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恩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的個性太過壓抑該如何引導?

2010年09月04日
公開
10

請問教養專家》孩子的個性太過壓抑該如何引導? 文�請問教養專家 父母應該慶幸,孩子能夠成熟懂事應對,至少表示他已經有能力判別當時的情境中什麼才是合宜的。問題在於,孩子為何選擇表現出「合宜」的行為,而去壓抑他「真實」的內在感受… 孩子的個性太過壓抑,總是忍住自己心裡真正的想法,用懂事成熟的模樣來跟大人應對,該如何引導? 父母應該慶幸,孩子能夠成熟懂事應對,至少表示他已經有能力判別當時的情境中什麼才是合宜的。問題在於,孩子為何選擇表現出「合宜」的行為,而去壓抑他「真實」的內在感受。 要引導這類壓抑的孩子,建立安全的親子討論氛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不管是誰,要開放的表達內在想法與感受,都要承擔很大的風險,因為很有可能在過程中被誤解、傷害或批評。孩子通常很介意父母聽完他說話之後的反應,並藉此來決定是否要表達更多,因此在期待孩子能夠多說之前,父母得先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聽眾。在聆聽孩子分享的過程中,可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多等一會:聆聽孩子表達時,當出現沉默、停頓、辭不達意的情況,父母務必要讓自己多等一會,確認真的聽懂孩子要表達的意思了,再開始給予回應。 二、看得更廣:孩子不一定有能力用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因為語言不一定是他們熟悉的溝通工具。如果家長想多理解孩子的感受與想法,孩子平時的行為表現、遊戲過程、繪畫或其他作品,都是非常好的訊息來源。多付出一些心力去觀察或與孩子討論,有助於更了解孩子。 三、尊重差異:接納與尊重是讓孩子勇於表達自我的最佳方法。當孩子表達與你不同的立場或觀點時,父母要多留意自己的回應方式。 如果你想要用勸告、教導、說服等方式來改變孩子,例如:「你說得很對,但是…」「這點小事有什麼好難過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真實的想法或感受並不被接納,那麼將自己隱藏起來,就是很合理的決定。

