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Rena&YoYo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蟲學與蟲藝:昆蟲文物特展

2009年10月02日
公開
24

國內博物館蒐藏昆蟲標本不在少數,但以昆蟲文物為主題的蒐藏卻很少見。同樣地,國內研究昆蟲的學者亦不在少數,但研究昆蟲又醉心昆蟲文物之蒐藏者卻僅有一人。因此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自然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即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楊平世教授策展主辦,蒐羅涵括動物學的「昆蟲標本」及人類學的「各種文物」,首創展出融合昆蟲的生物學與文化藝術特展,6月23日起至10月11日止於臺博館展出,結合「昆蟲的生物學與文化藝術」,透過昆蟲的基本生物學知識,介紹臺灣常見的昆蟲標本及活體展示,希望能讓觀眾更瞭解這類深具文化特質昆蟲的有趣行為和習性,更能貼近詩詞歌賦中的昆蟲,並瞭解古往今來各式昆蟲文物,進而激盪文化創意者能設計出更多屬於臺灣本土昆蟲的創意作品,以帶動臺灣的昆蟲生態產業。 該展分別以生物、藝術與文化三種不同的角度,探討昆蟲的生物學與昆蟲的藝術文化,因此展品相當多樣,除包括臺灣博物館與臺北市立動物園的昆蟲生物標本與活體昆蟲外,還展出「學昆蟲,教昆蟲,也收昆蟲文物」的學者楊平世教授多年收藏的各類昆蟲文物多達七百餘件,可說是國內近年來最完整也最有系統的昆蟲文物「大集合」,展示與昆蟲有關的文化如詩詞歌賦、蝴蝶文化、蟬文化、鳴蟲文化,以及與昆蟲有關的藝術文物如畫作、玉器、木雕、石雕、鎏金文物、蟈蟈罐、蟲籠等,讓大家欣賞經由雕蟲小技創造出來的各式昆蟲文物及其文化藝術內涵。不只呈現一位昆蟲學者的人文關懷,同時也闡述歷史文物背後的昆蟲知識。 除了近現代的昆蟲工藝品外,該展數量最龐大、種類最多樣的展品,就是中國古代各種以昆蟲為主題的文物。以文物功能區分,包括各種飾物、帶扣、蟲具、鼻煙壺、印石、陪葬品、書畫、扇子、首飾盒、古玩裝飾等;以材質而言,則包括玉石、金屬、陶瓷、木器、紙類、琥珀、蜜蠟、象牙、骨角器、化石等;以工藝技法而分,則有雕刻、繪畫、陶藝、金工、版印等;以昆蟲物種來說,常見的包括直翅目的蟋蟀、螽蟖、蝗蟲,鱗翅目的蝴蝶、蛾,同翅目蟬,膜翅目的蜂、蟻,鞘翅目的甲蟲,蜻蛉目的蜻蜓等。品類的琳瑯滿目,數量的龐大眾多,觀後也許會讓許多人感到驚訝原來昆蟲在古文物的世界裡竟扮演如此吃重的角色。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的楊平世博士,是國內昆蟲學界與生態保育學界重量級的學者,其於臺大先後開設「昆蟲與人生」與「實用昆蟲學」的課程,因教學需要才開始蒐集昆蟲相關的文物,從此就步入了昆蟲文物的收藏世界,展出的私人收藏中有許多是非常罕見、並且在國內首次公開露面的文物,例如由清末宮廷畫家繆嘉惠所繪的「草蟲冊」中彷彿「咧嘴而笑」的螽蟖(俗稱蟈蟈)。這些收藏品不只成為其課程的「獨門素材」,也堪稱國內最完整且最有系統的昆蟲文物收藏,從中觀眾得以看出人類的藝術靈感是如何透過昆蟲而展現,也得以體會昆蟲對人類文化的影響。 楊平世表示,昆蟲是地球上種類和數量最多的生物,不僅在生態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並且和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在文化上有不少昆蟲具有有趣的習性,如會鳴叫的蟋蟀、螽蟖、蟬,美麗的蝴蝶,會發光的螢火蟲,外型奇特的獨角仙和鍬形蟲等,牠們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吸引不少人目光,甚至成為文學、美術、音樂、雕刻及哲學上的重要素材。但「蟲學與蟲藝:昆蟲文物特展」並不單純地定位於「工藝文物展」,同時希望以昆蟲學的角度來「解讀」古文物上的昆蟲。因此觀眾除了得以欣賞文物之美外,同時也能理解文物背後的昆蟲知識。例如:為何古代中國人死後入殮要口含一隻「玉蟬」?古代埃及人又為何將「糞金龜」視為「神聖」的生物?又如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鳴蟲文化」,很多昆蟲早在《詩經》時代就屢屢被提及,如「蛐蛐」、「莎雞」、「吟蛩」、「促織」或「絡緯」等蟲名,常常出現在中國古詩或古籍中,究竟這些「古蟲名」是現代昆蟲學分類下的那種蟲?又為何古代中國人對這些蟲情有獨鍾?而屢屢將之入詩入畫?有興趣的觀眾不妨到展場內一探,或許就能對上述問題找到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