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抗議客服不給叫基金答人的葉小媽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2014年10月08日
有多少人看了這篇日記呢?答案是: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_img_1


雞婆葉媽的家電子報(媽媽寶寶健康持家投資理財全部版)=
免費訂閱處
媽基幫主電子報(純投資理財版)=
免費訂閱處
小媽報你顧囝也要顧自己

健康好本色=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對症下藥抗失眠 3招助好眠-中華醫藥網1030928《2014/09/27 21:09》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國人的失眠問題非常嚴重。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國人每年服用的安眠藥高達 3億 2千 7百萬顆,但安眠藥吃多了恐怕會產生依賴性,甚至越吃越多。

40多歲的李女士從事貿易工作,為了兼顧工作和家庭蠟燭兩頭燒,多年來飽受失眠之苦,不但影響工作效率,還容易亂發脾氣,嚴重影響生活。她總是在身體不適看醫生時,請醫生「順便」開安眠藥,卻不知不覺養成依賴性,越吃越多。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李嘉富醫師了解李女士的困擾後,以心律變異分析儀進行檢測,透過具體的圖像和數據,發現李女士的自律神經調節出了問題。

李嘉富醫師改以血清素調節劑來治療,幫助她穩定情緒、放鬆腦細胞,而且血清素調節劑不像安眠藥會產生依賴性。經過 2個月的治療,李女士終於逐漸擺脫長達 10年依賴安眠藥幫助睡眠的問題。

李嘉富醫師表示,人體的內臟器官,如心臟、氣管、肺臟、胃、腸系統,甚至生殖功能,都是受自律神經系統所調控,能夠自主維持心跳、呼吸等。而自律神經又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前者使心跳加速、血壓上升、皮膚發汗增加、瞳孔放大、胃腸蠕動減緩;後者則使心跳變慢、血壓下降、瞳孔縮小、胃腸蠕動加快。當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不平衡時,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緊張、無法放鬆、睡不著覺的情形。

李嘉富醫師強調,許多失眠的患者習慣服用安眠藥。但安眠藥使用方法必須正確,單獨使用安眠藥不是最好的方式。除了藥物治療之外,他提出「健康吃、安心睡、快樂動」的三大好眠原則。

「健康吃」指的是營養均衡,尤其香蕉、牛奶、小麥、堅果類含有血清素的前驅物質「色胺酸」,有誘發睡眠的功能,可以多加攝取。

「安心睡」不單指睡眠,而是平常要懂得有效率的放鬆,簡單的腹式呼吸就能幫助活化副交感神經達到有效率的放鬆。吸氣時將舌尖微微頂著上顎,以深而柔緩的節奏調節達到自認為最舒適的呼吸速度,呼吸間腦中專注數息,以鼻柔和而深緩的自然吸氣後,再慢慢呼氣吐出。吐氣時,大約以心中默數 1秒鐘、 2秒鐘、 3秒鐘重覆的節奏速率進行,以自然而不彆扭的頻率調息。習慣柔和深緩的呼吸速率後,再練呼吸動作。

李醫師說,正確腹式呼吸動作(吸氣時腹部膨脹,吐氣時腹部凹陷),放鬆效果最佳,當感覺不再口乾舌燥甚至唾液湧現時,代表主導放鬆的副交感神經已被啟動活化。

「快樂動」指的是保持快樂的心情規律的輕鬆運動。散步走路如果能快走到每分鐘 100至 120步,更容易達到增強心肺功能與調節自律神經的效果。運動時要拋開煩惱思緒保持愉快心情,最好能養成 1星期快樂健走 5天、每次 30分鐘的習慣。年長者若體力有限,則散步至少 10分鐘,若能達到邊走路還能說的出話來又不覺得太喘的程度即可。

---------------下一則--------------- 
落實3D 預防代謝症候群-中華醫藥網1030928《2014/08/08 18:42》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現在人飲食西化,工作壓力大導致慢性病盛行率不斷增加,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把握「 Do Control」維持健康腰圍、正常血壓及血糖值、「 Do Healthy Diet」選擇健康飲食、「 Do Exercise」保持定期運動習慣等 3D健康秘訣,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台北市衛生局長林奇宏表示,根據去年台北市 10大死因統計,因代謝症候群衍生之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症候群及腎病變。若不慎罹患代謝症候群,則將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血管及腦中風疾病的機率,將比一般人增加最高 6倍。

健康管理處長林莉茹提醒,現代人因生活壓力過大、生活型態不正常,飲食過量及不運動等因素,導致腹部脂肪增加,腰圍變粗,增加代謝症候群發生的機會。建議把握「 Do Control」維持健康腰圍、正常血壓及血糖值、「 Do Healthy Diet」選擇健康飲食、「 Do Exercise」保持定期運動習慣等 3D健康秘訣,預防代謝症候群的發生。

