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小恩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培養孩子“就是愛讀書”的神奇魔力

2007年10月22日
公開
21

啟發孩子『狂熱的學習力』才是孩子迎向豐富人生的主要關鍵。 如同啟動開關一樣,孩子的學習變得更主動了! 每一位家長都深愛著自己的子女,期望給他們最好的,但是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就如同我們自己一樣,需要不同的方式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與其把我們自己認為最好的給他們,不如引導孩子啟動一項自我潛在的開關,開關一打開,孩子一生將會受用無窮,那項開關不是別的,就是孩子對於事物『狂熱的學習力』! 從事幼教十六年,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給予適當的學習方向的同時,發現有一種孩子,不論名次為何,總是能面對挫折、努力不懈,達到超越自己,令人讚嘆的優異表現,這股能量就是學習力的表現,培養孩子『狂熱的學習力』似乎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重點。 如何啟動開關,讓孩子往後的學習得更快樂、更有自信呢? 6個家長可以實行的方向,讓孩子擁有更好的學習力! 1.給予正面的信賴和期待 如果想要孩子未來有什麼成就,第一步不預設孩子學習的界限,請相信孩子不管從事哪一行,都能夠做到最傑出的一面,先觀察孩子的特質,給於適當的引導方向,然後給予鼓勵,相信他一定可以做到最好,事實上證明,不論資質的好壞,如果孩子在一個充滿正面回應的環境,就可以產生旺盛的學習力,除了慎選學校之外,家長的輔助也是很重要的。 2.如何真正快樂的學習 快樂的學習如果這麼簡單的話,那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就不會是打電動、看電視了,相對的,如果有方法使學習變得快樂,那就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上面,達到真正快樂的學習。 以下是促使快樂學習的三項變因:學習動機、學習自由度、學習成就 美好的學習動機 讓孩子自主的喜歡上某樣事物,產生自我督促的學習動力,可以幫助孩子試著想想看如果學會這些東西會有什麼樣有趣或是好玩的地方,引發學習的動機。 增加學習自由度 不要強迫孩子做一項作業或達成什麼目標,盡量給予一個能自由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參與決定學習內容的鷛|。 提高學習成就 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知道自己每天都在進步,讓他們知道他們每天辛勤的努力都是值得驕傲和鼓勵的。 3.掌握學習的祕訣 並不是每天不停的努力或是不間斷的複習就能學得好的,必須有適當的引導和竅門,否則孩子在同樣的點付出太多努力卻無法見到效果,是會打擊孩子的信心的。這方面需要專業的知識,家長可多涉獵孩子遇到困難科目的文章或書籍,或是交給專業的教育機構,讓孩子在正確的學習方法上努力,這樣孩子就能信心生信心,不斷地努力,追求更高的優異表現。 4.有退有進的恰恰式學習 我們都知道恰恰舞常常有退一步踏進三恰恰的舞步,學習也是一樣,有時退一步,是前進三部的契機,學習並不是一直前進的,後退是為了複習和釐清過去模糊的觀念,重建失去的信心,唯有能確實掌握並且應用學過的知識,才是真正學到手,所以孩子遇到學習障礙時,不用太緊張,讓他從簡單或是熟悉的課程再來一次,給於鼓勵,孩子會更得心應手。 5.如何給於適當的學習壓力 先觀察孩子可以承受的壓力是多少?在從外在環境的壓力、孩子內在的壓力來看,外在的壓力來自學校、同學間,內在的壓力來自孩子對自己的自我要求,把孩子可以承受的壓力–外在的壓力–自我的壓力=父母能給的壓力。如果孩子的抗壓性很低,或是對自我要求很高或是外在環境的壓力很大,那家長就不需要再給孩子壓力,把焦點放在增加信心或是幫助學習竅門上,相反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自我的要求也不高,那家長就要適當的督促孩子,所以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是屬於那一類型,再給於適當的壓力是必要的。 6.有效的學習來自於真誠的溝通 孩子有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才剛開始接觸這個社會,特質也和你不太一樣,他們無法和你站在同一個地方了解你的想法,所以千萬不要在孩子不了解的情況下命令或處罰孩子,這樣孩子會反射性的排斥你的想法,應該先問問他們,他們認為哪裡做錯了?所以才被處罰,決不是單向的指令和回應動作而已,只有孩子在了解為何要被處罰的情況下,孩子才能心悅誠服的接受處罰,並且誠心注意改正自己的行為。 在所有父母想要孩子做的事情當中都可以使用的方法: 1. 保持您的善意,敞開心胸,不單向的傳達指令,孩子不是你的複製品,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2. 停止命令的高壓口氣,改以先詢問孩子的想法,在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3. 換一個環境和時間點,讓孩子可以放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 利用孩子信賴的人溝通或是紙筆寫下互相的想法。 資料:李氏姐妹澳洲學校 督學暨親職作者 園長 李文漪

