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3年12月05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喝烏龍茶消小腹 飯後1小時最佳2013/11/26【華人健康網╱記者羅詩樺�台北報導】

不論是哪一種茶類,都是促進代謝、幫助阻斷脂肪吸收的保健飲品,但是對於擁有腹部肥胖困擾的人來說,選擇「半發酵茶」烏龍茶更可以刺激腹部脂肪的分解、預防堆積,此外根據中國與日本過去的研究報告皆指出,養成飲用烏龍茶的好習慣,有助於保護心血管,還有降低體脂、腹部脂肪的效果。

根據美國「eHow」健康資訊網站內容指出, 2001年美國威廉蘭普勒(William Rumpler)教授所做的研究證實,烏龍茶在降低血脂方面有顯著成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也建議,中年以上婦女、男性飲用烏龍茶,來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

烏龍茶在日本包含各種半發酵茶,例如烏龍茶、鐵觀音茶、包種茶等,此外也被稱為「苗條茶」,因為它所具有的分解脂肪與降低膽固醇優良作用,對於保持身材都有很好的幫助。

烏龍茶消脂絕招
1.提高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紊亂或是胰島素分泌失調,就會造成身體出現代謝症候群的問題,而烏龍茶與綠茶就是幫助提升身體新陳代謝的方法,綠茶1小時能提高4卡,烏龍茶1小時能提高9卡。
2.降低膽固醇:烏龍茶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並抑制膽固醇上升‵。
3.消除腹部脂肪:烏龍茶的咖啡因成份,可以加速脂肪分解,此外,他優於咖啡與綠茶的地方在於,飲用烏龍茶不會流失鈣質,他特有的多酚組成方式,不會加速鈣質流失。

【飲用烏龍茶小Tips】:
1.每天喝才有效:飲用烏龍茶的功效需要長期持之以恆才能看得出來,別誤以為只喝幾天,就能看到驚人效果。

2.每天喝1公升:1公升聽起來似乎很多,但其實就當成每天三餐飯後去油解膩的飲品,或是將平常的下午茶飲料替換成烏龍茶,不知不覺就能喝完。

3.飯後1小時再喝:烏龍茶已經算是茶類中較不傷胃的一種,但是為了不要影響腸胃消化、胃液分泌,最好在飯後1小時再飲用。

4.溫熱的喝:根據茶葉發酵程度而定,發酵程度較低的屬涼性茶,因此半發酵茶的烏龍,就偏屬中性茶,最好溫熱飲用。

---------------下一則--------------- 
每周吃30克堅果 降低胰臟癌風險2013/11/28【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 �台北報導】

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與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吃二份一盎司(約三十公克)的堅果有助降低胰臟癌風險。

研究人員YingBao表示,食用堅果與降低胰臟癌風險的關聯是獨立變數分析,獨立於已知胰臟癌風險因子包含體重、糖尿病、抽菸,活動量,飲食的相關研究。該研究已刊登於《英國癌症醫學期刊》。研究顯示吃堅果與胰臟癌風險的降低有關,但並不直接證明因果關係。

接受研究調查的對象為7,5680名參與「護理師健康研究案」,從未罹患癌症的婦女。研究人員分析她們的堅果攝取量,堅果種類包含美洲核桃、核桃、夏威夷豆、腰果,開心果、榛果,杏仁等。

研究經費來自木本堅果相關研究教育基金會,然而研究人員表示,研究設計、方法與解讀皆未受干擾。
研究同時顯示,食用堅果的人,體重較輕;心臟病、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低。

民眾偶爾排便不順時,不妨適度補充富含油脂的堅果,例如杏仁、胡桃仁、黑芝麻糊,助老年人排便更順暢。

堅果含有優良脂肪酸,但吃太多仍是負擔。天然堅果油脂雖較健康,但如果吃堅果,仍然大量攝取其它油脂,熱量消耗有限,身體還是不容易代謝,如果對堅果過敏,也不宜食用。
堅果類每百公克可食用量提供五百至六百大卡的熱量,而油脂部分則佔了七成左右。

儘管堅果類有不少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酸及膳食纖維,營養師建議想要吃堅果當零嘴的民眾,在餐點的油脂攝取上減量。

