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蓁 女馬

日期

#Tag

分享:陳凱倫事件省思---菁英父母為何教出NG小孩

2010年08月06日
公開
65

陳凱倫事件省思---菁英父母為何教出NG小孩 文章中寫到「賺更多錢享受成就感,還是多陪孩子經營幸福感,就像魚與熊掌無法得兼的選擇題,「用錢養孩子」比「用時間養孩子」容易,但寶貝成長歲月一去不回頭,五歲之前子女依賴你的保護,十五歲之後開始尋求獨立,錯失五歲到十五歲至多十年和孩子深度對話的黃金期,等於自己先舉牌放棄扮演父母親的角色。」, 現代夫妻生育率越來越低,教養孩子的品質並未明顯提升,能給孩子較好的生活品質,卻缺乏陪伴孩子的時間,缺乏與孩子聆聽與溝通。現代的孩子比我們這一代的還要早熟,更是需要一個指引,指引他們往正確的道路,避免他們迷失自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菁英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撰文者:尤子彥 知名電視節目主持人陳凱倫,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檢調聲押禁見,就連證嚴法師都嘆「親人難渡」。菁英型父母為何教出偏差孩子? 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親子陪伴」、「自我承擔」是唯二解藥。 「若能折壽喚回寶貝兒,我心甘情願……。」 一月二十四日 ,身為慈濟人的大愛電視台主持人陳凱倫舉行記者會,聲淚俱下談十九歲獨子陳銳涉入黑幫遭羈押事件。鏡頭前,陳凱倫眼神盡是無助,和保持公益形象、長期在「大愛會客室」傳播善念的他,形成高度反差。 高知名度、社會資源豐沛的陳凱倫,是許多人眼中的OK爸媽,為何教養出涉賭圍事的NG寶貝? 記者會上,陳凱倫自述,他最擔心兒子此時剃了光頭關在裡面,「他很天真,跟我一樣天真,」「他七個月前交到一些行為比較偏差的朋友,可能是我們疏忽了,」陳凱倫希望外界再給「銳寶貝」自新機會。 心態不OK 重視形象甚於子女、自認無所不能 然而,看在擁有豐富家族治療臨床經驗的專家眼中,青少年行為偏差根源,並非來自壞朋友等外在環境,而是家庭本身。 家庭最常出現的問題是: 一、父母重視自身形象,甚於子女實質問題。 二、父母扮演全知角色,以為自己無所不能,無法誠實面對教養困境。 「到這個時候,陳凱倫想的還是自己。」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陳凱倫父子是典型的名流教養症候群,當遭遇教養困境,這群重視公眾形象的父母親,先想到的是外界看待他的眼光。 拿「交到壞朋友」當託辭,背後就存在這樣的心態,王浩威憂心,這句話透過媒體,間接傳到陳銳耳裡,陳銳心裡冒出的OS(對白)會不會是「又來這一套!你們老在演自己的戲」。陳凱倫接受媒體訪問時坦承,他曾對兒子說過,「如果再出狀況,可能讓老爸丟工作。」 《老師的話》千錯萬錯怎麼都是別人害的呢? 管教不OK 孩子偏差寧自力救濟,終變成包庇 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直言,這群父母得先捫心自問,自己人前、人後的形象是否一致?心理學「鏡像理論」認為,子女經常只是複製父母的人格特質。 把個人成就當作人生軸心,維護職場強人形象,也導致這群高社經地位的爸媽們,當子女出現偏差行為警訊時,寧自力救濟,也不輕易向外界求援。 根據報載,陳銳兩年前就因加入幫派,成為學校頭痛人物,陳凱倫夫妻屢次動用私人關係和學校交涉,甚至代為清償陳銳在外數十萬元賭債,但問題仍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甚至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台北市天母蘭雅國中校長尤玉莞觀察,菁英型父母對教養子女具強烈主見,未必百分之百認同學校教育,他們甚至有能力選擇學校。從陳銳的個案看到,出現偏差行為警訊,父母為維持自己強勢的全知角色,傾向合理化子女偏差行為,但卻不自覺落入過度保護甚至包庇的心態。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助理教授戴伸峰分析,家庭教育、學校規範、社會法律,是青少年犯罪預防的三道循序護欄,OK爸媽傾向在家庭內處理問題,不讓學校規範介入,一旦家庭教育無效,「一出問題就會很大條,」直接跨過第二道防線,一腳踩進法律的紅線區。 