如何鼓勵你的孩子

2007年10月18日
公開
20

如何鼓勵你的孩子   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鼓勵」似乎是一條捷徑,然而「鼓勵」強調的卻是方法,有好的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底下我們願提出「鼓勵」孩子的十八種基本原則以供父母參考 1.尋找孩子的優點 我們前面提及,孩子有很多優點,父母應時時留意,讓孩子的努力獲得他的代價,切勿老是挖掘孩子的弱點 2.不要強調他應負的責任 不要再孩子稚弱的肩上添加無形的壓力,也不要成天批評、嘮叨,甚至抱怨他的一切所作所為。 3.表示欣賞他 譬如你可跟孩子說:「媽媽好想聽你唱歌哦!」,「謝謝你幫助媽媽排好的桌椅,要不是你的幫忙,媽媽這晚餐可能就沒辦法做得這麼順利。」 4.對孩子表示友好 你可以站在朋友的立場去分享,甚至傾聽孩子的心聲,如「你似乎有麻煩,想不想跟媽媽談呢?」「我剛在菜市場遇到小傑的媽媽,她說你很有禮貌。」諸如此類的用語都可以讓孩子感受你對他是友好的。 5.表達你的情感 一個親吻、一次擁抱,甚至短暫的拍肩,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溫暖與親情,更可以讓孩子感覺到你喜歡他 6.花點時間和孩子玩遊戲 透過遊戲你可以更了解孩子,並且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7.善用幽默 擠擠眼,說些俏皮話,開懷大笑等皆能使你跟孩子的關係更為親密。孩子若學會幽默,行事必能更為得宜。 8.注意事情的過程而非結果 不管孩子做的結果如何,你都必須承認孩子已經努力了,切勿音孩子做得不盡理想,而苛責他。 9.用冷靜的態度教育孩子 憤怒的表情會令人沮喪,尤其是教育孩子的時候,更不應該有情緒化的情形發生,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覺得你很不友善。 10.不要為孩子一時的挫敗而感到難過 孩子失敗的時候,往往已深感難過;身為父母的,不應該再表現出難過的情緒,因為您愈是難過,愈會令孩子感到自憐。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信任,並鼓勵他繼續努力。 11.不要過度干涉孩子 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他的興趣與目標,也允許孩子解決自己的問題,切勿過度干涉孩子的想法與做法,如此孩子才能從經驗中學得獨立。 12.不要用報賞或處罰 報賞跟懲罰都不是鼓勵,它們只是誘惑與處罰。 13.接納孩子 你不但得接納孩子,你更需強調「你喜歡他」,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放心地接受你的鼓勵。 14.了解孩子 父母必須嘗試著進入孩子的世界,去了解孩子的觀念、想法問題。不要忘記!孩子永遠需要你的了解。 15.信任你的孩子 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不相信孩子會做家事,不要以為他老是晚起,相信他吧!只要你相信他、鼓勵他,他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16.父母應盡量表現樂觀 孩子常常會從父母那兒學到一些基本的態度。假使你沮喪且不滿現實,你的孩子也可能表現得悶悶不樂。 17.與孩子保持坦誠的互動 當你生氣時,不要拐彎抹角地說,應該坦誠的告訴孩子,他的那些行為令你感到不高興,如「小紅,爸爸剛跟叔叔談生意時,你在旁邊大吵大鬧,我很不高興。」 18.傾聽孩子的心聲 鼓勵孩子之餘,不妨停下來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有傾訴的機會。   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能考慮到以上十八種基本原則,那麼孩子的表現一定可以更為理想。 摘自游乾桂先生文章

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

2007年10月16日
公開
27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 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 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 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 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 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 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 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 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 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 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 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 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 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 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 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 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 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 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 ,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 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 ,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 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 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 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 ,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 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 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 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 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 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 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 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對待小孩的兩個原則

2007年10月08日
公開
25

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 , 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 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 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通」。 但例外的是, 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 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 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 「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 ,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 , 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在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 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 但請您堅持 , 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 「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 」及 提昇「挫折容忍度」

