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劭恩媽咪

解開0-6,6-12,12-18,18-24歲的發展密碼

2008年04月24日
解開0-6,6-12,12-18,18-24歲的發展密碼



蒙特梭利的生平和簡介

蒙特梭利是1870年代義大利出生的,他的父親是一位軍人,她來自一個貴族的家庭,她的媽媽是對她影響最重要的人,因為她給了她非常多的愛,讓他了解 “愛”,14歲的時候她去就讀的一個學校是都是男生的學校,是個貴族學校,雖然這個學校是對她前途非常有發展,但是他想幫助更多的人,所以她立志要當一位醫生,當然她的老師說不可以,當大家都說不可以的時候,蒙特梭利說:「是的,我一定要當一位醫生」,並且她也做到了。

在當時義大利並沒有女的醫生,所以她去唸的醫學院是完全沒有女孩子的,當她到學校的時候是被醫學院的男孩子所嘲笑的。有一天她心情非常的不好,一個人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衣衫不整的老婦人帶著一位大約2歲的小女孩,她看見那位女孩手上一直在玩一張紅色的小紙條,小女孩專注的眼神,在第一個學年的時候,蒙特梭利做出了一個漂亮的專題報告,令其他的男同學都為他鼓掌。並且在在這個醫學院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也成為義大利的第一位醫學院畢業的女生,成為蒙特梭利很大的榮耀。

在接下來的階段雖然他並不知道他將來要做什麼,但這一段經歷卻似乎在他的人生中建構預備好成為將來她的發展方向。雖然此時並不知道她要做什麼樣的行業,雖然很想繼續從事醫學的工作,但在當時醫院並沒有人會聘請一位女性醫生,於是她便去當一位精神學家助手,這是一間專門研究兒童的機構,在那裡她有很多時間觀察孩子。當她觀察一位孩子在玩麵包碎屑時,有位護士告訴她:「我們在餵牠吃東西,可是她們都在玩卻不想吃東西」,蒙特梭利告訴她:「他們不是想要吃東西她們也不盡是在玩兒是只是想用手去摸東西。(6:24)

在瑪麗亞博士生平最重要的2位朋友是塞根博士和伊塔博士,伊塔博士最出名的研究著作就是「野人的小孩」,述說一位由不會說話的母親所生的小孩、在森林長大不會人類的語言的事情。(7:13)賽根和伊塔作了一些能用手操作的教具,瑪麗亞博士請他們與這些孩子一起工作,這些孩子漸漸的進步,還通過國家的一些考試,孩子們漸漸被肯定,被認為這已是正常的孩子了。這時候她才知道她的目標是想要跟小孩和兒童一起工作。(8:27)

這時候瑪利亞蒙特梭利被要求在,義大利羅馬的一個非常貧窮和破舊的房子成立一個有關幫助兒童的一間教室,在1907年的時候也就是第一年頭,就在那裡成立了與孩子工作的兒童之家,在教室裏頭起初孩子是沒有秩序到處製造混亂,可是現在一進教室都很安靜和教具作互動,這個時候呢?有人問孩子們:「你們的老師在哪裡?」那些孩子看了四周,說:「我們也不知道」。所以因為這些教具讓孩子們獨立也提高他們正想要學習的心(敏感期)。這個時候很多人(美國、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希望蒙特梭利能夠為他們訓練蒙氏老師,與蒙氏一樣幫他們教正常的孩子。(11:13)

此時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歐洲逐漸掌握權力(墨索里尼和黨羽掌控了義大利),所以瑪利亞便離開歐洲,來到到印度這個地方。這個時候是她最重要時刻開始她個人的研究,“全人教育”就是她在這個時候發展出來的,而且她開始致力於世界的公益活動。他在1952年5月6日以82歲高齡去世在她家的椅子上時正籌劃在非洲迦納設立一個訓練中心教室。(12:49)



