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

2008年07月31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

營養要充足


別讓兒童成為「糖寶寶」【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天氣熱,許多學童靠市售飲料消暑,但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喝一瓶600西西的可樂或雪碧汽水,等於吃下15顆方糖,學童要爬210層樓才能消耗掉,就算是蜜豆奶、乳酸飲料,也全都是名列「紅燈」的含糖飲料。

 董氏基金會昨天在記者會上發表首份「學童飲料攝取建議」,邀請專家學者討論,針對各類飲料訂出建議攝取量跟頻率,讓家長知道如何選擇。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謝孟雄說,家長的責任很重要,如果爸爸媽媽喝開水,可以帶動小朋友喝開水。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近5成台灣孩童,每天喝1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僅次於以色列,在全球排名第2位。她還表示,研究發現,學童平均每天從含糖飲料吃進144大卡熱量,等於是吃下36公克的糖,很容易蛀牙、肥胖,甚至引發過動症。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媽媽以為喝含乳酸菌飲料可以健胃整腸,但許惠玉說,乳酸飲料裡的奶太少,糖分卻偏高,像區區100西西的養樂多,含糖量等於3顆方糖(每顆方糖約含有四點五公克的糖),如果以每公斤體重爬15階樓梯可消耗0.036大卡的熱量計算,一個35公斤重的小朋友要爬57層樓才能消耗掉這些多餘的熱量。

 蜜豆奶的情況也沒好到那裡,許惠玉說,蜜豆奶是稀釋過的豆漿,含糖量等於5顆方糖。她還表示,雖然豆漿富含蛋白質跟異黃酮等營養素,但這些營養素也可由豆腐、豆花等取得,不需要每天額外補充,就算是少糖、無糖豆漿,每天最好也不要超過一次。

 許惠玉說,許多包裝飲料宣稱果汁,包裝上也印有水果圖案,但果汁含量卻只有1成到4成,糖分反而很多,等於是清涼糖水,也要少喝。以藝人陶子最近代言的果汁「美粒果」為例,500西西就含有11顆方糖,要爬170層樓才能消耗掉。

 由於衛生署目前只要求包裝飲料上標示碳水化合物,並未進一步要求區分「膳食纖維」及「糖分」,董氏基金會也希望衛署能儘快要求廠商,註明糖的含量,供民眾選擇時參考。 【2008/07/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喝1瓶可樂 15顆方糖下肚-2008年07月19日蘋果日報【甯瑋瑜╱台北報導】

 夏天飲料喝得多,據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光喝一瓶六百c.c.的可樂或雪碧,相當於吃下十五顆方糖,得爬兩百一十層樓高,約同二棟一○一大樓高度,才能消耗掉熱量,專家建議家長應避免在家放含糖飲料,並培養孩子喝白開水習慣。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昨說,據該基金會去年針對上千名幼稚園學童所做的調查發現,半數國內兒童每天至少喝一杯含糖飲料,吃進至少三十六公克糖,約八顆方糖,而一公克的糖,相當於四點五大卡熱量,吃多了易發胖與蛀牙。

 許惠玉說,要攝取水分,白開水最健康,其次是鮮奶,而市售含糖飲料,對糖分營養標示,全歸列在碳水化合物中,消費者飲用時,無法得知喝進多少糖,建議應將飲料中的含糖量獨立標示。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昨說,將從善如流、研議實施飲品含糖量標示。

兒童喝飲料注意事項
.以白開水為宜;為孩子帶水壺、養成喝水習慣
.奶類以鮮奶為優,少喝調味乳
.豆漿選無糖、少糖,少喝糖分高的豆奶,果汁以現榨品為佳
.少喝汽水、奶茶等高糖或咖啡等含咖啡因飲品
.家中少放含糖飲料,減少孩子飲用機會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
市售飲料含糖過高 侵蝕健康
2008.07.19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飲料中常一併存在的咖啡因、反式脂肪酸等成份,會讓小朋友焦躁、易怒、過敏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率。

 董氏基金會調查市售近300種飲料發現,多數看似健康的乳品、豆漿類或蔬果汁,其實含糖量都高得嚇人!以最近藝人陶子廣告強力放送的1款含果粒果汁為例,其果汁含量不但只有10%,內含糖量更相當11顆方糖,要跑170層樓才能消耗得掉。

 ■兒童攝取量 高居世界第2位
 董氏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近5成台灣兒童每天攝取1杯以上的含糖飲料,換算平均每日經含糖飲料攝取糖量36公克,熱量高達144大卡,攝取量高居世界第2位,僅次於以色列。

 不要小看這些「甜蜜蜜」的飲料,醫學研究證實,發育中的孩子攝取過多的糖會導致蛀牙、肥胖、過動;另含糖飲料中常一併存在的咖啡因、香料與色素、反式脂肪酸等成份,還會讓小朋友焦躁、易怒、過敏,以及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機率。

 許惠玉說,董氏15年前也曾作過類似含糖飲料大規模調查,當時計算發現,市售產品每100cc的含糖量高達14公克,相當於3顆多的方糖;此次調查平均含糖量降至10公克,雖有進步,但距離每百cc含糖7.5公克以下的健康標準,仍有努力空間。

 董氏基金會義工陳淑麗說,任何飲料都不能取代對身體最沒負擔的白開水,但兒童甚至老人,難免都會偏愛有點甜味的飲料,所以她都在家DIY加少許蜂蜜的檸檬水,或是枸杞、洛神花、決明子麥茶等健康飲料給家中86歲老母喝。

 ■董氏列紅綠燈 供民眾參考
 為幫助家長作更聰明的選擇,董氏參照衛生署《市售包裝食品營養宣稱規範》、教育部《校園飲品及點心販售範圍》等相關法規,並參考各國飲料分類制度 (美國、英國、加拿大、紐西蘭),設計出1套「飲料攝取建議系統」,將飲料依乳品類、豆漿、蔬果汁與其他(汽水、奶茶、咖啡等)分為綠燈、黃燈與紅燈,供民眾參考。

…………………………………………………………
喝250cc蜜豆奶爬101也難消耗
2008.07.19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乳品類仍以100%鮮奶或無糖、低糖優酪乳最好;其他看似差不多的調味乳其實平均含糖量每瓶有17.4公克,部分果汁調味乳根本不含果汁,只添加了香料與色素,應該少喝;至於乳酸飲料實則生乳含量少之又少,以老牌子的養樂多為例,小小1罐含量糖就相當3顆方糖,喝1瓶要爬57層樓才能消耗。

