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妮妮&小薰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10個“殺手”摧毀孩子自信

2010年08月02日
公開
40

1.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    太多的中國家長,對孩子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為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眾多的學習專案,音樂、繪畫、舞蹈、外語……家長們希望孩子將來有遠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越俎代庖的方法,會使孩子在生活上產生依賴性,在學習上產生被動,消極的情緒。這極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獨立承擔他生命裡的責任。父母的過度保護是對孩子創造力的無情扼殺。一個孩子什麼事沒做過,只是學習絕不可能成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從小到大家長什麼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後,在群體中會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自信,根本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為輕浮    正如詹姆斯鮑德溫所說:“孩子們從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長如果自己行為上諸多不檢點處,平時出言不遜,言語粗俗,習慣于搬弄是非,孩子就會認為人和人之間沒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講得再生動,孩子也不會學會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長在孩子生命早期不聽孩子說話、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會以為這是正常的行為,是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狀態,這樣的孩子就無法樹立自尊心。   美國一所孤兒院組織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學生定期來孤兒院給孤兒們以持續一定時間的擁抱、撫摸等身體接觸的愛撫。結果,孤兒們每次被愛撫後都表現得較為溫和。原因就是孩子生來就有被關注、被愛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覺被忽略,不被重視,就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而且越聰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傷害越深。很多家長找各種藉口不聽孩子說話。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麼事也不給我們講明白”,“爸媽只說自己想說的話,而我想說的話,他們不肯聽!”   所以,如果孩子表現得不尊重別人,無法安靜下來聽人說話,我們就可以據此測定,和孩子最親近的人平時沒有專注地聽孩子講話,沒有盡可能時時滿足他的願望,無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傷害。   4.破壞性批評孩子    破壞性批評是對孩子自尊心無情剝奪。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家長希望通過批評來使孩子改掉缺點,我們把他批評孩子的行為看作一個作用力。當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為上,即你的批評針對是他的行為,孩子會朝你希望的方向去發展的。反之,這個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價值上,即你攻擊的是孩子作為人的價值,將使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尊嚴沒有價值,逐漸真的喪失自尊和價值。   今天孩子沒有認真做完作業。你對他進行指責:“你怎麼這麼不愛學習!你就是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擊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認真,你一句話他就變成一個沒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頭腦中留下這樣的資訊:“媽媽說我是個不認真、沒毅力、不愛學習的孩子。”這些對孩子人格的否定評價將存留在孩子的潛意識裡,形成負面的心錨。而另一方面,他會想“我都學習了那麼長時間,只玩了一會……”他會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評根本沒有起到讓他認識到錯誤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麼你孩子還有救。因為這表明,他還有自尊心,你傷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這塊盾牌來和你對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時急了眼,不管是掃帚還是刀子,拿來就用。我們的孩子的反應也是同樣道理,他不管你說的道理對錯,隨時準備還擊。   當孩子一旦放棄了對抗:“反正你認定我是個撒謊的孩子,那我就撒謊!”說明自尊心已經被傷透了,徹底破罐破摔。沒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經無法透過語言的方式來校正他的行為。我們看到有多少父母,他們“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壞掉,然後又怨天尤人:“他怎麼就成了這樣的人呢?”難道這樣還不足以引起家長們的警示嗎!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當面批評他的缺點,讓他沒有反駁的機會,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時候,孩子不聽話,在人前屢屢“造次”,我們家長感覺傷了自尊,就大聲呵斥孩子。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認為這是正常的。殊不知,當眾批評只能讓孩子暫時懾于壓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惡言惡語不用多一次就夠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傷害了!   每個家長必須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靈也會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夠的尊重,將導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無情地扼殺。在這個問題上,很多家長都存在一個誤區,他們遵循“人前教子,人後教妻”古訓。認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開場合,可以直接教育訓斥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有記性,才能印象深刻從而改掉毛病。這些錯誤做法導致的結果和家長希望的恰恰相反——這樣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現得行為粗魯、粗暴無禮、輕率、目無尊長。請檢索一個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類似行為:   對自己的嬰兒生氣時,尖聲叫嚷,咒駡。   高聲訓斥年幼的孩子:“閉嘴!讓你說話了嗎?”“再不聽話把你扔在這兒,看誰來管你!”   用言語威嚇十幾歲的孩子:“如果不聽話就再也不要回家來!”“我沒有你這樣的兒子(女兒)!”   對孩子的行為橫加指責,破口大駡:“如果你不老實呆著,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長採取讓孩子當眾跪著,公開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變好。   試想,有沒有一個成年人能夠忍受另一個成年人近乎淩辱的對待?而孩子的弱小決定他們除了服從以外別無選擇。而成年人卻不斷以愛的名義在固執的用成人世界的規則強行約束孩子、傷害孩子。全然不顧成年人的規則和孩子世界的規則是不同的,不顧孩子的行為背後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們親手培植了孩子的無禮和傲慢,然後再向全世界埋怨:“這個孩子他怎麼能這樣……”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覺裡,自己未被尊重是因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來張狂自負的孩子,內心卻並非看起來那麼對自己滿意,他的行為表現只是在以對自己的感覺來對待別人。   所以,家長要時刻銘記: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體。孩子生來就有權利得到尊重。請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領導、同事、朋友一樣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過程中要絕對避免當眾批評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國家長普遍存在的教育誤區。太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對一個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對人尊嚴無情的挑戰。當家長怕孩子撒謊,對孩子的話進行挑剔、進行判斷、進行質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顆被懷疑的種子。   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還表現在對兩性感情的認識能力上,我們一廂情願的認為孩子一定沒有能力分辨純真的情感和骯髒的情感。真實的情況是,孩子對性和與之相關的各種事物的感覺,與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樣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產生不良性傾向的情況,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強化造成的不良影響。   7.拿別的孩子比較    這裡說的比較是指家長拿別人的孩子的優點和自己孩子的缺點來比較。   我們一廂情願地以為,和優秀的孩子比較會激起孩子學習成長的動力,其實不然。同齡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較心理。這樣做不但百分之百無法達到他向優秀者學習的目的,反而和家長希望的結果正相反,會給孩子留下自卑的負面陰影。這種不適當的比較,對攻擊性較強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為;對攻擊性較弱的孩子,則會在心中留下一個陰影,“我不如別人的孩子好,他是有價值的,我是沒有價值的……”孩子覺得在人前抬不起頭。   我們家長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較,跟自己的昨天比較。“不錯,你這次的成績比上次進步了!”   8.懲罰孩子的方式不恰當    很多家長動輒對孩子拳打腳踢,要知道,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傷害。到現在,還有家長固執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體罰可以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孩子因為在物質上要依賴成年人,所以他無法與成年人對抗,但這決不意味孩子就會依從成年人的意志。作為成年人,你可以用體罰和責駡的強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但這並不能改變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長不去瞭解孩子行為的根源,只是根據自己的看法簡單加以判斷,孩子不過懾于你的強大壓力,心中並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味的懲罰打罵只能使孩子感覺孤立無助,毫無尊嚴。   一些過激的懲罰行為,甚至會在孩子的心裡滋生怨恨的種子,在成年後仍留著負面陰影   9.強迫孩子做他不願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樣的人格獨立的主體,他不是你的高級玩具,家長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如果因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給者,所以你獲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權力,讓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的話,你就是奴隸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隸!強迫孩子做不願做的事,等於漠視孩子尊嚴,這是家庭教育上家長必須時刻留心注意的“高壓線”! 10.有條件的愛    一個人有條件地付出愛,就等於把自己的情感折價處理。家長有條件的愛孩子最直接的惡果是,將導致孩子終生不可能學會認真去愛別人和被別人愛。   有太多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而是把對孩子的愛跟孩子的行為連在一起。在生活中,這是太常見的場景:   “你這學期當上三好學生,我就給你買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帶你去旅遊。”   “好好寫作業,我就買好吃的給你!”   “如果這次考試不及格,你就不用回來了!”   家長做出愛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須作出相應的行為為前提條件的,這就使孩子從小認識到“愛是可計算的,可以交換的”。所以他不會無條件地付出真愛。因為他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成年以後他無法和別人建立穩定的情愛關係,這就決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將在環境中被別人鄙視,最後淪落成小市民式的勢利小人,終生在社會底層徘徊。   所以,請執握“愛”的權杖的家長大人們,不要濫施你們權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對別人無條件地付出愛,將是孩子一生的悲劇。

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1%的改變

2009年10月15日
公開
37

作者:張炳惠博士 1932年李承晚政府時期,曾任職過國務總理等的故張澤商總理的第三個女兒。 十九歲時踏上留學之路,並拒絕當時為國內第三代富豪的家裡一切支援,抱著多賺一塊美金,就是多愛一分祖國的決心半工半讀。 1958年於茲堡克大學取得歷史學碩士,1964年於喬治他思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之後在夏威夷大學等教授歷史學。不僅如此,她還在美國境內設置了異種語言教育系統,她所編纂的異種語言教科書被許多學校訂定為教材。 1986年至1993年期間,在日本引領日本國際教育開發協會等,於美國和日本等地擔任了40多年的教授。2003年她與當時喪妻並獨自扶養三個孩子的丈夫相遇,克服無數的艱難辛苦,並把三個孩子培養成卓越優秀人物的故事編撰成《孩子的成功99%靠媽媽的努力》出版。這本書至今已帶給40多萬家長們深刻感動,目前其版權已外銷至日本、中國、臺灣等地,並以當地的語言出版,儼然成為世界暢銷書籍。 內容試閱 媽媽應表達的是具體的理由,而不是情緒 當全家一起準備晚餐的時候,老么南茜的工作是將湯匙和叉子擺在餐桌上。那個時候我就會對南茜說:「因為有南茜幫媽媽擺湯匙和叉子,所以縮短了準備晚餐的時間。」用這句話來取代「南茜會幫忙媽媽,媽媽很高興」。南茜聽到稱讚的理由分明又具體,從此之後,南茜便會自動整理餐桌,甚至有些事情就算沒有叫她,她也會找自己可以幫忙的事情做。小孩子得到有著具體理由的稱讚,他除了會產生對自己的肯定之外,也將會成為努力做其他事的原動力。 如果孩子的所作所為足以得到讚美,首先覺得高興的會是媽媽。但是那樣的情緒傳達,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所做的事得到的不是肯定,而只是讓媽媽高興而已。從此,不論做什麼,都會貼上「因為媽媽喜歡」的標籤。簡單說,就算成績比上一次進步,孩子也只會執著於媽媽高興的事實,而不是對自己努力而得到好結果的肯定。媽媽讚美孩子時不要強調自己的感覺,如果妳表現出「做的好」或是「好乖哦」的感覺時,不如直接且具體的告訴孩子讚美他的理由。除了傳達感覺,要從孩子的行為找出理由,並具體的正確說明,那麼孩子自然會產生自信心。 根據稱讚而實現 生活在繁忙的世界,養育孩子的媽媽們寬容的心不見了,加上能和孩子共處的時間比從前少了許多,因而讓媽媽們習慣以物質去彌補孩子。可是,光陰再怎麼流逝,不變的是,孩子和媽媽之間的感情交流與分享,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與補償。用一句話讚美,再想用物質去補償些什麼,雖然也可說是稱讚的方式之一,但是對孩子而言,溫暖的擁抱和透過親吻傳遞媽媽的心,才是最大的稱讚與鼓勵。 讚美孩子時,我們可以用力的擁抱孩子,並捏捏孩子的臉頰和親親孩子!你講十句話還不如用一次溫暖的手打動孩子的心,而那就是孩子所盼望的最好的禮物。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和在美國擔任二十年以上國小校長的傑•卡布森,於一九六八年,在美國舊金山的某所國小以全校學生為對象做智能測驗後,不理會檢查結果,隨便從中選出約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將這些學生的名單遞給老師,並同時說:「這些學生不論智能或是學業成就,都有很高的可能性。」 八個月以後,又做了一次智能檢查,結果,那些名單裡的孩子,比起別的孩子,不但智能指數提高,甚至學校裡的成績也是大大的進步。由此可以證明,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具有讓學生提升成績的效果。「你一定可以!」、「你是好孩子!」、「你對這個真的很內行!」等讚美的話,會自然地引導孩子,成為真正可以的孩子、真正的好孩子、真正很棒的孩子。你腦海中曾想過,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你心目中的理想孩子嗎?那麼就不要吝嗇你的讚美!根據你的讚美,將會讓你的孩子變成你所期望的樣子。 沒有原則就變成是嘮叨 對一個還不懂對與錯,對事情的分辨力不成熟的孩子而言,成長中的犯錯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這個時候你若是為了導正孩子的錯,而火速的懲罰或嚴重的追究,孩子會感覺到羞恥,同時也會放棄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和探索。因此,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正確的固然重要,但,在那過程中別讓孩子的心裡受到傷害,更為重要。 提醒他的錯誤時,別讓他感到羞愧,這雖然是從父親那裡學來的育兒智慧,但是一旦當了媽媽,要去實踐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找機會避開其他兄妹去勸導孩子是困難的事,孩子犯了錯沒有馬上當面指責,還會變得沒有效果,反而成了只不過是在重翻舊帳而已。更大的問題是,身為媽媽的我要自我調整情緒並不容易。從早到晚看著講義,又要教導學生,回到家時已經全身虛脫的我,如果孩子不聽話時,我甚至會感受到耐心瀕臨極限。 那時候偶爾會因為無法忍受,便大聲說話,那是和平常會靜心勸導孩子的我截然不同的。當我看到在反省自己過錯之前先查看我的臉色的孩子們,我突然有了一種應該要使用別的方法的想法。 某個週末晚上,我把孩子們叫了過來,「媽媽有件事要問你們,你們認為自己在平常的行為中,該受到懲罰的會是哪些呢?」愛麗絲、彼得和南茜的口中說出一些不一樣的話,兄弟姊妹之間的吵架、幫忙家務事時沒有完成份內工作、為了和朋友去玩沒寫功課、沒得到允許太晚歸……等等。 我把孩子們所說的每一項都一一記了下來,並和孩子們一起做成了一張若不遵守時就要付出代價的「懲罰原則表」。「好!從現在開始,如果不遵守上面寫的,就會受到懲罰,媽媽不想用打的方法,你們也不喜歡挨打吧?所以,我們一起來訂定你們認為可以代替挨打的懲罰方法吧!」從此之後,我們家就以剝奪特權來替代對他們體罰的懲罰。例如可以和朋友玩的時間被限制為三十分鐘、週末時要一個人在家守著……等,都被列在懲罰條款裡面。 沒想到的是,這效果比預期的還要好。首先,這懲罰的原則是孩子們自己訂的,因此沒有不遵守的道理。就算真的不遵守而受懲罰,因為所受到的懲罰是之前已經協議好的,所以孩子不能反駁。更重要的是,挨打後轉過身子就會忘了,還不如剝奪孩子平常愛惜又重視的特權,反而會使孩子有更深一層的反省機會。 可以自己分別錯誤的能力 自從立下懲罰條款原則之後,孩子們發生重複錯誤的次數就變少了,尤其兄妹之間的吵架習慣,更是不見蹤跡。因為不管是誰有理、因誰而引起,造成吵架本身就是錯誤,所以大家都要接受懲罰。當孩子再長大一點,學校生活變得更豐富,在外面比在家的時間更多時,以前沒有的問題也來了。再者,在家裡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原則,在外面就無法適用的例子也常常出現,於是孩子們對懲罰的原則產生了懷疑,開始拋出這樣的問題:「我的行為真的是不對的嗎?」「結果並不是不好,為什麼一定要說我錯了呢?」 孩子們有疑問是當然的。人會隨著情況而行動是一定的,而行動也是根據當時的狀況,而可能使行動變成不對的或不是那樣的。更何況,就算犯了錯,不是對親近的家人而是與其他關係較疏遠的人認錯,就算對成熟的大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為了這些問題正在煩惱的某一天,事情終於爆發了。在遊戲屋裡,南茜和朋友大打出手。孩子們有疑問是當然的。人會隨著情況而行動是一定的,而行動也是根據當時的狀況,而可能使行動變成不對的或不是那樣的。更何況,就算犯了錯,不是對親近的家人而是與其他關係較疏遠的人認錯,就算對成熟的大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為了這些問題正在煩惱的某一天,事情終於爆發了。在遊戲屋裡,南茜和朋友大打出手。 有一個朋友妒忌功課好,朋友也很多的南茜,就用嘲笑的口吻說,南茜是「臉色黃黃的中國人」。「就像媽媽所說,我對於自己是中國人的事感到很驕傲,為什麼要容忍朋友的取笑?」對年紀還小的南茜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疑問,加上聽南茜述說過程,也是那朋友先動手的,南茜哭喪著臉說,兩個人犯了同樣的錯,為什麼自己卻要向她道歉?「南茜,妳認同妳的錯誤嗎?」過了很久南茜才回答:「是……但是,是那個朋友先犯錯的。」 「是啊!妳說的沒錯。可是妳明明也做錯了呀,所以,和那個朋友沒有關係,妳是不是應該要認同妳自己的過錯呢?」當然,當時我的憤怒也不亞於南茜,對於當時那樣的情形,也曾想過要對那個小朋友的母親表示抗議,也想過去找並未處理當時狀況的老師,另一方面,也再想要去責備南茜,因為她犯下在很久以前就已經被嚴格阻止的動粗行為。 但是,當下最迫切的是,如何讓南茜自己也承認錯誤,以及未來若處在相同狀況之下,要提醒她不可以再犯同樣的錯。 懲戒和責罵最大的差別,是如何為錯誤對象定位,如果把責罵放在孩子本身,那麼懲戒便是以孩子所犯的錯誤行為為對象。接受懲戒的孩子因為已經瞭解到,不是針對自己本身的責備,而是針對錯誤行為的責備,因此不會自卑或是矮化自己,同時,以後也不會再不小心犯下同樣的錯誤。但是,若用「是你不對」這樣的方式責備孩子,孩子不但不會對自己的行為反省,反而會對自己本身更增加負面的想法。 我對堅持「錯誤不只是她一個人」的南茜,說了這樣的話——「媽媽並不是說妳壞,還有,妳對於自己身為中國人感到驕傲的想法也是對的。但是妳的行為卻似乎不太正確,無論是什麼情形之下,打人確實是不對的行為。」我的重點是,希望南茜覺悟到,自己和朋友打架的那種行為,是錯誤的。再說,就算朋友犯的錯比自己嚴重,也不應該因此無視於自己也犯了錯的事實。 南茜和我在談話的過程中,清楚的認定了自己的錯誤,她已經覺悟到了,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出現不正確的行為。 導正孩子的錯誤時,父母保持一貫的姿態比什麼都重要。因此,要秉持對於錯誤和懲罰的原則,保持不動搖的姿態,是導正孩子犯錯的基礎。此外,不可以忘記的是,在堅守原則中,要養成孩子對錯誤的自我分辨能力,一種對自身的想法和說的話、行為中是錯在哪裡的自我覺悟。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正視自己,進而可以培養出正面去面對世界的力量。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2008年12月29日
公開
46