蒙特梭利的理想

沒有一個教學理念可以這樣的一直延續100年,就只有她不怕工作的辛苦,很與眾不同的,辛苦而有方向的引導我們邁向教育與和平的功課。孩子在出生的時候應該適應他們所在的環境,然後開始發展他們本身的心靈、文化及全人的教育,她的目標想要讓人類更和諧,也更能知道和平在這個世界的重要。(有三個經句我們把他翻成中文在投影片上大家可以看到)在這個開放性環境中學到很多很多的東西,所以我們會在這三張她的經句裡面知道特別重要是孩子在家裡學習在學校學習,在有關這個步驟以前她(茱蒂)會在這下一個研習時段再陸陸續續的談到。(15:50)

我們看個孩子成長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知道看他的精神層面,而不是看他的智力的方面。因為我們必須要讓他們是有文化和與眾不同的人類。她不認為教育只是傳遞知識而已, 教育孩子還需要更多的東西,因為只有智力並不會改變這個兒童太多。(17:12)



0-6,6-12,12-18,18-24歲各階段發展圖表



在我們進入(投影或講義圖片所示)第一個發展階段的時候,我們要有一些觀念就是瑪麗亞的一些基本觀念要給各位,不管任何一個年紀的孩子,他們都是自發性而且自然的學習著,他們是可以非常非常的很專注在同一件事情上面,每一個孩子他都逐漸經歷過這樣的一個發展階段,那我們的教室,就要幫助他們經歷這一些發展階段,孩子在 “家裡” 跟 “自然” 會有很好的一個上課的資源,那所以我們必要幫孩子把自然跟他們做一個非常良好的連結,因為孩童他是一個社會的動物,所以我們必須要讓孩子學習如何互相幫助、互相合作,而不是跟其他的人互相競爭。(19:30)

在我們的環境裡面,它必須是要一個美麗的環境,這個環境能夠主動的呼喚孩子來跟它做互動,所以這個環境是必須被佈置成能吸引孩子注意和關心的。我們的教學課程是會根據這個發展階段而去呈現,關於這個步驟我們待一會兒會再提到。當他們一起工作的時候必須要有團體互相合作的精神, “自然” 一定是要跟孩子能夠互相做互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在我們跟而孩子做互動的時候,必須要先給孩子一個非常大的藍圖,然後我們再將它縮小到每一個非常詳細的部份。(21:13)

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對老師的角色提到非常多的見解,在這裡我們直接舉幾個比較重要的部份,她覺得說老師必須要是一個很有創造力和很有活力的,對於孩子的各種需要,能夠非常的清楚。這個老師必須要是一個科學的老師,他(她)可以把整個教室視為一個非活的實驗室,然後一直不斷的觀察、觀察、觀察孩子,藉觀察孩子暸解孩子,這是孩子心靈所需要被(瞭解)的。老師是一個引導者我們引導他們去知道教室有什麼東西,他想學什麼。(22:43)

因為茱蒂(Mrs. Judith)他知道,我們這邊還有一位家長,所以要說明這張圖是要告訴針對所有成人的,所有成人他必須提供孩子在心情上穩定的情感,是個有感情的成人,他的領導必須公平人人平等的,在課室內的引導他必須要結合他自己的特質。在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的那個年代,其實沒有所謂的教學理論,那這個是他自己設定下來的所謂的對孩子或對一個人的發展階段,所以這是他個人自己一個非常精確獨特的見解。(24:29)