《老師的話》父母就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只是父母身影下的影印機 教養不OK 將大人世界的高度競爭,複製子女版 專業形象擺在第一,加上不輕易示弱的防衛心態,是OK父母最常替子女設下的兩道教養迷障;加上無止境的競爭和比較,肩頭上的不可承受之重,常讓NG子女跌倒後無力爬起。 先生在竹科園區上班的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家裡有一對就讀國小的女兒,一天,六年級的姊姊問媽媽,「班上只有我沒去補才藝,我們家是不是很窮?」李慧貞驚覺,竹科電子新貴幫子女強化「競爭力」的激烈程度,連女兒都備感壓力。 李慧貞說,竹科園區上班的爸媽,不但工作高度競爭,連小孩成績也被當個人競爭力的一部分。若上司和下屬的子女同校,主管就存在兒子成績不能輸部屬女兒的莫名比較心態,且篤信花錢補習就該有效果、有投入就該有產出的生產邏輯,孩子考九十分,父母眼中看到的是沒拿到的十分。 回到陳銳個案,陳凱倫在記者會上坦言,拿下金鐘獎那一夜,兒子曾對他說:「爸,做你的兒子,好大的壓力。」 「竹科新貴從職場上內化的思考邏輯是良率、SOP(標準作業程序),」李慧貞說,因此,當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父母不是要求他補更多習,就是想辦法送國外,以為找到解決問題的速效捷徑。 王浩威形容這群OK爸媽,提供的是「功能過度發達」家庭,加上缺乏自我反省,埋下依賴、反叛、邊緣化的NG小孩症狀種子卻不自知,外在環境只是或早或晚,啟動一連串偏差行為的扳機。 《老師的話》優秀的父母不一定保證優秀的子女,或許優秀父母給的物質條件可以更優越,但要求也無限放大,陪伴卻少的可憐,甚至只用錢在跟所有學習、成長在交換條件。想想看,你的孩子現在正在學什麼?和什麼樣的孩子做朋友?父母您知道嗎? 走出困境處方一 掌握十年陪伴黃金期,大量對話 然而,教養困境沒有速效處方,「親子陪伴」、「自我承擔」是唯二解藥。 對多數面臨職場高度競爭壓力的雙薪父母來說,一趟親子旅行或徹夜促膝長談的陪伴,往往是遙不可及的奢侈。更何況,子女繁重的課業壓力,總是比慢火加溫才能營造的親子關係來得迫切。OK父母們總會舉手發問,在極度壓縮的時間,如何達到「重質不重量」的親子溝通效果? 「很不幸,你期待的這個答案並不存在。」游乾桂、汪培珽,兩位親子書籍暢銷作家,不約而同給了相同的回答。 「得先有量,才能談質,」游乾桂強調,賺更多錢享受成就感,還是多陪孩子經營幸福感,就像魚與熊掌無法得兼的選擇題,如果OK爸媽的人生清單中,金錢事業仍重於一切,要維繫成功的親子關係,無異緣木求魚。 提出「父母保存期限最多十年」主張的汪培珽同樣認為,對OK爸媽來說,「用錢養孩子」比「用時間養孩子」容易,但寶貝成長歲月一去不回頭,五歲之前子女依賴你的保護,十五歲之後開始尋求獨立,錯失五歲到十五歲至多十年和孩子深度對話的黃金期,等於自己先舉牌放棄扮演父母親的角色。 「大量對話重要性在於,沒讓寶貝有機會開口,有些事你一輩子永遠不會知道,」汪培珽觀察,吝於花時間陪伴子女的爸媽,多半給零用錢給得大方,她忙於工作的先生就是如此,女兒要兩百他卻硬塞五百;全職媽媽的她,零用錢就給得錙銖必較,「我敢不給,因為我總陪伴著她們姊弟。」 《老師的話》用錢養孩子,孩子學會用錢解決問題,如果經濟能力許可,下一個嚴肅的問題∼∼他將用錢把父母的晚年打發掉!但如果自身難保∼∼父母和孩子的連繫還剩下什麼? 走出困境處方二 教兒女自我承擔,避免關愛變溺愛 游乾桂提醒,協助孩子們練習承擔,更是親子陪伴不能少的功課。 他舉例,早年農業社會,子女放學後得燒柴煮飯分擔家務,就是一種承擔;以他自己為例,每年會告訴孩子今年家中收支狀況,也能彼此共同分擔家庭壓力,「練習自我承擔,是避免對寶貝的關愛氾濫成溺愛,不能失守的馬其諾防線。」 游乾桂認為,OK爸媽習慣一肩扛起全家壓力,「我那麼辛苦,你就得聽我的」,心態如此自然想下指導棋;但只有讓子女分擔父母壓力、面對挫折,讓出子女自我茁壯的空間,才是OK的教養心態。 NG小孩從來不缺的,是追求完美的OK爸媽,但成長最需要的陪伴與承擔,卻極匱乏。期待NG小孩變回OK小孩,每位父母身上,其實早已備妥解方。 《老師的話》無奈的古亭,一次次接受父母的告狀,是老師更無理,還是家長溺愛太嚴重,每次溝通的背後,老師只能無奈搖搖頭,師長只陪一時,父母可是一輩子買單呀!

