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05月15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食在有道理


天然抗生素!大蒜防癌養生一把罩2014/05/05【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吃大蒜好處多,不僅為「天然抗生素」,更是防癌養生的超級食物。中醫師指出,每日生吃大蒜4至5瓣,對健康有加分效果;尤其大蒜性溫味辛,入脾胃、肺經,具有抗菌功能,可抑制癌細胞血管的增生,多吃有助於預防流行性感冒;但有體熱、體內有發炎者,應儘量減少食用。

中醫師鄭文裕指出,中醫講「藥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大蒜又名蒜頭,既可生吃又能調味,是養生保健很好的食品。臨床上發現,大蒜可刺激胃液分泌、促進食慾;營養成分包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A、B、C、粗纖維、鈣、磷、鐵等。

大蒜辣素 具殺菌效果
大蒜主要成分為大蒜辣素,有很強的抗菌力,可抑制癌細胞血管的增生,促進癌細胞的縮小作用,可預防流行性感冒。此外,還有微量元素,可降低腫瘤的發生及抗老化。而大蒜的揮發油,也可改善心血管的疾病、降低血脂肪、預防血栓。

【挑選大蒜小秘訣】:
要挑選蒜白較長,蒜瓣潔白飽滿,沒有被蟲蛀者為佳,且蒜頭要保持乾燥,放在通風良好場所,或事先將蒜頭剝皮成蒜粒,放進乾淨容器中,置入冰箱內冷藏。

牛奶濃茶 能去除蒜味
中醫師鄭文裕強調,民眾吃完大蒜會有殘留的蒜味,可用喝牛奶或是用濃茶漱口,來除去大蒜味。不過,若是體質屬於陰虛火旺,有體熱的人,容易會口乾、便祕、火氣大等症狀。尤其體內有發炎、長青春痘、皮膚炎、喉嚨痛、發燒、眼睛會紅的情況,應儘量減少食用。

【蒜頭藥理 4大功能】:
1.抗菌消炎:一般大蒜約含2%大蒜素(台灣產大蒜含11%的大蒜素),是天然的抗菌素。對多種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腦膜炎、肺炎、鏈球菌及白喉、痢疾、傷寒、副傷寒、結核桿菌和霍亂弧菌,都有明顯抑制和殺菌作用,生吃大蒜可以預防流感和腸道感染。

2.防癌抗癌: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作用於腫瘤的“啟動階段”,通過增強解毒功能、干擾致癌物活化、增強免疫功能、阻斷脂質過氧化形成,以及抗突變等多種途徑,避免正常細胞向癌細胞轉化。大蒜所含微量元素硒能殺死癌細胞,降低癌症發病率。

3.調節血壓:多吃大蒜,低血壓的人血壓可以上調,高血壓的人血壓下調。食用大蒜可以促進腸胃吸收和排泄的能力,防範「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自然有助於將過高的血壓下調到正常的水準。

4.活化腦力:大蒜具有增強維生素B1的作用,維生素B1可以促進葡萄糖的轉化,提供大腦活動所需的能量,使大腦更為活躍。

【中醫師小叮嚀】:
不宜空腹食用大蒜,因蒜頭對胃腸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應在餐後食用,以減少對胃腸的刺激。如患有胃潰瘍、急性腸胃炎、腹瀉、咳嗽、牙疼等疾病時,暫時不宜食用生蒜頭。另孕婦吃大蒜可幫助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妊娠期高血壓)和膽固醇水平,還可以減少孕期疲勞,但應適量,不能多吃。

---------------下一則--------------- 
茶包泡茶 易釋出化學物質2014/05/07【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綜合外電報導】

茶包讓泡茶變得簡單方便,然而研究人員提醒,無論紙質或塑料材質的茶包都有化學物質,在高溫沖泡下,難免有化學物質釋出;而部分茶葉、花草也常見農藥殘留。

美國營養學會會員喬瑟夫•墨可拉表示,紙質茶包往往經過「環氧氯丙烷」(epichlorohydrin)的處理,避免紙質接觸熱水後快速破裂,但此成分在高溫熱水下仍會部分釋出,在動物試驗上可誘發癌症。嚴格來說,無論紙質,還是塑料成分的茶包材質都含有化學成分,接觸高溫熱水常會加快有害物質溶出。