民眾仍需注意營養素的適宜比例,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均衡。尤其以油脂炒過的堅果類,更是要節制攝取。此外,堅果如果不重視保存,容易不新鮮,有些堅果因為常溫販賣,商品離開冷藏庫太久造成氧化,產生異味。尤其未經烘焙之堅果,需放冷藏。
營養師徐裴莉表示,一般人飲食中適量增加攝取一些新鮮堅果,對心血管健康有助益。

---------------下一則--------------- 
省錢吃隔夜菜 產生亞硝酸鹽恐胃癌2013/11/28【華人健康網╱記者郭靜育�台北報導】

台灣可以說是胃癌的高罹患率國家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癌症依舊位居第1名,其中胃癌列居男女癌症死因第5名,現代人生活 忙碌,造成三餐不規律、飲食習慣不良等,使得胃癌悄悄找上門,但你知道吃隔夜菜竟然也會導致胃癌嗎?營養師表示,隔夜菜會產生致癌的亞硝酸鹽,長期食用會 促使罹癌機率增高。

許多民眾常會吃前一天剩下的隔夜菜,或是把吃不完的菜放到冰箱,隔天加熱繼續吃,雖然節儉、不浪費食物是美德,但經常吃隔夜菜,卻會為自己增加罹患 胃癌的風險。以日本來說,胃癌過去在日本屬於高發癌症,後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開始習慣把當天煮的飯菜當天吃完,使得日本的胃癌發病率明顯下降。

冰箱隔夜菜 易產生致癌物
營養師趙函穎表示,由於綠葉蔬菜含有硝酸鹽,而硝酸鹽本身對人體是沒有危害的,但如果經過微波或烹煮不良,綠葉蔬菜的營養價值會逐漸流失,且在細菌分解下,就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增加罹患胃癌的機率。

除此之外,海鮮、魚類、綠葉蔬菜等隔夜菜,長時間放在冰箱會導致食物變質、滋生大腸桿菌等細菌,不僅容易造成腹瀉、拉肚子等疾病,更會促使隔夜菜中的硝酸鹽,經細菌分解作用,轉化為亞硝酸鹽,這時即便是透過高溫加熱的方式,也無法徹底殺菌。

便當微波 營養價值流失
營養師趙函穎指出,硝酸鹽來自肥料、土壤,對人體是無害的,但是含硝酸鹽的綠葉蔬菜或食物,經由細菌分解後,就會產生致癌的亞硝酸鹽,另外,像是香腸、臘肉、培根、火腿等食物,本身也添加了亞硝酸鹽,長期食用過多這些食物,自然就會對人體造成危害,甚至引發癌症。

營養師趙函穎也提到,有些上班族喜歡帶便當中午微波來吃,其實也是有風險的做法,因為隔夜飯菜放在冰箱冷藏就可能會產生亞硝酸鹽,微波加熱後,不僅無法去除有害物質,食物還可能遭受微波輻射,癌症因此悄悄爬上身。

【營養師小叮嚀】:
提醒民眾,儘量不要食用隔夜菜,建議還是準備適當的份量,以免怕浪費食物,只好將剩菜一直往冰箱堆積,長期食用下來,只會對人體健康百害而無一利。此外,上班族如果要帶便當,建議不要以微波的方式,最好是選擇電鍋或是隔水加熱的方式,以防疾病發生。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10大健康惡習 40歲前扔掉!【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久坐、喝含糖飲料、翹腳等不良習慣,正侵蝕國人健康的本錢。根據調查,72%的民眾經常久坐不動、三成民眾每天喝水不足1000cc,還有人完全不運動、每天至少喝一杯以上含糖飲料,這些日積月累的壞習慣,可能加速老化。

壞習慣榜首 多20至29歲者
調查更發現,20至29歲的年輕人生活習慣最不好,各項生活壞習慣都是「榜首」。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醫師提醒,大多數人到了40歲才會「有感」,驚覺健康好像變差了。他建議民眾,應盡快在40歲前把壞習慣改掉。

久坐久站、喝水少 排名在前
國人平均壽命越來越長,想老的健康,得要戒除生活中的壞習慣。《健康兩點靈》雜誌針對上千名15歲以上民眾,進行「國人生活習慣調查」調查,發現民眾常見的十大生活不良習慣,久坐、久站是惡習之首。當坐下的時候,有三成的人經常翹腳,可能導致骨盆歪斜、渾身痠痛。

根據調查,有30%的民眾完全不運動,生活趨於靜態,且重視口腹之欲。三成受訪者每天喝水不足1000cc,還有人每天至少喝一杯含糖飲料、每周吃兩次的鹹酥雞、甜點、麻辣鍋等高熱量食物。