台北市衛生局以及千禧之愛健康基金同時提醒,要落實健康自主管理,首先要控制血壓、腰圍男生不超過 35吋( 90公分)、女生不超過 31吋( 80公分) )來遠離 3高慢性病,預防罹患代謝症候群。

---------------下一則--------------- 
生活5原則 遠離心血管疾病-中華醫藥網1030929《2014/09/28 18:24》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世界心臟聯盟公布,全球每年約有 1億 7300萬的人死於心血管相關疾病。台北市衛生局表示,把握「吃原味、吃健康」、「不吸菸、少喝酒」等健康生活 5大原則就可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危險。

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林莉茹表示,培養良好生活習慣,要從護心開始,高血壓、肥胖、缺乏運動、營養失衡、吸菸等都是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摒棄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不良嗜好,才能擁有一顆健康的心,享受愉悅的生活。

林莉茹說,依據民國 85到 98年健保住院資料分析發現,國人急性心肌梗塞發生率快速上升,從 85年每 10萬人 39.2%上升至 98年的 79.8%, 13年間增加了 2倍,心肌梗塞發生率持續上升;且腰圍超標,男性 90公分,女性 80公分的民眾 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腰圍正常民眾的 1.5倍。因此呼籲愛護心臟的方法就是維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戒菸,如此可以控制血壓、血脂、血糖和體重的正常,進而守護您心臟的健康。

她提醒,每當季節交替氣候變化時,血管驟然收縮或舒張,容易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發作與復發。因此,適當的調整生活型態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關鍵,懂得預防且減少危險因子的發生並遵守預防心血管疾病 5原則,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首先,「吃原味、吃健康」,飲食多食蔬果並控制食鹽及脂肪攝取量;「活動手、活動腳」,每週 5次、每次 30分鐘中等費力的身體活動可降低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不吸菸、少喝酒」,戒菸也避免二手菸同時減少酒精飲料攝取;「活力多、壓力少」,培養正當的個人興趣來緩和情緒及壓力;「早檢查、早發現」,超過 40歲的人每年應定期檢查,提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等問題。

---------------下一則--------------- 
運動後不能吃?錯!2小時吃正餐2014/09/29【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有的人在運動後都不禁喊著:「我好餓喔,好想吃東西」,但是,對於運動後到底隔多久時間,適合進行飲食,卻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運動後千萬別再吃東西,可能會吃的很多;醫師建議,運動後兩個小時食用正餐,是運動減肥法的最佳模式。

運動後不進食 感覺疲倦肌肉痠痛
為什麼運動後會感覺特別飢餓?由於運動也會大量消耗肌肉組織內的肝醣,刺激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而產生飢餓感,一般人認為激烈運動辛苦燃燒掉的卡路里,會因為運動結束吃東西又再度補回來,所以都忍著飢餓不敢吃,深怕減重計劃因此前功盡棄。

其實不然,運動後若不進食會加速能量耗損,若不進食會加速能量耗損,疲憊感增加,不利於減重計畫的維持,容易復胖。如果運動後都不吃任何食物,第二天可能會感覺非常疲倦,甚至精神無法集中、肌肉痠痛,不利健康。那麼運動後多少可以吃東西?吃多少東西?吃什麼東西?」最能幫助減肥?

醫師:運動後兩小時 可以食用正餐
整形外科醫師邱正宏表示,在回答以上這一些問題之前,大家應該先了解肌肉與血液之間的關係。運動後肌肉的血管擴張,血液大量流往肌肉。此時肌肉對血液中的熱量分子吸收力最強。血液中的葡萄糖和三酸甘油脂是主要的熱量分子,不運動的人這些熱量都被脂肪細胞吸收變成油脂,而運動的人肌肉會先將這些熱量分子吸收,進到肌細胞內合成肌肉的肝醣和脂肪。

所以常運動的人肌肉會結實,強力運動甚至會變粗大就是合成增加的關係。但是這種競爭吸收血液中的熱量分子,效應只能維持兩個小時左右。所以運動後應該在這種競爭效應還沒消失之前用餐,而且是食用正餐,才能讓本來每天都要吃的熱量進到肌肉去燃燒或貯存,不要被脂肪細胞抓走變成油脂。所以,運動後兩小時內,可以食用正餐。

研究:運動後補充優良蛋白質為佳
邱正宏醫師在其出版新書「101個有科學根據的減肥小偏方」中也曾提到,「喝咖啡對於減肥最好的飲用時機,就是在運動後來一杯!」這是為了解決運動後口渴,又能促進減肥的建議。主要是因為咖啡或茶鹼可以讓促進燃脂的腎上腺激素,對於有助減肥的效果增長。

