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jas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寶寶閱讀與早期教育

2006年03月27日
公開
91

教寶寶閱讀只是早期教育的一部份,並不是全部。如果家長只教寶寶閱讀而沒有注重早期教育的其他層面,對孩子的益處有限。 其實閱讀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閱讀的目的是讀出聲音的話,Phonics無疑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是閱讀並理解的話,是有一些更有效的方法的。 我認為在決定用某一種方法時,父母要清楚自己的目的,也最好要做一些功夫去研究某種方法的好壞及是否適合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使用。 我會推薦家長在寶寶0-6歲期間使用Glenn Doman的方法教寶寶閱讀。我也鼓勵家長在教寶寶閱讀之餘使用其他早期教育的方法培育子女的多元智能,使他們能全面發展。 各種閱讀方法 閱讀有數種主流學習方法。有"Whole Language","Phonics","Look and say","Reading Scheme" ,"Read Aloud"等等。各種方法各有優點缺點。例如"Whole Languate",其重點在於對故事的整體理解及對語文的生活體驗。"Phonics" 著重正確的發音及拼音,"Look-say" 著重重覆地認字以建立孩子的字庫,"Reading Scheme" 著重不同階段使用由淺入深不同深度但環繞相同主角的故事。"Read Aloud"則直接地把對著小朋友閱讀書本及故事。這五種方法互有不足,但可以互補長短。而且某些方法對某種年歲的小孩份外適合。 當然,各種方法的提倡者往往會提出另一種方法的缺點及壞處而強調自己方法的好處,甚至提出一些研究來証實自己的看法。如果單單看了某一種方法的論點,很容易以偏蓋全。這會令人錯過其他有效的方法。家長宜以開放的態度去看待各種方法。 例如以Phonics來說,其優點是著重發音,學習者會很留意每個字的拼法及讀法,結果是孩子的讀音會很準確,而且只要知道一個字的讀音就會知道拼法,但無法兼顧閱讀的速度及理解力。試想想當你把一段新聞字正腔圓地讀出後,你用了多少時間? 你又是否真的理解該段新聞的內容? 很可能你要快速默讀一次才真正了解當中的內容。然而總不能因噎廢食,Phonics使人對字的拼法及讀音敏感而正確,是大有好處的。一般來說3歲以上學習比較適合。 不少人會很奇怪:為何不採用"Read Aloud"的方法教閱讀?其實Read Aloud是一個非常有效使寶寶愛上閱讀及書本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廣。寶寶的聽力是很高的,可以聽明白很多故事。然而,要真正教會寶寶閱讀及理解文字,是要配合其他方法的。 每一種教寶寶閱讀的方法都有效果,只要你持之以恆地保持愉快的心情去教孩子。 Glenn Doman教寶寶閱讀的方法 Glenn Doman教寶寶閱讀的方法,初段時間的確有點像"Look and say",然而,到後來作者鼓勵用寶寶的日常生活製成書本及叫家長讀這些書給小朋友聽,又有點像"Whole Language"。 整體來說這方法配合兒童腦部發展進程,孩子年紀越小,就越能把看到聽到的照單全收,並建立起大量文字的資料庫,因而刺激腦部神經突觸的聯繫,從而刺激小孩在幼年時期的閱讀及理解文字的能力。當小孩對文字的理解力強及閱讀速度高的話,他會愛上文字及書本,甚至會在年幼時便為興趣而閱讀很多書籍,這種閱讀能力對小孩將來的學習及發展大有幫助。當小孩年紀漸長,腦部發展越來越成熟,這種方法的成效便會漸漸降低。所以0-3歲效果最好,3-6歲也很有效,6歲以後成效就比較低了。 其實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隨後配合Phonics學習。但有自小使用Glenn Doman閱讀法的人分享他很早便瘋狂地愛上書本,每年閱讀數以百計書籍,在沒有刻意學習的情況下不知不覺間便學會了Phonics。 我推薦寶寶主力用Glenn Doman的方法教寶寶閱讀的原因是這個方法的合理性及系統性。因為這個方法配合0-6歲寶寶的腦部發展特性,在寶寶最有學習能力及記憶力時輸入有用資訊,為寶寶閱讀書本做好充份的準備。 教寶寶認字還是閱讀? 學認字很合中國人的口味。因為可以量化,例如一些父母會說:我的小孩在3歲時就懂得2000個字了。然而,我想提出格連杜曼這個方法的最終目的其實並不是認字,而是閱讀。 即使孩子懂得認多少個字,但這些各不相關的詞語如果不能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句子,孩子記憶怎樣好,記得多少個字也是白費。這種早認字為孩子帶來的學習優勢不會很長久,或許只到小學階段便經已因為一般的小學教育而磨滅了早期認字的成果。 認字在格連杜曼的方法中,只算是五個階段的第一階段。其實小孩只要自嬰兒期開始學起,反覆經過完整五個階段以後,一般能夠在三歲左右懂得自行閱讀,並會愛上閱讀。試想想,書本中的世界五彩繽紛,是人類智慧的大成。小孩有能力及喜歡閱讀的話,他們能在書本中看到各種智慧及知識,便能使他們的智力及經驗大幅提升。一個小寶寶如果喜歡閱讀,便可以讀到一些名人傳記,學習他們的奮鬥史及經歷。所以說,愛閱讀的孩子個性不會很壞,因為他們知道各樣美善的人物及事物。有能力及有興趣閱讀的孩子,課業成績也不會差到那裏去。而且他們能在日常學校的學習以外,主動閱讀課外知識。 實行Glenn Doman方法一年的體驗 1.杜曼的方法是給所有孩子,卻不是給所有家長的。因爲要付出不少代價,特別是時間上的付出是非常多的。 2.實行杜曼方法的家長是愛孩子,希望爲孩子打好基礎的好家長。家長宜抱著與孩子一起進步的心態,多多充實自己,否則有一日杜曼的方法在孩子身上開花結果時,孩子的驚人表現會令你發現你並沒有能力使孩子更進一步。因爲他們除了知識外,其學習能力將會遠遠超過你。 3.家長適宜有充份心理準備,不要單單因爲孩子黃金時間有限而有不必要的壓力。其實,只要對方法充份瞭解,抱正確的心態,快樂地作輸入的功夫,早一個月或遲一個月開始不會帶來太大的分別。成功與否,反而與家長能否持續及是否有足夠準備有關。如果未準備好的話,先作心理上及教材上的準備再開始吧。單說字卡,杜曼就建議家長開始前先準備好200張卡,以免過程中因教材不足而暫停或使用舊材料,令孩子失去興趣。 4.預備教材除了是希望給孩子持續新的刺激以外,正正是家長增進知識的不二法門。我的經驗是:透過預備教材,家長的知識及智慧會大幅增長。所以在抱感謝之心分享他人的教材之餘,不要忘記自己找資料製作有質素的教材。 5.在使用杜曼的方法前,應該至少要閱讀他的書去理解整套理念以及家長應有的心態等等,而不是單單跟隨他的方法。否則只會帶來充滿壓力的家長,以及不快樂的孩子。 6.經常反省自己有否走錯路的最好方法是重讀杜曼的書。如果只看一次,很易忽略一次重點。而這些重點,特別是家長的正確心態,會影響你與孩子的關係。而與孩子的關係,是影響整個方法的重要元素。如果家長快樂,孩子也快樂的話,則離成功不遠了。反之,或許須要檢討一下心態是否正確。 7.如果可以的話,除了互相交換教材,有志同道合者支持是很重要的,因爲教材的預備,以及在見不到孩子有明顯進步時,容易令人泄氣。 8.多點留意孩子。要瞭解你的孩子每個細節。你會發現,孩子在各方面的進步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可以的話,請爲他們做一些記錄。 9.隨著孩子的發展,在適當的時候作適當的事情。如果你持續了幾個月,而仍然未由詞語進入到短句的話,你的孩子准會被悶倒而失去興趣。 10.再次與大家分享一些基本原則: 愛你的孩子 在你的孩子還想繼續之前停止 不要測試他們 相信你的孩子 經常轉換新教材 卡片閃動要快 詞語要大聲清楚讀出 只教正確的東西 學習是特權,是快樂的,不要強逼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不快樂,請暫停,因爲你一定有地方出錯了   <如何教寶寶閱讀>是一本教導父母循序漸進地教導0-6歲小朋友閱讀的書。全世界不少人正在使用這種方法培育小朋友的閱讀能力及興趣,使他們成為自小愛上書本的人。 作者格連.杜曼(Glenn Doman )本身原本是治療腦傷的專家。他在面對眾多腦傷小朋友時用了各種的方法希望幫助他們。經過多年的實驗,他發現到很多原本腦傷的小朋友,在治療後不單陸續康服,更在三歲前就具備閱讀的能力而且變得非常優秀。這令他對小朋友的學習能力有新的認識。原來我們一直低估小朋友的潛能。正常的孩子只要受到適當的啟發,一定會有更好的成就。 他所提供的教法非常簡單而有系統: 時間 不能太長,原則上一日三次,每次只進行幾秒鐘。同一組字至少相隔30分鐘。 要在孩子意猶未盡時結束,如此才能刺激孩子繼續學習的慾望。 方法 最初時只使用五張字卡,以每張最多一秒的速度向寶寶展示並由父母大聲讀出。 第二天加入五張新卡,第三天再加五張,一直加至每天五組。以後維持每天25張卡。每組卡每天均看三次。每次至少相隔30分鐘。 教完後要極力讚賞寶寶。 要持之以恆,每天愉快且持續不斷的練習。 特殊情況如搬家旅行時最好停止練習,恢復練習後由中斷部份繼續。 教材 每張卡使用15次後就要被淘汰,用新的字卡代替。 要事先準備字卡,方便經常更換新教材。 字卡不需要製作精美,只要清楚,工整即可。 字卡上的字要用紅色,字體高度要有4吋。 字體隨寶寶的視力進展才慢慢縮小及轉用黑色字。 先教單字,再教片語,短句,句子,最後便是書。 心態 保持愉快,要在家長及寶寶心情好狀態佳時才教。 不要逼孩子,也不要緊張,如果無法放鬆心情就暫時不要玩認字遊戲。 不要進行測驗。 應該何時開始教寶寶閱讀? 理論上越早越好,由寶寶初生起就可以教了。但是字體要再放大一點,要用大約6吋高的紅色大字。書中有描述教初生寶寶的詳盡方法。 應該怎樣開始? 先找來這本書細讀,即使沒有時間,最少也要閱讀討論區內How to teach your baby to read這段討論。有家長把整本書消化後以中文寫出書中的重點。 我強調準備應用這個方法的父母應儘量想辦法找來[如何教寶寶閱讀]這本書看一看。因為書中除了方法以外,還以近七成的篇幅介紹整套方法的理念,父母要注意的事項及心態等等,這些比實踐方法更重要。看完以後,你會知道這個方法其實是一套親子教育法,把子女與父母拉得更近,而不是一些人所誤解的機械式灌輸教育。而個往四十年裏經已有不少成功的例子,由父母寫信感謝格連杜曼給他們成功的早教方法。 買大量A4紙,用手寫或用電腦印出大量紅色字而字體有4吋高的字卡。那些字可以在網站內下載。 把那些字卡放入Clear book,一組5個字,每天3次,讓孩子每組看15次。然後換另一組字。看的時候一秒一張,大聲讀出,讀完後讚賞孩子。 按書中方法增加每天看字咭的數量,稍後便要進入片語,短句,句子及自製圖書的階段。 最重要的是坐言起行,持續努力,有朝一日你會見到成果的。這個不是立即會見到成效的方法,而且實行時會遇到一些困難,你要有心理準備。但我們可以一起研究。 每天應該教多少個字詞? 一書中所描述的方法是: 第一天: 看一組共5個字,每組看3次 第二天: 重覆第一天看的一組5個字,再加上新的一組5個字,總共看兩組共10個字,每一組看3次 第三天: 重覆第一及第二天看的兩組共10個字,再加上新的一組5個字,總共看三組共15個字,每一組看3次 第四天及以後: 繼續看三組共15個字,每組看3次,如進展理想,可漸次加至五組共25個字 應該經過什麼階段才能學會閱讀? 第一階段:詞語 - 先由寶寶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先是人物,然後是動作,動物名稱等。教詞語是一個一直延續下去的過程,可以教到孩子六歲大,不需要因為教到第二階段而停止 第二階段:片語 - 在教完約50個詞語左右以後,先教顏色及相反詞。然後教顏色片語,即是把寶寶學過的詞語組合起來,例如:黃色香蕉,黑色眼睛;又可以教相反詞片語如:長頭髮,短頭髮 第三階段:短句 - 例如[媽媽在唱歌],[寶寶在走路],用學過的字卡組合起來或在卡上寫上整個短句讓寶寶看均可 第四階段:句子 - 例如[爸爸正在吃飯],[哥哥喜歡游泳],與第三階段教法一樣 第五階段:書本 - 這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階段。結合寶寶的經驗由父母自製大字圖書,一頁顯示句子,下一頁顯示與該句子相關的圖畫或相片,每本書約十頁,與寶寶一起看,用寶寶的相片製成書效果更好。 一歲半以後的孩子要儘快進入第二及第三階段。照以上方法,孩子一般能在三歲自行閱讀。 因此,父母要預先準備大量的卡片,免得重覆教舊卡而使小朋友失去興趣。既是這樣,我們便以電腦製作了一些中文及英文字的檔案,並且在網站中與大家分享。 教的過程中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父母首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感受及情緒 孩子身體有需要時要先滿足其需要 孩子情緒不佳,身體有毛病時或太疲倦的話要暫停一次甚至數天 要在孩子還想繼續之前停止 不要測驗孩子 要信任孩子的能力 每次教完要以最親切最誇張的方法讚賞孩子 不可使孩子厭煩 要經常加入新的教材及更換舊教材 教的時候要大聲一點,聲音要多變化及充滿熱情 這些重點都在書中多次被提及。 這個方法的難度在那裡? 1.預先預備足夠材料:最好要比你準備教的課程領先200張字卡 2.寶寶學習行走的階段:當寶寶在10-15個月學習行走的高峰期,你會發現寶寶對字卡的興趣低了,甚至看不到五張字卡就走開了。這是非常正常的,但很多父母卻以為寶寶不喜歡字卡而放棄了,這實在很可惜。其實書中清楚描述這個是必經階段,只要減少每次的字卡數量,甚至每次看一張字卡就完成,用加增每天次數的方法,堅持到寶寶熟習走路後,問題便會解決。這是我們的親身經歷。 3.不要測驗:最常遇到的,就是父母希望知道寶寶是否真的學到那些字,便給寶寶測驗。這是很自然的想法,不足為奇,但如果你認同書中所描述寶寶是不愛測驗的話,請盡量不要測試你的寶寶。有些寶寶是不抗拒測驗的,甚至喜歡表現自己,但不是每一個寶寶均是這樣的。如果因為測驗而令寶寶抗拒字卡的話就有點可惜。 4.父母的耐性:雖然說是一天數分鐘的學習,每也不是容易的,需要父母的投入及耐性。這個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見到成效的。 5.四周的聲音:是會有不少人以為你是在訓練寶寶成為天才,並會以為你強逼寶寶學習,令寶寶不快樂等等。這是他們的一些正常的誤解。如果你有看書中的介紹,你就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要讓寶寶快樂地學習,觀察他的情緒,在他們快樂時才教,在他們想停止前停止,我們愛子女,不會強逼及勉強他們的,我們知道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如果想雙語教學,一方面教中文而另一方面又教英文,有何注意地方? 最理想的情況是父親與寶寶說英文,而母親與寶寶說中文(或是倒轉)。由教中文的一位與寶寶看中文字卡,由教英文的一位與寶寶看英文字卡。這樣寶寶不會混亂,反而會精通兩種語言。 還遇到問題的話怎辦? 在使用格連.杜曼的教育方法時,家長會遇到很多問題,包括實行方法,教材預備,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應該何時使用何種教材等等。這時,除了再重溫書中各部份以外,你可以與全世界正在一起努力的家長們一起討論,提出你的問題,參考他們的方法,看看他們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分享他們的自製教材等等。我把其中一些我常去的網站列出如下: Childbrain.org IAHP.org 親子王國教育小組 開心家庭網討論區 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歡迎在此提出,我們會盡量回答。 如何記錄寶寶進展? 當閱讀課程進行至一段時間後,家長會發現不知道寶寶的進展如何,也不知道教了多少。但是如果一開始便進行有系統的記錄,你會發現寶寶所學到的比你想像的要多得多。 記錄可以有幾方面:在卡後的記錄及用電腦記錄。 家長最少需要在每張卡後寫上開始日期及結束日期。如果可以照書中的做法每天重覆三次連續看五天的話,結束日期應是開始日期後的五天。經常看看開始日期,你會知道某詞語已經需要淘汰了。 如果你的字卡是事先用電腦打好的話,你可以每週或每月利用試算表,做一個類似下的格式來記錄同一詞語各個階段的完成日期:   詞語 字卡 片語�短句�句子 書 詞語1 04年1月 04年2月 04年3月 詞語2 04年1月 04年2月 04年3月 詞語3 04年1月 04年2月   詞語4 04年2月 04年3月   詞語5 04年2月     對試算表有認識的朋友,可以在以上表格加入算式,計算一下某段時間內寶寶學了多少個詞語,你會發現即使每天只看五張卡,每日淘汰一張卡的話,每年是可以學到三百多個詞語,這些詞語在句子及書部份再次出現的話,孩子便得到足夠的複習了。   用多媒體教材教寶寶閱讀 如果你對"如何教寶寶閱讀\\"一書中的概念有興趣,想自製字卡給子女學習的話,我希望向你介紹一個新的辦法: 用自製多媒體教材向寶寶展示字卡。利用本站所提供的範本檔案,製造具隨機自動播放功能,單純教寶寶閱讀的檔案。只要使用這個powerpoint範本,在範本中輸入15個詞語或片語,並儲存成自動播放檔(pps格式)後,每次執行時會見到以下表格: 只要你按次序點選,每次檔案會自動5個5個的分3小節播放你先前輸入的15個詞語或短句,而且每次次序不同。如是者,如果你每天播放3次,5天後,你就播放完這套15個詞語/短句共15次了。這樣這個檔案就用完,可以教下一組新的詞語。 用文字表達是有點困難。請大家下載這個檔案試一試: 請按: 詞語 - 家庭 下載檔案後,請執行檔案,click "Day1 - Combo1"。螢光幕會以一秒一張的速度展示詞語,父母的工作就是抱著寶寶把詞語大聲讀出,並讚賞你的孩子。 如是者,每天看三次(3個不同Combo),每次約30秒,一天總共只用了不超過3分鐘時間,應該不會影響大家與寶寶的日常活動的。在[檔案下載]頁,你可以下載到更多這類教寶寶閱讀的多媒體檔,例如"顏色片語1-5"。 如果你想自製這種教寶寶閱讀的檔案,你可以下載該頁的"template_word.pot"檔案,修改裡面的15個詞語為你想教的詞語,再另存新檔成為自動播放檔(pps格式)就可以了。 其實做法說穿了是很簡單的,就等於大家開一個新的word文件,輸入15個詞語,再儲存一樣。只不過現在不是把語語輸入到空白新文件,而是輸入到那個template_word檔案。 也歡迎你與我們分享你的製成品。 利用多媒體教學還需要印出字卡嗎? 需要的。我們的目的不是單教寶寶認字,因為無論認到多少個字也是會忘記的。我們的目的是要寶寶學會閱讀並喜愛書本。所以會把部份詞語印出,用來與她玩第2至第4階段的拼字遊戲,做句遊戲等等。把在第1階段已經學過的詞語結合成片語,短句或句子再教寶寶。 由於字卡的製作需時,如果用這個範本製作認字檔,可以教得更快更多字詞,也可以清楚知道那些詞語教了多少次,那些未教。所以這個範本是假設大家依照書中的做法,每天看三組共15個字,每組看3次而設計的。而且,組與組之間是有一小段拍掌聲作為分隔的。 邀請你與大家分享認字檔 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如果大家認同這種教寶寶閱讀的方法及以多媒體製作認字檔案的話,我們誠意邀請你與我們一起製作認字檔,並與大家分享。請用這個範本製作認字檔,然後把你的製成品寄往這裡。我們會把你的認字檔放在網上與大家分享 。  