過度黏著3C產品 一大隱憂
過度依賴3C產品也是現代人一大隱憂,三成的人不僅常當低頭族,就連睡覺也不能漏接訊息,連睡覺都習慣把手機放在枕頭旁邊。

陳亮恭說,久坐、常喝含糖飲料、完全不運動,是明確的健康風險,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造成體能下降,人會老化得更快。使用3C產品成癮,不僅會減少活動量,還會讓精神變差、睡眠品質不佳、視力退化,並出現肩頸痠痛等毛病。

雖然手機電磁波造成腦瘤的關聯性,醫界仍有爭議,但手機訊息發出的聲響會干擾睡眠,他建議睡覺時,還是應將手機放離床頭遠一點。

陳亮恭說,要破除壞習慣並不難,例如設定鬧鐘,每小時提醒自己起身動3至5分鐘,不運動的人則可利用走樓梯、提早下公車走路等,找零碎時間分期動一動。若愛吃高熱量食物,可從減少次數著手。低頭族若真的戒不了3C產品,也要避免姿勢不良,使用時坐正、把頭抬高,睡前使用一定要開燈,避免對眼睛造成傷害。【2013/11/28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10大生活惡習 傷身老得快-中華醫藥網1021129《2013/11/28 21:29》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飲食西化、 3C科技發達,許多人成了「沙發馬鈴薯」、「低頭族」。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有十大生活惡習,加速老化又傷身;醫師提醒,改掉嗜糖、晚睡、不運動的惡習,才能在後半生樂活。

一項於今年 10月間針對全台 1,029名 15歲以上民眾,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進行「國人健康生活習慣大調查」,針對久坐、不愛喝水、愛喝含糖飲料、不運動、當低頭族、翹腳、熬夜、抽菸等生活習慣勾選。

結果發現, 72%民眾常久坐、 30%完全不運動、 33%每天喝水不足、 30%每天喝 1杯以上含糖飲料、 30%以上低頭使用 3C產品。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生活中的壞習慣對健康影響甚鉅。飲食不正常、熬夜、抽菸、運動不足或長期姿勢不良等,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癌症、感染症等疾病風險;壞習慣愈多老得快,死亡風險也愈高。

陳亮恭指出,人人都希望健康老化,但老化常常是一些日常生活風險所造成的累積性健康傷害。久坐、常喝含糖飲料、完全不運動及抽菸等,都是明確的健康風險,會引起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必須趁年輕立即導正,才能讓健康逆轉勝。

時下流行的 3C產品,讓許多人成了「低頭族」,陳亮恭表示,除了肩頸痠痛、視力過度耗損、電磁波影響疑慮等,是威脅健康的一大隱憂外,還有成癮性問題,且造成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也是百病之首,更影響心智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調查發現, 20至 29歲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最不好,位居各項生活壞習慣人數的榜首。陳亮恭警告,如果年輕時不改掉壞習慣,很快地 40、 50歲時健康就會亮紅燈,大多數人到了 40歲才會「有感」,驚覺健康變差了。

陳亮恭建議,年輕時就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規律運動、多喝水、遠離菸酒等,除了保持年輕與活力,也是延緩老化或避免提早發病。

---------------下一則--------------- 
致病10惡 久坐久站最常犯-自由時報1021129記者洪素卿�台北報導

「久坐」、「不愛喝水」、「熬夜」…十大致病壞習慣,你有幾個呢?最新公佈的「國人生活習慣大調查」結果發現,台灣20至29歲的年輕人,生活習慣最不好,包括「熬夜」、「久坐」、「吃高熱量食物」、「長期低頭用3C產品」,以及「睡前還在床上用電腦」等。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加速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頸椎病變以及心智退化等,建議趁年輕改掉壞習慣,不妨設定鬧鐘、每小時站起來活動3-5分鐘;睡覺時將手機放遠;限定自己吃高熱量飲食頻率等。

這項調查由《健康兩點靈雜誌》於今年10月間、針對全台1092位、15歲以上民眾進行電話訪問。

調查發現,國人最常見的生活惡習第一名就是「經常久坐或久站」,共有72%民眾有此問題;其次依序為:「每天喝水不足1000cc(33%)」、「睡覺時,習慣將手機放在枕頭旁邊(33%)」、「完全不運動(30%)」、「常低頭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等3C產品(30%)」、「每天至少喝一杯以上含糖飲料(30%)」、「經常翹腳(30%)」、「每週有兩天以上吃高熱量食物(25%)」、「睡前躺在床上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24%)」以及「每天睡覺都不足6小時(21%)」。

