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很久沒回來

2017年03月22日
公開
24

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 自從有了臉書.... 自從我不想再繳錢....(記得以前我在bbh都有花錢買空間) 回頭看了自己的日記 從2005年8月開始寫 寫到2010年8月最後一篇 直到現在 持續寫了5年 這邊停止了快7年 其實2010年在這邊結束後又改到babymap過去 不過後來真的非常非常少在記錄二寶 又後來都在臉書比較多 不過沒想到babymap居然給我完全消失 找都找不到! 實在是太可惡 在網路也搜尋不到 我之前在那邊的紀錄都不見了∼好傷心∼ 現在娃娃今天將要足12歲了 回頭看看自己當初寫的日記 感覺好像是才剛發生幾個月前的事情而已 真的好奇妙 至於弟弟可以說是完全沒啥紀錄 哈∼弟弟也已經進小學了 其實弟弟發展速度比姐姐快很多 除了身體過敏小時候經常要去看醫生 其他部份他都還不錯 而且他不像娃娃一樣怕醫生 也是省卻我很多麻煩 孩子們都是一天一天進步 沒進步的感覺就是我老公而已 不會主動做家事的他 依然就是那個他∼ 我也不期待他了 訓練孩子學會做家事 是我覺得比做功課還要重要的事情 做家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可以把家事做好,其他事情也一樣不會差到哪邊去的! 自去年開始人生產生變動 老爸中風,公司轉型,爸媽搬來 變動很多 回首10年,再瞻往未來10年 我期望未來的10年過甚麼樣的日子呢? 說真的目前還沒一個確定的答案 希望我能早日發覺 為我50歲的到來做好準備 在此敬40歲的我 感謝你這40年的辛苦付出 再努力個幾年 你就可以躺下好好休息了!

男人比老婆逍遙 易導致離婚

2010年05月22日
公開
26

八比的日子不太逍遙 所以我相信我們的婚姻應該很穩固吧!哈∼ 男人比老婆逍遙 易導致離婚 更新日期:2010/05/21 22:26 (中央社台北21日電)已婚男人注意了,別過得太逍遙。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網站報導,研究顯示,如果你比老婆快樂,恐怕很快就會步入離婚法庭。 經濟學家發現一種稱為「快樂鴻溝」的現象,也就是夫妻雙方的滿意度落差越大,離婚的風險也就越高。 針對數以萬計英國、德國與澳洲夫婦所進行的研究,發現此現象僅限於丈夫自覺過得比妻子好的情況。 可能的情形是,情緒不滿的妻子會去辦理離婚程序。 研究發現,如果妻子必須承擔大部分的家事、與丈夫的社會背景不同,或收入高於一般時,快樂鴻溝就會加深。 然而,當夫妻的背景相似,宗教相同或女性為家庭主婦、學生或退休人士時,鴻溝就會縮小。 澳洲狄金大學(Deakin University)研究人員也發現,同居男女朋友之間的快樂鴻溝比夫妻「大上數倍」。 這篇在德國發表,名為「你不能比老婆還快樂:快樂鴻溝與離婚」的文章,結論為:「我們對這些發現的解釋是,夫妻之間均分福祉的狀況較為理想。無法傳達或享受均等的快樂,這樣的夫妻離異的風險可能較高。」(譯者:中央社鄭竹雅)990521

