不是唯一碰到這種情況的孩子。有愈來愈多的幼兒,他們感受的愛,來自堆積如山的玩具,而不是來自每天晚上爸爸媽媽和他的談天、擁抱和說笑。那些爸媽說:「我這麼打拚,還不是為了孩子的未來!」 但是,「未來」都是由每一個今天所組成的;每一個深情的愛,都是由日積月累的相處所構築起來的。一星期見不到一次面,一天說不上幾句話,那樣的未來在哪裡?那樣的愛有什麼基礎?而我們的幼兒在那樣薄弱的愛中成長,所呈現出來的成長挑戰和問題,是不是也愈來愈多了呢? 仔細客觀的想想,我們習以為常的說:「這個社會有愈來愈多的問題兒童。」這樣的說法,其實很表面。每一個兒童,都不會是問題;是他們成長的家、和社會出了問題!有愈來愈多的大人,道德標準愈來愈薄弱,傷害了自己的家和別人的家。有愈來愈多的爸爸媽媽,上班時間愈來愈長,孩子回到的,只是一間有屋頂的建築物,而不是家…… 愛孩子,是有條件的!是要付出代價的!那個條件,是他要有你的陪伴。那個代價,是他要你在他身旁關心他! 跟著你,他才學會愛和被愛 這是一幅再熟悉不過的畫面:你忙著做飯,才幾歲的他,就繞在你腳旁,也拿著鍋鏟敲敲打打的「炒菜」;你打著電腦、寫著字,纏在椅邊的他,也蹲在那兒,像握鋤頭般的拿著筆「寫字」……從清潔工作到打點節日,從客廳到廚房,不知道為什麼?他就像個影子似的,一定要跟你在一起。 人生中再也沒有這樣一段時期,他會像現在黏你黏那麼緊,又這麼喜歡學你。再想一想,人生中也沒有任何一段時期的發展,會像○∼六歲間這樣,以無法想像的速度成長。這之間,你看出了什麼奧妙和關聯嗎?是的,你的寶寶得跟著你,快速發展他所需要的智能、社會和情緒資源,才得以滿足。你的寶寶得跟著你,才能學會如何愛和被愛。在這時期裡,你就是他的全部! 跟著你,他的眼睛才看見了各種動植物和不一樣的人;跟著你,他的耳朵才聽見了歌聲、雜音、語言、動物的叫聲和海浪的呼吸;跟著你,他的嘴才嚐到了甘甜、苦澀、美味和難以入嚥;跟著你,他的手才觸摸過柔軟、凹凸、毛絨絨和硬梆梆;跟著你,他的鼻子才聞見了花香、腐臭和陽光的味道…… 因為你在他身邊引領,浮世三千中的點點滴滴,在他大腦裡形成連結,有了意義;因為在一起打點,聖誕樹的光環,閃爍著手攜手的笑聲;因為在一起吃飯,是火雞也好,是餃子也罷,每一口都有愛與被愛的味道;因為在一起看煙火,每一團火焰裡都點燃著希望;因為在一起,長大後的他,永遠帶著微笑,回顧對節日的記憶,承續著家庭的薪火。 滿屋子的玩具,絕對抵不過你與他在一起玩的紙盒、木片。一盒又一盒的禮物,遠不如你在他身邊唸了一遍又一遍的那幾本「老書」。再輝煌、再騰達的未來,都換不回這短短的幼年。是的,現在的你就是他的全部。就讓他全心全意的靠著你、跟著你吧!因為,你的孩子需要你…… 以他的「需要」來關愛他 聖誕節那天,女兒寧寧從家裡的小樹下,拿出一個親手縫的小布包,遞給我。她只是甜甜的一笑,一如布塊上印的雪花片,什麼話也沒說,但也什麼都說了……十四歲的她,看見我的隨身包包已開始脫線,就悄悄的縫了一個給我。她知道,媽媽需要一個不大不小的布包,所以量好尺寸。 聖誕節那天,好友 T 從他的樹下,拿出一卷自選的音樂CD,遞給我們。他只是淺淺的一笑,一如盒上印的雪花片,什麼話也沒說,但也什麼都說了……四十八歲的他,知道我和先生都喜歡音樂,所以找了不同風格的聖誕音樂,自己壓製了CD給我們一家人。 聖誕節放假前,我一個一個的帶孩子畫寫送給家人的卡片。五歲的法德,把他花了半個鐘頭畫好的卡片,拿到我面前。我一看,他的卡片裡,有五個人,就隨口問他:「有一個是你阿姨佩姬吧?」他搖搖頭說:「不是!不是阿姨,是你,珊卓拉。雖然你不是我家人,但我很喜歡你!你像我媽媽一樣好。」我感動也傷感的看著這個父母剛剛離異的孩子好久好久??我當然不如他媽媽愛他的深,但我了解他的過動,也知道如何和他玩字母和數字遊戲。他知道我真的關心他! 知道這世界上有人真的關心你,那種窩心,文字無法盡訴。相信有人把你放在心上,那樣的關懷,讓「富有」這兩個字,有了真正的定義。 不管是大人和小孩,假若我們知道這世界上有人,常將我們放在心上,以「我們的需要」來關愛,那我們就會成為心中有愛的人。假如,你也以「別人的需要」來接近周圍的家人、朋友、和小小孩,那你就是那個人或那些人真正的財富。 看見他人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往往只看見自己的需要;看見孩子的需要,並不容易,因為我們也常常只看見成人的面子和需要。但難不難做到呢?不難!只看你願不願意!你能不能從孩子的眼裡看見他,從孩子的心裡體會他?你能不能從孩子的驚喜中,看見他的驚喜?你能不能從孩子的快樂裡,體會他的快樂?以他人的需要來關愛,會讓你愛的人感到窩心、覺得擁有全世界。 購買訂閱那年的聖誕節,節目表演結束後,我一個人站在小禮堂門口,看著大人小孩快樂的吃著點心。四歲的凱文,手裡端著小盤子走向我。仰著頭,他說:「珊卓拉老師,我知道你喜歡吃姥姥做的水餃,搶了三顆給你,不然待會兒就沒了。」直到今天,七年了,我的心仍是飽飽的……