此外,美國《華盛頓郵報》也曾經推荐,運動前後最佳搭配飲食,可以幫助抵消運動完強烈飢餓感,並為身體適當補充所需營養。運動前適合吃好消化的食物,例如香蕉就可以迅速補充身體熱量;推荐像是雞蛋、牛奶這類優良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則很適合在運動後食用,2顆水煮雞蛋加上1小把堅果杏仁,就可以幫助身體修補肌肉;低脂又有豐富營養的雞胸肉也是很好的選擇。此外,喝一杯300c.c.的低脂牛奶也可以達到抑制飢餓感,避免運動後暴飲暴食。

---------------下一則---------------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自律神經不失調-中華醫藥網1031002《2014/10/01 18:24》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現代人壓力大,若找不到情緒宣洩管道,容易自律神經失調,引發腸胃不適或失眠等,嚴重會易怒情緒不穩。開業醫師張立人提醒,把握均衡飲食原則,尤其多攝取深綠色蔬菜及深海魚,規律運動,別讓壓力成為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

張立人指出,根據食藥署統計,國人每年服用 3億多顆安眠藥,相當於一條中山高速公路的長度,失眠人口越來越多,但大多自行服藥或以偏方等不當方式解決。

張立人說,從門診經驗來看,自律神經失調的患者每年增加 3到 5成,推估全國約有 6到 7成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尤其上班族更有近 9成自律神經失調而不自知,最常見的 4大症狀包括,失眠、肌肉痠痛、便祕、疲勞等。主因來自身心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正常、缺乏運動、熱量過剩卻「營養不良」等。

他指出,自律神經功能與人體免疫系統關係密切,長期自律神經失調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引發急性過敏症狀、發炎反應失控,不但會提早老化,更會引發心血管疾病。

他說,曾有一名 40歲企業主管突然心肌梗塞,住進加護病房,其實長期有自律神經失調,但患者不知道。

張立人提醒,若連續超過 1個星期腹瀉、便祕、失眠等要儘速就醫,不要錯過治療的黃金期;同時建議平日多攝取深綠色蔬菜、深海魚肉補充 Omega-3脂肪酸,多練習腹式呼吸法,規律運動,每週至少 3次,每次 30分鐘以上,都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

---------------下一則--------------- 
喝牛奶就拉 恐過敏或乳糖不耐-中華醫藥網1031002《2014/10/01 21:08》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有些人喝完牛奶就拉肚子,卻分不清楚是對牛奶過敏或是乳糖不耐症,乾脆不喝了;董氏基金會強調,隨意停喝牛奶,恐造成孩童的鈣質、維生素 B2攝取不足,影響發育,建議先請醫師評估。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過敏與乳糖不耐症不能劃上等號。乳糖不耐症是因為人體中缺乏可分解乳糖的酵素 -乳糖酶,使得乳糖沒有先經過消化就直接被腸內細菌代謝,因而產生大量的氣體導致腸道漲氣,引起拉肚子、腹脹、打嗝、腹痛等。

牛奶過敏是因為人體對牛奶中的蛋白質產生免疫反應,因而喝牛奶後出現拉肚子、腹部絞痛、溢奶、嘔吐、濕疹、氣喘樣支氣管炎、蕁麻疹等。

牛奶過敏較常發生在 3歲前,比率約 2-5%,成人則不到 1%。乳糖不耐症反而較常發生在成人身上,因為乳糖酶會隨年紀增加而漸漸減少;一般來說, 7歲時最多可降到原來的 1/10。惟乳糖酵素可藉由攝取乳品被誘發,所以從小保持攝取乳品的習慣,也可減低乳糖不耐症的發生機率。

許惠玉建議乳糖不耐症者不要空腹喝,並搭配其他固體食物一起吃,以延長腸道的排空時間,減緩乳糖的吸收速率;建議從少量多次、飯後飲用開始,慢慢增加攝取量,以誘發乳糖酵素,等腸道逐漸適應後,症狀便會減輕甚至痊癒。

部分奶類製品經過加工,如低脂起司經過發酵,為低乳糖食物,無糖優酪乳則含有益生菌,可幫助分解乳糖,建議可輪替食用。

董氏基金會強調,幼童的骨骼生長須攝取鈣質與維他命 D,如果擔心孩子對牛奶過敏,應先就醫評估,而不是隨意停喝牛奶,以免影響孩童發育。

---------------下一則--------------- 
國人每日手機上網逾3小時 冠全球-中華醫藥網1031001《2014/09/30 20:02》記者黃翠娟�台北報導

最新全球調查發現,國人每日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時數每日逾 3小時居全球之冠;醫師提醒,看手機時,字太小、距離太近、手晃視焦對不準,加上長時間緊盯螢幕等 4大錯誤習慣,玩手機躍升為視力重量級殺手。

一項由國際市調公司及雅虎所做的全球調查發現,國人每日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時數居全球之冠,每日平均超過 3小時,如果再把緊盯電視、電腦等多種螢幕使用總時數併計更高達 8.5小時,居全球第三。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黃維仁醫師說,最新美國視光與視覺科學雜誌研究指出,以手機閱讀網頁,手機的字很小,小到報紙的 30%~80%大小,當然很傷眼睛。