數學教育問題3

2006年03月11日
公開
74

77.為什麼孩子做減法不如做加法熟練? 加法是求兩個已知數的和的運算。每一個已知數都叫做加數。一般地可以寫成以下形式: A+b=c符號“+”叫做加號,整個式子讀成“a加b等於c”。由此可見,加是運算方法,“和”是加法運算的結果。減法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a)與其中的一個加數(b)求另一個加數(c)的運算。已知的和叫做被減數,已知的加數叫做減數,未知的加數叫做差。 一般地可以寫成以下的形式:a-b=c,符號“—”叫做減號,整個式子讀成“a減b等於c”。 從加法和減法意義看,加法和減法互為逆運算。“減”是運算方法,“差”是減法運算的結果。 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學習加減運算時,常常表現出學習加法要比減法容易,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1)受生活經驗的影響,孩子在生活中接觸加法先與減法。比如最早的數數就是從小到大。(2)受運算方法的影響,如有的孩子在進行4+3=7的運算時,可運用順接數的方法來解決,4、5、6、7,4加3等於7;而進行減法7-4=3運算時,要運用倒著數的方法才能解決,而孩子運用倒著數的方法要困難些。(3)更主要的一點,加法是把兩個數群合併成一個新數群,在被加數(第1加數)和加數(第2加數)之間無須進行比較,僅在判斷“和”的正確性時才涉及三個數群的關係;而減法在一開始就需要對被減數與減數兩個數群進行比較,然後又涉及被減數、減數與差三個數群關係。由此可見,減法中數群的比較和關係比加法複雜。有實驗表明,孩子掌握數群之間的逆反關係要難於等量關係。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孩子在運用數的組成知識學習減法時,需具備兩個數群關係逆反能力,即需將兩個部分數合起來等於總數,同時還需要再轉換為總數減去一個部分數,等於另一部分數。在解決減法問題時,很多孩子常常運用的是加法而不是減法。例如,當你問孩子:“小貓一天吃了7條小魚,它上午吃了4條,它下午吃了幾條呢?”孩子的回答是:“下午吃了3條,因為3和4合起來是7。”由此可見,孩子在學習減法時,思考需要做一個逆轉,所以孩子學習減法要難於加法。做為家長可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孩子,運用組成的知識解答加減運算問題,特別要注意引導孩子感知和體驗減法中的逆轉關係,使幼兒對三個數群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認識。如孩子在學習6-4=2這道算式時,在幼兒回答了得數後,家長可手指算式用應用題的方式進行講解:即從6個蘋果中拿走4個蘋果,還剩下2個蘋果。 78.為什麼孩子不會編應用題? 應用題是用文字或語言敍述生產或生活實際中一些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的關係,而要求得未知數量的題目。應用題包括三個組成部分:一是內容,反映生產或生活的實際事實;二是條件,已知數量及它與未知數量的相互關係;三是問題,要求解答的未知數量。孩子學習的應用題是語言敍述的應用題。 應用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它來源於生活,它以人們熟悉的生活情景表述數量關係,以及要求解答的數量問題。這種寓加減任務於生活情景中的題目,由於其情景性和貼近生活的特點,為孩子表像的積極活動提供了素材。孩子借助于頭腦中的表像,較好地理解了應用題中的數量關係,從而正確地解決了應用題中提出的問題。加減算式題是以數位和符號組成的,它既無實物的直觀,又無表像作為思考的依託,孩子在理解和解答上都會有一定的困難。 那麼,毛毛為什麼能正確地回答媽媽編的應用題——“樹林裏有3只小鹿,又跑來了1只,樹林裏一共有幾隻小鹿?”卻給媽媽出了一道這樣的題目——“樹林裏有3只小雞,又跑來了1只,樹林裏一共有4只小雞。”——一道有答案,不需要媽媽解答的題目呢?原來孩子在學習自編應用題時,常常因為對應用題的結構理解、掌握較差,表現出一些諸如毛毛編題時出現的“不會提出問題,直接說出答案”之類的問題: 例如,妞妞不會提問,編題也不完整。給爸爸出了這樣一道題:“媽媽給了我1顆糖,爸爸又給了我2顆糖。”說到這兒,後面就沒有話了,她既沒有提出問題,也沒有把題目編完整。還有的孩子所編的應用題不符合生活邏輯或事物發展的規律。如:“小紅上午吃了8個蘋果,下午又吃了2個蘋果,她一共吃了幾隻蘋果?” 從毛毛、妞妞編應用題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學習自編應用題是有一定困難的,提出這樣的要求可能是過高了。為了讓孩子對應用題有較好地理解,家長可引導孩子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學習自編應用題。例如家長可以示範編題,媽媽手拿一本書,說:“我有1本書。”再拿2本書,說:“我又買了2本書。”提問:“我一共有幾本書?”請孩子模仿媽媽的敍述口述該題。這種方法孩子容易理解也容易掌握,同時通過描述應用題,模仿編題,可以使孩子對應用題的含義和結構有較好的理解,也為孩子以後學習自編應用題積累必要的感性經驗。 79.我的孩子心算10以內加減時總是比別人慢怎麼辦? 冬冬在做媽媽給他佈置的5道加減算式時,運用數的組成的知識進行加減的運算,按數群運算,所以完成的很快。丫丫在做媽媽給她佈置的5道加減算式時,用眼睛注視物體,心中默默地進行逐一加減運算。遇到加法題,她就以第一個加數為起點,開始逐一計數,直到數完第二個加數;做到減法題,她就從被減數開始逐一倒數,數到要減去的數量為止,實際上是運用順接數和倒數的方法在做題。所以做題的速度比冬冬要慢一些。 牛牛在做媽媽給他佈置的5道加減算式時,速度就更慢了,原來他在做一些加大數、減大數的題目,例如3+5、7-4時,必須掰手指頭才能算出每題的正確答案,所以做得汗都了急出來。 從對這3個孩子做題速度、加減運算能力和運算方法的觀察瞭解中,我們會發現:孩子能否運用數的組成的知識進行加減運算,特別是隨著數群概念的發展,孩子在逐步擺脫逐一加減,達到按數群運算的程度,這中間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而這種差異實質上反映了孩子在加減運算中思維抽象性的發展。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引導: 1、豐富孩子有關數概念經驗,為他們學習加減運算提供重要的基礎。例如在認識基數和序數時,幫助孩子認識相鄰兩數的數差關係,讓孩子經常觀察說說生活中的順接數、倒著數,這些經驗都可以幫助兒童解決加小數、減小數的問題。如6+1等於幾,就可以想作比7多1的是幾,或7添1是幾;7-1等於幾,可以想作76少1的是幾,或7去1是幾等。 2、為孩子提供豐富多樣、直觀可操作的學具材料,如小算盤、棋子、花片等,供孩子擺弄操作,幫助其在頭腦中積累豐富的表像,使孩子的加減運算能力逐步從動作、表像水平向抽象概念水平發展。 3、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孩子熟悉的身邊事物口述應用題,喚起頭腦中積極的表像活動,使孩子對數量關係得以理解並進行運算。如,到文具店買鉛筆,問問孩子:“媽媽給你買了3支紅色鉛筆,又給你買了2支蘭色鉛筆,媽媽一共給你買了幾支鉛筆?”運用表像進行加減,是孩子學習加減運算的主要手段。 80.幼稚園教孩子學習了10以內數的加減,會不會和小學一年級的內容重複? 這個問題不僅是家長關心的問題,也是多年來,許多幼稚園教師致力於研究的幼小銜接的問題之一。家長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瞭解比較: 1、目的究竟是什麼?幼稚園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目的是使孩子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量關係及其變化能有所感知和認識,並能初步地運用加法和減法口頭解答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2、要求有何不同?小學數學教孩子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最終是要求學生在符號概念水平上掌握,並對口算、心算速度有一定的要求;而幼稚園則是讓孩子在動作、表像水平上積累豐富的相關經驗。 3、學習的形式途徑、方法手段與小學有什麼不一樣?目前,小學10以內加減的學習,雖也採用了許多直觀的教學具,但基本上還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課後還要通過完成家庭作業加以復習鞏固。而在幼稚園裏10以內數的加減學習,既有一些集體活動,更多的是豐富多彩的區域遊戲、小組操作。孩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地選擇老師為他們設計提供的多樣的、有層次的、可操作的遊戲材料,讓他們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不斷獲得積累有關10以內加減的數學經驗,建構認識。同時,幼稚園還注意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學習加減運算: 1、通過遊戲形式,引導幼兒學習加減。如擲骰子列算式學習加法、減法。遊戲時幼兒同時擲兩個骰子,用數字記下這兩個數,算出得數;再將這兩個數列成一個加法算式。如果學習減法,則從大的數目裏去掉小的數目,算出得數並列出減法算式。又如,算式接龍,每張卡片的右邊為一數位,此數位為另一算式的得數,卡片的左邊為一算式題。 2、結合日常生活和遊戲活動,引導幼兒學習加減運算。在日常生活中,結合有關情景和事例,引導幼兒學習加減運算。例如,幼兒自己製作玩具、修補圖書,幫助弟弟妹妹等,教師就啟發幼兒說一說“自己做幾樣玩具(或補了幾本圖書……)?”“算算兩個人一共做了幾樣玩具(或一共補了幾本書……)?”幼兒通過玩“商店”、“超市”遊戲,讓幼兒運用已有的 10以內的加減運算的經驗,解決超市購物中遇到的諸如“兩樣商品需要多少錢?”之類的問題。 3、在大班後期,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引導幼兒學習一些逆向思維的加減應用題,以促進其思維的發展。例如:引導幼兒看實物圖——《原來房子裏又幾位小朋友》,圖一:“走掉了幾個小朋友?”(從房子裏走出來了2個小朋友)圖二:“房子裏現在有幾個小朋友?”(房子裏有3個小朋友)圖三:“房子裏原來有幾個小朋友?”(房子裏有5個小朋友)“什麼時候房子裏有5個小朋友?”(原來房子裏有5個小朋友),以達到訓練幼兒思維的目的,並不要求幼兒列出算式進行運算。 81.怎樣教5-6歲兒童認識時間? 大班孩子對時間的認識逐漸向更長、更短的時間段擴展。他們能認識前天、後天的含義,還能具有“星期”的概念,知道一個星期有七天,分別是從星期一到星期天。對時鐘上的時間也有了較好的認識,而且能學習看整點和半點,另外對時間的週期性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但是,由於時間概念具有流動性、不可逆性、週期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比如,今天過去了就再不會有第二個今天,今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明年又有春夏秋冬四季等,加之孩子對時間的認識本身就具有主觀性、含糊性、易受實際生活的影響,所以,家長在教5-6歲孩子認識時間時,可以從這樣幾方面進行: 1、幫助孩子學習並理解表示時間的辭彙。如表示時間段的詞:上午、中午、下午;表示時間先後關係的詞:先、後、然後、最後;表示一些不確定時間的詞:從前、有一天、有時;表示時態的詞:已經、正在、將來等,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孩子講故事、交談時,有意識地教孩子認識、理解並正確運用這些表示時間的辭彙,有助於他們正確地理解時間概念和時間關係。 2、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關注時間,滲透時間概念。比如,利用接送孩子上幼稚園的時機,和孩子一起看看幼稚園一周的食譜,說說從週一到週五的菜肴,結合一些重大節日的“倒計時”活動,幫助孩子理解將來的時間。這些都需要家長做有心人,善於抓住多種機會自然進行。 3、教孩子認識鐘錶,學會看整點和半點。通過和孩子一起利用廢舊材料設計製作鐘錶,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撥鐘點”、“時間接龍”、“現在幾點鐘?”的遊戲,讓孩子瞭解時鐘鍾面的主要結構,區分時針、分針並知道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4、有意識地向孩子提出完成任務的時間要求,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比如,晚飯前你可以提醒你的孩子,趕快收拾玩具,再過10分鐘我們吃飯,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就感到“10分鐘”是什麼含義。早晨起床和孩子一起比賽穿衣服,讓孩子體會做事的快慢,進而體會時間的快慢,養成惜時的好習慣。 總之,生活經驗是孩子感知和理解時間概念的基礎。孩子對時間概念的理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對時間關係的經驗和體驗逐漸發展起來的。 幾何與空間 82.5-6歲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有關幾何形體與空間的知識? 這一階段的孩子對幾何形體的認識不僅在範圍上有所擴展,而且在抽象水平上也有所提高。5—6歲的孩子開始認識幾何圖形之間較複雜的關係,圖形之間關係不僅表現為一個圖形可以由幾個同樣的其他圖形組成,還可以由幾個不同的圖形組合而成。如長方形可以由4個小長方形或4個三角形拼合而成,也可以由1個梯形和2個三角形或1個正方形和4個三角形合成等等,此外,這一階段發展較好的孩子還可以在一定抽象水平上來概括和理解圖形之間的關係。如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和菱形、平行四邊形等,可以概括為四邊形,因為他們都有4條邊,4個角。5—6歲的孩子開始認識一些立體圖形,包括正方體、長方體、球體、圓柱體,能正確命名,並能說出它們的基本特徵。如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一樣大,並且都是正方形,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怎樣放,都不能滾動;長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並且相對的兩個面相等;球體從任一方向看上去都是圓的,並且可以任意滾動;圓柱體的上下兩個面是一樣大的圓形,中間上下一樣粗,把它平放在一個平面上,會前後滾動,像一根柱子。在接觸了立體圖形以後,知道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區別,平面圖形只有長短、寬窄,幾何體有長短、寬窄和高低(厚薄)。這一階段的孩子會將一個實物分為相等的2份或4份,知道分後的每一份後比原來的實物小,2份或4份合起來仍是原來的實物。 關於空間方位,5—6歲的孩子已能完全辨別上下、前後方位,在此基礎上開始認識左右,先能區分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以自身為中心來辨別物體與自身的左右關係,然後逐漸過渡到以客體為中心來辨別客體與客體的左右關係,如電視機左邊的椅子,書桌右邊的那幅畫。這一階段的孩子開始學習按指示向左向右運動。然而,左右方位關係相當複雜,特別是以客體為中心辨別左右關係對孩子來說,尤為困難,不易掌握。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次重複使用左右方位概念,而不要經常使用模糊的概念,如“把你旁邊的籃子拿過來”,應改為“把你左邊的籃子拿過來”。重複使用有助於孩子掌握方位概念。 83.為什麼別的孩子能認識菱形、平行四邊形,我的孩子卻學不會? 出現這一現象,並不奇怪。至於為什麼有的孩子能認識菱形和平行四邊形,你的孩子卻不能呢?我想,有兩點值得考慮: 其一,孩子學習幾何形體的能力存在個體差異。如上所述,我們介紹的是某一年齡階段孩子發展的一般水平,在同一階段不同的孩子發展的水平也存在個體差異,有的孩子會發展得快一些,有的孩子會相對慢一些,對於發展快的孩子,除了讓他掌握這一階段大多數孩子所應掌握的圖形以外,還能認識一些其他的幾何圖形,如菱形、平行四邊形等,對於發展稍慢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在能力許可範圍內認識有限的圖形,還有一些孩子甚至不能掌握那些一般孩子都可以掌握的圖形。孩子學習幾何形體能力存在的客觀差異性決定了認識內容多少的差異性,也決定了主觀努力的有限性,因此,千萬不要強迫他,指責他,這樣會讓孩子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從心理上抵制數學學習。 其二,兒童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和他們的生活經驗關係很大。如果你在生活中經常注意引導孩子觀察諸如菱形、平行四邊形等形狀,並結合比較它們與正方形、長方形的不同,孩子也會慢慢地認識這些圖形。 84.怎樣幫孩子區分幾何圖形體與幾何體? 在認識幾何圖形時,孩子通常會用形來稱呼物體,如正方形的櫃子,圓形玩具等,這表明此時孩子還常常把幾何圖形與幾何體相混淆,還不能區分形與體。在教孩子認識幾何體時,對幾何圖形和幾何體作出區分是一重要內容。簡單地說,幾何體與幾何圖形的區別在於幾何體有長短、寬窄和高低,是三維立體圖形,幾何圖形只有長短和寬窄,是二維圖形。將平面圖形與相應的幾何體比較既加深了對平面圖形的認識,又突出了幾何體的特徵,幫助孩子克服將平面圖形與幾何體混淆的現象。還以教孩子區分正方體與正方形為例加以說明。教孩子認識正方體時,可以用一塊正方體的積木和一塊與正方體的面等大的紙做比較。讓孩子先回憶以下正方形的特徵,再比較它與正方體的不同。向孩子指出正方形有一個面,它有長和寬;讓孩子數一數正方體有幾個面,並在每一個面上用一個數位作標記,得出一共有6個面,再讓孩子比較6個面的大小,可以用等大的正方形做參照,讓孩子發現,原來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把正方形和正方體放置於一水平面上,讓孩子來發現正方體除了有長和寬以外,還有高,再讓孩子用食指沿著正方形和正方體的棱移動,親自感受正方形和正方體的區別,清楚長、寬、高具體指什麼,學會以此來辨別幾何圖形與幾何體。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練習製作幾何體。如:給孩子提供一張塗有6種顏色十字型硬紙片和膠水,請孩子製作成一個用來裝巧克力的彩色盒子。在製作的過程中讓孩子具體形象地感知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是一樣大的正方形。 85.怎樣幫孩子認識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 在幫助孩子認識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體時,通常有這樣一些共同的方法: 第一,讓孩子有機會充分地運用多種感官感知幾何體的特徵。以認識圓柱體為例,先給孩子一個圓柱體的飲料罐,或別的物品,讓孩子自由地觀察、觸摸和擺放,並思考它是什麼樣子的?像我們見到過的什麼物體?摸上去有什麼感覺?從不同的方向把它放在桌子上會怎樣?它的兩端是什麼形狀?它叫什麼名字?等問題。然後,和孩子一起邊觀察邊討論,使孩子認識到像飲料罐這樣,兩端有兩個一樣大小的圓形,中間一樣粗細,在桌面上只可以在一個方向(或前後或左右方向)滾動,看上去像一根柱子的形狀就叫做圓柱體。 第二,可以在比較平面圖形與幾何體以及幾何體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的過程中來幫助孩子認識幾何體的特徵。如還以圓柱體為例,在認識圓柱體時,可以把圓柱體與球體作一比較。給孩子提供圓柱體與球體的兩個玩具,讓孩子隨意擺弄,思考圓柱體是不是球體?孩子可能會說不是,也可能會說是的,然後家長要啟發孩子從不同的方向看圓柱體和球體,看它們看到的形狀是否一樣,孩子會發現無論從哪邊看球體,看到的都是圓形,而圓柱體則不是哪邊都是圓形;啟發孩子觀察球體與圓柱體滾動的方向,引導孩子發現球體可以向任一方向滾動,而圓柱體放平之後就不能滾動了。經過這樣的比較,孩子會發現球體與圓柱體的異同,從而加深對圓柱體特徵的瞭解。 第三,通過操作探索幾何體的特徵。讓孩子親手製作一些幾何體,在製作的過程中具體形象地感知幾何體的特徵,再用語言概括地表達出來。如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兩個一樣大小的硬圓片紙,一張長方形的顏色紙,先讓孩子看看手上有些什麼圖形,比比兩個圓的大小等,然後請孩子把它們粘成圓柱體,粘成後,再來分析一下圓柱體的特徵。 第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各種遊戲中鞏固對幾何形體的特徵。如媽媽在做麵條時,可以給孩子一塊麵團,要孩子捏出各種形狀的物體;孩子在玩積木時,會感知到幾何體之間的不同,球體無論從哪個方向都壘不起來,圓柱體在一個方向上可以壘起來,正方體和長方體在任一方向上都可以壘起來,等等。 對其他各種幾何體的認識,也都可以採用以上的方法。 86.要不要教孩子“面積”和“體積”的概念? 任何物體都佔據著一定的空間,都有一定的面積和體積,都有大小之分。在教孩子認識幾何形體時,“面積”和“體積”是兩個不可回避的概念,如一個正方形可以分為兩個三角形或四個三角形,分得的三角形比原來的正方形小,四個小三角形合起來還是一個大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可以分為兩個小長方形或四個小長方形,分成的長方形比原來的長方形小,四個小長方形合起來還是原來的大長方形。一個大圓柱體茶杯裝的水可以分到幾個小圓柱體茶杯中,幾個小圓柱體茶杯的水合起來可以裝滿一個大圓柱體的茶杯。面積與體積是幾何形體的基本特徵之一,無論我們想或不想,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這個問題。因此,這個問題的關鍵之處不在於教不教孩子認識面積與體積,而是怎樣教和教到什麼程度的問題。我們認為,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我們不能教給他們什麼是面積什麼是體積等抽象的概念,更無法讓孩子理解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以高,圓柱體的體積等於圓的面積乘以高除以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較兩個物體的大小,經常使用大小多少的概念,把面積和體積概念具體化,如大蘋果、小桌子、小碗、把饅頭掰成兩個小塊,把飲料從大瓶子分到小杯子裏,一人一杯等,可以選用一些自然的量具對面積和體積進行測量,如用書作為量具測量桌子的面積,用小杯測量大杯能盛多少小杯的水等,這樣,儘管孩子不能說出“面積”“體積”的詞語,不知道什麼叫做“面積”,什麼叫做“體積”。但是,事實上,孩子已經能夠理解了“面積”和“體積”的內涵。因此,家長不是把面積和體積的概念教給孩子,而是讓孩子體驗到面積和體積的含義。 87.為什麼孩子能說出自己的左右,卻不能說出別人的左右? 左右方位辨別標準的模糊性,決定了左右方位概念本身的複雜性,也決定了孩子掌握左右方位概念的艱難性,能說出自己的左右和能說出別人的左右相比,能說出別人的左右就更為複雜,對孩子來講,掌握起來難度更高。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性,即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不能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如一個玩具放在孩子的右側,若媽媽說放在自己的左側,孩子會納悶“玩具明明是在我的右側,怎麼又說在左側呢?”無論媽媽怎麼講,孩子始終堅信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同時,否定媽媽的判斷的正確性。從孩子的質疑中可見,孩子在同時考慮自己的判斷和媽媽的判斷時,已經完全模糊了判斷左右的參照物,左右概念在孩子眼中是相對於自己的絕對概念,孩子的困惑就在於我沒變,玩具沒變,怎麼左右位置關係卻發生變化了呢?因此,如何使孩子意識到兩個判斷的參照物不同,克服並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特點,學會從別人的立場上來思考問題,發展思維的相對性便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也知道這一階段孩子出於具體形象水平,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因此,對於他們來講,缺乏經驗的理論本身就是蒼白無力的,任何空洞的講解也是無助的。因此,家長需要在具體水平上幫助孩子通過自己位置的親自轉換來體驗左右方位的相對性,逐漸地在遇到同樣的問題時,能夠在頭腦中自動上演這種轉換過程,最後能快速地進行轉換,從而抽象概括出左右方位的相對性。例如,就上面的問題,玩具在孩子的右側,可以先讓孩子在右側的手上做個標記,然後讓孩子轉移身體大約180度,和媽媽在同一方向上,再看看此時玩具在自己的哪一側,孩子會發現玩具現在在自己的左側,也在媽媽的左側,當再轉回到原來的方向上時,玩具又在自己的右側。多次重複類似的活動,孩子就能夠擺脫“自我為中心”的思維習慣,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對性。 數理邏輯經驗 88.為什麼孩子說“紅花多、花少”? 5朵紅花,3朵黃花,當你問紅花多還中花多,孩子的答案常常會出錯。生活中經常會有類似的現象困擾著家長,家長一般會認為孩子是數數環節發生了錯誤,就一味地機械地要孩子記住:“告訴你是花多,紅花少。”可是您是否想過:“為什麼孩子有這個答案呢? 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各類不同的物體,他們都具有某種屬性或特徵,如果將具有同樣屬性或特徵的物體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物體群,每類物體就是一個集合,如一群人、一把筷子、一盒積木,每一個集合所包含的數目是不同的,例如“花”是一個大集合,而紅花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它的子集。研究表明,5歲左右的兒童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剛開始萌芽,當問孩子“紅花多,還是花多時”,他們所看到的是紅花,而花則包含了紅花、黃花這點對兒童來說顯得抽象了,所以兒童多數回答的是紅花多。對集與子集的包含關係,兒童需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才能理解的。3—6歲的兒童能感知到集合的界限,但還缺乏對集合裏所有元素的精確知覺,對集合和子集的關係、整體和部分的關係還未理解,不知道集合大於子集、整體大於部分。我國有人對3—7歲兒童理解包含關係能力作過實驗比較。他們把三隻小豬都背著救生圈並排放著,其中有兩隻穿著紅褲衩,問兒童:“背救生圈的小豬多還是穿紅褲衩的小豬多?”結果,4歲兒童回答正確的人數為5%,他們還不能理解集與子集的包含關係。5歲兒童回答正確的達45%,說明他們能初步理解,但準確率還不高。6歲兒童對集與子集包含關係的理解從5歲時的45%上升到65%,說明兒童對集與子集包含關係的理解逐步在提高。 89.孩子說“三頭牛加五個人等於八”對嗎?我該怎麼解釋? “三頭牛加五個人等於八”單純的數位相加,答案似乎是對的,但它不僅僅是一個數量關係問題,它還滲透類的概念問題。在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屬性和特徵的物體,如果將具有同樣屬性或特徵的物體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類”。如將梨子、蘋果、香蕉等放在一起,總稱為水果;把老虎、大象、獅子等歸在一起,總稱為動物。可見,在“三頭牛加五個人等於八”這句話中,牛屬於是動物類,而人屬於人類。因此,他們屬於兩個不同的類,把兩個不同類的物體相加就是錯誤的。作為家長,一方面應該告訴孩子,牛是動物,不能和人歸在一起。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應加強幼兒對類概念的理解,通過分類活動,如引導幼兒給物體分類,自己確定分類標準後自由分類,並用語言表達“為什麼要把它們放在一起”,引導幼兒在分類過程中初步理解類與子類的關係。 90.怎樣引導孩子從不同角度給一組物體分類? 不知你有沒有留意,在你和孩子一塊遊戲時,請孩子拿一塊方積木給你,孩子會很快的將其放在你的手中;請孩子拿一塊大的正方形積木給你,他需要費一些時間,有可能交給你的還不是你說的大的正方形積木。這一現象並不奇怪,孩子年齡小,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大的、正方形的)給一組物體分類對他來說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樣一個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不經意的指示,則需要孩子經過記憶、分析、尋找、判斷、分類、搜取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所以,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完成這樣一個對他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的分類活動,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 1.應注意分類材料的差異性:孩子生性活潑、常常把自己的房間玩得亂七八糟,父母會請孩子把房間的物品分類收拾好,可孩子會感到無出下手。分類材料差異越多,兒童分類難度越大,作為成人要有意識把握好材料的差異性,做到有利於兒童進行分類活動,有利於思維的發展。如:積木遊戲時,材料中必須有大正方形積木、小正方形積木、大的非正方形的積木(如大的三角形的、大的圓形的等)至少有三種,這才有利於兒童正確分類。 2.鼓勵孩子聽清、記住分類標準:由於孩子年齡小,有時在分類過程中注意力不夠集中,會忘記成人的指令。開始時,成人可以跟隨孩子,在尋找時提醒孩子按兩種特徵分類,孩子分好後應大力讚賞、樹立其信心。經過一段時間,可請孩子重複成人的指令,幫助孩子加深記憶,從而順利完成活動。 3.啟發兒童仔細觀察,獨立思考: 面對分類材料,成人要啟發兒童仔細觀察,分辨分類物件的特徵,從中搜取出符合指令特徵的物體,在思考時可引導孩子按特徵逐一篩選。如玩積木一例中,可先找大的積木;再在其中挑選正方形積木,或先找正方形積木,再在其中挑選大的…… 不管怎樣,在孩子活動過程中不斷鼓勵,激發孩子的積極性是幫助孩子完成活動的重要因素。 91.怎樣引導孩子按照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來排序? 4-5歲的孩子對時間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感知,例如玩遊戲扮演娃娃家的爸爸、媽媽時,知道早晨去上班,晚上回家吃晚飯,夜晚讓娃娃睡覺,星期天帶娃娃去公園遊玩……。在孩子已有的認知時間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按照生活中的事件發生先後順序來排序,則有助於促進孩子時間順序認知的發展。家長在引導孩子時應有意識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選取的生活中的事件應是孩子熟悉的、親身經歷的、感覺得到的。家長可以先將一天中早上、中午、晚上的典型事件畫在圖上供孩子排列先後次序。 2、選取的事件順序應由近及遠,由短週期到長週期,家長可先由一天中的事件發展到一周之內的時序,最後發展到對一年之內季節的認識。 引導孩子按照生活中的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後來排序,既能幫助孩子認識時序,又可以加強孩子對序列的感知和理解,一舉兩得,家長們何樂而不為之呢? 92.“小紅比小明高,小紅比小強矮……”,孩子為什麼說不出誰是三個人中最高的? 也許對孩子來說,你的“比高矮”的問題和“a>b、ab、a

體驗科學 打造高IQ寶寶

2006年03月10日
公開
66

「哇!從小就逼著孩子學習科學概念,會不會太強人所難啦?」家長別誤會了,科學概念的啟蒙,旨在啟發孩子對科學的好奇心、求知慾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目的是要讓孩子“體驗”科學,而非真的認識科學。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個充滿疑問的“好奇寶寶”!怎麼說呢?原來寶寶出生之後,就會透過不斷地探索來增強其天生的好奇心及學習精神。瞧!他鬼靈精怪的小眼睛不停地轉啊轉就是再探索世界囉!透過每一次尋找答案的有趣過程,可以使孩子更認真地投入下一次的探索活動及學習機會,並從中獲得知識。 而科學概念的啟蒙也是探索知識的必經過程唷!吳鳳技術學院幼兒保育學系助理教授賴羿蓉說,首先要澄清一個觀念,啟蒙孩子的科學概念並不是真的要“逼”孩子學習科學,或是提前學習科學概念;而是要啟蒙孩子探索科學及找答案的興趣。 啟發科學概念 培養好奇寶寶! 科學啟蒙的重點並不是在科學理論的學習上!賴羿蓉強調,家長應有效地運用幼兒的好奇心及探索精神,隨著幼兒認知概念及肢體動作發展,規畫合適的學習環境;透過與科學相關的學習刺激,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與對科學的興趣,累積孩子的科學經驗,進而提升孩子推理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好奇寶寶!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讓孩子成為一名科學家,而是藉由體驗科學遊戲來強化孩子的好奇心、探索的興趣,及敏銳的觀察力,以為未來的學習預做準備,建立“如何學習的基礎”。 *解決問題效率100%! 其次,透過科學遊戲更能啟發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諸如:先與孩子一同進行一個科學遊戲,然後不斷地拋出問題,讓好奇寶寶自己去探索、去找答案,藉以養成孩子邏輯思考及分類、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勇於面對問題、接受挫敗,並能享受獲得答案的喜悅。 當然,問題並不一定要有標準答案,重點是孩子的邏輯推理是否合理,期間家長應著重在開發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樂於思考、喜愛靠自己的能力來獲得答案。 *增加自然世界的知識! 學習自然科學是讓孩子認識大自然奧妙最有效率的方式!透過種種有趣又好玩的科學遊戲,可以激發孩子對自然世界的興趣,並從中獲得相關的經驗,自然地發展出科學興趣。 2∼4歲寶寶科學概念發展 「想讓孩子玩科學遊戲,又擔心太早,到底該怎麼知道寶寶的科學概念發展已經成熟了呢?」賴羿蓉指出,每個寶寶的科學概念發展狀況並不太一樣。因此,家長別老是愛拿自己的孩子與同儕相比較。孩子的科學概念發展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還需視其概念及肢體發展情形才能判斷。不過,大致上來說,寶寶的平均發展特徵如下: A、2∼3歲發展特徵 * 可以透過直接且具體的活動來學習科學概念。 * 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及興趣,但注意力極短暫。 * 喜歡具有選擇性的自我引導活動。 * 喜歡重複進行某一項行為,如:在杯子裡加水、倒掉,再重複進行。 * 會觀察、模仿成人的行為,但通常不會直接與人互動。 * 會偷偷地拿別人的玩具,或是將自己的東西藏起來,不願意與他人分享。 * 知道的比能表達的多。 * 非常依賴自身的相關經驗來獲得知識。 * 需要家長提供規範、訂定相關行為限制,並協助解決衝突。 啟蒙小幫手: * 簡單的小道具最能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了。媽咪可以利用與科學相關的遊戲、童謠及手指謠來協助寶寶學習。 * 為了刺激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及提升學習興趣,媽咪可多設計一些身體活動,及運用感官來探索的遊戲。 * 給孩子一些學習工具,讓孩子盡情地發揮想像力,有時孩子操作工具的模式,會令你意想不到唷! * 不要太心急,避免不斷地催促孩子,要讓孩子有足夠的探索時間。 * 讓孩子多說話,就算孩子說的慢也要耐心地引導,以提供其更多的語言表達機會。 B、3∼4歲發展特徵 * 開始有目的地探索及實驗,並期待努力的成果。 * 喜歡身體的活動及感官的探索。 * 喜歡由成人主導的短暫科學經驗,但當活動由自己主導時,效果會更豐碩。 * 喜愛發問,老是追著人問:『為什麼…?』但對答案不一定能融會貫通,僅能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 * 語言技巧快速發展,此時的寶寶已經能連結並討論事件囉!但在發音及條理的思考上會有困難。我們常會發現此時期的寶寶常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壓力大或是太過興奮時。 * 進行有意義的活動情境時,寶寶的學習效果會更棒。 啟蒙小幫手: * 媽咪可給予充足的探索時間,且不隨便打斷寶寶的活動。此時不妨利用觀察紀錄表,來協助寶寶進行探索。 * 應用書籍及多媒體教學來營造更多元的學習環境;最好是與孩子的生活相關的主題,如此效果較佳。 * 媽咪僅是引導者,最好讓寶寶透過自主性地探索活動來獲得相關知識。 * 當寶寶開始不斷問『為什麼』的時候,也別嫌他煩,因為這代表著他想了解因果關係了!媽咪可藉由簡單的討論方式來引導寶寶。 * 當寶寶無法清楚地表達時,家長不妨代為翻譯孩子的童言童語。 啟蒙之前,營造安全的空間 採訪�陳雯琪 諮詢�吳鳳技術學院幼兒保育學系助理教授 賴羿蓉 參考資料�幼兒科學課程設計:多元智能與學習環取向�高等教育出版 (詳文請見2006年一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協助幼兒面對恐懼

2006年03月09日
公開
50

4歲以前的幼兒以視、聽覺上的恐懼較多,如怕黑暗、大聲等,隨著年齡增加,逐漸轉變為現實性、具體性的恐懼,如身體上的傷害、危險、怕媽媽不回家,4-6歲想像力增強,使孩子創造了幻想世界,而幻想世界中有許多令人害怕的事物。  另外,孩子害怕的反應也會受大人、學校、電視媒體的影響,如媽媽看到狗會大叫,那麼小孩也會模仿而害怕狗,看到同學被老師處罰,心裏擔心自己也會被老師處罰;聽了鬼故事,晚上做噩夢。  此外,害怕的反應也可能源自不好的經驗影響,如父母恐嚇孩子不乖的話叫警察捉走、看醫師打針會痛,以後只要看到穿白衣服的醫生或護士便哭。  家長要如何協助孩子度過此一階段呢?  1.瞭解原因:找出害怕的原因,並協助孩子說出來。  2.告知事實的真相:有時候孩子因所知有限,不了解而害怕,如不知道為何吸塵器會有「很大」的聲音,可以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告訴他,並且示範讓孩子知道真相。  3.接納及傾聽孩子的聲音:亦可藉畫圖、角色扮演、說故事或相關畫畫,引導孩子說出內心恐懼,並找出解決的方法。  4.給予安全感的保證:讓孩子知道爸媽會保護他,若有信仰亦可藉由「神」來保護他趕走怪物。  5.大人的態度:避免以恐嚇暗示小孩停止害怕的行為;大人亦可分享自己小時候的害怕及示範自己如何克服。  6.行為治療:系統減敏感法(如孩子怕狗,先以圖片或娃娃等較低威脅性事物讓孩子接觸,再逐漸增長面對時間);放鬆訓練(深呼吸,腹式呼吸);轉移注意力:出現害怕時,將注意力轉移至喜歡的事物上;連結愉快的經驗:醫院中最常用看完醫師給貼紙的方法。  7.遊戲方法:家長與孩子,可以一同玩抓鬼影子的遊戲,協助怕鬼、怕黑暗的小孩;可教導孩子再做一個夢,把怪物趕走;可玩吹氣球及氣球爆炸的遊戲,協助怕聲音的小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許多的害怕與恐懼,只要你細心觀察,接納傾聽,冷靜陪伴,適當引導,即可協助孩子度過此一階段,若您的孩子的害怕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持續超過6個月以上,則需尋求專業的協助了。 【摘自2003/03/02 聯合報�作者:林幼青】 (本文作者為國泰醫院兒童臨床心理師)