分類:學前教育2008/01/25 15:42文�黃美湄 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天空落水,你可曾感謝老天滋潤大地? 夏日冬陽,你是否滿心歡喜接受它的溫暖? 讀一本好書,嗅得到作者畫者及印刷師傅的徹夜守候? 吃好米、喝好水,是哪些人為這一切付出心血? 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但是,下一代的孩子,從何感動、從何學起? 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眼裡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這個養分得從爸媽身上散播出去,從一個家的沃土開始萌發。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很多媽媽習慣等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過多的照顧,會讓孩子失去生存能力

2008年12月23日
公開
56

過多的照顧,會讓孩子失去生存能力 ~轉貼自討論區 在我看來,凡是大小便、吃飯、穿衣、睡覺這些生理機能,其實都不用「訓練」。凡是動物,都有動物本能,自然可以感覺肚子餓、想尿尿、會冷、太熱,如果大人一味加以「訓練」,孩子反而不懂得在肚子餓時要吃飯、有便意時就去上廁所,也不懂得冷了要穿衣,熱了該脫衣。 常常在遊樂場看到孩子奔跑到滿身是汗,竟然還穿著件大外套不懂得脫掉;或是吃飯時間到了,卻因為不覺得餓、吃不下,而捧著飯碗苦惱不已、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甚至已經是小學生了,還要媽媽提醒才知道要去上廁所!我就不禁想著,我們的孩子怎麼被我們照顧的失去了生存能力? 1.吃飯 比方說,對於吃飯這件事,我就一直搞不懂,為什麼大人可以吃了早餐,中餐不餓就省略不吃。然而,孩子就必須一定得要吃下所有我們要求他吃的食物?我們這一代,家長最苦惱的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但,吃飯不應該是人人都會吃的嗎?從前貧困的時代,哪一家有煩惱過孩子不吃飯?都是煩惱孩子沒飯吃吧? 我的孩子胃口不好的時候,我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帶他們出門去運動。在飯桌上,我們家每個成員都有足夠的自由意志可以表示:「我吃不下,現在不想吃。」當孩子胃口不佳時,首先,我會注意我是不是給了他過多的點心或是零食。再者,我會加強他的戶外運動。我喜歡帶孩子游泳、跑步、溜滑梯、追逐、奔跑、玩沙,我覺得孩子不餓,表示他活動力不夠。因此,我會等他餓了再 給他該吃的食物。我出門的包包裡,從來不帶餅乾、糖果。我也不喜歡去便利商店買零食。當女兒喊肚子餓時,我不會眼巴巴的把食物奉上,我寧願讓他嚐嚐不吃飯的後果、飢餓的滋味,等到有飯吃的時間再吃飯。 我容許孩子有選擇自己喜歡食物的權利,對於挑食的問題,我的要求是:「沒吃過的東西至少要吃一口,嘗過之後不喜歡,可以選擇不吃。」但,如果因為你不吃而造成沒有東西吃,我是不會為你去特別張羅其他食物的。 我與弟弟妹妹的食量都很好、吃飯規矩都不錯,因為我有個很兇的媽媽。在我們家沒有「挑食」這件事,我母親煮什麼我們就吃什麼,如果挑剔,我媽會請你下桌,自己想辦法。所以我跟弟弟妹妹都學會了讚美媽媽所煮的食物,不論好不好吃。 女兒五歲以前,外出用餐時,我總是叫一個套餐,然後多叫一碗白飯。我們母女兩個一起吃,因為小孩吃的比較慢,所以我會把餐盤上的菜留一半給她。然後,你就會看到一個個沒吃飽的媽媽虎視眈眈的等在旁邊,她只要一說她:「不吃了」,二話不說,為娘的我就會剩下的東西都吃光,絕對不會「勸吃」。 所以我女兒很好笑,她要吃的東西絕對不會交給我 保管。因為她知道,一不小心,媽媽就會把所有的東西都吃光,半點不留。有一次我帶她出門採訪,那時候她大概四歲左右吧,我們從捷運大安站,一直走到光復南路、忠孝東路口,走了將近一小時,母女倆都覺得肚子有點餓了,於是我在路邊買了一籠小籠包。我想,總共有八個包子,她一定吃不完,等一下分食就行了。沒想到,她 堅持要自己拿著,一個都不給我。我也沒說什麼,看準她吃不完,在旁邊等著。結果,我女兒一個接一個,吃的飛快,我好心要幫她拿著,她也不肯,她說:「我不要給妳拿,妳會通通都吃光!」最後,她吃了七個。 我想,我女兒以後遇到飢荒時,一定很有競爭力!絕對不會餓著! 我也不喜歡餵飯。我家的孩子一旦能夠自己進食,我就無法忍受拿著碗在旁邊一邊等、讓他一邊玩、一邊來吃一口這樣的吃飯方式。我也從不規定:妳一定要吃完這一碗飯才能去玩之類的。我覺得吃飯 不應該是這樣的。我跟我女兒之間的對話通常是:「妳餓了嗎?」「你要吃什麼?」「這樣會不會太少?(或太多?)」然後我們就各自進食,一邊閒聊一邊吃飯。頂多討論:這個好吃、我喜歡吃,那個不好吃、我不喜歡吃。或是「這很好吃耶!你要不要吃一點這個」,或是「那個太多了,媽媽跟你分一點好了」之類等等。 所以,我女兒很享受「吃飯」這件事。對她而言,吃飯與與愉快是連接詞,她從來沒有關於吃飯痛苦的記憶。老師前兩天在聯絡簿上告訴我,我女兒會一邊哼歌一邊等吃營養午餐,覺得這小孩很有趣。事實上,這也是我的希望。吃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何必讓它變成孩子的夢魘? 2.穿衣 我女兒從會表達穿衣服的意願開始,就自己決定穿什麼。我會告訴她要去的場合跟需求,由她自己決定。比方說,星期五我會告訴她要上山、有自然課,她就會選擇長褲。要去喝喜酒,我會告訴她今天要打扮的美一點,她會挑洋裝。除非她的搭配跟選擇很怪,我會誠實以告:「我覺得這樣配很怪。」給予某些修改的建議,否則,她如果告訴我不冷,我是不會強迫她穿外套的。 所以以昨天的天氣,我女兒選擇穿一件短袖,配上九分棉褲,外加帶了一件薄外套去學校。雖然她大概是全班唯一現在還穿短袖去上學的小朋友,但我認為她自己的冷熱她清楚,我所需要做的,只是提醒她要不要帶一件外套,冷的時候可以加上。很多媽媽也許會說:「孩子感冒了怎麼辦?」我一向的認知是,感冒是病毒感染,跟寒冷及吹到風無關。 3.上廁所 我經常看到一起出門去的媽媽,都會很神經質的一直不停的提醒孩子:「走,我們去尿尿。」「妳要不要尿尿?」「先尿一下!再出門!」「不行,你已經兩小時沒尿尿了!一定要去尿一下。」之類的,我都覺得很困惑。孩子想尿尿時不會自己去尿嗎? 我女兒沒有習慣出門前尿尿。有時候我們母女倆剛一出門,她就會突然叫說:「媽,我想要尿尿。」通常我會問她急不急,如果她說還好,我就會半開玩笑叫她:「屁股夾緊!忍一下!」然後開始在路上找廁所。萬一真的很急沒辦法忍耐,又借不到廁所,我就讓她在路邊解決。 我的兩個小孩都沒有經過大小便訓練,大約在兩歲半左右自己會表達之後,教個一兩次怎麼上廁所,很快就都學會了。小的時候,在外面玩時偶爾會忘記想尿尿這件事,而尿在褲上,我通常並不責罵,也不特別提醒,但是我會告訴孩子,萬一尿濕 了,就只好忍耐到回家再換褲子了,因為媽媽沒有帶換洗的褲子出門。不過這種情形不多,幾次後孩子就會知道該上廁所時就要去,不然會來不及。大約到四歲左右,孩子可以成功的忍耐約十分鐘,足夠支撐到找廁所尿尿。 我印象中我很少、很少、去問小孩「要不要尿尿」、「要不要喝水」、「肚子餓不餓」之類的話。因為就算在出門前我提醒她,她多半也會跟我說:「我現在不想尿。」我也不喜歡強迫孩子明明不想尿尿還硬要她去尿一泡,因為明明在路上就可以停下來上廁所,在高速公路上也有休息站,捷運、火車站都有廁所,台灣上廁所很方便,沒有必要為了要小孩遷就大人的行程,就一定要強迫他在不想尿尿的時候尿尿。 至於去公廁上廁所,我一律教導孩子把馬桶蓋放下來、拿衛生紙擦乾淨、然後坐上去上廁所。第一,這樣比較安全,第二,也是有公德心的方式。所以,我出門很輕鬆,只要在門口等就行了。我是個要求不高的媽媽,在這些步驟當中,有不盡完美的部分,我會視而不見。有研究顯示,馬桶坐墊上的細菌,其實比電話聽筒上還要少,所以,就算孩子沒擦乾淨,也不會得什麼傳染病。晚上回家反正會洗澡,何必在意他上的廁所乾不乾淨? 我小時候很怕上公廁,老覺得公廁很髒、上不出來。我媽媽更是潔癖到只要我碰到公廁的牆壁她都會哇哇大叫!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愉快的經驗。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在外上廁所時,完全沒有心裡負擔,我這麼做的唯一希望,就是希望將來他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在的上廁所! 4.體重 我的另一個疑惑就是,為什麼所有的人都喜歡比寶寶的體重? 我女兒很會吃,是公認的大胃王,但她很瘦,四歲14公斤不到,現在七歲也只有21公斤左右,我兒子四歲,體重不到12公斤。去看醫生,只要醫生嫌棄j我的孩子太瘦的,下一次我就不再掛這個醫生的診號。因為,如果一個醫生不考慮活動力、智力發展、一味只看體重,我認為他根本稱不上是個好醫生。 孩子養的很胖到底好在哪裡?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的孩子都很瘦,除了遺傳性的過敏之外,都很健康,體力很好,我覺得這是天賦資源,因為胖子將來在社會上很辛苦的!大部分的孩童在幼年期或是青少年期都是偏瘦的,這是老天給我們的恩賜,讓我們健康。何苦要把健康的瘦子硬養成不健康的胖子?真是不懂。 5.睡覺 或許有些媽媽會覺得我很殘忍。我帶女兒出門,經常走很遠的路,因此她很能走路。我也不強迫孩子午睡。我只有一個觀念,就是「累了就會睡」。因此,我也不哄孩子睡覺,舉凡睡覺要哄一、兩個鐘頭、睡覺怕吵、要開燈、睡不著會鬧、睡之前狂哭之類,這些麻煩事我家都沒有。 下午外出時,經常兩個孩子在車上會累的睡著,我就讓他們睡一下。如果剛好那天玩得很開心,不睡也沒關係。所以我家兒女有個絕技,就是到處可睡。我曾經在採 訪PUB演唱會時,把她擺在吵死人的吧台,她也照睡。我兒子在推車上睡著了,搬過來搬過去都不會醒,所有的媽媽都視為「不可思議」現象!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難,唯一的法寶就是:「要夠累」!因此我的孩子都不挑地方睡。小時候,老二比較敏感,換地方睡就會哭鬧,經過我一番整治,現在早已沒有 這個問題。