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產前產後走一回

2013年06月22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產前產後走一回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養兒育女大作戰+產前產後走一回

營養要充足


幼兒便秘 多因偏食-中華醫藥網1020614《2013/06/13 17:28》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幼兒便秘的病例越來普遍,台南新樓醫院小兒科臨床發現大多起因於偏食,調整飲食和排便習慣後很快就能恢復正常。

台南新樓醫院小兒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鄭超宏說,日前有位家屬帶著小孩來求診,愁眉苦臉的說她小孩大便硬硬的,常常 4、 5天都沒大便,而且會喊肚子痛。

詢問病史後,發現小孩偏食,不愛吃蔬菜水果,水分也攝取不足,蹲廁所時沒幾分鐘就說好了,其實頂多只大出一點點的「羊大便」。鄭超宏表示,類似案例和病情常在門診出現,也是目前許多小孩便秘的主因。

鄭超宏指出,便秘泛指大便次數變少,質地變硬,一般來說,排便次數從 1天 3次以內到 1週至少 3次都算正常。 4歲以上兒童須還有下列的症狀,包括︰每週排便不超過 2次、每週至少 1次大便失禁、排便困難或疼痛病史、過度憋住大便、直腸內有大量的糞便曾粗大到阻塞馬桶。

兒童因處於成長期,便秘須先排除器質性因素,例如先天性巨結腸症、脊髓異常、內分泌異常(如甲狀腺低下、高血鈣、糖尿病等)及結締組織疾病,幸好約 9成都屬於功能性,實施功能性的治療即可。

治療重點事對於排便的教育,鼓勵兒童應規律如廁,不能強迫,讓他們放鬆心情,不慌不忙的排便習慣很重要,並且多運動,不要憋便。

飲食方面,多攝取含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多喝水,減少高蛋白高脂肪飲食。另外,高醣食物如蜂蜜水( 1歲以前不宜使用),也能增加排便次數,讓大便質地變軟,改善便秘前述個案就是因為如此調整生活方式,就能逐漸恢復常態生活。

---------------下一則--------------- 

成長不馬虎


每天大量閱讀 4、5歲近視4百度【聯合報╱記者張念慈�新竹報導】

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多讀書,但新竹市有一對年僅4、5歲的小兄妹卻因每天大量閱讀,導致近視高達4百度,新竹馬偕醫院透過為孩子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片,幫小朋友矯正視力。

眼科醫師簡鸝瑩表示,這對兄妹從小就跟父母參加讀書會,每天長時間大量閱讀,但因書籍字體又小,因此小小年紀就近視。還有對姊妹,受父母都是千度高度近視遺傳影響,即使生活上已小心注意,還使用散瞳劑在門診控制近視,但小學中年級就近視6百度。

簡鸝瑩說,環境與遺傳是影響近視與否和度數深淺最重要因素,許多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要求孩子從小學習很多才藝,導致近視度數增加快速,夜戴型角膜塑型片可延緩近視增加速度,白天不用戴眼鏡就有好視力,方便戶外活動且不會有散瞳劑畏光等不適。

「夜戴型角膜塑型片」藉由鏡片的特殊設計,睡前配戴使角膜屈率變平,有效減少近視與散光度數,持續配戴2至4周即可達穩定的矯正效果,但若未每晚按時配戴,角膜將會回復至原來的形狀。具醫療效果的夜戴型角膜塑型片,需由眼科醫師詳細的評估與檢查方可配戴,為確認控制矯正近視的效果與角膜的健康狀況,必須定期回診。

她建議,孩子3歲前應做眼部檢查,看是否有先天性的眼病變或是斜視。視力檢查未達合格標準並不等於近視或是弱視,須由眼科醫師配合年齡與視力發展曲線作屈光檢查確認。

「屈光不正」包括近視、遠視與散光。幼稚園或低年級學生,應有淺淺的遠視,若無就要小心近視的形成。散光是指角膜的弧度不對稱,小於100度散光大多不影響視力也很少需要配眼鏡,但高度散光就需要配戴眼鏡,造成小朋友弱視常見原因是高度散光和高度遠視。【2013/06/10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病痛要照顧