洪蘭:孩子做得多,學得愈多

2012年02月13日
公開
47

作者/洪蘭 朋友家中院子的韓國草長得很好,沒有一根野草,真是碧草如茵。朋友年屆七十又有痛風,如何彎得下腰拔草呢?原來她有兩個孫子,兄七歲、妹五歲,兩人只要乖,自動幫忙做家事,母親就給他們紅點,積到某個點數時,就可選擇:聽奶奶講故事、跟奶奶烤蛋糕、陪奶奶爬山……朋友說,孩子一邊拔野草,她一邊講《西遊記》或《七俠五義》的故事,為了聽久一點,孩子把野草拔得很乾淨,韓國草就長得好了。 孩子最喜歡的是奶奶烤蛋糕了,兩個孩子一個打蛋、一個篩麵粉。烤蛋糕不費事,但可教孩子生活經驗,孩子也把不敢跟父母講的話跟她說。她覺得沒有什麼比親子共同做一件事更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了;而且自己烤,不必擔心黑心食材或塑化劑。透過實作,她教孩子雙手萬能,自己懂得做,就不必求人。 她也教孩子凡事都有替代物,打蛋器壞了,用手打也可以,累一點而已;葡萄乾沒有了,用龍眼乾也可以。我想,這不就是創造力嗎?我們鼓勵孩子學馬蓋先,就是讓他們知道天下沒有什麼是非要這個東西不可,人要學會變通,不可死腦筋。 我問她怕不怕孩子被烤箱燙到,她反問:「你幾歲幫你母親燒飯?」沒錯,我們以前上學前,先要幫媽媽升火煮稀飯,正是他們這個年齡,也沒有被燙到。其實只要好好的教,就不會出事,父母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蔡穎卿老師的「小廚師」計畫中,就有教三歲半的孩子拿刀切菜,孩子也做得很好。反而是現代父母都去外面買早飯,沒有在家裡燒給孩子吃,搞得現在上高中的孩子連雞蛋都不知如何敲破。 我最欣賞的是朋友用帶孩子去爬山做獎勵,一邊爬,一邊教孩子植物名稱和它的用途。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電玩打太多,會近視;其實可以常常帶孩子去野外,遠離有插頭的東西(有位心理學家把電腦叫做「有插頭的毒品」)。做科學家的第一個條件是要有觀察力。觀察力是要訓練的,天天坐在冷氣房中瞪著電腦,是不會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也不會看到生物生長時細微的不同。 拿到台灣最多專利的劉興欽(漫畫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的創造人)就說,他小時候在新竹後山長大,所以觀察力被訓練得很敏銳。他說蜜蜂採完了蜜,腿比較粗,飛得比較慢;他想吃蜂蜜時,就跟著蜜蜂跑,找到蜂巢後,把手洗乾淨,免得有汗味會被蜜蜂螫,然後手伸進蜂巢中,把蜂蜜挖出來吃。我們都看過蜜蜂,我們卻看不到劉興欽所看到的細節,因為我們沒有像他一樣在大自然中成長,我們的敏銳度不及他。 這是新的一年開始,或許各位家長可以想一想,今年希望孩子做到什麼?定下目標,像我朋友一樣寓教於樂,親子雙方都快樂。(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雜誌》第31期《101個改變人生的學習經驗》)