過敏寶寶食衣住行保健對策

2010年05月21日
公開
20

過敏寶寶食衣住行保健對策 採訪�陳俐君 諮詢�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潘俊伸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吳冠勳 「醫師,我家寶寶為什麼會過敏?」對於家有過敏兒的媽咪來說,「過敏」並不是什麼新鮮話題。除了帶有「遺傳」意味的個人先天體質,是致敏的重要關鍵外;空氣污染、飲食西化、作息失常與運動量缺乏而導致抵抗力不足等,也是催化、誘發過敏症的重要因子。 過敏,是一種易隨環境變化而反覆發作的難治性疾病,養育過敏寶寶,爸比媽咪們除了與專業醫師配合,長期抗戰外,再加上從食、衣、住、行各方面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戰勝過敏,您也能事半功倍! Part1•成因篇(Cause) 過敏性疾病是現代人一項普遍且常見的文明病,不只大人對此困擾,就連剛出生的新生兒,也難以倖免。撇除環境因素,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吳冠勳表示,小寶寶之所以一出生即受過敏疾病所苦,「家族遺傳」基因,恐怕是重要關鍵。 遺傳,母親是關鍵 吳冠勳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觀察研究,如果父母雙方均帶有過敏體質,孩子罹患過敏疾病的機會高達50%∼60%;假若家長只有一方有過敏體質,則寶寶「中標」的機會約有30%。其中,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提到,若在父母親中,「父親」為過敏體質者,孩子有五成機率會罹患過敏;但若是「母親」帶有過敏,則有高達七成機率會產下過敏兒;而父母親均未患病者,子女仍有超過10%機率會得到過敏。 原因,免疫系統變態反應 想要徹底解決惱人的過敏症狀,「知己知彼」是戰勝過敏的第一步。潘俊伸醫師表示,當細菌侵入人體時,體內會自動生成一種與之相對抗的物質,抑制細菌繁殖,以達防禦作用。侵入人體的細菌,被稱之為「抗原」;而人體中與抗原相互搏鬥的物質,即是「抗體」。 當擊退抗原後,一般會有部分抗體存留於體內,等到下次抗原入侵時,身體會重複發生反應,以阻擋抗原侵擾;但若免疫系統把對人體無害的抗原,「誤判」為有害物質,進而產生劇烈反應,就會造成人體組織部位損傷或功能障礙,產生令人不舒服的「過敏」反應。 過敏與免疫機轉比較 免疫→產生只與有害抗原發生反應的「正常抗體」。→當抗原再度入侵時,會使人體產生「免疫」。 過敏→產生與無害抗原作用,會發生反應的「不正常抗體」。→當抗原再度入侵時,會使人體產生「損傷」。 免疫球蛋白E,致敏的標記 當異物進入人體後,機體所表現出的激烈反應被稱為「過敏反應」;而過敏反應所引發的疾病,就叫做「過敏性疾病」。探索過敏反應的發生原理,吳冠勳醫師近一步解釋,當抗原性物質(如:過敏原或細菌原)透過空氣、食物等形式進入人體,與血液中的T淋巴球接觸後,若身體的免疫機轉,被引導偏向「第二型T淋巴球」,就會刺激新的細胞激素生成,引導血液中的B淋巴球產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抗體(簡稱IgE);當免疫球蛋白E與過敏原產生交互作用,就會引發過敏症狀。對此,潘俊伸醫師補充,由於IgE抗體會與分佈於身體各處的肥大細胞進行結合,附著於肥大細胞表面,進而讓人體處於「致敏」狀態,出現「過敏」反應。 多注意,過敏可控制 對於有過敏體質的大小朋友來說,所謂「體質遺傳」,主要是指體內過敏基因的遺傳。吳冠勳醫師與潘俊伸醫師均表示,由遺傳因素所引發的過敏性疾病,稱之為「遺傳過敏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個有家族過敏史的孩童都會罹患過敏疾病,除了遺傳因素外,包括居住環境、飲食習慣與心理狀態等,也都是發病原因。而在寶寶成長過程中,隨著生活作息與環境的轉變,「體質」也會有所變化,所以醫師提醒,家長不必因為寶貝帶有「過敏體質」而內心沮喪,只要逐一消除生活中的致敏因素,還是能有效控制,甚至戰勝過敏性疾病。 Part2•診斷篇(Diagnosis) 由於遺傳體質與外在過敏原等刺激,有過敏困擾的小寶貝,從出生後,身體總是有許多部位會持續出現慢性發炎反應。兒童常見的過敏疾病,有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吳冠勳醫師指出,上述病症,都是過敏寶寶易患的「熱門疾病」;而帶有過敏體質的孩子,依照不同發育年齡時程,也都各有好發的過敏性疾病。以下,將針對5項常見的過敏問題,進行深入介紹,讓您面對過敏,不再煩腦。 問題1.食物過敏 •發病原理 寶寶每天大口大口地喝著ㄋㄟㄋㄟ,吃著營養的副食品,無非是希望把所吃下肚的食物,經由消化、吸收,轉換成人體所需的各類養分。