兒童頭暈、嘔吐 當心腦瘤作怪【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7歲的小豪2年前讀幼稚園中班時,突然嚷著頭暈、頭痛,還會嘔吐。還好他的阿公許壽銘警覺,帶他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小豪罹患惡性星狀細胞瘤,經台北醫學大學臨床兒童腫瘤團隊治療後,小豪重拾健康。

許壽銘說,小豪4歲時常說「頭不舒服」,還會嘔吐。醫師說,可能是過敏或病毒感染所致;小豪狀況時好時壞。直到家人帶他去到醫院做X光等檢查,才赫然發現他小小腦袋,竟有5、6公分大的惡性星狀細胞瘤,阻塞腦血管,造成水腦及腦壓升高,才會常叫頭痛。

小豪在兒童腫瘤團隊治療下,歷經化療和2次手術,後腦勺被醫師劃開15公分長的刀口,把腦部的「壞東西」都拿出來。

現在小豪恢復了活蹦亂跳,展露小孩該有的笑容和天真。昨天阿公和小豪一起出席記者會,阿公開心地說:「我孫剛學會了騎兩輪腳踏車呢!」

北醫大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說,台灣每年有500名兒童及青少年罹患癌症,其中腦瘤占二成三、固態腫瘤三成三、白血病三成三、淋巴瘤一成一等;兒童癌症有七成機會可治癒,有些特定癌症的治癒率更可達九成,只要及早就醫,孩子還能擺脫病魔。

北醫大成立臨床兒童腫瘤團隊,延聘美國希望之城(City of Hope)癌症醫學中心前執長梅傑斯(Dr. James S. Miser),與專長癌症轉譯醫學的北醫大校長閻雲、中研院院士彭汪嘉康等人,以多團隊照護模式,結合北醫的「領航護理師」服務,希望讓癌症小朋友能恢復健康。【2013/06/11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兒癌及早治療 7成可治癒-中華醫藥網1020612《2013/06/11 17:28》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台灣兒童癌症年增 500例,其中約 7成可治癒,但每年也有逾百人死亡。台北醫學大學昨天宣布,為整合醫療,將邀美國知名兒童癌症專家, 7月成立兒童腫瘤臨床團隊,提升兒童癌症的存活率。

少子化趨勢下,兒童健康議題益形嚴重,衛生署上週公布 101年國人 10大死因,癌症不是成人的專利,每年也有超過 100位兒童與青少年因罹患癌症而死亡。根據統計,台灣 0到 14歲的兒童與青少年中,每年約有 500人罹患癌症,其中腦瘤 23%、固態腫瘤 33%、白血病 33%、淋巴瘤 11%等。

北醫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表示,只要及早就醫、治療,兒童癌症平均約有 7成的機率可以治癒,某些特定癌症的治癒率甚至可達 9成,但若疾病復發,情況就變得複雜許多,需要採用多專科團隊照護的模式,才有機會再次戰勝腫瘤。

為了提高兒童癌症的治療與存活率,北醫大學邀請美國知名兒童癌症專家梅傑斯,領導成立台灣第一個兒童腫瘤臨床團隊,希望透過跨領域、多專科的合作,幫助更多病童戰勝癌症。

劉彥麟指出,我國近年來在兒童癌症、白血病的治療,已接近其他高所得國家的水準。但在兒童的固態腫瘤方面,特別是腦瘤、神經母細胞瘤、骨肉瘤、軟組織肉瘤、肝母細胞瘤等,有 3-5成的患者仍然很難治癒。

北醫兒童腫瘤臨床團隊在成立之初,特別強調發展固態腫瘤多專科治療的重要性。召集人梅傑斯教授過去曾擔任美國兒童癌症研究群多個固態腫瘤治療委員會的召集人,將以北醫校院多專科團隊治療為基礎,發展轉譯醫學與臨床研究,進而提昇治療成績。

根據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建議,兒童癌症發病時有 9大警訊,包括臉色蒼白、出血傾向、不明原因的發燒、疼痛、腫塊、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神經症狀、眼睛有異常的反射光等,小朋友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應盡速就醫。

