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妮妮&小薰媽

過多的照顧,會讓孩子失去生存能力

2008年12月23日
過多的照顧,會讓孩子失去生存能力 ~轉貼自討論區

在我看來,凡是大小便、吃飯、穿衣、睡覺這些生理機能,其實都不用「訓練」。凡是動物,都有動物本能,自然可以感覺肚子餓、想尿尿、會冷、太熱,如果大人一味加以「訓練」,孩子反而不懂得在肚子餓時要吃飯、有便意時就去上廁所,也不懂得冷了要穿衣,熱了該脫衣。

常常在遊樂場看到孩子奔跑到滿身是汗,竟然還穿著件大外套不懂得脫掉;或是吃飯時間到了,卻因為不覺得餓、吃不下,而捧著飯碗苦惱不已、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甚至已經是小學生了,還要媽媽提醒才知道要去上廁所!我就不禁想著,我們的孩子怎麼被我們照顧的失去了生存能力?

1.吃飯

比方說,對於吃飯這件事,我就一直搞不懂,為什麼大人可以吃了早餐,中餐不餓就省略不吃。然而,孩子就必須一定得要吃下所有我們要求他吃的食物?我們這一代,家長最苦惱的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但,吃飯不應該是人人都會吃的嗎?從前貧困的時代,哪一家有煩惱過孩子不吃飯?都是煩惱孩子沒飯吃吧?

我的孩子胃口不好的時候,我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帶他們出門去運動。在飯桌上,我們家每個成員都有足夠的自由意志可以表示:「我吃不下,現在不想吃。」當孩子胃口不佳時,首先,我會注意我是不是給了他過多的點心或是零食。再者,我會加強他的戶外運動。我喜歡帶孩子游泳、跑步、溜滑梯、追逐、奔跑、玩沙,我覺得孩子不餓,表示他活動力不夠。因此,我會等他餓了再 給他該吃的食物。我出門的包包裡,從來不帶餅乾、糖果。我也不喜歡去便利商店買零食。當女兒喊肚子餓時,我不會眼巴巴的把食物奉上,我寧願讓他嚐嚐不吃飯的後果、飢餓的滋味,等到有飯吃的時間再吃飯。

我容許孩子有選擇自己喜歡食物的權利,對於挑食的問題,我的要求是:「沒吃過的東西至少要吃一口,嘗過之後不喜歡,可以選擇不吃。」但,如果因為你不吃而造成沒有東西吃,我是不會為你去特別張羅其他食物的。

我與弟弟妹妹的食量都很好、吃飯規矩都不錯,因為我有個很兇的媽媽。在我們家沒有「挑食」這件事,我母親煮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如果挑剔,我媽會請你下桌,自己想辦法。所以我跟弟弟妹妹都學會了讚美媽媽所煮的食物,不論好不好吃。

女兒五歲以前,外出用餐時,我總是叫一個套餐,然後多叫一碗白飯。我們母女兩個一起吃,因為小孩吃的比較慢,所以我會把餐盤上的菜留一半給她。然後,你就會看到一個個沒吃飽的媽媽虎視眈眈的等在旁邊,她只要一說她:「不吃了」,二話不說,為娘的我就會剩下的東西都吃光,絕對不會「勸吃」。

所以我女兒很好笑,她要吃的東西絕對不會交給我 保管。因為她知道,一不小心,媽媽就會把所有的東西都吃光,半點不留。有一次我帶她出門採訪,那時候她大概四歲左右吧,我們從捷運大安站,一直走到光復南路、忠孝東路口,走了將近一小時,母女倆都覺得肚子有點餓了,於是我在路邊買了一籠小籠包。我想,總共有八個包子,她一定吃不完,等一下分食就行了。沒想到,她 堅持要自己拿著,一個都不給我。我也沒說什麼,看準她吃不完,在旁邊等著。結果,我女兒一個接一個,吃的飛快,我好心要幫她拿著,她也不肯,她說:「我不要給妳拿,妳會通通都吃光!」最後,她吃了七個。

我想,我女兒以後遇到飢荒時,一定很有競爭力!絕對不會餓著!