我的原則是:「不睡就不睡,不逼迫你睡,想睡就讓你睡,不管在哪邊都能睡。」所以我晚上打槁,兒子有一兩次在旁邊玩拼圖玩到半夜三點。但是我早 上九點叫他起床,安排一天的遊樂,他第二天就可以準時晚上八點不支倒地。 我家兩個孩子晚上都是不蓋被的,冬天也一樣。我發現所有的小孩都不喜歡蓋被子,因為他們比成人怕熱。所以,我頂多就是以空調的方式盡量維持室內的溫度。或是讓他們穿著衣服睡覺。寒流來他們還是睡在被子外面,連我那個體弱多病的兒子也是一 樣。我女兒凍到半夜自己會鑽進被窩來,我都還會生氣:「妳全身冷冰冰的進來冰我幹嘛?」有一次,她堅持自己選衣服,大冬天穿了個短洋裝,結果發 高燒,連續三天待在家裡,哪裡都不能去,之後就學到教訓,自己會依天氣判斷穿衣或是蓋被了! 現在,孩子上學了,生活作息變的很穩定。我女兒沒有穿睡衣的習慣,每天洗完澡她自己挑選隔天要穿的衣服穿好,刷好牙,講完兩個 故事,頭一歪就睡著了。早上醒來,自己去冰箱拿熱狗、牛奶、麵包,放進烤箱裡烤來自己吃。吃完她會自己把碗丟到水槽裡去放。然後催他爸爸載她去上學。 7.吃藥 我女兒吃藥更是一絕。三歲半左右,她就會直接吞藥丸。我每次看小兒科,請醫生不要磨粉醫生都很驚訝。因為我覺得餵藥粉超麻煩,我教導她把藥丸放在舌頭上,喝一口水,是膠囊的話頭就低下來,因為膠囊會浮起來,不是膠囊的話就仰頭,就這樣一口吞下去就行了。 8.其他生活細節 基本上,我是個很忙又很懶的媽媽,一切生活細節,基本原則就是,教會她自己做,我就比較省事。所以,她會用鑰匙幫我開門、用衛生紙自己擦屁股、把髒衣服丟 進髒衣籃,自己整理書包、溜冰袋,自己洗澡、折衣、收衣、自己整理房間、自己收玩具。但,前提是所有東西要是她使用方便的。比方說,玩具箱的收納、衣物櫥 櫃的高度、都要簡單容易辨識、拿取。而且媽媽的要求不能太高,比方說,我不會要求孩子每玩必收,我只要求一星期收一次。而且收完不要挑剔,絕對不要自己重做一 遍,孩子的自信會受到打擊。 有一次,上蒙特梭利的網站,我覺得那個老師說了一點我非常贊同,就是孩子只要有事情作,她就不會調皮搗亂,就會很乖。所以,把小孩弄得很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把她搞的沒時間煩你,你就可以安然度過很多時候。比方說,我上班時,晚上回家後通常很忙,在有限的幾小時內,要吃飯、洗碗、整理家務,洗大弄小、準備上床,而且當時我老公經常是三更半夜才回家。 這時,小的唉唉叫要抱,大的也會吵。我就會拿出各種法寶:勞作、剪貼簿,要她做。她一邊做,我一邊吃晚飯,等我吃飽收拾時,就問她想不想洗碗。我女兒很喜 歡洗碗,可以一洗一小時。等我收拾善後時,就給她抹布叫她去擦桌子。我給弟弟洗澡時,就給她一些蠟筆或是一塊菜瓜布,叫她在玻璃上畫畫然後要負責刷乾淨,等我給 她洗澡時,用蓮蓬頭一沖就行了。然後她會自己刷牙。 但說實話,帶著兩個孩子,出門不再能夠以大人的行程為主,否則你就是自找苦吃。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跟單身朋友聚會了。帶著孩子去做大人做的事(吃喜酒、逛街、喝咖啡),就不能怪孩子吵,因為他們真的會無聊,會吵不是他們的錯,是你搞錯了帶孩子的行程。 9.關於危險 基本上,關於「危險」這件事,我的看法的確是比較不同。我不會反對孩子拿剪刀、玩刀子或是切東西,條件是在我限定的範圍內做。比如說餐桌上、或是 固定的椅子上。我很少限制孩子爬高,我家沙發、床都是可以跳的。我容許她拿小椅子墊高,爬到灶台上自己拿碗跟筷子。所以她去幼稚園時,很不習慣的就是老師 不准她爬高。 我在想,大概是因為小時候,我很討厭我媽媽每次在我打破東西、或是拿東西時在我旁邊一直說:「小心!小心!」「妳看吧!我就知道你會打破!」「妳那個手就 是爛手,什麼東西到妳手裡都好不了!」所以,我盡量避免這樣對我的孩子。「否定」對我小時候是一個很不愉快的經驗。所以,當我看到孩子拿玻璃杯、倒水時, 我都會稍微等一下,如果她成功了,我會讚美她,如果不小心弄破了,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是如果是自己犯的錯誤,我要求她一定要自己處理。打翻牛奶、弄斷了項鍊、吃飯的時候把碗端著到處跑、或是一邊走一邊吃而掉的滿地,我就會很生氣,並要求她自己清理善後。有時候,適當的壓迫對孩子而言,是有效的。但對我而言,那不是吃飯、上廁所,而是更重要的事。 女兒有一次得了腺病毒,高燒到快四十度,吃了退燒藥、用了塞劑還是不退,我下班後帶她去看醫生.她聽到要去看醫生好高興,我們就一起走路出門。等了半小時才輪到她,一量三十九度半,醫生給她塞了塞劑,我又牽著她走回家。走到一 半,她說走不動了,我看旁邊路邊攤說:「那媽媽買一個KITTY貓髮圈給妳好不好?」我女兒連看都看不一眼。我這才確定她真的是走不動了. 但,怎麼辦呢?還有一大段路,我不可能抱她回去,更何況我手上還拿著一堆東西.坐計程車,再巷子裡很難攔,再則也沒必要.所以,我還是好說歹說鼓勵她走回 家.發燒近四十度還可以撐著一路乖乖跟著媽媽走大約兩、站公車的距離走回家,不吵不鬧,嗯,因為她有個擅長「激發潛力」的媽媽! ------------------------------------------------------------------------------------------------------------------------- 我不覺得讓孩子自己學會打裡日常生活,是一種提早獨立,或是父母就可以偷懶不用相伴。相反的,我覺得因為不用去花時間在爭執吃飯尿尿這種事情上,我跟小孩反而可 以做更多別的事。她也可以專心的去做她想做的事。「事事自己來」,指的是「以她的能力可以完成」,而且她「也樂在其中」,這樣的作法並不會讓孩子可憐。可憐的孩子應該是,父母並不在意他的想法,或是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父母並沒有發現,或是不願意給予協助。 通常小孩拿一個東西來說:「媽媽幫我開!」的時候,妳是順手幫她開、還是教她怎麼開?哪一種才是「懶媽媽」? 聽說,新店那邊有一所蒙特梭利學校,午餐時間,小班生負責洗菜、大班生負責煎蛋,我聽了覺得很棒呀!對孩子來說,有機會嘗試跟自己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一直很羨慕國外的孩子能夠有充足的自主權,他們可以在課餘時間選擇打球、泛舟或是種花養草,甚至自己組裝汽車。而非不知道做什麼、也不知道可以去哪裡,空下來的時間就只好由爸爸媽媽決定,如果爸爸媽媽忙,孩子就無所事事、搗亂頑皮,不知該去哪裡發洩多餘的精力。當學齡前的孩子開始搗蛋、無理哭鬧、或是頑皮的時候,絕對表示他覺得無聊,這時你不該責怪他,而應該引導她,去做一些他沒做過的事情,或是有意思的事情。 我雖然不是一個很細心的媽媽,但我自覺我是一個很有趣的媽媽。比方說,下雨天在家悶久了,我會給孩子穿上雨衣雨鞋,鼓勵他們去院子裡挖蚯蚓。比方說,下午在家很無聊,我們會拿冰箱的冰塊出來玩,看看巧虎書上的冰塊是不是真的會黏在衛生紙上。有時後我會拿出水彩,然後三個人一起趴在地上、放音樂、畫畫,有時後我們會講講很久沒時間講的故事書。 孩子的自理當然還是要看年齡,無法一簇而及。就像她拿來「媽媽幫我開」的東西,當然有難易的不同,不可能所有東西都叫她自己開。只是,當我在外面公園、在 跟媽媽們一起出門時,我常常感嘆的是,媽媽們太看輕自己孩子的能力了.孩子要爬高,他還沒有嘗試,媽媽就急著制止:「這個太高了,妳不會爬!」孩子想要玩,媽媽就會說:「這個太重了,妳不 會玩!」孩子要做事,媽媽很好心:「來!媽媽幫妳弄!」這種父母我們身邊隨時可以看的到。我經常有種衝動,很想走過去跟她說:「妳不讓他試試看,他怎麼學得會呢?」 照理說,人類是動物,某些感官是有自然本能的。但,當我們一代一代的生活越來越富裕,很多時候卻連自然本能都喪失了。比方說,「飢餓」的感覺。比方說,用赤腳去辨別土地的感覺。有時候,看到雜誌裡不斷介紹的名牌,我會想:現在的我們已經有多少人沒有享受過「自己動手做」的快樂了?買一個名牌的包包跟自己動手做一個 風箏放上天空,哪一個的快樂多一點?花兩千塊吃一頓大餐跟吃一顆自己煎的漂亮荷包蛋,哪一個快樂多一點?花三個小時陪女兒做一個燈籠,跟把孩子交給褓姆,然後買一個很貴的KITTY貓燈籠給孩子,哪一個快樂多一點 ? 物競天擇,照說,在我們這個年代,物競天擇的結果應該是有錢的人生存下來了,窮人的小孩逐漸淘汰,但是,事實上,在歷史的經驗裡,真正發光發熱留名千古的 人,多半都不是照顧過度或是物質生活極優的孩子.表現得很好的孩子,多半都是從牆縫中掙扎出來的小草,比如貝多芬、比如愛因斯坦、比如許許多多的名人。 顯而易見,會花四百萬買包包、鞋子的人,將來不會名流千古,但是養不起自己的藝術家會。你留給孩子過多的金錢,不如教他如何賺錢。同樣的,幫他處理問題, 不如教他如何處理問題。一個成就自己的母親跟一個成就孩子的母親,誰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我想端看於你付出的力量,是花在孩子的哪個部分。 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吃喝拉撒睡,我比較在意的是,孩子說話有沒有看著我的眼睛?她犯了錯有沒有去道歉?她自己製造的垃圾是不 是自己丟?她拿出門的東西有沒有自己負責拿好?對我而言,我育兒最大的壓力,就是每天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帶她出去玩、跑跳、跟朋友嬉戲、做美勞、或是體力 勞動。還有她的人生觀跟價值觀。我幾乎把所有我 上班之外的時間,都放在「陪她出門」這件事。如果一天沒有陪她出門走走或是與孩子聊聊,我就會很內疚,比對於沒有在家煮飯或是洗碗拖地更為內咎。 小時候有一幕印象至今難以忘懷。我爸爸有一次心血來潮,教我自己做風箏。他用報紙、竹枝、白膠,我們做了一個好大的風箏,但搞了個半天,結果放不上去。我爸爸 告訴我,他覺得是尾巴不平衡,於是我們又辛苦騎腳踏車回家重新修正。再試一次,還是不行。最後,我爸乾脆帶著我,帶著材料,直接去石管局大草坪一邊放一邊 改,足足忙了兩個星期天! 但是那個破破爛爛的報紙風箏,終於飛上天的那一幕,三十年來,在我心中,從不曾褪色。就像是昨天的事一樣! 那次放風箏的經驗,最珍貴的,不是如何做風箏。而是他讓我看到,一件很小的事情,要成功都得不屈不撓、付出最大的努力、並且要動腦筋。對我而言,這是我這輩子受益最大的一件事!遠比上公廁要小心不要弄髒褲子重要的多了!不是嗎?