---------------下一則--------------- 

教育有進步


電視內容 易影響小孩行為2013/06/11【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綜合外電報導】

電視節目內容,會改變小孩的行為。美國廣播公司報導,新研究發現,童年時期長期看電視,成年後出現攻擊行為機率較高,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內容優良的電視節目,卻能提高小孩的行為規範,很多專家都建議家長,減少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但部分學者則認為,必須依照電視內容而定。

研究中,調查了一千名從出生到二十六歲的年輕人,觀察他們的看電視習慣外,還檢測他們是否有反社會人格、與被法院定罪的紀錄,發現看電視越久的兒童,成年後越可能有刑事案件紀錄,還可能被斷定有反社會人格,並且不論性別、智商、社經地位,都會有類似的情形,許多專家因此建議,減少孩子看電視時間。

另一項研究中卻顯示,電視節目的內容,才是改變幼兒行為的關鍵,研究團隊調查了八百二十個家庭,都包含了三至五歲的孩童,將他們分成兩組,一組要求父母不讓小孩看有暴力內容的節目,另一組則不干預看電視的安排,結果發現,兩組相較下,減少看暴力節目的組別,兒童的暴力行為確實有減少。

部分專家建議,兒童若是觀看教育類節目,其實可以改善他們的行為,因為小孩會模仿電視的內容,若是內容是良好的,則會把孩子導至好的方向,反之亦然,父母應該要充分利用這個特質,所以不只是關掉電視,而是把關節目的內容。

---------------下一則--------------- 
國二生網路成癮 吃飯要媽媽餵2013/06/14【聯合報╱記者陳雅芃�台北報導】

據國外研究,建議國中生每天使用3C螢幕的時間為1.5小時,不過有名國二男生足足超出10倍。該名國二生長期沉溺臉書、網路遊戲,每天上網超過15小時,並曾蹺課一個月,甚至要求在外工作的母親,返家餵他吃飯並幫他把屎把尿。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賴柔吟指出,「電子保母」時代來臨,許多研究發現,3C產品會造成兒童及青少年的近視、肥胖,甚至加速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同時也影響對腦部發展、注意力問題。
賴柔吟說,網路成癮也影響心理社會健康,不利於社交溝通、情緒壓力處理。

她說,依美國兒科學會去年底發表的研究資料,學齡前3至7歲建議的螢幕使用時間,每天0.5小時至1小時,7歲至12歲每天1小時,12歲至15歲每天1.5小時,16歲以上每天2小時。

她表示,有名14歲國二生的門診患者,已近1年沉浸在網路世界,還曾蹺課近1個月,忙著上社交網站、打怪。該國二生是單親家庭,母親忙於保險業務,還要接受兒子隨傳隨到。

賴柔吟說,該國中生依賴成性,要母親將飯菜端到電腦桌前,甚至上廁所,都要母親幫他準備好腳踏墊並幫他擦屁股。該國二生因幾乎足不出戶,身高160出頭的他,卻重達90公斤。

她說,容易網路成癮的孩子,通常在生活中歸屬感、自尊心缺乏滿足,而尋求網路世界的慰藉,例如遊戲中打怪升級的成就感,網路匿名的自由感等。

賴柔吟指出,網路成癮百害無一利,希望藉著暑假來臨,建議父母親擬定假期目標,養成規律作息很重要,多讓孩子們出外踏青,漸進式改善沉迷網路時間。

---------------下一則--------------- 
3C當保母 腦力降社交差-中華醫藥網1020614《2013/06/13 18:51》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暑假將到,醫師提醒,長期使用 3C產品打發時間,除了會使視力變差,也會影響腦部及認知發展,易造成注意力、社交能力下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賴柔吟表示,隨著智慧型 3C產品普及,越來越多家長習慣以「電子保母」來照顧孩子;她提醒, 3C產品除了對視力有影響外,許多研究也發現,兒童青少年每天在螢幕前的時間,是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另外,對腦部及認知發展、注意力以及心理社會健康都有顯著的影響。因此,美國兒科學會明確建議兒童青少年螢幕使用的時間,就算活動量較大的青少年,螢幕使用時間過長,都會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胰島素抗性等問題。