研究同時指出,閱讀書報雜誌時,眼睛與讀物之間的距離平均是 40.6公分,用智慧手機上網時,平均只距離 32公分。低頭族離手機的距離比看報紙看書時還近。

若在坐捷運、坐公車時使用手機,在晃動的情況下緊盯住螢幕,眼睛必須不斷的瞬間調整視軸距離,黃維仁醫師說,就算手再穩,車子還是會搖晃,緊盯手機螢幕久了眼睛必然痠痛不舒服。

而且,字太小、看太近、坐車晃動,眼睛要更用力緊盯螢幕,結果是忘記眨眼。黃維仁醫師解釋,緊盯螢幕會使睫狀肌在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不僅如此,長時間用眼而忘記眨眼也易導致乾眼不適。

世界衛生組織( WHO)最新數據指出,全球約有 3,900萬人眼盲,其中 80%病例是可治癒或避免的,全球眼疾兩大主因:眼盲原因首位為白內障( 51%),而視力損害原因首位則為屈光不正( 42%)。

為響應 WHO並落實台灣行動,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及愛爾康大藥廠集合國內產官學界,在 10月 9日世界視覺日即將到來前,呼籲民眾應重視眼疾預防,並響應 WHO宗旨致力於 2020年杜絕可避免的眼盲。

---------------下一則--------------- 
20幾歲低頭族 眼袋提早報到-中華醫藥網1031003《2014/10/02 19:05》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現代人日常生活愈來愈難與 3C產品切割,不過,醫師提醒,成天老是緊盯螢幕、手機滑不停,不只視力受影響,也造成黑眼圈、淚溝、眼袋提前報到。

低頭族長時間盯著螢幕,嚴重影響視力外,整形外科醫師陳振坤臨床發現,近年割眼袋的案例有年輕化趨勢。以前以 40歲以上的占大多數,近來愈來愈多 20幾歲就出現嚴重眼袋的案例。

陳振坤表示,以往門診割眼袋的患者以 40歲以上最多,其中不乏 50、 60歲以上;但近年來 35歲以下年輕族群逐漸攀升,大約占了 4成。

進一步分析眼袋年齡層下降的原因,陳振坤表示,門診諮詢發現,除了因為遺傳造成的先天性眼袋外,年輕人生活作息不正常,晚睡熬夜跑趴,加上 3C產品不離手,低頭族長時間盯著螢幕,造成眼袋提早出現,黑眼圈、淚溝也提前報到。

陳振坤指出,有些人黑眼圈是因為鼻子過敏所產生,那就必須先處理過敏問題,當然,生活作息改變才是根本解決之道,並減少電腦、平板、手機使用時間,另可搭配脈衝光療程,並加強眼霜、眼膜保濕;若是有淚溝,建議注射玻尿酸改善,如果有眼袋又合併有淚溝,就必須進行眼袋整形手術。

也有人天生就有眼袋,陳振坤說,臨床就有一名 20多歲年輕女子,和媽媽與外婆一起來做眼袋手術,祖孫三代的臉形都差不多,眼袋也幾乎一模一樣,但三人的手術方法卻不同。

還有少數愛美的年輕族群,因短時間快速減重,臉部氣色差,還經常會伴隨蘋果肌、眼窩、淚溝凹陷和黑眼圈的問題,陳振坤提醒減重勿操之過急。

---------------下一則--------------- 
遊樂園戲水 異位性皮膚炎惡化-中華醫藥網1031001《2014/09/30 20:47》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過敏體質者容易因過敏原誘發過敏疾病,甚至連泡在公共戲水池,也會使症狀更加重,醫師提醒,避免溫差過大及過度清潔,加上均衡飲食、學習壓力情緒管理,也能降低過敏發作的機會。

一名 7歲女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跟家人一同到水上樂園玩水消暑,一整個下午都泡在水裡,到了晚上,大腿開始紅癢脫皮,奇癢難耐,連睡覺時都不自覺搔抓多處,結果早上起床後,竟發現腿部皮膚呈現潰爛狀,趕緊就醫,原來是異位性皮膚炎急性惡化。

收治女童的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鄭惠文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者的皮膚障壁功能較差,公共戲水池的水質較難掌握,易誘使發作,再加上孩童較難自制不抓癢,一不小心便會抓傷,甚至引起傷口的感染。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體質,除了反覆出現濕疹及搔癢,也易合併血清免疫球蛋白 E( IgE)升高,及氣喘、過敏性鼻炎等過敏疾病。 5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在 1歲以前發病, 80%會在 5歲以前發病,少數會在成人期發病。

鄭惠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症狀有皮膚乾燥、毛囊角化、搔癢、發紅…等,可能會因塵蟎、黴菌、毛髮…等,使得症狀更加嚴重。季節變化或是情緒、壓力,也會造成影響。