終止孩子的壞脾氣

2007年10月06日
公開
27

許多家長常煩惱,為什麼我的孩子一不如意時,就大聲吼叫、哭鬧不休,或是摔東西……,真是不知該如何是好?面對孩子不當行為時,父母應先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然後尋求一個解決方法。   「媽媽帶我去公園玩好嗎?」「文文,不行!外面要下雨了,不可以出去玩。」「我要出去玩啦!」「不可以,文文要聽話,不可以吵鬧,早上已經帶你出去玩過了啊!」「不管,不管,我要出去玩……。」這時的文文已經漲紅著臉,開始賴在地上大哭大鬧,無論媽媽怎麼說他都不聽,一定要出去,最後拗不過文文的吵鬧,媽媽只好妥協帶他到樓下走一圈。每天幾乎都得面對孩子突然的脾氣不佳,真是不知如何是好? 用點心 想出解決對策    心理學家分析,嬰兒在出生後三個月就有憤怒的情緒,九個月大後就很明顯;二歲左右,幼兒情緒發展更進一步,他的要求變多了,不滿足的情況也常發生,但是由於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所以會莫名其妙的發脾氣。而三歲以上的孩子語言和想法都更有進展,也開始進入了「反抗期」階段,他們喜歡自己動手做,也常用「不」來表示自己的獨立性,若家長不明白,無意間澆熄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樂趣,就容易引起孩子憤怒情緒。 小遊戲 了解孩子的情緒    除了上述的方法外,日常生活中家長還可以利用一些小遊戲,不僅讓孩子認識自己情緒,也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緒問題。 (ㄧ)情緒筒 道具:便條紙、兩個筒子、數顆球 方法: 1.當孩子開心的時候,請他把開心的事情寫下或畫出來,貼在球上,投入開心的桶子裡;相反的,當他不開心的時候,將不開心的事情寫下貼在球上,投入不開心的桶子。     2.父母可以跟孩子討論,為什麼開心?為什麼不開心?     3.「玲玲,今天為什麼不開心呢?可以跟媽媽說嗎?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意義:從孩子的畫或文字中了解他的情緒。 (二)情緒月曆表 道具:月曆表一個、貼紙數個 方法: 1.一格格的月曆表,請孩子貼貼紙。 2.當孩子想生氣時,就去拿一個貼紙貼上去。 3.家長觀察,看看日曆上孩子有幾個貼紙,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 4.如果一個星期孩子都沒有貼不高興貼紙時,可給予鼓勵和讚美。 意義:了解孩子每天的情緒,並提供當他生氣時一個發洩的方法。 (三)情緒圖卡或故事 道具:故事書或圖卡 方法: 1.家長與孩子一起讀故事書。 2.「小強和小明兩個在搶東西,結果小強搶輸了,還踢小明一腳,……」「文文你覺得小強這樣對不對,如果是文文被小強踢了,會怎麼處理呢?」 意義:藉由情緒故事書或圖卡,家長的口述引導,讓孩子表達遇到情緒問題時,該如何處理。 (四)情緒大風吹 道具:小孩、父母(或老師)、數張椅子(或墊子) A.在家裡,可由父母和孩子一起玩。 B.在學校,可以小朋友一起玩,然後由老師帶領。 方法: 1.大家都坐在椅子上,由其中一人發號施令 2.大風吹,吹什麼?吹今天想要發脾氣的人……;吹今天有發脾氣的人……;吹生氣時會坐在地上耍賴的人……;吹生氣時會哭的人……。 3.沒有坐到椅子的小孩(或小朋友),可以跟媽媽(或其他小朋友、老師)分享快樂與不快樂的一件事情。 意義:透過遊戲可以讓孩子講出內心開心與不開心的事情,不僅可以抒發情緒,也可以讓家長或老師知道孩子的想法。 (五)情緒觀測站 道具:8開圖畫紙三張、色筆 方法: 1.三張圖畫紙分別標示出早上、中午、晚上。 2.每張圖畫紙上,橫向畫七個區域,分別寫出星期一∼星期日;縱向分別畫出喜怒哀樂四個區域或開心、不開心、生氣三個區域(最好以圖畫來表示)。 3.今天星期一我很開心,點一個記號;中午開心點一個記號;晚上不開心點一個記號……。 4.一個星期到了,將做記號的點連起來。 5.然後觀察寶寶什麼時間較開心?什麼時候會較生氣、不開心? 意義: 1.藉由情緒表,家長可以觀察到孩子開心與不開心的時間常是在什麼時段,了解孩子情緒狀況。 2.從圖表的曲線圖中,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溝通情緒及解決方法。 溫暖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很重要    洪玉滿老師表示,讓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和開朗的心情,不僅有利於他的身心健康,長大之後對事情保持樂觀也容易與人相處;而經常發脾氣的人,性情暴躁或乖戾,不僅影響自己身心健康,也不會受到大家歡迎。 (詳文請見2006年十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父母給孩子最大的人生資產,是正面思考的習慣