肺炎鏈球菌13價

2012年02月09日
公開
65

文章出處:呂俊毅@world 冬天是許多呼吸道病毒活躍的季節,最近天氣涼了,小朋友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與腺病毒(adenovirus)的病例就增加了。流感病毒也是冬天常見的病毒,只是目前暫時還沒有明顯增加。病毒感染增加以後,呼吸道的細菌感染也會隨著增加。因為病毒感染會導致人體呼吸道正常的防禦功能喪失,導致細菌乘虛而入。最近細菌性肺炎,尤其是肺炎鏈球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確實也有略為增加的情形。 最近看到一份有趣的研究報告,它說在1918年全球大流行西班牙流感的時候,許多死亡的個案其實是死於細菌性肺炎。 1918年到1919年的冬天,全世界有一次非常嚴重的流感大流行。據估計,當年因感染流感病毒而死亡的人數高達兩千萬人以上。當年流行的流感是一種全新的病毒株,全世界的人都沒有抗體,所以死亡的人數非常多。當然,當年會死這麼多人也是因為當年的公共衛生、營養狀況、與醫療水準都遠不如今天,當時也還沒有抗生素可以使用,更沒有疫苗可以使用。 這一份發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的研究中發現,當年死亡的個案中有許多其實是死於細菌性肺炎,而不是死於單純的流感本身。研究者檢驗了58個當年留下來死亡個案的冷凍肺組織切片,並回顧了許多當年留下來的細菌培養與病理檢驗報告。冷凍肺組織切片的研究結果發現,幾乎所有的肺組織都有典型的細菌性肺炎的表現(如上圖,出自這裡),有些組織中甚至可以直接看到大量的細菌。 細菌培養的回顧研究結果發現,總共有5266個當年接受屍體解剖的個案,有肺組織細菌培養結果可查,其中23.5%長肺炎鏈球菌,有21%培養出不只一種細菌,其中大部份包含嗜血桿菌(Bacillus influenzae, 今天大部分改稱為Haemophilus influenzae)以及肺炎鏈球菌。總共有1887個接受屍體解剖的個案有血液培養結果可查,其中超過70%有長細菌,最常見的細菌是肺炎鏈球菌,佔27%左右,第二名是葡萄球菌,佔20%左右。類似的情況,在1245個肋膜積液培養中,有80%有長細菌,其中第一名是葡萄球菌,第二名是肺炎鏈球菌。 從這些結果可以證明,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大多數死亡個案是死於細菌性肺炎,其中很多是死於肺炎鏈球菌。這樣的研究結果也提供了直接的證據,證明了流感病毒感染常常導致細菌性肺炎,在流感好發的季節,除了要注意流感的防制,認真施打流感疫苗以外,也要注意防範細菌性肺炎。對一般人來說,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當然葡萄球菌也很重要,但是目前為止都還沒有葡萄球菌的疫苗。對醫師來說,不要忘了細菌性肺炎常常跟著病毒感染一起來,提高警覺並適當的使用抗生素是很重要的。對政府來說,防治新型流感病毒大流行,除了儲存克流感、規劃隔離病房、準備停班停課計畫、研發流感疫苗以外,鼓勵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適當儲備與教育醫療人員使用抗生素,也是可以有效減少流感大流行帶來的傷害。 ===================================================================== 肺炎鏈球菌 10/18/2007 作者:doctorclu 什麼是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疫苗是一種細菌,學名叫”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因為它們在顯微鏡下常呈雙雙對對的排列,故又稱肺炎雙球菌。它們可以依莢膜上多醣體成分的不同而分為大約90型。 肺炎鏈球菌有什麼重要性? 肺炎鏈球菌是最常引起人類意細菌感染的細菌之一。它會造成肺炎、腦膜炎、中耳炎、鼻竇炎、敗血症等重要的感染症。對兒童及老人尤其具有極大的威脅。 肺炎鏈球菌感染有什麼症狀? 主要會有發高燒及各個感染部位的症狀。例如肺炎會有咳嗽、喘、胸痛等症狀; 腦膜炎會有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意識不清等症狀。 遭到肺炎鏈球菌感染怎麼辦? 若不加以治療,肺炎鏈球菌肺炎腦膜炎及敗血症等感染的死亡率相當高,所以抗生素的治療是必須的。以往盤尼西林是非常有效的藥,它大大得地減少了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嚴重性及後遺症。但是,近年來全世界的肺炎鏈球菌都對盤尼西林及其他抗生素產生了抗藥性,使抗生素治療失敗的機會大增。 ===================================================================== 肺炎鏈球菌疫苗 10/19/2007 作者:doctorclu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格蘭氏陽性球菌,它常常以刺絡針形狀(lancet-shaped)成對存在,所以也常常被稱為肺炎雙球菌。它在blood agar上會行部分溶血(α-hemolysis)使菌落周圍呈現綠色。肺炎鏈球菌的表面有一層多醣體莢膜(polysaccharide capsule)。依其多醣體的成分不同,可以分成至少90種血清型。臨床上常見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則集中在其中大約10種血清型(1)。 肺炎鏈球菌是嬰幼兒最重要的致病菌 肺炎鏈球菌是人體上呼吸道的正常菌叢之一。在台灣,平均大約20%的人的鼻咽部可以培養出肺炎鏈球菌,其中以2-5歲的兒童的比率最高(2)。這些帶菌者並不一定會發病,通常是在某些情況下,例如有一個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之後,肺炎鏈球菌才趁機侵犯人體導致疾病的表現。它可以擴散到上呼吸道的週邊結構,導致中耳炎、鼻竇炎或肺炎;也可以藉由血液循環散播到其他部位,例如中樞神經系統或骨頭關節等等。肺炎鏈球菌主要是藉由飛沫傳染。高人口密度與親密接觸會增加傳染的機會,所以上托兒所的小孩得病的機會較高。 不論是肺炎、腦膜炎、菌血症或中耳炎,肺炎鏈球菌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致病細菌。美國每年大約有3,000~6,000個肺炎鏈球菌腦膜炎、16,000~55,000個菌血症、與150,000~570,000個肺炎案例(3)。肺炎鏈球菌的死亡率也相當高。在美國,每年有40,000個因為感染肺炎鏈球菌而死亡。其中有5~7%死於肺炎,20%死於菌血症、30%死於腦膜炎。老年人與嬰幼兒是最容易遭到肺炎鏈球菌侵犯的族群。年紀越小感染肺炎鏈球菌併發症越多。台灣缺乏這方面的正式統計數字,如果假設台灣的流行病學與美國相似,以台灣的人口大約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來算,台灣每年約有4千人死於肺炎鏈球菌感染。 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與疾病嚴重度越來越嚴重 近年來,肺炎鏈球菌感染的嚴重度似乎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早年肺炎鏈球菌的治療並無太大問題,最近幾年卻常常看到肺炎鏈球菌肺炎合併肺膿瘍或膿胸的情形(4)。除此之外,肺炎鏈球菌感染引起敗血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5)、甚至成年型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也都屢見不鮮。 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據統計,台灣的肺炎鏈球菌至少有60%對盤尼西林(penicillin)具有抗藥性(6;7)。許多醫院的抗藥性比率更高到70-80%以上(8)。除了盤尼西林,肺炎鏈球菌對其他常用的口服藥具有相當高比例的抗藥性,例如98%對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91%對clarithromycin無效(7)。連由健康兒童的鼻咽部所分離出來的肺炎鏈球菌都有88%具盤尼西林抗藥性(9)。 肺炎鏈球菌有兩種疫苗 對於一種像肺炎鏈球菌這樣常見、嚴重度逐年增加、對許多抗生素具有抗藥性的感染症,最理想的就是發展出疫苗來預防。事實上,早在1983年就有用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製造而成的疫苗 (pneumococcal capsular polysaccharide vaccine)上市。它是由23種肺炎球菌型細菌之多醣體莢膜之混合物製成(1, 2, 3, 4, 5, 6B, 7F, 8, 9N, 9V, 10A, 11A, 12F, 14, 15B, 17F, 18C, 19A, 19F, 20, 22F, 23F, 33F)。它主要適用在老年人。它具有大約75%的保護效果,可以降低老人因罹患肺炎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之機率。兩歲以下兒童對多醣體抗原的免疫反應不佳,不適合使用莢膜多醣體疫苗。 另一種較新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所謂「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 (conjugated pneumococcal vaccine)。它是將肺炎鏈球菌莢膜多醣體與載體蛋白質CRM197接合在一起,使莢膜多醣體變成一種有效的抗原,即使是用在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也可以產生良好的免疫反應。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含有針對4, 6B, 9V, 14, 18C, 19F以及23F等7種血清型,所以也叫做七價的肺炎鏈球菌疫苗。 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安全而有效預防疾病 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效果已經經過許多臨床試驗驗證。免疫反應的試驗發現,絕大部分(90-100%)接受疫苗注射的受試者都可以產生明顯的抗體反應(10)。在台灣做的臨床試驗顯示,健康嬰幼兒分別在2、4、6暨15到18個月大時各接種一劑七價接合型肺炎球菌疫苗是安全的並且可以產生免疫力。副作用很緩和。針對所有7種血清型之體內抗體平均濃度在注射前後有明顯的增加。平均最高抗體濃度的是血清型14,而平均最低的是血輕型9V(11)。 有關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保護效力的試驗,最重要的是1995年針對北加州的多種族人口所進行的一項大型隨機分組的雙盲臨床試驗。該研究有超過37,816個嬰兒參與,經隨機分成兩組,於2月、4月、6月、12至15個月大時,分別接種七價的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revenar)或對照用疫苗。長期追蹤參與這項雙盲試驗的兒童,至1999年,共有52名病人感染侵入性疾病的致病菌在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所涵蓋的血清類型範圍內。其中,絕大部分(49/52)都是發生在接受對照疫苗的受試者。分析對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涵蓋血清型的致病菌預防效果為94﹪。將疫苗對所有侵入性肺炎球菌疾病(不論其血清型為何)的預防效果進行分析,發現疫苗預防效果為92﹪(12)。除了肺炎,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效果還表現在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的其他感染,例如注射後中耳炎的發生率也都減少(13)。也表現在鼻咽部疫苗型肺炎鏈球菌的colonization(14)減少了。 有關安全性的試驗結果顯示:有17%-30%接種三劑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的嬰兒發生局部發紅、腫脹、疼痛的情形。硬塊大多是小於2公分,維持的時間很短暫,全部都在48小時後自然消褪。第一劑、第二劑、第三劑後發生38°C到39°C輕微發燒的比例分別有35%、48%、32%。在接種完72小時後會自然退燒。嬰兒接種 Prevenar 其他較常見的其它全身性反應有睡眠不安穩、睡眠時間較長、易受驚嚇、沒有食慾、以及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3%)(11)。 2000年,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已經於美國核准上市,並且經美國的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建議列為所有嬰幼兒的例行預防接種疫苗(3)。有趣的是,在美國全面施打此一苗以後,沒有接受此疫苗的成年人,也間接的受恵。因為他們發生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機率也降低了,鼻咽中疫苗型肺炎鏈球菌的colonization也減少了(14)。 結論 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經臨床實驗證明可以有效預防肺炎鏈球菌所引起的疾病。即使使用的時間還不太長,在美國全面為兩歲以下嬰幼兒施打接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已經出現明顯的成效: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減少、疫苗注射者與身邊的人肺炎鏈球菌的抗藥性減少。此疫苗的使用,對人類的健康而言無異是一項福音。不過,可以預期的還有:常見肺炎鏈球菌的血清型勢必因為疫苗的接種而改變。疫苗所含括的血清型將會減少,疫苗不包括的血清型很可能會增加。這些現象是否可能使將來此疫苗的效果下降,值得長期持續追蹤。 ===================================================================== 新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怎麼打? 01/10/2011 作者:doctorclu 最近10價與13價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接連上市了,它們分別可以對抗更多種類的肺炎鏈球菌,10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可能還可以順便保護一下嗜血桿菌。13價與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樣是Pfizer公司的產品,10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則是GSK的產品。 可是疫苗種類太多,該怎麼轉換反而令人產生困擾。衛生署的預防接種委員會針對這個問題有以下的建議: 一、已接種7價肺炎鏈球菌疫苗者,後續可以接種7價或13價疫苗。 二、已接種至少兩劑同廠牌肺炎鏈球菌疫苗者,後續可以轉換其他廠牌的肺炎鏈球菌。 三、已完成7價或10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者,至少再接種一劑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輪狀病毒