潘俊伸醫師表示,只要食物能夠經由充分消化,轉化成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一般來說,並不會誘發免疫系統產生相對應的抗體。 但是,並不是所有食物都能被人體充分消化、分解,對無過敏體質的小Baby而言,即使攝入未被充分分解的食物,也不會有任何不適的反應;但對有過敏體質的寶寶來說,如果吸收了未被充分分解的食物,就會在被腸道吸收之後,經血液、淋巴的傳送,在身體的各類器官,產生各種過敏反應。 •致敏因素 吳冠勳醫師提到,多數會對食物產生過敏的孩童,主要是對「異種蛋白」有過敏反應。有別於母乳屬於同種蛋白,食用牛、羊奶的寶寶,若出現不適症狀,多半是對異種蛋白出現過敏。 而除了牛奶以外,蛋類、堅果類(如:花生、核桃、開心果)等,也是台灣寶寶容易產生過敏的食物。潘俊伸醫師還補充,帶殼類海鮮(如:蝦、蟹),以及毒性較高的水果(如:芒果)等,也都是常見的致敏食物,提醒有過敏體質的孩子,盡量避免食用。 •好發年齡 吳冠勳醫師表示,若家中寶寶是個過敏兒,對於食物的過敏反應,可從出生就陸續表現。由於新生兒的腸道發展尚未成熟,如果有食物過敏困擾的小Baby,連續食用會引起過敏反應的ㄋㄟㄋㄟ或副食品,就會在身體各部位,產生過敏現象。 •過敏反應 潘俊伸醫師指出,在食物的過敏反應中,當吃下肚的食物腸道吸收,隨著血液傳送至人體各部位後,會因作用在身體的不同器官,各自產生不同過敏反應。以下就分別針對消化、呼吸系統與皮膚等3大部位的過敏反應,為您解說。 •消化系統→吐拉不止 對於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幼兒來說,因為食材選擇性不多,所以若小Baby對奶蛋白類食物有過敏反應時,容易在消化系統出現強烈的過敏反應,舉凡腹痛、嘔吐、腹瀉等,都是作用在消化系統的常見過敏症狀。 •呼吸系統中標→呼吸困難 當外在的食物、環境抗原,引起過敏寶寶的呼吸系統產生過敏反應時,常見症狀如支氣管平滑肌收縮,出現喘嗚聲與呼吸困難等現象。除了哮喘外,食物過敏也會對於呼吸系統造成其他如鼻子過敏、鼻塞與流鼻水等症狀反應。 •皮膚中標→癢疹狂冒 有別於消化系統與呼吸系統對於食物過敏的反應,容易遭到誤判外,作用在皮膚上的過敏反應,多會出現發癢的風疹塊,以濕疹、蕁麻疹等症狀出現。由於皮膚症狀很容易被察覺,對於診斷嬰幼兒的食物過敏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問題2.異位性皮膚炎 •發病原理 探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因,根據醫師說法,「遺傳性的過敏體質」仍是主要患病關鍵。潘俊伸醫師指出,由於過敏體質者的體內,容易存在大量IgE抗體,當過敏原進入體內時,會與附著在肥大細胞上的IgE抗體產生反應,其釋放出的介質,會刺激皮膚出現紅色斑疹、極度搔癢等不適症狀;若寶寶不耐久癢而搔抓,導致皮膚破皮,造成組織液流出,容易使皮膚受到細菌感染,加重患部病灶。 •致敏因素 潘俊伸醫師表示,若家中寶寶在嬰幼兒時期就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多半過敏原是來自於「食物」。在此其中,又以對牛奶、雞蛋白所導致的過敏率最高;而到再大一點,進入吃副食品階段時,寶寶吃下肚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活動力也越來越強,過敏原也就漸趨複雜。 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小朋友,除了食物可能造成皮膚過敏外;若所處環境的溫度與溼度過高,或在季節交替(如:夏末秋初)時節,也會造成皮膚不適;另外,飄散在空氣中的塵蟎、灰塵、貓狗毛與鳥類羽毛等,都容易經由空氣吸入或皮膚接觸等形式進入體內,誘發過敏。 •好發年齡 吳冠勳醫師指出,小寶寶的皮膚過敏問題,如同食物過敏一樣,倘若家中寶貝是帶有遺傳體質的過敏兒,從出生後,爸比媽咪們即可從生活中的小細節看出。 潘俊伸醫師補充說明,新生兒的臉頰、額頭、脖子與前胸處,都是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部位;而大小孩的判定,則多出現在皮膚皺摺處,如手肘、膝窩等四肢的「屈側」部位。 •過敏反應 如同其他的過敏性疾病,帶有遺傳因素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血液中的IgE值多數都有偏高現象。而有別於一般皮膚炎,對於異位性皮膚炎體質診斷要件,潘俊伸醫師提供,臨床上有三項判斷標準: 1.類似濕疹的皮膚發炎症狀,只出現身體某幾處「典型部位」(如:臉部、頸部)。 2.發癢、紅疹等症狀會「反覆出現」,時好時壞。 3.有家族過敏史。 潘俊伸醫師近一步解釋提到,一般的皮膚濕疹、發炎,只要透過適度的藥物治療,患部多半能完全根治;但對有遺傳體質的過敏患者來說,除了會有發癢、病程期長、病灶處反覆發作外;皮膚發炎的部位,也會隨著年齡而有所轉移。