數學教育問題2

2006年03月08日
公開
73

為什麼沒有星期八? 這是一個涉及到時間概念的週期性的問題。孩子提出這一問題可能是由於他們對自然數的排列順序有了一定經驗,且把星期日當作了星期七,深信7的後面應該是8,而後產生出疑問:“為什麼沒有星期八”。給3—4歲孩子做解釋時,如果和他們談論曆法,也許過於複雜和理性化,你一定也有這樣的顧慮才感到為難對嗎?那麼,我這裏有兩個建議也許能幫你在孩子面前解個圍。 第一,孩子的心靈是一個充滿好奇和幻想的世界,在他們尚且無力理解超越他們接受能力的知識時,童話傳說也許最能滿足這一年齡孩子的求知欲。儘管孩子也知道童話不是真的,但是他們卻樂於接受這樣的一種解釋。有一則故事《星期媽媽和她的七個孩子》(詳見附錄)可以講給你的孩子聽,讓他(她)瞭解一周七天的排列和輪回規律,並讓他(她)自己琢磨一下為什麼沒有星期八。也許,你會為終究沒有給孩子做出科學的解釋而擔心。不過,就這個問題來說,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當孩子逐漸長大進入學齡期後,他們的知識面也將會隨之擴展,同時他們也會有能力分辨童話傳說中人們的想像和真實的曆法規定之間的區別。到那時候,孩子就能自己找到兒時的問題答案了。 第二,除了上面的辦法,你還可以通過引導孩子觀察白天黑夜的輪回、季節的輪回、日落日升、月圓月闋、潮漲潮落等自然現象,來幫助孩子理解輪回現象,從而引申到記載時間的輪回。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在一個星期輪盤(如圖7所示)上做白天和夜晚的記錄,輪盤中的一格就代表一天,到了白天就貼一個太陽,到了晚上就貼一個月亮。你剪出來,讓他(她)來貼,每天早晚各貼一次。當一周七天的格子都貼滿時,就需要更換一個新的輪盤來貼,借此說明一周的輪回結束,新的一周即將開始。這樣孩子也能領悟到:原來星期八就是第二周的星期一,不過人們不習慣那麼叫罷了。 附:故事:《星期媽媽和她的孩子》 天宮裏有一位美麗且做事認真的星期媽媽專管安排每一天的周曆。她派她的七個孩子——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每人輪流值一天班,輪到誰值班,那一天就用誰的名字來表示。 七個姐妹按順序排成隊,每人值一天班,日子過得平平淡淡。 有一回,星期二和星期三悄悄商量:“咱倆長得挺像的,換著值一天班吧。”這下可亂套了。星期三的火車,提前一天就開走了,許多人沒趕上車誤了大事。本來星期二就要動手術的病人,雖然疼得哇哇大叫,卻只能躺在床上等。星期六也挺調皮的,她伸出長腳,把星期五鉤到自己後面去了。孩子們可開心了,紛紛從學校回家,不上課了。星期日愛睡覺,輪到她值班時,常常四腳朝天睡大覺,直到星期一來接班了,她還不樂意呢。星期媽媽知道這些事後很生氣,這樣下去可不行,她把七姐妹召集到一起,把人間發生的事情講給七姐妹聽,要求誰也不許搗亂,好好按順序值班。 這以後七姐妹再沒敢馬虎過,日子又變得正常而有規律了。 39. 怎樣教3-4歲兒童認識時間? 教孩子認識時間,可以發展孩子的時間知覺,引導他們建立時間的觀念,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具有重要意義。但時間對於3—4歲的孩子來說真是一個很抽象很模糊的概念,它不象孩子玩的玩具那麼有形有色,也不象孩子吃的點心那麼有滋有味。摸不著看不見,難怪我們常常會感到犯難。 其實,3—4歲孩子雖然不能建立年、月、日、時、分、秒等時間概念,但對一些籠統的並不十分確定的表示時間的辭彙還是能夠理解的,例如表示時間段的:“早上”、“晚上”;表示時態的:“以前”、“正在”、“後來”;表示時間長短或先後的:“很久很久”、“一會兒”、“先……後來……”等。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都與一定的事件緊密聯繫在一塊,因此,你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事件來引導孩子學習和領會: 早上孩子起床的時候,可讓孩子去看看天氣,用“今天天氣……”向家人報告;再讓他(她)觀察一下一家人早上都在忙什麼,用“早上爸爸在……,早上媽媽在……,早上寶寶在……”進行表述;在去幼稚園的路上,也可讓孩子說一說,早上都見到了誰,聽到了什麼。早上爸爸媽媽要去哪里,寶寶要去哪里?等。到了晚上,讓孩子用“今天在幼稚園……”向家人說一說白天幼稚園的生活。還可以用“晚上,爸爸媽媽在……”“晚上,寶寶要……”來表述家庭晚間的生活。 在孩子的讀物中,一些文學作品是孩子百聽不厭的。有許多故事的開頭都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這樣的句式,你可以提醒孩子注意這樣的時間交代,幫助孩子理解這些句式所指的時間含義。講完一個故事,可問問孩子故事的情節發展線索,引導孩子用“故事開頭是……後來……最後……”來進行復述。 孩子在獨自玩耍,到了該吃飯或該洗簌的時候,你可以提醒孩子:還有一會兒就該……,或問問孩子:下面的時間,我們該幹什麼了?孩子自然就會意識到特定事件的時間要求,同時也會慢慢建立起到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的時間觀念。 另外你還可以用一些簡便的方法來教孩子掌握時間。例如,在電子鐘的8點位置貼一個標記,告訴孩子:如果白天短針指著標記時,寶寶就該走到幼稚園了。如果晚上短針指著標記時,寶寶就該向大家道晚安去睡覺了。有一位朋友曾告訴我,她的孩子原先每次刷牙都是馬馬乎乎地把牙刷伸進嘴裏搗鼓兩下就算完事。後來她就在孩子刷牙時擺上一隻三分鐘才能漏完的沙漏,要求孩子在沙漏沒漏完之前,不能草草結束刷牙,那孩子於是學會了控制刷牙的時間。 以上這些方法,都能幫助你的孩子認識時間,你不妨也試試? 幾何與空間 40. 3-4歲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有關幾何形體與空間的知識? 幾何形體可以分為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3、4歲的孩子還不能認識立體圖形,僅能認識一些簡單的平面圖形,如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他們能從一堆物體、卡片或從環境中找出與範例相同的圖形,能按口頭指示取出相應的圖形卡片或實物,並能說出自己拿到的圖形叫什麼名字,或知道自己看到的、拿到的實物是什麼形狀,能對這三種圖形或三種形狀的實物進行正確的分類,並能用筆粗略畫出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用麵團、橡皮泥或泥巴捏出這三種圖形的具有不同象徵意義的實物。除此之外,這一階段的孩子絕大多數都能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半圓形、橢圓形、甚至梯形、菱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在內的圖形做到正確地配對,即按範例取出相同的圖形。 關於空間方位知識,3、4歲的孩子能夠區分並說出自己身體部位的上下方位和在自己以自己為中心的物體的上下方位,而且也能夠區分和說出以客體為中心的上下方位,並能做出相應的向上、向下的動作。如頭在上,腳在下;身子在上,腿在下;天在上,地在下;杯子放在桌子上,玩具放在桌子下;向上舉起雙臂,向下蹲兩次等。這一階段的孩子也逐漸開始學習辨別前後方位,但是他們所能理解的空間方位的區域十分有限,僅限於直接感知的範圍內,如自己身體部位的前後方位,緊挨自己或靠近自己身體的物體的前後方位,離自己不太遠且正對著自己身體的物體的前後方位等等,對於不是正對自己身體的物體,他們就不能正確地辨別了,即對於在自己左前方的物體,孩子不認為它在自己的前方,也表達不出它究竟在什麼方位;在離自己較遠的前方的物體,孩子也不能正確地說出它的方位。 41. 怎樣教孩子認識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 3-4歲的孩子,可以教他們認識一些基本圖形的特徵,如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應讓孩子充分運用視覺、觸覺、動覺感知圖形,讓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體驗圖形的基本特徵以及圖形之間的差異,如給孩子提供厚度可以忽略不記的類似於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實物,讓孩子試著滾動這些實物,會發現圓形可以順著輪廓線滾動,三角形和正方形則不能;用手觸摸,會發現圓形的邊是光滑的,而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四周都有棱角等圖形的典型特徵。 第二,通過圖形與圖形的比較來認識圖形。在對圖形與圖形的觀察比較中,讓孩子區別不同圖形的特徵,從而認識新的圖形,這是在已經認識的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比較相似圖形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比較中掌握新的圖形名稱和特徵。如在孩子已經掌握了圓形之後,在教孩子認識三角形時,可以把三角形與圓形相比較,突出三角形的邊與角的特徵;在孩子認識了三角形後,在學習正方形時,就可以把正方形與三角形相比較,突出正方形有四條邊四個角的特徵。 第三,在孩子充分獲得對圖形的感知和學會命名之後,應進一步讓孩子掌握圖形的基本特徵。給孩子提供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擺放形式的圖形,讓孩子以形狀為標準進行分類,並說出理由。家長也可以向孩子質疑“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或家長直接取出1個鈍角三角形和1個等腰三角形,問孩子“這兩個圖形看上去並不一樣,不只是大小不一樣,它們的樣子也不一樣,你為什麼把它們放在一起?”等,啟發孩子用語言表述理由,初步抽象出圖形的基本特徵。 第四,在教孩子認識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時,應儘量與孩子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繫。讓孩子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東西類似於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如紐扣、鏡子、盤子、杯蓋等像圓形;手帕、圍巾、餅乾等像正方形;紅領巾、三角旗、三角圍巾、三角尺等像三角形。 42. 孩子把圓形說成是“皮球”,我要不要糾正它他,讓他說出正確的名稱呢? 有一位元家長在教孩子認識圓形時,在紙上畫了一個圓形,問孩子這是什麼?孩子回答是“皮球”。家長告訴孩子這不是皮球,是圓形。後來,他給孩子提供了小圓卡片,問孩子這是什麼?孩子說是“皮球”,他對孩子搖搖頭,並說:這不是皮球,你看它到底是什麼?孩子說是“餅乾”,他又一次告訴孩子這是圓形,但是,後來孩子還是重複同樣的錯誤。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正反映了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認識幾何圖形方面的特點。如前所述,幾何圖形是對客觀物體形狀的抽象與概括,它源於具體的事物又高於具體的事物。孩子把圓形說成是皮球或餅乾,正是其思維具體形象性的體現。在他看到圓形時頭腦中出現的卻是他曾感知過的物體的形象。隨著孩子感知的圓形實物越來越多,在成人的幫助下,會逐漸剝離具體形象的非本質特徵的干擾,抽象概括出圓形的基本特徵來,並能正確命名。國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孩子對幾何形體的認識與客觀事物中物體形狀的聯繫方面,經過了一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是:幾何形體與實物等同——幾何形體與實物作比較——幾何形體作為區分物體形狀的標準。幾何形體與實物等同是將幾何形體理解為日常的玩具或物體,並按照他們所熟悉的物體名稱命名幾何形體。如把圓形叫做“皮球”“太陽“;把正方形叫做”手絹”;把三角形叫做“紅領巾”;把圓柱體稱為“茶杯”“管子”等,這實際上反映了孩子尚未完全認識有關的幾何形體,還沒有達到正確指認和命名有關幾何形體的水平。在成人的教育影響下,孩子對圖形的知覺逐步改善,開始比較圖形與實物,如圓形像“盤子”,三角形像“紅領巾”。這種比較性的稱呼是在孩子正確認識和掌握了幾何形體名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且是從形體出發對照實物形狀作出比較的結果。最後,孩子把幾何形體作為區分實物形狀的標準,如此時孩子能說出盤子、碟子是圓形的,皮球、蘋果是球體,按形體選出相應的物體。 這位家長所遇到的問題,即孩子把幾何形體與實物相混淆,實際上反映了孩子頭腦中還未建立起有關幾何形體的概念,因而也就無法說出成人所期望的答案。其實,家長不要刻意地去糾正孩子的所謂的錯誤,而應該幫助孩子建立對圓形概念的認識,在這一問題解決之後,話語上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43. 孩子把字典說成是“長方形”,我要不要糾正他,告訴他這是“長方體”呢? 兒童把立體圖形說成是平面的圖形,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且不說幼兒,即使是成人也經常會採用這樣的表述。這可能是我們的語言習慣問題,只是大家心照不宣,不妨礙交流,也就不會去做文字追究。但是,從幾何形體概念形成的角度來說,這樣混淆會不會影響孩子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呢?我們又該如何教孩子呢? 眾所周知,“形”和“體”是兩個既不相同又相互聯繫的幾何概念。形本身附著於體,是構成體的一部分。在周圍的世界中,我們絕對找不出有形而無體的物體,也就是說,世間的萬物都是以體的形式存在,這就給家長教孩子認識幾何圖形時選擇原形或範例帶來了困難。為了體現形是二維空間幾何,家長在教孩子認識幾何圖形時,常常選擇厚度可以忽略不記的物體來進行,如,認識圓形時就選用薄餅幹、餃子皮等等,事實上,這些“圖形”都是體。因此,孩子最初會用幾何圖形的名稱來稱呼實物,特別是用平面圖形的名稱來稱呼實物,如指著字典喊“長方形”的書,也就不奇怪了。 至於成人要不要糾正孩子的“錯誤”,我們認為應該區別對待。對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說,他們還沒有形成立體圖形的概念,就不必硬要教給他長方體的概念。否則,孩子反而會搞不清楚,連長方形究竟是什麼也不知道了。等到孩子長大以後(6歲以後),他能夠區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時候,我們再來把幾何圖形與幾何體作一比較,讓孩子辨清他們的區別和聯繫,就容易得多了。 44. 要不要教孩子認識各種三角形? 當我們教孩子認識圖形(如認識三角形)的時候,要不要教他們認識各種三角形呢? 按不同的標準劃分,三角形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以邊的長短為標準,三角形可以劃分為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邊三角形;以角的大小為標準,三角形可以劃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以三角形的擺放方式為標準,可以劃分為尖朝上的三角形、尖朝下的三角形等。幼兒有沒有必要認識這麼多的三角形呢? 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要讓幼兒認識各種三角形、知道什麼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名稱,而是要幫助幼兒克服具體形象對幼兒形成“三角形”概念的干擾。 通常,我們在教孩子認識三角形時,會選用尖角朝上的等邊三角形做原形,來幫助孩子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即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但是,由於孩子的思維具有具體性和刻板性,他們往往會認定只有這種形狀的三角形才是三角形,而別的類型的三角形則都不是三角形。這是對三角形內涵認識的窄化。因此,在教孩子認識三角形時,有必要給孩子提供三角形的多種變式,所謂變式,是指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組織感性材料,使非本質要素變異,突出事物本質特徵的方法。它可以幫助孩子更準確地掌握概念。例如,在認識三角形時,既要提供標準形式的三角形,也要提供非標準形式的三角形,即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尖朝下的三角形等,幫助孩子認識這些圖形儘管長得有些不象,但它們都是三角形。在對各種各樣三角形變式的認識中,逐漸地區分本質因素和非本質因素,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本質特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45. 3-4歲兒童除了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是否可以再教他認識其他的圖形?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3-4歲的兒童能夠認識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的特徵。很多家長發現,這對於3、4歲的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那麼,除了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外,是否可以再教他認識其他的圖形呢?答案是肯定的。 兒童最容易認識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圖形,這是兒童幾何概念發展的一般規律。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圖形的特徵比較明顯,易於為兒童掌握,同時它們在兒童的生活中比較常見。 但這並不是說兒童就沒有可能認識其他的幾何圖形。其實,兒童的學習潛力是很大的。只要家長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積極加以引導,完全可以幫助兒童認識更多的幾何圖形。 在這裏,需要提醒家長的是: 首先,對幾何圖形的認識,要建立在兒童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可以在生活中滲透幾何圖形的認識,而不可專門地教他們認識。例如,我們可以在散步的時候,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環境,和他們玩“找圖形”的遊戲等。 其次,對幾何圖形的認識,要建立在辨認和比較圖形特徵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孩子比較圓形和“扁扁的”圓形,由此告訴他們“扁扁的”圓形就叫做橢圓;比較“方形”和“長長的”方形,由此告訴他們“長長的”方形可以叫做長方形。這樣,孩子就很容易接受。當然,如果孩子記不住“橢圓”的名字,而是稱其為“扁扁的”圓形或者“扁圓”,家長也不要急於糾正他們。要知道,對於3、4歲的孩子來說,能夠敏感地區分不同圖形的特徵比起記住它們的名字更為重要。 46. 3-4歲兒童能夠認識上下、前後、左右嗎? 上下、前後、左右是反映物體空間關係的基本概念。孩子對它的認識遵循著一定的先後規律,即先上下、後前後、最後是左右。這是由方位本身的複雜性和孩子思維的發展水平,尤其是思維的相對性決定的。如前所述,空間方位具有相對性,確定某個物體的方位關鍵在於以什麼為參照物,某一東西可以說在地上,也可以說在桌子下,可以說在電視的左邊,也可以說在書桌右邊,這樣的表述都是對的,都可以幫我們準確定位物體。但是,這些方位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的複雜性:天為上,地為下,上下的標準一般不會改變;前後和左右的標準相對來說,就比較複雜,會隨著自身位置的改變而改變,如某一物在我的前面,當我轉過身時,這一物體就不在我的前面,而是在我的後面,某一物在我的左邊,當向左轉身90度時,就在我的前邊,當我轉身180度時,就會在我的右邊,當我向左轉身270度時,就在我的後邊,因此前後、左右具有較強的可變性,學習起來較上下要難一些。前後和左右相比,左右又要難於前後。因為一般情況下,臉為前,背為後,無論怎樣轉身,只要臉相對的物體就在自己的前面,背對的物體就在自己的後面,這一標準也比較明顯,永遠不會改變。而左右的區分就更難了。 因為人的身體是對稱的,左邊和右邊的身體部位沒有明顯的特徵差異,也就是說兩隻手從視覺上來說,是沒有什麼差異的。所以,成人通常會告訴孩子“端碗的手是左手,拿勺子的手是右手”。而孩子即使知道了這一點,也只是認識了自己的左右手,而不可能真正理解左右的空間關係,更不能以別人為中心來判斷左右。。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3、4歲的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掌握上下方位關係,逐漸開始認識前後方位,但基本上都還不能認識左右方位。所以,如果孩子記不住左和右,家長並沒有必要著急。 數理邏輯經驗 47.為什麼我的孩子在給片片分類時,一會兒按照顏色分,一會兒又按照形狀分,卻不能堅持用同一個標準進行正確地分類? 家長們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困惑:當孩子面對一堆各種顏色和形狀的片片進行分類的活動時,一會兒按照顏色分,一會兒又按照形狀分,卻不能堅持用同一個標準進行正確地分類,分了半天也沒分好。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也許會聯想到,當我們在公園裏興致勃勃地引導孩子看各種美麗的花時,孩子的視線卻跟隨蝴蝶跑掉了;和孩子說好了到超市去只買牛奶,可真正到了超市,孩子又想買巧克力,又想買彩笛卷,還想買棒棒糖……這些現象都是由於孩子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樣的道理,當孩子給既有顏色差別又有形狀差別的片片分類時,注意力也容易受到片片不同的差別影響,而不能堅持按一種標準進行分類。但是,明確並堅持分類標準是兒童進行分類活動的必要前提。那麼,我們在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怎樣去做呢? 對於3歲以前的孩子,我們可以減少片片的特徵。想讓孩子按片片的顏色分類,我們就只給他除了顏色不同,其他都相同的片片,如紅色的圓片片,綠色的圓片片,黃色的圓片片等,媽媽和孩子一起來玩:“寶寶,我們來把紅顏色的片片都放在這個小盒子裏好嗎?”想讓孩子按片片的形狀分類,我們就只給他除了形狀不同,其他都相同的片片,如紅色的方片片,紅色的圓片片,紅色的三角形片片等,媽媽問問孩子:“寶寶,這些片片是什麼樣子的?我們把方片片都拿出來!”讓孩子不受其他特徵的影響。這時孩子的活動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類,而只是“求同”。 而對於3-4歲的孩子,我們就要讓他意識到分類標準的重要性了。明確分類標準是兒童學習分類的開始。我們可以給他確定一個分類的標準,並且用各種方法來提醒孩子注意分類的標準。如,我們在一堆片片中取出一個片片,對孩子說:“寶寶,你能找出和這個片片一樣顏色的片片嗎?”或都引導孩子:“寶寶,把和這個片片一樣形狀的片片找出來好嗎?”讓孩子根據你給的標準進行分類。再如,我們可以利用顏色標記或形狀標記(見圖8)來提醒孩子,把標記貼在分類盒中的每一格,幫助孩子記住分類的標準。 當兒童明確了分類標準以後,我們有必要加上其他特徵的干擾(如出現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形狀,讓孩子根據顏色來分類),來“考驗”他們是否能排除其他特徵的影響。當孩子成功地將片片按照顏色分類以後,再鼓勵他改變標準,將片片按照形狀來分類,以強化其對分類標準的意識。 48.怎樣引導3-4歲兒童學習給物體排序? 如果我們給2歲的孩子8個大小不同的娃娃,讓他們從大到小給娃娃排隊,他們能做到嗎?當然不能。他們也許根本聽不懂你的問題和要求,我們可以說,2歲的孩子還不具備排序8個物體的能力。那麼排序指的是什麼呢?排序是將兩個以上物體,根據其某種特徵(比如大小、長短等)的差異按一定的規律排列成序。孩子排序能力的發展依賴於他們對物體量的認識。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2-3歲的孩子能做到的就是按照你的要求,在三個蘋果中拿出你說的“大的”或“小的”那個蘋果,而3-4歲的孩子比較物體量的差異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在玩“套娃娃”時,他們對其中最大和最小的娃娃已經能輕鬆地加以區分,大多數孩子已經可以通過反復嘗試,發生錯誤後再調整,直至把所有的娃娃從小到大一個個地套在一起。 那麼,怎樣引導3-4歲的孩子給物體排序呢?這裏提出四個方面的建議: 首先,引導孩子正確地感知量。當你請孩子把娃娃“按從高到矮”的順序排序時,孩子會問:“爸爸,什麼是高矮啊?”這樣的現象並不奇怪。因為孩子排序能力的發展依賴於他們對物體量的認識。因此,在引導孩子學習排序前,首先要讓孩子能正確地認知物體的量,辨別大小、長短、高矮的含義,這樣便於孩子正確地判斷出物體的特徵,理解你所提出的排序要求。 其次,引導孩子會用正確的方法觀察、比較物體的某方面的特徵,找出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當你拿出3根長短不同的小木棍,指著木棍對孩子說:“這些小木棍哪根最長,哪根最短?”最初孩子常常拿著兩根小木棍比來比去,仍然弄不清哪根最長,哪根最短,哪根比較長,哪根比較短。這時,你可以親自示範,演示給孩子比較長短的方法。先將小木棍握在手中,然後垂直在桌子平面使一頭齊,另一頭就會長短不一,這時再讓孩子判斷,他很快就能區分開。 第三,幫助孩子理解排序規則,明確排序的要求。一個3歲孩子,你請他把3根小棍由短到長進行排序時,他拿起一根小棍,把小棍的一端放在眼前,但眼睛卻注視著其他地方。當你再提出任務後,他才放下小棍,又抓起另外的兩根,任意把他們放在那根小棍的旁邊,結果當然是沒按長短排序,也不在同一條線上。其實,物體排序可以有不同的起點和方向,在孩子排列物體順序之前,你要向孩子說明排列的要求和規則。比如,你讓孩子把桔子按從大到小排列,你必須讓孩子理解什麼叫“從大到小”,幫助孩子確定起點,第一個放最大的桔子,後面放比較小的桔子。孩子在排完所有桔子才為完成任務。 第四,多提供材料,讓孩子玩中有樂,在樂中學習。在教孩子學習排序時,最重要的是要為孩子多提供一些具有不同特徵和差異明顯的實物材料,讓孩子親自動手玩一玩,比一比,說一說,擺一擺,區別物體的特徵和差異,不斷地積累排序的經驗。可以利用家裏的水果、長短不同的筷子等材料和孩子一起給3-5個差別較大的物體按從大(長)到小(短)或從小(短)到大(長)的規律排序。 秋天橘子成熟的時候,買回一堆大大小小的橘子,先和孩子一起從小到大排排隊,然後再把它們“消滅”掉,孩子一定會很開心哦! 49. 3-4歲兒童可以進行哪些物體對應的活動? 幼兒學習一一對應的關鍵時期是在3-4歲。這一階段的幼兒也非常樂意進行一一對應活動,他們在自發的遊戲往往就不經意地滲透了一一對應的內容。如4歲的平平在玩寶高玩具的時候,會用塑膠積木蓋出一間間自己喜歡的房子,然後,在每間“房子”的上面豎起一塊長條積木,說是房子的煙囪,再在每間房子的前面放一顆樹。其實,幼兒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就運用了一一對應的經驗。可見,幼兒的對應活動是與幼兒的生活、遊戲密不可分的。 所以對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進行一一對應方面的啟蒙指導是很重要的。對3-4歲的幼兒應進行哪些對應活動呢? 首先,讓孩子感知和體驗有關聯的兩個物體之間的關係。比如一隻貓和一條魚、一隻雞和一條蟲子、一個瓶子和一個瓶蓋、一個漱口杯和牙刷等等,通過觀察這些有關聯的物體,引導幼兒初步感知將相關聯物體匹配的方法。 其次,引導幼兒學習對應的兩中主要方法,即重疊法和並放法。重疊法一般是指先把一組物體擺成一行,再把另組物體逐個一對一地重疊到前一組物體上面,比較兩組物體是一樣多還是不一樣多。如在每個杯墊上放一個茶杯。而並放法是把一組物體擺成一行,再把另一組物體一個對一個地並放在這組物體的旁邊(或上、下),比較兩組物體的多少。如每只小貓下方放一條魚是並放法,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獲得這兩種方法,促進幼兒對應的能力。 第三,在孩子學會兩組物體對應的基礎上,啟發孩子用目測感知並說出兩組物體哪組多,哪組少,或一樣多。例如:當你的寶寶把相等數量碗和勺子一一對應後,我們有意識地問幼兒碗多還是勺子多,引導幼兒用眼睛看,準確判斷出誰多誰少,這可以使他們真正感知集合中的物體的數目,使一一對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50. 為什麼我的孩子在點數物體的時候,數的快、點的慢? 許多媽媽都有相同的困惑:寶寶已經會連續數很多數了,但你要讓他拿取一定數量的東西,數量較少時還可以,再多就會出錯了。這是為什麼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孩子點數取物時究竟錯在哪? 三歲的明明早就能流暢地從1數到20了。明明吃餅乾時,媽媽說讓明明從餅乾桶裏拿5塊餅乾給她,明明邊數邊拿“1、2、3、4”,他嘴裏已數到4,可手裏只拿了3塊餅乾,然後他又拿了一塊,正好數到5,可實際上他手上只有4塊餅乾。 從以上的小例子可以看出明明正確拿取餅乾只能到3,再多就出錯了。你也許會問,明明不是已經可以數到20 了麼?怎麼還不能點數5呢?這是因為明明流暢地數到20,這僅僅是唱數,唱數是幼兒靠記憶習得的,不用想就能背誦出來,而點數需要理解數量的含義,還要使語言與動作一致起來。這可比單純的唱數難多了。所以幼兒在點數物體時常會手口不一致,點數的物體與實際數量有出入。也可以說這是這個年齡段幼兒數數的特點。 這裏我們有必要給家長提個醒,孩子口頭數數的能力,不等於就是他的計數能力。當物體數目較多的時候,他們就常常表現出手口不一致的現象,也就是口頭數數和物體之間不能一一對應了。 對此家長也不用過分擔心。手口不一致點數這一階段不會太長,兒童在通過自己反復地嘗試、練習中,逐漸就能掌握手口一致點數的方法了。孩子學習數數不能急於求成,應當允許孩子有一個思考、出錯、調整、頓悟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兒童完成的。那麼,父母是否對孩子點數能力的發展採取聽之認之的態度呢?當然不是。當孩子發生類似的錯誤時,家長可以視情況讓他重新數一遍,看看還是不是這麼多呢?如果孩子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家長也不必過多地批評或糾正了。 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則可以有意識提出一些要求和任務,引導幼兒手口一致點數,而不是僅僅滿足于孩子唱數的能力。對寶寶手口一致點數的要求應從易到難,從小的數目開始,逐步增加數目,循序漸進地進行。在孩子擺弄、玩耍實物時,給孩子提出力所能及點數的要求,讓孩子一邊擺弄一邊數數。如自然界中的石子、樹葉、蠶豆等自然物,生活中的糖果、紐扣、蠟筆等物品,可以充分利用讓幼兒在遊戲中學數學、用數學。 4-5歲 數和量 51. 4-5歲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有關數和量的知識? 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年齡階段性。一般來說,3歲左右的兒童處於初步感知數量的階段;4- 5歲是數詞和物體數量間建立聯繫的階段;5歲以後則是數運算的初期階段。可以說,4- 5歲的階段是兒童數概念發展的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的兒童,已從只具有對少量物體的模糊的數觀念達到了可以形成數概念的階段。在感知量的精確性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這個年齡階段,幼兒可以學習的數和量可有以下內容: 1、認識 10以內的自然數,理解數的實際意義。會用數位表示物體的數量。如:知道三隻狗、三朵花、三架飛機可以用3表示,所有數量是三的物體都可以用3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練習的機會隨處可見:孩子幫您佈置餐桌時、幫您撥豆子時、分發糖果時,您可以問孩子:我們家有幾口人,需要拿幾個碗幾雙筷子;媽媽撥了幾個豆子,寶寶撥了幾個豆子;寶寶,給每個人發5顆糖等,同時家長還可以寫出相應的數位讓孩子認識,並請孩子在家中找一找哪些東西可以用這些數字表示。 2、對於這一階段的孩子來說,不僅要會手口一致地正確點數實物數量,到了中班末期家長還可以訓練孩子用眼睛目測5以內數量的能力,及初步理解物體的數目和物體的顏色、大小、擺放的位置沒有關係,不同的物體、不同的排列形式的物體數量可以是一樣多,因為它們的數是一樣的。如:6個小碗和5個大碗排得一樣長,但是還是6個小碗多。7個排成圓形的玩具和6個排成一長排的玩具相比,雖然排成圓型的玩具看起來少,但它的數量確是多的。通過這樣反復練習幫助孩子理解數的守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通過和孩子玩撲克牌比大小的遊戲來正確判斷10以內數量,比較數的大小,體驗數與數之間的數差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在和孩子玩此類遊戲時,應在比較具體點數後再進行數的比較。如“4個紅桃和3個紅桃哪個多,多幾個?哪個少,少幾個?”“4和3哪個多,哪個少?” 3、這一階段的幼兒應學會區別和說出物體量的差異,如:大小、長短、高矮、粗細等,會按物體量的差異進行6個以內物體的正逆排序。幼兒對物體量的認識主要是通過感官來感知的,因此家長要讓幼兒在看看、摸摸、擺弄等活動中進行比較。如用眼睛目測的方法比較皮球的大小,用手觸摸的方法比較小棒的粗細,用手掂掂、提提來比較物體的輕重,等等。除了這些方法,還可以運用將物體重疊、並放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大小、長短。如將兩個圓蓋子重疊在一起比較大小,將兩支筆並排橫放區別長短。在日常生活可以用來排序的材料可以是一家人的鞋子、衣服,廚房裏的碗、筷、微波爐專用的盒子,大小不同的瓶蓋子,粗細不同的筆和繩子等,還可以讓孩子按高矮個子給家人排隊等等。只要您留意身邊的生活,您就可以挖掘更多的材料。 52. 4-5歲兒童需要學寫數位嗎? 在學寫數字的問題上,社會上有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如有的家長在孩子2、3歲時,就開始讓他們認數字,稍大一些就讓孩子寫數字,甚至還有的讓孩子學習做算式題。其實,過早地學習書寫對孩子並沒有好處。理由是:   首先,容易導致寫字姿勢不準確。一般來說,家長在教孩子學寫數字時,往往僅注重孩子學習的結果,即孩子是否會獨立地寫出了數字,而對於孩子握筆、坐立的姿勢並不十分關注。因此,孩子寫字的姿勢更多的是不規範、不準確的。如有的孩子是趴在桌子上寫的,由於他們年齡小、個子不高,家長對這一姿勢不僅不反對,反而覺得他們認真、專注的樣子很可愛。又如,看到孩子用胖嘟嘟的小手費力、笨拙地握住鉛筆寫出數字時,家長們往往只顧欣喜,很少去注意孩子的握筆姿勢是否準確。即使注意到,有的家長也往往這樣想:小孩子嗎,都是這樣的,以後長大了自然會改的。這些因素都決定了過早地讓幼兒學寫數字後,寫字姿勢不準確是一種普遍性的現象。 第二,影響孩子手部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生長發育。4-5歲階段的幼兒,其手部骨骼和肌肉還未發育完全,長期的寫字姿勢不準確,必然會對他們的正常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對於孩子脊柱的發育、視力等均會有不良的影響。 第三,學寫字並不會對幼兒產生多大的積極作用。實際上,中班就學會寫數字對於幼兒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與作用,既不能讓幼兒加深對數概念的理解,也不可能讓他們通過學寫數位獲得智力上的發展。可以說,除了讓家長們覺得自毫外,提早學寫數字對幼兒沒有什麼作用。等到幼兒進入大班下學期時,再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寫,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幼兒對這些數位有了真正的認識與理解。與其讓幼兒花這麼多的時間、精力去提早學寫數字,還不如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時間與空間,享受童年的樂趣,這樣才會對幼兒更為有利。 第四,由於學寫數字的要求超越了幼兒的能力,這些過高的要求對於一般幼兒來說,容易導致他們產生緊張與焦慮的心情。他們總是感覺寫數字太難,擔心自己寫不好;而家長又往往覺得這麼容易的事情自己的孩子還做不好,不免有所責怪甚至責駡。久而久之,幼兒不僅會產生厭倦學習的心理,而且其自尊、自信均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傷害與打擊,從而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 53. 為什麼孩子總是會把6和9、2和5混淆? 對於許多孩子來說,都曾有過將6和9,2和5等等數字混淆的經歷。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6和9、2和5分不清的呢?我們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這些數位的字形相像。不難看出6和9,2和5這兩組數位在字形上十分相似,6和9的區別在於圓圈的位置一個在下、一個在上,而2和5的區別則在於彎勾的位置一個在下,一個在上。由於字形的差別不大,因此常使得孩子將這兩組數字混淆。第二,幼兒的方位知覺發展不夠完善。人的方位知覺有個發展的過程,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未到成熟的階段,對於前後左右上下的關係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而6和9、2和5這兩組數字就是典型的涉及上下方位關係的例子。因此,幼兒對於它們的理解還有一定的難度。第三,成人在教學時沒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幼兒在認識數位時,他們往往只記住了數字的大概外形,對數位具體的細節部分(上下位置)卻常常忽視,當兩個字形相似的字同時出現時,孩子總會將它們混淆。因此,如果不是特別加以專門的比較,將這兩組數字相混淆就是比較自然的事情了。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正確辨認這些容易混淆的數字呢? 首先,可以利用孩子熟悉的實物和形象的比喻,幫助他們記住字形。例如,“6”象哨子,“9”象氣球,“2”象鴨子,5象稱鉤。 其次,將容易混淆的數字放在一起比較,幫助孩子分析區別字形。家長在教孩子認識數位時,可以將這些容易混淆的數位同時放在孩子面前,讓孩子仔細觀察並進行比較,如“寶寶,6和9 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誰的圓圈在上面,誰的圓圈在下面?”通過提問引起幼兒對字形的關注,從而有效的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容易混淆的數位。 第三,可將認讀數字與具體的實物數量相結合。教中班孩子認讀數字,最好結合認識10 以內數同時進行。在點數實物的基礎上再出現象對應的數字,一方面讓孩子認讀數字,同時又時孩子知道每個數位所表示的物體數量。 第四,運用各種遊戲進一步認識數位。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數字,例如,遙控器上有數位,微波爐上有數位,門牌號碼上有數位,電梯裏有數位,汽車牌照上有數字等等。家長可以利用一切機會與孩子開展找數位的遊戲,比一比看誰找的數字多,看誰讀得准。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撲克牌的遊戲,當然在玩的時候不要忘記讓孩子正確的認讀上面的數字。 我想,只要家長採取了以上的措施,您的孩子將不再受字形的困擾,能正確的辨認6和9 ,2和5了。 54.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在心裏面數數? 大多數中班孩子在數數時都無法做到在心裏默數,即使有的孩子能做到嘴裏不發出聲音,但是他們還是忍不住動動嘴唇或動動手指。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計數活動的動作主要包括手的動作和語言動作(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即默數)兩部分,而這兩部分的動作都是遵循由低到高、由外部開展向內部壓縮的發展過程。 手的動作發展要經過四個階段:首先,幼兒開始學習計數時,他們的手要觸摸並移動物體,然後到只觸摸物體,再發展到不觸摸,在一定距離外指點物體,最後發展到只用眼睛區分物體並點數,以眼睛代替手的動作。 語言動作的發展也經過四個階段:從最初要高聲出數詞,然後到小聲說出數詞,再發展到動動嘴唇,最後發展到不出聲的默數。 從上面的過程來看,要想達到默數的水平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 許多實驗表明,2—3歲的幼兒雖然已能口頭數數,但是他們的數數具有一種順口溜似的唱數的特點。他們雖然能夠點數,但往往會出現嘴巴能按順序數、手卻不能按實物順序一個一個地點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亂點;或者雖然手能夠按實物一個一個地點,而嘴巴卻亂數;有時還出現重數和漏數的現象。同時他們數數時往往會大聲地說出1、2、3等數詞。 4—5歲的幼兒在成人的教育和影響下,在不斷的與實物接觸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了一定的經驗。他們能準確地說出數詞,並能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如:知道3可以表示三張椅子、三個蘋果等。而且他們數數的能力也有了較大的提高,數數時聲音已能漸漸地減輕,甚至只是動動嘴唇地數數。 只有到了6歲左右這個階段,隨著幼兒數數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才能逐步達到只用眼睛看或只用耳朵聽,而嘴巴不出聲音就能在心裏數出物體的數量,從而達到默數的水平。 因此,對於4—5歲年齡的幼兒來說,數數時不能做到在心裏默數家長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因為這完全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相信他們到了大班以後自然能夠達到默數的水平。 55.怎樣幫助孩子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在4—5歲這一年齡階段,孩子要理解的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主要是10以內相鄰兩數的數差關係,也就是說相鄰數之間多1和少1的關係。對這種關係的認識不僅可以加深對數的實際意義的進一步理解,也是理解自然數列之間關係的最初形式。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數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要想幫助孩子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借助具體事物並依靠計數的方法來進行。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理解這種數差關係呢?其實,家長可以利用一切與孩子交流的機會隨時進行。例如,當你買來許多水果準備與孩子共用時,別忘了讓孩子與你一齊動手清洗這些水果,當孩子洗了2個,你洗3個時,你可以問孩子:“你洗了幾個,我洗了幾個,2個和3個比誰多,多幾個;誰少,少幾個?”每當孩子與你清洗水果的數量都增加一個時,你就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引導孩子比較相鄰兩數的數差關係:“現在你是幾個?我是幾個?誰多誰少?多幾個?” 再如,在和孩子玩玩具時,你可以利用孩子的玩具讓他進行比較。首先你在桌上擺兩排數量相等的小插片,請孩子觀察比較這兩排插片各有幾個,是否相等。其次你在第二排添上一個插片後問孩子:它們現在還一樣多嗎?第二排現在是幾個?3和4比哪個多,多幾個?哪個少,少幾個?通過實物的操作和演示,可以讓孩子更直觀地理解數量關係。 像這樣的機會還很多,如當你和孩子玩撲克牌時、在你和孩子整理衣物時、在你和孩子剝豆子時,你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將他搭的玩具(整理衣物、剝豆子)的數目與你搭的玩具(整理衣物、剝豆子)的數目進行比較,從而獲得相鄰兩數之間多1和少1的經驗。 這裏需要提醒家長的是,引導這個年齡的孩子認識數與數的關係,應該充分利用具體的實物,而不是用抽象的數字。只有當孩子的頭腦中已經形成了比較抽象的數目觀念時,我們才可以過渡到抽象的數字間的比較,逐步形成自然數列概念。 56.為什麼孩子要用4個“4”來表示4只蘋果? 很多家長在教孩子認識數位時往往會遇到這樣類似的情況:當家長在孩子面前放了4個蘋果讓孩子說出總數時,他們往往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有4個蘋果;而當家長要求孩子用數字來表示4個蘋果時,他們卻要在每一個蘋果的下面都擺上4或寫上4。在問及他們為什麼要寫4個4時,孩子們會振振有詞地告訴你:有4個蘋果,當然要寫4個4了!在他們看來,有幾樣東西就要寫幾個數字。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在大人看來是無法理解的錯誤呢? 原因就在於孩子對數的實際意義還沒有真正理解。在這個例子當中,孩子知道要用4來表示4個蘋果,說明孩子已經能夠正確地概括物體總數,並且已能在物體數量與數詞之間建立聯繫。但是他對數本身的實際意義還不夠理解,在他們看來這個4雖然可以表示蘋果的總數,但是這個4僅僅是一個符號,而每一個符號只能代表一個蘋果,因此他們認為有4個蘋果就一定得寫4 個4 。對於一個4就已經包含了4個蘋果的抽象意義還不能理解。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時,家長不必著急,因為這是該年齡階段孩子經常出現的問題。幼兒要達到真正理解數學符號的抽象意義,是相當不容易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實現。