這一條線是一個時間的線,它是指出從0歲到24歲的發展階段曲線,為什麼圖表只到24歲呢?是因為到那時他已經獨立了不需要再依靠其他的人。這一條紅色斜線的意義是孩子的需要和趨向和敏感期。在三角形最尖的部份都是一個高峰期,在那一個所屬的年紀的高峰期,它有他那個年紀最需要某一個特定敏感的感情或知識。例如從3-6歲一直往上延伸的線是代表一個改變,任何方面的改變,為了要讓他的特質更好,所以他(指孩子)的改變會一直到6歲達到高峰期。請注意到0-6歲與12-18歲的線它是紅色的線,她(蒙氏)認為這個是最能夠建構一個個體的時期,第一個階段,孩子他只知道自己是一個個體,他只知道我是誰,這一個階段的名稱是「自我意識的了解階段」,從第三階段12-18歲,孩子他會了解我是這個社會的一部份,這個階段的名稱是「社會意識的發展階段」(27:50),在6-12歲和12-18歲,孩子在發展他的情感和其他的不穩定的發展部分。所以這2個紅色的部份是在代表燃燒滾燙的意思,0-6歲的孩子在3-6歲的時候身體產生一些變化,他們的乳牙開始掉落,他們的臉從胖開始變瘦、手腳開始變長,這是為了他們要準備好自己,然後走出戶外。12歲的孩童也是一個非常不同的時期,他們會開始長出一根一根的智齒這都是在這個時期會形成的,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是非常的不同的。(29:50)

為什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會知道這樣的一個發展階段,都是靠著她觀察所得來的,這裡有一些她(M氏)個人的例子說明:在這個教室有一些3-9歲(含有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孩子,那教室裡有一隻金魚死掉了,有一個比較小的孩子大約3歲多,他走過魚缸時看見便說:「我們的金魚死掉了!」然後就回頭繼續做他自己的工作。另外在6歲以上的孩子看見金魚死了的情形,他會有一個疑問產生,他們會去玩金魚缸裡的金魚然後問:「它是怎麼死的啊?」「為什會死啊?」「我想要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第一階段的孩子他們都比較希望去看到特別的事情,和什麼事情發生了(好奇事件本身)。可是第二階段的孩子他們要知道為什麼 (原因) ?(32:28)



0-6歲

在一個18個月的孩子他開始發展他的熱情和情感,我(茱蒂)有一個故事告訴各位,我有一個孫女大約16或17個月大時,有一次她的孫子和她在一起散步的時候,看到她的手紅紅的,以後每一次見面時孫女都會問候她:「你的手還好吧!」,這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正在他的情感上面發展的時期。(34:28) 這個時期是0-6歲的孩子最重要的「秩序敏感期」(order)也是他們最需要獲得的時期,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的教室裡面所有的教具都要排得非常有順序(order)非常有組織的(organize)這樣的一個環境。艾力克森(近代心理學者Ericsson)的見解也跟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非常類似,Ericsson覺得如果沒有了秩序(order)就沒有了安全感,所以這個感覺是孩子從內自然發出來的•所以在我們的環境中(包含家裡和教室)都必須要井然有序的(36:31)。

這個時候還有另一個部份,禮儀也是一個重要的部份,因為怎麼讓孩子學到什麼樣的模式和行為是有很有禮貌的方式,去謝謝人家或去請問人家,這個禮儀是可以有各個不同文化的方式(例如台灣或美國)。這就是為什麼早上看到孩子時要向他們道:「早安!」,跟他們握手,歡迎他們來到這個教室,這是因為禮儀對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當我們在教室裡面不管你什麼拿東西給孩子,或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都要學習著謝謝他身邊的一些事物(38:02)。孩子現在就是在發展他們的身體動作,所以我們在教室都是教導孩子一件一件的拿教具,一次只拿一個,所以對孩子來說,這會讓他練習更多的身體動作,孩子在發展他的動作是對他的人格非常重要的(39:02)。

義大利的女人把他們的孩子用裹巾包起來綁在椅子上,限制了孩子的身體動作,因為這樣對她來說做事比較方便,蒙特梭利博士認為不要限制孩子的身體動作,應該是讓身體能夠自如的動作,因為他們更需要這些(身體活動),在我們的腦子裡面右腦和左腦的功能是不一樣的,右腦跟左腦它開始連結,從接收到訊息經過腦部連結運作再由身體或語言其他的方式表達出來。(40:45)