 市售豆漿類產品也常出現類似迷思,例如暢銷多年的蜜豆奶,其實豆漿含量也很有限,反倒是小小1罐250cc含糖量就相當5顆方糖,喝完即使爬1趟101大樓都消耗不完。詳情請上董氏基金會網站www.jtf.org.tw查詢。

--------------------------下一則-------------------------- 
學童喝加糖飲料 建議一週少於一次-自由時報970719

 您的孩子是否喝太多的含糖飲料?董氏基金會昨天指出,國內學童平均每天從含糖飲料攝取的熱量已達總熱量的7.1%(建議不宜超過10%),家長應注意孩子在喝大量外加糖的飲料,如乳酸飲料、稀釋蔬果汁、汽水或奶茶等,一星期不要超過一次、每次不要超過250cc,讓孩子慢慢「戒」除喝含糖飲料的誘惑。

 董氏基金會去年調查發現,近5成孩童每天會攝取一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平均從含糖飲料攝取了36公克的糖、約144大卡的熱量,攝取量高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以色列。

 如果孩子同時有含糖飲料和白開水可以選擇,近8成會選擇含糖飲料,但攝取過多糖份不僅可能因攝取過多熱量而造成肥胖,還可能造成營養失調,也就是「看起來胖,但營養不均衡」。

 對此,董氏基金會日前集合國內專家學者研議出「學童飲料攝取建議系統」,區分出乳品、豆漿、蔬果汁和其他類飲料等四大飲料類型,各類型中,如果有大量外加糖(總糖量大於12公克�100cc)與添加物的飲料,每星期各類飲料最多只能各喝一次、每次250cc以下的份量。

 董氏基金會指出,乳品類之中的乳酸飲料和大部分優酪乳、豆漿類裡的豆奶飲料、蔬果汁裡的稀釋蔬果汁,以及其他類飲料中的汽水、奶茶和咖啡等,都是加了許多糖的飲料,建議孩子每星期最多只能喝一次優酪乳,加上各喝一次豆奶、稀釋蔬果汁和汽水,當然如果能夠少喝,甚至不喝這些含糖飲料會更好。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如果是沒有另外添加糖、咖啡因或代糖的百分百鮮奶;無糖與低糖的優酪乳、豆漿和蔬果汁等則適合每天適量、足量飲用。例如白開水每天要喝1500cc、鮮奶每天攝取250到500cc。

 由於一般人很難從現行食品包裝標示上,看出自己正喝下多少公克的糖和其所含的熱量,董氏基金會也建議衛生署應要求食品業者標示「含糖量」。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表示,將參考國際趨勢、研議公告規範含糖飲料須標示出含糖量,但也要向大眾宣導,含糖量多少可以稱為「低糖」,這樣糖份標示才有意義。

…………………………………………………………
含糖飲料 5成兒童攝取過量-中華醫藥網970719《2008/07/18 19:28》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根據調查顯示, 5成的兒童每天攝取 1杯以上的含糖飲料,所攝取的熱量往往過高;董氏基金會指出,含糖飲料攝取過多,極易造成兒童熱量過剩以及營養不良,甚至會出現過動與學習不佳,所以,要喝含糖飲料最好偶爾為之, 1週應少於 1次。

 董氏基金會與兒福聯盟均發現,近 5成的孩童每天攝取 1杯以上的含糖飲料,僅次於以色列,高居世界第 2位!調查亦發現,當同時有含糖飲料和白開水可以選擇時,近 8成孩童會選擇含糖飲料。

 董氏基金會昨天舉辦巧思選飲─學童飲料攝建議系統記者會,現場並展示市售飲料,一瓶可樂就有 15個方糖,大約是 67.5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有 270卡,相當於得要爬 210層樓,才能消耗掉所增加的熱量。

 董氏基金會董事長謝孟雄指出,兒童正值飲食和口感養成的關鍵時期,如無法從小就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未來即有可能因錯誤的飲食方式,而增加慢性病的罹患率;長期過量攝取含糖飲料,除影響孩童生長發育外,也容易造成肥胖、高血脂、營養不足、生長發育受損,以及骨質疏鬆與骨折、蛀牙與牙齒酸蝕、睡眠品質下降、學習能力不良、過動等問題。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市售飲料多含糖過量,果汁裡面不果汁,雖有果粒,卻都是糖水,酸性飲料為了降低酸度更是加入過多的糖,每 100cc碳水化合物若超過 7.5克,就顯示該飲料過甜,每週不要喝超過 1次。

 許惠玉建議,口渴時喝白開水最解渴,至於原味純鮮乳 1天可以喝 500cc,但是調味乳、減糖優酪乳則每周不要超過 3次,無糖和少糖豆漿每天不要超過 1杯,因為豆類營養還是可以從豆腐、豆花等食物中補充,含糖豆漿則每週別超過 3次。

--------------------------下一則-------------------------- 

寶寶頭好壯壯 副食品 不可缺鐵-中華醫藥網970723
《2008/07/02 19:38》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根據研究顯示,嬰幼兒時期要是缺乏鐵質,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所以,想要寶寶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家有 6個月以上的寶寶,準媽媽在餵寶寶吃副食品時,且應含有豐富鐵質的食物,以免缺鐵。

 台安醫院一般兒科主治醫師賴彥廷指出,鐵質缺乏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在懷孕時期如果鐵質缺乏,會增加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生機會,嬰幼兒時期要是有鐵質缺乏,則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在青少年時期鐵質缺乏也會影響記憶及心智功能。

 賴彥廷醫師表示,當鐵鐵質缺乏會有疲勞、結膜蒼白、頭暈、匙狀指甲、呼吸費力、口角炎、食慾不振、舌炎、食冰癖、心搏加速、心雜音等症狀;尤其是早產或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由於出生時的儲存量就不足,就應該自出生後補充口服鐵劑製品,至於一般嬰兒,則是在 6個月大時,添加富含鐵質豐富的副食品就已足夠。

 賴彥廷醫師指出,鐵質在動物的內臟、肉類、蚌、牡蠣、深綠色蔬菜、穀物和豆類的含量較多,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要讓孩子逐漸接觸各種種類的食物,並且可以多補充富含鐵質食物的攝取量,以提供足夠的鐵質量;此外,含維生素 C的水果,可以幫助植物性鐵質的吸收,也應多加攝取。