從出生1∼3個月的臉、頸部;到再長大一些後,逐步擴散到四肢、下腹部等部位,若不適度輔以藥物控制,不但過敏範圍會持續擴大,還容易使濕疹問題由濕潤型轉為乾燥型,出現慢性的「苔蘚化」反應。 問題3.過敏性鼻炎 •發病原理 在小兒科門診中,常見的鼻涕、鼻塞等鼻子發炎症狀,多半是由濾過性病毒所引發的上呼吸道感染。由於引發感冒的濾過性病毒,主要是經飛沫傳染;而「鼻腔」又是人體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線,所以當感冒病毒「大駕光臨」時,鼻部常成為首要被影響的器官。 潘俊伸醫師表示,當鼻子內部的鼻黏膜受到濾過性病毒侵擾,或接觸到過敏原時,會造成發炎細胞浸潤,黏膜細胞壞死,同時釋出一些細胞激素等發炎物質,造成分泌物增加,就形成所謂的「鼻涕」;而在病菌或過敏原的作用反應下,鼻腔週邊微血管出現腫脹現象,即是常見的「鼻塞」。 吳冠勳醫師並提到,當鼻部出現炎症反應時,就代表鼻子有發炎症狀。而引發鼻炎的原因相當多元,舉凡細菌、病毒感染,過敏原的刺激等,都會讓小寶寶的鼻子感到不適。 •致敏因素 吳冠勳醫師強調,過敏性鼻炎的發生,除了體質性因素外,不良的生活環境,也是一大誘因。潘俊伸醫師也提到,像是長期曝露在二手菸、空氣污染、刺激性味道(如:蚊香、香水、殺蟲劑等)與黴菌、塵蟎滿佈的環境,都容易透過空氣傳播或肢體接觸,誘發過敏反應。 •好發年齡 由於過敏性鼻炎與感冒相當類似,都會出現鼻子發癢、打噴嚏、流鼻涕與鼻塞等症狀;加上小寶寶無法精準說出到底哪裡不舒服,所以吳冠勳醫師指出,小兒的過敏性鼻炎判定,最早也要等到孩子1歲半後,才能做出明確診斷。 事實上,寶寶若只有單次鼻子發炎,醫師是不會立即診斷孩子患有過敏性鼻炎。潘俊伸醫師表示,有別於單純感冒的鼻炎症狀,通常在經過一週的治療,即可得到舒緩或痊癒;但有過敏性鼻炎的小Baby,鼻炎症狀通常會延續好幾週,甚至好幾個月。 所以潘俊伸醫師提醒新手爸媽們,如果家中寶貝的鼻涕、鼻塞症狀持續超過一週,服藥後成效不盡理想,最好帶孩子上醫院接受詳細檢查,釐清鼻炎的病因。 •過敏反應 基本上,鼻子過敏與感冒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鼻子發炎,其症狀多半大同小異。吳冠勳醫師指出,過敏性鼻炎的常見症狀不外乎為鼻子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等。潘俊伸醫師提醒,若患者在特定的季節交替時節,或是在聞到特殊氣味(如:菸味)等狀態下,出現連續性噴嚔、鼻塞與鼻子不自覺發癢等情形,就要特別小心可能有過敏性鼻炎問題。 問題4.過敏性結膜炎 •發病原理 吳冠勳醫師與潘俊伸醫師均指出,過敏性結膜炎通常會和過敏性鼻炎合併發生,當小寶寶噴嚏猛打或鼻水猛流時,眼睛多半也會跟著發紅、發癢、流淚。 潘俊伸醫師提到,所謂過敏,是指身體的免疫系統出現過度反應。當過敏原進入體內時,身體的器官與組織,會因免疫系統作用而出現發炎反應;但有時候,發炎現象並不會只出現在某一器官,而是在身體多處,同時出現不適症狀。以先前提到的過敏性鼻炎為例,就有高達八成機率會與過敏性結膜炎合併出現。 •致敏因素 除了家族過敏體質的遺傳,吳冠勳醫師表示,包括季節、溫度、溼度等環境因素,以及處在空氣品質不良、佈滿塵蟎、毛類與花粉的環境,都容易讓過敏症狀發生。 •好發年齡 由於過敏性結膜炎常與過敏性鼻炎相伴發生,所以吳冠勳醫師指出,過敏性結膜炎的好發年齡,最早也可從小孩1歲半以後,觀察家中寶貝在鼻炎症狀外,有無經常性的結膜充血、愛揉眼睛、眼部發癢、黑眼圈與易流淚等問題,若狀況未能在短時間內獲得改善,建議尋求專業小兒過敏科醫師診斷。 •過敏反應 若家中小Baby有結膜充血、泛紅、黑眼圈與易流淚等問題,或是常常因為眼部搔癢而出現過度搓揉眼睛的現象,均屬典型病徵。吳冠勳醫師並提醒,有過敏性結膜炎困擾的小朋友,爸比媽咪一定要尋求醫師協助,積極治療;此外,也要提醒孩子勿過度搓揉眼部,以免誤傷眼球。 問題5.氣喘 •發病原理 潘俊伸醫師提到,在兒童氣喘的診斷中,大部分是因過敏所引起的。吳冠勳醫師也指出,若父母想判定家中小Baby的氣喘是否因過敏所引起,透過血液中的IgE值檢測,便可得到答案。 潘俊伸醫師指出,氣喘發生的原因,主要是過敏原侵入支氣管,與IgE抗體結合產生抗體反應,進而導致支氣管週圍的平滑肌收縮,造成支氣管變狹窄,引發呼吸困難,出現喘嗚聲。 •致敏因素 吳冠勳醫師引用過敏疾病診斷的資料提到,除了遺傳體質外,週遭環境是誘發氣喘發作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環境中的致病因子,依照免疫學原理,大致可分為過敏原(外因性)與非過敏原(內因性)等兩大類: 1.過敏原(外因性)-包括家中的塵蟎,以及貓、狗、鳥類等寵物的皮屑或皮毛等,都是重要致敏原。 2.非過敏原(內因性)-舉凡溫度、溼度變化的環境,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空氣污染、特殊氣味或是情緒、精神(如:過度興奮或悲傷)等心理因素,都會導致氣喘發生。 •好發年齡 氣喘是一種呼吸困難,容易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吳冠勳醫師指出,臨床診斷上,氣喘兒童初次發病的年齡多出現在2歲以後,絕大部分在小學之前就會發病。潘俊伸醫師也提醒家長,如果家中寶貝只要一感冒就出現喘嗚聲,同時喘嗚現象反覆發生,且症狀持續到2∼3歲,就要當心孩子可能有氣喘毛病。 •過敏反應 當氣喘發作時,狀況通常相當緊急,應當儘快使用救急藥物或尋求適當醫療協助,以防危險發生。 潘俊伸醫師指出,氣喘的主要症狀有2大類: 1.氣管黏膜受到刺激,進而不斷發出劇烈咳嗽。 2.過敏原刺激,造成支氣管變狹窄,呼吸出現喘嗚聲。 他提到,呼吸困難與喘嗚聲都各自有不同程度的嚴重性,有的呼吸困難與喘嗚症狀輕微,較不具痛苦感;但若大聲喘嗚同時合併劇烈咳嗽、喘不過氣、意識模糊,則須立刻送醫,以防氣管痙攣死亡。 Part3•日常照護篇(Take-Care) 對於過敏寶寶來說,不論是過敏或是非過敏的致病因子,都容易誘發過敏兒的身體產生不適症狀。因此,爸比媽咪們除了「掌握敵情」,了解家中寶貝的過敏原因與症狀外;透過生活型態與居家環境的改善,也能有效減少與避免過敏疾病上身。關於照護過敏寶寶的食、衣、住、行等日常衛教須知,醫師們有以下提醒與建議: 食 過敏寶寶從出生之後,最好以「母乳」作為主食;並盡量拉長母乳哺餵時間;副食品可延至寶寶6個月大後再添加,或改喝較大嬰兒專用奶粉,以避免孩子過早接觸食物過敏原,引發不適。 副食品的添加原則,最好一次只挑選一種食物並少量餵食;五穀、蔬菜類食物可先嘗試,海鮮、蛋、花生等食物延後食用;並以一週時間觀察寶寶有無嘔吐、腹瀉、皮膚脫屑或起疹等過敏徵兆,其後再視情況,慢慢增加份量與種類。 飲用配方奶的過敏寶寶,建議可選擇經蛋白質水解處理過的「水解蛋白奶粉」。由於水解蛋白奶粉主要是將牛奶中的蛋白質水解成較小、較不易引發過敏的蛋白質,對於過敏症狀的預防與延緩,有不錯的效果。 目前並無相關文獻證明,食用蜂膠有助改善過敏;至於民間相傳引用羊奶來改善過敏體質,也無臨床實證根據,因此,僅能作為參考。 衣 1.過敏寶寶衣料選擇以棉質為首選,由於毛料與以動物皮毛為主的羽絨衣,易招塵蟎附著其中,最好避免穿著。 2.新衣買回時勿直接穿上,最好經洗滌過後再穿,以防色素染料的「黑心衣」,刺激寶寶稚嫩肌膚,誘發過敏。 3.有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的寶寶,應更注重衣料的透氣度,以防止因過度悶熱,加重病情;並在沐浴過後,適度保濕,以延緩皮膚不適症狀。 4.定期修剪寶寶指甲,防止孩子因過敏發癢而出現不當搔抓,誤傷肌膚。 住 1.過敏兒所使用的寢具(包含床單、被套或枕頭套)最好每1∼2週定期清洗一次;並以55°C左右的熱水洗淨與烘乾,或是替家中過敏兒添購防蟎寢具,可有效延緩寶貝的過敏症狀。 2.居家擺設越簡單越好,不使用布窗簾、布沙發與地毯。由於塵蟎是依靠人體的皮屑維生,最好避免讓孩子在地毯、榻榻米上翻滾,少抱布娃娃,以降低與塵蟎的接觸機會。 3.由於塵蟎喜歡生長在高溫、潮濕的環境,舉凡床褥、枕頭、地毯、毛料衣服,都是塵蟎的溫暖窩。建議父母可適度利用除溼機或冷氣機,將室內溫度調整在25℃∼28℃;溼度保持在50%∼60%之間,均可有效抑制黴菌等過敏原繁殖與生長。 4.在進行居家清掃時,因隨時會有揚起的灰塵與過敏原,最好在清潔的當下,別讓過敏兒在場,以免吸入過多過敏原而病發或導致病情加劇。 5.室內不飼養貓、狗、鳥類寵物,因為動物皮屑或分泌物也容易誘發寶寶過敏。 行 1.避免在流感高峰期或是空氣品質不好(如:沙塵暴)時外出,並減少出入密閉型的公共場合,必要時應戴上口罩、勤洗手,以減少病原體入侵。 2.入住旅館或出入餐廳時,可要求安排禁煙環境,避免讓過敏兒接觸二手菸。 3.有氣喘問題的寶寶,可透過適度運動(如:游泳、單車、球類運動)以提高體能耐受性;並搭配間歇性休息,兼顧休閒與健康。 4.有經常性過敏性鼻炎發作的孩子,外出時可考慮戴口罩;有氣喘經常性發作困擾的小朋友,建議身上一定要隨身攜帶救急用的氣管擴張劑,以備不時之需;而有過敏性結膜炎問題的兒童,建議最好也要將眼藥水帶在身邊。 結語 想要杜絕過敏性疾病擾亂孩子成長,最好的辦法,即是治療與預防雙管齊下;一旦確定家中寶貝帶有遺傳性的過敏體質,除了配合醫師的囑咐,輔以適當藥物治療;透過全方位的生活照護,杜絕過敏原近身,養育過敏兒,其實一點也不辛苦! 吳冠勳 現職: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小兒科過敏氣喘類風濕科主治醫師、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研究醫師、日本橫濱市立大學醫學部研究醫師 潘俊伸 現職: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小兒科專科醫師、中國醫藥學院總醫師、主治醫師