繪畫的五個程序

2010年08月09日
公開
7

理論篇~讓腦筋變聰明「繪畫的五個程序」 山田雅夫◎著 張婷婷◎譯 在前言的部分雖然已約略談過,但是在這裡我要再詳加說明。所謂的繪畫,可以分解成以下五個程序。 1.繪畫就是「觀察」。 2.繪畫就是「感受」和「思考」。 3.繪畫就是手的「運動」。 4.繪畫就是一種「溝通」。 5.繪畫既是「娛樂」也是「創作」。 「觀察」、「感受」、「思考」、「運動」、「溝通」、「娛樂」、「創作」----人類的五種感官充分運作,腦細胞充分運用,手指充分使用,並且與他人做溝通,是娛樂自己的創作行為。 繪畫,是非常具有知性也很具教育性的行為。即使是文字,要追本溯源的話,也是由圖畫產生的。象形文字就是文字的基本。況且在這個「繪畫的五個程序」當中,還隱藏了讓「頭腦變聰明的秘密」。我們就按順序來解說吧! 繪畫讓人變聰明的第一個重點----磨練觀察力 在繪畫上絕對不可欠缺的東西,首先就是要「觀察」想要畫的對象。這是當然的。 實際畫畫看就會發現平常你看東西有多麼地漫不經心。要畫的時候首先要徹底看清楚要畫的對象,然後仔細地觀察,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這東西長這樣」、「原來是這樣的顏色」、「原來是這樣的構造」。仔細地觀察要畫的對象,就能抓得住特徵,然後察覺到許多事物,進而進行思考。這就是繪畫讓頭腦變聰明的第一步。在這本書當中也會列舉出各種對象物的描繪方法。 比方說巴士。平常只是漫不經心地看著並不以為意,也許會認為不過就是長方形然後再加個車輪罷了。但是一旦想要畫的時候再去看,就會發現有各式各樣的特徵。巴士從側面看,前輪後輪都是往前傾的(後文會有詳細的說明)。 如果只是「觀察」,那麼不去畫素描或是畫圖,不是一樣可以做到嗎?應該會有人這麼說吧!但是,真的是如此嗎?不以「繪畫」為目的的「觀察」,其實需要經過相當的訓練。倒不如說,抱持著「繪畫」的目的,而養成觀察的「癖好」,之後即使不畫畫,也會對各項事物抱著興趣,能做深入的觀察,進而還會發現到各種觀察對象的「有趣之處」。我是這麼認為。 發掘好奇心是「讓孩子變聰明」的第一步。好奇心的發掘,最快的方式也是孩子最開心的方法,就是讓他為畫圖而觀察自己喜歡的東西。 繪畫讓人變聰明的第二個重點----用腦去感受、思考 在繪畫上第二個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感受」,然後去「思考」。 之所以會產生想畫圖的欲望,就在於因為你對想畫的對象產生了某種好奇心,或是受到感動的時候。接著,你會認真、仔細地觀察這個使你好奇或感動的對象,進而對所觀察的對象產生思考。 為什麼它會是這樣的形狀呢?它是怎麼構成的?為什麼它會在這裡呢?它和其他類似的東西有什麼不同之處嗎?要如何才能把這個特徵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呢?這個微妙的色澤要如何呈現才好?的確是如此,如果真的想畫的話,人總是會思考許多事。我們稍後也會說明,繪畫也是一種可以把自己的好奇心和感動傳達給他人的溝通方式。 