 賴彥廷醫師建議,新手爸媽應該要清楚如何讓寶寶吃副食品,才能讓寶寶正常的攝取營養;也才能避免造成寶寶只是依賴嬰兒配方為唯一營養來源,而錯失養成寶寶接受新食物的時機,並因此導致孩子出現偏差的飲食習慣,並進而影響孩子正常的成長。

--------------------------下一則-------------------------- 

W型飲食 孩子矮矮易罹癌【聯合報╱記者陳惠惠�台北報導】

 很多小孩愛吃牛肉,動輒吃下八盎司牛排,父母也以為小朋友吃得多,才長得高。董氏基金會說,學童飲食不均衡狀況嚴重,呈現三高二低的「W型」現象,即高蛋白質、高鈉、高膽固醇,卻吃太少鈣質跟膳食纖維。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說,W型新食代的小朋友,長久下來不但可能長不高,還容易得大腸癌。

 許惠玉說,以學童為例,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應是2到3.5份,即一顆蛋、一份豆製品(大約是半塊盒裝豆腐)、以及一到兩份的肉,最好是紅、白肉交互食用。但她憂心地表示,根據衛生署的學童飲食攝取現況分析,台灣學童卻吃6.1份,幾乎是建議量三倍。

 她說,很多家長有不吃肉吃不飽的觀念,也怕小朋友長不高,但事實上,一塊8盎司牛排,根本是學童2天的蛋白質攝取量,吃下一客,等於未來2天都不需要吃肉。若是12盎司的牛排,則是4到5天的量,她提醒,「蛋白質的建議攝取量不如想像中多,很容易超量」。

 許惠玉在基金會減重班曾碰到一個個案,媽媽為了控制小六、重達60公斤的兒子體重,除了讓小朋友吃蔬果外,每天讓小朋友吃5顆蛋,限制他不得吃肉,以免體重直線上升。有趣的是,雖然只有蛋,媽媽還會變換菜色,三色蛋、蒸蛋、煎蛋、茶葉蛋等輪番上桌,許惠玉說,但這還是不符合飲食均衡原則,蛋白質攝取量也過多。

 除了蛋白質吃太多之外,現在學童也吃得太鹹,一天的鈉攝取量幾乎是建議量的2倍多。許惠玉說,很多小朋友不喝牛奶、不吃蔬果,也不喝白開水、不吃早餐,埋下孩子在未來罹患慢性病的潛伏因子。 【2008/07/25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學童飲食四不良 父母迷思成元兇-中華醫藥網970725《2008/07/24 21:28》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飲食攝取過與不及,都會影響孩童的成長發育與學習,但董氏基金會發現,我國學童不喝牛奶、不吃蔬果、不喝白開水、不吃早餐「四不良」,埋下孩子在未來罹患慢性病的潛伏因子,父母迷思不吃肉就吃不飽、長不高的想法更是元兇。

 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指出,研究指出,兒童期所建立的飲食習慣常延續一生,對一輩子的健康影響深遠,近年來國人十大死因中大部分的疾病均和飲食密切相關,尤其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肝病、腎臟病及高血壓等,均和飲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癌症研究進展」雜誌也指出:「壓倒性的證據顯示,沒有一個致癌因素,比飲食和營養還來的重要」,有 50%是來自生活型態。

 以目前經濟狀況而言,學童可選擇的食物越來越多,食物的獲取也越來越容易!但學童的胃有一定的容量,當一種食物攝取過多的時候,勢必會影響另外一種食物的攝取量減少!

 許惠玉表示,根據衛生署建議,學童每天要吃 2碗半到 4碗半的五穀根莖類食物,魚肉豆蛋要 2-3份半,蔬菜類 3碟,水果 2個,奶類 1-2杯。但根據衛生署的學童飲食攝取現況分析,學童一天平均吃到 6.1份的魚肉豆蛋,蔬果只有 1.8碟,水果 1.1個,奶類只有 1杯,現況是嗜肉少蔬,而且還有 5成每天喝含糖飲料,只有五穀根莖食物攝食量尚可。

 董氏基金會觀察,學童不喝牛奶、不吃蔬果、不喝白開水、不吃早餐的飲食「四不良」,飲食攝取不均衡現況嚴重,導致高蛋白質、高鈉、高膽固醇;低鈣質、低膳食纖維三高二低的「 W型」現象,長期攝取過多蛋白質易增加肝臟及腎臟負擔,膽固醇攝取過量也增加孩童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食鹽攝取過多更容易增加罹患高血壓、中風、腎病、心血管等疾病風險,在在都埋下孩子在未來罹患慢性病的潛伏因子。

 其實,造成「 W」型飲食現象,背後的元凶正是家長!許惠玉指出,因為學校午餐中如果蛋、豆、魚、肉類的食物少一點,師長常覺得孩子吃不飽、吃不好,一旦孩子的大魚大肉吃多了,提供太多蛋白質、膽固醇甚至鈉,當然就吃不下必要的牛奶、蔬果量,導致鈣及膳食纖維的缺乏!因此,家長應學習用奶類入菜、用水果調味,讓孩子自然而然矯正飲食習慣。

--------------------------下一則-------------------------- 


成長不馬虎


成人牙膏含氟量高 兒童不適用-自由時報970719〔記者曾慧雯、范家瑜�台北報導〕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抽檢市售成人與兒童牙膏,二甘醇、重金屬、氟含量與中文標示等大致合格,不過德恩奈與歐樂B兒童牙膏的含氟量偏高,與成人牙膏不相上下,因14歲以下的兒童牙齒尚未發展完全,為避免氟過量,導致牙齒產生氟斑症現象,建議應使用含氟量較低的兒童牙膏。

 德恩奈公司指出,目前德恩奈兒童牙膏的含氟量標示是1千ppm左右,一般成人牙膏的標示是在1千3百至1千5百ppm中間,符合國家標準。德恩奈和百齡兩家業者也都表示,一切符合標準規定,對兒童沒有傷害。

 標檢局檢測結果顯示,市售牙膏標示「含氟」者,均全數符合總氟含量8百至1千5百ppm的規定。研究發現,牙齒若能經常和氟化物接觸,可增加牙齒對蛀牙的抵抗力,氟元素可以將初期齲齒的脫鈣(蛀牙)部份再礦化,形成堅硬保護層,增強抗酸腐蝕性及抑制牙菌斑的細菌活力,以增強牙齒對蛀牙的抵抗力。

 不過若氟過量時,則會造成牙齒黃化、齒斑、齒洞的「氟斑症」現象,尤以牙齒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為最。