此外,不少花草、茶葉檢出殘留農藥,雖然部分檢出量尚在「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限量範圍內。大部分農藥為水溶性,易受高溫破壞。專家建議沖泡茶飲時除使用八十℃以上水溫外,可將第一泡茶水倒掉,減少攝取殘留農藥。

有些農藥具神經毒性,動物實驗顯示長期攝取可能致癌,人體上雖尚無確切致癌報告,但可能刺激甲狀腺,並造成肝腎代謝負擔。

專家建議民眾選擇通過農藥與重金屬檢測的茶葉,營養學者指出,茶葉中的兒茶素與其它多元成分的抗氧化功能強,可對抗自由基傷害,對多數民眾來說,適度喝茶有益健康。

---------------下一則--------------- 
酒精助眠效短 代謝反彈更睡不著2014/05/07【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陳敬哲�台北報導】

許多歡慶的場合都少不瞭解酒精飲品助興,讓人感覺相當愉悅,但一不小心很可能造成意外,奪走寶貴的生命;不僅如此,長期酗酒也會引起多種身體疾病,如酒精性肝炎、消化道發炎、肝硬化等,所以一定要保持適量飲酒,千萬不可過量,若身體有異常狀況,必須康復後才能飲用。

精神科患者常面臨酒精攝取過量的問題,造成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北市聯醫精神科醫師蔡孟釗指出,無法控制飲酒本來就會造成熱量過剩等困擾,長久下來難免出現代謝症候群。

酒精雖然有暫時幫助入睡的效果,但在身體代謝之後反而有中斷睡眠的反彈效用。以酒助眠長期來看不僅無效,還往往讓人愈喝愈多,引發酒精性神經炎或酒精性神經肌肉炎,全身無力。豪飲也會引發胃出血。

偶爾攝取少量酒精雖不至於產生太多問題,但有些人往往愈喝愈多,終於成癮,增加身體損害科。酒癮患者剛開始停止飲酒時,多數出現明顯睡不著的戒斷症狀。

過量的酒精毒殺人體的成骨細胞,一旦酗酒,影響骨質健康。如果只是偶爾小酌淡酒,影響有限。男性每日攝取60克以上酒精,女性每天攝取20克以上,罹患酒精性肝病的風險增加。酒精性肝病的初期,通常無明顯不適,一旦肝硬化,出現併發症時,往往已不易治療。

醫師指出,不少患者一直到發現肝硬化或神經病變,才知道已染上不易戒斷的酒癮。研究顯示過量酒精與多種癌症的發生相關,包括口腔癌、食道癌、肝癌、腸癌,咽喉癌等,故飲酒必須謹慎節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江柏欣表示,酒精會麻痺大腦神經作用,讓反應、思考、與專注能力都下降,無法有效掌控身體行為,此時使用精密器具非常危險,例如酒後駕車,常因為專注度不夠與反應不及,加上四肢行動遲緩,對突發狀況沒有辦法快速處理,很容易造成重大傷害,失去生命的案例時有所聞。

酒精濃度越高,對消化道威脅越大,高梁、威士忌、伏特加等烈酒,從嘴巴喝入後,會一路不斷刺激食道與胃部,很容易引起輕微發炎,若長期酗酒成癮,有造成潰瘍風險;另外,酒精攝常會引起嘔吐,不但胃酸與酒精導致多次傷害外,若腹部施力太強烈,很可能造成食道與胃交界處撕裂傷。

酒精需要肝臟代謝,過量攝取會造成負擔,因此慢性肝炎患者必須遠離酒精,不然會加重肝臟傷害,造成肝硬化或肝癌,身體健康嚴重受威脅;江柏欣建議,男性飲酒量一天不超過三十公克,約是二罐啤酒,女性則是十五公克,約是一罐啤酒,將意外與疾病風險降到最低。