換季過敏潮∼全方位居家照護不可少

2010年05月21日
公開
20

換季過敏潮∼全方位居家照護不可少 文�蔡宜展 醫師 患有氣喘的雯雯放學後就直接被媽媽帶來醫院門診,媽媽很無奈的說:又來了,每次天氣一變化,雯雯就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前幾天晚上還因為不停的咳嗽和呼吸急促才來掛急診呢。的確,這陣子因為氣候不穩定,早晚溫差大,因為氣喘發作或是嚴重的過敏性鼻炎而被帶來急診或是門診的小朋友有增多的趨勢,很多類似雯雯的例子,在平常氣喘控制很好的情況下,不僅日常活動不受影響,而且可以在醫師的囑咐下將氣喘用藥慢慢減少,但是需特別注意在季節交替之際,很容易讓小朋友的過敏症狀再次發作。不管我們家中是不是有過敏兒,我想每一位家長都應對過敏疾病以及該如何改善小朋友的居家環境有些認識。 ◆什麼是過敏疾病 一般來說,當身體不管是以皮膚接觸、口服或是注射方式接觸到外來物質,體內會產生「免疫球蛋白E」抗體,而所謂的「過敏」是指具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到環境中某些無害的物質時,身體產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抗體,當免疫球蛋白E與過敏原之間的交互反應就會引發過敏的症狀。過敏疾病主要和遺傳體質加上外界過敏原或刺激物(空氣污染或病毒感染)的刺激有關,進而導致身體許多部位慢性且持續的發炎反應,較常見的兒童過敏疾病像是異位性皮膚炎、食物過敏、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等。近幾年來,隨著環境和飲食習慣改變等因素,過敏疾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全方位居家照顧與防護 如何改善小朋友的居家環境,來減少或是避免過敏疾病的發生,現在我們就從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這六大項目,作一個全方位的過敏預防。 *食 ◎母奶是寶寶最好的食物,除了有各類營養素外,其中來自母親的抗體,可將外來過敏原加以中和,降低孩子過敏的機率。母親在哺育母乳時,也應盡量避免食用一些常會引起過敏的過敏原,像是有殼海鮮、蛋白、花生等食物,以預防嬰幼兒過敏症狀發生。 ◎若小朋友有過敏體質,而媽媽本身無法完全哺餵母乳時,建議選擇經蛋白質水解處理過的「低過敏性奶粉」,也可以部分預防過敏症狀發生。 ◎建議至寶寶六個月大後,再逐一加上新的副食品。 ◎對於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要盡量避免或延後食用,以免發病。較常見引起過敏的食物有花生、有殼海鮮、蛋白、小麥等,宜一歲半後再添加。 *衣 ◎新衣服洗過再穿,且盡量以棉質的衣服為主。 ◎定期修剪寶寶的指甲或是戴上小手套,避免因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皮膚搔癢而抓傷皮膚。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小孩須每天泡澡及保濕,使用異位性皮膚炎專用清潔劑洗澡,並即時塗抹保濕乳液。 *住 ◎居家擺設盡量簡單,避免厚重的布窗簾及毛地毯,這些是塵蟎容易隱藏的地方。 ◎若是使用百葉窗,記得要按時擦拭灰塵。 ◎定期打掃環境,做好廚房衛生,避免蟑螂滋生。 ◎寢具的被套或枕頭套每1至2週以55°C熱水清洗或烘乾,或使用防蟎寢具。 ◎台灣氣喘病童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蹣,而枕頭、床墊、被單又都是塵蹣最容易孳生之處,因而使用防螨床罩可把塵螨包裹在裡面,如此可有效防止病童與過敏原的接觸,當可減少過敏症狀的發生。 ◎冷暖氣機及空氣清淨機之濾網須勤於清洗或更換,避免滋生病菌及灰塵堆積。 ◎定期除濕,控制溼度於50至60%。 ◎整理庭院時要戴上口罩,不要曝露在花粉和霉菌這些過敏原之中。 *行 ◎避免在感冒季節或是空氣品質不好時外出,空氣污染嚴重時宜關上窗戶。 ◎避免溫差變化大,注意身體保暖。 ◎少出入封閉性的公共場所,並適時戴上口罩。 *育 ◎氣喘病人應避免在乾冷空氣下做劇烈運動,每次運動前記得做至少15分鐘暖身或伸展運動。 ◎患有運動引發型氣喘的小朋友,建議在運動前 15 至 30 分鐘使用吸入式乙二型交感神經興奮劑(短效劑,可保護 ◎2-3 小時,長效劑吸藥時間需略為提前,可保護 10-12 小時),可以有效預防其發作,也可使用吸入式咽達永樂(Intal)。 ◎運動引發氣喘病的治療與預防很容易,所以不必限制氣喘孩童的運動。適當的運動反而可以提昇氣喘病人對運動量的耐受性,選擇適合的運動,以間歇性休息的運動為主,如:游泳、排球、羽毛球、體操等都是不錯的運動。 ◎避免劇烈的情緒變化。 ◎絕對避免讓孩童接觸到二手煙。 *樂 ◎盡量避免絨毛或填充玩具,這些也是塵蟎容易藏匿的地方。 ◎對皮毛過敏者,宜避免接觸有皮毛的動物。 ◎如果一定要養寵物,避免讓它們進入室內。 另外,一些常見的呼吸道感染也會誘發過敏疾病,特別是氣喘的發作,因此除了常規的預防針注射外,也建議各位爸媽可讓小孩施打肺炎雙球菌疫苗,且在每年秋冬之際來施打流感疫苗。若是過敏症狀嚴重時,請根據醫生指示,使用藥物,來減低小朋友的不舒服感,並可避免因過敏引起的相關併發症,像是因異位性皮膚炎抓破皮膚造成細菌感染,或是因過敏性鼻炎控制不好造成的中耳炎及鼻竇炎。且一旦有過敏疾病發作,特別是氣喘的急性發作,需馬上求診並和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及追蹤。 結語 治療和預防過敏疾病或氣喘病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並且無論是病童或是家長,都應對過敏疾病有適當的認識,多參加醫院為氣喘病人或家屬舉辦的衛教演講,並透過積極的環境改善達到全方位居家照顧與防護,配合醫師的囑咐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必可使每一個可愛的小朋友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長大。 蔡宜展醫師 現任:嘉義長庚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歷任:長庚兒童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研究員、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專科醫師、歐洲過敏氣喘及臨床免疫學會會員 專長:過敏氣喘,鼻過敏,嬰幼兒過敏病防治,紅斑性狼瘡基礎研究,一般兒科疾病