急性發作時,口服、外擦藥物或注射類固醇,主要目的是緩解搔癢感,並且預防皮膚感染,但鄭惠文強調,要由醫師指示使用,以免藥物引起其他副作用。

鄭惠文表示,異位性皮膚炎者在日常生活要避免溫差過大;減少與粗糙、過緊、或刺激性衣物接觸;避免過度清潔、使用肥皂及清潔劑,以免皮膚更乾燥;勤擦乳液,加強保濕;飲食控制,倘曾吃到某種食物引起發作,應避免攝取該食物,其餘則均衡飲食;學習壓力情緒管理,也能降低發作的機會。

---------------下一則--------------- 
禿頭年輕化 勿亂塗偏方2014/09/29【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塗生薑、辣椒、花露水甚至避孕藥等偏方無法改善掉髮。曾經也被禿頭困擾的開業醫師李定懋表示,最近門診前來諮詢植髮的男性患者增加三成,其中不乏臉蛋清秀或外型俊酷的年輕人,年齡層約在25到40歲,主要是擔心近年來流行手機自拍,頂著大光頭拍照總覺得沒自信。

有些民眾出現雄性禿第四期,用盡各種生髮術卻徒勞無功想放棄。李定懋醫師說,雄性禿是一種與遺傳基因及男性荷爾蒙有關的掉髮問題,台灣45歲以上男性約有20%有雄性禿問題,若加上熬夜、抽菸及壓力大,也會提高禿頭發生機率及造成禿頭年輕化。過去禿頭族因缺乏自信,總會自行尋求各種生髮偏方,包括亂塗生薑、辣椒、花露水甚至避孕藥等偏方,無效時才會就醫,因此植髮患者年齡集中在40-50歲。近年因醫美風盛行,加上流行手機自拍,年輕禿頭族比較有危機意識,也願意及早面對問題而求醫。

李定懋醫師提醒,雄性禿患者頭髮會緩慢先從額頭二側M型開始後退,再逐漸從前額髮際線或正頭頂處開始掉髮,最後造成前額禿光或地中海型禿頭。

---------------下一則--------------- 
入秋溫差8℃ 男童犯氣喘 呼吸道過敏患者 兩周增2成2014年10月03日【沈能元、許敏溶╱台北報導】

東北季風報到,早晚溫差大,帶動呼吸道過敏、氣喘就醫潮。一名有氣喘病史的七歲男童,夏天時都未發作,日前卻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等症狀,就醫檢查為氣喘發作。醫師說,最近幾天天氣轉為白天熱、早晚涼的型態,不少有呼吸道過敏、氣喘問題的患者紛紛回診,人數較兩周前約增二成。

氣象局表示,最近東北風轉強,早晚也偏涼,今起東北風更強,周末北部氣溫低溫將降至攝氏二十一度,與白天高溫攝氏二十九度相較,溫差達八度;中、南部低溫則約攝氏二十四度、高溫攝氏三十二度,溫差也高達八度。

嚴重打噴嚏引發
收治病例的台大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楊曜旭昨說,該名男童就診時,因氣喘發作,呼吸急促,經藥物治療,男童氣喘症狀已緩解。他表示,最近入秋後,早晚溫差大,易誘發呼吸道過敏、氣喘,臨床觀察相關病例,較兩周前約增二成,甚至有幼童因氣喘嚴重發作,喘不過氣,直接送到急診室急救的案例;預期因氣溫持續下降、感冒病毒流行等因素,呼吸道過敏、氣喘等患者,還會持續增加。

而溫差大,不僅小孩受不了,成人呼吸道過敏、氣喘的患者也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棋楨說,日前門診收治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原有呼吸道過敏、氣喘病史,日前因早晨氣溫較低,起床後連打十多個噴嚏,鼻過敏嚴重復發,經藥物治療,男子過敏症狀已經獲得控制,但若延誤就醫,恐因嚴重打噴嚏,引發氣喘發作。

早晚外出戴口罩
張棋楨說,最近一至二周因季節交替,氣溫下降,門診發現,成人呼吸道過敏、氣喘等患者就醫人數,相較九月初約增二成。他建議,早、晚外出時應戴口罩,並穿上外套保暖,若出現咳嗽、打噴嚏、鼻涕倒流、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應是呼吸道過敏或氣喘,須就醫治療。

防治呼吸道過敏、氣喘須知
.入秋後早晚溫差大,早晚外出時,應戴口罩、穿上外套
.若出現咳嗽、打噴嚏、胸悶、喘不過氣等症狀,應速就醫
.有呼吸道過敏、氣喘病史者,應隨身攜帶藥物,避免急性發作時,無藥可用
.入秋後感冒病毒活躍,一旦感染易引發呼吸道過敏、氣喘,因此應勤洗手,預防感冒
資料來源:張棋楨醫師、楊曜旭醫師

---------------下一則--------------- 
週年慶大採購 小心網球肘上身-中華醫藥網1031001《2014/09/30 19:1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百貨週年慶陸續開跑,不但消費者提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四處跑,專櫃小姐們也為搶業績,沒空坐下喘口氣,但如此盛況卻讓醫師憂心,提醒民眾當心「網球肘」和「靜脈曲張」上身!