我也不喜歡餵飯。我家的孩子一旦能夠自己進食,我就無法忍受拿著碗在旁邊一邊等、讓他一邊玩、一邊來吃一口這樣的吃飯方式。我也從不規定:妳一定要吃完這一碗飯才能去玩之類的。我覺得吃飯 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跟我女兒之間的對話通常是:「妳餓了嗎?」「你要吃什麼?」「這樣會不會太少?(或太多?)」然後我們就各自進食,一邊閒聊一邊吃飯。頂多討論:這個好吃、我喜歡吃,那個不好吃、我不喜歡吃。或是「這很好吃耶!你要不要吃一點這個」,或是「那個太多了,媽媽跟你分一點好了」之類等等。

所以,我女兒很享受「吃飯」這件事。對她而言,吃飯與與愉快是連接詞,她從來沒有關於吃飯痛苦的記憶。老師前兩天在聯絡簿上告訴我,我女兒會一邊哼歌一邊等吃營養午餐,覺得這小孩很有趣。事實上,這也是我的希望。吃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何必讓它變成孩子的夢魘?

2.穿衣

我女兒從會表達穿衣服的意願開始,就自己決定穿什麼。我會告訴她要去的場合跟需求,由她自己決定。比方說,星期五我會告訴她要上山、有自然課,她就會選擇長褲。要去喝喜酒,我會告訴她今天要打扮的美一點,她會挑洋裝。除非她的搭配跟選擇很怪,我會誠實以告:「我覺得這樣配很怪。」給予某些修改的建議,否則,她如果告訴我不冷,我是不會強迫她穿外套的。

所以以昨天的天氣,我女兒選擇穿一件短袖,配上九分棉褲,外加帶了一件薄外套去學校。雖然她大概是全班唯一現在還穿短袖去上學的小朋友,但我認為她自己的冷熱她清楚,我所需要做的,只是提醒她要不要帶一件外套,冷的時候可以加上。很多媽媽也許會說:「孩子感冒了怎麼辦?」我一向的認知是,感冒是病毒感染,跟寒冷及吹到風無關。

3.上廁所

我經常看到一起出門去的媽媽,都會很神經質的一直不停的提醒孩子:「走,我們去尿尿。」「妳要不要尿尿?」「先尿一下!再出門!」「不行,你已經兩小時沒尿尿了!一定要去尿一下。」之類的,我都覺得很困惑。孩子想尿尿時不會自己去尿嗎?

我女兒沒有習慣出門前尿尿。有時候我們母女倆剛一出門,她就會突然叫說:「媽,我想要尿尿。」通常我會問她急不急,如果她說還好,我就會半開玩笑叫她:「屁股夾緊!忍一下!」然後開始在路上找廁所。萬一真的很急沒辦法忍耐,又借不到廁所,我就讓她在路邊解決。

我的兩個小孩都沒有經過大小便訓練,大約在兩歲半左右自己會表達之後,教個一兩次怎麼上廁所,很快就都學會了。小的時候,在外面玩時偶爾會忘記想尿尿這件事,而尿在褲上,我通常並不責罵,也不特別提醒,但是我會告訴孩子,萬一尿濕 了,就只好忍耐到回家再換褲子了,因為媽媽沒有帶換洗的褲子出門。不過這種情形不多,幾次後孩子就會知道該上廁所時就要去,不然會來不及。大約到四歲左右,孩子可以成功的忍耐約十分鐘,足夠支撐到找廁所尿尿。

我印象中我很少、很少、去問小孩「要不要尿尿」、「要不要喝水」、「肚子餓不餓」之類的話。因為就算在出門前我提醒她,她多半也會跟我說:「我現在不想尿。」我也不喜歡強迫孩子明明不想尿尿還硬要她去尿一泡,因為明明在路上就可以停下來上廁所,在高速公路上也有休息站,捷運、火車站都有廁所,台灣上廁所很方便,沒有必要為了要小孩遷就大人的行程,就一定要強迫他在不想尿尿的時候尿尿。

至於去公廁上廁所,我一律教導孩子把馬桶蓋放下來、拿衛生紙擦乾淨、然後坐上去上廁所。第一,這樣比較安全,第二,也是有公德心的方式。所以,我出門很輕鬆,只要在門口等就行了。我是個要求不高的媽媽,在這些步驟當中,有不盡完美的部分,我會視而不見。有研究顯示,馬桶坐墊上的細菌,其實比電話聽筒上還要少,所以,就算孩子沒擦乾淨,也不會得什麼傳染病。晚上回家反正會洗澡,何必在意他上的廁所乾不乾淨?

我小時候很怕上公廁,老覺得公廁很髒、上不出來。我媽媽更是潔癖到只要我碰到公廁的牆壁她都會哇哇大叫!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愉快的經驗。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外上廁所時,完全沒有心裡負擔,我這麼做的唯一希望,就是希望將來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在的上廁所!

4.體重

我的另一個疑惑就是,為什麼所有的人都喜歡比寶寶的體重?