她說,當孩子習慣邊看螢幕邊吃飯,會有很多不必要的熱量被吃下肚,也影響「吃飯記憶」的形成,在電視結束或電玩結束時反而會吃下更多東西及熱量。

她指出,每天看螢幕增加 1小時,有注意力問題的機率會增加 9%。因大腦接收螢幕上高強度、快速、新奇有趣的訊息,紋狀體會有顯著的多巴胺分泌,不僅影響後續對於其他較平淡訊息的不容易專注,更會造成成癮問題。

她表示,在網路虛擬的世界裡,「交朋友」很容易。當兒童青少年現實上的歸屬感、自尊沒辦法被滿足時,但是網路中皆可被滿足,反而逃避現實的生活,進而在家庭及社會適應上遇到更多困難。

做人的原則


越來越晚生 台女30歲才當媽2013年06月09日【唐鎮宇╱台北報導】

內政部昨公布2012年我國生育狀況,雖因生肖龍年影響,使得生育數回升到23萬4599名,創近10年新高,卻擋不住生育年齡持續延後的情況,去年生第一胎生母年齡突破30歲,達30.11歲,10年間提高了3.2歲。

過35歲併發症多
婦產科醫師建議,高齡產婦(35歲以上)懷孕時併發高血壓、糖尿病等機率高,小孩染色體異常也較高,應盡量早生。

根據內政部資料,去年30歲以上才生第一胎者達45.9%,10年來增加10.2個百分點;所有生育數中,高達19%是高齡產婦所生。若不計胎次,去年所有產婦平均年齡是31.88歲,也較2011年增加0.2歲,同樣持續延後。

馬偕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黃閔照說,統計來看,35歲以上的高齡產婦10年前、後懷孕時的內科併發症發生機率還是很高,「早點生、除了有體力照顧小孩外,小孩也會比較健康」。

近40歲才生第一胎的陳小姐說,年紀較大時生小孩,雖然讓小孩補習、學才藝等養小孩經費沒什麼問題,但照顧上真的很累人。

---------------下一則--------------- 
逾45%媽媽 過30歲才生寶寶-自由時報1020609〔記者陳慧萍、邱宜君�綜合報導〕

台灣「晚婚遲育」現象越來越明顯,內政部昨公布最新統計,台灣女性生育年齡逐年上升,已有將近一半新生兒母親超過三十歲才生第一胎,平均年齡達三十.一歲;與九十一年的平均年齡廿六.九歲相比,十年來足足提高三.二歲。

首次生育為30.1歲 比91年多3.2歲
內政部昨公布「一○一年新生嬰兒生母狀況分析」,去年因為龍年生育熱潮,出生嬰兒達廿三萬四千五百九十九人,較前年增加十八.三%,其中生母為本國籍者占九十二.六四%,大陸港澳地區者占四.三一%,東南亞國籍者占二.九三%,其他國籍者○.十三%。

內政部戶政司長謝愛齡指出,近年民眾與外籍配偶結婚人數有減少趨勢,非本國籍者生母僅占七.四%,較前年續減○.四個百分點,比重遠低於九十二年的最高峰十三.四%。

不過,台灣三十歲以上才生第一胎的女性比率占四十五.九%,比率已將近一半,與十年前的三十五.六%相比,增加了十.三個百分點。

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新生兒母親主要分布在廿五到卅四歲之間,生母平均年齡呈逐年上升現象,去年已達三十.一歲,其中,東南亞國籍生母年齡最低為廿九.二歲,本國籍達卅一.二歲。

減少歧視保障就業 婦女才敢生
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先進國家由於女性教育時間拉長、就業比例提高,且初投入職場時就懷孕、生產,容易受歧視或因此工作不保,使得女性初投入職場時都不敢生小孩。但等到真的想生,已經三十、三十五歲,甚至已經不孕了。

黃閔照說,以優生保健的角度,在三十歲以前生小孩,母子健康風險一定比三十歲以後低,這個理想需要有雇主、社會政策配合,才可能達成,否則就算三十五歲才生,「願意生,就已經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