2012年02月09日
公開
67

出處:呂俊毅@world 輪狀病毒 作者:doctorclu10/20/2007 輪狀病毒於1973年由澳洲科學家Ruth Bishop所發現。這個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呈現車輪狀,故命名為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造成嬰兒和小孩嚴重腹瀉的最主要病原。世界各地都有輪狀病毒流行,幾乎每個人在5歲之前都曾被輪狀病毒感染過。感染的高峰年齡是6個月到2歲。即使在乾淨、衛生的西方先進國家,還是會有輪狀病毒的存在。輪狀病毒感染在溫帶國家有明顯的季節性,最常在寒冷的季節流行。在台灣,輪狀病毒的感染季節較不明顯,一年四季都有,不過還是以秋冬較多。 輪狀病毒是由飲食或接觸,經口傳染。病患體內的病毒由大便排出,在無意間污染雙手、食物、或飲水而傳染。病患的口水或嘔吐物中也有病毒。此病毒傳染力極強,可以在短期間內造成流行。 輪狀病毒的潛伏期約2至3天,在發病初期出現如發燒、嘔吐、咳嗽、流鼻水等一般感冒的症狀,1至2天後會出現水瀉。大便通常不帶血絲、黏液,病程持續約3至7天。嚴重時若沒有及時治療,容易造成脫水、電解質失衡、休克甚至於死亡。所以家中幼兒若有嘴唇乾燥、哭不出眼淚、皮膚失去彈性、小便量明顯減少、眼眶凹陷、囟門凹陷、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治療。 目前並沒有有效對抗輪狀病毒的藥物,所以治療上以症狀治療為主,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如果幼兒持續嘔吐、嚴重腹瀉,最好注射點滴,以有效補充水分。如果症狀尚屬輕微,應設法讓小朋友經口攝取因為嘔吐及腹瀉而流失的水分跟電解質,通常只要經過短暫停止餵食,便可恢復餵食病童少許白開水,再慢慢餵食清淡飲食(例如稀飯),避免油膩或太甜的食物。嬰兒奶粉最好酌量稀釋後再喝,也可以讓小病童喝一些電解質水,市售的運動飲料經稀釋後,具有類似的功效。 注意清潔與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減少輪狀病毒感染,但是效果有限。所以發展疫苗應該是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的最佳方法。現在已經有若干藥廠投入輪狀病毒疫苗的研發,有的已經獲得少數國家核准上市使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安全有效的輪狀病毒疫苗將可以有效保護我們的小孩,免於輪狀病毒感染之苦。 (本文原刊登於中時生活) ==================================================================== 輪狀病毒疫苗 10/16/2007 作者:doctorclu 輪狀病毒腸胃炎是非常常見的傳染病。每個寶寶在五歲以前,幾乎都會感染輪狀病毒;因為急性腸胃炎而住院的幼兒,大約每三個就有一個是由輪狀病毒所引起。每年全台灣大約有近萬名小朋友因輪狀病毒感染,引起嚴重上吐下瀉而需要住院,一年所花費的醫療費用約需七至九億元。 輪狀病毒的傳染力很強,一般的預防方法效果不彰。所以,如果有安全有效輪狀病毒疫苗可以讓寶寶及早產生抵抗力,對寶寶來說是一個福音。輪狀病毒可以分成許多血清型,在台灣比較重要的血清型有G1P[8], G2P[4], G3P[8], G4P[8], G9P[8]等。選擇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除了必須注意其效果與安全性是否通過大規模臨床試驗的確認,也要注意是否可以有效保護不同血清型的輪狀病毒,以確保疫苗有足夠的保護力。

父母親自養育 小孩腦部成長佳

2012年02月08日
公開
48

父母親自養育 小孩腦部成長佳 作者: 陳懿勝 | 台灣醒報 – 2012年2月2日 上午11:18 台灣雙薪家庭越來越多,很多父母親為了工作,白天把小孩交給保母來照顧,等到下班後再去接小孩。但美國「每日健康新聞」網站指出,家人親自照顧學齡前的小孩,有助於小孩大腦海馬迴發育,而這個部位主掌學習、管理情境記憶、反應力。 大腦海馬迴為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處理時間空間上較為複雜的訊息組合,也就是可用文字敘述的敘述記憶(declarative memory)。日常生活中的影像、聲音、氣味等記憶,都可藉由海馬迴的回饋神經網路,使事件記憶保留下來。 「每日健康新聞」報導,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醫學院教授瓊盧比與研究團隊針對3至6歲的小孩進行測試,讓母親與小孩處在有很多禮物的房間裡,小孩被告知可打開禮物,但必須等待母親填寫完清單後才可打開。根據觀察後,將相處模式分為兩組:一組為母親會幫助小孩調整等待的情緒,另一組為忽略小孩的情緒或嚴厲責罵小孩。 當小孩成長至7至10歲時,研究團隊對92位參與實驗的小孩進行腦部核磁共振攝影。結果發現,有母親培養調整情緒的小孩其腦部海馬迴比沒有的成長約10%。 盧比指出,這項研究顯示培育照顧小孩的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論是父母親、爺爺奶奶甚至於養父母,對於小孩的情緒和行為的發展過程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同時也說明了小孩的培育養成對於腦部發育,有極高的關連性。 對於這項研究,美國加州大學精神病學和人類行為的臨床教授羅伯特邁爾斯表示,大腦結構會受到成長期的心理和社會環境方所影響。父母親應該每天多花時間與孩子相處,15至20分鐘的談話、安慰,都可以幫助提升小孩的整體素質。千萬不要失去與小孩相處的耐心。 目前研究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洪蘭:配合生理時鐘 學習成效最佳

2012年02月03日
公開
43

洪蘭:配合生理時鐘 學習成效最佳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大人對孩子的態度會決定他的命運!」中央大學認知心理研究所所長洪蘭以科學角度說明,孩子的學習效果都有跡可循,神經、海馬迴都會因外在因素而改變,「一句負面的話造成的影響力,需要4句正面的話才能抵銷。」洪蘭認為,沒有什麼絕對的「天才」,把孩子放對地方,讓他把能力發揮出來,就可能變「天才」。 台北市公私立高國中小校長會議以台北市推動「把每個孩子帶上來」的理念,邀請洪蘭演講「大腦與學習」,從科學角度來談教育。 「大腦有可塑性,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洪蘭記得,過去有位母親帶著孩子去求醫,醫生診斷結果發現孩子罹患重度自閉,醫護人員告知這名母親這孩子恐怕一輩子無法叫媽媽;然而,母親鍥而不捨,每天餵孩子吃飯時叫他張口發出「阿」聲時,順道加上一個「媽」音,幾年過去了,這名自閉症孩子終於喊了「媽」,從此開始會講話。 洪蘭點出,許多孩子花很多時間念書,但沒有與生理時鐘配合,學習效果不佳。黃昏時刻,人體神經接受度較弱,此這時讀書效果不明顯;最好等孩子吃過晚餐,小睡片刻,神經接受度逐漸回升,學習功效較佳。運動對學習也會加分,因為運動會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對記憶有助益。很多人誤以為,孩子睡覺時,可以邊放錄音教學來學習;其實此時腦波無法接收外界訊息,睡覺時應該安靜,「一次專心做一件事就對了!」 「作夢有去蕪存菁和溫故知新的效果。」洪蘭解釋,科學家實驗發現,作夢時,老鼠的腦波波紋和清醒走迷宮時相近。很多學才藝或技術的人,練習時可能鋼琴彈不好或網球打不好,一覺醒來,會發現有明顯進步,是因為做夢能將資訊分門別類。 另外,洪蘭也提到升學主義下後段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實受到大人控制。洪蘭的孩子曾讀過後段班,當時她發現,教室燈光昏暗會影響學生視力和學習品質,請校長協助,校長卻回說,學生又不讀書,那麼多燈要幹嘛?顯示大人的態度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洪蘭強調:「這世界因孩子而不一樣,而孩子因妳而不一樣,這就是教育為何如此重要。」 ▲中央大學認知心理研究所長洪蘭指出,很多人誤以為,讓孩子聽聲音入眠可達到學習或潛移默化的成效,其實睡著時腦波無法接受到外界的訊息,她建議,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情就好。(圖文�黃士航)