 標檢局抽檢9種兒童牙膏,發現大部分的兒童用牙膏總含氟量都低於1千ppm,然而,德恩奈與歐樂B兒童牙膏的含氟量則稍微偏高,分別為931ppm及1037ppm,與成人牙膏不相上下,雖然不能說不合格,但標檢局建議,14歲以下孩童應選用含氟量較低的兒童牙膏。

 至於去年曾經在國內外發現含有過量二甘醇的「毒」牙膏,本次抽檢則均未發現。

 標檢局表示,國內一般通路販售的牙膏應無安全疑慮;建議民眾應避免在商品售價過度低廉的10元商店等處選購來路不明的牙膏,以免對健康造成危害。

--------------------------下一則-------------------------- 
歐樂B、德恩奈 兒童牙膏含氟偏高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台北報導】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昨天公布抽驗市售牙膏結果,全數合格。但在兒童牙膏方面,知名品牌歐樂B與德恩奈含氟量偏高,雖然仍符合國家標準,但標準局提醒民眾,長期使用易造成兒童牙齒黃化、齒斑、齒洞的氟斑症現象。

 標準局日前抽驗市售一般成人用牙膏19種及兒童用牙膏10種,發現所有抽驗樣本都符合國家標準。

 不過,標準局強調,十四歲以下的兒童牙齒較為脆弱,盡量避免使用含氟量偏高的兒童牙膏,雖然所有樣本都符合國家標準,但仍有歐樂B與德恩奈兩份樣本的含氟量稍微偏高。

 根據標準局蒐集的研究資料顯示,長期讓兒童使用,容易造成氟過量、導致牙齒黃化、齒斑、齒洞的氟斑症現象。 【2008/07/1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幼兒走路不穩 當心小腦病變
2008-07-25 中國時報 【陳怡妏�台北報導】

 幼兒學走年紀比別人晚,或者有步態不穩情形,可能是因為小腦發生病變,家長不可輕忽!一名3歲的鍾小妹,2歲時才學會走路,但一直走不穩,3歲仍無法坐定,也無法跳躍,且55公分的頭圍也過大,核磁共振檢查證實是小腦水瘤病變,醫師表示,這是相當罕見的個案。

 台北市立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表示,幼兒發展是否正常,每個階段家長都要仔細觀察,建議家長可在每次打疫苗時,主動與醫師討論孩子的發展是否正常。

 鍾小妹是家中的第三個孩子,平常都住在美國,由於哥哥、姊姊發展都正常,在美國打疫苗時醫生都說鍾小妹無異狀,加上她的語言以及認知功能都正常,家長才會以為只是單純的學步較晚。

 簡穎瑄表示,鍾小妹的頭圍明顯過大,55公分等於是將大人的頭放在3歲小孩身上。此外,鍾小妹坐在椅子上身體會不斷左右搖動,幾乎無法坐定,手指移動時會不停抖動,諸多症狀顯示她的粗動作及細動作發展都和實際年齡差2歲左右。

 簡穎瑄指出,鍾小妹還有頭痛、嘔吐、食慾不振等腦壓過高症狀,核磁共振一檢查,果然發現小腦有一個5x7公分大的蛛網膜水瘤及明顯水腦,可能一出生時就帶有病變,隨年紀腫脹變大開始出現壓迫。經開刀放置導水管後,水囊及水腦現象都消失,目前鍾小妹已經可以正常走路,現正積極做復健,練習上下樓梯等動作。

 簡穎瑄指出,發展遲緩兒原因有很多,缺氧、缺血、感染、外傷、遺傳、代謝、先天症候群等都有可能。環境汙染、早產、黃疸等,及低社經地位、文化刺激因素或家長教養態度不當者,均有可能成為發展遲緩或身心障礙兒童,建議家長要多留意孩子是否有正常的發展,才能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治療。

…………………………………………………………
3歲童走路不穩… 水瘤壓小腦 【聯合報╱記者洪家愉�台北報導】

 幼兒有步態不穩等發展遲緩現象,應留意是否與小腦有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去年收治一名「小腦性步態不穩」的罕見病例,這名幼兒因水瘤及水腦壓迫到小腦,肢體動作發展遲緩,所幸治療後,目前穩定康復中。

 這名3歲小女孩去年8、9月間陪同顏面神經麻痺的母親前來就診,被醫師發現小女孩走路腳步過寬、無法端坐於椅子上,總是會搖來搖去,甚至快摔下來。

 醫師發現,小女孩的認知雖然沒有問題,但直到2歲才會放手走路,拿筆、拿湯匙手會抖動,由於出生至今都在美國生活,母親疑似因為與美國醫師語言不通,忽略小女孩發展遲緩問題。

 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簡穎瑄表示,當時小女孩的頭圍達55公分,已與成人相當,經過腦部核磁共振發現,她的小腦遭一個5乘7公分的蛛網膜水瘤壓迫,且有明顯水腦情形,確診為「小腦性步態不穩」,應該是3、4腦室間腦脊髓液流通的通道塞住才造成。

 小女孩返美後,裝設引流管將腦部的腦脊髓液引流至腹腔,解除了小腦的壓迫後,已可正常行走,正復健練習上下樓梯。

 簡穎瑄提醒家有幼兒的家長,善用政府補助的幼兒健康及發展檢查,1歲前的幼兒有4次、1 到2歲2次、2到3歲則有1次。

 幼兒的主要照顧者,也可上衛生局網站,自行填寫兒童發展篩檢表,若有疑問,可逕洽小兒科醫師或電市民熱線1999,由衛生局專業人員解惑。 【2008/07/25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注意幼兒清潔 肛門瘻管不上身
2008-07-25 中國時報 【徐誌謙�花蓮報導】

 花蓮有位呂姓民眾7個月大男嬰,由於股溝處長了個膿胞始終無法治癒,最後向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外科求診,確定就是「普通但不常見」疾病「肛門廔管」,手術治療後已痊癒。醫生建議幼兒糞便輕輕擦拭後,可以讓下半身泡在溫水清洗裡,既促進血液循環,又可避免肛門廔管纏身。