---------------下一則--------------- 
周吃2次魚 女性憂鬱降25% 對男人沒效 營養師:不如多運動2014年05月08日蘋果日報【林奐成、邱俊吉╱綜合報導】

國外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女性每周吃魚兩次以上,可使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降低百分之二十五,但對男性而言,吃魚則無助提升心理健康。國內醫師說,過去已有多篇研究發現吃魚或補充深海魚油有助減輕憂鬱情緒,但要吃多少量才有效果,尚無定論。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澳洲孟席斯研究院研究團隊追蹤逾一千四百名、二十六至三十六歲的男女,在五年間食用魚、蝦等海鮮食物情況,以及心理健康變化。結果發現,女性每周吃一次魚類食物,罹患憂鬱症的風險降低百分之六,每周吃魚兩次以上,風險更可大降百分之二十五。

Omega3助腦運作
這份刊登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食用含豐富脂肪的魚類,如鯖魚、鮪魚、鮭魚等,可攝取Omega 3脂肪酸,而這種脂肪酸可與雌激素結合,使腦部維持正常運作,降低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

血清素少情緒差
另一方面,該研究無法證明男性吃魚能抵抗憂鬱症,因為男性主要透過吃肉來攝取Omega 3,而非食用魚類,所以吃魚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邱偉哲說,過去已有多篇研究發現吃魚、補充深海魚油有助減輕憂鬱情緒,這些發現雖未獲醫界共識,但一般認為,因憂鬱症患者的共通問題為體內血清素偏低才使情緒低落。

而魚油可以刺激神經細胞製造血清素,所以推論魚油應有減輕憂鬱效果,但是要吃多少量才能發揮效果,目前尚無定論。

至於澳洲這份研究指男性吃魚無助降低罹患憂鬱症風險,邱偉哲說,這可能只是研究方法的差異,因為其他研究的結果顯示吃魚對男性也有效。

甜食使心情愉悅
台北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說,過去也有研究指吃巧克力、奇異果可避免憂鬱,建議民眾參考即可,多運動、多曬太陽就可簡單對抗憂鬱。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姚建安說,目前沒有哪一種食物經嚴謹驗證可降低憂鬱症風險,僅知攝取甜食確實能使心情愉悅,但效果也屬暫時,無法藉此預防憂鬱症。

預防憂鬱症 須知
.多運動,多接受日曬。因運動與日曬皆可刺激身體神經細胞製造血清素,血清素高,憂鬱風險就低
.多吃魚或多補充深海魚油。因魚油可穩定神經細胞,有多篇研究證實其有預防憂鬱效果,且對男、女都有效
.食物中的巧克力與奇異果,前者含有可可鹼,可使人興奮或降低憂鬱,而後者已知睡前食用2顆能提升睡眠品質,推測其可助人放鬆、減壓
.若憂鬱情緒持續2周仍未緩解,或已出現輕生念頭,應對外求助、就醫
資料來源:邱偉哲醫師、趙強營養師

---------------下一則---------------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酒精助眠效短 代謝反彈更睡不著2014/05/07【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陳敬哲�台北報導】

許多歡慶的場合都少不瞭解酒精飲品助興,讓人感覺相當愉悅,但一不小心很可能造成意外,奪走寶貴的生命;不僅如此,長期酗酒也會引起多種身體疾病,如酒精性肝炎、消化道發炎、肝硬化等,所以一定要保持適量飲酒,千萬不可過量,若身體有異常狀況,必須康復後才能飲用。

精神科患者常面臨酒精攝取過量的問題,造成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北市聯醫精神科醫師蔡孟釗指出,無法控制飲酒本來就會造成熱量過剩等困擾,長久下來難免出現代謝症候群。

酒精雖然有暫時幫助入睡的效果,但在身體代謝之後反而有中斷睡眠的反彈效用。以酒助眠長期來看不僅無效,還往往讓人愈喝愈多,引發酒精性神經炎或酒精性神經肌肉炎,全身無力。豪飲也會引發胃出血。