父母的犧牲 ~~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2008年10月27日
公開
48

紀伯倫《先知的靈光-孩子》 他們是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胡適《我的兒子》 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 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 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 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父母的犧牲─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他們只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都無法探訪的地方……" 因為王季慶看了詩人紀伯崙一首關於《孩子》的詩,讓她對教育孩子的看法有了180度的轉變,"其實我對自己很嚴格,但在我懷孕的時候,看了紀伯崙的書,真的好感動,你清楚知道你絕對不能去掌控另一個個體,即使他是你的孩子,但華人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財產。 所以我很小心努力把孩子當作是一個'人',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即使是做錯了,他還是有權利去嚐試,你只能告訴他有什麼選擇,他決定了就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待王季慶說完這句話,再聽她說別人的故事、自己的故事,於是你便知道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對一位母親來說,對一位非常疼愛自己孩子的母親來說。 一個女子做了母親,最容易陷入一個窠臼,就是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一切。然教育家馬卡連柯卻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親所能給於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對孩子來說,他們習慣了風和日麗的天氣,直到有一天在自己迎接疾風驟雨的時候,在不測風雲的挫折和挑戰裡,驚慌失措,不知道心中的勇氣和智慧該從哪而來。 對父母來說,兒女是他們的私人財產,他們傾注了畢生的心血在孩子身上,直到他們年老時,同樣渴望得到全部的關愛,兒女就像風箏,他們想要永遠拽住那根線,只有把它牢牢操在手中,心裡才有安全感。 做了父親以後的胡適先生,寫過一篇《我的兒子》,裡面說道︰"樹本無心結子,我也無恩於你。但是你既然來了,我不能不養你教你,那是我對人道的義務,並不是待你的恩誼……我要你做一個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順兒子!" 王季慶曾經遇到 一位母親,在女兒7歲的時候和丈夫離婚了,她的工作能力強、生活能力很好,但卻非常擔心獨生女兒的種種,開口閉口都是女兒。當王季慶問她:"妳的生命有何意義和價值?"她如此回答:"我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就是要我的女兒正常。" 王季慶說:"她女兒已經17歲了,不瘋不痴不傻,而且長得很漂亮,你認為我可以接受她這樣的答案嗎?她不是普通老百姓,她是一位博士,在國外也住了很久,可是她的答案竟是如此!"王季慶再問她:"那妳自己的生命呢?" 她說:"我自己有如槁木死灰,我已經完全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只一心一意地想女兒好,我已經把自己放棄了。" 一個槁木死灰的媽媽一心一意想讓自己的女兒快樂、幸福。"這是最大的問題,你把自己生命的基礎放到別人的喜怒哀樂上,交在別人手裡,生命的意義竟是女兒正常與否?!"面對一個成熟的獨立女性有此生命告白,王季慶的嘴巴都張大了。 這母親每一天都像監獄裡的獄卒,把女兒當犯人看,甚麼都要通過她,即使她在上班,仍然想女兒不知道會不會偷跑出去。因為她對孩子的不信任,造成母女無法溝通,壓力越來越大,女兒豈受得了母親的監視,非逃不可。 "後來真有不太好的事發生,華人的父母總是替孩子選擇,但選擇之後誰要負責?這位母親以為自己很對,因為她是出於愛心,最可怕的就是這個──以愛之名,做一件與愛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情。" 王季慶最後提醒這位母親:"先不要講女兒如何如何,妳的焦點應該放在妳自己的生命上。先不要對人好,如果你自己是空的。你看到自己快樂嗎?因為我們不僅僅只是活,而是要活得快樂,這才值得。這才是給妳女兒最好的東西──身教,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 孩子有孩子要走的路 王季慶對此也有自己的故事,"這聽起來很負面,我自己也很痛苦,是我給了孩子自由,他是一個'人',我沒辦法控制他,最後他自己去承受後果,他學到了教訓,可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和痛苦。以結果來論的話,人家會覺得還是傳統的方法好,但孩子的學習肯定不一樣,這是他要走的路,我們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經歷來學習的。 在兒子上高中時,有一次王季慶帶他們去看她上標準舞的課,老二看了便有興趣想學。於是舞蹈班就安排了一個女舞伴給他,是一個年紀較長的女生。跳跳兩人就成了朋友,常到家裡作客,後來成了情侶。當時老二才17歲,是個中學生,女伴比他大10歲,已經是一個相當能幹的職業女性。 王季慶看兩人從舞伴到情侶,局面開始失控了。她和孩子分析過,雙方的生活背景、年齡差距,而且他馬上就要高中畢業到美國去上大學,兩人看來不可能有甚麼好的發展。"感情的事,我從來就跟孩子說,惟一的要求就是不要傷害對方,要尊重對方。當時我對孩子說'你要去唸書,她年紀也大了,怎麼可以等你這麼多年?'" 兒子答應媽媽先做朋友,直到他美國唸書後,雙方便各自自由發展。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兒子上大學後,不只和對方保持聯絡,反而因為感受到外在的壓力越大,兩人的距離越遠,兩人就越是團結,越是覺得這段愛情是偉大的。 於是,兒子沒有遵守自己的承諾與對方切斷關係,還在他讀大二時就結婚了,家人全蒙在鼓裡。王季慶說:"本來沒有甚麼,我也承認他們的關係,不說甚麼,兒子畢業後就在太太底下工作,應該很好的。但他們夫妻的關係越來越不平衡,越來越不對勁,兒子和我本來是很親密的,甚麼都談,但兩人卻慢慢疏遠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痛苦不是兒子不聽你的話,而是你覺得他和你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你不知道他在想甚麼?" 後來事情的發展是,夫妻兩人的事業失敗,初生的孩子還小,太太卻患上精神分裂症,王季慶眼睜睜看孩子承受巨大的挫折和痛苦,整整10年,在孩子最黃金的10年。作為一個母親,王季慶的心疼和難過是言語無法說的,但她一直陪兒子,接受他的一切,當時她最常對孩子說的不是"當初如果怎樣怎樣。"而是"我會一直在這裡。" "我沒有再去責備他,這沒有用,我不會讓他覺得因為他犯了錯而不理他。我已經不能替他做甚麼,他自己做的自己承擔,我只能包容他。"直到今天,即使讓王季慶早知道結果是這樣,她還是覺得:"想盡辦法去鉗制孩子是沒有用的,有一些選擇,是他自己要做決定的,別人不能替他做。當時他選擇了這條路,必然有他自己的原因,只是我不了解。" 現在兒子的事業和生活已平穩順利,王季慶回頭看這件事:"有一些事是無解的,它在正常的狀況下是找不到答案的,既然發生了,就不要怨天尤人。只是你不要覺得這件事是衝你來的,或是衝兒子來的,無論如何,不管事情好壞,它都成為我兒子人生的一部份,一個過程,值得他去學習。" 沒有一個女子天生就是一個獨立的媽媽,一個獨立的妻子,自己的價值自己去尋找,去肯定。王季慶以前也把自己的價值完全建立在愛情上──"我要我愛的人全心全意地來愛我,如果不是如此,自己就失去了價值。" 王季慶遇到一個女子把一生的重心都放在丈夫身上,卻因為無法生育,先生與她離婚。她在離婚後患上嚴重的腦癌,經過一段努力奮鬥的抗癌期。 但王季慶看她其實是不要活的,"她的痛苦是她指定了只要她先生的愛,只有她先生可以肯定她的價值,因為她的先生不愛她,在她心裡早就喪失了活下去的意願。在她的潛意識裡有一點自殺的傾向,但她又不能自殺,她把受傷的感情不斷壓抑下來,慢慢地就變成了她的病。她一生病,就可以轉移掉自己的問題,'你看我很可憐,我生病不是我的錯啊!我還要去奮鬥、拚命去抗癌!" 王季慶覺得這位女子如果不願承認自己早已放棄了自己,不承認自己的生命是被動的,"如果你不愛我,我就……",不管她如何努力去抗癌,都是沒有用的。 她提醒說:"當一個人在情感上受傷時,儘管情緒是負面的,你都要去承認它、認識它、接受它。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價值的,不管你是貧是富,美貌平凡,遇到任何事,從根本上來說,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 王季慶參加一個團體叫"Pollyanna","其實每個人都有悲觀樂觀矛盾的地方,Pollyanna就是叫你從樂觀的角度去看事情,它有點像傻大姐的意思,不管你發生什麼事、任何打擊,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份禮物,敲醒你,告訴你應該要改變了,讓你變得更快樂。參加這個團體的每個人,可以把自己的問題拋出來,讓其他人幫你從Pollyanna樂觀的角度看事情,讓別人幫你在困境中看到一些好處和積極面。" 王季慶小檔案 留學加拿大,並旅美十餘年。經歷半年的心靈追尋,遍覽各類心理、宗教、哲學、神秘學等書籍。於1976年首度接觸啟悟性的"賽斯資料"後,心弦震動,遂開始譯介賽斯書系列及新時代經典作品共十餘種。她也是在台北內湖的中華新時代協會總會創辦人,影響很多讀者。 較早前來馬演講的許添盛醫生,也是受王季慶所影響,成立第一個癌症身心靈治療團體,鼓勵病人真正進入新時代身心靈成長的旅程。 王季慶較為馬來西亞人認識的是她所翻譯的《與神對話》系列。 以下連結為教育電台專訪~ 2008.03.13教育電台名作家王季慶訪談~從紀伯侖的「先知」談愛你一輩子 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by Kahlil Gibran 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說道:請和我們說說關於"孩子"的事。 他於是說道: 孩子實際上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乃是生命本身的企盼 他們只是經你而生,並非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於他們的,是你們的愛而不是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庇蔭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蔭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於明日的世界,那是你們在夢中也無法探訪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地學像他們一樣,但是,不要白費力氣要他們像你 因為歲月無法倒流,生命也不會停滯於昨日 你們是弓,孩子是從你們身上發出的生命之箭 那射箭者在蒼茫路途中看定目標,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一個彎弓,使你手中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當為射箭者所成就的一切歡欣喜悅 因為祂不僅愛那射出的飛箭,也愛手中握的那穩固的彎弓

媽媽不必內疚的10件事

2008年07月29日
公開
42

在你離開寶寶身邊的時候,在你力所不能及的時候,你是不是會為沒有全心投入到寶寶身上而深感歉疚?現在,快快趕走這些折磨你的念頭吧,有些事情,你有理由不內疚—— 把寶寶留在家裏自己去會朋友 做了媽媽,同樣需要朋友,一天24小時圍著寶寶轉的媽媽,未必就是合格的媽媽。 孩子和朋友並不是對立的。約朋友喝茶聊天,可能是少陪了寶寶一些,但獲得了好的心情,反而能更好地照顧寶寶。 給自己獨處的時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密空間,包括孩子!你為什麼要例外?生了孩子,並不等於把你賣給他當老媽子了。就是保姆,她也有休假的權利不是嗎? 與丈夫到外地或國外度假,享受二人時光 世界上並非只有你一個人能照顧好寶寶,交給老人和保姆,或許不會像你照顧得那麼細心,可他們同樣有你所不及之處,能帶給寶寶不同的感受。 而且,重溫一下久違了的二人世界,不是還能增加你們的感情嗎? 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對於寶寶的意義,遠遠大於媽媽那幾天的陪伴。 偶爾的奢侈(給自己買件貴重的首飾,自己享受一頓大餐)   不要做那種給寶貝花錢可以不眨眼,給自己花錢卻眨了無數次眼也不出手的媽媽哦!偶爾的奢侈一下並不過分,又不是缺了這些錢寶寶就沒奶粉喝了。 寶寶生病、受傷 “如果我再細心點兒,寶貝就不會生病了!”“如果我沒離開,他怎麼會嗑著呢?!”哪有孩子不嗑嗑碰碰、鬧點兒小病小災就長大了的?如果把這些“罪過”都攬到自己身上,擔保你不到40歲就愁白了頭!“害怕”:讓孩子患病 偶爾懶惰一下 屋子亂一點兒、少做一頓飯,老公不會怪罪你吧?那你幹嗎還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雖說我少做了家務,那不是有更多的時間陪寶寶了嗎?哈哈,精神勝利法! 工作太忙 既然選擇做職業媽媽,就總有工作和孩子搶時間的矛盾。歉疚能解決這種矛盾嗎?解決不了,乾脆別想。咱們不是可以以質取勝嗎?我只有10分鐘陪寶寶,就要把這10分鐘發揮到極致!職業媽媽們的時間管理寶典 離異 雖然離婚會給寶寶帶來一定的傷害,但可以換個角度去想:如果為了寶寶而湊合著過,不是冷戰就是大吵,那種不和諧的家庭氣氛,是不是對寶寶的傷害更大? 對寶寶偶爾發火兒 誰說做媽媽的就必須充當聖人,就不能有生氣的時候。雖說對寶寶發火不好,可偶爾的一次,還不至於影響到寶寶的心理,也不會影響你們的親子感情。只是記住:不可常犯!家長管教孩子要注意十三戒 不能給寶寶更好的教育和物質條件 看到網上一個媽媽的哭訴:每每看到大城市裏的孩子優越的物質條件,她都會為自己不能給寶寶提供這樣的條件而歉疚不已,為自己的寶寶感到委屈。為什麼要為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情而煩惱?給寶寶足夠的愛,足夠的耐心,寶寶就很滿足了,對於物質的需要,其實只是成人的心理,于寶寶而言,意義實在不大。照此推理,大城市媽媽看到外國孩子的處境,也要以淚洗面了?人和人是沒法比的,要不準得氣出個好歹來。孩子有問題,根源在父母。 [出處:兒童博客網] http://211.147.225.34/gate/big5/www.jxllt.com/?artid=MjQyNjA=&F=dmlldy5odG0=