2007年10月05日
公開
27

父母給孩子最大的人生資產,是正面思考的習慣 ☆ 四個步驟養成向日葵小孩 ☆   負面思考,75%來自先天遺傳與家庭教育。 九月英國威靈頓公學開設幸福課,呼籲正面思考從小扎根。   父母給孩子最大的人生資產,是正面思考的習慣! 第一步 接納孩子的天生特質,孕育安全感   父母親往往希望小孩能夠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每個孩子的天生特質、稟賦並不相同,唯有用同理心接納孩子,認同孩子的情感,孩子才會有安全感,才會覺得與人相處、從挫折中學習解決問題,都很安全。 有十多年臨床經驗的心理醫師布魯克斯與戈爾茲坦博士就指出:『被接納的孩子,瞭解自己有哪些改變生活的能力,不會太專注於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 第二步 瞭解孩子遇挫反應,建立正面邏輯   『當小孩做錯事或遇到挫折時,他通常用什麼方法面對?是等著大人的安撫?把責任推給兄弟姐妹?或者願意低頭認錯呢?』身為父母,你答得出這個問題嗎?   有些小孩天生完美主義,無法面對錯誤,有些則反之。唯有用心觀察,你才能知道孩子面對困境的情緒是什麼,他們如何處理?從而瞭解你該如何『引導』孩子,而不是要採取『限制』策略。   試想,若小孩打翻了整罐牛奶,害怕的縮在牆角,擔心遭到大人一頓臭罵,可是,你走過來卻對他說:『哇,我從來沒看過如此壯觀的牛奶海洋,好漂亮哦!』緊接著,你又說:『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廚房打掃乾淨呢?』於是,你帶著小孩整理清潔,又把先前打翻的牛奶罐盛滿水,教導小孩要雙手一起拿,牛奶罐才不會鬆掉,打翻在地上。   告訴孩子做錯事時,『還有哪些可能性?』『還可以選擇什麼呢?』這種正面邏輯,可以協助小孩增強對『錯誤不但可以得到寬容,而且也在預料之中』的信念,擺脫對錯誤和失敗的恐懼,並可引導他們處理錯誤,學會自我承擔,而不是選擇逃避,避免更多挫敗。   除了針對孩子的負面心緒作引導外,家長更可以積極的增強小孩正面思考的能量!聽故事、或透過閱讀,能夠營造一個朝著正向去思考的學習環境。 第三步 營造正向思考閱讀環境,引導價值觀   兒童文學工作劉清彥老師提到:『好的圖畫書都會傳達出美善的特質和精神,為讀者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亦指出:『我挑選的是「正面思考」的童書,因為孩子需要累積光明的能量,當他碰上黑暗與困難時,才會有光有熱,朝著「我要怎麼努力解決的方向前進」。』除了透過人生的經歷來訓練正面積極的態度之外,藉著故事裡多元的情節,適度的引導,亦能帶給孩子正向的價值觀。 第四步 當個魅力成人,助孩子積累樂觀能量   培養小孩的希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心理學家席格爾稱之為『魅力成人』,亦即至少要有一個成人可以與小孩溝通,讓小孩知道『我相信你,我會站在你這邊。』當孩子遭遇逆境時,可以藉著『魅力成人』的關心,積累樂觀堅韌的能量!   卡內基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自述,他初中聯考落榜,後來高中又被留級,那年十六、七歲的他,只好轉進軍校就讀,自覺人生已走進死胡同,再沒什麼好努力了。當時,母親寫了一封信給他,告訴他前程依舊很光明,感受到母親沒有因此對自己感到失望的黑幼龍,因而再次振作,重新出發。   在人的一生中,挫折不知道何時會來敲門,父母無法永遠陪伴著孩子。『捨得放手讓孩子跌倒、學習,培養健康的性格和習慣,才是給孩子比金錢更寶貴的遺產。』黑幼龍說。 【資料來源:第974期商業周刊】