分享:你給過他機會嗎?不要剝奪孩子做家事學習的機會

2010年07月19日
公開
52

以下是蓁媽打包回來的 原文出自這裡 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 也不會工作...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要期中考了 , 孩子一樣得拖地 清理.. 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 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但是路燈較亮。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 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 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 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j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 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巖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造成社會變遷加速。 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就是指導孩子 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 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分享:養個「好情緒」孩子的三種方式

2010年07月19日
公開
62

以下是蓁媽打包回來的 原文出自這裡 增進自我覺察、調適情緒的技巧, 不但有益於孩子交友和行為合宜, 更能培養同理心和挫折耐受力, 不會變成假面超人。 回想小兒子出生後,五歲老大的反應: 「我才知道小孩子也會嫉妒,」從事金融業的潘曉梅笑說。 有天她聽到嬰兒哇哇大哭,衝到房間一看, 小baby腿上被捏了一大塊瘀青,老大一臉無辜杵在旁邊。 潘曉梅氣得差點動手打人,老大也嚇得哭了, 聽著兩個兒子的哭聲,潘曉梅才驚覺自己疏忽孩子的感受。 老大只是氣弟弟可以有禮物,大家搶著抱,並不是真的想傷害弟弟。 學齡階段孩子的自我覺察能力逐漸增加, 也能透過別人的反應,判斷自己行為是否合宜。 由於生活圈擴大,許多陌生情境產生的困窘、 嫉妒、羨慕、寂寞、罪惡感等情緒,常會使孩子不知所措。 入學之後,孩子在團體裡會被期待更高的自我控制和合作能力, 學習分享、解決衝突;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期待。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認為, 這正是培養孩子分辨和調節情緒技巧的最佳時機。 高特曼的追蹤研究發現, 如果父母能適當疏導孩子情緒,將有助於孩子行為合宜, 懂得自我鎮靜,集中注意力,更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課業表現。 別怕鬧情緒 在我們的文化裡, 情緒似乎常被貼上負面標籤,打入冷宮。 台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呂俐安指出, 父母較在意的仍是智力(IQ)表現, 不太重視調節情緒的能力, 多等到孩子出現自我中心、難搞、 挫折耐受力不足等困擾時,才來求助。 有的孩子功課不好, 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人際關係弱, 父母卻以為是孩子上課不專心。 令人擔憂的是,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小時候情緒被忽略也照樣長大, 殊不知大環境已經改變,孩子必須面對更多的刺激和挑戰, 圍堵、放任情緒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培養情緒智力(EQ), 不是要「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 而是要幫助他覺察、區辨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 學習運用這些訊息做出適當反應。 因此孩子鬧情緒時, 父母要做的不是跟著發脾氣或只是制止孩子, 而須處理鬧情緒的原因, 避免同樣的模式一再上演。 