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ason

怎樣陪孩子進入中文世界

2006年02月17日
  講者推薦書
語文學習百分百

在繪本花園裡

童書久久

因材施教
 
 
 

 

講題:怎樣陪孩子進入中文世界
主講:許增巧老師(種籽學苑)
紀錄:黃憶楓

許增巧:進入種籽之後,一直帶一年級的中文課,另外兩個老師因為SARS的關係沒有來。所以今天由我從帶低年級孩子的經驗來與大家分享。

先放一段小孩子朗讀的錄音帶,這是去年上國語一時所錄製的,以此為開場白。班上約有12-13個學生,從他們每個人所念出來的句子就可以知道每個孩子的差異性,程度不一的狀況。因為剛進入學校開始要認字,大人如何帶領、協助他們開始進入學習語言的世界。

接下來就從幾個方面說起:

(一) 語言與生活經驗關連

將孩子的生活經驗融入教學成為切入的一個重點,語文活動大於課本、書面的練習,課本的教學是對大一點的孩子。尤其對小一的學生,教學要從日常經驗中做連結。

小孩在日常生活中聽、說的接觸是比較多的,剛進入小一時從日常生活、電視、周遭常會出現的東西開始,比較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例如小朋友搭車上學途中會看到路上很多的標示,將標示成為教材教學生後,在他上下學的路上看到就覺得很有趣。因此先引起孩子的興趣再做教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具體的圖像(如:水果、動物等圖片或玩偶)或簡單的象形字(山、人、水…)開始帶入注音符號,我會把注音標示在閃示卡上,注音符號不像象形文字是比較好教的,抽象的東西比較難讓孩子記得,所以得將注音符號的形狀不停的出現在生活中、或讓孩子發展出相似的發音或形狀來記憶。

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程裡我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帶他們一起做活動、主題包括生活的相處、朋友的相處、遊戲、討論學校發生的事情、時事等,像現在流行的SARS…,不會因為他們的年紀小而不討論。因為孩子對世界具有高度的好奇心,有時候大人以為不適合跟孩子討論的話題不一定真的不能談。

我會希望小朋友能主動發言,在課堂上並不強調秩序,只要孩子可以有安全感的發表意見,不完整的句子也沒有關係,老師的工作是幫助他們說的更清楚,所以別人看起來也許覺得是在聊天,但其實是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達。這是課程設計要能與生活經驗結合的部分。

(二) 多元智能

人類藉由各種感官來學習、瞭解世界,尤其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豐富學習方式的一種概念。平常的教學在視覺+聽覺的課程設計比較常出現,但其實嗅覺、觸覺、味覺也是可以教學的。(視覺方面,例如看圖說故事,看圖猜謎語,由顏色作心情的聯想、讀顏色詩等等。讓孩子從看一個圖或一個繪本在做延伸的討論或圖畫創作。聽覺方面,例如準備一個錄了某些聲音的錄音,放給孩子聽,讓他們猜猜看那是什麼地方發出來的,像是抽水馬桶的沖水聲、撕開御飯團的塑膠袋聲音、球場拍球的聲音等等。)

嗅覺方面,例如讓孩子聞水果的味道,引導孩子描述所聞到的味道,用形容詞說出來,甚至問孩子想到這味道像什麼,比喻用法的引導。甚至讓孩子畫下來,畫下來的下次還可以當作教材。

觸覺的部分,像我有一次放了榴槤在恐怖箱中讓孩子去摸,接著說了一本『好想吃榴槤』的故事,課後就將榴槤切來吃,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孩子都記得了。之後孩子還演起了這個故事,這種快樂的經驗是成為他們之後創作非常重要的材料。

味覺方面對孩子是很有魅力的,例如準備鹽巴、糖、醋…讓孩子去試,寫下來吃到的感覺,並且形容出來讓別人猜。

在教注音的時候我準備一張大大的注音符號表,教過的注音符號就塗上顏色,漸漸的整張表就變成彩色的,孩子會對自己的學習有具體的進展得到回饋,進而產生學習信心。在低年級我們的測驗方式也很多元,有時候是用簡單的遊戲測試小朋友是否已經記住。對於剛開始學習的小一,老師盡量避免讓他們有重大的挫折感。

(三) 利用故事和繪本

故事有很多種,故事精不精彩跟說故事的技巧有關,用字要淺顯一點、情節要有張力、抑揚頓挫、要有情感的互動、讓孩子猜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尤其要用較易於了解的文字,才不會讓孩子因為不能瞭解的詞彙而卡住,結果反而不能專心接下來的故事發展。