管教孩子,掌握心最重要

2007年10月01日
公開
29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朋友憂愁滿面的來找我,說她的寶貝女兒變成習慣性的說謊者,而且怎麼打都改不過來。我吃了一驚,我在她女兒考上北一女的慶功宴上曾經見過一面,是個十分乖巧聰慧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習慣性的說謊者呢? 孩子用謊言逃避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因為怕父母的嚴厲責備或處罰,只好隱瞞事實,編個謊話來先解決眼前的問題,謊話又必須用另一個謊話來圓,久而久之,就變成了習慣性的說謊者了。 很多孩子不是自願說謊,是為了怕挨打,不得不說。所以父母也要檢討自己管教是否太嚴,逼得孩子去說謊;基本上,孩子說謊是逃避一個他無法解決的問題。 過度掌控親子都煎熬 不過這個朋友情況不一樣,是愛的太多。她的生活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先生工廠搬去大陸時,她因不願孩子接受共產黨的教育,冒著婚姻破裂的危險選擇留在台灣,這個犧牲不可謂不大;也因為如此,她一定要孩子出人頭地,以証明她的選擇是對的,所以孩子的行蹤,幾乎每一分鐘都在她的掌控之內,上下學她接送,週末學鋼琴和小提琴,孩子要的任何東西,她都事先買好,不浪費孩子一點點的讀書時間。 一般孩子愛上網,但是她們家的電腦在她臥室,孩子得到媽媽房間來上網查資料,所以絕對不會上網聊天或交網友。孩子所有生活上的細節,她都替她打理的盡善盡美,所以她不了解孩子為什麼要騙她,說去某某同學家做海報,結果去接孩子時,孩子並不在那個同學家,最主要是孩子回來後,怎麼打罵都不肯說她去了哪裡,這種事已發生了三次,她不知道怎麼辦,要求我找孩子談談。 緊迫盯人讓孩子窒息 這原是別人的家務事,我不敢插手,但是看到朋友心急如焚,先生又不在身邊,無人商量,很是同情,所以藉著看大學博覽會的機會,把孩子帶出去喝咖啡。果然孩子坐下來第一句話是:「阿姨,幫我申請外國學校,我想去美國唸大學,我快受不了了。」我連問都不要問,她就滔滔不絕的把心裡的話說出來了。她不能忍受母親緊迫盯人的愛她方式,她說:「媽不信任我,我就給她不信任的理由,死都不說我去了哪裡。」我說:「傻孩子,你們這樣不是相互折磨嗎?你媽媽很愛你,為你她什麼都肯做。」她突然大哭起來,說她寧可是個孤兒,這種綿密的愛使她窒息。 管教孩子要從心做起 父母不可以為了怕孩子變壞,每一分鐘都掌控孩子的行蹤,被人信任是自尊自重的開始,要給孩子一些自由,逛街對小女孩來說也是一個交朋友,增進友情的機會。人不是讀書的機器,不能,也不需要二十四小時讀書。 我們知道,一個孩子如果真的很想要一個東西,他會千方百計去得到,打罵是沒有用的。我曾經有個同學,她愛上了空軍官校的學生,她父母不肯,把她頭髮剃光,使她不能出門,結果她戴了帽子照樣出去。要改正孩子的行為,除非他從心裡願意改,不然外面的防堵是無效的。 很多父母不准孩子打電玩,一個禮拜只准打一小時,但是孩子有很多方式偷打,包括設定鬧鐘,半夜爬起來偷打。管教孩子要從心做起,抓住他的心,可以像風箏一樣,放他飛,不必怕,因為主控權在你手上。 孩子也需要個人空間 最後我問她究竟去了哪裡,她笑笑說,心中很煩,唸不下書,也不想在家中聽母親嘮叨,坐了公車去陽明山走了一下。我問她為什麼不說實話,母親應該會讓你去的。她搖頭說:「這是原則問題,我應該有人身自由。我想獨處,不要媽陪,但是我一說陽明山,她一定會陪。我必須有一塊屬於我的個人空間。」她眼睛看著我說:「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我無言。 父母愛孩子要愛的得當,「個人空間」(Personal Space)是動物的基本要求,二隻老鼠放進一個籠子裡,一定成對角線蹲,雖然他們不曾學過幾何,但是他們知道對角線距離最遠。請給孩子適度的空間,尊重他,他會尊重自己,掌握他的心比掌握他的行蹤重要。

害羞不是缺點

2007年09月19日
公開
32

害羞不是缺點 幼教博士 陳姝伶 著 我常常被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碰到人都不肯打招呼,怎麼辦?」、「我送孩子去上學,他都只站在一旁看,也不參與,他有沒有問題?」或「我的孩子在家很活潑,又愛講話,去到學校卻不參與課堂上的討論,這是怎麼回事?」 我想這一類的孩子是蠻多的。基本上,這些孩子的個性是屬於比較害羞或小心翼翼型的。個性本身是沒有優缺點之分的。但就像銅板有兩面,有一弊必有一利。我常跟父母們開玩笑,有害羞的孩子,要感謝。因為害羞的孩子通常比較小心翼翼,不會做出危險的行為。對父母來說,可以省了不少的麻煩。 當然害羞和小心翼翼兩者並不完全相同,但在幼兒(五歲以下)階段,這兩者常常一起影響孩子的行為。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孩子,在碰到新的人、事或環境時,因為心智還不夠成熟去判斷這個人或事或環境對他是不是安全?是不是足夠信任,所以大部分選擇旁觀者的角色。〝觀察〞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學習。透過觀察,孩子開始建構對人、事或環境的認識,總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產生對人、事或環境的熟悉感和信任。只有等他對自己的判斷能力覺得自在了,他才會主動的去與人互動或參加學校活動。小心翼翼型的孩子大部分在六、七歲以後,這些問題會慢慢的消失(當然,總是有個別差異的)。害羞的孩子,因天性的關係,需要更長的時間。 既然我們瞭解孩子的這些現象,是孩子成長的正常行為,做父母的在孩子不肯 和人打招呼或不參與活動的當刻,要能以接受的態度來處理。例如,告訴孩子﹕「你現在不想叫阿姨,沒關係。你覺得想跟阿姨打招呼的時候,再來跟阿姨問好。」通常越逼他,孩子會越退縮。克服害羞的時間反而更拉長。逼迫或勉強孩子去做他害怕或不自在的事,對孩子的另一個傷害,就是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心。父母的懊惱、生氣或挫折的表情或態度,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令父母不滿意,事事不能做好,很差的小孩。我想這種不會是父母期待要有的結果。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踫巧是屬於害羞或小心翼翼的小,就請你用包容、瞭解和體諒的心來陪他們長大吧! 除了心態上要調適之外,父母們可以做的是增加孩子的社會性的活動(social activities)。製造孩子和年紀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或多帶孩子到公園、兒童科學館或博物館參觀,都是幫孩子增加對人、事、物和環境的認識的好方法。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去到那些地方,往往沒什麼太強的反應或參與而氣餒。社交活動經驗的累積,我個人認為是孩子突破自己羞怯、害怕的最佳方法。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07年09月12日
公開
31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游乾桂主講/地點:國語日報社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用心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會一個人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別用負面話傷害您的孩子