例如手足嫉妒,孩子偷打弟弟、弄壞東西, 如果父母光生氣處罰,孩子反而更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受重視。 較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帶開孩子,讓他平靜下來。 讓他了解自己為什麼吃醋: 「你是不是因為媽媽抱弟弟沒抱你,所以不高興? 以後如果你有這種感覺可以跟媽媽講,媽媽會很謝謝你提醒我。」 當孩子知道情緒可以更適當、有效地表達, 就不會故意犯規想引起注意。 但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是任孩子予取予求 心理師呂俐安指出,有些父母太保護孩子,而矯枉過正, 如孩子跌倒了哭一下就急著安撫: 「好痛好痛哦,都是地板不對害你滑倒。」 孩子誤認自己的生活不該有不愉快, 導致挫折耐受力低落,事情不順心就鬧情緒, 難以適應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 即使孩子的情緒如山洪爆發, 父母也不能兵敗如山倒,忘記先前的約束。 明確告訴孩子, 他必須遵守已訂下的行為規範, 學習尊重自己和別人, 你不會因為他鬧情緒答應他的要求。 以情養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感性的情緒和理性的認知能力同樣重要, 如果孩子常被情緒卡住,勢必影響其人格發展。 若能使情緒透過合理有效的方式紓解, 避免能量耗損在衝突、壓抑情感上, 孩子將更容易專注發展其他潛能。 以下方式可協助家長更有效輔導孩子的情緒, 成為他一生受用的資源。 ◆坦誠表現你的感受 在孩子前表現你的情緒,並和他討論是很重要的,例如: 「媽媽明天開會要上台報告, 我覺得很緊張,我想要去外面走走。」 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不要害怕在孩子前面表現出來, 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孩子都能透過這些體驗累積更多同理心, 有助於他面對更多元的人際關係。 人非聖賢,孩子如果做出讓你氣炸的事, 要你心如止水不可能也不健康。 但如果你真的怒,無法思考,最好暫時離開現場, 告訴孩子等你比較平靜時再回來處理。 ◆注意孩子的細微情緒 不要等到孩子大吵大鬧才處理, 留意低強度的情緒並給予回應,例如沮喪或憂慮。 幫助孩子分辨和經歷這些情緒,讓他知道你深切關心他的生活。 ◆理解和接納 讓孩子知道你確實收到了他的情緒訊息。 也許你想藉著忽略、否定安撫他, 孩子卻會懷疑自己的反應是錯的,甚至不願意再告訴你。 ◆解釋負面情緒並非異常 讓孩子知道他不會因生氣、嫉妒、貪心的感受被譴責, 但你要處理他不適當的行為。 可以說:「我知道,小華不跟你玩讓你覺得寂寞,傷心。」 接著再解釋:「但是你說他的壞話並不能解決難過, 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建立情緒字彙 準備不同種類的情緒字彙包括挫折、罪惡感、忽略等, 幫助孩子把一些無以名狀、害怕的感覺, 轉換成明確的概念,讓他知道這只是生活中的一部份。 孩子若學會以語言清晰表達感受,將有助於溝通和自我對話。 ◆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協助孩子釐清情緒的來源,鼓勵他找出可行的處理方式。 如除了「感覺很差」之外, 他還知道自己是因為姊姊不陪他玩所以寂寞, 可以跟他討論解決之道: 打電話請朋友來家裡玩?還是拜訪附近鄰居? 有了經驗,下次他覺得寂寞時, 也許就可以自己處理而不需要你的幫忙。 ◆情緒遊戲 透過親子活動辨認、紓解情緒,可能比說道理更受歡迎。 ◆親子共讀 不管孩子多大,共讀書籍都是認識情緒的好方法, 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討論情緒的語彙, 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及憂傷, 更能夠讓父母談論一些他們難以啟齒的主題,如死亡、戰爭等。 目前台灣已出版不少適合共讀的繪本, 父母可依據孩子的需求和年齡選擇。 ◆假裝遊戲 小朋友常喜歡以幻想解決困擾,宣洩日常的壓力。 假裝遊戲有助於孩子探究被壓抑的情感, 並讓父母有機會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憂慮,適時加以疏導。 可以在孩子玩扮家家時觀察,或扮演另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角色。 沒有哪一種劇本是正確的,容許孩子表現真正的情感。 ◆找情緒 親子一起外出購物或到公共場合時, 請你的孩子找出不同的情緒表情。 誰看起來很愉快?誰一臉無聊?有很害羞或很緊張的人嗎?

