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as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讓孩子不怕數學

2006年01月17日
公開
53

教孩子學習數學,不要用舊式的數學觀念(強調演算)來教孩子,也不要以成人的自己的經驗、思維模式來要求孩子。 如果能運用一些有趣的方法,孩子就會有興趣,例如-準備一些有趣味的材料、教具、遊戲,孩子就會喜歡,通常我們可以用下列方法來引導孩子學習: 隨機教學—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把握情境及機會,介紹或比較東西的大小、 長短、 高低、 粗細、 厚薄 、輕重、遠近、 快慢, 教孩子分類比、較、對應、增減…。可以利用路樹、 汽車、 行人、食物、器具….來做數學。 利用實物實況—生活中幾乎每個時間都在使用數學, 指導孩子打電話, 買東西時請小朋友計算價錢,甚至協助付錢..。在當小幫手當中,就接觸數學。 利用教具玩具—有些積木 、圖卡、 玩具有很具體的數學概念設計,可以讓孩子操作,用玩玩具來玩數學的遊戲。 利用電腦—電腦的輔助教學係統有很多好玩的數學遊戲,利用孩子愛打電動玩具的興趣,接觸電腦學習數學。 透過益智遊戲—樸克牌 、大富翁、 各種棋藝的玩法都與數學邏輯有關,拿它們來當橋樑教孩子的數學以及邏輯概念。 利用生活統計表—家用的預算表,孩子記錄自己的零用錢的累進和花費,統計儲蓄情形,讓孩子參與生活計劃,一方面可以學習關心家庭狀況,一方面學習生活數學。 透過團體遊戲—在孩子與別人互動中,也有很多與數學有關的概念學習,例如--比賽、 輪流、 程序….分數 比例。 孩子學習數學的方法很多,基本上要以愉快的經驗為重要考量,不但孩子愉快,與他們互動的成人也要愉快,才能使數學遊戲更好玩。 盡量利用身邊的器材,越生活化越自然,甚至不要為數學而學數學 。用很多樣的玩法,反覆相同概念的玩,使孩子更熟練,更得心應手,也就更有成就。可以與其它的領域連結一起學,例如-在唱歌中學數學,在閱讀、 在科學觀察、在社會遊戲中學習數學, 不管是用那一種方法、形式學習數學,不能忽略的是--要注意孩子的反應,並且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 增進幼兒數學邏輯智能的遊戲 一 、數數與摸摸—1.材料—家中任何可讓孩子接觸的物品、 茶杯、 椅子…。 2.做法—讓孩子一面摸、一面數、或把數子卡擺放在旁邊。 3.功能—把抽象數字具體化。4.延伸—可以玩加法、 減法。 二、 猜猜有多少—1.材料各種形狀大小的空瓶子 、糖果、 栗子、 石頭…。 2.做法—請孩子把糖果放入各種瓶裏 ,看不同的瓶子它們的容量、數量、而且比比看。 3.功能—加強數量與容量的概念。 4.延伸—加入數量的名詞相同 、較多、 最多、 最少…和共有。 三 、量量看多少—1.材料—各種尺 、家具、 牆…。 2.做法—請孩子用尺來度量物件的長短、 並將結果列表。 3.功能—瞭解物體大小、長度。4.延伸—討論長和寬 圓周…。 四、 比比差多少—1.材料—相同的茶杯、 瓶子、 容器數個。 2.做法—將瓶子裝入不同比例的水,然後按序列排好,比比看。 3.功能—瞭解序列、高低…。 4.延伸—用棒子敲杯子 ,聽聽看-聲音的高與低。 五 、秤秤看多少—1.材料—磅秤或量體重機 ,孩子可接觸的物品…。 2.做法—教孩子看磅秤的數字,然後實際去量- 書、娃娃…的重量。 3.功能-瞭解輕、重 和比較。 4.延伸—按輕重序列畫下所量之物品。 六 、算算看多少—1.材料—玩具、 餅乾盒、 飲料罐、 書….。 2.做法—把所有物品全部標上價錢,做一些紙幣、 做買賣遊戲。 3.功能—瞭解價錢和錢的數法。4.延伸—認識真的錢幣的幣值。 七、分分看多少—1.材料—各類扣子、 別針、迴紋針….蛋盒。 2.做法—讓將這些扣子 、迴紋針…加以分類,置在蛋盒的凹槽裡 。 3.功能—學習分類、辨別..。4.延伸—分類後加以計量、比較、序列。 八、 填填看多少—1.材料—16開大紙張、 膠水、 豆子、 樹業、 種子、 碎布、 扣子…十種。 2.做法—紙上畫橫線區分為十格, 孩子將細小東西分類黏上,然後計數、寫上數目。 3.功能—練習寫數目字 4.延伸—格子可以變化,做成造型成一幅畫。 作者 光明幼稚園 園長:楊秋仁

等待孩子比積極推動孩子還重要

2006年01月15日
公開
38

上幼教哲學課時許多資深幼教老師在討論著 放牛吃草是一種哲學,而教師仍被賦予著引導孩子的角色,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很重視給孩子的等待, 在教導孩子建構積木的過程中,我發現一位初來幼稚園的孩子, 他在整個上課的過程完全無視於我這個老師角色的存在, 他盡情的玩著裝積木的盒子, 在我發下盒子的同時,所有的孩子開始去尋找我所要她們找尋的積木組件, 而軍軍卻坐在原地專心的玩著盒子 我說,軍軍你可以去拿積木喔 軍軍沒有任何反應 我繼續進行我的教學 軍軍在坐在全班 (約10人) 專注的學習的同學之中仍然玩著裝積木的盒子 直到大家創作完成玩得好開心 他無聊的跑走了(這是他的第一堂積木課) (他的第二堂積木課) 軍軍去拿積木吧 軍軍果然起身隨意拿了一些在盒子裡 回到座位軍軍快樂的玩著積木與盒子 依然無視於我的任何教學指導 (他的第三堂積木課) 軍軍你可以跟我們一起做呀 我不會做 我會教導你呀你不必擔心喔 軍軍將兩個積木組在一起 又快樂的玩起來了 (他的第四堂積木課) 軍軍你可以跟我們一起做我會教導你喔 軍軍專心的看著我的教學指導 並完成了他的作品 (他的第五堂積木課) 他的媽來了 媽媽在教室玻璃外偷偷看她上課 下課時他問我 我不敢相信這是我的兒子你怎麼叫他玩積木的他在家我怎麼叫都不玩 可不可以告訴我方法 我說我讓他玩積木盒子都不理他 慢慢的等待他自發性的觀察到我的存在與對他的意義 有時候我覺得我的教學方式好像都在放牛吃草,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讓他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好像比任何方式都有效, 在教學的路上我放牛吃草樂此不彼 最近我在上課時 看到一些爸爸或媽媽 在陪同孩子上課的過程中 忘記了等待 也忘記了給他空間與時間 在答題或操作的過程中 太過介入 讓孩子不知自己的作品到底在哪裡 孩子跟我說 這都是我媽媽做的 讓我滿痛心不捨孩子的無助 親愛的家長 您們一定知道要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才能真正有學習的樂趣與成果 可是您們有時候會忘記 讓我們來提醒您喔