六十秒鐘媽媽息怒紀律法則

2007年09月15日
公開
49

六十秒鐘媽媽息怒紀律法則 60秒之前,孩子第N次犯錯;   60秒之內,聽不到哭鬧,聞不到硝煙;   60秒之後,媽媽不再生氣,孩子乖乖聽話,這是個魔法嗎?   不,這只是我們送給媽媽們的一個管孩子的好辦法。   兩歲的兒子用你的口紅在牆上畫了比武的小人兒;在你第五次重申“今天不許吃巧克力”之後,4歲的女兒依舊掀開了她的糖盒子;你在孩子5歲生日那天發現他學會了撒謊……“那一個瞬間,覺得自己肺都快炸了!”我的朋友這樣描述她當時的感受。和她一樣,很多母親的第一反應是雷霆大怒,而發作之後的結果往往是媽媽筋疲力盡,孩子無比委屈,最後兩個人抱在一起,都哭得很傷心。然後呢?然後就是你懊悔、道歉,第101次下決心——要鎮定,對孩子要有耐心。   所以你需要一種方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你需要知道當孩子再次挑戰你的家規或者將自己的健康安全視作兒戲,你正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什麼。   所以,請仔細閱讀下面這個60秒紀律法則。   能夠做到下面的6個步驟並不簡單,需要你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如要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時鍛鍊自己的自制力。其實,規範孩子行為的目的不是讓他不往地上扔蛋糕,不在墻上亂塗亂畫那麼簡單,而是在向他傳遞你的價值觀,並且讓孩子學會像你那樣自律。總則:狀況發生時,你首先應該關注的不是孩子犯了什麼錯誤而是自己應該做出什麼回應。   期待值:你不再大動肝火,孩子會清楚知道自己犯錯的後果,你可以準確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希望是什麼。   做法:只需要做到以下6步: 0∼10秒:快速反應   你的第一反應應該是趕快把口紅拿走,把兩個扭打在一起的小孩分開,把兒子從窗臺上抱下來……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你應該馬上採取行動進行干涉,而不是站在那裏大聲喊“停!”然後等待孩子服從你的命令。   “安全第一”是與孩子相處的首要原則,任何情況都不例外。所以如果孩子的違規行為危及他的安全,你的快速反應就絕對重要。你要馬上將他帶離危險地帶,或者拿走他手中的危險物品。   快速反應的另一個目的是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你或者是你想要和他談論的問題上來。而他正打算一口吞掉的巧克力或者是在一旁糾纏不休的小朋友可能會分散他很多的注意力。   如果必要,你還可以先將孩子帶離“事件現場”,這樣做對你自己也有好處,在遠離了灑滿餅乾的臥室或者被塗得一踏糊塗的墻壁之後,你就會比較容易做到不發脾氣,不說那些以後會讓自己後悔的話。 10∼20秒:保持冷靜   搭過飛機嗎?還記得飛機上的安全手冊是怎麼說的嗎?“當需要使用氧氣面罩時,首先戴好自己的氧氣罩,然後再幫助你的孩子。”同樣的法則在處理情緒問題上也適用——先安頓好自己的心情。   心裏默念“我不生氣”往往只是給自己安排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反而會讓心情更糟糕。孩子們也會比你想像的更敏感,甚至能夠察覺你努力隱藏的怒火。所以我們希望你做到的只是學會處理或者是控制自己的怒氣。發作沒有關係,但發作的方式很重要。如果你想大喊,千萬別喊:“你這個討厭鬼!”你可以喊:“啊——”,或者是“天哪!”這樣你既發洩了自己的怒氣,又不會令孩子覺得受了傷害和侮辱。   冷靜不僅能幫助你更好地解決問題,而且更容易讓孩子聽你的話。面對一個大喊大叫的媽媽,孩子更多注意的是媽媽怒氣沖天的狀態,而根本聽不到她到底喊了些什麼! 20∼30秒:情勢評估   用幾秒鐘時間想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對你非常重要。   我聽過一個朋友的故事:她2歲的兒子有一次用紫色的水彩筆在客廳中間畫了一條粗粗的線。這條線穿過朋友心愛的地毯,爬過她剛剛洗乾淨的沙發罩。“我當時氣極了,盛怒之下甚至折斷了兒子的筆。”朋友回憶說,“而孩子當時看我的眼神卻充滿了驚訝和無辜,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我為什麼這麼生氣。”事情過後很久這位母親才發現,兒子當時之所以那樣做是在模倣他剛看完的圖畫書——《我有一支紫蠟筆》。在小男孩看來,他所做的是一件非常有創意的事。“我當時要能冷靜地想想就能早發現這個事實了。“朋友懊悔無比。   早發現這個事實當然並不能挽救漂亮的地毯,但卻能完全改變你看問題的角度。   可是怎麼能夠讓自己的頭腦保持足夠清醒,來對事件做出準確的判斷呢?我們來假設這樣一個場面:你無意中發現孩子在撒謊。那一刻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已經是他第四次撒謊了,隨後你想到他今後會成為一個不誠實的孩子,他會習慣於欺騙和編造,他長大了會因此遭人唾棄……你越想越生氣,越生氣想得越多,於是你給了孩子一巴掌。   所以,你一定努力使自己只考慮事情本身,而不要去想孩子過去做過些什麼或者將來會有什麼影響,這樣做只能讓怒火越燒越高。   除了冷靜地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還要弄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比如,一個3歲的孩子開始蠻不講理地吵鬧有時只是因為他覺得餓了,而6歲的孩子拒絕吃早餐可能是因為他昨天晚上睡得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應該問問自己該做些什麼來防止同樣情況再次發生——比如嘗試調整一下孩子的作息時間,而不是對孩子嚴厲地訓斥——“我都跟你說過多少遍了……”其實對小孩子來說,有的事情你說一百遍也不管用,你需要重複,再重複。 30∼40秒:對孩子說什麼?   “我數到三,你把手裏的東西放下!”“不准在牆上畫畫。”類似這樣的話,不管你說得再聲色俱厲,其作用也只是讓孩子覺得他被迫做了什麼,而無法讓他學會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更有效些的方式是告訴孩子你為什麼不允許他那樣做以及他那樣做會導致什麼後果——比如彩筆在牆上畫的痕跡就再也擦不掉了。   解釋緣由的時候,你的語言要儘量簡潔——孩子越小,你就要說得越簡單。你要蹲下來,平視孩子的眼睛。孩子除了需要了解自己做錯了什麼,他還得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我們一般都不畫在牆上,而是畫在紙上。”或者是“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因為你今天已經吃得太多了。不過你可以吃個蘋果。”   說完這些,你就該就此打住。讓這件事這樣過去吧。小孩子的接受能力有限,簡單的話往往容易給他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而說得太多反而讓你想傳達的資訊變得模糊和容易忘記。   “如果孩子拒絕聽話或者堅決反對怎麼辦?”——那就另找時間再跟他談,那時大家的心情可能都會比較好。 40∼50秒:需要給孩子留個教訓嗎?   有的父母認為處罰對管孩子非常重要,但專家們卻不同意,認為處罰只有在你所有的解釋和說服都不管用的情況下才需要,而這種情況其實很少見。通常,你只要把孩子手裏的巧克力拿走,同時告訴他:“今天不可以再吃巧克力了。”就能達到目的了。而所謂要給孩子留個教訓或者讓他長點記性的處罰方式都沒有必要。如果孩子在客廳裏扔球,你只要把球拿走就行了,而不需要再處罰他。如果孩子觸犯的是一些你認為很重要的原則,那麼你可以換個大家都比較心平氣和的時間再跟孩子談。   只有某些特殊的情況你需要給孩子一點小小的處罰,比如孩子故意犯錯,並且對你明確的制止毫不理會。而最有效的處罰就是讓孩子嘗到他的不聽話的行為的直接後果——比如他打了其他小朋友,那麼他就不能再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了。 50∼60秒:強化效果   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們那裏流傳著做父母的8字箴言:“始終如一,說到做到”。別看孩子小,他們的思維方式可是很有邏輯性的。他們會認為:“如果爸爸媽媽沒有說到做到,那他們的話也就可以不聽了。”所以,在規範孩子行為方面,你的規則可以很少,但一定要堅持貫徹到底。   記住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一些你根本不會做到的威脅的話,什麼“你從今以後再也不能吃巧克力了!”“你這一年都不能看動畫片了”等等。這樣做的結果只可能是傷了孩子的心又降低了你自己的威信。   好了,60秒的滴答聲已經響過,你有收穫嗎?

不要罵孩子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56

謝謝哲哲媽咪分享 媽媽常說的話 --> 最好這樣說 **不必說動作快 --> 謝謝你動作快 1.如果你動作不快點.我就不管你 --> 多虧你動作快.我們才趕得及.太好了! 2.趕快吃.為什麼不趕快吃完. --> 看你吃的很香的樣子.媽媽很高興! 3.趕快睡.不然明天又起不來. --> 如果你趕快睡.等於幫了媽媽一個大忙! **打動心靈比威脅更有用 1.太丟臉了.我才不要像你這種不聽話的小孩 --> 我在旁邊等.等到你不哭為止 2.安靜一點.我不是叫你安靜一點嗎? --> 不能再在電車上吵.如果你不能安靜的話.我們要下車了. **孩子耍賴時.要教他如何忍耐 1.上次才買過.今天不可以買 --> 你很想要對不對?等到你下一次生日.媽媽就會買給你 --> 我們現在開始存錢.存夠錢.媽媽就買給你 2.媽媽現在很忙.等一下再說…..吵死了.不是告訴你現在不行嗎? --> 再等我5分鐘.媽媽就有空了.你再等一下下 --> 然後要跟孩子說.謝謝你等我. **『這樣做比較好』可以避免孩子退縮 1.那邊很危險.不要過去.萬一受傷怎麼辦 --> 那裡很危險.不要過去.可以在這裡玩 --> 少說(不行)(好危險)(不可以)這類的話 2.不要像陌生人打招呼.小心被拐走 --> 你好有禮貌 **教導不安分的孩子妙招. 1.你為什麼一直停不下來?整天動來動去 --> 哇!你好安靜.媽媽好高興 --> 昨天吃飯時.你離開10次.今天只有7次.你變安靜了. **『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陷阱 1.為什麼不和小朋友好好的玩.怎麼可以對小朋友做這種事 --> 這樣會給大家添麻煩.我們回家吧?! 例:搶玩具.不跟大家一起玩 --> 你這樣不行.會照成大家不方便.我門回家吧!---把他帶回家 --> 你知道為什麼今天那麼早回家嗎?是因為你這樣做.會給別人添麻煩. --> 如果你跟小朋友好好玩.本來可以再公園玩更久的.你下次還要這樣嗎 2.你為什麼要打人.下次不可以這樣 --> 什麼時候你會想要打人?下次想打人時候.你要怎麼辦? **當孩子因為恐懼而不敢行動時父母的智慧 1.不可以丟書.書會多傷心 --> 真遺憾!媽媽好傷心.媽媽真希望你可以立刻撿起來 2.為什麼不聽話.這樣的話.你就一直在這裡好了! --> 你的想法我知道了.媽媽會稍微讓步.但!你也要讓步! 3.你到底要我說幾次.我不喜歡像你這種不乖的小孩 --> 媽媽要中場休息(讓生氣的自己靜下來) **關心比寵愛更能夠令孩子感到高興 1.為什麼不對弟弟好一點.真是個壞哥哥. --> 看到你們玩的那麼高興.我也很高興 **培養『自己動手做的孩子』的方法 1.你又駝背了.難看死了 --> 哇!你背挺的好直.看起來好舒服喔. 2.你又弄得亂七八糟!每次都要媽媽再你後面收拾. --> 媽媽喜歡房間很乾淨.你可不可以整理一下. --> 這是大家的地方.你的東西要拿回你的房間.如果放在這裡.萬一找不到.可不要來問我 3.自己去拿蕃茄醬.媽媽累死了 --> 蕃茄醬在冰箱.你找的到嗎? **不喜歡讀書時.這句話很有效 1.你不可以整天玩電動玩具 --> 我覺得每天應該再固定的時間讀書 2.你只有做2頁而已.怎麼那麼沒耐心 --> 你已經完成2頁.還剩不多了 3.怎麼考那麼爛.再不好好讀書怎麼行? --> 下次你想要考幾分? **讓孩子自己思考防止『健忘』的方法 1.為什麼會忘記.下次不要再忘記 --> 希望你下次不要忘記.是否有需要媽媽幫忙的地方 2.你老是弄丟.每次都要我幫你買 --> 怎麼?掉了嗎?好可惜喔! --> 下次要努力避免同樣的情形發生 3.你這個人.如果我不說.你就不去做 --> 媽媽從明天開始什麼也不說. **當孩子不耐煩的說『我知道了啦』的真意 1.什麼煩死了.還不是因為你不知道.我才會說 --> 是嗎?我真的很煩. --> 你說這話好傷人.我會傷心.我不希望你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 **『要說幾次你才聽的懂』這句話沒有任何效果 1.我不是上次才說過嗎?要說幾次才聽的懂 --> 真傷腦筋.下次該怎麼辦? 2.所以我說嘛.你根本沒有在聽我說話 --> 是不是遇到困難?有沒有需要媽媽幫忙的地方 **父母傾聽孩子的解釋.有助孩子成長 1.不許頂嘴 --> 我會聽你的意見.但.你也要聽媽媽的意見 --> 你知道你剛剛講的話是什麼嘛?那就較藉口.媽媽不喜歡聽藉口.你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媽媽要聽的是你心理的想法 2.不要說別人的壞話 --> 是嗎?原來你這麼難過?—媽媽不喜歡聽到這種話.如果別人這樣說你 會不會難過? **違反約定時.父母必須反省的事項 1.我們不是約好了嗎?為什麼不遵守 --> 如果下一次你可以遵守約定.媽媽會很高興 --> 你不遵守約定.媽媽很難過 **瞭解說謊的的『目的』的方法 1.為什麼說謊?快說實話 --> 希望你告訴我到底是怎麼回事?臥聽你心理到底想什麼? 2.你為什麼說你去了夏威夷?我討厭說謊的孩子 --> 我也覺得如果可以去夏威夷的話就太好了! **培養孩子能力的說話技巧 1.為什麼 XXX 可以做到.你就做不到? --> 你今天比昨天進步了. **詢問孩子方式可以使孩子健談 1.今天在學校怎樣?有沒有被罵? --> 如果你有什麼要告訴媽媽.媽媽很願意聽 **如何避免孩子再度做壞事 1.為什麼要做這種事?你保證下次不再犯了 --> 下次如果還是這樣做的話.你該怎麼辦? 2.萬一刺到別人怎麼辦?學校應該禁止學生帶刀子 --> 媽媽不認為你為拿這個刀子去傷人.但不希望你帶出門.因為… **面對畏縮的孩子.不能否定他.要努力培養他的自信 1.不知害怕.你真是膽小 --> 你很小心.下次要不要試試 2.即使跑最後一名也沒什麼難為情.參加就是一種榮譽 --> 是啊.如果跑最後一名很丟臉.媽媽以前也曾經不想參加 **誘導孩子自己尋找朋友 1.要和大家好好相處.交朋友是愉快的事 --> 你想要跟誰交朋友?要不要想一想.怎樣才能跟他做朋友? 2.不要整天看漫畫.為什麼不去找朋友玩 --> 你可以成為漫畫博士了.可以跟其他同學分享漫畫的趣味 **要更加油.只會使孩子更膽怯 1.要更努力.這點努力不會有成果 --> 以前你有不想讀書的時候.但現在每天都有做功課.你很努力 2.如果你不甘心.下次再好好努力 --> 原來你很懊惱.但你能夠努力到最後.媽媽很高興 **消沉時.不要垂頭喪氣這句話太嚴厲 1.即使書讀不好.有什麼關係.你要對自己有信心 -->你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這種感覺很痛苦吧? -->不妨想一想要怎辦?如果有媽媽幫得上的地方要告訴我. **如果孩子就是缺乏耐心.不妨肯定孩子目前熱中的事 1.好不容易才學.中途放棄太可惜了 -->至今為止.你真的很努力.下次想學點什麼 **不要逼問孩子.要創造一個讓孩子放心說的環境 1.怎麼啦.不要不說話.趕快說出來.有什麼關係 -->如果有什麼困難要告訴媽媽.媽媽想要幫助你 2.不要一直哭.哭有什麼用 -->怎麼啦.可以告訴媽媽 -->等你哭完.想要告訴媽媽的話.媽媽很想聽 **孩子受挫時父母應該『協助』比『指示』更有用 1.如果別人對你做你不喜歡的事.就要拒絕.為什麼不拒絕? -->原來你不喜歡?為什麼不拒絕? -->那該怎麼辦? 2.你又沒生病.不可以隨便缺席 -->我知道了.你不想去學校.對不對.有沒有什麼媽媽幫得上忙 3.你被欺負了.不得了.我要找老師談談 -->謝謝你告訴我.我想跟老師談談這個問題.你的看法呢? 4.勒索是犯罪.我們要去報警.我會保護你 -->他們說如果不帶錢就對你不利?怎麼辦? **只重視結果的生活方式容易挫折 1.哇.100分.你好棒! -->之前你很努力.看到你那麼高興.媽媽也很高興 **教孩子如何發揮能力比教他們如何贏重要 1.你很會讀書.一定可以進入一所好大學.獲得成功 -->你讀書很用功.希望你可以增加自己的實力.對社會有貢獻 **幫了大忙.可以使孩子產生自信 1.好厲害.你會幫媽媽做家事.你好乖,謝謝你幫媽媽.真是幫了大忙 2.你會撿垃圾.好棒,公園變乾淨了.好舒服 3.哲哲.你好棒,原來這種是你也可以做的到.媽媽很感動 **用社會的肯定來稱讚孩子.只會給孩子負擔 1.老師說你很優秀.媽媽感到光榮 -->老師對你做的感到很高興.媽媽聽到後.也感到很高興 2.XX的媽媽說.你是個乖孩子 XX的媽媽說.你去玩結束時.都會把房間整理乾淨.他很高興