小朋友喜歡聽故事,對於想像力、思考有很大幫助,聽小朋友說的故事也很有幫助,很多小朋友會傳達很多的訊息在他們說的故事中。

繪本中的文字比較少,是很好的工具讓孩子進入語文世界。我曾經從日本帶回來很多的繪本,但是因為是日文字所以看不懂,就像孩子不懂中文一樣,但是美麗的圖片可以想像,等到有人講解之後,很快就可以記住。

另外像是吟唱課中的歌單也可以認中文,還可以在上面畫圖、表達各種情緒。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不一樣,畫出來的東西自然也不一樣。

有些孩子喜歡看漫畫、有些喜歡看遊戲說明書、有些喜歡教戰手冊,只要是他們喜歡就會花時間在上面,所以會不斷的、重複的閱讀,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孩子不僅會要求不斷重複的讀一個故事,還會一直問他們有興趣的東西,所以要用各種的方式去測試孩子的興趣,但是當然大人也要有興趣才不會累。通常大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磁場的力量會影響周遭的人有好奇心,小孩才會靠近。大人光是叫孩子閱讀而自己本身不閱讀是很沒說服力的。

當繪本看的差不多時,就可以進入有情節性的故事了。從學習注音符號到字的學習,再到詞的學習,書寫的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都是一個關卡,而大人需要協助幫忙孩子渡過。

三、四年級的閱讀與書寫是分不開的,從閱讀可以跨越到書寫,寫作也可以跨越到閱讀。有一種『故事牌』的遊戲,裡頭有很多的元素牌可以組合成故事,玩的人要利用這些元素牌再加入自己的想像編成一個故事,每個人手上的元素牌如果出現在編故事的人的故事裡,就可以丟出來搶走說故事的權利,誰先說完誰就贏了。中年級的學生因為已經懂了一些詞彙,所以比較適合拿來練習架構說故事。我自己也編了一套故事牌,用課文中的生字組成來玩,這個遊戲向下延伸到一、二年級,遊戲方法稍作改變,一次用兩張牌的字彙練習組合成一個句子也可以。寫作之後可以互相分享,一起閱讀別人的作品。

向上延伸到高年級,大人的提示越少,孩子創作的空間越大,所閱讀的故事也會更難一點,我們除了建議孩子讀某些書,也讓孩子自己決定要讀些什麼,這時孩子也開始學習找尋自己的閱讀方式和興趣。所以每個孩子會閱讀到不一樣的作品。高年級的孩子自我的對話多、對自己就會比較瞭解,針對所寫的文章,如果老師給予更多的回應,孩子也會有更好的回嚮。有些老師甚至看了孩子的作品會掉淚。在另類教育的電子報都可以看到這些學生作品。另外高年級的創作課可以用到比喻、象徵性的課程設計,例如有一次用食物為材料組成『熱』的意象,孩子就會創造出不同的東西,可能是一處有遮陽傘的海灘,一個火山爆發後被熔岩覆蓋的小村落。

觀眾: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許增巧:布置環境,例如低年級的教室中就放了很多的繪本,隨手可以取得。還有大人自己的閱讀習慣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像我自己常看電視就不太想看書,但是外界的刺激一直在改變,現在的兒童所處的環境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我想父母還是可以做某部分的保護,因為長時間接觸電視、電腦遊戲等就擠壓掉其他學習的時間了。在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清楚的與孩子溝通,或者是乾脆一次讓他們玩個過癮,體會眼睛痛或感覺其實不是很好之類的後果。

唐宗浩:很多人認為電腦遊戲的好處比較少,其實家長除了控制時間外,可以幫她們挑選一些比較好的遊戲。

觀眾:很多的大人被本身的視野所限制而無法體會、去閱讀其中的好玩是很可惜的。在這裡聽到很多有趣的例子覺得應該保持更開放的心胸去創新。

李雅卿:下個星期是中學部的老師談語文教育,文字的學習開啟了一個文化的可能、知識的接受和創作的開始,能跟自己活得開心的老師談真的是很有趣的事。

鼓勵這些孩子創作、寫作,到了國中就會爆發出很大的潛力,中學部很多的作品有放在明日報上,精彩程度是很令人驚訝。

剛到種籽跟原先想的差很多,有時自以為想了一套很棒的教法,孩子卻不領情,花了一段時間在調適自己的心態,也發現『學習』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有些人學的快、有些人學的慢,學習就像克服一段一段關卡的過程,充滿了各種細微的變化。

今天真是謝謝許老師的指導。 (座談會日期:200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