不厭其煩的問孩子為什麼

2006年01月13日
公開
31

今天的積木課我們做八隻腳的螃蟹,我指導她們組裝了螃蟹的身體, 讓孩子為螃蟹組裝那八隻腳,有人做五隻,有人做九隻, 當然也有兩位孩子做了八隻腳,還有一位孩子的螃蟹沒有腳 下課了小元的媽媽緊張的問我 我的孩子做錯了你要告訴他 我說每個孩子都做得很棒 媽媽說老師你不要騙我我的孩子做的螃蟹沒有腳 我說上課時我跟小元說要不要幫螃蟹做腳呢 小元說 他沒有腳 我問他怎麼行動 小元說 我幫他裝了翅膀他會飛 小元的媽媽回答我 喔我知道了小元在偷懶 我笑了笑 卻是尊重這位媽媽的想法 我常告訴許多媽媽 孩子有孩子的想法 沒有壞孩子只有不同想法的孩子 他還小你要學習傾聽他的想法 一次倪老師說要說哲學故事給孩子聽 我說了泡泡的故事 說到一半 eddies說 不可以不可以妳不要講了 我問為什麼 eddies說 我媽媽說我太胖了要減肥 妳說的泡泡我會坐不下 我笑了因為我知道了 小eddies不是不想聽我說故事 他是有一些想法與擔心 我不厭其煩的去問 剛剛開始上積木課的小eddies 總是在我做到一半時把我組裝好的積木打壞拆掉 我問他 你為什麼要打積木你告訴我 我來幫忙你 eddies說 大家都做太慢了 昰因為你做太慢了 我會無聊 我不讓你做了 喔我又笑了 因為我懂了 我是害群之馬讓大家等太久了 下一次我改了我做快一些了 eddies不再打我的積木 曾經有觀摩我上課的實習老師 他說我上課太快了 沒想到在孩子的心中我上太慢了 老師經常去問其他老師關於教學的問題 卻忘了去問孩子 我仍然不厭其煩的問孩子為什麼 我才發現好多時候我懂得比他們少 好多時候他們敎了我好多東西 此為小魚老師在幼兒園上課紀錄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

2006年01月12日
公開
33

◎陳雅雯(國語日報文化中心優勢學習課程老師)  「九年一貫課程」是國內教育史上最重大的改革,不論是課程內容或教學方式,都有顯著的創新,並且著重多元智能的發展。面對新的趨勢,許多家長感到不知該如何教導下一代。我們給孩子的,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教育方式,更不可以用過去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孩子,家長必須經常思考:我們現在給孩子的,能否因應孩子未來的人生? 許多家長都知道要給孩子多元化的學習,卻不知該如何提升孩子的八大智能。什麼是八大智能呢?就是語言、邏輯數學、視覺空間、音樂、人際、內省、博物生態、體覺。孩子真能吸收這麼多智慧嗎?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在學習過程中,「快樂」很重要。老師的教學及帶領方式關係到孩子潛能的激發,以及孩子能否快樂自信的學習,親子間的互動更是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的教學經驗裡,除了訴求學習革命,讓孩子從遊戲中學習,達到左右腦潛能開發之外,更注重孩子的八大能力:專注力、觀察力、閱讀力、想像力、記憶力、創造力、表達力及適應力。在課堂上,「鼓勵讚美」是孩子學習的動力,在成果的展現上,孩子的遊戲測驗卷看不到「×」的符號,只有A與A+的成績。 回到家中,父母則扮演重要的角色,孩子將學習過程與家人分享,家人協助孩子從遊戲中復習,不但讓孩子在學習上興趣倍增,更能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要讓孩子有自信,家長必須先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愛因斯坦去世之後,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這位偉大的學者只使用了大腦的十分之一而已。愛因斯坦只用了十分之一,那麼我們的孩子究竟啟發了多少腦力潛能呢?我們投資在孩子身上的,是頸部以上,還是頸部以下呢?地球上最低度開發的地區,就在兩耳之間的大腦;大腦有著無窮盡的潛能等著我們去開發呢! 賞識自己的孩子,多給予鼓勵與讚美,簡單的幾句話,卻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轉載自文化中心網頁)

科學能力 從做中學

2006年01月11日
公開
36

◎楊淑鎮(國語日報文化中心科學班老師)   教育改革是近來熱門的話題,站在科學教育的立場,教育改革強調能力的培養,是我們所樂見的。以往學校教育著重知識的學習,學生缺乏實作的經驗,造成教育與生活脫節的弊病,希望新時代的父母能重視生活經驗與科學實驗的重要。   「生活之中處處是學問」、「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些智慧的話不斷的訴說著生活經驗的重要。孔老夫子說「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正是強調經驗的寶貴。不過,我們也要小心,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的經驗,有可能讓我們陷入錯誤之中而不自覺;譬如,如果只透過經驗的理解,很容易認定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由東方上升,西方下沉。這種錯誤的想法,經過哥白尼的論證,以及後來科學家的實驗,才終於獲得驗證;讓我們正確的認識到是地球的自轉才產生晝夜變化,而地球繞太陽公轉則產生四季變化。   讓孩子閱讀和求學,就是要讓孩子從書本與教育中學習別人的經驗,更可以幫助孩子快速的累積知識,減少事事親自體驗所需的時間耗費及可能的挫折。今日科技發展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其實就是千百年來人類生活經驗與科學實驗的累積,才逐漸發展而成的豐碩成果。大科學家牛頓說:「如果我看得比較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吸取了阿基米得和伽利略的經驗與成果,加上自己不斷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偉大的成就,發現地心引力,推導出力學三大定律。而愛因斯坦、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等人,也是站在牛頓的肩膀上,才能有所成就,對世界做出貢獻。因此,家長讓孩子讀書求學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從前人的智慧中找到站在肩膀上的契機,看得更遠。  科學教育除了傳授前人經驗所留下的知識外,更須配合生活情境及提供參與科學實驗的機會,讓孩子深刻的了解自己的生活經驗,並透過嚴謹的科學實驗,準確的描述自然現象,獲知真正的事實。今天我們教育改革要求「能力」的培養,而不只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就是不希望學生「死讀書」,而能在生活中運用知識,培養親自動手操作的能力與經驗。因此,科學教育應注重實物觀察與動手做實驗,讓小朋友透過親自操作,達成教育改革「培養能力」的目標。 (轉載自文化中心網頁)