偶爾攝取少量酒精雖不至於產生太多問題,但有些人往往愈喝愈多,終於成癮,增加身體損害科。酒癮患者剛開始停止飲酒時,多數出現明顯睡不著的戒斷症狀。

過量的酒精毒殺人體的成骨細胞,一旦酗酒,影響骨質健康。如果只是偶爾小酌淡酒,影響有限。男性每日攝取60克以上酒精,女性每天攝取20克以上,罹患酒精性肝病的風險增加。酒精性肝病的初期,通常無明顯不適,一旦肝硬化,出現併發症時,往往已不易治療。

醫師指出,不少患者一直到發現肝硬化或神經病變,才知道已染上不易戒斷的酒癮。研究顯示過量酒精與多種癌症的發生相關,包括口腔癌、食道癌、肝癌、腸癌,咽喉癌等,故飲酒必須謹慎節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江柏欣表示,酒精會麻痺大腦神經作用,讓反應、思考、與專注能力都下降,無法有效掌控身體行為,此時使用精密器具非常危險,例如酒後駕車,常因為專注度不夠與反應不及,加上四肢行動遲緩,對突發狀況沒有辦法快速處理,很容易造成重大傷害,失去生命的案例時有所聞。

酒精濃度越高,對消化道威脅越大,高梁、威士忌、伏特加等烈酒,從嘴巴喝入後,會一路不斷刺激食道與胃部,很容易引起輕微發炎,若長期酗酒成癮,有造成潰瘍風險;另外,酒精攝常會引起嘔吐,不但胃酸與酒精導致多次傷害外,若腹部施力太強烈,很可能造成食道與胃交界處撕裂傷。

酒精需要肝臟代謝,過量攝取會造成負擔,因此慢性肝炎患者必須遠離酒精,不然會加重肝臟傷害,造成肝硬化或肝癌,身體健康嚴重受威脅;江柏欣建議,男性飲酒量一天不超過三十公克,約是二罐啤酒,女性則是十五公克,約是一罐啤酒,將意外與疾病風險降到最低。

---------------下一則--------------- 
清潔+飲食 跟體臭說掰掰2014/05/05【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豔陽高照的體育課後,一定會傳出令人無法忍受的氣味,每一個人身上都會有濃濃汗臭味;其實體味與汗水密切相關,除身體會藉由汗水分泌味道外,汗水也容易與細菌結合發酵後,造成難以忍受的異味。保持皮膚清潔,定時定量均衡營養吃每一餐,才有可能降低體臭。

不透氣鞋襪引起腳臭
許多人在忙碌一天後,回家脫鞋發現腳很臭,是因為鞋子不透氣影響,雙腳其實很容易出汗,表面又有很多細菌和黴菌,若長時間穿襪子或鞋子不透氣,很可能因為潮濕與溫度出現異味,因此要避免腳臭,一定要保持乾燥與透氣,能有機會最好脫下鞋子讓腳休息一下。

內衣褲容易吸汗必須每天清洗
女性內衣褲有點類似襪子,緊密穿戴一整天,不斷吸收身體汗水,若洗滌次數不足或根本懶得洗,就很容易發出異味,讓自己與別人感到不舒服,最好的方法就是選購透氣布料,每天清洗內衣褲,把身體髒污去除乾淨,才能夠避免惡臭味,讓自己不但外在美麗,內在也讓人親近。

飲食必須注意
飲食也是引發體臭的原因之一,大蒜是家喻戶曉的臭食,不但會讓嘴巴傳出惡臭,大蒜成份也會因血液循環到達全身,讓身體四處都散發臭味,讓人難以靠近,洋蔥也會有類似作用;另外,大量喝酒也會干擾其他人,當身體要排出酒精,會把毛細孔打開,讓含有酒精的代謝物排出,因此身體的味道特別難聞。

可能罹患疾病
如果發現清潔身體、清洗衣物、控制飲食都沒辦法控制體味,那就有可能是身體患有疾病,要盡快就醫找出原因,許多老人家體味很重,原因是新陳代謝變慢,或罹患糖尿病,會讓人無法利用血糖,身體必須燃燒脂肪才能獲得能量,但卻也因此散發異味,讓周遭他人難以忍受。