陳亮恭指出,長期睡眠不足不僅影響自律神經,還可能有相對高血糖問題,甚至因壓力大、心律不整等風險也高,睡眠不足6小時者不妨試著每天提早15分鐘上床,午睡補眠半小時。

要遠離這些致病壞習慣,陳亮恭建議,可以採循序漸進的改變。例如,完全不運動的人可以試著提早一、兩站下公車;或每天喝含糖飲料的人,從全糖改成半糖,然後變成無糖;水分攝取不足的人應規定自己在起床、上午、下午時各喝500cc水。

---------------下一則--------------- 
癲癇發作 宜側臥、保持呼吸暢通2013/11/25【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根據統計,癲癇的盛行率約在0.5%,但約有30%的病患仍然無法藉由藥物獲得良好的控制,儘管如此,仍有一半的頑性癲癇(難治型癲癇)可藉由手術使病情得到控制,手術後再吃1~2年的藥,若完全不發做,有機會慢慢停藥。而,顳葉型癲癇,有80%在開完刀後完全不會發作。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施養性表示,性發生癲癇的原因有很多,遺傳性占10%,其他則與1、先天性腦皮脂發育不良;2、某種原因退化,如海馬迴硬化;3、結構性的變化,如血管性的變化、腫瘤性的變化;4、外傷;5、感染,如腦炎、腦膜炎;6、代謝異常等等。

何謂頑性癲癇?是指在正確診斷,服用正確藥物,仍每個月發作1~2次,通常會要求患者先住院做一周的檢查,來找出手術的可能性。
顳葉型癲癇,有60%是因為海馬迴硬化所致。有80%顳葉型癲癇患者,在開刀後則不會再發。

術前檢查:
1、24小時腦波和影像同步監錄;
2、核磁共振(高階的3T檢查);
3、正子斷層掃描;
4、神經心理學評估;
5、放顱內電擊置放術(1、電擊板;2、深部電擊)以及其他相關檢查等。檢查的目的是要找出有無發作的來源。

手術則有:
一、切除性手術:1、前顳葉切除術;2、選擇性杏仁核海馬迴切除術;3、顳葉外腦皮脂切除術。
二、中斷性手術,中斷神經傳導路徑,以胼胝體切開術為主。
三、刺激性手術,神經調控的手術,1、迷走神經刺激術;2、腦內深部電擊刺激術;3、海馬迴電擊刺激術;4、癲癇病灶刺激術。

建議先做切除性手術,若不行再做中斷性手術,再不行才考慮做刺激性手術。醫師表示,前兩項健保有給付,而最後一項則須自費,約100萬左右。

若有多發性的病灶或找不到病灶等則無法手術,醫師表示,做切除性手術會造成嚴重神經缺損。若看到有人癲癇發作時,不應強塞東西放入患者口內,要保護患者不讓他跌倒,將患者側臥,保持呼吸暢通,並注意唾液、假牙等哽塞喉部,若有應立即清除;通常會發作1~2分鐘後停止。
---------------下一則--------------- 
持續腹瀉便血 恐潰瘍性腸炎-中華醫藥網1021129《2013/11/28 21:46》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腹瀉、腹痛又便血,可別以為只是吃壞肚子,如果症狀持續未改善,醫師提醒,可能要小心是潰瘍性腸炎作怪。

25歲李姓男子近 1個月因持續腹瀉、腹痛又便血,在診所接受藥物治療,症狀仍未轉好,一度懷疑罹癌,心情也跟著忐忑不安,轉診至三軍總醫院求助。

經病史詢問、理學檢查及肛門指診後,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乙狀結腸及降結腸都有糜爛性潰瘍,且有膿性粘液及出血,臨床判斷為潰瘍性腸炎,經組織切片病理化驗後證實確診。經口服藥物及肛門塞劑使用 2週後症狀明顯改善。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吳昌杰表示,潰瘍性腸炎以直腸受影響為主,臨床症狀以持續腹瀉、腹痛、便血、有便意卻排不出大便 (裡急後重 )最常見,偶爾有貧血、白血球增多、發燒或體重減輕症狀。當診斷確定,就需依症狀、發炎範圍及嚴重度,持續給予藥物以控制病情。