過敏Q&A

2010年05月21日
公開
26

過敏Q&A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湯國廷 Q1:以前都沒聽說過「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有這種問題? 兒童過敏性疾病在最近數十年來,發生率節節上升,據統計,台灣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能患有過敏性疾病,雖然過敏性疾病大多都有遺傳背景,可是單單遺傳背景並不能解釋為什麼過敏性疾病會增加得這麼快。 一般而言,內外在環境因素的改變可能與此有關,愈都市化、西方化的生活型態及飲食習慣,腸道中厭氧菌菌數愈增加,罹患過敏性疾病的比率也愈增加。 Q2:什麼是「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即是人體免疫功能過度敏感所造成的慢性發炎,最後導致本身組織受到傷害的一種疾病。過敏性疾病常會牽連到不同的器官,如果發生在皮膚時,會引起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發生在呼吸道時會導致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發生在胃腸道時,可能會造成嘔吐、慢性腹瀉、血便、甚至造成腸道吸收不良而影響到生長。 Q3:過敏會經歷哪些階段? 「過敏性疾病」也會隨著年齡的改變而漸漸出現不同的症狀:過敏兒在嬰兒期容易對食物過敏,常表現皮膚或腸胃道症狀,例如異位性皮膚炎、濕疹或嘔吐、腹瀉,大約2歲之後,腸道症狀多會消失。3、4歲後,過敏兒開始對空氣過敏,反而是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問題隨之而來。 Q4:為什麼嬰幼兒容易發生食物過敏? 大多數的過敏原為大分子的水溶性蛋白質,正常的胃腸道有足夠的屏障可抵擋外來的蛋白質入侵。然而嬰幼兒的胃腸道發育尚未成熟,消化液分泌不足,免疫球蛋白分泌低,再加上腸壁穿透性較高,因此當接觸到這些蛋白質時,過敏原便可輕易地進入體內,引發過敏反應。 研究發現,嬰兒期異位性皮膚炎約有50%與食物過敏有關,如果嬰兒時期因食物過敏而產生皮膚症狀或腸胃道症狀,將來就有極高的可能性轉變成為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病患。 因此,要避免小朋友將來受一輩子的苦,謹慎地選擇嬰兒食品就顯得格外重要。 Q5:發生食物過敏可能會出現的症狀? 食物過敏引起的症狀可能在接觸到過敏食物後數分鐘或幾天後才發生,可以是很輕微,但有時也會嚴重到威脅生命。 臨床症狀包括腸胃症狀(70%)及非腸胃症狀(30%):「腸胃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血便、舌頭及咽喉水腫、咽喉癢。「非腸胃症狀」則包括眼結膜發炎、搔癢、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血管水腫、鼻炎、咳嗽、氣喘等。 以嬰兒期來說,由於飲食的種類不多,不是母奶就是配方奶。然而有部分的嬰兒對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產生過敏,而引起多方面的不舒服。例如過敏嬰兒常在餵奶後哭鬧不安,腹瀉的程度可以從輕度的腹瀉到嚴重而導致腸黏膜萎縮,造成生長遲緩。有些則會發現糞便帶有血絲黏液。以外觀上來說,過敏嬰兒常在臉頰兩側、皮膚皺褶處長有濕疹,而嬰兒可能因為搔癢而睡不好或拒吃。 Q6:怎麼樣知道是否對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的診斷,最可靠的方法為食物的「食用誘發試驗」,即將所有懷疑會過敏的食物先移除於日常飲食當中,當症狀消失一段期間後,再逐步重新給予,觀察是否再有過敏反應發生。可惜,這個方法因為耗時,同時有發生全身過敏性反應的危險,有時並不可行。 其他如「食物過敏性皮膚試驗」、「血清中食物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抗體檢查」也僅供參考:若呈陰性,只能說病人可能沒有免疫球蛋白E調節性過敏反應,而不能說病人對該食物沒有過敏;同樣的,若呈陽性,病人對該食物也不一定會產生臨床症狀。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將詳細而完整的過敏病史(症狀的種類、出現的時間和食入食物的間隔、食物的種類、過敏反應的再發性,和從飲食中將食物去除之後的反應)提供給醫師做初步的診斷。 Q7:哪些食物容易引起食物過敏? 雖然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可能是過敏原,但較常引起過敏的食物包括奶類製品、蛋(尤其是蛋白)、柑橘類水果、芒果、小麥製品、大豆製品、豌豆、番茄、芹菜、堅果類或花生、巧克力或可可、有殼海鮮和魚等。 根據2005年台灣地區食物過敏原因調查報告,3歲以前常見的食物過敏依序為蛋、牛奶、蝦、花生、螃蟹、芒果和蛤。 「牛奶蛋白嬰兒配方過敏」在嬰兒期最為常見,許多嬰兒出生後第一個接觸食物就是牛奶蛋白嬰兒配方。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嬰兒對其他動物的奶如羊奶,也有接近50%的機會會過敏,對於豆奶蛋白則約有20%∼30%的機會會過敏。根據研究,飲用鮮奶後的母親哺育母奶也可能引發嬰兒腸道過敏的症狀,這點必須小心。 Q8:食物過敏要如何治療? 一旦確定食物過敏的過敏原,最佳的治療方式就是避免食入過敏原。對於已發生症狀的病患,需停止食用此一食物,大多數的腸胃症狀在3天之內就會緩解,但有些則需要數週之久。若需停止食用的食物種類太多,就必須注意到會不會因此而造成營養不良而影響生長發育。 根據統計,除了花生、堅果、魚或有殼海鮮的過敏易持續終生外,85%對牛奶蛋白過敏的病童在3歲後不會再對牛奶產生過敏症狀。 Q9:為什麼部分的成人喝了牛奶之後還會腹瀉? 牛奶中含有乳糖,飲用後需靠身體內的乳糖酵素進一步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人體的乳糖酵素活性在1歲之後會大大地降低,到了5歲∼10歲時降到成人的標準,大約只剩下新生兒時期的10%,若一段時間不喝牛奶後再喝,此時會因為無法有效地消化吸收乳糖,而產生腹脹、腹部不適、和腹瀉的情形。這種與因對牛奶蛋白過敏產生的牛奶不適不同。 若發生乳糖不耐時,可由少量牛奶開始,如1/4杯,等其適應後,再逐漸加量,慢慢適應,或在飯後才喝牛奶。也可以改喝乳糖已部分水解但仍有豐富鈣質的優格、優酪乳等。 Q10:如何知道家中是否會有過敏寶寶? 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父母如果其中一方有過敏的體質,下一代患有過敏的機率為1/3,若父母雙方皆有過敏的體質,則機率會高達1/2∼2/3;但如果第一胎孩子患有過敏,第二胎孩子的過敏的機率會高達90%。 預防重於治療,所以高危險群的嬰兒可以藉由過敏的家族史中篩選出來,出生後避免接觸過敏原,以達到消除過敏的效果。 Q11:過敏寶寶應該要如何吃? 對於高危險群的寶寶,應該於出生後盡早哺育母乳,不要添加其他果汁或是配方奶,在6個月大後逐漸添加含鐵豐富的固體食物,而上述容易造成過敏的食物等到1歲半至2歲之間則才開始嘗試。建議哺育母乳至少12個月,之後由母嬰兩人決定要繼續哺餵多久。若因某些原因而無法哺育母乳,可以選擇「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可部分預防過敏症的發生。 根據流行病學及動物實驗的研究,抗氧化功能的營養素如維生素C、E、β─胡蘿蔔素、微量元素硒和富含ω-3系列的不飽和脂肪酸有益於氣喘及過敏病的防治,所以過敏兒應該多吃綠色蔬菜及水果、鮪魚、鱒魚、鮭魚等深海魚類;而高油或高熱量的食物會讓體內的發炎物質增加,所以過敏兒除了應避免吃冰冷食物及高過敏食物外,油炸食物也要避免過度攝食。當氣喘發作時,病童也應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近來,有愈來愈多的文獻提供「益生菌」(Probiotics)治療過敏病的證據。 所謂「益生菌」為有益於宿主的活菌,藉由重建腸內好菌數目、改變腸黏膜細胞的結構及影響體內免疫細胞功能,而重新調節並能增強腸內的整體免疫機制,進而對已過敏的人可以減緩其過敏發炎的反應;而對尚未過敏的人,則可以預防過敏病的發生。 益生菌目前已經被證實對於腸道過敏或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改善有幫助,但是對於氣喘和過敏性鼻炎則還未被證實,而攝取的劑量以及應該服用的時間目前也沒有定論,因此益生菌的研究在整個過敏性疾病所扮演的角色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些研究顯示,懷孕7個月後或產後哺乳期間,媽媽若採取低過敏飲食,孩子發生過敏的機率也會降低,所以預防過敏性疾病,最好從懷孕時就開始進行。媽媽生產後應盡量哺育母乳,並幫孩子打造一個低過敏原的居家環境。但別忘了在避免過早食用過敏食物的同時,不要因噎廢食,營養均衡的食物供給才是不變的法則。 新手父母出版�全方位小兒腸胃手冊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湯國廷醫師 著