 呂姓民眾表示,一個月前,7個月大兒子的股溝處長了個痘子,當時還以為是俗稱的「疔子」,結果沒多就開始化膿、流膿,看遍各小兒科門診始終無法治癒,最後向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外科求診,才知道孩子感染的是「肛門廔管」這種很少聽過的疾病。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外科主任彭海祁表示,肛門廔管是種「普通但比較不常見」疾病,如果是新生兒罹患肛門廔管,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是小男生;原因是人類的肛門內有個「隱窩」,小男生的隱窩較小女身的隱窩深,比較容易卡住髒東西而發炎、化膿,嚴重的話只能用手術清除,是種簡單的外科門診手術,不用住院。彭海祁建議民眾,如果新生兒拉肚子或糞便較稀,不妨簡單擦拭完畢後,讓幼兒的下半身泡在溫水裡清洗,一方面可避免肛門隱窩卡住髒東西,另方面也有助幼兒肛門血液循環,一舉兩得。

--------------------------下一則-------------------------- 
轉骨方 男女有別-中華醫藥網970725
《2008/06/02 17:36》記者黃文記�南市報導

 父母親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高人一等」,導致坊間所謂的「轉骨方」成藥很流行。安中醫師林峻安表示,在門診中常聽病患間談論轉骨方膠囊,他覺得不少家長欠缺醫療常識。他指出,轉骨方最好由中醫師親自開藥帖,配合雞肉燉煮;在轉骨處方中,男生基本上以補腎的六味地黃丸加減,女生則以四物湯加減,再配合正常作息、跳躍運動,才會有不錯的效果。

 林峻安中醫師表示,「轉骨」這兩個字就是「轉變骨質」,也就是「轉變體質」的意思,但體質主要來自遺傳,例如父母親身材高大,則生下的小孩擁有高大身材的比例會比較高。但如果只是身材高,但臉色蒼白、無精打彩,那高人一等又有何用呢?

 中峻安中醫師指出,轉變體質除了要能長高,還必須是健康的。坊間的轉骨方成藥,有些成分不明,轉骨方最好由中醫師親自開藥帖。中醫師開的轉骨處方最好配合雞肉燉煮,一般而言,要給男孩子吃的最好用母雞,要給女孩子吃的最好用公雞,主要在平衡男、女性荷爾蒙分泌。

 在中醫的轉骨處方中,男生基本上以補腎的六味地黃丸加減,藥材有黃精、粉光參、熟地、當歸、淮七、女貞子、炒白朮、鹿茸、肉蓯蓉等;女生基本上以四物湯加減,藥材有枸杞、黨參、白芍、炙黃耆、紙花、烏棗、杜仲、桑寄生、淮山等。服用時間以十二至十七歲為黃金時期,但十二歲以前也要做好舖路的工作,先把一些過敏、遺傳疾病調好,這樣到十二歲吃轉骨方時才會更有效。

 另外,還要配合正常作息,不要熬夜,因為熬夜時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如果能配合適度的運動,尤其是跳躍運動,則效果會更明顯。

--------------------------下一則-------------------------- 


病痛要照顧


兒童肚子痛 2例內出血誤診 【聯合報╱記者李青霖�新竹報導】

 小朋友肚子痛,不一定是急性闌尾炎!

 一名5歲男童日前因腹痛及食慾不佳就醫,一度被誤為是闌尾炎,手術後意外發現是腹內出血。

 這名幼稚園中班的男童,剛開始在小兒科診所被診斷是腸胃炎,但藥物治療沒改善,還發燒,轉介到署立新竹醫院小兒科急診。

 急診小兒科醫師診察發現小孩腹部輕微腫脹,X光檢查看到右下腹小腸有部分阻塞的腸氣,疑是急性闌尾炎,轉到小兒外科,症狀也符合急性闌尾炎徵兆,便安排緊急手術。

 但小兒外科主任黃元惠手術後,看到男童腹腔內有明顯內出血,他用腹腔鏡檢查腹腔,發現出血原因是腹部的大網膜挫傷,脾臟與胃大腸、小腸都正常,闌尾也沒發炎。

 家屬說,男童回家曾說,和班上小朋友玩耍,被壓在地上,第二天開始就腹痛和食慾不振;他為孩子清除堆積腹腔內的血水,男童第二天即可進食,第四天出院。

 黃元惠說,1名8歲女童,祖父乘機車載她發生車禍,當時無明顯外傷,3天後出現腹痛、食慾不振和發燒情形,一度也被誤診是闌尾炎,手術後才發現是腹內出血。

 他說,臨床上,兒童急性闌尾炎在各國診斷正確率約是85%至90%,有10%到15%手術前無法區別,手術後才查出真正原因。因腹部外傷造成內出血案例,非常少見的,值得幼稚園教師和家長注意。 【2008/07/22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防腸病毒 中醫解濕熱健脾胃-中華醫藥網970723
《2008/07/08 18:19》記者黃文記�南市報導

 西醫治療腸病毒一般採用症狀治療,並且鼓勵患者多洗手,少到公共場所,以避免感染。中醫師陳宥任表示,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腸病毒是屬於溫病中的濕溫類溫病,中醫認為預防溼熱病(腸病毒)的方法最好要飲食清淡,避免過度熬夜晚睡,要讓身體適量的流汗,可以用簡易食療來健運脾胃,如果真的遇到腸病毒感染,除了用西醫支持療法以外,也可以考慮配合清利濕熱的中藥做治療。

 中醫師陳宥任表示,腸病毒會引起許多種症狀包括:一、上呼吸道感染:表現為發燒、喉嚨痛、頭痛、甚至嘔吐、腹瀉等症狀。二、皮膚症狀:除了發熱、上呼吸道症狀之外,亦可在手口足方面產生水泡,或在顏面、頸項、胸前產生類似德國麻疹的皮膚紅疹,以及表現在咽部的急性咽峽炎。三、心腦血管病變:腸病毒嚴重者會造成急性心包膜炎、無菌性腦膜炎,或侵犯腦幹、脊髓造成致命的損傷。

 從中醫的觀點來看腸病毒是屬於溫病中的濕溫類溫病,中醫認為濕熱病以夏季最易好發,因為夏季節氣候炎熱,雨水多,氣候濕熱,腸病毒最喜歡這種又濕又熱的環境,中醫觀察到當這些濕熱病邪發作時常有幾種特點:

 一、病情反覆纏綿 :因為濕熱之邪黏滯不易去除,所以病情反覆,發燒時減輕,時又發高燒,症狀變化不定。二、水泡發生:溼熱病皮膚會出現細小白色疱疹,這種情況發生往往在病情作症狀最嚴重時期,發燒現象也會達高峰,另外溼熱是一種流動性的病邪,所以會在全身各處流竄,發生在手足手足就會發生水泡,發生在咽喉就會發生水泡性的咽峽炎。