潰瘍性腸炎跟紅斑性狼瘡、風濕性關節炎等,一樣是自體免疫系統異常運作所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吳昌杰表示,目前致病原因仍不清楚,發生率約為每 10萬人中 15人,好發在 2、 30歲的年輕人,長期、慢性的腸子發炎,威脅不低於癌症。

治療潰瘍性腸炎,以藥物症狀治療為主,搭配適當的飲食及安定的生活作息、減少生活壓力等多半可以控制良好。

吳昌杰表示,若病情控制良好,一般日常活動,甚至女性懷孕,都不受影響,但少數控制不良的嚴重病例,可能有腸穿孔甚或大量出血需緊急接受腸切除的可能性。

吳昌杰表示,患者應與專科醫師密切配合,依症狀持續藥物控制,並定期大腸鏡檢及抽血追蹤。

---------------下一則--------------- 
腳底長病毒疣 易與雞眼混淆-中華醫藥網1021129《2013/11/28 18:32》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一名 16歲男子腳底長了一顆顆的凸起物,且越長越多,就醫檢查後確診是病毒疣所造成的。皮膚科醫師提醒,病毒疣的外觀很像雞眼,常會忽略,不及早治療有癌變的可能,建議在公共場所能自備毛巾、拖鞋等,以降低接觸感染的可能。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表示,這名病患腳底陸續長出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像胡椒粒的小黑點,用刀片薄薄的削,小黑點會出現小出血點,證明是由病毒疣造成。

她說,病毒疣是病毒感染所致,主要是人類乳突瘤病毒 (HPV)接觸到皮膚或黏膜而感染,會因病毒型別、生長部位或表現狀態不同而有不同名稱。

病毒疣有單一或多個像小丘陵般突起的粗糙顆粒,外型像是花椰菜;通常幾個月內會消失,但有的會持續好幾年,會傳染且可能復發,有些甚至會癌變。若長在腳底時,有時會與雞眼混淆。

鄭惠文解釋,當病毒疣生長速度比破壞速度快時,患病的區域會擴大,所以除了傳統破壞性的治療外,目前新式治療概念會搭配染料雷射,阻斷血液供給病毒疣養分。

鄭惠文指出,不要共用毛巾、拖鞋等。手、腳、臉等都是容易感染的部位。另外,廚師,魚販,游泳教練等職業上容易產生小傷口的族群更要加強注意以避免發生感染。她提醒,因病毒疣具有傳染性,一定要按照醫師指示回診,不宜中斷。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傷口猛擦優碘 不利癒合2013年11月27日【沈能元╱台北報導】

皮膚有傷口時,一般人習慣擦優碘殺菌及避免碰水,以免傷口發炎,但台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教授楊台鴻昨說,優碘能殺死細菌,但也會傷害正常細胞,優碘長時間停留在傷口處,會阻礙細胞再生,而傷口過於乾燥也會影響細胞生長,均不利傷口癒合。

楊台鴻昨在衛生福利部記者會上指出,優碘會同時殺死細菌和細胞,阻礙細胞再生,因此正確做法應是用大量清水將傷口徹底沖洗乾淨,若擔心沖洗後仍有細菌,再用優碘消毒,但優碘在傷口處僅應停留約三十秒,之後再用清水沖掉優碘,並將傷口擦乾後,敷蓋保濕敷料。

建議用保濕敷料
楊台鴻說,傳統觀念是傷口應保持乾燥,但傷口過於乾燥會影響細胞生長,且易在撕下紗布時,重新掀開傷口,因此建議用保濕敷料,且不必特別強調傷口處不能碰水。

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說,傷口應少用優碘、雙氧水等,避免殺死正常細胞,而保濕敷料可幫助表皮、微血管增生,建議將傷口清潔乾淨,再使用保濕敷料,但若傷口出現紅腫、化膿等,應盡速就醫。

---------------下一則--------------- 
你知道嗎?藥罐開封 乾燥劑要丟掉【聯合報╱記者陳雨鑫�板橋報導】

藥罐內棉花、乾燥劑到底要不要丟?亞東醫院藥劑部主任孫淑慧昨公布民眾藥物使用調查,4成民眾打開藥罐拿完藥後,會把罐內的棉花、乾燥劑放回,孫淑慧提醒,藥罐一旦打開,棉花和乾燥劑的功能立刻失效,再度放回恐損壞藥品。