終結孩子的頂嘴行為

2007年06月13日
公開
51

簡單四步法 終結孩子的頂嘴行為 摘錄自《如何有效處理孩子頂嘴》 奧黛莉.瑞克、凱珞琳.克勞德◎合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無論是哪一個年齡層的孩子,口語上不禮貌的表現對於家長、保姆和老師來說,都是相當困擾且令人沮喪的行為問題,不但會阻礙親子間正常的溝通管道,對孩子將來的人際關係與心智發展,更會造成不良的影響。聰明的父母不妨和我們分享一套簡單明確的四步法,除了能有效終結孩子頂嘴的行為,更有助於恢復學齡前到青少年親子關係的平衡發展。 處理頂嘴的四步法 孩子頂嘴時,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簡單的步驟來處理。 步驟1:首先,作家長的必須要知道什麼樣的行為算是頂嘴。判別的方法很簡單:如果孩子的行為讓家長覺得傷心、難堪、惱怒甚至無助,那麼這樣的行為就是頂嘴。 步驟2:接下來是選擇正確的應付代價。家長平時就應該先想好頂嘴行為的應付代價,而非臨時決定。例如當孩子做出無理頂撞父母的行為時,最理所當然應付的代價,就是禁止他去做他喜歡或事先計畫好的事情—不准去看電影或不許去朋友家。 步驟3:再來就是將應付代價付諸實現。例如媽媽必須告訴孩子他不能去朋友家玩,然後平心靜氣地對孩子說,他出言頂撞的舉動讓媽媽得花許多時間、精力和愛心來處理,這種行為非常要不得,所以他今天不准去朋友家玩。如果孩子對媽媽的這番話表示強烈的抗議(通常都會如此),那麼媽媽就應該採取下一個步驟。 步驟4:處理孩子頂嘴的第四個步驟是對孩子的憤怒抗議置之不理。媽媽一開始應不去理會孩子的抗議,繼續做自己的事,如果孩子依然不肯罷休,那麼媽媽應該冷靜地把正在大聲抗議的孩子帶進房間,讓他一個人獨自留在房裡,不給他任何機會和媽媽討價還價,迫使媽媽改變心意。 對某些家長而言,以上這四個步驟看起來或許很容易執行,但對於那些過度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卻是一大挑戰,必須要有很大的決心、經常的練習和堅決的自制力才能完成。其中的一個大難題在於,現代的父母都想成為孩子的好朋友,而非扮演老師或上司之類的權威角色,但是他們很難了解,有時候孩子根本就不想當父母的好朋友,反而會像典型的叛逆少年一樣,刻意去嘗試各種不當的行為。 總之,當孩子開始頂嘴時,父母應該立刻採取上述的四個步驟來處理,這樣孩子就會了解父母不但說得到、做得到,而且還會堅持到底。 如何應付媒體上的頂嘴 要打擊受媒體所驅使的頂嘴行為,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觀賞那些充斥著頂嘴畫面的電視節目和電影,然後在節目結束後讓孩子知道,電視或電影裡面的那種說話方式在家裡是不被允許的。你可以這麼說:「我想這部影集裡的那個家庭或許覺得無所謂,但在我們家裡是絕對不可以的。」而且還必須非常清楚地指出你不贊同的是哪一段頂嘴的畫面。 舉個例子來說,在一部非常受歡迎的輔導級兒童電影當中,主角對一位社工人員展開一連串充滿敵意的頂嘴,最後還用髒話罵他。 這時你可以跟孩子說:「我不喜歡那個小男孩說話的口氣,還有他罵人的那些髒話。」 而你的孩子可能會反駁說:「可是他罵的那個社工又不是什麼好人,我覺得他被罵根本就是活該。」 接下來你有好幾種回答方式,可以回應孩子的質疑,以下是專家們提出的幾種建議: 1.「小孩子用尊重的口氣一樣可以陳述事實,不需要用頂嘴的方式。」 然後請你的孩子幫電影裡面的這個小男孩想出幾種可能的方法,看要如何能用尊重的方式讓大人了解他的想法。當然,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動動腦。 2.「那個小男孩是電影裡的人物,就像是故事書裡虛構的人物一樣,他不是一個真正的小孩,在我們家裡絕對不可以有像它那樣的行為出現」 你現在所展現的,是將現實生活與媒體世界劃分開來的艱鉅任務。 3.「我們家裡絕對不允許有侮辱和猥褻的說話方式,就是這樣。」 聽到這樣的話,孩子絕不敢妄想自己說了侮辱和猥褻的話還能安然無事。 跟孩子一同看電視或電影也是與孩子相處及互動的方式之一,而相處和互動在親子關係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這樣的相處模式,可以避免孩子因為犯錯而遭受處罰。

如 何 解 決 衝 突

2007年06月09日
公開
52

[轉貼] 如 何 解 決 衝 突 陳秀芬老師演講 劉宗慧整理 衝 突 實 例 人物:小皮(四歲)、小皮的媽媽;小華(四歲)、小華的奶奶,兩家互不相識 時間:週日午餐時間 場地:麥當勞遊戲間內 經過: 1. 在遊戲間內,有許多小朋友一起追逐玩耍,混亂間小皮打了小華的背部,造成小華大哭起來。 2. 接著小華跑去找奶奶,奶奶問他怎麼了?他說被人打了,好痛。奶奶一邊幫他揉揉背部,一邊說不痛、不痛。 3. 奶奶又問他是誰打的?小華指著斜對面的小皮,奶奶嘆了一口氣,又幫他揉揉背部,說不痛、不痛,只見小華還是照樣哭得很大聲。 4. 這時忽然聽到小皮的媽媽口氣很兇地問小皮:「是不是你打人的?」一邊問還一邊打小皮的屁股,小皮哭了。 5. 沒多久小皮的媽媽帶著小皮走了,只剩下小華在低聲啜泣。 這是一個真實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人中間,彷彿也常常看到類似的經歷。我們看到兩個孩子吵架,甚至打起來了,其中被打的人很委屈地哭了,可是奶奶卻說:「不痛、不痛!」讓他一直哭個不停;而打人者的家長,只是打孩子出氣,然後又很沒面子似的拖著孩子離開現場,讓我們這些旁觀者留下一個疑團,到底事情解決了沒有? 問 題 的 歸 屬(Problem Ownership) 談到解決衝突這個主題,必須要先釐清問題屬誰?誰需要出面來解決問題? 我們知道,通常打人的孩子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他搶到玩具很得意,哪裡會覺得有問題。他沒有問題意識,所以他並未擁有問題;擁有問題的人顯然是被打者,因為他哭了、受了委屈,感到心理不平衡,所以他覺得有問題,他必須出面解決這問題。這不像我們一般所想的那麼簡單,以為打人的小孩有問題,他應該出面解決。 由上面這個衝突的例子,我們來看可能會有三種反應,因此就有不同的問題歸屬: 1. 小皮和小華都覺得無所謂,他們在一起打打鬧鬧地很平常,那就無問題歸屬可言。 2. 被打的小華覺得有問題,他哭得很傷心,那他要學習出面解決他的問題。 3. 第三者─可能是其他的小孩或大人─覺得有問題,想要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例如,小華的奶奶看到孫子被欺負了,很不忍心,出面處理;或是小皮的媽媽看到兒子打人,老毛病又犯了,出面主持公道。 有時候我們看到孩子們玩笑開得太過火,如拿掉別人的椅子,害別人跌倒;或罵不好聽的話,如「大便、屁股…」等,我們也會制止孩子這種行為,因為我們覺得有問題,這就是第三者的問題歸屬。小女一年級時,學校放學後,有兩位小學生久等不到父母來接,在地下道入口處玩耍推擠,沒想到發生意外,其中有一位被推下樓梯,當場死亡。如果在場有其他家長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及時勸阻,也許可以避免這種不幸。所以第三者遇到問題時,的確有義務要介入,以免事態擴大。只是第三者介入要有智慧,不可以用濫罵或打架的方式,以免轉變成另外兩個人的衝突。 解 決 衝 突 的 方 式 分清楚問題的歸屬之後,我們就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如何正確地解決衝突。 一、行 動 ○ 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 坐著哭或跑去告狀。 在行動方面,我們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問題,自己解決,也就是教導孩子去應付各式各樣的狀況,遠比我們幫他處理好。因為我們無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做他的仲裁者,他遲早要學習面對問題,自己解決。 同時,我們不鼓勵孩子告狀、或坐著哭等人來幫忙。愛告狀的孩子通常人際關係較差,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較不受歡迎,這種情況在成人的社會也一樣。除非孩子已經在行動上有所處理了,情況依舊無法改善,此時請求大人幫忙,大人就必須介入。畢竟不是所有事情孩子都可以處理,有時連大人出面可能都無法解決。 所以,原則上是由大人先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方式,若孩子自行處理無效,大人再出面了解狀況。我家有個小故事,可以補充說明:小女五歲時,全家一起到她的乾爹、乾媽家玩,他們家充滿了高級的古董及家具,什麼都不能碰,實在讓他們姊弟很無聊,沒多久,兩個人就打起架來了,姊姊被弟弟打,哭著跟在場的乾媽告狀,乾媽說:「你去跟媽媽講。」結果女兒真的跑來跟我說弟弟打她。我揉一揉她被打的部位,安慰她一下,然後跟她說:「媽媽沒有打你,是弟弟打你,你應該要去跟弟弟說才對!」她想了一想,也對,就又跑去跟弟弟理論去了。因為女兒已經學過如何處理衝突,所以她跟弟弟說:「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你這樣打我,我很痛耶!」只是這樣陳述,也不用弟弟道歉,她就覺得好過多了。 二、表達感覺 ○ 你打到我的手,我好痛喔! ╳ 以牙還牙,打回去。 知道被打的人應該面對問題,自己解決後,首先要義正嚴詞的告訴打人者,你打到我的哪一個地方,我產生什麼後果。譬如說:「你剛剛打到了我的手臂,我好痛喔!手臂都紅起來了。」或者是:「你用腳踢到了我的背部,我很痛耶!」單純的表達自己受到了什麼傷害,有何感覺,簡單明瞭,三歲的孩子都能說出來。切忌使用報復的手段,讓打人者嚐嚐被打的滋味,兩人打來打去,沒完沒了。 三、表達思想 ○ 我不是給人打的。 ╳ 你是個壞小孩,亂打人。 表達完了感覺,如果覺得還不夠,可以再加上表達思想,嚴肅的跟打人者說:「我不是給人打的。」或是:「手是用來工作的,不是用來打人的。」以及「腳是用來走路的,不是用來踢人的。」這樣的表達思想方式,屬於真理的表達,沒有指控的意味,適用於任何人。反之,如果用罵人的方式,說:「你是壞小孩,亂打人!」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增加對立和衝突,應該避免。我們大人也要小心,不要亂罵人,以免發生孩子打架,大人也吵架的狀況。 接下來,我舉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父母應該如何教導孩子,解決衝突。小女三歲時,我被邀請去幼稚園的班上觀察她的上課狀況,我站在門外,隔著單面鏡看她在教室裡的情形,那時剛好是團體時間,大家圍坐在地上一圈,聽老師說故事,沒想到我的女兒被旁邊的大男生推擠了好幾下,當場委屈地掉下眼淚來,老師沒看到這種狀況,所以沒有任何處理,我身在門外,實在非常心疼。中午放學回家後,我問她早上發生的事,她說旁邊的男生Ben(化名)推她,所以她才哭了。我告訴女兒,Ben推妳,妳應該趕快跟他說:「我不是給人家推的。」沒想到,女兒拒絕這樣說。我勸了她好久,她都不肯說。我仔細想想,女兒不說的原因可能是:害怕對方、害羞、或不熟悉英語的表達。因此,我決定跟她來個角色扮演的遊戲,我扮演小女Mimi,她扮演Ben,Ben推了Mimi一下,Mimi義正嚴詞的跟Ben說:「I am not for pushing.」然後Ben很不好意思的說:「I am sorry.」表演完了,女兒仍然興致勃勃地要求再來一次,就這樣,我們玩了好多次,她也聽到我說了好多次I am not for pushing.後來我要求角色交換,女兒演她自己,我演Ben,結果女兒可以很自在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以後在學校碰到同樣狀況,她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幾天以後,我和幼稚園老師進行親師座談會,老師解釋這個男孩Ben的自制力很差,常常欺負人,因此要不要把他的位置換掉?我想了一想,說不必了,因為躲避不是辦法,讓女兒在這個幼稚園的小環境,就學習如何面對問題,將來她進入社會,才有適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女兒果真適應得很好,Ben再也不會隨便欺負她了。 最後,如果你的衝突對象不是經常會碰到的人,「保持距離」也是一種避免衝突的辦法,讓孩子在環境上盡量避開可能發生的衝突。例如在公園或遊樂場裡,避開說髒話或暴力傾向的孩子,以免自己的孩子模仿或被欺負,同時適當的機會教育,教導孩子不宜的行為有哪些?哪些人不受歡迎?孩子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 小皮和小華的衝突解決之道 從這個衝突實例中,我們看到問題的歸屬有三個:第一個是小華,他被打得很痛,傷心的哭了,所以他可以義正嚴詞的對小皮說:「你打到我的背部,我很痛。我不是給人家打的。」第二個是小華的奶奶,她看到小華被打了,應該要安慰小華說:「好痛喔!是不是?奶奶幫你揉一揉。」然後再鼓勵小華自己去跟小皮談一談,若小華不敢去,就陪著小華去跟小皮說;第三個是小皮的媽媽,她意識到自己孩子打人了,應該要讓小皮去跟小華道歉,並且強調:「如果你再打人,除了道歉之外,我們必須馬上回家,因為你沒辦法跟小朋友好好玩。」 三 種 衝 突 處 理 狀 況 狀況一、自己的孩子打人 大人應先了解前因後果,讓孩子有申訴的機會,或許別人使用言語暴力刺激他,或者他有什麼委屈,要讓他先講出來,安慰處理過後,才帶他向對方道歉。如果孩子不願意說對不起,表示他還有不服氣的地方,試著講道理說服他,如果他還是堅持不肯道歉,就必須使出父母的法寶—拿走他的權利,使他有所損失,讓他自己衡量要道歉還是要權利。例如,孩子很喜歡在麥當勞玩,但他在那裡打人,又不肯道歉,我們就可以說:「如果你不去說對不起,我們就必須離開這裡了,因為你沒辦法好好跟小朋友玩。」或者更嚴重一點的說:「我們從此以後不再來麥當勞了。」看準孩子重視的是什麼,跟孩子鬥智,當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而且衡量過損失之後,比較會傾向道歉。 有些孩子的自制力及吸收經驗能力較差,會在行為上一犯再犯,例如一、二歲的孩子咬人,告訴過他不可以,他也知道不可以,但是如果別人拿走了他的玩具,他無法表達時,仍然會用咬人的方式。所以孩子一方面需要學習自制能力;一方面需要學習怎麼解決問題。這些都需要時間,不是一、二次教導就學會的。我們要不斷孩子教導什麼是對的,還要他付出一點代價。久而久之,他漸漸會改變。 如果孩子固執犯錯,老是在打人後,無所謂的說一句:「對不起。」沒有一點誠意,這時我們必須教導孩子如何說對不起。請孩子眼睛看著對方,語氣溫柔的說:「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如果你覺得這樣還不夠,再加上警告:以後再犯這個錯誤的話,將會有何後果(拿走他的一些權利),然後確實執行。 最後我們可以強調:「你是好孩子,不做這樣的事。」肯定孩子良善的本質,但是打人是不對的行為,勸勉他不做這樣的事。 狀況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第一時間要處理的是給孩子同理心,讓他知道大人了解他的感受。如果孩子被打,哭著找奶奶說:「好痛、好痛。」奶奶卻回答說:「不痛、不痛。」孩子會感到不被了解,只有哭得更大聲。嬰兒時期的哭聲,代表他發出訊號說他哪裡不舒服;孩童時期的哭聲,則是需要人了解他的問題,需要得到安慰,所以我們必須站在孩子的立場,先去了解他的感受,說:「你被別人打了,很痛也很生氣,是不是呢?讓我來幫你揉一揉。」察看傷處,減輕傷痛感之後,再帶領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請注意,當被打者向打人者表達自身的感覺及思想的時候,不必要求對方道歉,只需表達自己即可。因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家庭、教育方式都不同,我們沒辦法要求別人有同樣的回應。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打人,我們應該勸導他去跟別人道歉。或許有的孩子會覺得這樣不公平,為什麼我打人要跟他道歉,他打人就不必跟我道歉?其實,簡單的跟孩子說明,他不道歉是他的事,這是不對的行為。這個社會上有人搶劫、殺人、說謊,我們不必因為別人做錯事,也要跟著做。 尊重別人的親權 我年輕尚未有孩子之前,曾經犯過一個錯誤,要求別人的小孩道歉,結果卻造成大人之間的爭吵。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多年前,我與親戚一起用餐,一個五歲的小男孩打翻麵碗,湯汁留出來,弄濕了他爸爸的整條褲管和我的衣角,我擦好了衣服,就對孩子說:「你弄髒了爸爸的褲子,要跟爸爸說對不起。」小男生不說話,頭低低的,我正想進一步勸說,卻聽到他媽媽說話了:「你不要勉強他,他又不是故意的。」我覺得他媽媽的說法不對,做錯事就要道歉,不管是不是故意的,後來我跟他媽媽就吵起來了,我們各有各的道理,相持不下。事後,我回想爭執的經過,雖然我站在「理」上,卻少了「情」。每個人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管教方式,我顯然侵犯了別人的親權,也許他媽媽了解孩子害羞,需要私下處理,不在公共場合給他難堪,所以我不應該越界去管別人的孩子,尤其是他父母在場的時候。 學習饒恕的功課 當孩子受到欺負,心裡十分委屈時,縱使別人立刻道歉,卻仍會有不肯接受道歉的情況發生,這時就是學習饒恕的最佳時機。首先要安慰孩子,給他同理心,讓他知道我們了解他的感受;其次讓他直接和打人者溝通,表達「我不是給人家打的」以及「你打我,我很痛耶!」等等,說出內心積存的委屈,然後再慢慢消化內心的怒氣。 真實例子:教會一位姊妹帶著不到四歲的強強(化名),到會友家參加小孩子的聚會。他們跟著許多人一起進門,強強看見小浪(化名)拿起主人家的火車正要玩,強強就說:「等一下,你應該問阿姨可不可以玩?」小浪不服氣,忽然間打了強強一個耳光,大家在旁看了都很意外。小浪的媽媽把他帶走,私下教導一番,再回來向強強道歉,但是強強說:「我不要原諒你。」強強不僅耳光痛,還有心裡的委屈和羞辱,無法立即原諒對方。回家後,強強的媽媽對他說:「當我們不能原諒別人時,心裡會很不快樂,以後也不想跟對方玩或說話。上帝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和睦相處,如果你不肯原諒別人,只有撒但最高興!」強強聽進去媽媽說的話,打電話跟小浪和好。沒想到,下週日在教會主日學教室遇到小浪時,強強忽然又想起打耳光的羞辱,不肯進教室。媽媽為孩子禱告,並再一次解釋饒恕的意義,孩子終於放下心結,走進了教室,而且也願意跟小浪一起玩了。之後,強強的媽媽告訴我們,強強常常帶玩具去跟小浪玩,心中再無芥蒂,兩人也成為好朋友。這不是一件極美好的事嗎?! 狀況三、別人的孩子打架 如果是在公共場所,看到兩個孩子打架,我們可以介入說:「不要打架。」如果是在幼稚園裡,或是小朋友的聚會裡,雙方的家長都不在,我們可以請兩個孩子坐下來,給他們機會分別講出真實狀況。大人在旁傾聽,偶爾轉述事實(例如:「某某說你剛剛先打他的,是不是呢?」不作仲裁,不加任何判斷,只作協調。因為我們大人往往只看到事情的一部分,沒看到全部,若因此加以仲裁,會產生委屈與冤枉。若讓孩子們自己說,兩個人都心知肚明誰在說真話,誰在說謊話。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談清楚,引導理虧的孩子道歉,若雙方都有錯,兩個人都必須就自己不對的地方向對方道歉,重歸於好。 孩子們的衝突狀況很多,我們不見得遇到任何事情都能處理,但是把握住原則,就事論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見招拆招就對了!其實當父母沒有那麼難的,不是嗎?