我女兒很會吃,是公認的大胃王,但她很瘦,四歲14公斤不到,現在七歲也只有21公斤左右,我兒子四歲,體重不到12公斤。去看醫生,只要醫生嫌棄j我的孩子太瘦的,下一次我就不再掛這個醫生的診號。因為,如果一個醫生不考慮活動力、智力發展、一味只看體重,我認為他根本稱不上是個好醫生。

孩子養的很胖到底好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的孩子都很瘦,除了遺傳性的過敏之外,都很健康,體力很好,我覺得這是天賦資源,因為胖子將來在社會上很辛苦的!大部分的孩童在幼年期或是青少年期都是偏瘦的,這是老天給我們的恩賜,讓我們健康。何苦要把健康的瘦子硬養成不健康的胖子?真是不懂。

5.睡覺

或許有些媽媽會覺得我很殘忍。我帶女兒出門,經常走很遠的路,因此她很能走路。我也不強迫孩子午睡。我只有一個觀念,就是「累了就會睡」。因此,我也不哄孩子睡覺,舉凡睡覺要哄一、兩個鐘頭、睡覺怕吵、要開燈、睡不著會鬧、睡之前狂哭之類,這些麻煩事我家都沒有。

下午外出時,經常兩個孩子在車上會累的睡著,我就讓他們睡一下。如果剛好那天玩得很開心,不睡也沒關係。所以我家兒女有個絕技,就是到處可睡。我曾經在採 訪PUB演唱會時,把她擺在吵死人的吧台,她也照睡。我兒子在推車上睡著了,搬過來搬過去都不會醒,所有的媽媽都視為「不可思議」現象!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難,唯一的法寶就是:「要夠累」!因此我的孩子都不挑地方睡。小時候,老二比較敏感,換地方睡就會哭鬧,經過我一番整治,現在早已沒有 這個問題。我的原則是:「不睡就不睡,不逼迫你睡,想睡就讓你睡,不管在哪邊都能睡。」所以我晚上打槁,兒子有一兩次在旁邊玩拼圖玩到半夜三點。但是我早 上九點叫他起床,安排一天的遊樂,他第二天就可以準時晚上八點不支倒地。

我家兩個孩子晚上都是不蓋被的,冬天也一樣。我發現所有的小孩都不喜歡蓋被子,因為他們比成人怕熱。所以,我頂多就是以空調的方式盡量維持室內的溫度。或是讓他們穿著衣服睡覺。寒流來他們還是睡在被子外面,連我那個體弱多病的兒子也是一 樣。我女兒凍到半夜自己會鑽進被窩來,我都還會生氣:「妳全身冷冰冰的進來冰我幹嘛?」有一次,她堅持自己選衣服,大冬天穿了個短洋裝,結果發 高燒,連續三天待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之後就學到教訓,自己會依天氣判斷穿衣或是蓋被了!

現在,孩子上學了,生活作息變的很穩定。我女兒沒有穿睡衣的習慣,每天洗完澡她自己挑選隔天要穿的衣服穿好,刷好牙,講完兩個 故事,頭一歪就睡著了。早上醒來,自己去冰箱拿熱狗、牛奶、麵包,放進烤箱裡烤來自己吃。吃完她會自己把碗丟到水槽裡去放。然後催他爸爸載她去上學。

7.吃藥

我女兒吃藥更是一絕。三歲半左右,她就會直接吞藥丸。我每次看小兒科,請醫生不要磨粉醫生都很驚訝。因為我覺得餵藥粉超麻煩,我教導她把藥丸放在舌頭上,喝一口水,是膠囊的話頭就低下來,因為膠囊會浮起來,不是膠囊的話就仰頭,就這樣一口吞下去就行了。

8.其他生活細節

基本上,我是個很忙又很懶的媽媽,一切生活細節,基本原則就是,教會她自己做,我就比較省事。所以,她會用鑰匙幫我開門、用衛生紙自己擦屁股、把髒衣服丟 進髒衣籃,自己整理書包、溜冰袋,自己洗澡、折衣、收衣、自己整理房間、自己收玩具。但,前提是所有東西要是她使用方便的。比方說,玩具箱的收納、衣物櫥 櫃的高度、都要簡單容易辨識、拿取。而且媽媽的要求不能太高,比方說,我不會要求孩子每玩必收,我只要求一星期收一次。而且收完不要挑剔,絕對不要自己重做一 遍,孩子的自信會受到打擊。

有一次,上蒙特梭利的網站,我覺得那個老師說了一點我非常贊同,就是孩子只要有事情作,她就不會調皮搗亂,就會很乖。所以,把小孩弄得很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她搞的沒時間煩你,你就可以安然度過很多時候。比方說,我上班時,晚上回家後通常很忙,在有限的幾小時內,要吃飯、洗碗、整理家務,洗大弄小、準備上床,而且當時我老公經常是三更半夜才回家。