文章分享--鋼琴課

2006年01月10日
公開
41

在朋友的鼓勵之下, 我寫了這個故事。 我是蜜兒德莉•杭朵夫, 曾經在愛荷華州的得梅因市擔任小學音樂老師。 我從事教授鋼琴這行業已經三十多年了。 這些年來, 我發現孩子們的音樂能力有許多程度上的差別。 不過, 雖然我教過一些天賦異秉的學生, 卻從未有過提攜人才的快樂。 然而我還是教過一些 我稱作「受音樂挑戰」的孩子。 羅比就是其中之一。 當羅比的媽媽 把他丟來上他的第一堂鋼琴課時, 他已經11歲了。 我向羅比解釋, 我比較希望學生(尤其是男孩) 能夠在早一點的歲數開始學習。 不過羅比說能聽他演奏鋼琴 一直是他母親的夢想。 所以我收了羅比。 之後羅比開始了他的鋼琴課程, 從一開始我覺得那像是無望的努力, 不管羅比再怎麼嘗試, 他就是缺乏了音感和基本的節奏感。 但是他盡本分地複習他的等級 以及一些我要求學生學習的基本曲子。 好幾個月來他練了又練, 當我聽他彈奏時, 不禁嚇得向後倒退, 再試著找些話來鼓勵他。 在每週課程的尾聲, 他總是說: 「我媽媽有一天要聽我演奏。」 但那看來似乎是遙遙無期。 他就是沒有一丁點兒天生的才能。 我只有在一段距離外看過他媽媽, 是在她把羅比放下車 或是在那輛舊舊的車子裡 等著接羅比下課的時候。 她向來都會揮手,微笑, 但從未進來拜訪過。 有一天羅比沒有再來上過課。 我曾想過要打電話給他, 但我假想 他是決定要去追求其他的興趣 (因為能力不夠)。 他不來我也感到高興。 他對我的教學來說 實在是個負面的廣告。 幾個星期後 我寄了作品發表會的通知到學生的家裡。 令我吃驚的是, 羅比(收到通知後)問我 他是否可以參加作品發表會。 我告訴他發表會 是為了現在的學生辦的, 而因為他已經中途退出了, 所以資格並不符合。 他說他的媽媽生病了, 不能載他去上課, 但是他仍然持續地練琴。 「杭朵夫小姐... 我一定要上台演奏!」 他堅持著。 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讓我同意他在作品發表會上演奏, 也許是他的堅持 或者是在我裡頭的某個聲音說著: 「不會有問題的。」 作品發表會的那晚來臨了。 中學體育館 擠滿了學生的父母和親友。 我把羅比排在節目的最尾端-- 在我上台對所有學生致謝 並演奏結束的曲子之前。 我想這樣一來, 任何他可能造成的災害 只會發生在節目最後, 而且我還可以透過我的『閉幕式』 來搶救他悲慘的演出。 這場發表會進行得簡直是天衣無縫, 學生們都展現出練習的成果。 然後羅比上台了。 他的衣服皺不拉幾的, 頭髮看起來像用打蛋器攪拌過一樣。 「為什麼他不像其他學生 一樣打扮整齊呢?」 我心想。 「為什麼他母親不為了這個特別的晚上 至少替他梳梳頭呢?」 羅比拉出了鋼琴長凳, 準備要開始了。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 他對大家說他選了 莫札特的第21號c大調協奏曲。 而我還來不及準備好接下來所聽到的。 他的手指輕快地在鍵盤上滑過, 他們幾乎是在琴鍵上敏捷的跳著舞。 他從最弱音彈到最強音, 從快板彈到大師級的節奏。 他的延長音(彈莫札特必須的) 是那麼的雄偉華麗。 我從未聽過 有人在他這個年紀能將莫札特彈得這麼好! 六分半鐘後 他作了一個強健有力的結尾, 全場每個人都站起來瘋狂的鼓掌。 淚水早已決堤的我跳上台, 歡喜得抱住了羅比。 羅比, 我從來沒有聽你像這樣地演奏! 你是怎麼辦到的?」 透過麥克風羅比解釋著: 「嗯......杭朵夫小姐, 記得我告訴過你我母親生病了嗎? 事實上, 她得了癌症而且在今天早上去世了。 而且......她生下來就聾了, 所以今晚是她第一次聽見我彈琴。 我想要讓這場演出顯得特別些。」 當晚在場沒有一雙眼睛 不被淚水浸濕的。 當社福人員要將羅比 帶到收養家庭去安置時, 我注意到他們的眼睛也紅腫了。 我心裡想, 因著收了羅比這個學生, 我的人生不知豐富了多少倍。 是啊! 我從未提攜過半個學生, 但是那晚我自己 卻成了一位受提攜者--羅比的。 他是老師而我是學生。 因為是他教我何謂堅持, 何謂愛, 何謂相信我們自己, 以及願意在某人身上冒險一試, 即使不知道為了什麼。 這些對我來說顯得意義非凡, 自從羅比在『沙漠風暴』服務, 並於1995年四月 在奧克拉 荷馬市的阿佛瑞德•莫瑞聯邦大廈 毫無預警的爆炸事件中喪生後。 新聞報導意外當時他正在......彈鋼琴。 現在我想為這故事下個註腳。 假如 你正想要將這篇文章轉寄出去, 你可能會想到通訊錄上的哪些人 是「不適合」收到這類訊息的。 然而, 寄給你這篇文章的人 相信我們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改變。 我們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機會 去幫忙實現上帝的計劃。 在人與人間 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互動 都呈現出同一個抉擇: 『我們是否傳出了一絲神聖的光輝? 還是我們讓這機會從身旁溜走, 只留給了世界更多的冰冷?』