2007年09月05日
公開
35

你的一言一行正在影響著孩子 俗語說的好:「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其實語言常會有隱喻的、暗示的效果,許多父母會在自己情緒不佳時對孩子說一些負面的話,或者是已經習慣用負面的說話語氣,在不知不覺中就脫口而出。別以為那麼小的孩子不懂喔,因為大人說負面話時不佳的語氣與態度,已經對孩子的心靈造成不良的影響了! 為了孩子好,應做到「六不」原則 1.不要罵孩子「笨」 孩子的自我形象,是在幼年時與別人互動後建立的,常常被人告知「笨」、「醜」、「不乖」的孩子,自然就會展現出「笨」、「醜」、「不乖」的特質,更糟糕的是孩子就這樣認定自己了。 2.不要在別人面前批評孩子的缺點、弱點 常被大人在大庭廣眾批評的孩子,有的會產生退卻行為,愛面子的孩子只好生氣囉!這些孩子的人際應對進退技巧,自然不容易朝正向發展,一旦形成「不好相處」的特質,對孩子日後社會群性的發展是有很大妨礙的。 3.不要常以物質誘惑、威脅刺激要孩子表演或表現取悅大人 喜愛表演、表現是部份孩子的天性,要自然、不要勉強,尤其是以物質利誘、威脅刺激的方式來達到孩子的行為目標,會建立錯誤的價值觀念。所以千萬不要常用此種方法來誘導孩子,以免孩子以為只要有誘惑就可以做任何事。 4.不要對孩子說出「不愛他」、「不要他」、「討厭他」等拒絕的話 夫妻吵架或育兒壓力大時,容易對孩子口出惡言,而惡言一出,烙在孩子心靈深處的痕,會深深影響著孩子未來與異性或親子的相處模式,誰都不希望下一代的親密關係發展出現負面的障礙吧! 5.不要認為孩子能力不夠、很多事都做不來,而不讓孩子動手學習 當父母是「萬能」時,孩子就是「無能」的!並非孩子「不能」或「不願」去學,從以下兩個角度來觀察,的確是父母不給孩子學習機會! •強勢父母想掌控主權,凡事都需要父母,不願讓孩子自主。 •父母因為擔心、恐懼,不讓孩子探索,因而犧牲孩子的學習機會,更遏阻了孩子的潛能發展。 6.不要只是處罰孩子,應進一步衡量「處罰」對孩子是否有效? 當錯誤已經發生了,應冷靜、耐心地跟孩子說明犯了什麼錯,討論分析應該如何避免錯誤發生,正向的處理過程更為積極有效。 別再懊惱!從現在起以正向的態度對待孩子 有些愛跟孩子發脾氣、說負面話的家長,常懊惱的表示自己應該要改一改脾氣了,但是,就是很不容易做到十全十美,這是人之常情,不要因而有焦慮,只是要時常彼此提醒。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是聰明、活潑、健康、有自信的,自己卻常失準則地做錯誤示範,日積月累的慣性,造成根深蒂固的影響,孩子將承擔盡其一輩子的努力,可能都無法擺脫大人負面暗示的陰影。親愛的大人們,豈可不慎啊!在此呼籲大人們要小心,千萬別把孩子的性格導向負面發展了喔!