家長可以在幫助孩子認識數位的同時,進一步理解數字的實際意義,如提供都是4的實物(4個蘋果、4個杯子、4支筆)讓孩子點數後說出各自的總數,同時告訴孩子,4個蘋果、4個杯子、4支筆都可以用數位4表示,還可以讓孩子想一想除了這些東西,4還可以表示什麼,從而幫助孩子進一步理解數字所表示的意義。除了這些,家長還可以讓幼兒運用聽覺、觸摸覺、來感知物體數量,加深對數意義的理解。如,家長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然後拍4下手問:我拍了幾下手?,再跺4下腳問:我跺了幾下腳?,最後問孩子可以用什麼數字表示拍了4下手、跺了4下腳?讓孩子在多次地感知數量的過程中理解數的實際意義。 57.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理解加減運算? 在幼兒階段學習加減運算,可以幫助幼兒較好地瞭解、認識周圍事物的數量關係,並能初步地運用加減法口頭解答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例如,當家裏來了3位客人,媽媽要求孩子佈置飯桌、擺放筷子時,孩子會很快運用加法將自己家的3口人加上3位元客人算出需要擺放6雙筷子。現在,很多家長認為越早教孩子加減運算就越能提前開發孩子的智力,於是孩子接觸加減運算的年齡也被心急的家長所提前。可結果卻往往事與願違:當家長苦口婆心、百般耐心地教孩子們加減運算時,面對的總是孩子一雙雙迷茫的眼睛,他們既聽不懂,也根本無法理解。為什麼4-5歲的孩子不能理解加減運算呢?這是由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的。 心理學研究證明,幼兒加減運算能力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年齡特徵。4歲以前幼兒基本不會加減運算,表現為他們根本不懂得加減的含義,更不會使用運算符號。4歲以後的幼兒能借助動作將實物合併或取走後進行加減運算,但這種運算不能脫離具體的實物,而且運算的方法是逐一計數,然後通過重新點數實物得出結果。例如:“你有兩塊餅乾,我再給你兩塊餅乾,你一共有多少餅乾呢?”孩子這時就會把所有的餅乾放在一起來數一數,以得出結果。這其實是動作水平上的加減運算。到了5歲以後,隨著兒童對數的抽象意義的理解,才能夠逐步理解加減運算的含義,但也仍然是以實物運算為主。他們進行加減運算都必須借助於具體的事物,或者借助於頭腦中所形成的事物的表像。 所以,我們就不必奇怪,為什麼在成人看來也許非常簡單的加減運算,對4-5歲的孩子卻那麼難以理解!加減運算是表現數與數之間的一種關係,具有較強的抽象性,而孩子的特點又決定了他們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對於那些抽象的數字之間的運算當然難以理解了。加之有些家長在教孩子加減運算時,由於忽略了孩子的年齡特點,直接運用數位,或是不借助具體的實物,脫離幼兒熟悉的生活事件進行講解,這樣的方法更增加了孩子們理解的難度和實際的效果。 總之,我們認為,4-5歲的孩子沒有必要學習加減運算,尤其是數位記號的運算。作為家長,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具體事物,來引導孩子理解“合起來”、“拿走”的意義,為他們學習加減積累一些感性經驗。 58.怎樣教4-5歲兒童認識時間? 在幼兒階段教孩子認識時間,不僅可以使他們感知時間的存在,發展他們的時間知覺,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時間觀念,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對於4—5歲的孩子來說,他們應該已經能較好地理解一天的組成部分,能在日常生活中較好地運用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等時間詞彙,能正確區分今天、昨天、明天的概念,知道昨天是剛過去的一天,明天還沒有到來,而今天就是現在。但是,由於時間沒有直觀形象,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感知時間仍是比較困難的。那麼,如何幫助4-5歲的孩子認識時間呢?我們認為可以有以下途徑: 首先,認識時間最主要的途徑就是生活。家長可以通過談話,將時間概念與孩子一定的生活經歷聯繫起來,以增加他們的感性認識,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時間。如通過總結“今天一天我們作了些什麼事?”,或者計畫“明天一天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強化孩子對“一天”這個時間概念的認識。同樣,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件來強化其對於昨天、今天、明天,甚至前天、後天的認識。 其次,也可以借助圖書、故事等引導幼兒認識時間。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注意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讓孩子仔細觀察圖片,並推斷出具體的時間。如:“圖上有誰,他在幹什麼?”(小朋友在穿衣服)“太陽怎樣了?”(太陽剛剛升起來)“你知道圖上說的是什麼時間的事情?”(早上),“這幅圖上有什麼?”(爸爸媽媽和寶寶在看電視)“窗外的天空上有什麼?”(月亮和星星)“你知道這幅圖說的是什麼時候的事情”等等問題,此法有助於幫助孩子理解白天、黑夜;早上、晚上等時間概念。 59.怎樣教4-5歲兒童學習測量? 測量是認識物體的量的手段。正如我們可以通過計數認識物體的數目,我們也可以通過測量來認識物體的量的多少,如長短、粗細、厚薄等。不過,測量要比計數難得多。3-4歲的兒童對物體的量的感知還是比較籠統的,他們只會用“大”、“小”這樣的詞語來表示各種量的差異。到了4—5歲,他們能夠比較物體的長短、粗細、厚薄等量的特徵差異。不過,即使這樣,4—5歲兒童學習測量也是非常初步的,我們稱為自然測量。 所謂自然測量,就是利用自然物如手、繩子、紙條、玩具、小棒、腳步等作為量具來測量物體的長短、高矮、粗細。在幼兒階段,還不能做到用標準的測量工具和計量單位來進行測量,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兒童生活中的物體來教孩子學習測量。 最初教兒童學習測量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一一擺放的方法(即選擇等長的量具一個接一個地擺放在測量物件需要測量的地方)。以長度測量為例:這張桌子有多長呢?我們可以用吸管進行擺放,來幫助孩子認識到桌子的長度就是5根吸管的長度:“這個桌子有5根吸管長”。這樣做有助於兒童在計量單位和測量物件之間建立等量關係,理解這種等量關係,是理解測量的開始。 隨著兒童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我們可以逐漸過渡到用一個標準長度單位通過“首尾相接”的方法來進行連續的測量。這時候,孩子可以在頭腦中想像出一張桌子的長度和若干根吸管的長度相等,從而得出測量的結果。不過,這對於4-5歲的孩子來說,還是相當困難的。 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來測量同一物體。當孩子已熟練掌握測量的方法時,家長就可以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比較結果的不同,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兩次量的結果不一樣?”讓孩子認識到用不同的量具測量同一個物體時,其結果是不同的。當我們要比較兩個物體是等量或不等量時,應該用同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才能正確的比較出結果。 由於測量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家長的參與指導與示範。如:測量前,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確定測量的物件,選擇測量的工具。例如:“寶寶,你知道我們家的這張桌子有多長嗎?”“用什麼辦法就可以知道它有多長呢?”“用哪些東西可以當尺子來量一量桌子呢?”此時,家長因充分調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給與孩子思考的空間,不要象例行公事一樣將任務交待給孩子。當孩子選好量具後,可先讓孩子自己動手量一量,哪怕量的方法是錯誤的,家長也不要急於糾正,而是等孩子量完並報出結果之後,再親自動手測量,然後比較兩次地結果是否一致,若有出入,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原因,並當著孩子面再次進行測量,引導孩子觀察您的測量方法特別是量具之間不能有空隙或是重疊,量具因從頭開始擺放等。最後再讓孩子自己測量一次,並加以驗證。 在測量的最後,家長應鼓勵孩子將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在用數位記錄測量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10以內數的實際意義以及計數和量的關係。 幾何與空間 60.4-5歲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有關幾何形體與空間的知識? 此階段的孩子對平面圖形的認識範圍有所擴展,開始認識長方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等圖形,能夠正確說出這些圖形的名稱,並知道圖形的基本特徵,如正方形有4個角、4條邊,4個角一樣大,4個邊一樣長;長方形有4個一樣大的角,有4條邊,2條邊長,2條邊短,對著的兩條邊一樣長;三角形有3條邊、3個角等。 這一階段的孩子也開始學習比較相似的平面圖形,並能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如橢圓形與圓形,它們的相同點是都是一條封閉光滑的曲線,不同點是橢圓形扁扁的、長長的;圓形只要從中線對折,無論哪個方向都可以對齊,橢圓形則只有按兩條線對折才可對齊。正方形與長方形,相同點是都有4條邊,4個角,4個角都是直角,不同點是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而長方形的相鄰的兩邊不一樣長,相對的兩邊一樣長。 這一階段的孩子逐漸能夠不受顏色、大小和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辨認圖形。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是以非標準的幾何圖形存在的,孩子在認識圖形的基本特徵之後,能夠正確地辨認這些非標準的幾何圖形的物體是什麼形狀。這一階段的孩子能夠理解平面圖形之間的簡單關係,能對一些實物進行分合拆拼的操作,知道一個正方形的手絹可以折疊成兩個長方形,四個小正方形,兩個大三角形或四個小三角形,一個長方形的餅乾可以一掰為兩個小正方形的餅乾,我和小朋友一人一半等等,孩子會對用拼板拼搭各種圖案表現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 這一階段是孩子空間概念發展的關鍵期,他們能夠區分並說出以自身為中心物體的前後方位,包括自己身體部位的前後位置關係,在自己前面的物體和在自己後面的物體;也能夠區分並說出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上下、前後位置關係;而且能夠按指令做出向上、向下、向前、向後的運動;甚至有些孩子已開始學習以自身為中心辨別左右方位。 61.怎樣教孩子認識長方形? 教孩子認識長方形可參考以下幾點方法: 第一,在認識正方形的基礎上認識長方形,引導其比較二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繫。在教孩子認識長方形時,應把它和正方形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更能明確長方形的特徵。如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要求長方形的寬與正方形的邊相等,由孩子或和家長一道邊數邊用筆記下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邊與角的數量,然後啟發孩子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即都有四條邊四個角。在此基礎上,讓孩子觀察正方形和長方形,說說它們有什麼不同,若孩子可以獨立說出,它們的邊不一樣長,那麼家長要進一步追問,正方形的邊怎樣,長方形的邊怎樣?你是怎麼知道的?若孩子不能說出正方形和長方形的不同,家長可以啟發孩子把正方形放置於長方形上面,或用手指測量、抑或用工具測量、用把相鄰兩邊對折的方法比較邊的長短。 第二,可以請孩子找出周圍環境中哪里有長方形。孩子可能會說,書是長方形的,冰箱是長方形的,床是長方形的,爸爸的包是長方形的等等。如前所述,此時,不要急於糾正孩子錯誤的稱呼,而要首先對孩子表示肯定,然後,指著物體的一個面講,這一面是長方形的。家長的用意不在於強迫孩子說出正確的話語,而是充分利用孩子好模仿的天性,潛移默化地糾正孩子的稱呼。若孩子久久沒有注意到家長稱呼與自己稱呼的區別,那也無關緊要,當孩子認識長方體之時,在比較長方體和長方形的過程中再來糾正。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簡易的工具和材料讓孩子充分感知和復習鞏固對長方形的認識。如:下雨天,可以讓孩子和泥泥,捏出長方形的餅子,天晴後曬乾就是燒餅。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紙、筆,讓孩子畫、折、拼出長方形;也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火柴棒,讓孩子擺出長方形;或給孩子提供一個簡易釘板和絨線,讓孩子用絨線饒出長方形等。 62.怎樣教孩子認識梯形? 梯形是一種特殊的四邊形。它有兩條平行的邊,還有兩條不平行的邊。兒童對梯形的認識要比長方形難。在教孩子認識梯形的時候,可採用與正方形和長方形的比較的方法。 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和梯形的卡片,要孩子取出所有是正方形的卡片,放在一起,然後再取出所有是長方形的卡片,剩下的卡片問孩子叫什麼名字?若孩子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家長可以啟發孩子:那我們看看它長得像什麼,然後我們給它起個名字好不好。家長和孩子一起觀察,分析梯形的基本特點,然後問孩子看它像不像我們見過的梯子,那我們就給它起個名字叫“梯形”吧。在知道梯形的名字之後,可以讓孩子把梯形和正方形、長方形做一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即它們都有四條邊四個角,但是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四個角一樣大,對邊都一樣長,而梯形的上下兩條邊不一樣長,一條邊長,一條邊短,另外兩條邊可以是斜的,也可以一條斜一條直。 在孩子瞭解了梯形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之後,可以讓孩子用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紙折疊出梯形,或用梯形折疊出長方形,或給孩子提供若干可以拼成梯形的三角形和長方形,讓孩子拼搭和分解梯形,在折疊分割和拼合圖形的過程中,體驗梯形的基本特徵。 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孩子往往不承認那些“胖胖”的梯形、“高高”的梯形或不等腰梯形等也是梯形。因此,家長在提供各種梯形圖案讓孩子辨識時,要包括不同擺放形式、不同大小、不同顏色、不同類型的梯形,以及其他各種干擾圖形,讓孩子進行判斷。這樣做能夠幫助孩子剔除梯形的非本質特徵,概括提煉出梯形的本質特徵。 63.為什麼把梯形豎起來孩子就認為它不是梯形了? 在我們看來,梯形無論怎樣擺放,只要其作為梯形的本質特徵沒有發生改變,就永遠都是梯形。我們把它稱作“圖形守恆”,指的是兒童能不受圖形的大小、顏色和擺放位置的影響,正確辨認和命名圖形。圖形守恆是判斷是否掌握某種幾何圖形概念的標準之一。但是,我們會發現,孩子在認識幾何圖形時,卻常常是做不到圖形守恆的! 以認識梯形為例,孩子初識梯形的時候,梯形在他們眼中常常僅限於某些特定的梯形,如上小下大的“標準梯形”,而對於那些不同擺放形式和不同類型的梯形,如把梯形豎著放,倒著放,或呈現直角梯形等,孩子則不認為它們是梯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孩子的思維發展水平。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處於具體形象階段,抽象思維還沒有發展起來,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受直接知覺到的具體形象的影響,而很難概括地認識幾何圖形的本質特徵。因此,他們認為“豎起來的梯形不是梯形”或“直角梯形不是梯形”也就不足為奇。另外,成人在教孩子認識圖形時沒有突出其本質特點也是造成孩子圖形不守恆的原因之一。通常家長在教孩子認識梯形時,所提供的原型極其有限,一般僅讓孩子認識所謂的“標準梯形”,沒有出示各種各樣的梯形讓孩子認識。而孩子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他們就會認定只有這樣的形狀才是梯形。因此,我們在教孩子認識梯形時,應提供多種變式,讓孩子充分感知各種各樣的梯形,並從中抽象概括出梯形的本質特徵。 64.怎樣教孩子認識橢圓形? 橢圓也是兒童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幾何圖形之一。但是,橢圓形的特徵卻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那麼,怎樣教孩子認識橢圓形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在和圓形的比較中來認識。 圓形與橢圓形的區別在於圓形邊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橢圓形邊上任意一點到中心的距離;橢圓形長長的、扁扁的;圓形與橢圓形的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是一條封閉的光滑曲線,無棱無角。在教孩子認識橢圓形的時候,我們要引導他們觀察:橢圓形也是圓圓的,但它常常是長長的、扁扁的。有些孩子會把橢圓形說成是“扁圓形”,說明他們已經抓住了橢圓形的特徵,家長不必硬性糾正他們,而應該承認孩子“發明”的這個形象的名字,待孩子牢固掌握了橢圓形的特徵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地代之以規範的名稱。 在引導孩子比較圓形和橢圓形的時候,家長可以為孩子提供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圓形卡片若干個,中間夾雜一個橢圓形的卡片,請孩子說出這些圖形的名字,當孩子拿到橢圓形的卡片時,可能會說是圓形,也可能會說不是圓形。這時,若孩子認為是圓形,家長可以問孩子這和其他的圓形一樣嗎?有什麼區別?若孩子認為不是圓形,家長要進一步追問為什麼說它不是圓形?引導孩子發現並說出它是圓形,不太圓,是扁圓或長圓,所以,像這樣的圖形就叫做橢圓形。 我們還可以通過遊戲的方法讓孩子感受圓形和橢圓形的關係。家長可以拿兩個軟鐵絲做成的圓形和橢圓形,和孩子一起玩一個魔術遊戲,家長請孩子檢查他手裏拿著的圖形確實是一個圓形和一個橢圓形,然後要求孩子閉上眼睛,當孩子又睜開眼睛時,手上的兩個圖形已變成兩個圓形,然後再讓孩子閉上眼睛,家長儘快地把兩個圓形變成橢圓形。孩子一定非常想嘗試,那就和孩子互換角色,由家長來做觀眾,孩子來做魔術師。在有趣的遊戲過程中,讓孩子來體驗圓形和橢圓形的細微差別。我們還可以利用電腦中的繪圖軟體,來讓孩子感受圓形和橢圓形的變化關係。用滑鼠拖動游標拉長或縮短圖形,既可以把圓形變成橢圓形,也可以把橢圓形變成圓形,孩子一定會喜歡這個有趣的變化! 總之,在幫助孩子認識橢圓形時,一定不要孤立進行,而要把橢圓形與圓形相比較而進行。 65.怎樣幫助孩子認識不同圖形之間的關係? 各種平面圖形雖然特徵並不相同,但彼此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如:兩個一樣形狀一樣大小的正方形可以構成拼成一個長方形;兩個一樣大小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兩個寬是長的一半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可以由一個梯形和兩個三角形構成;一個梯形可以由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構成等。通過圖形之間的分割拼合活動幫助孩子認識不同圖形之間的關係。在幫助孩子認識不同圖形之間的相互關係時,可以在孩子認識完一種圖形,再認識另外的圖形時,通過分割和拼合讓孩子來尋找與前一種圖形之間的關係,如在孩子認識了三角形和正方形後,讓孩子通過折疊正方形,把它變成三角形。也可以在孩子認識了很多的圖形後,給孩子提供大小不同的各種圖形卡片,讓孩子自由拆分拼搭,探索同樣的圖形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別的圖形,或不同的圖形可以拼搭成同樣的圖形,如一個正方形可以分割為兩個一樣大小的三角形,也可以分割為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形,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形可以合成一個大的正方形,兩個一樣大小的三角形也可以合成一個大的正方形等。 圖形組合的遊戲在生活中是很容易進行的。而且它對於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圖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動,可以加深孩子對圖形特徵、特別是不同圖形之間關係的認識。 第二,圖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動,還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可逆關係、等量關係和包含關係等一系列邏輯關係,促進思維靈活性的發展。如,兩個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一個正方形可以拆成兩個三角形,這就是一種可逆關係;一個正方形等於兩個三角形相加,或一個正方形包含兩個三角形,這就是一種等量關係或包含關係。 第三,圖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動,對於孩子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很有意義的。可以讓孩子自由地拼搭各種圖形的組合,甚至可以鼓勵他們用各種圖形來組合成複雜的圖案。孩子在感知圖形的同時,還能享受到一種美的樂趣。 66.怎樣利用實際生活引導孩子等分圖形? 如上所述,孩子對圖形之間關係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對圖形的分割和拼合進行的。等分圖形也涉及到圖形之間的關係,它的特殊之處在於,我們不僅要把圖形分成若干個部分,而且其中的每一份都應該是一樣的。 等分圖形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整體和部分之間的關係,還能鞏固孩子對等量關係的認識。因此是一種有意義的活動。 在教孩子學習等分圖形時,我們應從簡單的圖形開始,逐漸到複雜的圖形:開始可以等分正方形、圓形,然後過渡到等分長方形、橢圓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等;可以先進行2等分,後進行4等分以及其他的等分形式。在步驟上,可以先分後合。方法上,可以先由家長示範,說明如何分合圖形,然後由孩子操作練習,也可以先啟發孩子自己探索如何分合圖形,家長再給予必要的解釋或示範。 這裏值得提醒的是,家長可以利用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來引導孩子進行等分圖形的活動。如:在吃點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和孩子來討論怎樣分點心:先看看蛋糕是什麼形狀的?要分成幾份呢?用什麼辦法分呢?相信孩子面對真實情境中的真實問題時,一定會充滿了解決問題的興趣,也一定會開動自己的腦筋了。 其實,生活中類似的機會還有很多。讓孩子自己把已洗好的手絹折疊起來,裝進口袋裏;讓孩子把一塊大圓餅分成一樣大小的四塊,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各一塊;在手工活動中,也可以讓孩子進行折疊分割拼合的活動…… 數理邏輯經驗 67.怎樣引導兒童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特徵? 相信您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的好奇、好問、好觀察,對新鮮的事物特別敏感。他會把一些不相干的東西放在一起比較,發現其中的不同點和共同點。其實,我們正可以利用這一點,引導孩子仔細觀察、認識一些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特徵。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特徵,需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基本的思維過程。它是學習分類的前提。 那麼,如何引導兒童認識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徵呢? 1、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 作為成人要經常帶領孩子觀察,使孩子愛觀察、會觀察、仔細觀察,瞭解觀察物件的名稱、外形特徵等。成人有意識提供一些物體放置在便於幼兒取放、觀察的地方;亦可隨時增添新的物體或經常變換擺放形式,不斷地給孩子以新奇的刺激,提高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 2、 培養孩子的分析、綜合能力:從孩子興趣入手,引導孩子對觀察到的不同事物進行比較、分析、綜合、存異求同。說說它們哪些地方不一樣,哪些地方是一樣的,知道一樣的地方就是它們的共同特徵。比如:各種盒子(藥盒、火柴盒、禮品盒、鉛筆盒……)它們有大有小、有的是木盒、有的是紙盒……,進而引導孩子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是可以裝東西等。 3、鼓勵孩子大膽交流: 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講出來;同時鼓勵幼兒聽一聽別人的想法。例如:孩子們在討論糖果、蛋糕、水果等物品的共同特徵時,有的說:它們都是甜的,有的說:它們都好吃,還有的說:它們都是我最喜歡的……這樣的交流不僅可以相互學習,又能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促使思維外化。 68.4-5歲兒童可以進行哪些分類活動? 3-4歲的兒童已經有了一些關於分類的經驗,比如:會從一堆物體中把名稱相同的物體拿出來歸併在一起,(從果籃中把蘋果全拿出來,從食品櫃中把糖果全拿出來……)會按物體的一種外部特徵或量的差異進行分類。(把紅積木放在一起;把小鞋放在一起……)但每次數量不超過3、4個。到了4-5歲,孩子已不滿足於簡單的分類活動了。我們不妨多提供一些分類活動,滿足孩子們的要求: 1、 引導孩子按物體的外部特徵分類(數量可適當加多至5-6個)即按物體的顏色、形狀分類。例如:許多顏色筆中按顏色把紅筆放在一邊、把藍筆放在一邊,或把圓筆桿和方筆桿的筆分開來放。 2、 引導孩子按量的差異分類:即按物體的大小、長短、粗細、厚薄、寬窄、輕重等量的差異分類。例如:把大汽車、小汽車分別放在兩個筐裏。把厚書、薄書分別放在兩個櫃裏。 3、 引導孩子按物體的用途分類: 即將紙、筆、手工剪刀等放在一起,它們都是學習用品;把衣、褲放在一起,它們都是穿著用品。 4、 引導孩子按物體材料的性質分類:即將布、棉花等軟的東西放在一起,積木、鐵盒等硬的東西放在一起;塑膠做的、木制的、布做的玩具分別歸放在不同的盒子裏。 5、 引導孩子按數量分類:即按數量的多少將一樣多的歸在一起,如:發給孩子不同數量的實物卡片和數位卡片,請孩子按卡片上物體的數量進行分類。即兩個的歸在一起、三個的歸在一起。 6、 引導孩子按物體間的聯繫分類:如:把娃娃和玩具放在一起;把衣服和褲子放在一起;把電動玩具和電池放在一起;把小兔子和胡蘿蔔放在一起。 7、 引導孩子按某一特徵的肯定與否定進行分類:如:在一堆衣物中將“是”自己的和“不是”自己的分開放。在一堆玩具中將“是”紅色的和“不是”紅色的分開來。 8、 引導孩子按兩個特徵對同一類物體進行層級分類,如:在一堆幾何圖形片中,將大三角形歸併在一起,孩子選出的圖形片必須符合兩個特徵:即大的、三角形的圖形片。 這些分類活動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機進行。我們應及時把握孩子的興趣,適時地引導孩子進行分類遊戲,相信您一定能在活動中與孩子共用快樂、體驗成功。 69.怎樣幫助兒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給一組物體分類? 不知你有沒有留意,在你和孩子一塊遊戲時,請孩子拿一塊方積木給你,孩子會很快的將其放在你的手中;請孩子拿一塊大的正方形積木給你,他需要費一些時間,有可能交給你的還不是你說的大的正方形積木。這一現象並不奇怪,孩子年齡小,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大的、正方形的)給一組物體分類對他來說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這樣一個對於我們成人來說不經意的指示,則需要孩子經過記憶、分析、尋找、判斷、分類、搜取等一系列思維過程,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完成這樣一個對他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的分類活動,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嘗試: 1、 應注意分類材料的差異性:孩子生性活潑,常常把自己的房間玩得亂七八糟,父母會請孩子把房間的物品分類收拾好,可孩子會感到無出下手。分類材料差異越多,兒童分類難度越大,作為成人要有意識把握好材料的差異性,做到有利於兒童進行分類活動,有利於思維的發展。如:積木遊戲時,材料中必須有大正方形積木、小正方形積木、大的非正方形的積木(如大的三角形的、大的圓形的等)至少有三種,這才有利於兒童正確分類。 2、 鼓勵孩子聽清、記住分類標準:由於孩子年齡小,有時在分類過程中注意力不夠集中,會忘記成人的指令。開始時,成人可以跟隨孩子,在尋找時提醒孩子按兩種特徵分類,孩子分好後應大力讚賞、樹立其信心。經過一段時間,可請孩子重複成人的指令,幫助孩子加深記憶,從而順利完成活動。 3、 啟發兒童仔細觀察,獨立思考: 面對分類材料,成人要啟發兒童仔細觀察,分辨分類物件的特徵,從中搜取出符合指令特徵的物體,在思考時可引導孩子按特徵逐一篩選。如玩積木一例中,可先找大的積木;再在其中挑選正方形積木,或先找正方形積木,再在其中挑選大的…… 不管怎樣,在孩子活動過程中不斷鼓勵,激發孩子的積極性是幫助孩子完成活動的重要因素。 70.4-5歲兒童可以進行哪些排序活動? 4-5歲的兒童,在感知物體量的差異方面,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他們不僅能準確地區分差別明顯的物體的大小和長短的不同,而且開始能區分5個物體的長短、粗細、厚薄等差別不太明顯的物體。因此,4-5歲的孩子開始能夠真正嘗試著進行排序活動。 按照物體量的差異進行排序是這一年齡兒童學習排序的主要內容。兒童通過排序,可以理解量的差異及其傳遞性、相對性,並逐漸在頭腦中建立起序列的觀念,對於邏輯思維的發展很有意義。但是,由於4-5歲的孩子尚未在頭腦中建立序列的邏輯觀念,因此他們在完成排序任務時,大多採用嘗試錯誤的方法,而不是通過邏輯的方法。而我們讓孩子學習排序的目的,也就是讓他們通過嘗試、比較,積累一些具體的感性經驗,最終形成抽象的邏輯結構。 在教孩子按照物體量的差異排序時,可以從5-6個物體開始,逐步增加數目,以提高難度。兒童比較容易感知和比較的量是長短,我們則可以從長短排序開始,逐步引入厚薄、寬窄等排序。在具體的指導方法上,不宜直接教給孩子怎樣排序的方法,而應讓孩子自己嘗試、探索和發現。 除了按照物體量的差異排序,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進行“按變化規律排序”的活動。這個年齡的孩子觀察力和判斷力正在逐漸提高,他們能發現物體在某一特徵上的差異及一定規律。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按確定的特徵規律進行排序,比如一個草莓、一個枇杷、一個草莓、一個枇杷……這是“一一”規律排序;或者一顆方扣子、兩顆圓扣子、一顆方扣子、兩顆圓扣子……這是“一二”規律排序。待孩子熟悉以後,還可以呈現更多、更複雜的規律。 71.為什麼我的孩子不能做到很快地給物體排序? 對成人來說,給物體排序確實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活動。因為成人的思維發展已經趨於成熟,其綜合能力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而你可能不知道,對孩子來說,排序卻是一個複雜的思維過程。完成一個排序任務,孩子的思維至少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 一、觀察。當你給孩子三個套碗,讓他“把三個套碗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成一排”時,你會發現孩子會用手摸摸這個碗、摸摸那個碗,有些心急的家長可能立即會催促孩子快一點動腦筋按順序排。不要以為孩子這是在耽誤時間,其實他正在進行排序活動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觀察,這可是孩子進行排序活動所必須經歷的認知過程,他們只有通過觀察,找出三個碗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發現這些碗有大小不同的差別,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排序。 二、比較。孩子觀察後,目測出這三個碗有的大、有的小;接著,你又會發現孩子不停地擺弄著三個碗,一會兒把兩個碗疊在一起,一會兒又把三個碗疊在一起。你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嗎?他們在比較三個碗哪個最大、哪個最小,要知道物體順序的排列是建立在物體比較的基礎上的。 三、判斷。根據比較的結果,,孩子判斷出三個碗中哪個最大、哪個比較大、哪個最小。 四、講述。在進行了比較後,孩子經常會一邊擺弄三個碗,一邊自言自語:“從大到小排?……”這是孩子在對你提出的排序任務進行思考,確定排序的起點和方向,第一個應放最大的還是最小的呢?從左往右排,還是從上往下排呢?而後你的孩子才開始把三個碗放在各自合適的位置上。 以上這三個過程並不是一次就能順利完成的。在整個排序過程中,這三個步驟不斷重複迴圈,試想每一次排序需要經歷以上三個較複雜的環節以外,還有孩子的思維發展還不完善,在排序時時常會發生各種錯誤,需不斷地調整、修正,這些都需要時間。要知道,所有的思維和動作過程全部完成了,排序任務才真正完成。經過了這麼多的環節和步驟,我們也許不能再說孩子的動作慢了。事實上,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我們不必追求孩子操作的速度,而更應注重他們在操作過程中所積累的學習經驗。 5-6歲 數和量 72.5-6歲兒童可以學習哪些有關數和量的知識? 這一階段的兒童,不僅對自然數的順序能夠熟記,而且對數的實際意義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多研究都表明,5歲以後是兒童數學概念發展的“飛躍期”。他們開始在在較高水準上形成數的概念,並開始從表像向抽象的數學運算過渡。 5-6歲兒童可以學習的數和量的知識主要有: 1. 認識10以內自然數並形成初步的數概念。 可以從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引導孩子認識數的存在,理解數所表示的意義:數既可以表示多少,也可以表示物體排列的次序,引導孩子理解基數和序數的不同。此外,還可以引導孩子注意生活中運用順、倒數的有關事例;理解數與數之間的數差關係;知道沒有可以用零來表示,等等。 2. 學習10以內自然數的組成。 知道除1以外,任何一個數都可以分成兩個較小的數,兩個較小的數合起來仍是原來的數;能感知和體驗到一個數和它所分出的兩個部分數之間的關係,以及部分數之間的互換、互補關係。組成的學習可以為孩子學習加減積累感性經驗。 3. 認識和書寫數位。 可以教這個年齡的孩子學習正確書寫10以內的阿拉伯數字,但一定要注意筆順、起筆和落筆的正確,筆劃的工整,特別要注意引導孩子掌握正確的握筆方法以及正確寫字姿勢的養成。 4. 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 在數的運算學習方面,可以幫助孩子瞭解、認識周圍事物的數量關係,並學習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會解答簡單的加減(求和、求剩餘)應用題;認識加號、減號、等號,理解加減的意義,學習10以內數的加減法,認識加減算式並知道算式表示的含義。例如1+2=3可以表示停車場裏先停了1輛汽車,又停了2輛汽車,停車場一共停放了3輛汽車。 5. 精確感知物體量的差異,並學習按照物體量的差異排序。 物體的大小、長短、輕重、高矮、粗細、寬窄、厚薄等連續量,都是兒童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學習量的守恆,知道即使物體的外形、擺放位置等發生了變化,它的量也不變。還可以引導孩子比較量的差異。在讓孩子感知和比較各種量的差異時,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其中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性有所體驗,幫助孩子建立序的概念。 體驗到孩子感知到量的相對性,並,使孩子對。能區別和說出10以內物體量的差異, 6. 學習自然測量。 測量是測定物體數量特徵的過程。這一階段兒童的測量活動基本上還屬於非正式的測量階段,可以引導他們學習自然測量,即利用各種自然物,例如,小棍、筷子、紙條、小瓶等作計量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高低、容積等,運用他們已有的數經驗進行測量,正確表達測量的結果。初步知道通過測量可以獲取量化的資訊,如通過測量孩子可以瞭解自己所種植植物的生長情況。 73.怎樣教5-6歲兒童學寫數字? 如何教會、教好自己的孩子學寫數字,是每一位元家長所關心的問題。的確,教孩子書寫10以內的數位,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空間方位知覺的發展,而且可以幫助孩子早一點做好幼稚園向小學的銜接,培養其書寫的能力。但作為家長切沒因此操之過急,也不能因此聽之任之,不加引導。在教孩子學寫數字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把握學寫字的時機。每個孩子的學習準備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孩子學寫字不要操之過急。對於一些年齡偏小的孩子來說,手部骨骼和肌肉還未發育完全,過早的寫字不但會對他們的手部骨骼和肌肉、脊柱的發育、視力等產生不良的影響,而且容易導致孩子產生緊張與焦慮的情緒。 2、教孩子書寫數字,首先要為孩子準備一本田字格本,並和孩子一起,經常在田字格本上做一些“畫小圖形”、“圖形找家”之類的遊戲,如:請孩子在田字格左上方的小方格裏畫一顆五角星,在田字格左下的小方格裏畫一個小三角,說說媽媽將小圓圈畫在田字格的什麼位置上了?幫助孩子逐步認清田字格的位置。 3、學寫每一個數字,都要為你的孩子做好示範書寫。邊示範邊講清楚數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寫數字時應從哪兒寫起,到哪兒落筆,使幼兒掌握正確的筆順。同時,家長要邊示範邊給孩子提出寫字時的要求:數位要寫滿格,筆劃要工整,結構要勻稱。 4、書寫數字,要注意培養孩子正確的坐姿和握筆的姿勢。首先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坐姿,要要求孩子身體坐端正,要做到背直、肩平、頭正,身體微向前傾,兩條小臂在桌子上自然放平,彎曲,胸部離桌邊一拳,兩腳自然放平。然後再教孩子正確的握筆姿勢,右手拿筆時,手指離筆尖留由兩指寬的距離。家長在教孩子這些內容的過程中,要反復示範,請孩子模仿,不斷提醒檢查,因為養成孩子良好的書寫習慣是尤為重要的。 5、對於孩子來說,適當地學寫1-10的數位是可以的,但切忌練習的字過多,時間過長。因為過多過長容易使孩子產生疲勞,產生厭倦學習的心理,因此家長要科學地、適時適度地教孩子學寫1-10的數字,經常鼓勵肯定您的孩子,使孩子在學寫數字的過程中對學習充滿興趣、充滿自信。 74.為什麼我的孩子在數數時,數到19就以後就不會進位了? 孩子的計數能力標誌著他們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程度。同時,通過計數活動,孩子的數概念初步形成。到了5歲,有不少孩子能夠從中間任意一個數接著往下數,這說明他們已經在數詞之間逐漸建立了較牢固的聯繫。但常常有孩子不會正確進位,每逢從9數到10的時候就會發生錯誤,往往又會從頭數起。為什麼孩子在數數時,數到19、29、39等等就不會進位了呢? 兒童不會進位,恰恰反映了他們還沒有真正理解20、30、40這些數的意義。而他們所擁有的10以內自然數的經驗,顯然不足以幫助他們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出錯是很自然的。而此時要糾正孩子的錯誤只有一種辦法,就是重複的練習和記憶。成人可以通過提醒或糾正錯誤的方法,告訴孩子應該怎樣進位。兒童記住了100以內自然數的順序,對於他們形成100以內自然數概念是有幫助的。 不過,成人還有其他的方法幫助兒童形成100以內自然數概念。那就是教孩子10個、10個地數數,或一五一十地計數(注意:是計數而不是口頭數數)。這樣可以通過具體的形象幫助兒童理解十位數(10、20、30、40等)的真正意義。 75.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做加減運算時只會一個一個地加? 細心的家長如果發現你的孩子在做4+3=?、5-3=?這些題目,只會一個一個地加,一個一個地減的時候,千萬不要著急,更不要因為看到孩子如此計算,就訓斥你的孩子。因為孩子掌握加減法就是要經過逐一加減到按群運算的發展過程。 這一過程,反映了孩子在加減運算中思維抽象性的不同發展水平。開始孩子需要用逐一計數的方法進行加減運算。如學習加法時,將兩組物體合併在一起,再逐一計數算出得數。學減法時先將要減去的物體拿走,再逐一計數剩下的物體以算出得數。在這以後孩子在學加法時可以記住一組物體的數目,再逐一計數另一組物體的數目,求得得數;而學減法時,他們可能採用逐一倒數的方法,倒數到要減去的數量為止。孩子在這裏進行的是逐一計數,順接數或倒著數,而不是按數群加減。按數群加減實質上是依靠抽象的數概念進行加減運算。孩子此時能將所說的數或數字作為一個整體把握,這樣才可能按數群進行加減運算。這一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孩子思維發展的一個質變,同時也是以後加減運算進一步發展的一個必要的基礎。但這中間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如有的孩子隨著數群概念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習了數的組成以後,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始運用數的組成知識進行加減運算,這樣就從逐一加減向按群加減的水平發展;有的孩子可以不用擺弄實物,而是用眼睛注視物體,心中默默地進行逐一加減運算;還有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還會伸出手指進行逐一計數,發現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做父母的不要硬性禁止,而應引導孩子用順接數、倒著數的方法進行加減運算,在孩子積累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再逐步地引導他們學習用組成知識進行加減運算。 76.孩子在做加減運算時有掰手指的習慣好不好? 您的孩子在做加減運算時喜歡掰手指,其實是他想借助於動作進行加減運算。而這種運算又不能離開具體的實物,因此,在沒有其他任何可以借助的實物的情況下,“手指頭”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他的好幫手。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會在做加減運算時,形成喜歡掰手指的習慣。 如果您的孩子是在偶爾遇到困難時,伸出手指幫個忙,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大班下學期,隨著孩子數群概念的發展,特別是在學習了數的組成以後,孩子能運用數的組成的知識進行加減的運算,會逐步擺脫逐一加減的水平,達到按數群運算的程度。 但是,如果是經常性的掰手指,而且已形成習慣,家長就要注意觀察分析,幫助其克服糾正了。這是因為:幼兒加減運算概念的發展,總的來說是從具體到抽象,從逐一加減到按群加減這兩方面進行考察的。這實際上反映了幼兒思維抽象性逐步發展的過程和水平。這一發展過程可劃分為三個水平層次:動作水平的加減,表像水平的加減和概念水平的加減。 (一)動作水平的加減,指幼兒要以實物等直觀材料為工具,借助於合併、分開等動作進行加減運算。如幼兒用移動實物、逐一點數的方法尋求得數,或者是伸出自己的手指進行逐一點數尋求得數。那麼,處在這一發展水平的孩子,他需要具體的實物,通過自己的擺放動作算出得數。家長要及時提供各種操作材料取代孩子的“手指頭”。(二)表像水平的加減,指孩子可不借助直觀的實物和動作,而依靠頭腦中呈現的物體表像進行加減運算。在其初級階段,孩子還需借助圖片等靜態形象,幫助理解題意和數量關係,學習解答問題。逐漸地孩子能脫離圖片中具體形象的提示,而依託口述應用題中熟悉的生活情節,喚起頭腦中積極的表像活動,對數量關係得以理解並進行運算。(三)概念水平的加減,也可稱作數群概念水平的加減運算。概念水平的加減是指直接運用抽象的數概念進行加減運算,無需依靠實物的直觀作用或以表像為依託,這是較高水準的加減運算。如口述或出示加、減法算式題,孩子直接進行運算。這時沒有動作、圖片形象和表像可以憑藉,孩子只依據抽象的數位進行加減運算。