怎樣培養孩子專心學習的好習慣

2006年01月09日
公開
44

學習專注是所有學者的共同特徵。每個孩子的頭腦裏都有著專注的成分,只不過由于引導上的差异才導致了後天在這方面的差距。   比爾·蓋茨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專注力,加之家庭的引導和培養,使其長大後能長期痴迷于電腦。孩子好奇心强,可能對許多事物都有興趣,但往往很難專注于某事,淺嘗輒止,結果一事無成。有的父母也存在浮躁心理,喜歡攀比,見別人的孩子學啥,也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恨不得天下所有的知識都要孩子知曉,所有的技能、特長都要孩子掌握。這只會造成孩子看起來什麽都會,却無一技之長。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把孩子的專注力激發出來。當孩子做某事時,應要求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幷幫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擾;讓孩子對感興趣的問題不斷尋根問底,深入思考;讓孩子在興趣廣泛的基礎上,選擇最著迷的物件深入下去,父母應有意識地强化孩子這方面的興趣。   孩子可能對許多事都有興趣,但往往很難能够專注于某事——未全身心地投入過去,永遠只能在目標的周邊徘徊,難達到很高成就。   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一次寫作時朋友來訪,他很長時間也沒有發現。中午僕人送來飯菜,客人以爲是給自己送的,就把飯菜吃了,後來客人發現巴爾扎克還是那麽忙就走了。天黑了,巴爾扎克覺得該吃午飯了,就來端碗端盤。看到飯菜已被吃光,他責備自己“真是個飯桶,吃完還要吃!”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爲瞭解螞蟻生活習慣,曾連續幾小時趴在潮濕、肮髒的地面上,用放大鏡觀察螞蟻搬運死蒼蠅的活動。當時周圍有許多人圍觀議論,他竟毫不理會。大文學家羅曼·羅蘭有一次跟著名雕塑家羅丹去參觀他的工作室,欣賞他剛完成的作品。可是來到塑像前,羅丹發現還有幾處地方不滿意。于是拿起鑿子就修改起來,口中念念有詞,仿佛那座雕像是他的朋友。兩個小時後修改完畢,羅丹滿意地瞧了自己的作品一會,然後大搖大擺地離去,差點把他的朋友鎖在屋裏。事實證明,專心可以集中精力,調動整個大腦神經系統來解决問題,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分心就會降低學習效率,甚至對本來可以弄懂的問題感到迷茫。   無獨有偶,中國偉大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也曾有過類似的笑話、據他的女兒回憶,有一天,時間已很晚了,李四光還沒有回家。女兒來叫他回家吃飯,誰知他却一邊專心地工作。一邊親切地說:“小姑娘,這麽晚了還不回家,你媽媽不著急嗎?”等到女兒再次喊“爸爸,媽媽讓你回家吃晚飯了”時,他擡頭,不由地笑了,小姑娘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的寶貝女兒。   我們也都聽說過,中國大數學家陳景潤一邊走路,一邊想他的數學問題,不知不覺中和什麽東西撞上了,他連聲說對不起,却沒聽到對方反應,擡頭一看,原來是棵大樹。   爲什麽這些大科學家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原因很簡單。因爲他們一心想著自己熱愛的科學上的問題,對他們所思考的科學問題反應清晰,對于這些問題之外的事情一點也沒考慮,沒有在意。這就是他們鬧笑話的原因。   只有聚其精,會其神,孩子才能取得成功。而孩子能否集中精力則與父母的教育、教養的態度和方法分不開的。正所謂,成功孩子的背後總會站著偉大的父母。   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培養和開發他們的智力,第一步就要注意培養和訓練他們的注意力,養成專心致志的習慣。要不然,其他的訓練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而無功。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培養孩子善于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這對任何一種勞動,尤其是腦力勞動具有很大的意義。能做到注意力集中的兒童,不但完成作業比較快,而且完成得比較好,效率高。那些作業馬虎、粗枝大葉的孩子主要是因爲注意力不够集中,沒能仔細地看准習題的要求和提供的條件。而且,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學習起來比較省勁,效果比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時間來休息和從娛樂活動。在小學階段,低年級的孩子學習知識幷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穩定持久的注意力是學習習慣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老師總要求一年級的孩子坐姿端正,目的就是訓練他們集中注意力,那些坐姿懶懶散散、東倒西歪的孩子顯然不可能專心的聽課。   期賰珓臚l集中注意力。孩子學習的最大“敵人”就是注意力渙散。有的孩子在完成作業時,腦海裏想到的是電視機裏正在播放他們最感興趣的動畫片。有的孩子做作業時,無意識地東張西望,心猿意馬,擺擺這,觸觸那。有的甚至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很多父母向老師抱怨,孩子只需十分鐘完成的作業却兩個小時還完成不了。   ●給孩子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孩子的書桌上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他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屜櫃子最好上鎖,免得他隨時都可能打開,在沒完成作業的情况下去清理抽屜,書桌前方除了張貼與學習有關的如地圖、公式、拼音表格外,不應張貼其他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女孩的書桌上也不應置鏡子,這會使她有時間顧影“自美”或“自憐”。更不能允許孩子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   ●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如果作業太多,可以分段完成。有的父母因爲孩子的注意力不够集中而在旁邊“站崗”,這不是長久而行之有效的辦法,因爲長期這樣,會使孩子産生依賴心理。此外,孩子的注意力跟孩子情緒有很大關係,因此父母應該創造一個平和、安寧、溫馨的學習環境。聲音嘈雜的環境,雜亂無章的屋子,不正常的家庭生活,所有這一切都嚴重地影響著孩子注意力。同時,父母應該瞭解,能否集中注意力也與孩子的年齡有關。研究表明,注意力穩定的時間分別爲:5∼10歲孩子是20分鐘,10∼12歲孩子是25分鐘,12歲以上孩子是30分鐘。因此,如果想讓10歲的孩子60分鐘坐在那裏去專注地完成作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常聽有些父母說:“我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做作業動作慢,一邊寫一邊玩。”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于家庭作業父母要幫他們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允許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動作慢,不允許孩子休息,還嘮叨沒完,使他們産生抵觸心理,效果反而不好。   ●對孩子講話不要總是重復。有些父母對孩子不放心,一件事總要反復講幾遍,這樣孩子就習慣于一件事反復聽好幾遍。當老師只講一遍時,他似乎沒聽見或沒聽清,這樣漫不經心的聽課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的講的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就談不上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父母對孩子交待事情只講一遍,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一種方法。   ●訓練孩子善于“聽”的能力。“聽”是人們獲得資訊、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會聽講對學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爲老師多半是以講解的形式向學生傳授知識。父母可以通過聽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聽音樂、聽小說,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來描述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合理安排學習內容的順序。研究表明,開始學習的頭幾分鐘,一般效率較低,隨後上升,15分鐘後達到頂點。根據這一規律,可建議孩子先做一些較爲容易的作業,在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再做較複雜的作業,除此,還可使口頭作業與書寫作業相互交替。