說謊,不等於壞小孩!

2007年06月04日
公開
47

請不要輕易將謊言與孩子的品性劃等號,因為謊言有時只不過是幻想,或者是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盤。 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長大了,懂事了,不再是個小寶寶了,所以孩子們應該很明白自己說的話是事實還是謊言。其實不然﹗事實上,說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相信看完以下對孩子說謊問題的分析和解釋之后,父母們就會松一口氣了。 5歲以下的孩子常常說大話,因為他們不能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說大話完全不同于說謊;5歲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說大話的情況存在了,他們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說謊。 2--4歲︰愛說大話 孩子為什麼說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生活在一個幻想的世界裡,所以他們常常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當你帶孩子從公園回家的時候,他告訴你他在公園裡看見了獨角獸。他並不是在有意欺騙你。換個角度想,這說明他的智力還在處于不斷發育的階段。你的孩子還不能釐清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假的,他也同樣不能把他的夢和真實生活區分開。 也有些時候父母們會發現,孩子的謊言就是他的如意算盤。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曾問幼稚園老師︰“我的孩子一個星期最少從幼稚園拿回家一個玩具,他告訴我是老師說他可以拿的。真的是這樣嗎?”當然不是。不過,老師的分析消除了這位母親的不安和尷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認為,如果他們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那么這個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這就是孩子們想‘占為己有’的邏輯。” 當然,也有的孩子說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責備和懲罰。他們會指責那些自己想像出來的朋友,告訴父母是他們做出了這些錯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淘氣會使爸爸媽媽不高興的,所以撒了個謊。 聽到謊言怎么辦︰這么大的小孩子因為說謊就受到懲罰,不僅沒有任何意義,也許還會有負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搶了小朋友的餅乾吃,你肯定會對他訓斥一番。但是,如果他同時還對你說了謊,你你注意力就轉移到說謊這個問題上,並為此更加嚴厲地懲罰他。 但事實上,你對誠實和正直的長篇大論,對孩子來說,只是耳邊風;你的懲罰也不能使他知道問題的所在。相反,他只知道他又淘氣了,而且將來他肯定不願意讓你知道這些淘氣的事兒。所以,更加關注他的不良行為效果會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訴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興,所以不想告訴我真相。但是我親眼看見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對他有禮貌些,我想他會把他的玩具給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釋清楚他想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就屬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場拿到喜歡的玩具就說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訴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擁有這個玩具,但是它並不真正屬于你,它屬于這個商場。”慢慢地,孩子將學會把事實和幻想區分開來。但是,如果你對孩子的小小謊言過于在意的話,將會或多或少地扼殺了孩子的想像力。與其揭穿孩子的謊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學習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機會。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壓制孩子的幻想,因為有了幻想,才會有創造力嘛。因此,父母惟一應該做的就是確保孩子的幻想不會傷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說,父母可以讓孩子相信耶誕老人,但是必須讓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飛起來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 如果孩子的話總是不著邊際,那么父母最好給孩子講一講《野狼來了﹗》的故事了,讓孩子懂得為什麼對人誠實很重要。 5--7歲︰逃避訓斥 孩子為什麼說謊︰快到上學年齡的孩子,他們就會意識到說謊是解決問題或者逃避懲罰的一個好辦法。因為孩子們要讓他們的謊言更加可信,所以他們的謊言就會經過更好的加工了。6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他告訴老師他的家庭作業被狗吃掉了,那老師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說‘我病了,所以沒有做作業’,那也許能夠蒙混過關。 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會不斷提升他的欺騙技能,試探他欺騙的限度有多大。這個時候,父母的“殺手 ”就是不能讓孩子因為說了慌、解決了問題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脫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輸誠實的美德的時候,最好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儘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誠實,不說謊。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的。 如果你的孩子聽到你對婆婆說你有多么喜歡她送給你的那件毛衣,事實卻是你從來不穿,那么你就是在向你的孩子傳達這樣一個訊息︰說謊是可以讓你接受的。通常,孩子們是看見父母在說謊,他們才效仿父母這樣做的,或者模仿周遭成年人的一些做法。孩子們並不能釐清哪些是善意的謊言,哪些是惡意的。 聽到謊言怎么辦︰告訴你的孩子有時候善意的謊言是為了不傷害其他人的感情。給孩子舉個例子能夠使他更加明白這個道理︰“比如說,當你被同班小朋友邀請到他家做客的時候,如果你直接告訴他你不喜歡他,所以你不去,那么你的話就會傷害他,使他很傷心。但是,如果你告訴他你有別的事情不能去,雖然並不是真正的實話,可是不會令他傷心和難過。”另外,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善意的謊言也能夠使孩子明白他們需要替別人想一想,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他的感受。 然而,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說謊只是為了掩蓋他的錯誤和做的錯事的時候,你就應該立刻清楚地告訴他你不允許他這樣說謊。父母立場鮮明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說謊了是不是就應該受到處罰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針對有沒有刷牙的話題而說謊,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趕緊去刷牙,並且以後多多檢查和監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會因為刷牙問題而說謊了。反過來,如果父母因為這些無關痛痒的謊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懲罰他,那么,父母的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變成一個更棒的謊言大師了。因此,應該說處罰孩子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辦法。 如果孩子偷了別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為極其惡劣的事情,而且為了掩蓋這些行為對你說了謊,那么,這個時候就是孩子必須受到懲罰的時候了,並且要讓他知道第一天剝奪他看卡通片的權利是因為他的行為,第二天則是因為他說謊了。但是,父母應該明白,懲罰並不能使孩子馬上意識到他的錯誤;想讓孩子真正改正錯誤是需要時間和父母的信任的。 針對孩子的說謊行為,有的父母認為還可以試一試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說謊,不要對他一再追問。其實,父母是希望能夠再給孩子一次說實話的機會,結果反倒又給了孩子一次說謊的機會。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問孩子;當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夠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問題。總之,不要向對你說謊的孩子提問題。否則,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謊言遮掩他先前的謊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內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與其這樣,還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告訴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透過與我4歲兒子的反覆“唇槍舌戰”,我從中領會到不能要求他向我坦白事實真相,直截了當地告訴他真相反而更簡單。就拿我兒子喜歡用鉛筆在牆上亂畫的行為舉例吧,以前我看到后會問他︰“這是誰畫的?”,而現下我就直接告訴他︰“我看見你在牆上畫了。到廚房拿一塊兒擦桌布,然後蘸點水把牆上畫的東西擦掉。”前者給了他一個說謊的機會,后者則沒有。 2、如果孩子是習慣性的說謊,那么向孩子提問題之前你就先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會對你說謊,然後允許他給你一個更好的說法。很多孩子在說謊之前根本就沒想他們還能說點別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發製人︰“我知道,如果我問你,你肯定不想對我說實話。不過,我希望你能給我一個更好的說法。準備好了嗎?我要問了。”然後向孩子提出問題。 這種做法有3個好處︰ 一、它給孩子時間去決定是張口就說謊呢還是說些其他的; 二、它避免了相互爭執激烈化; 三、既然父母允許孩子說謊了,有了心理準備,那么父母就不會生氣或者煩躁不安了。 3、為了讓孩子也嚐嚐謊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對孩子也說謊。比如,孩子想去看電影,父母答應他了。可是一會兒父母又不承認了,孩子就會問為什麼爸爸媽媽說謊。這時候,父母可以很輕鬆地告訴他︰“我認為有沒有說實話並不重要。也許剛才我是順口說‘好吧’,但是並不真的說明就得帶你去。我感覺你在家裡願意我們用這種模式和你說話,你也這樣對待我們。你是在告訴我“我”必須說實話嗎?但是,說不說實話對你就不重要了嗎?這樣做公平嗎?”聽完這樣的一番話,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來源︰《父母》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