lasy

2006年03月07日
公開
54

教學系統 1.桌子的腳為什麼放在四個角最穩? 2.蹺蹺板為什麼要一邊坐一個人才能玩? 3.貨車為什麼和客車不一樣?貨車為什麼是那樣的造型? 4.爸爸車子的窗子是怎樣升起來、降下去的? 5.電風扇的風怎樣來的?廚房裡排油煙機是怎樣把煙抽走的? 6.警車車頂的閃光燈是怎麼樣的一直閃不停? 7.媽媽的洗衣機是怎樣洗衣服的? 教學指導方法 主要地是啟發孩子懂得運用〞螺旋向下再反覆的思維模式〞(如圖)也就是孩子在生活周遭發現到問題,先確定問題在那裡→研究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幾種方法→逐一將這幾種方法實驗印證→評估那一種方法最好。如果仍未找到最好的方法則重覆這種模式來思考,到最後會分析得愈來愈細,解決的方法會愈來愈好。這些都有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累積的科技常識,經由不斷的練習而成。 訓練計劃 這個訓練計劃,表面上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是經過教育專家、心理學家、精神醫學專家、社會學專家共同合作,對孩子做了數十年難以計數的研究。 LASY兒童生活科技智能訓練計劃從這些專家的研究中混合運用一些重要的原理,使之簡單、易學、好玩並且有效果,這訓練計劃能幫助孩子啟發智力與創意,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學習態度與技巧的掌握。它提供孩子一個紮實的基礎,經由三個階段的學習訓練,使孩子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第一階段 - 設計與建構(4-8 歲,32堂課) 第二階段 - 齒輪動力 (5-10 歲,32堂課) 第三階段 - 電腦操控 (6-12 歲,32堂課) 這訓練計劃很有系統的針對啟發孩子與幫助孩子循序漸進的了解生活,這種能力將隨著孩子從學校到社會,一輩子會幫助他。 首先,經由不斷的教導與重覆,孩子先學會模彷,進而孩子自己懂得改變與創新,並找出在改變與創新當中所發生的問題的解決方法。 第一階為設計與建構階段 由結構開始,老師將為孩子介紹生活周遭事物的設計結構理念與功能。經由課堂上的實驗,讓孩子學習了解到合乎科學的基本概念, 例如:槓桿、離心力,摩擦力、方向、地心引力、浮力……等等。 孩子首先照著解說圖學會建構造型,接著老師或家長鼓勵孩子針對不同的問題來改進或設計新造型。最終學習的結果,孩子領悟到知識與設計新造型的技巧。 經過此一階段,孩子將會進步如下: 區分不同的主題,結構與幾何造型的能力。 了解簡單結構功能。 良好的動手能力,根據特別的規定與需求來搭建造型。 了解一些生活科技用語。 了解結構觀念與知道如何與人溝通“WHY”與“HOW”造型結構運作的問題。 時常會好奇與敏銳的觀察周遭事物。 在設計或思考的過程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討論自己一個人或群體合作,都能應付自如。 第二階為齒輪動力階段 經由齒輪動力學習,老師將為孩子介紹齒輪、軸承、輪帶、滑輪、開關、電池、馬達與電動機械造型的設計觀念與功能。經由課堂的實驗,讓孩子學習與了解到合乎科學的基本觀念。 例如:齒輪正轉、反轉、速度、動力、轉換、旋轉、推力等等。 孩子照著解說圖學會組裝電動機械模型,接著老師或家長鼓勵孩子針對不同的問題來改進或設計新造型。最終學習的結果,孩子領悟到手動與馬達動力的知識技巧以及如何組裝簡單機械模型。 經過此一階段,孩子將會進步如下: 了解簡單機械功能。 了解不同齒輪、滑輪的功能,以及將馬達組裝在簡單的機械上使之能動。 懂得在設計電子機械模型過程中,尋求解決在真實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 孩子不斷的動手做,會幫助孩子增強毅力與自信心來完成體驗,不論是單獨做或者是與其他小朋友一起合作。 了解更多的生活科技用語,如:動力、速度、方向、齒輪、軸承、電池、開關、馬達……等等。 第三階為電腦操控階段 經由運用電腦操控,老師將為孩子介紹基本電子的認識。比方說燈、磁鐵、磁力感應、開關、介面卡,以及電腦軟體、電腦設計與操控功能的觀念。 孩子照著解說圖,學會組裝電腦要操控的模型,這裡面包含了電腦操控程式與組裝結合測試,接著老師或家長鼓勵孩子針對不同的問題來學習操控電腦。最終學習的結果,孩子領悟到操控電腦的技巧和知識。 經過此一階段,孩子將會進步如下: 了解電子組件的功能以及在電腦操控之下的效益。 了解早期機械人的基本設計原理。 了解電腦是如何經由程式來控制。 了解如何經由改變程式來改變電腦操控。 能及早了解機械人是如何經由電腦轉換程式及電子組件的控制來運作。 有能力經由實際的科學知識的累積,孩子領悟到如何設計組裝或創新操控程式以解決技術或生活上的問題。 能適應愈來愈多的挑戰與競爭,而且能找出解決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的方法。