我的生日禮物

2006年01月08日
公開
46

◎王文華/撰 每個人,在每個人生階段,都可以忙一百件事情,而因為在忙那些事情而從自己真正的人生中缺席。他可以告訴朋友:「我爸爸過世前那幾年我沒有陪他,因為我在忙這個、忙那個。」我相信每個人的講法都會合邏輯,大家聽完後不會有人罵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但人生最難的不是怎麼跟社會交代,而是怎麼面對自己。 爸爸在二○○○年的十二月十七日過世,兩年後的今天,我依然收到他送我的禮物。一九九八年十月,爸爸的左耳下突然腫了起來,起先覺得是牙周病,後來以為是耳鼻喉的問題,最後才懷疑是淋巴瘤。在此之前,爸爸一向是家中最健康的,煙酒不沾、早睡早起、一百七十五公分、七十公斤。 由於淋巴散佈全身的特性,淋巴瘤通常是不開刀、而用化學治療的。但爸爸為了根治,堅持開刀。七小時後被推出來,上半身都是血。由於麻藥未退,他在渾沌中微微眨著眼睛,根本認不出我們。醫生把切下來的淋巴結放在塑膠袋裡,舉得高高地跟我解釋。曾經健康的爸爸的一塊肉被割掉了,曾經健康的爸爸的一部分被放在裝三明治的塑膠袋裡。 手術後進行化學治療,爸爸總是一個人,從忠孝東路坐車到台大醫院,一副去逛公園的輕鬆模樣。打完了針,還若無其事地走到重慶南路吃三商巧福的牛肉麵。我勸他牛肉吃多了不好,他笑說吃肉長肉,我被割掉的那塊得趕快補回來。化療的針打進去兩周後,白血球降到最低,所有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嘔吐等全面進攻,他仍然每周去驗血,像打高爾夫球一樣勤奮。 但這些並沒有得到回報,腫瘤復發,化療失敗,放射線治療開始。父親仍神采奕奕,相信放射線是他的秘密武器。一次他做完治療後,跑到明曜百貨shopping。 回家後我問他買了什麼,他高興地拿出來炫耀,好像剛剛買了一個Gucci皮包。 「因為現在脖子要照放射線,所以我特別去買了一件夾克,這樣以後穿衣服就不會碰到傷口。」 傍晚七點,我們坐在客廳,我能聽到鄰居在看娛樂新聞,爸爸自信地說:「算命的曾經告訴我,我在七十歲之後還有一關要過,但一定過得去。過去之後,八十九十,就一帆風順了。」他閉上眼、欣慰地微笑。 一九九九年四月,爸爸生病半年之後,他中風了。 我們在急診室待了一個禮拜,與五十張鄰床只用綠色布簾相隔,我可以清楚地聽到別人急救和急救失敗的聲音。「前七天是關鍵期!跟他講話,你們要一直跟他講話。」我跟他講話,他聽得見卻不能回答。我換著尿布、清著尿袋、盯著儀器、徹夜獨白。「你記不記得小學時有一年中秋節你帶我去寶慶路的遠東百貨公司,我們一直逛到九點他們打烊才離開……」我開始和爸爸說話,才發現我從來沒有和他說過話。 爸爸回來了,我不知道他怎麼做到的,但他這硬氣的老小子,真的就回來了。帶著痲痺的半身,我們住進復健病房,腫瘤的治療不得不暫停。任何復健過的人和家人都知道,那是一個漫長、挫折、完全失去尊嚴的過程。你學著站,學著拿球,學著你三歲就會做的事,而就算如此,你還做不到。但他不在乎看起來可笑,穿著訂做的支架和皮鞋,每天在醫院長廊的窗前試著抬腳。 癌症或中風其中之一,就可以把有些人擊垮。但爸爸跟兩者纏鬥,卻始終意興風發。他甚至有興趣去探索秘方,命令我到中壢中正路上一名中醫處求藥,「我聽說他的藥吃個三次中風就會好!」復健、化療、求秘方,甚至這樣他還嫌不夠忙,常常幫我向女復健老師要電話,「她是台大畢業的,我告訴她,你也是台大的,這樣你們一定很速配。」 我還沒有機會跟復健師介紹自己,腫瘤又復發了。醫師不建議我們再做化療或放療,怕引起再次中風。「那你們就放棄囉?」我質問。 醫師說:「不是這麼講,不是這麼講……」 我知道我的質問無禮,但我只是希望有人能解釋這一年的邏輯。從小到大,我相信:只要我做好事,就會有回報。只要我夠努力,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結果呢?那麼好的一個人、那麼努力地工作了一生、那麼健康地生活、那麼認真地治療、我們到最好的醫院、請最好的醫生、全家人給他最好的照顧,他自己這麼痛苦,結果是什麼?結果都是bullshit! 「還有最後一種方法,叫免疫療法。還在試驗階段,也是打針,健保不給付,一針一萬七。」 免疫療法失敗後,爸爸和我們都每下愈況。二○○○年六月,他再次中風,開始用呼吸器和咽喉管呼吸,也因此無法再講話。他瘦成一百六十五公分、五十公斤。床越來越大,他越來越往下塌。我們開始用文字交談,他左手不穩、字跡潦草,我們看不懂他的字,久了之後,他也不寫了。中風患者長期臥床,四小時要拍背抽痰一次。夜裡他硬生生地被我們叫醒,側身拍背。他的頭靠在我的大腿上,口水沾濕了我的褲子。拍完後大家回去睡覺,他通常再也睡不著。夜裡呼吸器運轉不順突然嗶嗶大叫,我們坐起來,黑暗中最明亮的是他孤單的眼睛。 一直到最後,當他臥床半年,身上插滿鼻胃管、咽喉管、心電圖、氧氣罩時,爸爸還是要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斜看著病房緊閉的窗和窗上的冷氣機,眼睛會快速地一眨一眨,好像要變魔術,把那緊閉的窗打開。就算當走廊上醫生已經小聲地跟我們討論緊急時需不需要急救,而我們已經簽了不要的同意書時,他自己還是要活下去的。當我握著他的手,替他按摩時,他會不斷地點著我的手掌,像在打密碼似地說:「只要過了這一關,八十、九十,就一帆風順了。」 爸爸過世讓我學會三件事。 爸爸過世後的這兩年,我學到三件事情。第一件叫「perspective」,或是「視野」,意思是看事情的角度,就是把事情放在整個人生中來衡量,因而判斷出它的輕重緩急。好比說小學時,我們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相信的程度超過相信父母。大學後,誰還會在乎老師怎麼說?因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了,事情真正的重要性就清楚了。在忠孝東路四段,你覺得每一個紅燈都很煩、每一次街頭分手都是世界末日,但從飛機上看,你肝腸寸斷的事情小得像鳥屎,少了你一個人世界並沒有什麼損失。 我的視野是爸爸給我的。我把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的挫折加起來,恐怕都比不上他在醫院的一天。如果他在腫瘤和中風的雙重煎熬下還要活下去,我碰到人生任何事情有什麼埋怨的權利?後來我常問自己:我年輕、健康、有野心、有名氣,但我真得像我爸爸那麼想活下去嗎?我把自己弄得很忙,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但我真的在活著嗎?我比他幸運這麼多,但當有一天我的人生也開始兵敗如山倒時,過去的幸運是讓我軟弱,還是讓我想復活? 有了視野,我學到的第二件事是:搞清楚人生的優先順序。三十歲之前,我的人生只有自己。上大學後我從不在家,看到家人的頻率低於學校門口的校警。我成功地說服了我的良知,告訴爸媽也告訴自己:我不在家時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實踐理想的目的是讓爸媽以我為傲。於是我畢業、當兵、留學、工作,去美國七年,回來時媽媽多了白髮,爸爸已經要進手術房。當我真正要認識爸爸時,他已經分身乏術。子欲養而親不待,我離家為了追求創意的人生,沒想到自己的人生卻掉進這個最俗不可耐的陷阱。 每個人,在每個人生階段,都可以忙一百件事情,而因為在忙那些事情而從自己真正的人生中缺席。他可以告訴朋友:「我爸爸過世前那幾年我沒有陪他,因為我在忙這個忙那個。」我相信每個人的講法都會合邏輯,大家聽完後不會有人罵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但人生最難的不是怎麼跟社會交代,而是怎麼面對自己。我永遠有時間去留學、住紐約、寫小說、「探索自己的心靈」,但認識父母,只剩下這幾年。爸爸走後,不用去醫院了,我有全部的時間來寫作,卻一個 字都寫不出來。我的人生變成一碗剩飯,份量雖多我卻一點都沒有食慾。失去了可以分享成功的對象,再大的成功都只是隔靴搔癢。 我學到的第三件事是:承認自己的脆弱。爸爸什麼都沒做,只是一天晚上坐在陽台乘涼,然後摸到耳下的腫塊,碰!兩年內他老了二十歲。無時無刻,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你要如何從其中註釋出正面的意義?每一次空難都有兩百名罹難者,你要怎麼跟他們的家人說「這雖然是一個悲劇,但我們從其中學到了…」 悲劇中所能勉強歸納出來的唯一意義,就是人是如此脆弱,所以我們都應該「小看」自己。不管你多漂亮多成功,不管你多平凡多失落,都不用因此而膨脹自我。在無法理解的災難面前,我們一戳就破。 爸爸在二○○○年的十二月十七日過世,這一天剛好是我的生日。他撐到那一天,為了給我祝福。爸爸雖然不在了,但兩年來,以及以後的每一年,他都會給我三樣生日禮物。這三樣禮物的代價,是化療、放療、中風、急診、呼吸器、強心針、電腦斷層、磁振造影。他離開,我活過來,真正體會到:誕生,原來是一件這麼美麗的事。