這時,小的唉唉叫要抱,大的也會吵。我就會拿出各種法寶:勞作、剪貼簿,要她做。她一邊做,我一邊吃晚飯,等我吃飽收拾時,就問她想不想洗碗。我女兒很喜 歡洗碗,可以一洗一小時。等我收拾善後時,就給她抹布叫她去擦桌子。我給弟弟洗澡時,就給她一些蠟筆或是一塊菜瓜布,叫她在玻璃上畫畫然後要負責刷乾淨,等我給 她洗澡時,用蓮蓬頭一沖就行了。然後她會自己刷牙。

但說實話,帶著兩個孩子,出門不再能夠以大人的行程為主,否則你就是自找苦吃。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跟單身朋友聚會了。帶著孩子去做大人做的事(吃喜酒、逛街、喝咖啡),就不能怪孩子吵,因為他們真的會無聊,會吵不是他們的錯,是你搞錯了帶孩子的行程。

9.關於危險

基本上,關於「危險」這件事,我的看法的確是比較不同。我不會反對孩子拿剪刀、玩刀子或是切東西,條件是在我限定的範圍內做。比如說餐桌上、或是 固定的椅子上。我很少限制孩子爬高,我家沙發、床都是可以跳的。我容許她拿小椅子墊高,爬到灶台上自己拿碗跟筷子。所以她去幼稚園時,很不習慣的就是老師 不准她爬高。

我在想,大概是因為小時候,我很討厭我媽媽每次在我打破東西、或是拿東西時在我旁邊一直說:「小心!小心!」「妳看吧!我就知道你會打破!」「妳那個手就 是爛手,什麼東西到妳手裡都好不了!」所以,我盡量避免這樣對我的孩子。「否定」對我小時候是一個很不愉快的經驗。所以,當我看到孩子拿玻璃杯、倒水時, 我都會稍微等一下,如果她成功了,我會讚美她,如果不小心弄破了,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如果是自己犯的錯誤,我要求她一定要自己處理。打翻牛奶、弄斷了項鍊、吃飯的時候把碗端著到處跑、或是一邊走一邊吃而掉的滿地,我就會很生氣,並要求她自己清理善後。有時候,適當的壓迫對孩子而言,是有效的。但對我而言,那不是吃飯、上廁所,而是更重要的事。

女兒有一次得了腺病毒,高燒到快四十度,吃了退燒藥、用了塞劑還是不退,我下班後帶她去看醫生.她聽到要去看醫生好高興,我們就一起走路出門。等了半小時才輪到她,一量三十九度半,醫生給她塞了塞劑,我又牽著她走回家。走到一 半,她說走不動了,我看旁邊路邊攤說:「那媽媽買一個KITTY貓髮圈給妳好不好?」我女兒連看都看不一眼。我這才確定她真的是走不動了.

但,怎麼辦呢?還有一大段路,我不可能抱她回去,更何況我手上還拿著一堆東西.坐計程車,再巷子裡很難攔,再則也沒必要.所以,我還是好說歹說鼓勵她走回 家.發燒近四十度還可以撐著一路乖乖跟著媽媽走大約兩、站公車的距離走回家,不吵不鬧,嗯,因為她有個擅長「激發潛力」的媽媽!

-------------------------------------------------------------------------------------------------------------------------

我不覺得讓孩子自己學會打裡日常生活,是一種提早獨立,或是父母就可以偷懶不用相伴。相反的,我覺得因為不用去花時間在爭執吃飯尿尿這種事情上,我跟小孩反而可 以做更多別的事。她也可以專心的去做她想做的事。「事事自己來」,指的是「以她的能力可以完成」,而且她「也樂在其中」,這樣的作法並不會讓孩子可憐。可憐的孩子應該是,父母並不在意他的想法,或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並沒有發現,或是不願意給予協助。

通常小孩拿一個東西來說:「媽媽幫我開!」的時候,妳是順手幫她開、還是教她怎麼開?哪一種才是「懶媽媽」?