如何幫助孩子處理來自同齡人的壓力

2012年02月03日
公開
25

出處:《大紀元》副刊 「如果別人都去跳橋,你也跟著跳嗎?」幾乎每個問這個問題的父母都會被反駁說:「每個人都這樣,為甚麼我不能呢?」 我們的媽媽正如大多數家長一樣,希望我們成長為不受社會壓力、周圍環境影響的有主見的人。她不想我們被引領到諺語中那座橋的邊沿。 正面的社會壓力 不過,社會壓力有時候也能起到正面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處在一個正面積極的群體的話。 對於我們的母親來說,教育有了新的挑戰。她不再用自己的影響來讓我們拒絕身邊的那些社會壓力,而是鼓勵我們多結交有益的朋友們。 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當我們年少時,很容易就跟班上的差生成為好朋友,在放學後形影不離。在家時父母對我們的監管並不多,但他們擔心我們受到不良影響,並擔心著我們的安全。 結交正確的朋友 媽媽知道她管不了我們在校期間的交往、活動,如果簡單粗暴的阻止,只會招致反抗。不過她有辦法施加影響,媽媽開始拒絕搭載差生到家裏玩。 這很微妙但確實有效。我們的媽媽用車接送孩子去課外活動俱樂部和其他朋友家,慢慢的孩子不再跟差生來往,而是結交了新的、更積極向上的朋友。 這就是她改變的策略。不久我們的媽媽就開始邀請新朋友來家裏玩。媽媽會給每個人訂披薩吃,給大家租影碟來看,保證讓每個人都玩得很愉快。這的確有助於交朋友,不久媽媽就不用再擔心她的兒子跟甚麼人來往了。 加強正面影響 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聽一個用歌聲傳達愛、和平和良好社會關係的歌手演唱,而不是一個歌唱暴力或毒品的歌手。這同樣適用於結交朋友。儘管你不能調查班上每個同學的背景和習慣,但是你可以通過加強正面引導從而影響他們選擇朋友的類型。 我們在一個年度「夏季領導能力學會」上看到這種情況,這是一個我們每年都參加併發言的會議。在那裏,年輕人聚在一起討論社會公正問題並交流如何在學校及社區採取行動。這也是一個交朋友的好機會。 來自新漢姆夏爾的16歲的希拉斯-費斯車說他感到對社交活動感興趣的人不多。但在這個學會裡,他找到了一群跟他一樣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朋友。他說,我們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不同類型的聲望 同樣的事情重新定義了甚麼對年輕人來說才夠酷。摒棄了追逐名人的八卦新聞和流行時尚,參與學會的孩子們將聲望定義為知識,志願服務和參與社會活動。這是家長們所樂於見到的社會影響力。 根據你談論的年輕人群體的不同,你會發現他們對甚麼是「酷」的看法有非常大的區別。你還會發現在有豐富社會信息的組織裡有更多積極的定義。不管是與當地教堂聯繫的群體也好,還是一個課後指導項目,都會有很多的促進積極社會影響的東西。 這樣看來,當其他人志願清潔當地公園時,你能不讓孩子參加嗎?

上一代若刻意打擊下一代信心,就是罪加一等

2012年01月24日
公開
39

施振榮最重視孩子的自信心 上一代若刻意打擊下一代信心,就是罪加一等 撰文╱盧燕俐 施振榮送給孩子的一句話:【人生的價值在於enjoy life(享受生活),而非奢侈。】 施振榮的教養心得: 1.父母不該以培養第一名的孩子為目標,而是培養孩子管理信心。 2.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做父母的只能以相對值來教養孩子,而非絕對值。 3.如果上一代不能接受下一代許多感性的想法,可能會讓下一代錯失成功的機會。 「俗話說:『一代不如一代』,我認為,下一代不如上一代,絕對是上一代的責任,如果上一代還刻意打擊下一代的信心,那麼,就罪加一等!」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開宗明義談到子女教養心得。施振榮育有兩子一女,其中,大兒子施宣輝在美工作多年後,今年初回台創立智輝公司,從事影音多媒體技術研發;次子施宣麟待過外商IMG運動行銷公司,是將棒球選手曹錦輝送上美國大聯盟的推手之一,現在也自立門戶,成立智林運動行銷;女兒施宣榕則專心當家管。 多數企業家總在孩子牙牙學語之後,就忙著規畫小孩未來的人生,不是早早送出國,當小留學生,就是「按表操課」,刻意培養接班。但3歲喪父、白手起家的施振榮,卻逆向操作,採放牛吃草策略,要孩子玩得開心、不必太在乎考試成績。 施振榮和兒子都是「小時不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十分需要信心,如果只是因為沒有考到100分,就打就罵,長期下來,創意會不足,自信心也磨掉了,不如讓他們海闊天空地成長,依照興趣自由發展。」所以,當兩個兒子都「小時不了」,考試排名常在班上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時,這位「台灣IT教父」,不但不會疾言厲色,還因聽到宣輝得到大專杯吉他比賽第一名、宣麟獲得高中遙控飛機比賽冠軍,而開心得不得了! 「我自己也是『小時不了』,唸交大時,玩的時間比讀書的時間還長,但我覺得,『小時不了』沒關係,只要孩子的自信心還在,長大懂事之後,自然會追求理想。」 在媽媽扮演「黑臉」、爸爸扮演「白臉」的情況下,三個孩子都很自愛,特別是從小看不出有唸書天份的宣輝,當兵期間突然立志要攻讀研究所,結果,一路唸下來,居然拿回南加大的博士,讓施振榮開玩笑地說:「真是跌破全家人眼鏡!」 已成家的孩子亂花錢,施振榮夫妻還是會叨唸。施振榮和太太葉紫華都是誠懇樸實的人,全身上下看不到幾樣名牌,更別說有豪門氣息,管教子女,也是同樣的高標準。兩人只給孩子少許的零用錢,反倒是外婆心疼,常常偷塞,被葉紫華知道後,就會要求孩子報告金錢用途,以免養成錯誤的消費觀。一直到現在,孩子都已成家了,葉紫華還是會關心孩子們的花費,也希望媳婦幫忙控管。曾有一次,宣輝買了一輛自行車,加上周邊配備,花了將近10萬元,騎沒幾次,因故折價賣出,就被爸媽唸了一頓。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享受生活,但不是奢侈,買東西一定要多盤算幾次,實用的、有價值的,買來才划算。」施振榮說,兩代的客觀環境不同,不能要求下一代不用名牌、不愛fashion(時尚),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做父母的只能以相對值來教養孩子,而非絕對值,如此,就可盡量避免衝突。 早年施振榮創業,太太在旁扶持,並沒有太多時間管教小孩,看到爸爸事業歷經幾次起落,孩子們反而很懂事,在外行事總自我告誡:「絕不能讓爸媽丟臉!」結交朋友時,也從不提到施振榮的名字。兒子低調,提親前岳父母才知道親家是施振榮。「我們把孩子當作平凡人來養!」正因為平凡,孩子才沒有驕氣;也因為平凡,孩子才交到許多真情摯友。就連兒子結婚前,都是到最後一刻,雙方家長必須碰面,商討相關細節,對方才赫然發現,原來女兒要嫁到施家。 如今,兩個孩子都出來創業,施振榮歡喜看待。「宣輝做研發,宣麟做運動行銷,都是具有未來性的產業,兩人都還年輕,都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他們正嚐試建立一個新的獲利模式,一旦找到了致勝的關鍵,加上長輩、朋友們願意給予更多資源結合,相信他們會闖出一番成績。」有趣的是,在兒子的創業過程中,施振榮並不主動擔任「軍師」,急著把28年來經營事業寶貴經驗傾囊相授,而是讓孩子逐漸摸索,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才跳出來參與討論。 自己理性創業,但支持兒子販售感性 「我們這一代為事業努力打拚,不得不理性。但隨著社會變遷,競爭愈來愈激烈,在商品高品質的要求下,販售感性,反倒成為一種新趨勢。如果上一代不能接受下一代許多感性的想法,可能會讓下一代錯失成功的機會。」 施振榮的「感性與理性」之說,不僅直接顯露對兒子創業的支持,也點名了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向。「現在的年輕人敢秀,點子創新又大膽,我對下一代寄予厚望!」 3個孩子耳濡目染施振榮的智慧,無論將來事業上有何成就,他們將謹記父親的教誨:「人生最重要的是管理信心!」並以此來教養自己親愛的寶貝。 施振榮鼓勵年輕人創業,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 施振榮在1976年創立業,資本額只有100萬元,員工總數不過11人。去年,他決定退休,集團總營業額已超過7,500億元,全球員工人數高達6萬人。他退而不休,成立智融集團,投入創投、企業諮詢與教育訓練等領域,生活過得比以前還忙碌。面對年輕世代的創業潮,他鼓勵大家: 「不要做me too(和別人一樣)的產品,人生的價值在於enjoy life(享受生活),若能循著興趣,做一些對社會有意義的事,那就太美好了。」