 三、當溼熱病邪在身體中黏滯不去後,如果熱邪大於濕邪,就會使病邪化熱,如果身體抵抗力差,熱邪往身體內部流竄就會發生熱入心包的症狀,發生如西醫所講的心包炎、腦膜炎等致命性損傷。

 陳宥任中醫師表示,中醫講同氣相求,所以身體內如果也是濕熱環境的人就容易被病毒寄生,那濕熱的環境又從何而來呢?答案是脾胃,中醫認為脾胃是運化身體水分代謝中相當重要的一環,如果脾胃代謝差,就容易創造出濕的環境。那熱又從何而來,現代人吃東西多喜重口味,喜吃烤炸辣之物,這些東西吃多了就會使身體變成燥熱體質,如果又加上熬夜晚睡,內生虛火,又會加重熱的因子,所以當上述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後,就會較容易造成濕熱體質。

--------------------------下一則-------------------------- 


安全有保護


玩耍被壓在地 男童腹腔出血-中華醫藥網970722
《2008/07/21 18:40》記者曾芳蘭�新竹報導

 新竹一名五歲男童,因為症狀疑似急性闌尾炎而就醫,會診後手術治療,卻意外發現男童是腹腔出血,幸好發現得早,救治後已無大礙,醫師調查指出,這名五歲男童是在幼稚園和其它小朋友玩耍時,被其它小朋友壓在地下,而造成腹腔出血。醫師呼籲托兒所或是幼稚園,不要讓幼童過度嬉戲,以免發生類似狀況。

 署立新竹醫院小兒外科黃元惠主任表示,一名就讀幼稚園中班的小男童,由於連續兩天因腹痛和食慾不振而到小兒科診所求診,初步診斷是腸胃炎。但小男童在藥物治療後,狀況不但沒有改善,還出現發燒的現象,於是又送到署立新竹醫院求診,醫師在進行X光和白血球、發炎指數的檢驗後,研判應該是急性闌尾炎,於是安排緊急手術治療。

 不料在手術過程中,醫師卻意外發現,男童腹腔內有明顯內出血,進一步用腹腔鏡檢查整個腹腔,發現出血的原因是腹部內的大網膜挫傷造成,其餘腹內器官包括肝臟、脾臟、胃、小腸和大腸都完全正常,闌尾也沒有明顯發炎,經過詳細詢問家屬後才知道,原來小男童三天前回家時,曾向家人表示和班上的小朋友玩耍,曾被別的小朋友壓在地上,因此肚子會痛,醫師才證實腹痛真正的原因是因為嬉戲過度造成的腹內出血,幸好出血的情況不嚴重,手術清除堆積在腹腔內的血水後,男童第二天即可進食,第四天就出院回家,恢復良好。

 黃元惠主任指出,這是新竹醫院第二例症狀符合急性闌尾炎的特徵,手術結果卻發現是腹內出血,之前有名八歲女童因為車禍撞擊,也一度以為是急性闌尾炎。醫師也呼籲,有寶寶在幼稚園上課的家長需注意,當小孩腹痛及食慾不佳時,需特別問清楚是否有在校園裡和其他小孩嬉戲過度造成腹部的傷害,幼童玩耍時千萬不要過度嬉戲,以免發生類似情形。

--------------------------下一則-------------------------- 
不值錢的人命!兒童、青少年交安預算 每人僅17元
2008-07-24 中國時報 【實習記者陳雅萱�台北報導】

 你知道政府1年花多少預算保障兒童及青少年的道路交通安全嗎?答案是每人17元。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二十三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指出,每年有近1000個兒童與青少年因交通事故喪命,政府編列的預算根本不足以保障這些未來主人翁的生命安全。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政府從九十一年到九十七年平均編列的道路交通安全經費,只有交通部1年3億6000萬、警政署2500萬、教育部1000萬,全國725萬名兒童與青少年,1人僅分配到17元,兒童及青少年儼然是政策預算中的最弱勢。

 她建議,政府應該提高預算,除了加強交通教育安全外,應積極調查各年齡層的通學特性,改善兒童與青少年的交通環境,並嚴格取締危險駕駛、訂定規範安親班等幼童車的法令。

 林月琴表示,在交通事故傷亡統計方面,警政署、衛生署和教育部各有一套統計作業模式,各自統計了不一致的死傷人數結果,也沒有進一步分析死傷原因或肇事車種,她質疑,統計不同調加上事故原因不明根本無法改善現況,她建議,政府應仿照國外,由衛生署建置一套完善的事故監測系統。

 昨日記者會現場也有學生團體到場聲援,在台中推動學區交通安全的弘光科技大學學生蔡克斯就表示,台中的大學多位於偏遠郊區,不只公車稀少,政府又沒有規畫完善的大眾運輸工具,使得學生族大多選擇騎乘機車上學,而上學必經的中港路、中棲路這種主要幹道常有砂石車、大客車經過的路段,時常發生死亡車禍。

--------------------------下一則-------------------------- 


教育有進步


青少年煩惱 性困惑占4成-中華醫藥網970719
《2008/07/17 21:21》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青少年初長成,舉凡兩性、課業或親子關係都可能成為壓力源,根據衛生署國健局統計,青少年的煩惱以「兩性問題」占 4成最多,求助者以女性居多,呼籲青少年多加利用該諮商門診,並希望家長或學校老師也可多利用諮商網,了解青少年的煩惱。

 國內首創青少年視訊心理諮商的「青少年性福諮商網」,由國民健康局主辦,衛生署八里療養院承辦,是提供青少年網路專業心理諮商的園地。

 青少年性福諮商網,自今年元月上線以來,截至 6月底,累計服務 984人次;諮商問題以兩性問題占 40.8%最多,其次為生理問題 21.7%及心理問題 21.3%;總計有 62.5%求助者發問的兩性問題及生理問題,其中, 40%以上都是因發生性關係而求助心理師,有關兩性親密關係及預防懷孕、甚至墮胎問題。

 在服務 984人次中,求助者以女性居多,占 74.4%;年齡層則集中於 13-18歲,占 77.2%,顯示求助者多為國、高中生; 19歲以上者占 12.9%,其中約 10%是為青少年問題來求助的父母和師長。

 國健局呼籲,漫長暑假中,青少年如果有心事與煩惱,舉凡兩性關係、懷孕問題、心情調適、課業壓力等問題,不知找誰傾聽,都可以尋求專業管道,透過網路,註冊登記暱稱、性別和年齡,就可進入「青少年性福諮商網」,預約和專業心理師進行一對一的視訊或文字傳訊交談。