2007年05月08日
公開
46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錯誤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過,你的苦心安排,卻可能適得其反。好父母該避免哪些做法? 1.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父母應漸漸放手,在安全範圍之內,讓孩子有探索冒險的空間,有運用自己身體與心智的機會。 2.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周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地發揮。如果孩子夠大,不妨和孩子共同討論時間的安排,並給他足夠的自主空間。而且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3.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許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卻完全沒有生活的能力,因為父母只要求他們讀書,在家裡什麼事都不用做。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5.用「買」來滿足孩子︰ 在過去,孩子要一個玩具,父母可能會自己動手做給孩子,從找材料、畫草圖、剪剪貼貼、敲敲打打到完成一個玩具的過程中,孩子認識了更多的東西,了解了期間的過程,這是一個深刻而有趣的經驗。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6.完美主義︰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許多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都是在教訓孩子。有孩子考試考了九十八分回家還會挨打,因為沒有考到一百分。事事要求完美,反而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7.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做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贏在起跑點的人未必會贏在終點,甚至可能早熟早衰。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8.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不論是父母或老師,常常會在不自覺間把焦點都放在糾正孩子的缺點與問題上,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更好的方式是多去看孩子的優點,就算是缺點,也可以從有沒有進步的角度去鼓勵他。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當然,鼓勵要具體、要真誠。 9.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全部的責任,父母該做的部份做好,其他部份留給孩子自己做完。 10.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文╱許芳菊)

完全惡媽守則∼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

2007年04月25日
公開
49

算是對我來說很實用的一篇文章 希望我也能努力做到~ 完全惡媽守則∼柯志恩談母職心體驗 1.絕對冷靜 惟有冷靜才能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千萬不要被孩子的哭聲或尖叫聲而失去妳的定力。不被孩子的情緒所左右,讓妳的大腦保持正常運作,知道如何出招接招。 2.絕對優雅 任何時候,要保持優雅的氣質出外爬山,舉凡乾糧水壺由孩子自己背著,孩子是需要磨鍊的,未來才能走得遠。妳呢?就撐把傘優雅的走在後頭。 3. 絕不多做 任何事情,只要盡本份就成了,幫孩子多做,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往後會影響各層面的發展,千萬克制一點,不要手癢。 4.拒絕同情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淚水給軟化了,送到校門口,一個親吻,一個擁抱,轉身就可走了。只要妳的身影一消失,孩子的獨立就出來了。 5. 永不妥協 千萬不要被孩子的耍賴、哭鬧而妥協買下他們要的玩具,要語氣堅定的告誡他們,唯有好的表現,才值得獲得獎勵。 6.動口不動手 孩子寫得不好,做得不好,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千萬不要因妳的動手,把他推向最好的層級,他會提前感受壓力和寂寞。 7.放手不縮手 孩子不是妳的所有物,妳可以給他們愛,但不能給他們妳的思想。 8.絕不介入 千萬別介入孩子間的戰爭,他們屬於同一世代,用的語言比你還貼近。不要因為妳的攪和而讓他們轉而爭寵,模糊吵架的焦點。 9.拒絕得獎 千萬不要和「模範母親」或「模範家庭」的獎有任何關連,它們都是表彰那些「含莘茹苦撫養孩子長大成人」的人,妳不需那麼偉大。 10拒絕完美. 完美代表標準高、壓力大、不犯錯、強出頭、健康差、不平衡,但郤不見「成就高」。

如何教小孩避免性侵害

2007年04月25日
公開
48

以下內文摘自─ 康健88期 ─ 性侵害兒童案件八成以上是熟人所犯,只教孩子「遠離陌生人」不能保證安全,孩子要學會自保,才能平安長大。 提心吊膽可能不足以形容現代父母孩子人身安全的擔憂。每天翻開報紙,打開電視,斗大驚人的新聞標題寫著,「女童屁屁痛,疑遭"叔叔"性侵害」、「酒後亂性,狠父猥褻親生女」、「上托兒所第二天,女娃遇"狼"」......。 一位孩子尚未出生的準媽媽憂慮地說,「我真希望小孩永遠待在我肚子裡。」有些父母乾脆關掉電視不看,但心裡仍然十分恐慌,深怕不幸的事一天發生在自己寶貝身上。 以往父母以為生女兒要擔心她的安全,生兒子可省卻這個痲煩,現在事實卻不然─當流行歌手麥克傑克遜被控連續侵害小男童受到全球關注之時,台灣也驚爆前民進黨黨部主委蔡茂雄被指控疑似性侵害多名少男的新聞。從統計數字也可看出,男孩不見得能免受性侵犯的傷害。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近幾年的調查發現,性侵害的受害者之中,男性也佔了四成左右。 遠離陌生人≠安全 做父母的當然想盡辦法保護自己的子女,期望他們不受一丁點傷害,但現實是,你不可能一天24小時把孩子放身邊呵護著,因此只有從小培養他們保護自己的能力,才是遠離危險的可行之策。 不過,很多父母用的方法起不了保護作用,反而嚇壞孩子。大人一直告訴小孩「千萬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離陌生人遠一點,不然會被抓走!」讓許多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害怕,無法信任別人。 況且,就算你讓孩子完全與陌生人隔離,還是無法保證他們安全。警政署的統計及防治性侵害的社福機構一致指出,八成以上兒童性侵害案件是熟識人所為,其中大約-半是有血緣關係的親人,而陌生加害者佔不到二成。 研究兒童及家庭關係二十多年,並在美國各地演講,教父母如何教導小孩個人安全的親職教育專家寶拉•史妲曼,在她的著作《孩子,你要懂得保護自己》中就一直不斷強調,我們希望孩子小心,而不是害怕,「不要恐嚇小孩,而是應該教他實際做法,」她認為,與其叫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相信陌生人,不如讓他們辨別陌生人應該有及不應該有的行為舉止,並懂得如何安全相陌生人互動。 因此,不論那個可能傷害孩子的對象是誰,親人、師長、朋友或是陌生人,孩子都需要被教導成能夠靈機應變、保護自己。 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 何時是開始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恰當時機呢? 多數專家同意,3歲大的孩子應該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各部位的名稱,包括生殖器等隱私部位,同時,還要幫他們建立「身體自主權」的觀念,也就是讓他們曉得,自己是身體的主人。 其他人不能隨便碰觸,特別不能亂摸「隱私處」,假使自己不喜歡、感覺不舒服,那不論對方是誰,我都可以拒絕讓他們靠近、碰觸。這是孩子學習自我保護,最基礎也最重要的觀念。 如果孩子能當自己身體的主人,父母就不必傷腦筋如何教孩子區分,或對陌生人提高警覺,也對熟識的人建立正確的相處原則。 然而,「身體自主權」不是父母嘴上說說,就能馬上有效的,這需要從日常生活去建立觀念。紀惠容就舉個例子指出,經常大人見小孩可愛,就會摸一摸、捏一捏,或把嘴湊上去親他,有時候孩子不見得喜歡這種感覺, 但有些大人卻故意作弄他,甚至爸媽遇到這種情況,還會數落小孩「幹麻這麼閉塞,給人家親一下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舉動會讓孩子混淆,以為身體不是自己的,只要大人喜歡,就可以任由他們撫摸親吻,她解釋。 所以,要讓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重點在於尊重他的感覺,只要他表達不喜歡,就不要繼續去碰他。人人如果能堅持原則,孩子就能逐漸建立這個保護自己的重要觀念。 另外,史妲曼也建議,學齡前的兒童除了要開始認識自己的身體之外•還要能分辨「可以的」及「不可以的」碰觸,她舉例如下: 「可以的」碰觸是: 握手 孩子願意的話,可以擁抱 將一隻手臂輕放孩子肩膀上 在睡前親吻孩子臉頰 搖晃或抱著幼兒 「不可以的」碰觸是: 擁抱得太緊或太久 強迫孩子親吻(任何地方) 雖然孩子要求「住手」卻仍繼續呵癢 動手動腳、踢、打 成人觸摸孩子的隱私處 成人強迫孩子觸摸或親吻 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體界限 接下來,你要給孩子的功課是,讓他們認識及學習尊重和不同人之間的「身體界限」。父母應該向孩子解釋,他可以依據自己信任對方的程度,及和對方是不是很親密,來決定跟一個人互動時,要保持怎樣的距離。而且,他和每個人的身體界限遠近並不相同。父母可以打比方說,「你會和爸媽靠得很近,會牽手擁抱,但是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就不能如此。」 孩子也必須學會尊重別人的身體界限,例如有些小孩喜歡去拉小女生的辮子,或是玩其他小朋友的生殖器,讓他們生氣、不舒服,父母應該說明,這樣的行為就是越過界,侵犯了別人的身體界限。 察覺危險在哪裡 隨著孩子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愈多,如上幼稚園、去安親班、至別的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開始自己走路、坐車上學,自己帶鑰匙開門回家等,他可能碰到的危險也就愈多,所以,他必須有察覺環境裡危險情況的能力,並且懂得應變。 但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以往經驗,「在家裡,幾乎沒有人教孩子哪些是危險的情境,可能令他們受到傷害,以及他們應該如何防備,」多年研究性侵害案件,且曾經深入訪談性侵害加害人的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若璋感嘆地說。 她曾經問不少遭遇性侵害的孩子,「爸媽或其他大人有沒有跟你說(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要怎麼做?』,大多數孩子都回答「沒有」。 而綁架、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地點,但是有些地方,如家裡、學校(特別是廁所或僻靜少人的地方)、公廁、小巷子及公寓樓梯間等,相對來說更是危險。還有,不論國內外的犯罪報告都指出,落單的孩子最容易成為加害者下手的目標,因此,以下幾個預防危險上身的原則,父母一定要孩子記住並且遵守。 1、不可一個人行動 要孩子不論何時、做任何事,盡可能都和其他小朋友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落單,尤其不能一個人跑去人少的地方,像獨自在公園裡玩,或上課時間單獨去上廁所。 2、報備行蹤 讓孩子從小習慣,當他要去某一個地方之前,會先跟父母或其他大人說。假設你帶著學齡前的孩子去公園或遊戲場,應該告訴他「玩完溜滑梯之後,如果你想去盪鞦韆,要告訴媽媽哦!」或是交待孩子在幼稚園、安親班時,去上廁所之前,先向老師報備,並找其他小朋友一起去。 3、隨身攜帶零錢及電話卡 如果你唸國小的孩子帶著手機上學,那你可以提醒他在放學離校之後,就把手機打開,以便遇上任何危急情況,可以趕快撥電話向父母或其他可信任的大人求助。若是孩子沒有使用行動電話,可以讓他們隨身備有零錢和電話卡。 了解加害者常用哪些方法誘拐、侵害孩子 要確定自己的孩子落入這些危險情境時,他曉得如何安全應對。這些慣用的犯罪手法包括: 1、要求孩子幫忙。 像是開車趨前問路,藉機誘騙孩子上車;謊稱學校廁所的水箱壞了在滴水,要求小女生進去幫忙修理,再把她鎖在廁所間施暴等等。 教孩子應對方法:向對方說「我不能幫你,你應該去找別的大人幫忙。」然後趕快離開。要孩子記住絕對不要上陌生人的車,或是跟著要求幫忙的人去任何地方,如果是在學校裡,應該立刻報告老師。 還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告訴孩子,走在人行道上,如果有汽機車靠過來,一定要馬上後退3大步,和車子保持一些距離,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他們免於被人強行拉上車帶走。 2、誘惑孩子。 例如帶孩子吃麥當勞、給孩子糖果、玩具,對青少年(女)可能就是出錢幫他們買東西。 教孩子應對方法:平常就要求孩子不隨便收受別人的東西;如果有人要送禮物,應該先問爸媽同不同意。要是對方送東西,並且要求你做一些事,更不能接受這種「交換」。這些對孩子來說可能很難做到(因為許多父母也不自覺地透過「交換」來「管理」孩子),因此更要經常提醒。 3、利用職權或假扮權威人士欺騙孩子。 例如假扮警察,或是學校老師用權威逼孩子就範。 教孩子應對方法:即使是有權威的人,也不能隨便碰觸或侵犯自己的身體,應該大聲拒絕,趕快離開。若是有一個人告訴你他是警察,要你跟他走時,你應該回答「我要先打電話告訴媽媽。」而不要輕易就跟他走。 陳若璋教授還建議父母,利用和孩子遊戲玩耍的機會反覆練習,可先設定一些情境,例如,媽媽扮陌生人向孩子問路、跟孩子說自己掉了東西,要孩子幫忙一起找,然後看看孩子是不是能正確應對,或者由爸媽來示範安全的回應方法,讓孩子學習。 4、謊稱爸媽臨時有事,所以要我來帶你。 這是熟識的加害者常用的方法。 教孩子應對方法:事先就和孩子說好,萬一媽媽真的臨時不能去接你,那我只會交待誰(例如鄰居王媽媽或媽媽的朋友張阿姨)去接你。或者,和孩子定好一個只有你們兩人知道的「通關密語」,告訴孩子,不論要來帶你走的人是不是認識你,只有能正確說出「通關密語」的人,你才能跟他走。 保護自己:大聲呼救、要求保護 萬一,孩子真的不幸碰上意圖架走他們,或跟蹤他們的壞人時,該教他們怎麼做? 寶拉•史妲曼在她的書中提出,教年幼的孩子簡單、容易記的三個步驟─呼救、逃跑、通知大人,來擊退企圖接近傷害他們的人。 「呼救」 是要孩子碰上危險時,扯開喉嚨,大聲叫嚷,而根據國外的防治犯罪研究指出,這一招通常很管用,加害者若碰上會大聲拒絕並呼救的孩子,他們多數會放棄而離開。 也要教孩子大聲呼救時要喊些什麼。呼救的內容必須讓周遭的人聽出來,這個孩子不認識身旁的人,可能會被人強迫帶走。因此,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強迫帶你走,或抱你上車,你要大聲叫「不要過來!我不認識你!」、「他不是我叔叔、他想綁架我!」等等。 「逃跑」 一定往人多的地方走,而不要因一時害怕,反而跑到沒人的地方躲起來,尤其別走進小巷子、公寓樓梯間裡。 「通加大人」 包括尋求可以信賴的鄰居,平常父母就要告訴孩子,碰上麻煩時,可以去找誰幫忙。此外,也應該教孩子能認出警察局、消防局、便利商店等可以去求助的地方。 假如不幸被抓住 如果已經逃不了,告訴孩子不要激烈反抗,或大叫哭鬧,以免激怒加害人,受到更嚴重的傷害,事後要趕快告訴父母或信任的人所發生的事。 不過,有些加害者,特別是熟識的人會威脅孩子,不能把他的惡行說出去,或者這些人會故意設下圈套,令孩子犯錯,然後要求孩子保密,否則會受處罰,因此,他們可以持續不斷侵犯孩子、對此,父母應該平時就告訴孩子「要是有人叫你保守祕密,你應該馬上來告訴我。」不讓加害人有機會一直得逞。 儘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並能夠運用正確、有效的自我保護方法,幫助他遠離性侵害及其他任何殘忍的傷害,快樂平安長大。

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2007年04月17日
公開
25

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 (謝謝淇媽咪分享)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 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 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 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 確認他的問題。 2. 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 3. 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 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 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親愛的朋友: 若看完這篇文章之後 ~ 超喜歡 就趕緊與您的朋友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