玩音樂開發大腦

2006年03月06日
公開
50

文 / 林芳蘭(中國/臺北)   研究證實,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孩子經過不斷地練習、感受、體會,表現以及欣賞音樂,能够刺激腦力,幫助腦神經細胞發展,增加腦神經細胞突觸的連結。 1、聽音樂 這種親近音樂的方式,可算是人類的每日活動也不爲過。但是日常生活中吃飯、聊天、運動、打電話、處理瑣事等活動的背景音樂,只能說是被動地打開耳朵,讓音樂流入,至于聽到什麽,有沒有聽進去,就要打個大大的問號了。若能給自己一些時間,或者爲小寶寶布置一個舒適安靜的環境,化被動爲主動,專注聆聽,那麽效果將會是完全不同。例如:在寶寶入睡前或起床之後,爲他哼唱一段布拉姆斯的搖籃曲,借著音樂平靜安詳的旋律335 335 3517665(簡譜),維持情緒的穩定平和,親子間享受親密的互動關係。當爸媽一邊哼唱一邊爲寶寶喂奶、換尿布、說話的同時,寶寶也接受了音樂的洗禮。 專注的聆聽,將音樂的訊息聽進去,有了消化吸收,可幫助發展接受性語言的能力。接受性語言指的是接收訊息,給予適當回應的過程;能正確解讀,瞭解他人說話的內容,才能有效的彼此溝通;因此,專注的聆聽能力,是溝通中不可或缺的要件。聽覺注意力與持續力,更是學習過程中的兩大功臣,將使得學習事半功倍,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得到收穫。 聆聽純旋律的音樂時,可以放任自己的感受馳聘,體會音樂世界的喜、怒、哀、樂,培養感受能力,使得情感與情緒的表達更加貼近真實。若搭配指導語,進入一個想像世界,例如: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或可愛的動物世界,將能激發想像力,或幫助放鬆技巧的練習,排解生活中的壓力。因此,聆聽音樂的活動適合各年齡來進行,從小嬰兒時期,培養他這樣的習慣,將有助于日後的發展。只要注意環境的舒適、安靜,可以專心聆聽音樂訊息,想像是小白兔蹦蹦跳或大象走路一步一步重重地踩,隨著音樂放任想像力馳騁,時間不要太長,五到十分鐘即可。 2、唱歌 在聆聽音樂中提到“聽”是被動地欣賞音樂,相對而言,唱歌就是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了。我想每個人都有將熟悉的曲調旋律琅琅上口的經驗,美好的歌聲是自娛娛人的最佳消遣良伴。唱歌是造物者賜予人類的特權,也是每一個人都擁有而不必外求的樂器,這樣的天賦异秉還有許多實際的功能存在;包括幫助語言發展中表達性語言的能力,增進記憶力(歌詞的提示),增進辭彙表達能力,增進呼吸及肌肉控制能力,更是自我表現的管道,與人分享交流的園地。 邊聽邊唱,邊聽邊哼的方式,將聆聽與唱歌結合,不僅能貼近音樂的情感,也能修正聆聽的成果,效果是加倍的。以小寶寶來說,只要有了語言能力,唱歌就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在一歲半前的幼兒身上,也不能忽略了親子間歌曲互動的模式,其實無形中幫助了幼兒語言的發展。當小寶寶嘗試發出呀呀的聲音時,我們就應該把握時機模仿他呀呀的聲音與他回應。牙牙學語的聲音,是音樂游戲的源頭,不管是模仿,是回應,是玩樂,都在給予幼兒聲音與聽覺的刺激,幷同時加强了溝通互動的模式,爲幼兒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奠定穩固的根基。 3、敲奏樂器 爲小寶寶選購適齡玩具時,不難發現玩具的性質不外乎是按了會出聲、會發亮、會唱歌,不然就是搖動發出聲響,讓有抓握能力的小嬰兒,也能從玩具中找到樂趣。這個原理和樂器提供的刺激相同。藉由拍打、搖動、或拿棒子敲就會發出聲音的吸引力,幼兒們會主動嘗試去製造各種聲音,也自然的幫助幼兒在操作過程中,自然地訓練手功能運作,耳朵分辨各式聲音、手眼協調能力增進,以及提供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適合幼兒的樂器,有各種豐富的選擇,包括搖了會出聲的手搖鈴、沙鈴,敲了會出聲的三角鐵、鼓、木魚等,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環境中的材料爲幼兒製作簡便的樂器,提供他們各種豐富有變化的聲音,滿足幼兒求新鮮的特質。例如在底片盒中裝入米粒,鋁罐中裝入小沙子,飲料瓶中裝入紅、黃、綠豆,表現出來的聲響完全不同,不至于嘈雜刺耳,却提供了各種聲音的豐富性。所以拍手、拍肚子、拍腿等將身體當成樂器來應用,都是人類很自然回應音樂的方式。 4、律動與唱游 將身體當成樂器是回應音樂的方式之一,而用身體表現動作來回應音樂,就是所謂律動或唱游的形式了。身體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搖、跳或擺動,在會走路的幼兒身上,不難觀察到,這可以說是人類對音樂節奏本能的反應。身體動作的靈活度與精確度,與學習能力是呈正比的,所以鼓勵幼兒以唱游與律動的方式表現自己,幫助他掌握控制身體的能力,對于操作、實驗、理解的大腦活動,是無形的刺激。 嬰兒在尚未發展出控制身體的能力前,爸媽就可以在寶寶睡飽清醒時,拉著他的小手小脚來上一段“頭兒肩膀膝脚趾”或“一閃一閃亮晶晶”,引導嬰兒發展出運用肢體動作的能力。至于三、四歲的幼兒,對于身體的掌控較好,也能理解歌詞內容,在有趣的引導下,配合唱游活動,有系統的呈現動作,幫助幼兒記憶力及思考力的形成,是學習過程中理解、表達、記憶、推理等一連串提升智慧的過程。動作能力表現好的孩子,除了身體掌控的能力好之外,對于外在環境與空間概念也占有優勢,這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效果。因此給孩子表達身體的空間與自由,對于培養身心健全的現代兒童來說,是必要而有益的。 5、創作 常常聽到牙牙學語的孩子,會用聲音表現音調高低;到了說話的年齡,哼唱不知名曲調,更是如呼吸般自然,這就是幼兒創作的啓蒙了。從模仿到隨意地唱、表達,幼兒天真地以創作表現自己的感覺,進一步使用樂器拍出不同的節奏、快慢不等的韵律,或是身體隨意地扭、踩、踏、轉,都是創作表現的軌迹。想像力、創意、個人特色,一一表露無遺。創作的養分可以經由引導來供給,當孩子有良好表現時,老師與家長可以用歌唱的方式來贊美鼓勵他,例如以小蜜蜂的旋律唱出“乖寶寶,乖寶寶,爸爸媽媽的乖寶寶,表現好,不吵鬧,真是好榜樣。”鼓勵孩子自我表現,肯定他的能力與態度,無形中就能培養出有自信、會尊重自己與他人的高EQ寶寶。 在聆聽、哼唱,樂器敲奏,律動與創作的各式不同經驗中,音樂于其中穿針引綫,扮演溝通、聯絡、統整的角色,這就是音樂呈現的豐富面貌,像是一座寶藏,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重視幼兒發展的家長與老師,當然不會無視于寶山的存在。從剛出生的嬰兒,到幼兒、兒童各個年齡層的物件來說,音樂都是容易親近又有樂趣的好夥伴,善于利用音樂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是超乎想像的。

視覺空間智能從零歲開發

2006年03月05日
公開
46

專家 / 劉鈺心 幼教專家 「方向感」屬於視覺空間智能。方向感不好的人經常會迷路,對於其他的一些視覺元素掌握度也較低。不想讓孩子將來成為「迷途羔羊」吧?如何從小刺激寶寶這方面潛能的發展呢?我們特別請專家設計了居家遊戲,讓父母能夠從寶寶小時候就開始開發視覺空間智能。 視覺空間智能三個問答 什麼是視覺空間智能?視覺空間智能的定義是:「準確觀察世界,並對其進行解釋,或者把那個世界的各方各面傳達給別人。」其焦點在於觀察和設計,既要接受又要表達。 在視覺空間智能表現突出的人具有哪些優勢? 具有優勢的視覺空間智能,在未來的表現上,通常有較好的方向感、空間感。所以,除了日常生活當中認路的能力較好之外,在職業表現上通常多屬於設計類的工作性質,像是建築師、室內設計師、服裝設計、雕塑、攝影師、美術設計……甚至還可能會成為發明家哦! 如何發展1歲以內小寶寶的視覺空間智能? 0∼1歲的寶寶在視覺-空間智能的發展上,大部分都需要大人在語言上的幫助,藉由大人的口語與動作的配合,慢慢地讓他建立空間方向感。例如,舉起他的右手時,就要在口語上也同時提示右手;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同樣要注意自己的口語表達,我們常常對孩子說「來這邊」、「去那邊」的。其實,即便是對於較小的孩子,也要用正確的方位名詞,例如:「到前面」、「在右邊」。當然,小寶寶還無法瞭解抽象概念,我們就必須佐以手勢,協助他們瞭解。 6個月以下寶寶 *遊戲1 認識左右的雙手律動 兒歌: 這是我的右手舉高高, 這是我的左手碰天空, 左手、右手,拍拍拍, 右手、左手,好兄弟! 動作: 根據歌詞做動作,分別舉起寶寶的左右手。 讓孩子可以透過雙手的擺動來練習雙手的靈活度,另一方面也進行方位的認知。這樣的遊戲非常適合6個月以下的寶寶來玩。 *遊戲2 找玩具 你可以試著將玩具先放在寶寶的面前,然後用小毛巾或小紙盒蓋起來,讓孩子自己將玩具找出來,練習讓孩子瞭解玩具在毛巾的下面或是小紙盒的裏面。你也可以將玩具放在孩子拿得到的小桌子上或桌子下。建立孩子裏面、外面、上面、下面等抽象概念。 *遊戲3 堆積木 給寶寶2∼3塊積木,先堆一次給孩子看看。 可以往上堆高或是並排排成長長的一條,然後讓孩子模仿。當孩子越長越大時,積木的數量就可以慢慢增加。 6個月以上寶寶 *遊戲1 捉迷藏 對於已經有移動能力,例如會爬行的孩子,我們就可以來玩捉迷藏的遊戲了!順便練習聽音辨位的能力,家長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叫小朋友的名字,讓小朋友找找看你在哪裡。對於較小的小朋友可以在較小的範圍當中練習;較大的孩子,就可以在整個家中安全的地方來玩!在這過程中,孩子必須去判斷聲音的位置、距離、遠近。 *遊戲2 七巧板 對於1歲以內的小朋友,要用七巧板拼出特定的圖形是有些困難的。父母可以隨意地讓孩子去拼湊,讓他熟悉這些不同的形狀,不同長度的邊,當然您可以先示範一些排列給寶寶看。 *遊戲3 散步 對於常走的路或距離較近的地方,沿路走時,就可以和孩子說,我們該左轉或右轉,或是走到某一個特別的標誌性地段(如便利商店)時應該要做點事,例如停下或前後看看等,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偶爾還可以讓他來帶路。 *遊戲4 套套杯 可以用現成的各種杯子、布丁盒或扮家家酒的小碗,讓孩子練習一個套一個。當然,要大的才能裝小的,所以也就讓孩子練習對於空間大小的概念。 *遊戲5 各種組合玩具 要加強孩子的空間智能,給孩子的玩具最好就以組合式的玩具?優先考慮。像是積木、接插玩具、拼圖、組合模型之類的,都是很好的選擇。 *遊戲6 自製探險噗噗車 道具: 1、厚紙板或不要的紙箱 2、雙面膠或膠水 3、剪刀 4、膠帶 玩法: 1、先把厚紙板剪成4公分大小若干張,做?車子要走的路。 2、再剪一些1.5公分寬、5公分長或其他大小的紙板,作?道路分隔島,並隨意地黏在厚紙板道路上,讓紙板成?有縱向的、橫向的或十字路口的道路。 3、找一部大小適中的玩具車,一邊把一塊塊的道路板縱橫交錯地接起來,讓小車子在上面練習遇到障礙或十字路口要直走或左、右轉。 益處: 1、培養空間方位概念 2、訓練邏輯推理能力 3、促進眼手協調

文媽分享 遊戲

2006年03月03日
公開
70

遊戲一 把空杯子(最好是玻璃杯且杯身較長些)裝上豆子 如有四個杯子(四個要一樣大材質也要一樣如此才能控制變因) 可以先在杯子上畫上刻度 例如有四個杯子畫上四個刻度 讓孩子自己裝豆子 並且依序排列 孩子除了感覺有趣外 還可以學會排序的概念 遊戲二 在空杯子裏面裝上水做實驗 與第一個遊戲雷同 但是這次要準備一隻筷子 步驟一 首先先敲空杯子讓孩子聽聽聲音一不一樣(未裝水) 接著裝好水後 步驟二 請孩子先按照高低順序排好(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步驟三 可以先問哪一個是第一高第二高 哪一個是第一低第二低 最好杯子上可以用有顏色的筆劃上刻度線讓孩子清楚看到 步驟四 接著問如果我們再用筷子敲玻璃杯會發生什麼事 會有聲音嗎 是什麼樣的聲音 會有高低音還是聽起來一樣 如果有高低音 哪一個高哪一個低 可以請孩子先說(這就是假設) 步驟五 接著請孩子自己做驗證 這就是一個科學實驗的過程 驗證出來後看看孩子的判斷對不對 然後問孩子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判斷 問為什麼會有高低音呢(帶入原理) 步驟六 並找來不同的材質的棒子敲杯子 可以請孩子找 像鉛筆叉子湯匙....等會有不同聲音出現 步驟七 最後一個遊戲是創作音樂 因為杯子聲音會有高低不同 如果可以連續敲即會有很多不同聲音的變化 甚至可以作曲唱歌 好玩就好 遊戲三 實驗一 找一個量杯 最好有刻度的 準備三個不同體積的杯子 可以分兩種 三個杯子瓶口直徑一樣大但是高度不一樣(這難度比較高) 另一種是隨便三個杯子但是平口直徑要不一樣大 這是讓孩子了解什麼是容積和容量 首先先在三個不同杯子裝上等高容量的水(用筆在杯子上畫出一樣高的刻度) 問孩子覺得水一不一樣多 孩子看到大多會覺得一樣多 接著用前面遊戲用到的三個一樣大小的玻璃杯 將水倒回去 孩子會看到水量不一樣高 可以先問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再告訴他為什麼 實驗二 另一個實驗倒過來做 用量杯裝一百西西的水 到在三個瓶口直徑不一樣大的杯子中 也會看到深度不一樣高 可以和孩子討論為什麼會這樣 其他有趣的科學實驗或小遊戲收集在筆記本中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47022&lno=81880531

健寶園遊戲分享

2006年03月02日
公開
76

一些親子遊戲的方法 探索各種不同的聲音 讓孩子有機會探索各種不同的聲音。將3--4個空瓶內裝一些米、鈴鐺、乾義大利麵或錢幣,蓋上蓋子,讓孩子搖晃每一個瓶子,再打開瓶蓋看看裡面的東西。留一個空瓶,有助於孩子學習〝空的〞和〝沒有〞的概念。聽聽每個瓶子的聲音,發現瓶子裡裝的是什麼,能培養孩子發展問題解決的技巧。 泡泡城堡 將床單或毛毯蓋在桌上,變成一座泡泡城堡。和孩子一起爬進城堡內,吹泡泡讓孩子伸手去抓,是可以促進孩子動作計畫技巧的活動 有趣的急凍舞 讓孩子雙手各抓一條絲巾,播放音樂,鼓勵孩子跟著節奏跳舞,揮動絲巾。急凍舞挑戰孩子的聆聽技巧,當音樂停止時,停止所有的動作。這樣的律動,建立孩子對身體平衡與協調的感受。 捲筒遊戲 收集捲筒衛生紙用完的捲筒和一些小玩具,像積木或小汽車。讓玩具穿過捲筒,觀察孩子能否找到讓玩具穿過捲筒的方法。當孩子將玩具放在捲筒內時,這個活動幫助蛤子發展手部小肌肉的技巧和眼手協調的能力,同時也出現幾個問題讓他們去解決:玩具去哪裡了?是否每次都會出現在捲筒尾端?玩具穿過捲筒快慢的速度如何? 鏟球 找一個適合孩子大小的鏟子〈像在沙堆用的〉,將一顆軟球丟出去並引導孩子用鏟子將球鏟起來,仔細觀察孩子如何將球帶回來。可和孩子重複進行此項遊戲。 帳棚 搭一個帳棚,將椅墊疊起變成〝牆〞,覆蓋上圓形桌巾,小學步兒喜歡鑽進小空間中。這反映出他們正在發展空間認知的能力。

紀帆媽心得分享

2006年03月01日
公開
76

各位愛孩子的媽咪: 其實和大家分享這些教具或書籍 最大的希望不是大家趕快去採買 我常和許多家長說 如果教具或書籍買了就擱著,爸媽自己也沒興趣和孩子一起去研究 那麼不如不要買 例如許多進口的教具沒中文說明,家長就卻步了!有可能被束之高閣,或是淪為小孩其中ㄧ件"不好玩"的玩具 拿fischer積木來說,它的說明書是一本厚厚的書 看它的說明書很過癮 因為它不只告訴你組裝的方法,還告訴你這樣組裝帶來的機械效益是什麼? 當然它是英文說明,有不懂得我們就查字典 看了一些國外的教具 我深深覺得好的玩具或教具 不只提供孩子娛樂的部份,也提供孩子思考 我覺得這部份是很重要的! 台灣的家長很多都習慣現成的東西,對於生活上的事物不想追根究底 看了覺得很憂心!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孩子喜歡動手操作,或是對學ㄧ件東西能夠專心投入,那麼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與這件東西產生思考性的互動,拿積木來說 ,當孩子透過觀察與思考後做出來的東西,一定能引發他的熱情!有了熱情孩子自然會有探索的氣力。 所以爸媽不必急,有家長早早就送孩子去學積木,我真的是不贊成!一個孩子他在創作一件作品是需要時間的,也許是半天,也許是一個星期,紀帆曾經就把同樣的東西在一個星期內不斷的改裝,他覺得很有樂趣!消防車可以變堆土機,過幾天又可以加履帶變戰車,但是ㄧ旦排程課程,有了進度安排,孩子的思考就很容易被截為片斷,真的很可惜!等孩子的思考力與邏輯概念整個成熟後,再來跟老師學研究的方法,我個人覺得是比較妥當的......。 而書籍知識的統整,也是相當重要!余秋雨先生的ㄧ場演講裡說到,ㄧ個人不看書,以後沒出息是無庸置疑的,但如果ㄧ個人書讀得太雜,沒有系統,那麼這個人也沒什出息.......。當然孩子學齡前這個階段是要廣泛的閱讀,但如何將閱讀知識統整就必須靠父母的協助了,我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定期定一個閱讀主題。比如紀帆最近迷上人體骨骼,所以我們就找了相關的書,一起比照閱讀,有X光底下骨骼的圖片,並且拿人體立體模型來讓讓他觀察,因為書是平面的東西,透過父母有系統的整理,孩子的概念才會清楚的成形,所以他現在已經能體會肋骨是一個像籠子ㄧ樣的構造,裡頭有肺臟和心臟。又比如講到飛機,相同的我們就會找飛機主題的書籍和自製實驗或教具來一起跟孩子探索;講到建築,我們就會拿紐約的帝國大廈、雙子星大樓和台北101大樓來比一比,並且一起來找ㄧ找發生在這些美麗建築物上的故事,將人文的部分帶進去,孩子就會覺得這些建築物頓時變得可親。以上林林總總是我帶孩子閱讀的方式,希望我提供這個方法對您在帶孩子閱讀上能有所幫助! 紀帆現在2歲多,但我很期待他5歲趕快到來,因為我們就能一起做更多好玩的事一起唸更有趣的書,你們呢?是不是也在享受和孩子一起做ㄧ件事的樂趣,透過孩子的眼光、透過你的眼光,一起凝視在同一件事物的感覺,真美!

紀帆1.8歲

2006年02月28日
公開
52

孩子1.8歲時,我讓他上美育的課程,除此之外到幼教社買了信誼小袋鼠的中、英文和數學教材,從小班開始自己教。除此之外,2歲之前我帶了很多遊戲書或立體書,讓孩子對書產生好奇和興趣,2歲之後字數就多了,內容也比較深,可以和孩子討論書中的情結,甚至用話劇的方式來帶,孩子會很喜歡! 紀帆2歲前的教具: 1.拼圖(約15~20片左右)、六面拼圖(四塊的):他那一個時期超愛拼圖的,不知道爲什麼? 2.Lasy和樂高:從1歲3個月開始玩,他只要玩大H小H相椄就很樂了,也會用輪子和版子組成最基本的車型,樂高就隨他高興去堆疊囉! 3.配對卡:將20張圖卡截兩半,讓孩子去配對,就夠他忙的 4.信誼耳聰目明:2歲前他很愛玩聲音配對的遊戲 5.LUK:2歲前玩VB版,還蠻喜歡玩的 6.手指膏及水洗色筆:我家有很多大片落地窗玻璃,就讓他隨便塗 7.扮家家酒:他到現在還很喜歡,每天拿黏土、碎紙、花草做菜給我吃,或是拿木刀玩切東西的遊戲(有種是用魔鬼氈組合成的吐司、牛排、蘋果,可讓孩子分切) 8.爸媽帶的小實驗:做冰淇淋啦!做麵包啦!用尼龍刷加馬達做刷刷車、用鏡子做萬花筒,用放大鏡作投影機......有次用硼砂加膠水做成鼻涕虫他也玩得很高興!現在紀帆比較大了,爸爸就帶他用粒片板磨翼型作手擲機、用fischer做機械模型。 不知道是不是他很多事可以做,常捨不得睡,睡眠時間比一般小孩少,所以也就長得瘦巴巴的.............。 9.書單:我的筆記本裡有列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5373&lno=81986562 這是中文書籍裏紀帆較喜歡的部份,英文則以信誼的小袋鼠教材為主,加上艾瑞卡爾、東西出版的林林總總的英文繪本及敦煌的reading house。 除此之外就是和爸媽四處去走:爸媽走到哪,出差開會、遊山玩水都帶著,他從來沒和我們分開過,甚至10個月爸爸就把他背去坐飛機跟他一起出差啦!連出國也一起去,所以他比較會玩、體力也比較好,那是真的!還有我們很厚臉皮,看表演也都帶著(最慘的是1歲時去音樂廳,10分鍾就出場),不過長久下來,等他兩歲時去看表演也就能乖乖坐全場了....。 帶這個小孩,生活五味雜陳,很忙碌!不過現在的我還挺享受這段親密光,也很感謝我的小孩讓我再過ㄧ次童年....。

紀帆媽五歲計畫

2006年02月26日
公開
57

我兒子現在快3歲了,不過如果等他5歲的時候,我想我會給下面的東西: (一)教具: 1.益智棋盤:如德國圍棋、角力棋、五子棋這些都比較簡單,父母自己就可以帶 2.一個好的天平:可以和孩子玩許多槓桿的遊戲(數的分解、合成可以從此帶入) 3.迷宮:平面的迷宮或是進階到立體的迷宮(可以讓孩子改變路徑,觀察不同的路徑組成什麼樣的結果) 4.積木:德製的fischer很棒,他可以延伸許多力學的原理,值得推薦! 5.拼圖:訓練孩子的耐心 6.七巧板或劉修吉博士編的妙妙板 7.Luk:VE及VX訓練數學邏輯的方式我很喜歡,和台灣數學練習版的方式不同,可讓孩子在思考數學時較為嚴謹不馬虎。 8.一張地圖:從認識住家附近的環境開始延伸到整個居住的縣市,我先生是自己畫,孩子會更清楚! 9.一個好的望遠鏡及放大鏡:培養孩子觀察的能力,望遠鏡要買就買好的,因為效果真的差很多!尤其是色差會影響判讀結果。 10.ㄧ個攜帶式畫架:可帶孩子到戶外寫生 (二)圖書: 1.說給兒童聽的台灣歷史故事:小魯出版社 2.漢聲中國童話 3.西遊記:遠流的編排的最好,但已絕版了,我是買學研館的 4.法布爾昆蟲記:三采文化的較適合小小孩看 5.小天下:科學館系列很棒!建議愛上細胞及病菌殺手兩本 6.親親自然:都是本土自然科學的東西,圖片很精采 7.發現科學:遠哲,裡頭有些簡單的小實驗,可帶著孩子做 8.世界童話音樂繪本:台灣麥克,雖貴但挺值得,如果圖書館借得到CD就不用大失血了 9.大師名作繪本:台灣麥克,很好的ㄧ套書,他的故事都暗藏哲理,可以開始訓練孩子思辯。 10.Nelson Focus:敦煌書局,知識與常識兼備的兒童英語讀本,已經有兩位北部及南部高中英文老師跟我推薦,共80冊,分4級。 12.Reading House:敦煌書局,簡單易學 (三)電影及藝文表演:電影是及文學、音樂、藝術等元素而成的創作,定期帶孩子去電影院看場好的電影,是值得的!兒童劇也是很好的養分。

帶孩子看雲、做雲

2006年02月25日
公開
56

這是我們昨天親子共學會時,我和紀帆爸爸帶孩子做的主題,有興趣的媽媽也可以在家帶著孩子試試看!很容易的! http://www.babyhome.com.tw/calendar/0,o1de,mid15373,cid15037145.htm 今天親子共學會的主題是"雲" 我們先看了雲的繪本---七號夢工廠 大衛衛斯納的作品媽媽我都很喜歡 這本無字書給孩子無限的想像 接著看了親親自然的看雲 讓孩子知道雲的形成及種類 親子實驗DIY的部分紀帆爸帶大家自己合成雲(註1.) 看雲在慢慢的玻璃瓶內生成、翻滾 覺得好有趣 孩子都好興奮 在爆破雲的部份更是精采(註2.) 孩子和爸爸媽媽驚呼聲四起(媽媽我也在叫,所以沒法拍照,真可惜....) 最後的勞作親子創作部份,則是用紙漿來塑型雲(註3.) 朵朵白雲,好美喔.... 註1.雲的形成條件 1.水蒸氣 2.空氣中的粉塵(凝結核) 3.冷凝的溫度 只要取一玻璃灌,先用熱水燙過(水蒸氣),再將線香(約3支) 點燃,讓瓶中有煙塵之後,最後把一袋冰塊覆蓋在瓶口,你就會明顯看到雲快速的冷凝生成了! 註2. 1.取一保特瓶 2.將保特瓶用水潤濕 3.將保特瓶用橡皮塞塞緊,橡皮塞上插球針 4.用打氣筒打氣,壓力到達臨界點瓶口會爆開(瓶子要扶好,不然會飛出去!) 5.可看到白色的雲霧從瓶口流出,而且真的是冰冰的雲喔! 註3. 美勞的部分: 將衛生紙與白膠及水混合成紙漿後,就可以塑型了!