教養不用太辛苦

2012年01月24日
公開
40

教養不用太辛苦 作者/王文華 我是個國小老師,教書教了二十幾年。 曾經教過的孩子形形色色:有的孩子反應快,有的孩子體能佳,有的孩子靠著天生聰明,無往不利;有的孩子因為後天的努力,最後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當然,也有很多孩子,明明資質都很棒,卻因為某些因素,慘遭人生的滑鐵盧;也有些孩子,其實各方面條件都具備了,卻只差了那麼一步,他們的人生因此轉了彎,想再修正回來,得花好大的力氣。 沒錯,就差那麼一步,結局大不相同。我想過,如果家長多注意這麼一點,教養多那麼一下,孩子的學習不必那麼吃力。小時習慣、態度教得好,長大沒煩惱。 為什麼人家說要嬴在起跑點上,並不是要小朋友從小去上雙語安親班,雙語幼稚園。是,它真正的意思就是-如果孩子能在開始學習時,把該有的態度、習慣給養成,往後的學習自然事半功倍。 否則……或許我們會這樣想:孩子們好逸惡勞,他們喜歡下課討厭上課,他們期待假日不愛上學,他們不想寫功課,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他們寧可飽食終日,懶散的看電視打電動。 實情卻不是這樣的,我問過大多數的孩子,他們都表示,假期再長,可是放假的愉悅往往只能維持一二天,接下來,他們就開始期待著開學日的到來。為什麼? 「因為漫長的假期很無聊。」孩子會這麼說。 他們愛看電視,那是因為沒有別的事情好做,看電視也很無聊,小朋友會講得比你更大聲。如果可以打球、騎腳踏車、放風箏,沒有小孩願意整天窩在沙發守著搖控器。 我也曾經試過,在上課時播放電影。再好看的動畫片,多數的孩子在第一節課會顯示出快樂的表情,一節課後,大多的孩子都會問你:「老師,可以下課了嗎?可以出去玩了嗎?」誰說孩子愛看電視的? 小朋友也討厭寫那種千篇一律的功課,像是一個圈詞寫一行之類的。對,實情超出我們的想像。 多數的小孩都很好奇,世界這麼大,他們才在自己社區生活一陣子,還有好多好多地方沒去過,所以孩子喜歡戶外教學;他們願意花時間去拆解一個機器,雖然他們還不會組裝回去,但是誰知道呢?或許下一個史蒂文生就在你家裡。 多數的小孩也都有耐性,如果你提供的動機夠高,如果你給予的挑戰夠難(當然也不能太難,最好能比他們目前能力再高一些),他們會耐著性子做一件事-前提是,那必須是他有興趣的事,而如何找到讓孩子有興趣的事,願意花時間去挑戰的項目,我深深覺得,那是老師或家長的責任。 但是,多數的爸媽,其實是很辛苦的,雙薪家庭,住在都會,哪有那麼多美國時間陪小孩?於是,把孩子送安親班,每天讓小朋友日出就出門,月出東山才回家。逼著孩子參加一堆他根本不想參加的才藝班,最後落得親子對立? 唉呀,怎麼辦? 別擔心,學習不必這麼辛苦的,給孩子一份超優童年歲月,其實也不難,在這本書裡,我一共寫了二十道給家長的練習題。像是理財,讓孩子不會整天夭飽吵著要買東買西,卻又學會理財的妙方。像是指導閱讀,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在浩瀚書海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書,變成一隻勤啃善解的小書蟲。像是如何培養孩子有正確學習的態度,不用上安親才藝班,貴子弟就能打敗月考這隻大怪獸。像是體育……像…… 這二十道練習題,都針對孩子學習的一種狀況,一種可以輕鬆以對的學習態度與習慣,你當然可以從頭到尾讀,一招一式,將它們全都實踐一遍。你也可以針對孩子的學習情形,在孩子成長發生某些狀況,或你希望他養成某些觀念時,翻開它,把裡頭的練習拿來試作一番。 一本書,學一種觀念,希望這本書,能讓你在教養時,享受到二次童年的快樂。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做孩子的學習好夥伴 - 請問超級老師的20道學習難題》)

激發大人反應 嬰兒哭聲最有效

2012年01月12日
公開
53

(路透倫敦10日電)英國科學家今天表示,嬰兒哭聲有種獨一無二、讓成年人反應速度加快的能力。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研究人員利用「打地鼠」遊戲,發現相較於成人呼救聲與鳥兒啁啾聲,成人在聽到嬰兒哭聲時反應速度會變快。 牛津大學心理學系的克林格爾巴赫(MortenKringelbach)領導這份研究,他說:「成人速度和敏捷度提升可能反映出1演化反應,當寶寶哭鬧需要大人照顧時,這種反應會自動啟動。不難想見這如何促進照料行為。」 研究團隊檢視40名受試者在聽過音高類似的嬰兒哭聲、成人呼救聲以及鳥鳴聲後,打地鼠遊戲的得分。他們發現,寶寶哭聲引起的注意力特別高。研究發表在「小兒科醫學會雜誌」(Acta Paediatrica)。 克林格爾巴赫說:「幾乎沒有聲音能像嬰兒哭聲般激起這樣發自內心的反應。」「舉例來說,飛機上不時傳出各種噪音與干擾,但你幾乎無法不去理會嬰兒哭聲。」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非純學術研究,而是有助研究人員研究有產後憂鬱症的婦女,她們在聽到嬰兒哭聲時的回應,可能受到某種干擾。 克林格爾巴赫說:「憂鬱症和產後憂鬱症可能導致一些人對寶寶哭聲沒那麼有感,我們正在檢視醫療是否能改善這種情況。」中央社(翻譯)

蘆洲李宅古禮抓周活動(假日場)

2012年01月12日
公開
49

內容參考:http://blog.yam.com/recco/article/32632502 活動名稱:蘆洲李宅古蹟—古禮抓周 活動宗旨: 古禮抓周係我國傳統歲時祭典—慶賀寶寶滿周歲,以此判斷作為幼兒日後長大所可能從事之工作行業。 活動地點:新北市蘆洲區中正路243巷19號(蘆洲李宅-空中大學對面) 活動對象: 父母的心肝寶貝 (不限定當月滿周歲報名參加,可提前預約報名) 活動日期: 民國101年全年度,場次配置請參閱活動場次一覽表。 報到時間:上午場:上午9時30分至11時00分/ 下午場:下午13時30分至15時00分 活動流程: 1.報到、繳費、編組 2.進文武門 3.古禮抓周主場活動暨頒發證書 4.敲智慧鑼 5.寶貝手腳模製作 6.領取抓周紀念禮-御守 報名費用: 每組(含大人-2人 小寶貝1人共3人)900元,雙胞胎加收300元。同行親友每人100元(身高115公分以下免費)。 報名方式: 請以電話、傳真或網路報名預約 額滿為止。 報名電話: (02)2283-8896 報名傳真: (02)8281-6664 活動贈品: 1.V8活動紀錄光碟 2.御守紀念禮*1(田野美商店領取) 3.手腳模印製*1(活動當日製作完成) 4.蘆洲李宅古蹟6*8紀念相片暨證書一張 5.親子茶點(冷熱飲自助吧) 注意事項: 1. 活動當日若不克前來,務必於三日前通知主辦單位。 2. 敬請參加活動之貴賓遵守本活動流程時間。 3. 如遇不可抗力之因素(如颱風),本館保有變更活動之權利。 4. 不限定當月滿周歲參加,可提前報名。 5. 恕不接受當日現場報名,本館保留接受報名與否的權利。 蘆洲李宅古禮抓周活動查詢專線:(02)2283-8896分機11、19、20、21 或e-mail: [email protected]