國內專家意見
書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嘉琪表示,當皮膚細菌會分解汗水,身體就會發出異味,部分病患因為汗腺比較發達,會用止汗劑,鋁鹽成份會暫時堵住汗腺,降低部位出汗量,但許多人都用錯方法,早上出門前才使用,但止汗劑正確的使用方式,應該是在洗澡後馬上使用,才能有最好效果,降低排汗量,避免身體異味。

---------------下一則--------------- 
眼睛好癢 過敏性結膜炎作怪-中華醫藥網1030508《2014/05/07 18:55》記者曾芳蘭�竹市報導

每年 4、 5月季節交替,眼睛變紅發癢的患者也激增。新竹一名患者眼睛奇癢無比,就像有上千隻螞蟻在爬,但有時排好假要看醫師,偏偏那天眼睛不痛也不癢,年復一年不斷重複,讓患者非常困擾。醫師說,患者是典型的過敏性結膜炎。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眼科部主任馮介凡表示,過敏性結膜炎以眼睛或周圍癢為主要症狀,有時伴隨溢淚、結膜水腫、或紅腫熱痛;少有黃稠分泌物,但有時也會有白色分泌物。當病患因癢而搓揉眼睛時,常因過度刺激而造成角膜糜爛破皮,此時就會疼痛,若手部衛生習慣不良,細菌感染傷口,可能造成角膜潰瘍等嚴重疾病,甚至影響視力。
單純的過敏性結膜炎並不至於造成眼睛重大危害,但患者因搔癢而搓揉、抓傷眼睛卻可能引起嚴重後遺症。

醫師提醒以「沖、冰、清、保、送」緩解症狀。「沖」是用生理食鹽水或冷開水沖洗眼睛,減少過敏原和發炎。「冰」是冰敷眼睛,大幅減少癢的不舒服。「清」是清潔,將房間內窗簾、被單、枕頭套或可清洗的布製品都清洗乾淨,減少過敏原。「保」是保護自己,包含不搓揉眼睛,不去骯髒污濁的地方,遠離動物毛髮與植物花粉等易過敏環境。「送」是就醫,若癢得難過,不需要忍耐,就診後醫師會依程度給予藥物。

---------------下一則--------------- 
眼長皮蛇 婦中風險失明-中華醫藥網1030509《2014/05/08 20:42》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不謹慎處理恐導致失明。一名 62歲婦女突然中風,右半邊顏面神經麻痺及無知覺, 2週後出現眼部帶狀疱疹,角膜出現破皮、潰瘍,經角膜移植手術後得以保全視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醫師蔡宜倫表示,患者就診前已經中風導致右半邊顏面神經無知覺,合併左半邊肢體偏癱及皮膚感覺異常。 2週後出現眼部帶狀疱疹,而推斷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產生腦部神經炎及血管炎所引起,加上右眼角膜出現破皮、潰瘍,即將穿孔,因此趕緊進行角膜移植手術。

一開始縫補角膜缺損,但因眼球非常乾燥,且眼皮閉不緊,以至於角膜上皮始終無法完全癒合,所以只維持半年,第 2次進行角膜移植手術的同時使用肉毒桿菌注射使眼皮下垂覆蓋傷口,使上皮生長,同時口服抗病毒藥治療,才穩定下來。雖然目前角膜情況良好,但必須調整生活步調,避免復發。

蔡宜倫解釋,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起。第一次感染大多是小時候的水痘,之後病毒潛藏在腦脊髓的感覺神經節內,當免疫力下降時就會活化。換句話說得過水痘的人,就有可能會發生帶狀疱疹。