新聞:研究:丈夫多做家事 離婚風險低

2010年05月19日
公開
16

健健美當作沒看到∼不在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519/19/25x0e.html 研究:丈夫多做家事 離婚風險低 更新日期:2010/05/19 08:50 賴秀如 (法新社倫敦18日電) 今天出刊的一份針對3500對英國夫妻所做研究顯示,丈夫會幫忙做家事的家庭離婚率比較低。 這份由倫敦政經學院(LSE)所做的研究,以「男人的無薪工作與離婚」為題。研究結果發現,丈夫分擔的家事越多,離婚率就越低。 研究結論指出,1960年代以來的理論主張,男人外出上班賺錢,女人在家操持家務,這樣的婚姻最穩定。 但是這項研究發現:「離婚率最低的夫妻組合是:太太當母親之後不上班,同時為人父的丈夫高度參與家務和照顧小孩。」 研究員席格-魯希頓(Wendy Sigle-Rushton)表示,經濟學家過去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神,試圖解釋女人外出工作跟離婚率之間的關係。 她說:「如此一來,他們卻忽略了男人的行為。這項研究…發現父親在家裡的無薪貢獻能夠穩定婚姻,不論母親的就業狀態為何。」 研究分析了已婚夫婦中,從1970年代開始生第1胎者,當時大部分的母親生產之後都在家照顧小孩。 她說:「研究結果認為,儘管母親上班會增加離婚風險,不過如果他們的先生分攤更多家務、幫忙帶小孩,離婚率就大幅降低。」(譯者:中央社賴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