睡得好不好 嬰兒時期就知道

2012年01月11日
公開
47

中央社記者顏伶如波特蘭8日專電)美國「小兒科期刊」(Pediatrics)刊登最新醫學研究指出,嬰兒時期有睡眠障礙的寶寶,到了幼年時期常常也還是一樣會睡不好。 最新1期小兒科期刊刊登辛辛那提市兒童醫院醫學中心(Cincinnati Children's Hospital Medical Center)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小寶寶的睡眠障礙問題,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消失,而會持續存在。 研究人員針對250名母親進行訪查,了解她們的孩子分別在6個月、1歲、2歲以及3歲時期的睡眠習慣,調查寶寶們是否有惡夢、驚醒、睡不著或不願獨自睡覺等睡眠障礙問題。 統計結果顯示,如果小寶寶出生之後都沒有睡眠問題,長大之後才出現睡眠問題的機率並不高;而在有睡眠障礙的寶寶當中,每100名孩子大約會有21人到35人的睡眠障礙會隨著年齡增長繼續存在。 主持這項研究的兒童心理學家拜爾斯(Kelly Byars)指出,很多人都以為小嬰兒如果有睡眠問題,長大一點就會自動好了,但研究顯示實際上的狀況並非如此。 研究人員也發現,嬰幼兒的睡眠障礙會隨著年齡而有變化。 舉例來說,在孩子不滿2歲時,最常見的睡眠問題是睡不著以及睡不穩。但到了3歲的時候,最常見的睡眠問題則是惡夢以及不愛睡覺。 拜爾斯表示,睡眠問題可能對小朋友的情緒、注意力、學習與發展能力產生影響,也會連帶影響父母的睡眠品質。1010108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2012年01月11日
公開
54

李國修&王月◎著 ㄅ、ㄚ=豬 (文�王月) 台灣的學生在上小學之前,多半已學會注音符號,所以在思源七歲時,我也曾希望「不要讓他輸在起跑點上」,小學開學前暑假開始教他ㄅㄆㄇㄈ。 「這是ㄅ,這是ㄚ……」我拿著兒童教材,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正確的發音唸給他聽。但是,思源常只顧著玩玩具,一下子就分心,亂唸一通。 「ㄅ和ㄚ這兩個字合起來怎麼唸?」我耐心地問思源。 「豬!」思源看著我,回答出這個字。 「ㄅ、ㄚ怎麼會唸豬呢?你是怎麼唸的!」我失望地對思源說。 後來,我不放棄地繼續追問:「這是ㄇ,這是ㄚ,那合起來ㄇ、ㄚ怎麼唸?」 「歪。」思源緊張地回答我。 我再次失望地搖搖頭。 國修回到家以後,我和他說了思源的情況,問他該怎麼辦才好。他說:「我們小時候都是挨揍長大的,再不認真學,就輕輕打一下吧!」 於是,隔天我拿起「愛的小手」(一種塑膠細棍,頂端有一小手掌,打在手心,有點痛又不會太痛,美其名為「 愛的小手」),繼續教思源注音符號,我先復習好每個單音後,再考他兩個組合起來的拼音,可是結果還是一樣,他沒有一次回答正確,從頭到尾只有被打手心的份。 不過,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回頭我問妹子:「ㄅ、ㄚ合起來怎麼唸?」 「巴!」 「ㄇ、ㄚ呢?」 「ㄇ、ㄚ是媽!」 我很驚訝她是怎麼學會的。 「看妳教哥哥ㄅㄆㄇㄈ,我就全部記下來了!」妹子張著無辜的大眼,看著我說。 經由這次的經驗,我再次確定,我們家不能實施打罵教育,不會就不會,該會的時候,小孩自然就會了。後來我發現,有一陣子哥哥和妹妹常常一起玩拼注音的角色扮演遊戲,妹子還裝作不會,被哥哥教呢! 魔鬼的數學比兒子爛 (文�李國修) 思源唸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把成績單拿給媽媽看,王月一眼看到數學只有八分,當下感到十分震驚!她無法理解,小學三年級的數學不是很簡單嗎?怎麼還可以只考八分? 「你爸爸是山東人,他們家從小打小孩,你這分數完蛋了!」她愈想愈生氣地對思源說。 思源聽完後臉色蒼白,站著不敢說話。 王月看他可憐,就和妹子商量這件事要對爸爸保密,絕對不能讓爸爸知道,妹子也再三保證不會說出來。 「哥哥,這次我們就先算了,你要答應媽媽,下次一定要進步,至少考個雙位數,十一分也好。」 王月說完,思源擔心地點點頭。 等我晚上回到家,才剛進門,妹子就跑過來大聲說:「爸爸!哥哥今天數學考八分!」這個小報馬仔完全忘記了她答應媽媽的承諾。 我轉頭看看站在角落等著領受懲罰的兒子,他害怕到身體微微發抖,低著頭不敢看我。 「好了!爸爸不會打你,數學考八分沒關係,功課爛也沒關係,將來出社會不要做流氓就好了。」我把思源叫過來,嚴肅地對他說。 我告訴他,我小時候的功課非常差,我們班是五十幾人的大班制,我的成績排名永遠都是班上最後幾名。小學畢業時,導師給我的評語是:「沉默寡言,拘謹木訥。」我回家後把成績單拿給爸爸看,他只看了一眼,就把成績單放到一邊,操著山東口音的國語對我說:「國修,你唸多少書都沒有關係,將來到社會工作,不要做流氓就好了。」 我家有五個小孩,我上面有兩個哥哥、一個姊姊以及一個妹妹,其中兩個哥哥都在當流氓。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我爸爸對我這個老么的期待,只有不要做壞事,更不要做流氓。爸爸後來又說:「不管我再怎麼教養你,也不能教養你一輩子!」我想他想表達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於是,我用當年從我爸爸那裡聽到的話去勉勵思源,我希望讓他明白:比起成績,一個人的品性更重要,只要他為人處事以誠相待,功課的好壞倒是其次。 但有好一陣子,思源對於「數學考八分」這件事仍然無法釋懷。 在某個星期日早上,思源起床後,很激動地跑來對我說:「爸爸!我剛剛作了一個好可怕的夢!我在夢裡面,走在風很大的巷子裡,我覺得很冷,燈光很暗……突然間,我看到一個好大好恐怖的魔鬼,一直追著我,想要把我吃掉……於是,我就一直逃,最後跑到一個死巷子裡,發現沒路了,這次死定了!」 我聽了,急著追問:「然後你被魔鬼吃掉了嗎?」 「沒有,因為我用數學考牠,牠都不會。」思源驕傲地對我說。 我按捺住想偷笑的衝動,故作鎮定地問他夢到了什麼。 「就在魔鬼追上我,準備張大嘴巴要吃掉我的時候,我轉過頭,對牠說:『等一下!你現在不能吃我,你要通過數學測驗才能吃我,請問,37+25是多少?』那隻魔鬼拿出手指頭來算,然後搖搖頭,說不知道。 「魔鬼一氣之下又張大了嘴巴,我趕快說:『等一下!我再問你一題,533+369等於多少?』結果魔鬼還是算不出來。 「接著,我又問牠:『19543+28952是多少?』魔鬼一臉驚慌地搖搖頭,『砰!』一聲爆炸,最後牠在一陣煙霧之中消失了!」 我聽完後,讚許地摸摸思源的頭,並且把這件事告訴王月,她點點頭說:「原來魔鬼的數學比兒子爛!」 這件事讓我發現,孩子的壓力會反映在夢境裡,身為父親的我無法替他解決數學很爛或是害怕魔鬼的問題,因為日後他會遇到比這些問題還要更困難的事情,必須要靠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我在節目上接受訪問時,曾經公開表示:「孩子,我就是要你功課爛!」引起了廣大的回響。對於孩子的學習,我一向抱持開放的態度,並且從不給予他們課業上的壓力。 有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是我認為,父母到底能陪伴子女、教養子女到何時?孩子的未來絕不是上了多少補習班,就能在起跑點或終點線決定輸或贏。我認為父母能夠做的,是給他一個快樂成長的環境。 生命是賽跑,是在起點與終點之間競爭,孩子必須在這不長不短的過程中面對自己的課題,度過他自己的人生,我希望孩子能夠好好享受這個過程。在人生道路上,孩子永遠記得的不會是英文先修班、才藝班之類的「補教說教」,而是來自父母的身教與言教。