真正民主的爸爸媽媽~真正讓你的孩子選擇

2006年01月07日
公開
49

以前自己是小孩的時候,最痛恨這種情形了--- 晚餐時間到了,電視上正播放著自己最愛的卡通, 爸爸媽媽喊著:『要吃飯了,不要再看電視了,好不好?』 其實,爸爸媽媽要說的就是:馬上來吃飯,不可以再看電視了! 但是,為了顯示爸爸媽媽還是很民主的、很尊重孩子的選擇的, 爸爸媽媽就還要加上一句:『好不好?』 識相的孩子在爸爸媽媽的這種問句之後---只能有一種標準答案:『好!』 當自己是小孩子時,最痛恨這了, 總覺得,如果爸爸媽媽一定要孩子馬上來吃飯, 就說:『不可以看電視了,馬上過來吃飯!』 但是,偏偏爸爸媽媽還是要維持他們民主的形象,表示他們還是很尊重孩子的,爸爸媽媽往往都不使用命令句,而喜歡用問句, 當爸爸媽媽問:『好不好』時, 照理來說---孩子應該可以有兩種答案:『好』與『不好』, 但是,如果孩子此時回答:『不好!我還要再看電視…』 換來的,往往都是爸爸媽媽的責備:『要吃飯了,還看什麼電視?電視關掉,馬上來吃飯了!』 ~孩子的心裡想:那你就不要問我『好不好』,直接叫我來吃飯嘛!要問人家『好不好』,又不准人家說『不好』… 自己當了媽媽之後,就一直警惕自己---绝對不要當這種『不是真正民主』的媽媽, 如果一定要孩子去做某一件事,就直接指示孩子去做那件事, 而不是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但又只准孩子回答:『好』、『要』, 這樣並不表示自己就不是『民主』的媽媽、都不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還是可以讓孩子選擇的,爸爸媽媽可以讓孩子選擇不同的方法,去完成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做的那件事, 舉同樣的例子來說--- 如果爸爸媽媽要孩子關掉電視,馬上來吃飯, 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可以問:『你是要爸爸幫你關掉電視,抱你來吃飯?還是要媽媽幫你關掉電視,抱你來吃飯?』 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問句會比較容易接受,比起爸爸媽媽直接用命令句,爸爸媽媽的問句顯得比較不那麼強烈、比較不會讓孩子覺得排斥 這樣的問句,不管孩子選擇『爸爸抱來吃飯』或選擇『媽媽抱來吃飯』,孩子都必須遵照爸爸媽媽的原意---馬上來吃飯, 重點是,爸爸媽媽在此時,的的確確顯示出他們的民主,是個會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也尊重孩子的選擇的爸爸媽媽, 同樣的情形,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爸爸媽媽可以問:『你是要現在關掉電視,馬上來吃飯?還是五分鐘後再關掉電視,來吃飯?』 當爸爸媽媽這樣問時,孩子往往不會對要放棄自己喜愛的卡通不能看、需去吃飯這件事覺得那麼排斥、那麼反彈, 孩子通常會心甘情願的選擇:『五分鐘後就會關掉電視,馬上來吃飯。』 這五分鐘~容許孩子在「看電視」與「馬上來吃飯」之間有個緩衝的準備時間 如此一來,孩子對關掉自己喜歡看的卡通就不會覺得衝擊那麼大, 爸爸媽媽同樣的也達到他們要孩子做的事---馬上來吃飯。 ~這樣,可說是一舉兩得---孩子遵照爸爸媽媽的原意把事情完成,而爸爸媽媽也表現了他們民主的一面,讓孩子自己選擇… 自己當媽媽後,就一直告訴自己:一定不讓自己變成『不是真正民主』的媽媽, 每天晚上,就寢時間到時,我不會問奕奕:『要不要來睡覺?』 但是,我會問奕奕:『你要Mommy抱你去睡?還是自己去睡?』 如此一來,奕奕要思考的不是『要不要去睡覺』,而是去思考他今晚的決定---是要Mommy抱他去睡,或是他自己去睡。 記得自己在教書時,也常常用這種方法來讓學生選擇---讓自己做個『民主』的老師, 要讓學生考試時,我絕對不問學生:『要不要考試?』 ~因為,不管學生的答案是『要』或是『不要』,學生還是要考試, 但是,『民主』的老師還是要尊重學生的決定,讓學生自己做選擇, 於是,我會問學生:『你們要這禮拜考試?或是下禮拜再考試?』 不管學生的答案是:『這禮拜』或是『下禮拜』,身為老師的我都達到了我的目的---要考試。