週年慶活動時,消費者往往狠心「血拚」,買到雙手提不動才肯罷休,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佩欣提醒,逞強提重物,可能會導致網球肘。

林佩欣醫師表示,網球肘是一種退化性病變,病患會有前臂痠痛及手肘外側壓痛的現象。由於打網球反手拍的動作會使這個病變惡化,約有 50%的網球選手有這個問題,所以通稱為網球肘。但任何過度反覆性地使用前臂外側肌群的動作,包括提重物、打壁球、打羽毛球,打毛線等,都有可能引起網球肘。

網球肘最常發生於 40-50歲,但任何年齡、不分男女都有可能發生。許多病人罹病是導因於手提重物,當晚可能只是覺得手臂酸酸的,過了 2、 3天,手臂痠痛症狀如果沒有減輕,提東西的時候更痛,尤其是手臂的手肘外側輕輕一按就痛,可能就是罹患網球肘。

林佩欣醫師提醒,提重物時一旦覺得有點吃力,就不能逞強,如果已經有痠痛的感覺,頭兩天可冰敷,每天 2-3次,每次 10-15分鐘。如果超過兩天仍持續感到痠痛,應儘速就醫。

至於俗稱「浮腳筋」的靜脈曲張,肇因都是因為久站,如服務生、廚師、老師、美髮師、護理人員、清潔人員等,多半都是站著工作,自然成了靜脈曲張的高危險群。

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血管外科盧延洲主任表示,外型曲張的靜脈因為運輸血液的功能極差,長期下來會形成惡性循環,不但因血液中的廢物長期未被帶離下肢,再加上長期電解質不平衡,極易造成小腿抽筋疼痛。同時,下肢的靜脈血管及微血管因靜脈血倒流而充血及組織腫脹,容易產生慢性皮膚炎及發癢,皮下組織也容易有色素沈澱。嚴重時,慢性皮膚炎甚至會惡化形成皮膚潰瘍的現象,足以影響生活品質。

盧延洲表示,靜脈曲張是一種跟職業和體質有關的疾病,視每個人的血管壁和瓣膜結構健康程度而異。除了久站者外,懷孕婦女、喜歡穿緊身束褲和肥胖者也要小心,建議高危險群以及已罹患靜脈曲張的初期患者,都可以從運動的自我保養開始做起,尤其是游泳,可以靠水壓來抵消靜脈壓力的影響。

---------------下一則--------------- 
腳跟痛行走難…足底筋膜炎-中華醫藥網1030928《2014/09/27 18:06》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很多上班族或愛好跑步、登山的朋友們都曾經歷過足底疼痛的問題,導致行走困難,仍誤以為是疲累或骨刺,延遲多時才就醫,確診為足底筋膜炎,就須耗費時間,接受有條理的復健治療,方可有效改善病情。

台南新樓醫院復健科組長陳俊傑指出,足底筋膜炎最常見的症狀包括早上起床時,腳踩在地上會突然覺得腳跟底下有劇痛,甚至行走困難;但是多走幾分鐘後疼痛反而漸漸減輕;而到了下午或是站立太久,活動過多時腳底疼痛又會再發作。

在腳痛時坐下休息一陣子, 疼痛就會減輕。若休息過久,起身站立時又會有腳底劇痛的感覺,同時行走困難,走動一陣子之後才會減輕,常在足跟的內側前端會有一個明顯的壓痛點。

而導致足底筋膜炎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直接撞擊、拉扯的創傷或運動員訓練過度,例如下樓梯突然踩空、光腳走健康步道造成傷害、跑步、登山等急性病因。

從事需要長時間站立、步行、載重的工作,或者是體重過重,如老師、百貨公司專櫃、美髮理容業、搬重物者都是好發族群。出現反覆性受損退化,則為慢性的病因。

陳俊傑表示,有些足底筋膜炎患者在 X光檢查時會發現有足跟骨刺的現象,但要切記,足跟骨刺不一定與腳底痛相關,不一定會引起足跟痛或是足底筋膜炎,需經由專業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定,若確定是骨刺造成,才需採用手術方式根除。

一般常採用治療方式,急性發作時,首先讓腳充分休息,減少久站、久走等刺激,再配合冰敷,發作前 2天採用冰敷,每次 10至 15分鐘反覆, 2天之後若有改善可改熱敷,並搭配服藥。