聽說,新店那邊有一所蒙特梭利學校,午餐時間,小班生負責洗菜、大班生負責煎蛋,我聽了覺得很棒呀!對孩子來說,有機會嘗試跟自己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一直很羨慕國外的孩子能夠有充足的自主權,他們可以在課餘時間選擇打球、泛舟或是種花養草,甚至自己組裝汽車。而非不知道做什麼、也不知道可以去哪裡,空下來的時間就只好由爸爸媽媽決定,如果爸爸媽媽忙,孩子就無所事事、搗亂頑皮,不知該去哪裡發洩多餘的精力。當學齡前的孩子開始搗蛋、無理哭鬧、或是頑皮的時候,絕對表示他覺得無聊,這時你不該責怪他,而應該引導她,去做一些他沒做過的事情,或是有意思的事情。


我雖然不是一個很細心的媽媽,但我自覺我是一個很有趣的媽媽。比方說,下雨天在家悶久了,我會給孩子穿上雨衣雨鞋,鼓勵他們去院子裡挖蚯蚓。比方說,下午在家很無聊,我們會拿冰箱的冰塊出來玩,看看巧虎書上的冰塊是不是真的會黏在衛生紙上。有時後我會拿出水彩,然後三個人一起趴在地上、放音樂、畫畫,有時後我們會講講很久沒時間講的故事書。

孩子的自理當然還是要看年齡,無法一簇而及。就像她拿來「媽媽幫我開」的東西,當然有難易的不同,不可能所有東西都叫她自己開。只是,當我在外面公園、在 跟媽媽們一起出門時,我常常感嘆的是,媽媽們太看輕自己孩子的能力了.孩子要爬高,他還沒有嘗試,媽媽就急著制止:「這個太高了,妳不會爬!」孩子想要玩,媽媽就會說:「這個太重了,妳不 會玩!」孩子要做事,媽媽很好心:「來!媽媽幫妳弄!」這種父母我們身邊隨時可以看的到。我經常有種衝動,很想走過去跟她說:「妳不讓他試試看,他怎麼學得會呢?」

照理說,人類是動物,某些感官是有自然本能的。但,當我們一代一代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時候卻連自然本能都喪失了。比方說,「飢餓」的感覺。比方說,用赤腳去辨別土地的感覺。有時候,看到雜誌裡不斷介紹的名牌,我會想:現在的我們已經有多少人沒有享受過「自己動手做」的快樂了?買一個名牌的包包跟自己動手做一個 風箏放上天空,哪一個的快樂多一點?花兩千塊吃一頓大餐跟吃一顆自己煎的漂亮荷包蛋,哪一個快樂多一點?花三個小時陪女兒做一個燈籠,跟把孩子交給褓姆,然後買一個很貴的KITTY貓燈籠給孩子,哪一個快樂多一點 ?

物競天擇,照說,在我們這個年代,物競天擇的結果應該是有錢的人生存下來了,窮人的小孩逐漸淘汰,但是,事實上,在歷史的經驗裡,真正發光發熱留名千古的 人,多半都不是照顧過度或是物質生活極優的孩子.表現得很好的孩子,多半都是從牆縫中掙扎出來的小草,比如貝多芬、比如愛因斯坦、比如許許多多的名人。

顯而易見,會花四百萬買包包、鞋子的人,將來不會名流千古,但是養不起自己的藝術家會。你留給孩子過多的金錢,不如教他如何賺錢。同樣的,幫他處理問題, 不如教他如何處理問題。一個成就自己的母親跟一個成就孩子的母親,誰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我想端看於你付出的力量,是花在孩子的哪個部分。

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吃喝拉撒睡,我比較在意的是,孩子說話有沒有看著我的眼睛?她犯了錯有沒有去道歉?她自己製造的垃圾是不 是自己丟?她拿出門的東西有沒有自己負責拿好?對我而言,我育兒最大的壓力,就是每天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帶她出去玩、跑跳、跟朋友嬉戲、做美勞、或是體力 勞動。還有她的人生觀跟價值觀。我幾乎把所有我 上班之外的時間,都放在「陪她出門」這件事。如果一天沒有陪她出門走走或是與孩子聊聊,我就會很內疚,比對於沒有在家煮飯或是洗碗拖地更為內咎。

小時候有一幕印象至今難以忘懷。我爸爸有一次心血來潮,教我自己做風箏。他用報紙、竹枝、白膠,我們做了一個好大的風箏,但搞了個半天,結果放不上去。我爸爸 告訴我,他覺得是尾巴不平衡,於是我們又辛苦騎腳踏車回家重新修正。再試一次,還是不行。最後,我爸乾脆帶著我,帶著材料,直接去石管局大草坪一邊放一邊 改,足足忙了兩個星期天! 但是那個破破爛爛的報紙風箏,終於飛上天的那一幕,三十年來,在我心中,從不曾褪色。就像是昨天的事一樣!

那次放風箏的經驗,最珍貴的,不是如何做風箏。而是他讓我看到,一件很小的事情,要成功都得不屈不撓、付出最大的努力、並且要動腦筋。對我而言,這是我這輩子受益最大的一件事!遠比上公廁要小心不要弄髒褲子重要的多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