 即使用真實姓名及視訊影像,也絕對尊重使用者隱私,對諮商內容嚴守保密。關心青少年問題的老師、家長,也可以利用本諮商網獲得相關問題的處理撇步。

--------------------------下一則-------------------------- 
青少年死因 自殺高居第二-中華醫藥網970721
《2008/07/20 19:07》記者黃微芬�南市報導

 自殺多年來在國人十大死因中居第九位,但在 15至 24歲青少年死因中卻占第二位,可見青少年自殺防治的重要;郭綜合醫院身心科主任陳金柱提醒,包括有家族史、與父母關係破裂、受性或暴力虐待的青少年,都較易有自殺傾向,值得大家共同關注。

 由台南市憂鬱症關懷協會舉辦系列「兒童青少年不憂鬱」講座最後一場,昨天邀請陳金柱談兒童青少年的自殺防治;他以美國匹茲堡大學精神科教授 David Berent2006年在美國國衛院的講稿為藍本,為大家分析青少年的自殺問題及防治之道。

 陳金柱表示,青少年自殺其實大部分都不是真的想死,而是另有目的,例如三分之一的人是想永遠逃離傷心的處境,另有的人則是企圖以自殺來影響別人,例如父母不會再吵架;也有的人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心、表現敵意或生氣、或是造成自責,每個人的動機不一。

 他說,其實造成青少年自殺,背後最大的黑手就是家屬有此毛病者,例如會打小孩的父親,小時候也是被他父親打大的,因此他的小孩怕他、距離他,他自己小時候也是怕父親、遠離父親,在這樣環境長大的青少年,日後就可能較易有自殺傾向,與父母的關係也通常較為疏離,不親密;其次包括藥物或性、暴力虐待、有犯罪行為、管教問題、重鬱的青少年也較有自殺傾向。

 要避免這些青少年走上自殺之路,陳金柱建議,關鍵方法還是要讓父母與小孩的關係接軌,修補親子關係,否則曾自殺過一次者,其一年內再自殺的機率將變為十倍;如果是與憂鬱症有關,則應聽從醫囑服藥,不宜擅自停藥或減藥,以免憂鬱症復發而走上絕路。

 撇開青少年族群暫且不談,從神經科學角度看,陳金柱表示,憂鬱症與心血管疾病看似兩回事,其實大有相關,臨床上他常見有些年輕婦女來看憂鬱症,一問之下都有胸悶的問題,這表示心臟缺氧才會造成呼吸不順,所以「心痛」也就等於「痛心」,這時必須要兩項疾病雙管齊下治療,才有比較好的治療效果。

--------------------------下一則-------------------------- 
失蹤兒 離家出走占7成5-中華醫藥網970721
《2008/07/17 21:41》記者關嘉慶�台北報導

 兒童與青少年離家出走竟已成為失蹤兒的最主要原因!根據兒福聯盟調查分析,離家為失蹤兒少的原因已快速竄升至 7成 5,兒少離家後最常逗留於打工場所及網咖,而有 8成以上的離家兒少曾經在離家時碰到困難,且以女生居多;兒盟呼籲,家長應重視孩子離家行為預防,不要讓危機發生。

 根據兒福聯盟失蹤兒協尋中心統計分析,失蹤兒少以離家為失蹤原因在 16年前為 2成 7,到了民國 97年時,已快速竄升至 7成 5;此外,根據警政署警政統計通報顯示,去年有 1萬 1747名失蹤兒少通報警署協尋,就有 8473件是自原離家出走,也佔 7成 2,顯見兒少離家出走問題的嚴重性。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離家兒少有 8成表示離家過程中曾遭遇困難,其中有高達 8成 5的女生表示曾面臨危機,所受到困難包括有性騷擾、性侵害與暴力傷害,並有 4成兒少會在離家時因缺乏金錢面臨生活困苦的困難, 3成兒少有找工作的困難,以致於會在打工過程中被剝削而不敢聲張。

 兒盟發現,離家兒少最常逗留的場所為打工地點與網咖,夜市也經常去;此外,調查也發現,有 7成 3的離家兒少曾有回家的念頭,但卻因為害怕家人責罵,而不敢回家。

 兒盟董事長馮燕指出,兒少離家失蹤的年齡層有降低的現象,往往因為家人手足之間的吵架,或是學校裡受到霸凌的欺負,在無法呈受壓力下,就離家出走,而由於路邊攤或夜市等地下經濟往往會雇用身分不明者,也就方便兒少逗留。

 馮燕表示,兒少有第 1次離家出走的經驗,就很容易有第 2次,所以,家長應重視孩子離家的預防,不要讓危機發生,尤其要注意家中的氣氛與多關心孩子;此外,當接觸到離家出走的孩子時,也能做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多關愛脆弱的孩子,幫助他們回家。

--------------------------下一則-------------------------- 

兒福法修正 中低收入醫療補助 提高至18歲-自由時報970719
〔記者施曉光、陳曉宜、陳詩婷�台北報導〕

 立院昨天趕在休會前拚業績,除「國民年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政治獻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等備受矚目法案外,另還三讀通過「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正案」、「稅捐稽徵法第二十四條條文修正案」、「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及「農會法修正案」等法案。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後,現行規定政府對中低收入戶,必要時得補助醫療照顧措施費用的年齡,將由「三歲以下兒童」修正放寬為「未滿十八歲兒童及少年」。

 國民黨立委徐中雄指出,未來內政部將根據法律授權,針對十八歲以下的中低收入戶兒童及少年全額補助健保費,估計受惠人數約十三萬人,一年經費約八億五千萬元,行政院主計處已確定編入明年度預算,預定明年一月一日起實施。

 限制出境欠稅額度 個人提高至百萬
 「稅捐稽徵法第二十四條條文修正案」昨也獲三讀通過,除明訂限制出境期限不得超過五年,還將限制出境的欠稅額度,由個人五十萬元提高至一百萬元,營利事業也由一百萬元放寬為兩百萬元;本法通過後,至少有約三萬名因欠稅而遭限制出境者,可自由出入境。

 昨天三讀條文還增列「欠稅者保障條款」,只要欠稅的公司組織依法解散清算,且無賸餘財產可抵繳欠稅及罰款,或是欠稅人所欠款項依破產法規定和解或破產程序分配完結,財政部就應函請移民署,解除其出境限制。