『不管』,比『管』還要難。

2006年01月06日
公開
38

(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 我常常讓兒子爬上爬下而不阻止他 因為我覺得真的跌倒了或摔下來就知道痛了 想讓小朋友從小就有"失敗" "挫折"的經驗 而不是一昧的說"那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動"來引起他更大的好奇心 讓他去闖一闖 撞一撞會累積更多的經驗 狠心的佩瑩媽媽留........ 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黑幼龍夫婦以「不管」的教育哲學,「等待」考試零分、冥頑不靈的兒子開竅,成為 一名傑出的醫生,他們為何敢「賭」這個未來?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的第二個兒子黑立國從小就讓他們夫妻倆頭痛不已,四名子女中,黑幼龍最不寄予厚望的就是老二。然而,沒想到今年三十三歲的黑立國,如今竟成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附屬聯合診所所長,而且是最年輕的所長。黑幼龍夫婦手中握有的是一支什麼樣的仙女棒? 黑幼龍的妻子李百齡對黑立國讀小學時的某次考試,印象深刻。 有一天,黑立國回家時興奮的嚷著:「媽,真的給妳說中了,我今天國語考鴨蛋。」李百齡覺得好笑,沒看過哪一家的孩子考鴨蛋還那麼高興,不過,她並沒有責罵這個像過動兒的兒子,只勉勵他努力,「下次你就會進步,考十分。」黑立國不但不愛讀書,而且到處搗蛋。李百齡回憶:「住在新店花園新城的時候,立國自個兒拿著滑板從山頂沿著陡峭彎曲的山路一路溜到山下,嚇壞了大人。」後來他們搬到美國住,情況依然沒有改善,有一天,社區鄰居氣急敗壞的來告狀:「你兒子要將火柴丟進汽車的油箱裡,差點火燒車。」黑幼龍談起兒子當時的情況啼笑皆非,有一陣子他甚至認為兒子瀕臨「不良少年」。 國中之後,黑立國隨家人轉到美國讀書,課業繼續打混,一直在B、C等級約台灣的乙等、丙等)徘徊。李百齡雖然無奈,但是她不逼迫孩子讀書。她的教育態度是「快樂就好」,她說:「自己從一女中到台大,念得太苦,沒有必要讓孩子過同樣的生活。」所以,她從不管孩子回? a後有沒有做功課,只告訴他們一個原則: 「到學校被老師罵活該,」讓他們明白那是自己的責任。黑立國不愛念書,只愛打 球、摔角。看著兒子混到高中還沒「覺醒」,李百齡有點急了,有一天忍不住的問他「你不想上大學了嗎?」,黑立國反問「念社區大學有何不好?妳知道嗎,我們家收 垃圾的司機賺的錢還比老師多兩倍。」李百齡看著兒子說:「你這體格去考司機應該會上,」 他聽完,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又跑去打球了。 黑立國高二時因摔角教練的一句話對課業的興趣產生大逆轉, 說也奇怪,黑立國的 行為在高二時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有一次,學校摔角教練說擔任隊長的黑立國「會讀書又會運動」,以此勉勵其他隊友。黑立國的榮譽感油然興起,他說,「其實那時功課並不好,只是比其他拿D等的隊友好一點。不過教練的稱讚,讓他感覺到念書有好處,可以看起來比別人好。」此後他開始發奮讀書,把運動的精力轉移到功課上,分數出現大逆轉。後來,竟然申請到華盛頓大學,而且讀出興趣。 黑立國回憶這段成長歷程,他很感謝父母親給他空間,讓他成為一個快樂孩子、快樂的醫生。父母雖然「不管」他的功課,但信任他的行為不會變壞。因此他的功課雖然不好,但是沒有喪失最大的本錢」」自信,沒有成為自暴自棄的問題青少年。他認為:「父母『不管』,比『管』還要難。」 李百齡補充說明,「不管」是「不管孩子的功課,但管孩子的行為。」他們經常對孩子分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懂得行為分寸,所以後來他們的孩子雖然身處在美國青少年吸毒、性氾濫的大染缸環境,但孩子都沒有出差錯。黑幼龍的三子、目前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黑立行也認為爸媽「很勇敢」,他說:「直接叫小孩去做什麼是最安全的,不用冒什麼險。由小孩自己選擇就必須承擔風險,可能會大好或大壞。」他說:「他們不像傳統的父母,只想到錢或成功,而是想到我們是否開心。」 黑立行也曾想進入演藝圈還不顧長輩反對搬到好萊塢黑立行與二哥一樣,到矽谷工作之前,也有一段意外人生。他是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工業設計組的學生,父母親讓他進入美國昂貴的最高學府就讀後,有一天,他忽然興起進入演藝圈的念頭。黑幼龍雖然萬般不贊成,但還是讓兒子去闖一闖,他告訴兒子:「這條路並不容易,可以去闖,但要有期限,一年後要決定是否繼續走下去」。 黑幼龍將兒子介紹給台灣演藝圈的朋友葛福鴻、張艾嘉,雖然一些長輩都反對一個史丹佛畢業生跑去演戲,黑立行還是不放棄,甚至搬到好萊塢去住。不過,半年後,黑立行的夢終於醒了,他領悟到,自己雖然喜歡演戲、唱歌,但是並不一定適合走這條路。現在他從事的工業設計工作,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特長。 雖然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的興趣,但黑立行覺得很值得。對於父母並未阻撓他去嘗試演藝工作,黑立行說:「他們太聰明了,讓我去嘗試。如果那時沒去的話,到現在我可能還在想著要去演戲、唱歌。」 黑立國也說,如果父母當年強把好動的他押在書桌上讀書,他不但不快樂,今天更未必能有同樣的成績。 未管過孩子交朋友、結婚 家裡成員就像聯合國,「快樂就好」 現在有兩歲半小孩的黑立國表示,自己當爸爸後才知道,不管比管還難,看到自己的小孩翻出鍋子在玩,總忍不住想把它拿走。他說:「很感謝他們在很多部分讓我發展,遇到挫折學會如何處理,從另外一頭出來。」 回顧成長過程沒有壓力,自由、快樂,順性發展,黑立國、黑立行兄弟很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李百齡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信任很重要,會給孩子產生很大力量。你相信他是好孩子,他就會表現好的行為」 黑幼龍覺得綜合起來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未管過孩子交朋友。「我們家像聯合國,立國娶一位黑人、泰國混血兒,女兒立琍嫁給美國人,立行交往過美、德混血女朋友,在這方面我認為只要他們快樂就好。即使給一大堆建議,他們不領情,彼此還會弄得不快樂。」 今年農曆春節,黑幼龍夫婦和孩子仍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過年。他們分別從台灣、舊金山、華盛頓、香港等地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相聚,除夕夜遵從中國古禮磕頭拜年、拿紅包,熱熱鬧鬧的煞是有趣,也可見強烈的家族凝聚力。 黑幼龍說:「我在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性格方面真的出點力。我很相信,這是父母給小孩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希望與限制

2006年01月05日
公開
36

-------------------------------- 我在報上看到了一則舊聞,有個植物人自殺了。 說植物人自殺其實用字不確,大家都知道植物人是「睡眠人」,除了安樂 死,不可能有「自殺」的方法。我們所說的這位對象,是「前植物人」。 他是難得的,長年昏睡後,居然甦醒的例子。 男孩成為植物人時,只有十九歲,正在念大學,有一位要好的女友。他因 為腦溢血,轉成中風,成為了植物人。在他陷入昏迷時,他的女友沒有放 棄他,一直來醫院探望。據報上所載:這時間接近一年。 之後是因為病者的母親覺得不應該耽誤女孩子的青春,所以力勸她不要再 去探視自己的兒子。而女孩離開時,還要求男孩的母親:萬一男孩醒了, 一定要通知她。 一年後,男孩居然真的醒了,母親將他接回家中。由於昏睡了一年,身體 機能受到影響,肢體似乎退化了,男孩變成了半殘廢,靠輪椅輔助生活。 母親為他在親戚開的相片沖洗店找了工作,但是男孩的社交和生活圈縮小 ,沒有朋友,看不到未來,意志始終十分消沈。 女孩子這時候回頭來找他,而由於男孩的情形,母親認為兩人在一起不會 有好結果,再度「為了那個女孩好」,也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害人」,所以? n 求兩人分手。 兩人是何時分手,報上沒寫。但是透露說男孩的意志益發消沈,多次起厭 世之語,因此家裡一直擔心他會自殺。依此也許可推斷這不會是太久前的 事。自殺的直接原因是男孩接到了同窗好友的喜帖,看到別人能正常的結 婚生子,而自己一生無望,於是在自己臥室內割腕而死。 而他終於棄世時,離他甦醒已經七年,他的死實在是令人扼腕。 將心比心,就從報上所提供的這些資料,其實也可以推理出許多事情來。 這位母親顯然是有良知有道德的好人,不願意耽誤兒子女友的青春,不願 意害別人家女孩子守著自己殘廢的兒子終老。也或著她整個出發點只是為 了保護自己的兒子,擔心兒子萬一被女友拋棄後會受不了打擊。但是,無 論哪一種理由,其實都只反證了她對自己兒子的看法,她覺得她的兒子沒 有用,不可能有未來,不夠資格與正常人平起平坐。 無論是因為愛,還是因為無知,這位母親在他兒子甦醒後所做的唯一的一 件事,就是剝奪他兒子的生機。 他醒來後還活了七年,植物人甦醒是多麼大的奇蹟。而這個母親沒有看到 奇蹟,只看到限制。她所做的是要他安於這個限制,而不是突破這個限制 。這七年,! 我以為? ?是這孩子從掙扎到屈服的過程。他的死等於完全贊同 了她母親對他的看法:他沒有未來,他的生命只是個拖累,他沒有資格做 正常人能做的事,唯一應當有的生存方式是無聲無嗅,不要害人的活下去 。 當有人讓我們相信了自己的生命毫無價值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除了就死 ,他還能有什麼想法。 我決無意要懷疑或譴責這母親對孩子的愛。但是忍不住要想:腦痲痺患者 孫嘉梁的母親如果也只看到這孩子的限制,那麼孫嘉梁不會成為聯考狀元 。日本的「熊寶寶人」乙武洋匡,一生下來就無手無腳,如果他的母親只 看到他的限制,那麼他不會成長成這樣富朝氣有幽默感的人。 你把你的子女當成什麼樣的人,他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你用限制教導 他們,他們就會學到限制,你用希望教導他們,他們也會學到永不對自己 失望。 作者�佚名 網路醫療村 彙整