在語言的這個階段她也非常驚訝的開始發覺到孩子盡力的在學習聲音、字彙,透過移動式字母來學習語言。在「移動式字母」這項教具工作中,她會教孩子先拿“C”這個字,然後“A”、“ T ”,引導發出聲音 “k”、“æ”、“t”,“kæt”,然後帶孩子到這棟房子的最頂樓,讓孩子拿著粉筆寫下他們認識的字或喜歡的字,最後她聽到孩子很高興大叫著;「我會讀(read)了!我會讀了!」,這是爆發性的一個時期,因為孩子不是一下子就會開始讀,是很自然的當他的身體心智準備好了,就會開始學習讀(read)(43:00)。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用嬰兒語跟孩子說話(例如上廁所說大大),我們必須要用正式的語言,因為這是孩子預備開始閱讀的一個步驟,因為孩子都希望模仿大人,希望跟大人做一樣的事情,說一樣的話,所以這時候我們要用正式的語言說話,這對他們的語言學習來講是很重要的。這個時候仍然需要給他們小小的東西讓他們去玩滿足他們的安全感,雖然這是他的敏感期,但說清楚一點,倒底是什麼因素能夠讓孩子學會的,一定有一個非常大的力量幫助他們,這就是「吸收性心智( The Absorbent Mind」(44:31)

因為孩子出生時剛來到這個世界,他是沒有意識的,所以他開始學習每一件身邊的事物,0-3歲的孩子在學習上你必須給他很美觀的事物,她(蒙氏)就是看見一個婦人手抱著小孩從樓上走下來這個孩子眼睛就是很專注的看著樓梯上的一幅很美麗的畫,這個媽媽她是怎樣跟這個孩子做互動的呢?因為這個時候其實是這個BABY應該去睡覺的時間,蒙氏很期待這個媽媽等一下會做什麼事?結果這個媽媽讓孩子一直看著這幅畫去吸收這幅畫的美麗,所以她很高興的能夠看到這件事情,就是這位家長能夠給孩子時間讓他去學習,而不是馬上讓孩子做現在應該馬上要做的事情,另外當蒙特梭利看到有一班一群孩子正要走出到另外的一個地方的時候,有一位很小的2、3歲小孩,他蹲下來開始觀察地上的螞蟻,一直的看到大家都已經走了,老師還是讓那個小孩一直在那邊看,這就是我們不要去趕孩子和催促孩子的意思。(47:59)

非常重要的是,當孩子在教室裡操作任何教具,只要是他想去做的,不管多久的時間,老師都應該要讓他們去做。可是因為我們老師有其他工作要增加在其他項教學上,但是此時尊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有一個方法告訴他,你可以有5分鐘的時間工作,等一下就要放學回家,教室就要關起來了,在工作課時,有孩子不想跟其他人分享他的工作,雖然一般來說孩子當然是需要其他人來和他學習分享一同工作,但這總是他的工作,因為在這時期的孩子是不喜歡跟人家分享的。(50:02)

茱蒂她的大女兒瑪莉凱薩琳三歲上學時不是讀蒙特梭利的學校,但他的兒子是,當時她還是一個高中的老師,那時她也還沒有接觸蒙特梭利教學,也不知道什麼是蒙特梭利教學,有一天學校老師就告訴她說,你的女兒非常的難教,每次鈴聲響她都工作到不願意走,那時她非常的擔心她的孩子是個非常難帶的孩子。可是第二年她送她到一個蒙特梭利的幼稚園去的時候,第一個學期時老師就告訴她說:「你的孩子是很蒙特梭利的孩子!」她拿工作出來的時候一直不斷的做,而且她會把教具放回櫃子去。(52:13)



3-6歲

3-6歲是從一個無意識狀態到有意識的思考模式,所以孩子會去思考說:我想還要什麼東西,在這個時候我們開始要進入這個「環境」、「教室」跟「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此時在環境中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它的順序,每一樣東西都是擺在它的位置,而且都要符合這個敏感期的需要,在我們自己的家裡也是一樣,把我們的家佈置的井然有序,孩子拿到玩具以後把它歸位回它應該要放的地方,所以這樣的一個環境是我們在家裡也可以自己讓孩子自己去動手的另外一個方法。茱蒂她參觀超群幼稚園教室裡面的教具和佈置,都是非常的井然有序,她也以為我們在場的所有老師和家長你們的環境都非常的美麗,而且是井然有序的。(54:42)