例如夜間固定副木,比較適合患者,可減少起床時因後腳跟肌腱縮短造成的疼痛,須由大醫院復健科經醫師診斷並轉介,由職能治療師製作獲得。

他強調,如果保守治療 3至 6個月還是沒有成效,可以考慮進行。由醫師將足底筋膜切開、放鬆,治療效果顯著。但缺點是手術後的疤痕可能造成沾黏及疼痛,可能持續 3個月至半年。

---------------下一則--------------- 

身苦和病痛=綜合>男性>女性>老人


中風耐心復健 生活機能可回復8成-中華醫藥網1030928《2014/09/27 16:29》記者翁順利�台南報導

中風是國內 10大死因第 3名, 55歲以上的中風發生率平均每千人約 4.2至 6.5人,以缺血性腦中風較多,約占 70%,出血性腦中風約占 30%,都具有致命性,但只要患者和家屬能耐心配合 6個月至 2年,接受完整的復健作業,生活機能可回復至 8成。

衛生福利部台南醫院洪煒斌醫師表示,缺血性腦中風即是供應腦部組織的血管梗塞,造成正常的腦部組織缺氧壞死,急性期約 5至 7天,腦中風症狀可能隨時會有變化,因此需要住院觀察。

在住院期間,須給予較高劑量的抗血小板製劑每天 300毫克,並加上適量的生理食鹽水點滴注射,抽血檢查血脂肪及醣化血色素,頸動脈狹窄若超過 70至 80%,則要置放頸動脈支架,預防再次中風。

另外,會視病患情況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或是頭部核磁共振,來確定病患確切的中風位置。當狀況穩定之後,由復健科安排復健計畫。在急性腦中風自發作日時起算,發作的 1個月內有重大傷病身分,就醫時可免部分負擔。

洪煒斌表示,腦中風的危險因子有年紀(年紀越大越容易中風)、慢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高)、心房顫動、家族中風病史、長期抽菸等,要預防腦中風的發生,就必須減低危險因子造成的影響。

除了年紀是無法避免的因素,平常生活上必須控制三高並戒菸,飲食均衡避免脫水,維持適當運動的習慣。

洪煒斌提醒急性腦中風需要病患及家屬和醫護人員的配合,並且有耐心等待病況回復,病患生活功能常會從 100分迅速掉落至 10至 20分,但隨著治療與復健的介入,病情會穩定回復至 40至 50分,也可能達到 70至 80分。

回復的過程耗費時間,常常是 6個月以上,甚至 1至 2年,因此有待家屬耐心陪伴病患走過漫漫長路。

---------------下一則--------------- 
藥害救濟 皮膚不良反應占65%-中華醫藥網1031002《2014/10/01 21:3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藥害救濟施行 15年來,共有 1255件藥害救濟申請案件獲賠,總金額接近 3.8億元;其中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約 6成,肇禍的可疑藥品以降尿酸、抗癲癇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等 3類藥品居多。

根據衛福部藥害救濟審議委員會審議申請案件發現, 63歲王姓男子因痛風服用降尿酸藥 allopurinol,數週後出現皮疹、發燒、喉嚨痛等疑似藥物過敏反應症狀,到不同診所就診數次,卻僅被診斷為濕疹及上呼吸道感染,未能及時停藥,導致藥物不良反應惡化;直至全身水泡、黏膜嚴重潰瘍,回原處方醫院急診時,才被診斷出可能是嚴重的藥物過敏—「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雖幸運存活卻留下嚴重後遺症。

藥害救濟基金會副執行長陳文雯表示,據藥害救濟 1999-2014年統計資料,皮膚及皮下組織的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約占所有藥害救濟給付案件的 65%,包括史蒂文生氏強生症候群 /毒性表皮溶解症、藥物敏感症候群等,死亡率從 1成到 3成,倖存患者可能有疤痕、眼睛及腸胃道的永久傷害

常見可能導致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可疑藥品包括:降尿酸藥品、抗癲癇藥品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品等。

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表示,嚴重皮膚不良反應的初期症狀包括:喉嚨疼痛伴隨發燒、口腔 /黏膜潰爛、皮膚紅疹、丘疹、廣泛性表皮脫落、眼睛癢、水泡、出血、倦怠等。

戴雪詠表示,近期已發函請各醫療院所加強藥袋標示,並提醒醫療人員注意病人用藥後有無不良反應初期癥兆。若懷疑因正當使用合法藥物而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導致住院、殘障或死亡,可檢附資料申請藥害救濟。

---------------下一則--------------- 
定期篩檢 可降2-3成腸癌死亡率-中華醫藥網1031003《2014/10/02 19:57》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余天的二女兒余苑綺年僅 31歲驚傳罹患直腸癌,余天懷疑女兒不菸不酒,飲食少酒肉,也經常運動,恐是外食所致。醫師表示,罹癌的因素很多,定期篩檢才是上策。