亞東醫院日前針對民眾正確用藥觀念,回收2735分有效問卷,4成民眾不曉得藥品開封後,內附棉花及乾燥劑需丟棄;2成民眾不清楚藥罐開封後,會縮減保存期限;1成民眾認為藥物當天沒吃完,隔天可再補吃,另外1成民眾不知道服用慢性病藥物,病情改善後仍需繼續服藥。
孫淑慧表示,這些錯誤用藥觀念,一旦不注意恐將影響服藥安全。

孫淑慧解釋,藥罐中的棉花,是用來防止運輸時碰撞,藥罐一旦被打開,棉花將吸取空氣中的水氣,再放回反而會讓藥品更濕;藥罐中的乾燥劑,用量設定在藥瓶密封前殘留的水氣,打開前乾燥劑早已「吃飽」,再放在藥罐中只會增加水氣回釋的汙染。

若醫師開立的藥物在規定時間沒有服用,部分民眾的觀念竟是「隔天再補吃就好」,孫淑慧表示,這種錯誤觀念最常出現在老年人身上,人體每天有一定的承受藥量,老年人通常有三高問題,一旦將藥一次吃完,腎臟不堪負荷恐面臨洗腎。

新北市衛生局目前與亞東醫院及新北醫師公會合作,培養「正確用藥種子師資培訓」藥師,目前已完成220場宣導講座,考量偏鄉醫療資源不足,三芝、平溪、貢寮等地列為重點宣傳地。【2013/11/29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居家生活


環境荷爾蒙 危害居家健康2013/11/25【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家應該是最溫暖的避難所,一定是最溫暖、最安全、最舒服的地方,但其實不自覺間,常讓家中充滿危機,例如看起來安全的電器用品,很可能散發出化學物質,干擾脆弱的內分泌系統,身體健康很容易受到影響,尤其男性荷爾蒙分泌量可能將低,讓堅強的男子漢,變成力不從心的低頭男。

環境荷爾蒙會抑制男性激素
許多研究都指出,很多化學物質都類似女性荷爾蒙,常從塑膠、牛奶、肉類、或農藥進入體內,隨著年紀不斷增加身體累積量,因此男性在三十歲後,男性荷爾蒙分泌量逐漸下,到四十至五十歲時,男性功能就會受到影響,最嚴重會造成性功能障礙,造成生殖系統傷害,造成心理非常大的壓力。

微波食品不能使用塑膠
不論超商或賣場,都提供很多微波食物,讓工作繁忙的民眾能方便在家吃飯,但很多微波食物都是塑膠包裝,民眾也很習慣使用保鮮膜包覆食物微波加熱,讓塑膠毒素很容易進入食物,不小心就誤食進身體,造成健康傷害,最好的微波容器就是玻璃與陶瓷,不但耐熱性高,也不會溶出化學物質。

購買有機農產品
許多生鮮食品也都充滿危機,許多不肖農民為了增加產量,過量使用農藥、化肥、或除草劑,養殖雞隻、豬、牛時,為了讓肉量增加,很可能施打生長激素,對消費者身體都有很大危害,最好的方法就是購買有機農產品,雖然目前價格很高,但需求增加讓產量變大,就能有效降低成本,販售金額一定會越來越低。

浴室中的健康危機
浴室中也充滿健康風險,許多清潔劑、面霜、乳液、化粧水、甚至牙膏,廠商為了為延長保存期限,會加入防腐劑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這項物質會降低皮脂腺功能,導致慢性乾燥皮膚炎,也可能造成肝臟傷害,消費者在購買清潔或保養用品時,最好仔細看外包裝標示,確認內容物沒有這項成份。

國內專家意見
林口長庚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微波加熱最怕遇到塑膠,大多保鮮膜耐熱僅五十度,一旦超過就會溶出塑化劑,長期誤食很可能造成小女生性早熟,小男生第二性徵發育不全,也會增加乳癌與肺癌罹患風險,民眾在微波食物時,一定要避免塑膠容器,最好使用陶瓷或玻璃用品。

對羥基苯甲酸酯(Parabens)常用在洗手乳中,皮膚敏感的民眾,長期接觸可能導致慢性皮膚炎,不過洗手乳會立即沖掉,停留在皮膚時間不長,所以皮膚風險不高,但如果使用在保養品中,就可能有乳癌疑慮,國外研究曾發現,乳癌細胞中有這項物質,但癌症罹患原因非常多,遺傳、體質、生活習慣等都是可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