利用多元智能背九九乘法

2006年02月23日
公開
51

利用多元智能背九九乘法 多元智能是近年來的學習主流,許多父母都知道什麼是多元智能,但如何熟練運呢?在這裡為父母們介紹一個學習的實例──背九九乘法表。 許多孩子視背九九乘法為難事,雖然經過努力地反覆背誦,結果卻仍然令人失望。其實,每個孩子的智能發展不一,所以面臨的困難也不一樣,湯馬斯.阿姆斯壯(Thomas Armstrong)在《因材施教》(遠流,王凡譯)一書中提到,語文能力強的孩子,往往記得住九九乘法表,但卻不見得了解其背後的意義;而數學-邏輯能力強的孩子,雖然可以輕易地了解九九乘法,卻又不一定背得下來。以下就提供一些生活上隨時可以進行的方法,並利用八大智能的特色來教導孩子背九九乘法: 1. 利用語文智能 通常語文能力強的孩子喜歡閱讀、寫作、說話,父母可以讓孩子口頭背誦九九乘法表,或者利用練習卡來讓孩子口頭回答乘法問題。 ◆透過語文來訓練數學,也可以讓孩子同時鍛鍊語言表達能力;而父母可以注意孩子的發音及咬字是否正確、清楚。 2. 利用數學-邏輯智能 用小石子、火柴、牙籤等物品,讓孩子自己排成兩個兩個、三個三個或四個四個……一組,在遊戲中發現乘法規則。例如,三堆小石子,每堆有四個,你可以問孩子總共有幾顆小石子?如果孩子正確答出有十二顆,你可以再問問孩子如何知道答案;如果孩子答錯了,你可以改用較少的數量,再引導孩子作推算。 ◆此部分的鍛鍊,最能夠了解孩子的數學-邏輯智能程度,但不須要求孩子的運算一定要正確,培養孩子的推理能力才是重點。 3. 利用視覺-空間智能。 你可以給孩子一張紙,上面由一寫到一百,每一行寫十個數字,然後要求他們在每隔一個數字的格子上填上顏色,這會給他們「二的倍數」的視覺圖案;接著再給他另一張,要求他們每隔兩格畫一個格子,標出三的倍數……以此類推。每一張圖會形成不同的圖形,這不但可讓孩子更清楚倍數的概念,也使他易於形成乘法的觀念,並且有助於記憶。 ◆透過此步驟來背乘法表,不僅可以讓孩子認識不同的顏色,也可以讓他透過視覺來鍛鍊空間感;此時若發現孩子無法分辨顏色的不同,則可能要注意孩子是否有色盲的情況。 4. 利用肢體-運動智能。 讓孩子排成一排走路,走一步說出一個數字:1、2、3……;然後請孩子每隔一個數字拍一下手,進行完畢後,再請孩子每隔兩個數字再拍一下手……。除了拍手之外,跳躍、翻滾、爬行等運動也都可以嘗試做做看,如此一來,倍數的觀念就可以透過肢體的實地操作,內化到孩子的腦子裡。 ◆父母可以趁此時了解孩子肢體動作發展的情形,注意他在肢體動作上是否有遲緩、不協調或難以實行的情況,必要時應向醫生求助。 5. 利用音樂智能。 選一首節拍自然而規律的兒歌,讓孩子照著旋律唱九九乘法表(二二得四、二三得六……)。如果找不到適合的兒歌,用節拍器打拍子也可以,父母應視孩子的學習狀況調整節奏的快慢;還可以每隔一個數字、兩個數字,故意大聲或故意小聲,讓孩子透過聲音的變化,來感受倍數的不同及概念。 ◆透過兒歌吟唱或節拍器認識九九乘法,是最容易讓孩子背下九九乘法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可以訓練孩子的節奏感及音感,對音樂智能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甚至,在背下九九乘法表之後,你也可以請孩子自行選擇歌曲,試試不同的節拍來背誦。 6. 利用人際智能。 先教孩子一些有關於九九乘法表的基本觀念,然後再請他去教其他小朋友。 ◆透過教學的過程,孩子不僅可以更了解九九乘法的概念,也可以交到許多朋友喔。 7. 利用內省智能。 讓這些孩子自己解題,或給他們正確的答案,讓他自己訂正;或給他們電腦軟體,讓他自己學習九九乘法表。總之,讓他用自己的速度學習,自己對答案,以便得到立即的回饋。 ◆有些孩子需要獨自學習,不喜歡被干擾,這時父母可以安心地讓孩子自己學習,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等到孩子有疑問而無法解答時,再適時給予協助。 8.利用自然智能 華納美國幼兒學校資優數學老師陳立中表示,自然界有許多現象都有其規律,這些規律是不變的,如大至四季的周而復始,小至昆蟲的一生,父母可以時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體會萬物生生不息的道理。當孩子接觸美麗的花朵時,請他數一數,一朵花有五片花瓣,五朵花總共有多少花瓣呢?或著問問孩子,一隻蝴蝶有一對翅膀,一對就是代表「有兩個」的意思,那麼三隻蝴蝶有多少翅膀呢?請孩子數完後,再告訴孩子其與九九乘法的關連性,相信孩子很快就能理解。 ◆ 讓孩子親近大自然,了解生命的奧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父母不要一味地只想提升孩子的智力,有時也要讓孩子透透氣。

啟發式教學 讓孩子愛上數學

2006年02月22日
公開
39

啟發式教學 讓孩子愛上數學 「學數學,有那麼痛苦嗎?」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算數學時痛苦的樣子,不禁提出這樣的疑問。其實,數學是很有趣的,只是受限於教材的枯燥無味,學起來就會有點悶,如果老師的教學方法又選擇錯誤,只會叫學生不斷地死記硬背、紙上運算的話,那麼,數學就會變成一門令人退避三舍的學科。 華納美國幼兒學校園長林芃君表示,由於升學環境的競爭,使得師長們過於重視成績的表現,而忽略了數學的本意──解決問題;其實,學數學也可以很好玩,但是首要拋開傳統的學習觀念。林芃君園長說,學齡前的孩子學數學,千萬不可在意他算得快不快、對不對,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對於數學的好奇心及學習動機。 ?生活、遊戲中學數學 學問始於生活,也終於生活中的運用,所以數學家透過歸納、演繹的方法,用抽象、簡易的符號縮短了知識的繁雜。為此,從小就讓孩子養成在生活中找數學,再將學會的數學知識,化成智慧運用在生活中,才能真正進入數學的殿堂。 學齡前的孩子,所有的學習幾乎都在生活中,而他們的生活,除了正常的作息之外,大部分都是在遊戲,所以如果能將數學的概念融進他們平常的遊戲中,孩子就能夠很容易接受數學。 ?操作中學數學 從幼兒園、小學,甚至一直到未來的學習,「操作」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在「做中學」的孩子,將會是一位獨立、有自信的人。陳立中老師對幼兒數學有很大的領悟,因此他教學時有個原則:告訴他→忘記;秀給他看→記得;自己動手做→了解。如在教孩子認識時間的概念時,他會讓孩子親自去操作沙漏、時鐘、手錶等相關物件,讓孩子一邊操作時針、分針,一邊體會兩者之間的關係,很快地就能了解時間的概念。 ?教學相長 學得更快更多 陳立中老師在教學時,特別喜歡請已經學會的孩子,去教還不會或一知半解的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表示,當人要把所知的事件傳授給他人時,自己一定要非常透徹了解,否則就沒辦法清楚地教給他人。知識若透過自我消化後,很容易就會成為自己的,要忘也忘不了。所以,他非常贊成讓孩子互相討論教導,如此不但可以加速學習,透過彼此討論的過程,還可以促進同儕之間的合作與關心,進而提升人際智能。

如何指導孩子數學-邏輯智能

2006年02月21日
公開
61

數學-邏輯智能 專家 / 楊秋仁 新竹市工業技術研究院附設光明幼稚園園園長 良好的數學-邏輯智能,並非全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的科學訓練也很重要。根據研究顯示,嬰兒期是孩子數學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候,父母可以抓住孩子學習的關鍵時刻,在生活中隨時給孩子認識、訓練數學的機會,不僅孩子的數學-邏輯智能可以得到發展,對於其他智能也有很大的提升。 抓住0∼6歲關鍵時刻  學齡前孩子所學的數學或是數學概念、邏輯,它的內容都應該要與生活經驗有關,最好都是日常生活中必須用到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透過感官、感覺去利用隨手可得的「具體物品」學習。 幼兒學習數學的內容,必須要根據幼兒發展的能力與特質來安排,一般來說,幼兒階段可接觸的數學概念有: 1. 認得基本圖形:知道及能夠分辨何者為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圓形。 2. 數、量、形的觀察與比較:如物體的大小、長短、輕重、高低、厚薄、多少;他們會說出:「有很多車子喔!」、「怎麼都沒有人」、「房子好大喔!」等語句。 3.知道常見物體的數與單位:如一隻狗、兩頭牛、三朵花……。 4.了解10以內數字的順序:能辨認0至10的阿拉伯數字,以及中文一至十的數字。 5.方位的理解:知道運用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方位語,辨識位置。 6.時間:認識時鐘、會看月曆、辨別昨天、今天、後天以及日常生活作息時間。 7.錢幣:了解簡易的幣值概念,會使用錢幣買東西、打電話。 關鍵時刻的關鍵學習 9-12個月 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大人們的一些語句及最初級的數學概念,雖然他們還不太會說話,也不會口頭數數,但是已經能表現出對「數」與「量」的理解了。此時,他們能夠區分物品的大小及多寡,如他們知道這個蘋果很大,那個玩具很小,了解父母給的糖果多還是少。在這個時期,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大小」、「多少」、「順序」等概念的引導。 ◆情境學習DIY 數數與摸摸 1. 材料:家中任何可讓孩子接觸的物品,如茶杯、各種形狀或大小的空瓶子、糖果、小石子……。 2. 做法:讓孩子一面摸(感受物品的形狀及大小),一面數(若孩子還不會講話,則由父母邊數邊拿給孩子看),一面念出來。 3.功能:把抽象數字具體化。 13-22個月 這是嬰兒發展數字認知的關鍵期,父母可以為其購買市面上專為孩子所設計的數學學習玩具,或者在和孩子遊戲時,特別強調數學的概念。 ◆ 情境學習DIY 找數字 1. 材料:數學卡、數字遊戲機(按對數字會發出聲音的玩具)。 2.做法:拿出一至十的數學卡,教孩子認識紙卡上的數字,再請孩子在數字遊戲機上按出認識的數字。 3.功能:從認數字及找數字的過程,孩子可以認識數字的抽象表現,並加深對數字的印象。 2-2歲半 這是嬰幼兒計算能力發展的關鍵時刻,父母可以教孩子做一些簡單的數學運算。 ◆情境學習DIY 算算看有多少 1.材料:玩具、餅乾盒、飲料罐、書……。 2.做法:把所有物品全部標上價錢,再做一些紙幣來玩買賣遊戲。 3.功能:瞭解價錢和錢的數法,進而做一些簡單的加減法,讓孩子了解運算在生活上的實際用處。 5-6歲 這是幼兒掌握數學概念、進行抽象運算的關鍵時期,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場景,教孩子做一些簡單的運算題及應用題。

10個持續閱讀的好方法!

2006年02月20日
公開
49

標  題:10個持續閱讀的好方法! 發表人:小佳(chia91201) 編譯■成怡夏 1.和你的孩子一起閱讀,而非唸給他們聽。讓閱讀成為每天分享想法、探索新字、聊天、說笑和擁抱的固定儀式! 2.創造放下所有的事情,一起閱讀的時間(DropEverythingAndRead簡稱DEAR)。把DEAR這個字印下來,並貼起來。挑選家中每一名成員都能獲益的15分鐘,安靜下來,讓每個人都能閱讀自己最喜歡的讀物。 3.介紹各式各樣閱讀材料給孩子,除了書本和短篇故事外,鼓勵孩子探索雜誌、報紙、目錄、音樂書籍、食譜、工具書和漫畫等。 4.重新閱讀同一個故事。把閱讀時間變成創造性的冒險活動,讓你的孩子自己去修飾美化每個故事。你們可以一起增加新的人物、改變場景,甚至創造故事不同的結局。 5.讓你的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當你到書店或是圖書館時,允許孩子有很多的時間探索符合他年齡層的書籍。假如你願意也可以給孩子些建議,但是最終要讓孩子自由地選擇他們喜歡的讀物。 6.讀圖畫。嘗試做一個練習:遮住圖書中敘述的字句,看圖說故事!之後你去讀文字時可以去瞧瞧你的敘述和文字描述的故事有多靠近,這會很有樂趣的! 7.做復習。當你的孩子看完一個故事後,邀請他告訴你他喜歡故事中的什麼,又不喜歡什麼。你們之間的討論可以幫助你的孩子反省書中的內容,並發展他們的品味和對書本的賞析能力。 8.要讓閱讀是件有趣的事!要讓閱讀和發現、樂趣和輕鬆連結在一起,假如閱讀是被強迫的,或是被當成工作一般,孩子會失去對閱讀的胃口。 9.要當一位聆聽者。不管你是在烹調晚餐或是在DEAR時間,要鼓勵你的孩子把書本的內容大聲唸給你聽。 10.作閱讀的模範。不要等到孩子要上床才拿你喜歡的小說出來看,平常就要讓他看到你在閱讀。當孩子看到他們的父母閱讀書本、報紙、或是其他東西,閱讀才會成為他們自然而然的活動。(資料來源:FamilyZoo)

用感官走入自然

2006年02月19日
公開
55

  講者推薦書 樂遊自然天地:與孩子共享自然的60種遊戲 岩石入門 昆蟲入門 台灣賞樹情報 我們姓台灣:台灣特有種寫真   主講人:舒兆瑞(種籽學苑校長) 主持人:中華滋根協會秘書長陳念萱攝影紀錄 綽號舒跑的種籽學苑校長舒兆瑞帶著一雙兒女與妻子出席這場講座,他笑稱自己勢單力孤,因為現場全是媽媽,幸好十分鐘後,又走進來一家有爸爸的聽眾,讓他鬆口氣。 ◎走入自然的緣起: 先從成長經驗說起,剛開始是聽媽媽轉述的,第一次對院子裡的昆蟲產生興趣,則是把螞蟻抓在手上看它們打架。家住違章建築搭蓋的木屋,因此上樑與地板底下都是空的,夜行性的老鼠橫行便利,造成很大的困擾,當時居住台北市和平東路三段與敦化南路附近,到處都是稻田,聽說舒跑小時候就發明了用塑膠袋設陷阱抓老鼠,抓到老鼠以後,就把老鼠當馬來拉自己的玩具小車車,變成了小馬車。 再大一點,就跑到四維路附近的田裡面抓泥鰍、土虱,那時候,到田裡找到水坑,用腳一直旋轉成漩渦,魚就會浮起來,然後就可以用麵粉袋撈起來。唸中學的時候繼續玩,和同學拿著簡單的背包去野外捉昆蟲,捉到了就往袋子裡放,把拉鍊拉上,到家時,全成了斷手缺腳的蟲子。 排行老四的舒跑,常和哥哥到外雙溪的中央社區去釣魚,當時的工具也很簡單,五塊錢就可以買到魚線釣勾,多半釣到的是蝦子居多,也去過國父紀念館、台大偷釣,後來進台大才發現當時根本尚未走到醉月湖,只到文學院外的小池子,也能釣到幾條魚,學會了要分出魚是吃葷還是吃素的特性,才能成為釣魚的高手。 到了高中還是繼續玩,爬山露營,因為一直玩,大學重考,本來分數可以進牙醫系,但這個工作太辛苦,唸書也很辛苦,於是選擇了地質系,每學期有三個星期的野外實習,又可以假借觀察之名繼續玩,就這樣把台灣的自然生態都看遍了。會唸研究所,是因為不知道能做甚麼,只好繼續唸書,一讀就讀了四年,當時去觀音山研究,後山都是墓園,風景被人佔了,不好玩,後來去墾丁研究珊瑚礁,過著每天潛水、探索自然的生活,墾丁變成了第二個家,現在每年寒暑假仍帶著孩子回去,讓她們認識大自然。 從研究所畢業找到的第一個工作是工程地質,收入也比較好,雖然工作內容相當乏味危險,但最主要是因為經常要出差,影響與女朋友也就是現任妻子之間的約會,就放棄了,當時剛好雅卿的毛毛蟲在徵老師,就去了,後來學校陸續搬到燕子湖、娃娃谷附近,越來越接近大自然,任教自然科學九年以來,最大的收穫就是校園有非常方便教學的自然景觀,可以繼續和孩子們一起玩得很開心,大家都以為上舒跑的課就是去玩。 ◎種籽學苑融合自然的教學方式 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必須了解,或者因為好奇,(還是為了要考試?自然科學包含了甚麼?現場有許多聽眾提供了各種不同的答案,有說是生物生態環境,乃至太空、物理化學,甚至機械的原理應用方法。)其實呢!一開始僅只是為了生存,而發明則是好奇加上懶惰的生存法則,這是一種存活的發展定律,如何吃到東西,必須要有策略、方法與工具,於是就有了自然科學,然後設計捕獲食物的工具,便成為早期的科技,看卡通《冰原歷險記》裡面就有非常寫實的描述,小孩子剛生下來,甚麼都不會,為了要存活下去,就慢慢地發展出一些類似科學的方法。 今天大致上要介紹的是我們學校的校園環境、帶孩子去認識自然的方法以及自然課程的概況。台灣地區住在都市裡面的人不太能夠注意到四季的變化,但娃娃谷有非常明顯的四季感覺,動植物的種類非常多,可以從昆蟲的出沒以及花卉的生長次序,就可以知道不同的季節來臨,像冬天出現的山窗螢特別地大,可以有兩公分的大小,而其他季節看到的螢火蟲就比較小,九十月的桂花香大家都知道,但同時期的檳榔花也有某種讓人無法忘懷的清香。冬天的生物象比較貧乏,但冬季陰雨時節可以觀察到整群上百隻的紅山椒鳥,公鳥是橘色而母鳥是黃色,再加上藍紫色小捲尾,一大群飛過去,就被原住民稱為彩虹鳥。沿著河谷,有蝶道,五月的時候,考以看到環紋蝶在竹林裡飛,有時也會看到拿著專業伸縮補虫網的人出現,一掃就是一大片。若是帶著孩子去野外觀察,只要上山前灑一泡尿,下山時就可以看到一大群飛舞的蝴蝶。其實用啤酒、發酵過的腐爛水果都可以達到吸引昆蟲的目的,灑尿最方便而已,就算不叫孩子這麼做,他們也會自己忍不住需要方便。 種籽的自然課程分低、中、高三個階段。高階課程有個單元會讓孩子去校園裡自己挖一個土坑做水池,有時也用塑膠袋輔助保留水分,通常是選擇梅雨季做為期三星期左右的觀察實驗,否則很容易乾掉。然後讓孩子猜測會出現哪些生物以及它們出現的順序,結果一定是吃素的先出現,然後吃葷的才出現。如青蛙的幼蟲蝌蚪,蚊子的幼蟲孑孓,然後就是比較凶惡的蜻蜓幼蟲水蠆、紅娘華… 如果天氣熱招來太多蚊子,也許會放進大肚魚… 孩子們通常都會期待魚、蝦、螃蟹與水蛇會出現,這麼小的池子是不可能的。 種籽比都市裡的學校有環境上的優勢,有上自然課的便利與樂趣,不像其他學校都要去福利社買蠶寶寶來養,我們校園就有四季豐富的觀察對象,只要用眼睛就可以看得到,甚至用耳朵也可以聽得到,而我們又很幸運的擁有泰雅族老師的野外求生教學,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生態保育的常識,完全不需要被強迫接收環境保育的重要性。 ◎問題集: 問題一:如何讓孩子在自然教學中有看待生命的正確態度?而不是為了觀察養昆蟲,實驗做完就隨手丟棄,若養成習慣,豈不演變成為殘忍的習性…? 答:舒跑家住花園新城附近,經常帶著孩子到附近散步,會看到很多的獨角仙,有時會帶回家餵養,看公母蟲交配,然後再野外放生。SARS流行那段時期,常會看到羽化未完成的蟲屍,也會看到因為驅光性飛到路燈下掉到馬路中央被車子壓死的屍乾… 這些自然生態現象,都要讓孩子親臨現場認識才有切膚之痛,課堂上要跟沒有經驗的孩子講很困難。像野外非洲鳳仙花很多,可以很容易教導孩子粹取顏色,這時候就會要孩子盡量撿拾掉落的花瓣,加酸加鹼,觀察顏色的變化。盡量讓孩子接近大自然觀察生命現象,其他的就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 種籽的自然課程分123階段,第一階段會教低年級孩子,探索自然,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通常孩子比大人要敏銳,因為大人受到文明與都市叢林文化的制約而感官退化,讓孩子在自然課裡玩圖像遊戲,接近自然,盡量用手腳觸摸,讓他們盡量保持感官的敏銳。第二階段,則讓孩子有較深刻的認識,譬如植物有根、莖、葉、花、果,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自然現象,以生態為主體,而認識原理構造。第三階段有較為長線的單元,如水池生態、校園地貌景觀的觀察,從2D到3D的面向,從岩層的分析到找出化石,有主題研究到科學研究方法。 例如我們校園裡的房舍是一層樓,後面有一整排的喬木,長得非常一致整齊,從根部到房屋的高度樹幹樹皮表面較為粗糙潮濕,甚至有附生植物如苔蘚,到了一定高度以上,樹皮變得比較光滑而有樹枝分岔,我們開始運用想像力推測,?甚麼每顆樹的分界都長得一模一樣?是因為光線、溼度、環境、風吹或者人為的影響?舒跑當初為自己推測十五年前刮過一場大颱風,所有的樹幹斷裂而造成現狀,感到非常得意。最後遇到當地泰雅族人,找到答案,因為這樹是種植香菇的好材料,因此被人砍過。 從觀察到猜猜看,有劇情地發展出理由,而找到好玩的東西。運用相同的東西,給予不同的環境,在過程中掌控條件、紀律,控制變因如音樂、光線、水源與空氣,來取得研究結果。如相同的東西也可以有不同的深度研究,譬如現在是芒草開花的季節,低年級生可以用來做掃把也可以做玩具,中年級生可以使用儀器工具觀察為何芒草會割人,看到透明的齒狀葉緣。而高年級生則可以研究芒草的生態環境,推測週遭的變化演進歷史。而野外求生的課程中,就可以學到如芒草花苞是山地泡泡糖的生活常識,以及芒草可做燃料的生活知識。 問題二:如何引導孩子接近自然?用甚麼方式? 答:要接近自然,首先要去除恐懼,很多特別怕昆蟲的孩子,其實都是受到父母的影響,我知道作媽媽的都有犧牲精神,只要在孩子面前裝勇敢,態度上開放些,就比較不會帶給孩子負面的影響,而不要因為父母自己的恐懼,讓孩子失去接近自然的機會。其實也不一定要說謊,可以說:『好神奇的毛毛蟲!』不必非說好可愛來違背良心,態度上開放些,小忍一下,就能帶給孩子較開闊的空間去觀察。 問題三:想參加野外生態營等活動,可是大部分有年齡限制,如何滿足好奇心正盛的稚齡兒童? 答:有許多民間團體活動如台大昆蟲營,讓孩子學習找資料,作簡單的紀錄或者素描,使用簡單的工具拓展視野,作模型,藉由旅行使用地圖,考察地形圖,認識方位,去除恐懼,聽自然的聲音,用不同的觀察尺度與角度,都會有不同的發現,盡量應用感官去感受。台灣環海就有許多豐富的景觀值得觀察,若能用不同的尺度做觀察,如巨觀、中觀與微觀之別,就可以讓海岸的生態觀察有多元化的深淺收穫。種籽校外教學有上下學期共十二次,每次五天四夜,剛好把台澎金馬逛玩。近看岩層、斷層,看沙丘角度、沙質觸感;微觀看砂礫大小,組織成分,顆粒大小形狀分布狀態的意義,海中生物分布,岩層構造組織,以及海岸植物特徵等等。 問題四:沒有特定主題,走馬看花,要如何吸引孩子認識自然景觀? 答:盡量找到動機,去引發孩子的好奇心,這樣比較能夠讓孩子專注。 (座談日期:2003/11/21,本記錄大綱標題由博客來編輯所加)

從美術走入孩子的心靈世界

2006年02月18日
公開
50

  講者推薦書 兒童美育啟蒙:我的孩子是畢卡索 孩子的方式:一個藝術家的教子手記 色鉛筆的溫柔彩繪 頑皮公主不出嫁 我家的怪物真可愛 兒子的大玩偶       主講人:種籽學苑李宜珮老師 主持兼記錄:李雅卿 我曾經認真的想,在種籽當美術老師,我要帶給孩子什麼?既然孩子不是長大以後個個都要成為藝術家,美術課除了讓孩子在生活上有一定的美感經驗外,如果能夠透過藝術,讓我了解學生進而幫助他們是最好的。所以除了少數美術優勢的孩子我會特別著重專業訓練和技法練習外,大多數的孩子,我更在意他們能夠喜歡繪畫,透過繪畫作自我舒發。 我曾經認真的想,在種籽當美術老師,我要帶給孩子什麼?既然孩子不是長大以後個個都要成為藝術家,美術課除了讓孩子在生活上有一定的美感經驗外,如果能夠透過藝術,讓我了解學生進而幫助他們是最好的。所以除了少數美術優勢的孩子我會特別著重專業訓練和技法練習外,大多數的孩子,我更在意他們能夠喜歡繪畫,透過繪畫作自我舒發。 首先,我要和各位分享我一位學生的漫畫集。她今年十六歲,這是她新出版的個人漫畫專輯,各位可以從她的作品中,看到不同的風格和進步的軌跡。(宜珮老師逐頁分析故事情節、畫面分鏡、構圖和筆法的特點) 記得她剛到種籽時,對於學科學習有困難,但在美術上有非常優異的表現。可是她畫到四、五年級時,突然說她畫不下去了,要轉往漫畫發展。我當時心裡覺得可惜,卻一直忍著沒說。後來我發現我錯了,因為她的生命故事這麼豐富,一張美術畫作確實難以包含,我很慶幸當時尊重她的感覺。並看到她在漫畫上尋得自己的廣闊天地。 ◎從繪畫的「主調」理解孩子 從繪畫中,最能看出人的個性。從孩子的構圖、內容、色彩、和線條可以發現孩子的主調。 「主調」是我了解孩子的一個可能點,每個人的主調都可以作一體兩面的觀察,讓成人有順性而為的切點。例如從畫面中看出一個孩子有拘謹的傾向,表示她也行事謹慎,成人在給他空間,鼓勵嘗試的時候,可以同時注意不要驚嚇孩子。這種細緻的對待,是我從繪畫教學中體悟的。(談話中,宜珮老師拿出許多低年級的學生作品,主題為「洗澡」,並講解每幅作品中呈現的「主調」。) (一)構圖:大氣、完整的,一般較有自信;圖畫偏在角落或畫得小小的孩子,可能圖象經驗不夠,也可能過去使用的工具大多偏重細緻的筆,換個工具就好;也可能個性內向,或自信不足。這時家長可以做的是協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發表意見,讓他多一點做決定的機會。 (二)內容:幼稚園到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大多處於圖示期,他們畫東四容易有概念化的傾向,如花一定是這樣,樹都是那樣,人都是竹竿人。此時家長可以幫忙孩子去體驗真的樹,真的花,讓他知道花有很多樣子,樹有各種形狀,有的樹還長刺呢!讓孩子透過身體感官經驗去發現。 低中年級的孩子會有擬人化的情況出現,他的畫面不管怎麼畫都是公主、戰士。有的人會擔心這怎麼辦?我曾經請教過鄭明進老師,他說這時候孩子只有這樣畫他才安心嘛,所以不要硬逼著他改畫其他的內容。因為公主也要上街呀!公主也要吃飯呀!公主也會遊玩呀!這個「公主」只是他此時此刻的代表物罷了。只要能和生活結合,思考就不會這麼單一了。 中高年級的孩子開始準備進入寫實期,這時他們會要求畫作的精準。此時,可以帶入技法的練習,也可以帶入作品的賞析。 過去我對小學生從事作品賞析沒有把握,後來拿不同的繪本、不同的畫家、不同的畫風和孩子做賞析討論,發現沒有問題。只要教師知道孩子的立足點,就可以透過賞析式的討論,更能拓展孩子的認知與看待事情的彈性。 (三)色彩:孩子常會出現固定的愛用色,不過這個色彩的偏好會隨著年齡而改變。成人可以給他其他顏色,要不要用,隨他,沒有什麼關係。我常在課堂上做作品的賞析比較,說出每位孩子的正向特點,擴大他們的視野和參照可能。我也會分享自己心情與色彩的對應,如我開心的時候喜歡用黃色,心情不好的代表色是什麼色等等,讓孩子多一點想像。 (四)線條:線條和使用的繪畫工具常有關聯。如果一個孩子的線條總是虛虛的,他的體質可能較弱;如果孩子總是非常用力的畫每一根條線,這個孩子可能生命力旺盛,但是也因為自我較強,可能不容易聽到別人的聲音,需要留意一下他的人際關係。 孩子比成人自在的地方就是他們膽子大,敢畫。兒童繪畫常有誇大的傾向,如畫伸手拿東西,可能把手畫得比身體還大,這種現象從孩子的感受來看,是自然的。很多畫家最想要的就是能夠返老還童,能夠回到當初孩子的想像和創造可能,我們要珍惜孩子這方面的表現,不要挫折或壓制他們。 我常從孩子的作品中,挑出一個有趣的點,讚許他,並從中了解這個孩子。如果看不懂孩子的畫,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輕鬆的態度直接問他。 低年級的孩子大多非常喜歡畫畫,可是有些孩子到了中高年級,會說他不想畫了。因為他們想要畫得像,可是手跟不上來,所以他們就說:我不會畫,或我不想畫。此時,成人就要帶入技法,協助他們把手練上來。 有人很討厭孩子模仿別人,我倒不做此想。因為孩子創造需要有足夠的基模,一味要求孩子放手去畫,是空話。因為他們沒有可以放手去畫的基模。在這種時候,我會提供各種範例給孩子參考、模仿,只要範例的來源不是單一的,就不必擔心。 ◎問題集 問題一:我的孩子(幼稚圖大班)對物品的敏銳度很高,畫水果、物品都很像,可是畫人就是竹竿人。為什麼?是他的人際關係太弱嗎? 答:我想任何想像都要靠實際驗證才行。我在教學中發現,城市的孩子很少畫人,也常說我不會畫人。可是我在宜蘭鄉下帶的孩子,圖畫中的人卻非常靈動,也很少聽到哪個學生說他不會畫人。我想這是文化刺激的不同。 我想或者是城市孩子的頭腦太早進到寫實期,所以會要求自己畫的東西要像,可是這需要技巧的磨練。他的手指、肌肉還沒長好,加上畫人比畫物複雜,所以不要太早下定論。孩子的人際關係好不好?繪畫只是一個參考,就像繪畫心理發展的分期都是統計後的參考值,對應到真實的孩童,還是要靠實際的觀察才行。 問題二:請舉些課堂賞析、討論的例子。 答:我會帶高年級的學生作賞析的比較思考。我的目的是讓學生知道,看一幅圖,作者有作者主觀的想法和標準,讀者有讀者的想法和標準,透過討論,讓孩子增加了解的角度。像我曾用不同的繪本(穿紅靴子的貓、頑皮公主不出嫁、我家的怪物真可愛、兒子的大玩偶…)做賞析票選,要求孩子根據創意、構圖、情感、線條、意涵等等角度提出選擇的具體理由。發現孩子都能言之成理,有的意見與我原有的想像不同,實在非常精彩。另外,有一次高年級的美術課突然有個好動的男孩子來選課,我想如果以我原來的規畫放在這個男孩身上一定不管用,於是我改變設計做「吃的想像裝置」,從現場的食物殘留來想像「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於是就有不同的作品出現。我再把他們的擺設創造拍成照片,做為第二次課程再創造的材料,讓們利用這些照片做廣告、海報,並要求他們做創作說明。然後把他們的創作提供給觀眾看,請觀眾發表他們的想像解釋,果然和作者有不同的解讀,而這兩種不同的解讀都很精彩,幾次練習之後,孩子就能掌握不角度的、多元解讀的可能了。 有時我也會做集體創作,(宜珮老師展示一幅學生集體創作的版畫長卷軸),因為集體創作可以讓孩子練習合作,以及相互協調的美感,加上集體創作在構圖的豐富度和氣魄上,遠遠超過個人創作,所以讓孩子有機會做這樣的練習也是好的。 問題三:我怎麼替學齡前的孩子選擇美術老師? 答:學齡前的孩子有大量發展的可能,我覺得應該讓他們有機會去探索這個世界,讓他們去看天、踩地、模樹、和人玩,不要急著「教」他們畫畫。家長可以提供大的紙,貼在牆上或攤在地上,給他們大的臘筆,讓孩子去畫。請不要選太細的(像彩色鉛筆)或容易斷的筆,以免孩子一用力就斷,會有挫折感。如果我發現一年級有孩子對臘筆的使用很膽怯的話,大概第一堂課我都會表演折臘筆,這些孩子看到老師把臘筆折斷,不免大驚失色,後來看到我把半截筆用在大面積的平面塗色時,才知道筆是可以按不同的需求,作不同使用的。 所以如果你一定要給你的孩子選美術才藝班,我建議你先去看看那個教室,感受一下氣氛,看看他們張貼出來的學生作品,如果孩子的作品都是一個樣兒,我勸你就不要去了。看了教室、看了作品,和老師談談,如果老師的想法和你相合,你的孩子也喜歡那位老師,那才可以考慮接受。 問題四:你會提供孩子不同的媒材做創造嗎? 答:在人數多的班級上課,為了避免場面失控,我會控制媒材,如果孩子有特別需求,他可以提出申請,我會視情況同意。如果是個別課程或少數孩子的課,我就會同意用不同媒材做嘗試。 問題五:給小小孩子用水彩好嗎?哪種材料適合小小孩呢? 答: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愛水彩,我們很多孩子第一次上水彩課都會玩到瘋。除非你受得了,否則我勸家長不要太早提供水彩,以免孩子要求天天玩水彩,光是收拾場地就會讓自己受不了。當你開始提供水彩給孩子時,請不要要求他們一次次洗筆,最好是用廣告顏料,一個瓶子插一隻筆,以免到後來全部都混成一團黑色。 我覺得對小孩來說,陶土是極好的創作材料,油土因為觸感的關係,有的孩子會不太能接受;紙黏土也不錯,不過容易乾裂。一般來說,我會推薦陶土,因為即使孩子什麼都不做,只是把手指插到陶土裡,那種溫暖、柔軟的觸感,都會給孩子極大心裡滿足。 問題六:我的孩子畫畫都用單色,不混色。有什麼問題嗎?我要等孩子自己發現色彩的混和,還是可以示範給他看? 答:換筆對很多孩子來說,是件麻煩的事。不換筆不一定有什麼問題,如果你擔心,試著給他不同的筆,看看會怎樣?至於是不是讓孩子自己發現色彩的混和?還是成人可以示範?我沒有固定的看法,因為孩子不一樣。有的孩子非常謹慎,成人的示範會開拓他的嘗試可能,有的孩子非常主動,等他自己發現會有更大的驚喜。我認為繪畫是快樂的事,不要太緊張。 問題七:我們要如何從孩子的作品中回饋孩子、鼓勵孩子?我的孩子把黑色畫在下面,把藍色畫在上面,說天黑了,所以地是黑的,藍色是水,水在天上,這樣的邏輯不是很奇怪嗎? 答:我想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從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什麼,這次的作品和上次有什麼不同。如你看不懂孩子的畫,就去問他,只要你有興趣的聽,他就可以從「說」當中得到很大的鼓勵和滿足。孩子不合常理是正常的,因為他還在學習什麼是常理的階段呢! 就像學齡前的孩子沒有立體的概念,他們畫的景物、常常趴滿畫面,這是正常的。他們對時間的掌握還沒成熟,所以會把不同時間發生的事都擠到同一畫面上,成人不要太緊張。像有的孩子在一、二年級會自然的畫出基底線,有的孩子到三年級才出現側面的概念。每位孩子的發展都有他的速度。我們成人能做的就是多和孩子聊天,聊他在意的、聊他發現的,而繪畫是很好的聊天素材。我想父母不必太要求自己成為美術老師或藝術治療專家吧。 問題八:請你還是談談色彩和個性的關係。 答:色彩心理學只能拿來當參考值,因為它是運用統計分析得到的結論。我童年喜歡的顏色,長大以後,初中、高中、大學都有改變。就像我們的個性也常隨著年齡環境而有所改變一樣。種籽的孩子喜歡深色的中性色,這和一般人的印象就不一樣。一般來說,喜歡暖色系的人比狂放;喜歡中間色的比較內斂;喜歡黑色的孩子可能需要你多花點時間來陪他;學齡前的孩子如果突然使用紫色,家長或許要注意一下他的健康問題。不過這些都是書上的資料,我還是覺得拿來參考就好。(座談日期:2003/09/19,本記錄大綱標題由博客來編輯所加)