「多元智能」的八種分類方式

2006年01月04日
公開
42

☉培育語文智能: .為孩子說故事,聽孩子說故事;並佈置一處屬於孩子的圖書角 .提供可以書寫、塗鴉的各種紙張或材料,且培養孩子將生活經驗做紀錄的習慣 .帶孩子上書店看書、買書、並親近圖書館 ☉培育邏輯數學智能: .生活中的數理邏輯,例如:顏色、大小、形狀的配對、數數、排列 .準備數學或科學性的玩具,並提供做實驗的經驗 .提供買賣遊戲的設計,或實際的購物經驗,或參觀博物館 ☉培育音樂智能: .運用及感受身體的節奏,建立對聲音的敏感度。例如:拍手、呼吸 .提供多元性音樂,例如:人聲、樂聲、自然聲,並參加適合的音樂會 .增加創作機會,例如:自己構詞、編曲,並介紹各種樂器的聲音與操作 ☉培育身體運動智能: .接觸可以發展小肌肉的活動,例如:玩黏土、沙子、穿線遊戲、畫畫 .提供戶外跑跳、攀爬的機會,例如溜冰、打球、游泳 .鼓勵參加活動,觀察學習不同的運動技能 ☉培育空間智能: .提供積木、迷宮、拼圖的遊戲活動 .讓孩子設計自己的小空間,例如:玩具的擺放、或畫紙的構圖創作 .帶孩子四處走走,無論是穿梭家裡的房間,或是社區的巷道,都可以觀察討論 ☉培養人際智能: .從生活的示範,增長孩子的溝通能力,例如:電話禮貌 .以扮演遊戲豐富孩子的自我表達,與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 .讓孩子參加聚會活動,從互動中學習互動規則與人際角色 ☉培養個人內在智能: .讓孩子發展個人嗜好,讓心靈有所寄託 .重視孩子的感受,懂得傾聽孩子內心的話 .鼓勵孩子發揮正面積極的情操,例如:分享、捐書、義賣 ☉培養觀察自然智能: .提供自然界的各種資訊圖片或實物,包括恐龍、動物、花草 .對孩子說說人類的發展歷史、使用器具、與文化習慣的演變故事 .帶孩子多多接觸大自然,並參觀科博館、歷史館,以瞭解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摘自奇蜜親子網)

不怕輸在起跑點 只怕到不了終點

2006年01月03日
公開
44

文�江彬彬(國語日報文化中心課程教師) 現在的父母很怕孩子在學齡前的學習之路上起步太慢,小孩子還沒充分的準備和暖身,就被爸爸媽媽匆匆忙忙的推向各種才藝學習比賽的人生競逐跑道上。暖身不夠,再加上一起跑就盲目衝刺,影響到正常跑步時調節呼吸頻率的配速,揠苗助長的結果,便是讓這些「贏」在起跑點上的小孩,常常無法在日後順利抵達終點。 許多關心孩子教育問題的父母,面對各種五花八門的才藝班廣告與宣傳,常常陷入兩難的境地:選了珠心算怕漏了美術,選了英語又怕小孩荒廢了國語!到頭來卻是人算不如天算,小孩「樣樣學卻沒一樣通」。 通才教育與專才教育之爭,在教育界是存在已久的爭議。因為有的人主張讓小孩在一開始便如海綿般的大量吸收知識,日後長大再好好找出自己的興趣;也有人認為應該在小孩幼年時開始顯現出某部分特殊才能時便加以培育,例如學小提琴或繪畫。這兩種理論都有其論述的正當性,但是前提必須是:不論學習任何才藝,都要先讓孩子主動產生興趣。 學齡前教育的可貴之處,並不在於孩子從老師身上學到多少「有形」的東西。這些「有形」的東西往往是父母對學齡前教育的錯誤認知來源;例如,上完幾堂小提琴課的五歲小孩,一回到家,就被迫不及待想驗收學習成果的父母,逼迫在親朋好友面前演奏一曲小蜜蜂。這些父母忽略了孩子心中的感受,可能導致孩子對小提琴產生反感。 學齡前教育時期所能學習到的「無形」資產呢?可以用這麼一個公式表示:誘導學習──產生好奇保持興趣──熱心探索──終生學習。 能讓孩子從小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就是學齡前教育最寶貴的資產了。因此,父母替孩子選擇課外學習課程,最好能讓孩子從「做」中學習,讓他們主動培養出對知識的渴望;從孩子日常生活周遭的小問題,透過實際操作及實驗,讓孩子領悟到問題在哪裡,及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技巧。利用孩子的好奇心來培養帶得走的學習能力,等他們長大之後,便可以活到老學到老了。 (轉載自文化中心網頁)

念書給孩子聽的五個訣竅

2006年01月02日
公開
45

【輕鬆愉快地念故事】 閱讀是孩子人生起點上一種充滿刺激與想像的遊戲,如果一開始念書的過程就非常的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孩子就會養成「書本即樂趣」的信念。而父母為孩子念書的第一要件,就是熱忱與保持愉快的心情,並且把念書給孩子聽當作是一種遊戲。 而圖畫書中的巧思與趣味,大人一樣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單純的驚喜。所以父母在念書給孩子聽之前,最好自己先看個幾遍,熟悉書中的情節,然後再以愉快的心情念書給孩子聽,那麼不僅是父母給孩子快樂,孩子也同樣帶給父母快樂。 【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隨處可見的文字和印刷品,父母都可以把握機會念給孩子聽。例如:坐公車時,念公車的號碼和地名;上街時,念路邊的廣告和標誌給孩子聽,或是和孩子在購物時,把孩子感興趣的食品包裝上的文字,念給他聽。 【重複念一個故事】 反覆念孩子喜歡的書,是協助孩子進入書本世界的方法之一。一遍又一遍地聆聽,是孩子成為一位閱讀者的必要過程。重複多次之後,孩子對文字與語音的印象加深了,對內容也會有進一步的瞭解。因此在聽故事時,他們對故事的發展有所期待,也能預測書中的人、動物,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重複為孩子念一本書,不僅讓幼兒從聽懂的層次提昇到欣賞體會故事的層次,也能讓孩子因為自己能預知、控制故事的發展,而在心裡獲得莫大的安心感和成就感。 【以富有感情的聲音念書】 父母在念故事的時候,可以根據孩子接受的程度,以自己的語句重組、裁剪故事,最重要的是讓親子都能完全融入故事之中,享受故事的樂趣。對於年紀很小的孩子,父母最好從「看圖說話」之類的簡單圖片或圖畫書開始念起。慢慢地,父母可以念些短篇的故事給他聽。如果孩子還不能瞭解每個字句的意思,父母可以簡化故事的內容。 父母最好以富有感情的聲音念書,增加圖畫書對幼兒的吸引力。有時也可以配合情節學些動物或機器的聲音,增加故事的趣味性。 【問孩子問題不能急】 圖畫書是親子共享的書,父母不要在第一次念完書時,就逼問孩子剛剛聽到了什麼東西?也不要勉強孩子瞭解內容,因為孩子的個別發展有差異,可能當時他還無法接受書中的資訊,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就能聽得津津有味。 零到三歲的階段是孩子養成閱讀習慣的時期,閱讀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對書本產生興趣,進而將來喜歡閱讀。因此,請不要對孩子施加任何學習壓力,否則會造成孩子排拒書本的反效果,得不償失。所以還是讓孩子快快樂樂地聽你們念書吧!

☆12 招養出快樂小孩☆

2006年01月01日
公開
41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 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確認他的問題。 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 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