周杰倫來自破裂家庭「願意為媽媽付出一切」

2007年09月01日
公開
26

周杰倫來自破裂家庭「願意為媽媽付出一切」 周杰倫,萬千青少年為他的歌聲而癡迷、崇拜的一位天皇巨星,對母親葉惠美有著似海深情,因為在他最孤獨最無助的時候,是媽媽用溫暖的臂膀支撐著他。所以周杰倫一直說,只要媽媽高興,我願意為她付出一切!」 音樂天才破裂的家 周杰倫出生於1979年1月,媽媽葉惠美是台北淡江小學的美術老師,爸爸是淡江中學的物理老師。 周杰倫4歲讀幼稚園時,葉惠美把他送到淡江山葉幼兒音樂班學鋼琴。平時活潑好動的小杰倫一站到鋼琴面前,竟是出奇的安靜,聽老師彈奏一遍自己就能復彈出來,老師告訴葉惠美,這孩子很有天分! 為了培養杰倫的音樂素質,葉惠美主張拿出家裏全部積蓄為杰倫買一架好鋼琴,請最好的鋼琴老師為杰倫輔導。 而杰倫的爸爸則認為不必這麼認真,男孩子嘛,隨意一點,沒必要拿出全部積蓄投資。最後,葉惠美還是背著丈夫為杰倫買了一架鋼琴,弄得杰倫爸很不高興。小學三年級時,杰倫偶然聽到世界名曲《天鵝湖》,被大提琴憂傷淒美的曲調迷住了,葉惠美沒和丈夫商量又為杰倫購買了大提琴。 杰倫爸對妻子葉惠美「孤注一擲」的做法嗤之以鼻,他回家就指責葉惠美的不是,家庭裡的溫馨越來越少,爭吵越來越多。 杰倫不知道爸爸為什麼總要找媽媽吵鬧,他用自己稚嫩的詩行記下他的困惑和傷感:   從小到大只有媽媽的溫暖為什麼我爸爸那麼兇   如果真的我有一雙翅膀兩雙翅膀隨時出發   偷偷出發我一定帶走我媽媽…… 這傷感的詩行杰倫後來為它譜了曲,就是那首令萬千歌迷傷感的《爸,我回來了》。 周杰倫初中二年級時,父母終於離婚。14歲的周杰倫寫道:「爸爸媽媽彼此沒有愛,難道這就是生命的真諦?」沉默、倔強和叛逆已經塑造了另一個周杰倫。 世人不識君苦悶中的徘徊 周杰倫有音樂天賦,但功課卻很糟。高中聯考總分只有100多分,連普通高中也沒考上,前途一片黯淡,母子倆相對無言,難道兒子就這麼完了?恰好淡江中學第一屆音樂班正在招生,周杰倫考上了。 因為彈得一手好鋼琴,拉得一手好大提琴,又時常活躍在籃球場上,周杰倫成為許多女同學關注和談論的對象。 但是,周杰倫卻常常面無表情,很少露出一絲笑容,除了音樂成績出類拔萃以外,其它科目成績幾乎全線紅字,老師們紛紛認為他智力低下,他的英語老師甚至直言不諱對葉惠美說周杰倫有智力障礙。 葉惠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她還是決定要把杰倫培養成才,至少當一個鋼琴師吧。葉惠美沒有指責杰倫,她認為杰倫走到今天冷漠、叛逆的地步是家庭的不和睦造成的,並且深信自己的孩子沒有智力障礙,於是她嚐試用姐弟式的 關心來「馴服」周杰倫,規定自己「三不」:不嘮叨、不指責、不脅迫兒子。 果然如老師們的預測,周杰倫沒有考上大學。 葉惠美多方打聽後,鼓勵杰倫去考台北大學音樂系,結果他沒有被錄取。周杰倫咬著牙考第二次,還是失敗了。 媽媽和外婆外公都為杰倫的前途擔憂,這孩子究竟將來能幹什麼呢?極度迷惘的周杰倫無所事事,只好等待服海軍兵役,這期間,竟得了殭直性脊椎炎,令人沮喪的是這種病無法根治,只能靠藥物緩解,到了晚期全身甚至會像殭屍一樣僵硬,也可能導致癱瘓。 葉惠美和外婆說起杰倫就垂淚。母愛呵護下一飛沖天病緩解一些後,周杰倫到一家餐廳打工,作為端盤工的他因為時常打翻菜盤,每個月的工資幾乎被扣掉了一半。餐廳中有一台鋼琴,一次閒暇時周杰倫彈了一曲《肖邦舞曲》,把老闆驚呆了,老闆靈機一動,叫周杰倫不要端盤子了,就在餐廳彈琴,然後請來電視台記者炒作,不但使得餐廳生意火爆起來,還節約了一大筆請鋼琴師的費用。 葉惠美感受到了杰倫的音樂潛能,她替兒子在台北星光電視台娛樂節目「超猛新人王」報了名。周杰倫精心創作了一首歌曲《夢有翅膀》,但他對自己的演唱實在沒信心,請了一位歌手演唱。 演唱者不能理解他的曲風,而他的鋼琴伴奏又顯得怪異,弄得台下聽眾噓聲一片,初出茅廬的一場表演徹底搞砸了。 葉惠美急了,性格內向的她鼓起勇氣找到了主持人吳宗憲,把《夢有翅膀》的曲譜拿給他看。 吳宗憲當時是台灣阿爾發音樂公司的老闆,他對周杰倫的第一印象並不好,應付似的拿起曲譜掃了一眼,卻是眼睛一亮,歌譜不僅抄寫得工工整整,而且譜得十分複雜。 慧眼的他立即改變了主意:「這孩子還可以,明天叫他到我公司來上班!」 周杰倫進了音樂公司任音樂製作助理,在媽媽的鼓勵下,每天主動幫同事們買盒飯,大家對這個沉默寡言但又勤快的小伙子有了好感。而葉惠美總擔心杰倫冷漠而倔強,又不善言辭,生怕他無意中把老闆和員工們得罪了,於是常常在 下班時間站在公司門口,準備一些可口的比薩、炸雞送給員工,請他們包涵杰倫。 一來二往,葉惠美對公司員工比周杰倫還熟悉,同事們都知道周杰倫有一個好媽媽。周杰倫很快創作出大量的歌曲,但讓吳宗憲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他創作的歌詞總是怪怪的,音樂圈內幾乎沒有人喜歡。一次,周杰倫又拿著自己的得意之作送給吳宗憲審讀。這次吳宗憲連看都不看,便將那首歌曲揉成一團,隨手丟進身邊的垃圾桶裡去了。 周杰倫的眼淚禁不住流了出來。是放棄還是繼續?