她們這一家

2012年01月10日
公開
41

作者�劉墉 在我唸研究所的最後一年,日文課班上突然出現了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太太。當她正襟危坐,擠在一群二、三十歲年輕人之間,跟著教授朗讀的時候,實在很有意思。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排遺時間的旁聽生,後來看她也緊張兮兮地應付考試,才確定是正式的研究生。 她從不缺席,筆記又寫得好,所以溜課的人都找她幫忙,我們稱她為趙太太。直到畢業,才知道她就是趙小蘭的母親 ---朱木蘭女士。 我今天提到趙小蘭,並不想強調她是華裔在美國政府職位最高的人;也不想討論她的白宮學者、花旗銀行傲人的學經歷;而是希望讀者能了解一下趙小蘭的家庭生活。因為我相信,沒有那樣好的家庭教育,很難有趙小蘭今天的成就。最起碼趙小蘭今天立身華府高階層,那帶有適度衿持與華裔尊榮的氣質,必然來自她那特殊的家庭教育。 我用「特殊」是絕不為過的,因為在美國的中國家庭,能有她家那樣完整而嚴格訓練的己經太少了, 即使在中國,相信也不多。 看過「真善美」那部電影的人,大概會記得茱麗安德魯絲初去當家教的時候,父親一吹哨子,孩子就由大到小,列隊出現的畫面。這種情景,幾乎也能在趙小蘭的家裡看到。 趙小蘭的父親趙錫成博士很好客,每有客人來,六個女兒只要在家,一定出來招呼。 她們以非常恭敬的態度為客人奉茶, 臉上總是帶著真誠的笑容。尤其令人難以相信的是:以前當趙家宴客,幾個女兒不但出席上桌,而且是守在客人身後,為大家上菜、斟酒! 當我不解地問朱木蘭女士時,她說:「不錯!我們是教她們做waitress,但那何嘗不是一種訓練? 我的先生常對女兒說,人生做事好像開車,不是只能直走的,有時候必須左轉右轉。 不要把伺候客人當做辛苦的事,當你們讀書讀累了,招呼招呼客人,不也是一種休息嗎? 何況在這當中,可以學到許多待人處世的道理!」 也就因此,他們家雖有管家,孩子仍然要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大人的道理簡單:「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管家是請來幫助父母的,不是幫助孩子。年輕人理當管自己的事,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否則很難學會獨立!」 不僅料理自己的內務,每天上鬧鐘起床,小時候趕校車上學, 回家由姐姐帶頭,自動自發念書。而且她們家的六個女兒,還分擔家務。每天早晨,她們要出去檢查游泳池的設備、撈掉水上的髒東西。到了周末,則要整理占地兩英畝的院子,把雜草和蒲公英拔掉。趙小蘭最小的妹妹,現在十六歲的趙安吉,己經負責處理家裡的帳單、將耶誕卡的郵寄名單輸入電腦,並接聽晚上的電話。尤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趙小蘭家門前長達一百二十英呎車道的柏油路面, 竟然是幾個姐妹,在父親的指揮之下自己鋪成的。 趙小蘭曾在 <我的事業與人生>的文章裡說: 「那時我們不見得喜歡,如今想來,大家一起工作、一起交談,很能領會父親良苦的用心了。」 「家園!家園!這個園地是一家人的,每個人都有責任!」朱木蘭女士說。 正由於她們對家庭貢獻出自己的心力,所以尤其會愛家; 覺得自己是家的一份子,家是屬於自己的。 特別是在一家人共同的工作中,更能體會榮辱與共、同心協力, 而產生共同意識。 趙錫成博士夫婦的身教也是極成功的,他們家在晚餐後極少開電視,做父母的也以身作則,不在電視前花太多時間,母親跟著孩子一起讀書,父親則處理未完的公務。從事航運工作的趙錫成博士,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 他這種對事業專注的態度,相信也對趙小蘭有很大的影響。 當然,不論多麼忙,與子女的溝通還是不能忽略的。 每個星期天,他們一定全家去做禮拜,午餐後點心時間,則舉行每週一次的家庭會議,大夥高談闊論。每個孩子說出自己新想法、收穫,提出計畫,並徵詢父母的意見。所以當外人驚訝於趙家姐妹的紀律與服從時,要知道那是經由親子之間充分溝通,所獲得的共識。 當她們為家庭付出時,不是想到父母命令自己做,而是心裡的責任感。家是一個「共榮圈」,當每個成員都這麼有向心力時,家庭當然會興旺。 我們確實看到朱木蘭女士,一九六二年帶著趙小蘭和兩個更小的女兒,坐船來美國。 從孩子們半句英文不通,必須由父親熬夜逐字教導。艱苦奮鬥到今天,已經有四個分別從哈佛、哥倫比亞、維州大學等名校的研究所畢業。連朱木蘭女士,都以兩全勤的紀錄,修得碩士學位。當然,趙錫成博士更成為美國航運財經界的名人。 但是趙家儘管富裕,孩子郤多半進公立高中, 在外面的花費,不論大小,都要拿收據回家報帳。 趙小蘭唸大學的學費,還向政府貸款,靠著暑假打工還錢。 這不表示趙錫成夫婦小器,而是因為要求子女獨立、負責, 把錢花在當用的地方。 她們孩子說 :「我們雖然儉省,但是你們如果要學東西,絕對不省!只是既然要學,就有責任學好!」 所以趙小蘭和她的五個妹妹,不但功課好,而且各有才藝。 趙小蘭能打高爾夫球、騎馬、溜冰、更彈得一手好琴。 從前家住紐約長島時,還經常出去演奏。此外,他們每年在暑假和耶誕節,分別安排一次全家遠遊。 從選擇地點、訂旅館房間,乃至吃飯的餐館,完全由孩子負責。所以,這旅行一方面是全家同樂,一方面成為孩子們組織、分工的訓練。 由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趙小蘭姐妹的成功,與她們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絕對密切關係。無怪布希總統在白宮接見趙錫成博士一家時,都特強調這一點。還對太太芭芭拉說,應該向朱木蘭女士學學怎麼管孩子! 怎麼管?答案應該是--- 將中國傳統的孝悌忠信與西方社會的組織管理方法結合, 既培養個人的獨立性,更要求每個人對家庭的參與, 透過溝通後產生家庭共同意識,達成彼此希望的目標。 據我所知,在今年六月十七日美國父親節時, 趙小蘭特別暫時放下交通部副部長的繁忙工作, 由華府趕回紐約的家中,為趙錫成博士過節。 請問,在國內有幾個身在外地、位居要津的子女, 能在父親節時趕回家,並誠摯地送上一份禮物與祝福?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2012年01月10日
公開
40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 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 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 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 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 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 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 「 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 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