為了把自己感受和觀察到的,也能讓他人理解,我們會先暫時在腦海中把對象抽象化,爾後再以繪畫的形式來表現。因此繪畫這件事,必然會經過這個「思考」的過程。 繪畫讓人變聰明的第三個重點----它是使用手的「運動」 對某個對象產生好奇,進而觀察、然後進行各方面的思考,模糊地想著到底該如何表現呢?到這個地方為止,都還只是將資訊輸入腦中的階段。從這個時候開始才是真正繪畫的開始。在腦中將抽象化的資訊,用手把它具體地描繪出來,這就是輸出。 繪畫,是必須使拿著筆的手去動作才能達成的身體行為,是相當貨真價實的運動。它並不止是看,也不止是思考,而是必須動手,是腦和身體的共同作業。在智能發展的世界中,光是鍛鍊頭腦或體魄都不行,頭腦與身體的統合行為才能讓一個人的能力有所伸展。而這些在「繪畫」這件事當中,都可以輕易地實踐。 繪畫讓人變聰明的第四個重點----繪畫是一種「溝通」 繪畫對人類而言,或許可以說是最初的「語言」。看過法國拉斯科洞窟的牆上,那些精緻的壁畫嗎?一萬五千年前的洞窟壁畫,如實地將人類的祖先對狩獵的歡喜和興奮傳達給我們。這些畫,跨越了漫長的年代,將先人與現代人連繫了起來,充分發揮了溝通的功能。而文字本身,如象形文字,也是由圖畫產生而來。人類其實一直都是透過繪畫來做溝通。 以繪畫來表現,和以文字來表現,感覺上是性質相當不同的東西。然而無論何者,它所扮演的角色都是將想託付的訊息透過這些方式傳遞給看的人。 更有甚者,我們還會透過圖畫陳述感想、聽取意見,用語言溝通。孩子們畫的畫,還可以讓家人對話熱絡起來。繪畫也擔任著這樣透過語言來溝通的間接手段。 繪畫讓人變聰明的第五個重點----畫圖是一種「娛樂」也是一種「創作」 繪畫最美妙之處在於,它雖然並非訓練或讀書或做苦工,它明明具有這麼樣直接或間接的幫助,然而它本身卻是一種娛樂。 只要不管孩子放任他們去畫,他們就會越畫越多。畫布通常不限於圖畫紙,廣告單的背面、筆記本的空白處、報紙、有時候是一片白色的牆(似乎聽到媽媽們的慘叫聲)。真是快樂得不得了。這種快樂,還可以如前所述,在人類不可或缺的智能發展上獲得實質的幫助。是的,畫畫的結果,就是可以讓孩子們吸收各種事物,並進而產生自發性的學習。 並且,只要快樂地繼續畫下去,技術自然會進步,也會畫得越來越好。即使並不是特別期望孩子能成為畫家或是設計師,只要他能夠將自身所見依自己的意思畫出來,這就是真正的創作行為。由繪畫學習到的創作快樂,毫無疑問地是對孩子創造力的養成產生良好的影響。 以上就是繪畫讓人變聰明的五個重點。相信各位已經明白,繪畫這件事對孩子,或者應該說對人類來說,是如何地具有智慧性、創造性、肉體性的行為,沒有什麼行為會比繪畫更具有自發性的教育效果。 磨練好奇心和感性,培養具備觀察力的雙眼,促進思考的習慣,動手繪畫實現了頭腦與身體的共同作業,將一份感動與觀察的結果傳達出來,並且提供家人愉悅的對話場合,甚至畫者本身是最感到愉快的。 如何?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和孩子一起畫畫呢?不過,還要請你稍安勿躁稍微忍耐一下,接下來讓我先談一下「何謂素描」。若能理解何謂素描,就能馬上知道繪畫該如何地著手了。

