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ck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2014年03月03日
公開
14

「需要」爸爸買,「想要」自己付!----游乾桂

「需要」爸爸買,「想要」自己付!----游乾桂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x10,25x100以及25x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也許她瞭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除此之外,我在想,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婚禮!之奢華富麗讓人好生羨慕,長輩跟我們炫耀,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萬,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 可是我們發覺,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靠信用卡??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有時,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出處:網路論壇

2014年03月01日
公開
18

回新竹

回新竹

2014年02月22日
公開
11

BIG CITY~ 威秀看電影~ 偷書賊

庭~本來怕血腥 不想看 看了後....覺得好看...雖然說...還是有些看不懂 《偷書賊》(The Book Thief)是由澳洲小說家馬克斯·蘇薩克(Markus Zusak)[1]所創作的一部反戰小說,於2005年出版。《偷書賊》於紐約時報暢銷榜上占據超過230週 故事以死神為第一人稱敘述,故事發生在二次大戰期間,莉塞爾因為父母是共產主義分子,因此無能力照顧她和弟弟,只好將兩人交由別人領養,莉塞爾的弟弟在前往慕尼黑的火車路上因病死去,死神去收取莉塞爾弟弟的靈魂,這是死神第一次見到偷書賊(莉塞爾),自此弟弟死去的陰影便常常成為莉塞爾的噩夢。在弟弟的葬禮上,莉塞爾檢到了她人生的第一本書《掘墓工人手冊》,但她並不識字,只是保管著那本書,這是偷書賊第一次的偷書。接著,莉塞爾和媽媽抵達了天堂街,這個將從此改變她人生的地方,莉塞爾忍痛和親生的媽媽分開成為修伯曼和羅莎的女兒,她的養父修伯曼是一個公正客觀的好人,總是溫柔冷靜的面對一切,養母羅莎是一個看似脾氣暴躁但卻能溫柔的包容面對各種狀況強韌的女人,因為和媽媽弟弟分離而讓莉塞爾常在晚上做惡夢,每當莉塞爾做噩夢時,修伯曼會走到她身邊安撫她,在每次惡夢之後的時間就成為了修伯曼和莉塞爾的讀書時光,莉塞爾撿來的《掘墓工人手冊》成為了教材。莉塞爾也在天堂街認識了她此生最好的朋友魯迪,當時德國不時就會有空襲警報,所有人必須躲到防空洞裡,就在大家因空襲而心中充感恐懼與不安時,莉塞爾開始為大家朗讀,把文字的力量帶給了防空洞裡的每個人,讓大家的心也因此安定了下來,躲過了空襲警報。一日,養父於一次大戰時的戰友的猶太裔遺孤麥克斯前來投靠,但時藉納粹黨執政,養父只好將他藏在地下室,莉塞爾漸漸的和他成為了好友,每天為他讀書,麥克斯也自己畫了一本書送給了莉塞爾。同時莉塞爾也因為第二次的偷書讓鎮長夫人發現莉塞爾對書本的渴望,進而常常藉由莉塞爾去送還送洗衣服的時間邀請他到書房念書。後來,遺孤離開了,養父亦被徵召當兵,莉塞爾繼續在鎮長夫人處偷書看,度過了一段還算平靜的日子。後來,養父回來了,不過盟軍空襲慕尼黑,莉塞爾的養父母及朋友都躲不過這場浩劫,死神去帶走他們的靈魂時,再次見到了莉塞爾,因為莉塞爾當時躲在地下室寫下她自己的故事,而成為了唯一的倖存者。

2014年02月17日
公開
10

客家電視台~2/17 首播《在河左岸》8:00~9:00

記憶中的.... 二重埔 大橋頭 延平北路 圓環 永樂市場 晴光市場 三重埔 橋... 從小.繫著在河的兩端 穿梭來去的我...... 看著這部片 憶起....許多..許多.... 客家電視台 繼 "醬園生" 後,又一感人好戲 《在河左岸》(英文:Lonely River),2014年台灣偶像劇、時代劇。為客家電視台年度文學戲劇。改編自鍾文音同名小說。由嚴藝文、王耿豪、徐麗雯、謝瓊煖、林嘉俐、傅小芸、李辰翔、黃仲崑、王鏡冠、范時軒主演。2013年6月開拍,2014年2月17日於客家電視台上檔。本劇以1970到1990年代的新北市三重區為故事背景。 http://activity.pts.org.tw/Hakka/LonelyRiver/about.html 河流 分割了土地的左岸與右岸, 分別了生命的貧賤與富貴, 區隔了職業的藍領與白領, 沈重渾濁的河面 倒映著女人的寂寞堤岸, 男人的慾望城邦。 人人咬牙堅韌面對現世, 無非為了找尋心中那一處沒有地址的家。 《在河左岸》鍾文音書寫家族漂流史詩,一部流動著輕與重,生與死,悲與歡的生活紀錄片,人人咬牙堅韌面對現世,無非為了找尋心中那一處沒有地址的家。  這幾年一直以家族為主要書寫中心的鍾文音,最新長篇小說依然鎖定家族遷徙為背景,她用一貫的綿密筆觸,一貫的豐富情感,道出家族生命情感緊密結合著河流深遠流長的意象,不同於日本一代大師遠藤周作探討人性的宗教小說《深河》,鍾文音的《在河左岸》更加添了對台灣這塊土地關於人文的、社會的、人性的犀利描述。寫出家族悲歡離合其實也正是寫出台灣大社會的遷徙與變動。是近年難得一見,也是本土小說家對這塊土地的重新關懷與注目。 作者簡介   鍾文音Wen-Yin(Nina),Chung被譽為九十年代後期崛起的優秀小說家與散文家。榮獲2002年台北文學年金殊榮。曾於一九九七至二000年間獲十幾個全國重要文學獎項包括--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聯合報短篇小說、散文文學獎、中國時報短篇小說文學獎、長榮、華航旅行文學獎、第一屆台北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中副短篇小說獎、世界華文成長小說獎及第一屆劉紹唐傳記文學等。   曾獲二00一年博客來網路書店之「年度出版作家之星」。淡江大傳系畢,一九九五於紐約視覺藝術聯盟進修油畫創作兩年。曾任記者一職。現專事小說創作,兼及散文、繪畫、攝影等跨媒材創作。   已出版短篇小說集(一天兩個人)(探索)、過去(大田)、長篇小說(女島紀行)(探索)、(從今而後)(大田),散文集(寫給你的日記)(大田)、(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新新聞)、(昨日重現)(大田)、(永遠的橄欖樹)(大田),(遠逝的芳香)(星月書房)、(奢華的時光)(星月書房)。

2014年02月16日
公開
12

回台北

回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