蔡宜倫說,帶狀疱疹好發於 60歲以上,因年紀大免疫降低。年輕人則多是因壓力、睡眠不足,或疾病影響到免疫力。有 2成會發生在眼部,跟年紀成正比。

眼部帶狀疱疹在皮疹出現前,會產生發燒、倦怠、頭痛和眼睛痛,皮疹分布在單側的前額、頭頂、眼周、鼻部。有 7成的眼部帶狀疱疹會出現角膜症狀,它會產生角膜炎、角膜潰瘍、角膜水腫,就算病灶痊癒後,仍會在角膜上留下斑痕影響視力。更嚴重者,若角膜上皮長期癒合不全,會導致角膜溶解甚至穿孔破裂造成失明。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子宮頸癌疫苗 宜9~26歲施打-中華醫藥網1030509《2014/05/08 17:40》記者蔣謙正�台南報導

過去一般人誤認有性行為的女性才會罹患子宮頸癌,衛福部台南醫院資深婦產科主任蔡永隆強調,其實主因是乳突病毒( HPV)造成, 9∼ 26歲施打疫苗效果最好;不過目前大部分都要自費注射,共要施打 3劑、每劑 3500元。

台灣子宮頸癌已退居女性癌症第 7位,這是因為自 80年代開始,衛生署積極推廣抹片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蔡永隆說,自從發現 HPV與子宮頸癌有密切的正相關性( 99.7%)後,凡有性經驗的婦女應 1至 3年至少接受 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的更應特別注意。研究並發現, 16歲以下有性行為的女子,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增加 10多倍。

蔡永隆表示,人類乳突病毒會侵犯表皮及黏膜組織,如生殖道、口腔等,目前已知人類乳突病毒有 200多種分型,其中有 40種分型專門感染生殖道黏膜,最常見的子宮頸癌的人類乳突病毒高危險型有第 16、 18、 31、 33、 52、 58等分型。如果感染這些分型會大大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

雖然,大多數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後會自然消失,如果未消失持續感染,未來有 1/3機率形成子宮頸癌前期病變,也就是有疑似的病變,但不算癌症。蔡永隆說,如果發現得晚,或沒有妥善治療,就有可能演變成子宮頸癌。統計顯示規律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 6∼ 9成子宮頸癌死亡率,政府補助 30歲以上婦女每年 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下一則--------------- 

心事誰人知=綜合>工作>學習


「精神分裂」改名「思覺失調症」【聯合報╱記者鄭涵文�台北報導】

台灣長年來以「精神分裂症」稱呼因腦部區域神經功能失調引起思想或感知錯亂患者,但此名稱所附帶的誤解和偏見卻降低病患就醫意願。昨康復之友聯盟舉辦記者會推動「思覺失調症」正名運動,期導正民眾認知、提升患者治療意願。

健保署統計,台灣近十年內確診的精神疾患數從七點五萬人上升至十二萬人,顯示願意就醫的精神疾患者漸多。但衛福部心理與口腔健康司司長陳快樂卻指出,願就醫多半是憂鬱症或躁鬱症患者,思覺失調症的就醫率待改善。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黃敏偉指出,台灣六成以上患思覺失調症者不願意病情曝光,主因是害怕異樣眼光、遭歧視或被貼標籤。此外,更有高達六成三的精神康復者曾中斷治療一次以上。但黃敏偉說,中斷治療易使症狀惡化,甚至降低精神康復者原有的社會功能。

日本於二○○二年就已將精神分裂症更名為「統合失調症」;韓國也於二○一二年更名為「調弦症」。黃敏偉說,研究指出,日本更名後病患的就醫率與家屬支持度顯著提升,兩年內就醫率增四成,更突顯正名運動之必要。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則指出台灣疾病正名成功案例,包括將「痴呆症」更名為「失智症」、將「低能」改為「智能不足」。

周煌智說,患者常因錯誤解讀精神分裂症而逃避回診,致疾病易復復發。因此正名重點在於將帶有負面意味的「分裂」一詞改為「失調」,鼓勵病患只要願意調整、接受治療,也有和疾病和平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美國精神科醫師費雪(Daniel Fisher)博士則分享自己作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經驗,並指出,「抱有希望」是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接受治療後不僅能正常生活,甚至還成為哈佛精神科醫師,以自身經驗幫助更多人。【2014/05/03 聯合報】@ http://udn.com/

---------------下一則--------------- 
男女憂鬱 症狀大不同2014/05/05【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雖然很多人憂鬱症症狀都很相似,不過男性、女性憂鬱症表現可能不太一樣。