做孩子的啦啦隊長

2010年08月08日
公開
32

做孩子的啦啦隊長 文�李翠卿 對傅娟來說,每一個媽媽,都有機會成為兒女生命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伯樂」。當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協助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天賦所在,然後讓它充分發揮出來。 對傅娟來說,每一個媽媽,都有機會成為兒女生命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伯樂」。 大女兒妮妮四歲時,第一次畫水彩畫,小手顫巍巍的握著畫筆,鮮麗且生動的勾勒出「媽媽在跳繩」的模樣,傅娟知道,這個孩子必然有著剔透的藝術心靈;小六時,僅學五個月溜冰,就獲得北市花式溜冰錦標賽國小高年級女生組第一名,傅娟看到了女兒在美術以外的另一項長才--體育。 而二女兒娜娜兩歲多時,就對《魔笛》裡的夜后詠歎調很有反應。她最愛音樂欣賞課,五歲開始學琴,才三個月就趕上姊姊之前的所有進度,她是個天生的音樂精靈。 傅娟順著女兒的天賦走,讓妮妮小學時念美術班,上國中以後進體育班;並栽培娜娜學鋼琴、大提琴,進音樂班。 傅娟從不認為,非得要擠破頭拚基測,孩子才能「贏在起跑點」。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獨特的靈魂,做母親的,就是找出這個與眾不同的地方,讓它有機會發光。 「我不懂美術、體育或音樂,但我很會做一件事:幫女兒們拍拍手。」 去年,僅十三歲的妮妮,憑著自修跟美術班的底子,一路過關斬將,打進植村秀創藝彩妝大賞決賽。今年八月份,她還要出國參加花式溜冰國際賽。而十歲的娜娜,也將舉辦她人生第一場演奏會。和其他孩子相比,他們的青春歲月,顯然燦爛得多。 「我從不為女兒的前途憂心,我知道他們的路很寬。」傅娟微笑,帶著篤定的信心。 我有個朋友的女兒數學很差,但國文很好,她立定志向將來要做記者、主播。可是我朋友仍憂心忡忡,說她想花二萬元讓女兒補數學。我勸她,既然有二萬元預算,與其花在數學補習班上,還不如拿去讓孩子去上主播營或記者營,學她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一般家長的想法是:哪科弱就補哪科,但我的想法卻恰恰相反,真正該補的不是孩子的弱科,而是孩子的強科才對。 當父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協助孩子找到他們的興趣、天賦所在,然後讓它充分發揮出來。勉強孩子去補弱項,最多只是讓這個弱項從「差」變成「中」;但補孩子的強項,就有機會讓孩子的潛力發光發熱,哪個比較划算呢? 我們家妮妮的學科表現並不是很出眾,但她從小就擁有過人的藝術細胞與運動神經。她很會畫畫,熱愛體育,學校大隊接力時,她永遠是那一個頭綁紅頭巾、負責做衝刺的最後一棒。所以她小三時,我讓她去考美術班;上國中後,我讓她去念體育班,學溜冰、學韻律體操,我希望她可以快快樂樂的做自己擅長的事。 認真看待孩子的天賦 養孩子,其實也是在跟自己的童年對話。我的教養方式,其實是拷貝我的父母,他們是我追尋夢想的最大靠山。 我從小就很愛表演。小時候,我最愛把媽媽的大床當舞台,身上披著床單,拿梳子當麥克風,模仿老牌歌星蔡咪咪唱歌。每年教會舉辦聖誕晚會,參加演出的小朋友都可以領到一包餅乾,同時參加合唱與獨唱的我,總可以領到兩包。只要學校舉辦歌唱比賽,我一定名列前茅。 我很幸運,我爸媽一直非常認真的看待我的天分與夢想。國中時,我告訴媽媽我想唱歌,她就幫我請歌唱老師;我說想演戲,她就去找教演戲的老師來指導我。上五專後,我說我想學電子琴,我爸花了當時價值二坪房屋的代價,幫我買了電子琴讓我學琴。 我的數學很差,可是我爸媽從來沒有壓迫我去搶救數學,而是讓我學我自己喜歡、擅長的東西。他們的態度,在那個年代是十分罕見的。就算現在這個年代,如果有國中生跟家長要求要學唱歌,我想絕大多數爸媽的反應是:「不要想太多,你好好念書就好!」 我所喜歡的表演、唱歌、演戲,後來成為我賴以維生的行業,用興趣來賺錢,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絕對不是考高分、進名校;而是每一天都可以開心的活著,做自己有熱情的事。 我希望我的孩子們也能擁有這份幸福。妮妮跟我一樣,數學不好,但那又怎樣?充其量只是將來無法成為數學教授罷了,那本來就不是她想要的,我又何必苦苦相逼? 有溫度的成績單 台灣教育有個很大的問題:忽略個別特質,只強考試成績。你只要不擅長記憶、背誦,就很難在這個體制中獲得肯定。台灣學校給孩子們的成績單,通常是毫無熱情的。除了分數以外,就是冷冷淡淡一語帶過:「某某科目需加強」,甚至只有「服裝儀容尚整齊」這種敷衍、無感的評語。 妮妮小學畢業時,我讓她去夏威夷遊學了四個星期。後來學校寄來的成績單,洋洋灑灑一大篇,細細評估妮妮的特點,說妮妮的強項在人際關係。她善於跟人相處、懂得分享,此外,她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孩子,對運動也很在行她只不過在那裡待了四個星期,學校老師卻可以看到這麼多的她!這種成績單,才是有溫度的成績單。 可惜,台灣很少有學校或老師願意這樣細緻的觀察每個孩子的特質。我們的教育體制總是希望孩子能在同一個時期,達到某一套標準;然而,孩子就像花朵一樣,不同的花朵有不一樣的花期,為什麼要強迫他們非得在同一個時間開花呢? 我順著孩子的天賦走,讓老大妮妮去學體育、老二娜娜去學音樂。為了練出純熟的技巧,他們都花了很多時間苦練,可能得磨上一千次、一萬次,才能再靠近完美一點點。過程中,他們也遭遇很多挫折,但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所以即使有困難,也願意盡力去克服。 當孩子的心態調整成「我自己希望做好這件事」,而不是「我爸媽希望我做這件事」時,他們的態度就會很不一樣。 不管是體育或音樂,其實我都一竅不通。不過,我反而很慶幸我不懂,所以我無法對孩子下指導棋,也就不會抹煞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我很清楚我自己的角色,我不是教練,而是啦啦隊隊長。 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陪在他們身邊,支持他們,幫他們拍拍手,這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