媽媽每天來公司門口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線,如果放棄,太對不起媽媽了,周杰倫硬著頭皮支撐著,他吃住都在辦公室,以每天一首歌的速度進行創作。葉惠美每天晚上都到公司看望杰倫,望著日漸消瘦的兒子,她強忍著不讓自己的淚水流出來,儘量說一些鼓勵的開心的話,然後將杰倫換下的髒衣服拿回去洗乾淨。 一連一個多月,吳宗憲每天早上八點鐘上班時,總能準時見到周杰倫新的作品。終於,他被這位小伙子的勤奮和天賦深深地感動了,他「嗅」出了周杰倫的歌曲隱隱有一種味道,答應找歌手演唱他創作的歌曲。吳宗憲將周杰倫的《眼淚知道》推薦給天王歌星劉德華,劉德華看了一眼就拒絕了。不久,又將他的《雙節棍》推薦給火爆華語歌壇的張惠妹,沒料想,張惠妹也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吳宗憲決定給周杰倫最後一次機會,讓他自己演唱自己創作的歌曲,如果這樣也不行,他就只好請周杰倫走人了!他將周杰倫叫到辦公室,十分鄭重地說:「阿倫,給你10天的時間,如果你能寫出50首歌,而我可以從中挑出10首,那麼我就幫你出唱片。」 老闆的話刺激得周杰倫興奮不已,他打電話告訴媽媽後就跑到街上買回一大箱方便麵。他想,就是拼了命,也要做最後的搏擊。 周杰倫熬紅了雙眼如約寫出了50首歌曲,而且每一首都寫得結構合理,譜得工工整整。吳宗憲終於有了讚許的笑容,他挑選出10首,2001年初製成了周杰倫的第一張專輯《杰倫》。 公司對這張唱片沒抱多大希望,能收回製作成本就算不錯了。然而《杰倫》橫空出世後,猶如一場猛烈的颱風橫掃台灣,很快被歌迷搶購一空。《杰倫》一舉奪得台灣當年最佳流行音樂演唱專輯、最佳製作人和最佳作曲人三項大獎。 > 《杰倫》的成功讓公司始料不及,讓台灣的歌星們大跌眼鏡,紛紛詢問哪裏冒出來的周杰倫? 如果說第一張專輯小有成就的話,那麼,周杰倫第二張專輯《范特西》已經形成了風暴,席捲了大陸、港台、東南亞整個華語歌壇,各種大獎紛至沓來。 周杰倫終於成功了,他深深明白,沒有媽媽黑暗中明燈般的溫暖,他支撐不到今天,媽媽為他一直未再嫁,點點滴滴都是舐犢之情。 他將所有的收入都交給媽媽掌管,儘管自己有了公寓,每個週末依然回家,同媽媽、外婆一起享受天倫之樂。葉惠美更是百感交集,當年丈夫的譏諷、老師的搖頭、生活的艱辛都隨風而去。葉惠美退休後,周杰倫總擔心媽媽寂寞,只要在台灣,他都回家同媽媽住在一起。 週末時,他會約上媽媽一起去看午夜場的電影,媽媽喜歡看經典片,周杰倫就陪著看,而周杰倫喜歡看的前衛片,葉惠美也陪著兒子看,幸福的暖流縈繞在母子心間。周杰倫的第四張專輯就叫《葉惠美》,這是兒子獻給母親的禮物。 來源:TOM 選稿:王永娟

做家事的孩子 長大工作機會多

2007年08月29日
公開
29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也不會工作...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 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 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 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 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請你幫忙把 垃圾袋 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會掉垃圾;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 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 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 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 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 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 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 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 式,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 的機會。 文╱謝水乾*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6/03/31 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