近年來因為飲食習慣改變,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自 95年以來已是所有癌症發生人數的第 1名,也是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 3位,每年發生人數約 14000人,死亡超過 5000人。

根據國健署 100年統計, 30-34歲大腸癌發生率為每 10萬人有 7.7人,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倍增, 50歲以上每 10萬人有 74.1人發生大腸癌。

大腸癌和個人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家族有人得過腸癌,得病機會較大。因大腸直腸癌早期常無症狀,等到發現異常時,例如解血便或大便型態改變,常為時已晚。

根據統計, 0-1期大腸癌治療 5年存活率 81-87%,第 3期就降到 56.9%。研究也已證實,定期透過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2-3成。

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怡君表示,目前針對無症狀 50-69歲民眾,國健署提供每 2年 1次腸癌糞便潛血免費檢查。除了例行糞便檢查,國際上還建議每 5年 1次乙狀結腸鏡、 10年 1次的全大腸鏡篩檢。

有大腸癌危險因子的民眾,陳怡君建議,應與醫師討論檢查時程,尤其曾患大腸息肉且息肉具癌變潛力者,一等血親已罹患大腸癌者,家族中有家族性腺瘤的息肉症,有發炎性腸疾(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腸炎)者,及本身有癌症病史者,必要時應提前至 20歲篩檢。

據國健署統計, 102年共有 102.8萬人接受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篩檢,陽性個案逾 8.1萬人,發現息肉 2.6萬人及大腸癌逾 2,000人。

陳怡君強調,檢查後要聽取醫師解釋報告與建議,針對問題改善,否則,光檢查出問題,既不改變生活習慣也未配合治療,健康狀況不會改變。

---------------下一則--------------- 
陰道少量出血 小心子宮內膜癌-中華醫藥網1030927《2014/09/26 17:49》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49歲陳姓婦人陰道出血,她以為更年期經血不調所致,拖了 7個月才就診,檢查才發現是子宮內膜癌作祟,幸癌細胞並未侵犯到子宮頸及骨盆腔,經達文西微創手術切除全子宮及癌症分期手術,術後僅需追蹤治療。

童綜合醫院婦癌科暨癌症中心主任劉錦成說,子宮內膜癌主要表現在陰道出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所以常被誤認為月經不調,而延誤就醫。

因癌症及其出血與排液瘀積會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引起陣發性疼痛, 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以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惡病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劉錦成表示,患者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於腹部開了 5個 1塊錢硬幣不到的小洞, 3個多小時手術只出血 10c.c;術後第 2天下床活動,第 5天就出院。

劉錦成提醒,子宮內膜癌無法經由子宮頸抹片來篩檢,所以超音波和子宮內膜切片是子宮內膜癌最好的檢驗方式,凡有家族史,包括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或接受停經後單獨雌激素荷爾蒙治療,或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病人,應定期接受檢查;婦女若有不正常且連續性出血,最好及早就醫。

---------------下一則--------------- 

居家生活


市售沐浴乳 6成4檢出防腐劑-中華醫藥網1031002《2014/10/01 18:09》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消基會昨日公布市售沐浴乳抽驗結果,共抽查 50件樣品,其中 42件檢出游離甲醛(俗稱福馬),幸未超標仍符合國家規範;另外, 6成 4的沐浴乳檢出防腐劑。

消基會 5月在雙北地區、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的福利中心、量販店、藥妝店、生活百貨店等地,共購買 50件樣品,其中, 29件為一般沐浴乳, 7件為嬰兒及兒童沐浴乳,男性用沐浴乳以及女性專用沐浴乳各 7件。

在游離甲醛含量測試中的檢驗發現, 42件檢出甲醛的游離甲醛低於 75ppm以下, 8件含有釋放甲醛的防腐劑,但游離甲醛都低於規定的 1000ppm以下,符合國家規範。

消基會指出,甲醛俗稱福馬林,在工業上使用相當廣泛,如製造肥料、紙張、夾板及尿素膠樹脂,由於甲醛具有防腐殺菌的功能,早期也常添加於食品、化妝品及家用清潔劑中。但吸入微量的的甲醛可能會造成眼睛、鼻子、喉嚨及皮膚的刺激。長期吸入低劑量的甲醛可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特別是患有氣喘的消費者對甲醛更是敏感,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甲醛確認為致癌和致畸形物。

另外,沐浴乳的保存期限約 3到 5年,若不添加防腐劑容易導致細菌孳生,進而產生毒素污染產品,因此添加防腐劑不僅可以避免微生物的侵襲,也能確保品質穩定及延長產品的壽命,本次調查 6成 4的沐浴乳檢出防腐劑。

消基會提醒,冬天沐浴時水溫不需太高,以免將保護身體上的油脂過度清洗,而造成皮膚出現乾燥、搔癢、龜裂、紅疹等問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沖洗乾淨,避免沐浴乳殘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