怎樣陪孩子進入中文世界

2006年02月17日
公開
56

  講者推薦書 語文學習百分百 在繪本花園裡 童書久久 因材施教         講題:怎樣陪孩子進入中文世界 主講:許增巧老師(種籽學苑) 紀錄:黃憶楓 許增巧:進入種籽之後,一直帶一年級的中文課,另外兩個老師因為SARS的關係沒有來。所以今天由我從帶低年級孩子的經驗來與大家分享。 先放一段小孩子朗讀的錄音帶,這是去年上國語一時所錄製的,以此為開場白。班上約有12-13個學生,從他們每個人所念出來的句子就可以知道每個孩子的差異性,程度不一的狀況。因為剛進入學校開始要認字,大人如何帶領、協助他們開始進入學習語言的世界。 接下來就從幾個方面說起: (一) 語言與生活經驗關連 將孩子的生活經驗融入教學成為切入的一個重點,語文活動大於課本、書面的練習,課本的教學是對大一點的孩子。尤其對小一的學生,教學要從日常經驗中做連結。 小孩在日常生活中聽、說的接觸是比較多的,剛進入小一時從日常生活、電視、周遭常會出現的東西開始,比較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例如小朋友搭車上學途中會看到路上很多的標示,將標示成為教材教學生後,在他上下學的路上看到就覺得很有趣。因此先引起孩子的興趣再做教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具體的圖像(如:水果、動物等圖片或玩偶)或簡單的象形字(山、人、水…)開始帶入注音符號,我會把注音標示在閃示卡上,注音符號不像象形文字是比較好教的,抽象的東西比較難讓孩子記得,所以得將注音符號的形狀不停的出現在生活中、或讓孩子發展出相似的發音或形狀來記憶。 在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程裡我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帶他們一起做活動、主題包括生活的相處、朋友的相處、遊戲、討論學校發生的事情、時事等,像現在流行的SARS…,不會因為他們的年紀小而不討論。因為孩子對世界具有高度的好奇心,有時候大人以為不適合跟孩子討論的話題不一定真的不能談。 我會希望小朋友能主動發言,在課堂上並不強調秩序,只要孩子可以有安全感的發表意見,不完整的句子也沒有關係,老師的工作是幫助他們說的更清楚,所以別人看起來也許覺得是在聊天,但其實是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達。這是課程設計要能與生活經驗結合的部分。 (二) 多元智能 人類藉由各種感官來學習、瞭解世界,尤其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豐富學習方式的一種概念。平常的教學在視覺+聽覺的課程設計比較常出現,但其實嗅覺、觸覺、味覺也是可以教學的。(視覺方面,例如看圖說故事,看圖猜謎語,由顏色作心情的聯想、讀顏色詩等等。讓孩子從看一個圖或一個繪本在做延伸的討論或圖畫創作。聽覺方面,例如準備一個錄了某些聲音的錄音,放給孩子聽,讓他們猜猜看那是什麼地方發出來的,像是抽水馬桶的沖水聲、撕開御飯團的塑膠袋聲音、球場拍球的聲音等等。) 嗅覺方面,例如讓孩子聞水果的味道,引導孩子描述所聞到的味道,用形容詞說出來,甚至問孩子想到這味道像什麼,比喻用法的引導。甚至讓孩子畫下來,畫下來的下次還可以當作教材。 觸覺的部分,像我有一次放了榴槤在恐怖箱中讓孩子去摸,接著說了一本『好想吃榴槤』的故事,課後就將榴槤切來吃,這樣一來這個故事孩子都記得了。之後孩子還演起了這個故事,這種快樂的經驗是成為他們之後創作非常重要的材料。 味覺方面對孩子是很有魅力的,例如準備鹽巴、糖、醋…讓孩子去試,寫下來吃到的感覺,並且形容出來讓別人猜。 在教注音的時候我準備一張大大的注音符號表,教過的注音符號就塗上顏色,漸漸的整張表就變成彩色的,孩子會對自己的學習有具體的進展得到回饋,進而產生學習信心。在低年級我們的測驗方式也很多元,有時候是用簡單的遊戲測試小朋友是否已經記住。對於剛開始學習的小一,老師盡量避免讓他們有重大的挫折感。 (三) 利用故事和繪本 故事有很多種,故事精不精彩跟說故事的技巧有關,用字要淺顯一點、情節要有張力、抑揚頓挫、要有情感的互動、讓孩子猜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尤其要用較易於了解的文字,才不會讓孩子因為不能瞭解的詞彙而卡住,結果反而不能專心接下來的故事發展。 小朋友喜歡聽故事,對於想像力、思考有很大幫助,聽小朋友說的故事也很有幫助,很多小朋友會傳達很多的訊息在他們說的故事中。 繪本中的文字比較少,是很好的工具讓孩子進入語文世界。我曾經從日本帶回來很多的繪本,但是因為是日文字所以看不懂,就像孩子不懂中文一樣,但是美麗的圖片可以想像,等到有人講解之後,很快就可以記住。 另外像是吟唱課中的歌單也可以認中文,還可以在上面畫圖、表達各種情緒。每個人表達情緒的方式不一樣,畫出來的東西自然也不一樣。 有些孩子喜歡看漫畫、有些喜歡看遊戲說明書、有些喜歡教戰手冊,只要是他們喜歡就會花時間在上面,所以會不斷的、重複的閱讀,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孩子不僅會要求不斷重複的讀一個故事,還會一直問他們有興趣的東西,所以要用各種的方式去測試孩子的興趣,但是當然大人也要有興趣才不會累。通常大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磁場的力量會影響周遭的人有好奇心,小孩才會靠近。大人光是叫孩子閱讀而自己本身不閱讀是很沒說服力的。 當繪本看的差不多時,就可以進入有情節性的故事了。從學習注音符號到字的學習,再到詞的學習,書寫的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都是一個關卡,而大人需要協助幫忙孩子渡過。 三、四年級的閱讀與書寫是分不開的,從閱讀可以跨越到書寫,寫作也可以跨越到閱讀。有一種『故事牌』的遊戲,裡頭有很多的元素牌可以組合成故事,玩的人要利用這些元素牌再加入自己的想像編成一個故事,每個人手上的元素牌如果出現在編故事的人的故事裡,就可以丟出來搶走說故事的權利,誰先說完誰就贏了。中年級的學生因為已經懂了一些詞彙,所以比較適合拿來練習架構說故事。我自己也編了一套故事牌,用課文中的生字組成來玩,這個遊戲向下延伸到一、二年級,遊戲方法稍作改變,一次用兩張牌的字彙練習組合成一個句子也可以。寫作之後可以互相分享,一起閱讀別人的作品。 向上延伸到高年級,大人的提示越少,孩子創作的空間越大,所閱讀的故事也會更難一點,我們除了建議孩子讀某些書,也讓孩子自己決定要讀些什麼,這時孩子也開始學習找尋自己的閱讀方式和興趣。所以每個孩子會閱讀到不一樣的作品。高年級的孩子自我的對話多、對自己就會比較瞭解,針對所寫的文章,如果老師給予更多的回應,孩子也會有更好的回嚮。有些老師甚至看了孩子的作品會掉淚。在另類教育的電子報都可以看到這些學生作品。另外高年級的創作課可以用到比喻、象徵性的課程設計,例如有一次用食物為材料組成『熱』的意象,孩子就會創造出不同的東西,可能是一處有遮陽傘的海灘,一個火山爆發後被熔岩覆蓋的小村落。 觀眾: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許增巧:布置環境,例如低年級的教室中就放了很多的繪本,隨手可以取得。還有大人自己的閱讀習慣會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像我自己常看電視就不太想看書,但是外界的刺激一直在改變,現在的兒童所處的環境跟過去已經大不相同,我想父母還是可以做某部分的保護,因為長時間接觸電視、電腦遊戲等就擠壓掉其他學習的時間了。在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清楚的與孩子溝通,或者是乾脆一次讓他們玩個過癮,體會眼睛痛或感覺其實不是很好之類的後果。 唐宗浩:很多人認為電腦遊戲的好處比較少,其實家長除了控制時間外,可以幫她們挑選一些比較好的遊戲。 觀眾:很多的大人被本身的視野所限制而無法體會、去閱讀其中的好玩是很可惜的。在這裡聽到很多有趣的例子覺得應該保持更開放的心胸去創新。 李雅卿:下個星期是中學部的老師談語文教育,文字的學習開啟了一個文化的可能、知識的接受和創作的開始,能跟自己活得開心的老師談真的是很有趣的事。 鼓勵這些孩子創作、寫作,到了國中就會爆發出很大的潛力,中學部很多的作品有放在明日報上,精彩程度是很令人驚訝。 剛到種籽跟原先想的差很多,有時自以為想了一套很棒的教法,孩子卻不領情,花了一段時間在調適自己的心態,也發現『學習』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有些人學的快、有些人學的慢,學習就像克服一段一段關卡的過程,充滿了各種細微的變化。 今天真是謝謝許老師的指導。 (座談會日期:2003/5/16)

從遊戲中展現數學的美與秩序

2006年02月16日
公開
61

  相關書籍 數字的異想世界 阿草的數學聖杯 動手玩數學 數學還是這麼有趣 趣味數學邏輯推理 趣味數學•魔方陣       ◎數學概念的基礎與形成 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是因為經驗太多,必須歸納一些規律,建立一套方法,才能處理複雜的經驗。因此,數學學習便是「經驗」、「整理」、「結晶」和「符號化」的過程。孩子遇到一個新的問題,開始解決,就得到了一個經驗,在經驗後,和老師與其他同學討論與刺激下,開始整理自己的想法,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與整理後,開始將自己的數學經驗化為更精簡與更熟練的形式,就稱做結晶,通常這個時候,也差不多可以將這些經驗用一個符號包裝、統合起來,這樣建構的概念才是堅固的。這便是建構式的數學。我一開始就先提這個,相信可以幫大家澄清一些被混淆的概念。 數字、圖形、量感等等的經驗是構成數學概念的基礎,數學知識像棵由上發展的大樹,每個知識與概念之間都可以互相推導,如果基礎不穩固,就像在沙地上蓋大樓,總有倒塌的一天。有些人在國小多位數乘法倒了,有人在國中代數學習倒了、有些人在高中三角學倒了,有些人到微積分才倒;但是,基礎堅固的學習是不會說倒就倒的。 其實,同一個問題上,數學概念可以有不同的層次。比方說:算三加二等於多少。有的小孩是把三和二和起來,從頭數:一、二、三、四、五;有的小孩會從三往上數:四、五。在概念的層次來看,後者是比較高的:他已能把「三」當成「一整包東西」來看,而不用重新打散來數。 因此,大人必須要觀察小孩面對問題的策略(思路)和概念形成的層次,不能只看答案正不正確,算了多久等等。就算孩子算錯,也不是單單一句「你錯了」,就予以否定,應該討論中,讓孩子自己去發覺想法上的矛盾,自己修正。我認為對孩子,尤其是剛起步學習的孩子,若他的想法只有百分之一是對的,大人也要肯定那百分之一,因為那百分之一是剛開始萌的芽,摧毀了很難再生的。 在實際教學上,教師所做的事是:提供經驗、評估策略、連結原始策略與大人的想法、標記。舉例來說,在教乘法之前,教師先提出如「一台汽車有四個輪子,五台汽車有幾個輪子?」的問題,小孩會有自己的想法,讓小孩上台分享各自的解題策略,教師讓小孩看出其中最有效率的解法,再將這個解法與數學上的乘法作一個連結,最後再教「乘」的符號。 這麼一來,從面對問題開始,逐步找出最佳的策略,再引出乘法概念,再標記為乘的算符,最後才訓練運算、增加熟練度。對小孩來說,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可以體驗到為什麼需要乘法、乘法有什麼好處。 ◎分享與溝通的有效率教學 我在教學中,常覺得教學是一種溝通的過程,而不是給予。所謂溝通,便是在孩子原始的想法,與教師的「大人想法」間,搭一座橋樑。教師必須要展現出大人的方法的優點和美感,並與小孩的原始想法找出關係,才能說服小孩接受新的、更有效率的思維模式。 所以說,尊重小孩的原始想法,不代表不教他更有效率的想法,而是要讓他瞭解到更有效率的想法和他的原始想法之間的關聯,以及為什麼「大人的想法」更有效率。對此有所體會,小孩的數學概念才能紮實。當然,若孩子的學習與概念成熟度遠落於他的年紀的表現平均值之後,大人也要提供補救教學,幫他銜接,不可以讓他一直停留在無效率的原始想法中。 我覺得,在小學階段,數學學的是:技巧、思維、溝通。數學的概念、運算能力是有用的技巧;抽象的邏輯思考和策略運用是一種理性思維;溝通則發生在解說與說服的過程。上課時,我常會讓快的小孩教慢的,也會讓大家上台分享各自的解題策略,從而練習組織與表達能力。數學的思考比較抽象,需要的表達能力也比日常生活要高,因此數學課的上台分享便是很好的一種表達練習。 學數學,學到能教到別人聽得懂,自己一定是已經很紮實了。因此,多讓小孩有個別教人或上台分享的機會,對小孩的學習會很有幫助。 ◎「量感」經驗與估算遊戲 在種籽,我們常把一個概念的經驗先帶進課堂,之後才教算符號和定義,這過程有時長達一兩年。像我有一次,帶低年級的小孩,一邊背一邊畫十二乘十二的乘法表,再把某些數的倍數上色。三的倍數、六的倍數、八的倍數……的圖案都畫好後,再要他們分類。 果然,質數長得都像鐵柵欄,都被分成一類了;合數的圖形則比較多樣,有的像一朵花。於是他們開始比較二、三和六的圖形,因數、倍數的經驗就自然產生了。那個年紀如果直接講因數、倍數、質數的定義,他們會很排斥,但讓他們自然發現這種關係,等到年紀再大一點,開始學因數倍數和質數的時候,便會很容易瞭解。 或著,在黑板上畫一條線,右側有一個圖形,要小孩畫出它的鏡象。有時我會讓小孩自己設計一些圖形,然後一起來畫鏡象,那就會遇到一些很複雜,或是繞來繞去的圖形,很有趣。這是對稱圖形的經驗。 另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是「量感」。度量衡的單位量感若未建立,那麼那些單位都會變成空的。有些人聽到「我家離火車站十公里」,卻因為對公里沒有量感,所以用走的去,還奇怪地問「怎麼這麼遠?」 種籽的數學,很重視量感的經驗。我們會玩估算的遊戲。拿一個東西,估它的重量。小孩一開始可能會差到一半以上,後來卻都能精準到誤差十分之一以內。長度的量感也是一樣。走路的時候可以先說這段路有多少公尺,先猜要走幾步,大家來比誰猜得準。 我們也玩時間的量感遊戲,比方說大家都把錶拿開,老師說開始的時候就開始數,到自認為一分鐘時舉手,最後比誰猜得準。有一次小孩提議玩三分鐘量感遊戲,就看到三分鐘 鴉雀無聲,每個人都在專心數秒,那景象非常感人。 另外,數字的量感也有許多培養的方式。與例來說,我們常玩概算的遊戲。給兩個四位數相乘,限定十秒內寫出估計的答案,看誰比較準。玩之前要先設好規則,比方說位數正確給幾分、最高位數正確給幾分等等。遊戲有明確的規則才好玩。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的確很多的計算都可以交給計算機和電腦了。但是,人得要有能力判斷答案合不合理,否則按錯了鍵,自己都不知道,還以為計算機的答案一定是對的。因此,有量感的小孩,至少當要計算機算3452乘以6452出現一個七位數的時候,會知道一定是按錯了鍵。 ◎遊戲中教數學 用遊戲教數學有很大的好處。不說別的,光是對規則的尊重便得靠遊戲來培養。傳統觀念認為遊戲是不正經的,在此我要平反一下。遊戲可以讓小孩自然感受到規則的重要,因為遊戲沒有規則就不好玩了。此外,遊戲的趣味通常是讓玩的人在某些限制的條件下發展策略,以求取勝利,但是遊戲中的勝負對現實生活並不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玩的人對勝負可以淡然處之。 種籽的孩子都滿會玩的,像撲克牌遊戲,小孩都很愛玩。其實,如果小孩沒有策略,他是不會喜歡像橋牌、拿破崙一類的撲克牌遊戲的。懂得在限制的條件下發展策略,一方面能提升思維,二方面還對人生很有幫助。人生常常是要面對許多限制,也是需要確立目標、發展策略的。小孩從遊戲中,常常能學到人生的智慧。種籽的小孩對規則的尊重、對生命的正向態度,和遊戲經驗大有關係。 在教學上,遊戲是吸引小孩興趣的良方。不過,教師自己得要清楚,這個遊戲是在做什麼,它對小孩的學習的幫助是什麼,才能最有效地發揮遊戲的功用。其實,遊戲儘量還是和數學相關,讓小孩從中發現數學的美,才是正道。用無關數學的遊戲吸引小孩,不一定有好下場。 歸納遊戲 舉例來說,「歸納」(找出規律)本身就很好玩。智力測驗很喜歡考數列填空之類的歸納問題,可以拿來讓小孩玩。這種問題當成智力測驗就有點呆板,但拿來課堂上寫著玩,小孩反應都滿不錯的。還有很多一看之下十分複雜的問題,在將問題簡化後,找到規律,就可以發現一個解決的通則。 在帶小孩熟悉各種三角形時,我不會先說出什麼叫正三角形、什麼叫等腰三角形、什麼叫直角三角形,而是先把各種三角形做成卡片,要他們自己想辦法分類。小孩通常會把正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分開,有時還會把等腰三角形再分成「尖的」(銳角)和「扁的」(鈍角)。這時候,規律自己顯示出來了,我只要說出大人的分法,和他們討論,再標記定義就好了。 策略遊戲 除了歸納遊戲外,策略遊戲也很常見。撲克牌遊戲就是一例。至於練習性的遊戲,就比較少見,不過還是辦得到。舉例來說,我見過一個數學老師拿姓名學來教數學。姓名學要算筆劃,還要求筆劃的陰陽,於是小孩一面算命,一面就練習計數,並學會奇偶數的概念了。如果是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提到金木水火土五行,便是在作「除以五取餘數」(mod5)的運算等等。 ◎數學教材的選擇與設計 其實,我們生活中充滿數學,社會時事裡有很多可以拿來當教材的。像樂透彩,在低年級的課堂,可以做排序練習;中年級開始教統計圖表,便可以拿中獎的人數和獎項製作統計圖;高年級談機率已經沒問題了,就可以討論靠統計結果報明牌到底可不可信,或是讓小孩自己設計莊家穩賺的彩券規則等等。 當老師的人,從基本能力「選材」開始練,慢慢就可以練到「串連」不同教材的境界,「成精」之後就能「自編」教材了。 如果完全照著教材走,很可能會發生「單元化」的問題。可能一整章都在教小數的乘除,可是之後就再也沒有提到小數乘除的問題了。這樣的話,小孩的數學概念和技巧會被切割成互不相關的單元,而不能形成完整的體系。 為了維持體系的完整,我自己也常常回頭做一些國中、高中和大學的數學題目,重新組織我的數學體系,維持一種活絡的狀態。 想想,小學所學的數學,是人類千年來的文明結晶,要在六年內學完,會出現困難,是很可以理解的。只是說,當老師的人,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問題而已。 接下來我們實際玩玩看。(佳仁老師發下單面可用廢紙) ◎幾個關於數學的遊戲 遊戲一:填數字 將紙畫四道直線(將紙分成五條),在上方分別寫下「個、十、百、千、萬」。每次老師隨機抽出「1~9」的數字,玩的人可以任意填在個、十、百、千這四欄之一,填了就不能改動。總共出現八個數字,填完後加起來,將萬位捨去,算總和,最大的人勝利。九千以上就很不錯了。佳仁老師說,如果玩出策略,每場都能在八千以上。 這個遊戲可以培養小孩的位數概念和量感,又可以在不知不覺間練習四位數的加法。 (這遊戲總共玩了三次,會眾玩到第二次開始思考策略,第三次大都已有自己的策略了。佳仁老師果然在短短的時間內,讓大家體驗到數學思考的樂趣。) 遊戲二:方形取差 畫一個正方形,在四頂點旁各填上一個自然數。每一次將相鄰兩數的差填在邊的中點上,形成新的正方形;再一直做下去,看要做幾次,才會得到四頂點皆為零的正方形。 這個遊戲可以讓小孩產生疑問:為什麼一定會產生四頂點皆為零的正方形?怎樣可以做多次一些?於是他們會去試一些比較大的數字,結果自然而然地作了一堆減法練習。 遊戲三:抽稅(阿里巴巴) 畫一條直線,左邊是政府、右邊是人民,底下寫1~12的數字,代表稅金。政府每拿一個數,人民就在剩下的數中拿那個數的所有因數(被拿過的除外),如果人民拿不到,則政府也不能拿,而且所有剩下沒被拿的數都歸人民。目的:想辦法讓政府抽到的稅金總和,比人民留下來的多。 當我在帶中年級的小孩這個遊戲時,發現他們對稅金沒什麼概念,我們就換了一種講法:左邊是阿里巴巴、右邊是魔王、底下是一袋一袋的寶藏,阿里巴巴要搶走比魔王更多的寶藏。這樣講小孩比較有感覺,就能進入狀況,從遊戲中體會因數、倍數和質數概念;玩一玩還可以改變規則,加一些新的數字,或是找讓阿里巴巴最慘的方法。所以說,把遊戲重新包裝是很重要的。 ◎問與答 聽眾問:計算機既然可以算得很精確,小孩為何需要確認的能力? 佳仁答:無論計算機有多精確,使用、解釋其計算結果的還是人。判斷結果是否合理的能力很重要,不然按錯了鍵計算機也不會告訴你。我們說培養小孩的量感和對數字的敏銳,就是要讓他能分辦合理與否,才不會被騙。我們的社會上太多用數字騙人的陷阱,一不小心就會上當。 聽眾問:量感和小孩的發展是否有關? 佳仁答:當然有關。認知發展理論對此有詳細的說明。不過,當老師的人,除了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外,還有自己的田野經驗。自己的田野有時可以拿來修正發展心理學的知識。久而久之,自己會形成一套自己對小孩發展的認識。 其實,發展心理學的階段只是參考用的,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可能很大。我從自己的教學經驗中發現,幾何敏銳和數字敏銳是不大相關的。有的孩子可以心算三位數的除法,卻畫不出簡單圖形的鏡象;也有的是相反。至少種籽的小孩能說「我就是這方面不大行」先接受自己,再試圖補強。 在小學階段,教師對心理發展的認識特別重要,因為小孩往往一學期間就轉了好幾轉,變得很快。 聽眾問:依我的觀察,目前小學到大學間的數學教材難度是一個不連續函數d(t),如果在一所十二年一貫的學校中,如何解決此問題? 佳仁答:如果十二年一貫,空間就更大了。教師不一定要自編教材,可以透過選材和課程設計,便可接上。 聽眾問:零的概念的哲學意義很大,種籽的小孩如何形成此概念? 佳仁答:我們會說零代表『沒有』。從交易、欠債便可讓小孩實際體會零和負數。我們也用樸克牌遊戲「拱豬」教負數的加法,因為遊戲中常常會出現負分和正分抵銷的情形。為何我們現在全世界通用印-阿數字,就是這套系統有效的利用0 解決了位數上的問題,提高計算效率。 我們也玩過「羅馬數字轉譯遊戲」(羅馬數字沒有零,後來就被取代了,現在則常用在時鐘上,或是台北一些巴洛克老建築或是影片最尾端標示完成年代):先說明羅馬人計數的規則,什麼代表五、什麼代表十、什麼代表百之類的,再寫出一些數字,讓小孩試著翻譯成羅馬數字;也可以倒過來,把羅馬數字翻成阿拉伯數字。同樣地,我們也會帶小孩試著把一般的數轉譯成二進位或其他進位的表示法。小孩會覺得很好玩,也就此獲得了用不同角度面對數字的經驗。 (座談會日期:2003/4/18,本紀錄大綱標題由博客來編輯所加)

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2006年02月15日
公開
54

有一位牧師的女兒,她天生就是一位腦性痲痺患者,全身佈滿不正常的高張力,且無法言語。但,她卻靠著無比的毅力與信仰的扶持,在美國拿到了藝術博士,並到處現身說法,幫助他人。 有一次,她應邀到一個場合演”寫”(不能講話的她必需以筆代口),會後發問時,一個學生當眾小聲的問:「妳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妳都沒有怨恨嗎?」這個無心但尖端的問題讓在場人士無不捏一把冷汗,深怕會深深刺傷了她的心。   只見她回過頭,用粉筆在黑板上吃力地寫下了「我怎麼看自己?」這幾個大字。 她笑著再回頭看了看大家後,又轉過身去繼續寫著: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這麼愛我! 四、上帝這麼愛我! 五、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六、我有隻可愛的貓! 七、還有…… 八、…… 忽然,教室內一片鴉雀無聲,沒有人敢講話。她又回過頭來靜靜地看著大家,再回過頭去,在黑板上寫下了她結論: 「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眾人安靜了幾秒後,一下子,全場響起了如雷的掌聲與無數感動的淚水….那天,許多人因著她的樂觀與見證而得到激勵。 這個樂觀的腦性痲痺患者是誰?她,就是美國南加洲大學藝術博士,在台灣開過多次畫展的黃美廉女士。「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