 漢生病患及遺屬 將可獲發補償金
 至於「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則規定,未來將給予漢生病病患回復名譽、住院期間每滿一年發給八萬元、十二萬元不等的補償金以及相關安養權益,已死亡者將發給其遺屬二十萬元一次撫慰金。

 立委田秋堇版草案主張設立「漢生病保留區」,讓樂生療養院免於拆遷,但經協商後改採行政院版,「政府應於樂生療養院內適當範圍進行漢生醫療園區之規劃,作為紀念及公共衛生教育之用。」

 立法院還通過附帶決議,要求主管機關應設置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推動小組,其中成員漢生病病患比率不得少於三分之一,另文建會應進行樂生院區整體規劃及文化資產保存工作。

 台灣省農會 可望改制為全國農會
 此外,「農會法修正案」則放寬成立全國性農會不受現行三個下級農會才能申請的限制,台灣省農會可望改制為全國農會。

…………………………………………………………
十八歲以下貧兒健保費 政府埋單
2008-07-19 中國時報 【羅暐智�台北報導、黃馨儀�台北報導】

 中低收入戶家庭有福了!從明年一月起,十八歲以下的兒童及少年的健保費,全數由國家埋單。根據統計,目前卅萬名積欠保費者,有一點五萬名是未成年者。此項修法昨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據內政部估計,近十三萬人受益,每年國庫支出約為八點五億元。

 提案修法的國民黨立委徐中雄表示,中低收入家庭兒少特別弱勢,若沒有醫療保障,形同沒權利生病,「小病變大病,大病變等死」,執政者本應善盡照顧義務與責任,新法可健全我國的健保制度,同時照顧弱勢家庭。依照現行法規定,低收入戶全家都不必負擔健保費,但中低收入戶,依照《兒童及少年福利法》規定,只有三歲以下兒童獲得補助。為了讓中低收入戶的未成年都能享有健全的醫療資源,徐中雄提案修正《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廿條,擴大補助中低收入戶的家庭,只要有十八歲以下兒童和少年,健保費都由國家支應。

 據內政部統計,現行法補助三歲以下中低收入戶兒童,去年共計一萬六千餘人次,花費約八五○萬;新法通過後,預計全國將有近十三萬兒少受惠,每年所需經費為八點五億元。內政部已在九十八年概算裡增列此預算,預計九十八年度起開始施行。徐中雄表示,內政部長廖了以向行政院長劉兆玄報告此預算時,獲得劉揆的大力認同,並指示不只要補助中低收入戶兒童健保費,營養午餐的問題也要一併解決。

 徐中雄說,所有兒童相關福利一定要照顧,尤其是中低收入戶和低收入戶兒童,他們都是社會上最需要幫助的人,政府一定要確實盡到照顧的責任。

 針對立院通過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副主任陳雅惠雖表示肯定,但在實行上仍有待商榷,由於中低收入戶的認定很嚴格,許多高風險家庭或處在灰色地帶的家庭就無法受惠,她建議政府應將認定資格放寬,或更信任第一線社工員的判定,否則容易造成「看得到卻享受不到」的狀況。

--------------------------下一則-------------------------- 
大雞不會慢啼 3歲前早療黃金期-自由時報970724〔記者王百鍊�二林報導〕

 「7坐8爬」,幼兒如果7個月還不會坐、8個月還無法爬,甚至2歲仍然不會說話,就可能有發展遲緩現象,家長務必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檢查,因為3歲前療育比3歲後的療育效果相差約10倍,為了孩子的一生著想絕對不能遲延。

 發展遲緩 早療是藥方
 二林鎮喜樂保育院社工陳毓珊指出,發展遲緩是指0歲到6歲以下兒童,因疾病、心理等因素,而造成動作、語言、生理等趕不上同年齡兒童的現象。

 觀察幼兒 每月有課題
 她表示,有的發展遲緩現象並不是很明顯,但是仍然都可以由孩子的一些動作上察覺有異,以正常的孩子而言,4個月坐著時候頭不會向後倒,6個月頭會轉向聲音來源,9個月可以將東西換手,一歲時會揮手再見,一歲半會拿筆塗鴨,2歲至3歲會手心朝下丟東西,3歲至4歲不扶東西可以上下樓梯,4歲至5歲不扶東西可以單腳連跳5次以上,5歲至6歲不扶東西能夠單腳平穩站立至少10秒鐘。

 她說,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發展會比同年齡嬰兒遲緩時,可以直接撥打彰化縣兒童發展通報轉介中心的諮詢專線7125185,接受輔導到醫院、專業機構檢查有無發展遲緩。

 她表示,國內有許多民眾覺得小孩子有異狀時,怕孩子被貼上「發展遲緩」標籤,而不敢面對現實,或是還有「大雞慢啼」長大就會正常的錯誤心態,而不帶孩子前往檢查,但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大,一旦喪失3歲前的黃金療育時機,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

…………………………………………………………
2歲梓翎早療後 專注力更夠-自由時報970724〔記者王百鍊�二林報導〕

 溪湖鎮2歲小女孩梓翎,因血管瘤疾病而連帶產生發展遲緩,今年4月開始到二林鎮喜樂保育院進行早期療育後,父母發現她的舉手投足更穩、做事更專心,非常肯定早期療育的功效。

 梓翎在出生後不久,突然有癲癇、眼睛斜視等異常狀況,經過父母帶往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血管瘤疾病作祟,導致有癲癇、青光眼等情形,且也因此連帶產生發展遲緩現象。

 梓翎的父母楊裕雄、鄭仲蘭除帶她持續往返彰化縣、台中市的醫院進行醫療外,並於在4月間就近到二林鎮喜樂保育院接受早期療期,在這短短3個月時間,梓翎的表現讓父母非常滿意。

 楊裕雄夫婦說,女兒原本容易分心,沒有耐心玩玩具,無法好好的坐在椅子上,且走得很不穩,但經療育後,目前可以專心把玩各種玩具,尤其看到鋼琴更是想要霸佔不放,走路也明顯進步,而且原本女兒只會發出單一聲音,目前則已經能發出多種音調,因此他們以親身感受,呼籲兒女有發展遲緩情況的父母,要儘早讓兒女進行療育,效果可期。

 協助療育的喜樂保育院教保老師崔金珍、物理治療師郭伊凌表示,梓翎經過動作、感官、統合等職能及物理治療,加上母親配合協助訓練,效果很不錯;由於縣府有補助療育費用及交通費,每個月最多可補助到3000元,所以,請家裡有發展遲緩兒的民眾多多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