研究計畫主持人美國布里根醫院康納斯婦女健康與性別生物學中心學者吉兒•高斯坦表示,根據多年研究、觀察發現,憂鬱症表現方式會依不同性別而出現變化。此外,女性得憂鬱症風險為男性的兩倍之多,很可能是荷爾蒙、基因等因素造成的差異,荷爾蒙、基因等都會對大腦運作造成影響,想要更了解憂鬱症這種身心疾病,就必須知道男女憂鬱症差異。

另一方面,女性對情緒變化較為敏感,因此當憂鬱、沮喪的時候比較會主動描述自己的感覺,而男性可能較無法辨識自己是否有憂鬱傾向,男性不開心、沮喪的時候,很可能會掩飾、否認這些情緒,或者低估憂鬱症殺傷力,直到情況越來越嚴重,才終於爆發出來。

男女憂鬱症症狀差異一:女性容易沉溺負面情緒
女性感覺憂鬱時,常會不斷「反芻」、沉溺於這些負面情緒當中,因此比較常出現消極自我對話、莫名哭泣、自責等狀況,這樣很容易讓情況變得更糟糕。男性感覺心情沮喪時,往往趕快轉移注意力,這可幫助減緩憂鬱情緒。

男女憂鬱症症狀差異二:男性容易濫用酒精、藥物
男性罹患憂鬱症時,常會濫用酒精、非法藥物,希望可以麻痺、消除負面情緒。特別是青少年更容易出現這種問題。女性則是在憂鬱情緒過後,或產生焦慮情緒時才較容易濫用酒精、非法藥物。

男性憂鬱症患者也較容易透過看電視、運動、大量工作、賭博、抽菸、危險性行為、飆車等發洩、轉移負面情緒。無論是成年男性還是青少年,出現憂鬱症時都特別容易出現暴躁、易怒等情緒反應。

男女憂鬱症症狀差異三:女性較容易出現飲食失調
女性一旦罹患憂鬱症,常合併出現厭食症、暴食症等問題。且女性在感覺憂鬱的同時,也常同時出現焦慮情緒、恐慌症、強迫行為等其他問題。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提醒,當發現家人、朋友似乎罹患憂鬱症,應該要鼓勵他們就醫,找尋適當專業醫師,這樣才能給予完整處理、治療。

---------------下一則--------------- 
工作壓力大 209萬成人佷憂鬱-中華醫藥網1030506《2014/05/05 18:31》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上班族壓力大,據調查統計,台灣有 209萬成人有明顯憂鬱情緒,主因就是工作。男女紓壓方式大不同,男愛運動,女偏好看電視電影。

台灣越來越多上班族壓力大,自覺很憂鬱,從事服務業多年王小姐,這二年開始半夜會突然醒來,找東西吃,她前往睡眠科就診,醫師發現她是因為工作壓力過大而產生的症狀。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 2013年調查發現,台灣有 209萬成人有明顯憂鬱情緒,最讓其感到憂鬱的主因就是工作。不同性別在職場上感受到的壓力不同,男性上班族壓力來源前 3名為「業務」 (工作量過多、業績壓力等 )、「健康」 (長期外食、沒時間運動等 )及「時間」 (工作時數過長、工作時間日夜顛倒等 ),女性則為「健康」、「業務」及「時間」。

在紓壓方式上,男性最常用「運動」紓壓,其次為「看電視電影」、「聽音樂唱歌」,女性則是「看電視、電影」、「找親友訴說」及「聽音樂唱歌」。

董氏基金會常務董事賴東明表示,日本政府關注職場紓壓議題,除了制定法令,民間也推動「淚活紓壓」等多元紓壓方法。在台灣,董氏基金會自 2012年起提倡關心上班族心理健康,訂定五月第一個星期一為企業紓壓日,與多家企業一起推動,由董氏基金會提供多元性紓壓體驗方案,幫助上班族學習正確紓壓方式。今年第一階段已有 19家企業參與,他呼籲更多企業一起響應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