最重要的在我們的環境裡面有一些植物是很美好的,如果有可能的話,有一個小小的花園,應該是最好的。那孩子與自然的關係,會從小一直到大,等一下我們就會提到「自然與孩子」的關係。

有一個女人名叫作雷秋.卡特蒙,她寫了一本書叫做「好奇心」,書裡寫著說:如果我有能力的話我想要給每一個孩子一個禮物,那就是對自然的好奇心,在其一生每一分鐘都跟著他。我們一定要跟自然有所結合,如果我們對自然沒有好奇心的話,孩子會覺得很無聊、很無趣、很乏味,而且這個是我們力量來源,我們不能切斷這些來源,我們必須要把孩子和自然做一個互相的連結,而這個連結就是「好奇心」。茱蒂她覺得說至少要一個成人能夠陪伴他(兒童)、分享他,去探索這個刺激神祕的世界,而這好奇心是從內心自然而然發出來的一種感覺。(58:07)

父母能提供孩子什麼呢?比溫暖、信賴還更重要的就是有關於對地球的連結。在我們的環境裡面不管是教室還是家裡都需要有植物,如果是動物也可以,端看老師是否能夠跟孩子一起照顧這個植物或動物,如果一個環境裡面缺乏綠色的植物,那便切斷了我們人與自然的連結,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能夠接受到這一些刺激,茱蒂有一位11歲的學生,當他看到植物發芽的過程時,她還是覺得非常的興奮和快樂。(59:47)

現今的小孩都被寵壞,家長都任憑孩子需索,但是茱蒂發現在課堂上,不管在哪一個年齡階段的發展,只要主題涉及自然或動物和照顧環境有關的事,孩子們都會感到有趣自然而然的跟他們互動而且有回應。我們剛剛一直提到說所有的教具都應該是很漂亮的,教具製造必須完整無瑕疵,它並不是一個玩具,孩子在接觸到教具時會自然的會碰觸他內心裡面的情感,讓他去學習,去拿它來工作。孩子要怎麼跟教具互動做連結,孩子在工作時,就是讓他們獲得1.專注力2.秩序感3.手眼協調4.獨立心最重要的時刻,他可以經由自由的意志去選擇他所要的教具工作,在教室裡面所謂的讓自己去選擇,意思並不是讓他們為所欲為,而是必須要遵守秩序的,當孩子拿出教具出來工作的時候,他要做多久的時間都可以,但是當你完成它的時候,必須把它放回工作櫃上,這些試圖最重要的就是要孩子能學習自律。第一步驟,就是孩子要去遵守自然法則的節奏,第二步驟,去學習尊敬他人這樣的紀律,我們要看到他們的快樂這是唯一的方法,也是非常不一樣的一點(1:05:20)。

現在我們要討論在幼年期0-6歲的部份在成人之後的定位是什麼。在這個階段呢?並不是要讓孩子去做他為所欲為的事,而成人必須和他們討論訂下一些規則和限制,我們可以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去做工作,茱蒂發現在我們台灣,學校老師的動作非常平靜和優雅;也非常的慢,這件事對她而言也是需要努力的。我們的動作不能太大太快,這樣可能會導致孩子不安穩的情緒。6-12歲的孩子就可以很誇張很戲劇化了,這個時期有一個重要的名詞就是「孤立的困難」 就是一次給他一個孤立化(物品、或獨立的教具...)意思即一次給他一種東西。孤立化就是當我們在教授一個課程的時候為了要讓孩子專注在教具上面,老師不要邊說話邊走動,因為這樣一來孩子不知道要去聽或看,所以我們讓孩子只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皮亞傑也稱這個為專注力。

所有老師都應該要努力的是--,去尊敬大自然和以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所留給我們的經驗,我們必須要讓孩子能夠回應他自己內心世界裡面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