分享:郝廣才-繪本是最好的玩具

2010年07月14日
公開
66

以下是蓁媽打包回來的 原文出自這裡 郝廣才:繪本是最好的玩具 他是帶領台灣童書進入繪本時代的關鍵人物,他創立的格林文化出版過1500多本兒童書;他寫的書堆起來有90釐米高,其中《一片披薩一塊錢》更是獲得了再版27次並賣出9國版權的佳績。一直久仰於這位繪本界的大人物——郝廣才的大名,今天終於有機會獲得獨家專訪的機會,讓我們來聽聽他對繪本及親子閱讀這件事有什麼獨到的見解。 一個溫暖的冬日午後,我和郝廣才先生對坐在故事屋裡的沙發上,欣賞著茶葉在透明的玻璃杯中跳舞,我的思緒也被他富有磁性的聲音帶入到了他最熟悉的、繪本的世界裡…… 什麼是好書? 關於好書,向來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在郝先生看來,有一個最簡單的鑒定方法,那就是——能讓孩子產生越多問題的書越好。 一本書中,作者的表述不一定完整,但書裡的信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激發他更多更深層次的探究慾望,這樣的書就是好書。接下來的任務就交給父母或老師吧,帶領孩子充實更多書中未提及的內容也是親子共讀的一部分。 親子共讀,有什麼用? 不論是早教還是閱讀,當今太多的父母都喜歡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面對著無數抱有極強講求實效性、目的性的父母們,郝先生只說了一句:“讀書有什麼用?書讀得夠多的話自然會有用。”看似張三丰式的“無招勝有招”,在我看來,背後蘊藏的力道剛剛好。 如果非要總結出個一二三來的話,郝先生特意提到以下最容易被父母忽略,也是最重要的兩點: 1、書,能幫父母洞察孩子的內心 在給孩子讀書的過程中,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喜歡反覆讀一本書,講得我都快吐了”。在郝先生眼中,孩子這種舉動可能恰恰透露出一種潛在的信號,也許他的內心深處正潛伏著某種不安的情緒,因為表達能力不夠或還沒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只能借由要求父母一遍遍的重複,通過書這個出口,來慢慢紓解自己的情緒。 書——這種親子間重要的交流媒介賦予了父母擁有洞察一切的本事,只有盡可能先了解孩子的內心,才能有接下來的引導和互動。 2、書,能幫孩子積累一生的回憶 親子閱讀,遍布點點滴滴的細枝末節,細節積累越多,父母和孩子間的感情基礎和回憶內容就會越紮實。這裡郝先生打了一個比方,一張報紙疊42次,厚度可以達40萬公里,相當於從我們這裡到月球那麼遠!如果父母可以給孩子認真讀上42本書,那麼他們就可以有到月球那麼遠的深厚感情。 父母不會知道,你曾經經歷過的,讀書過程中的大小片段,哪些會被孩子牢記終生。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在耄耋之年,坐著搖椅曬太陽的時候,還能想起小時候爸爸媽媽把他擁在懷裡讀書時的溫暖感覺,這將是多麼令人羡慕並嚮往的事。 孩子會喜歡繪本嗎? “每個父母都知道書的好,但如何能讓他從小就跟書做朋友?”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郝先生時,他肯定地說,孩子天性都是愛美的,生下來就會對美麗的事物感興趣,而每個孩子天生也喜歡戲劇性的故事情節,因此孩子天生就會喜歡聽用美麗的方式講述的故事,因此更容易進入到繪本的世界。 ●為孩子埋下一顆美麗的種子 據說有位古人在三年裡,手中一直摸著一塊上好的玉石,久而久之,一塊玉在手,只需輕輕把玩片刻,他立馬就能分辨出真假。如果從小孩子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美的東西,他自然就會具有一雙犀利的,會發現的眼睛。 通過閱讀大師們積累數年心血完成的繪本,孩子就能慢慢進入到更為廣闊豐富的文化世界中去。藝術本身並不是多麼高深莫測的學問,從小開始,多接觸,多感受,即使是小孩子,也能很容易融入到藝術的氛圍中,得到精神的愉悅與滿足。 ●為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繪本還能把孩子慢慢引領到閱讀的世界中。如今外界有太多華麗的誘惑在向孩子們招手,如果不及早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根據郝先生的觀察,一旦孩子過了8歲,再讓他抵擋周圍五光十色的誘惑而轉戰到書籍的海洋,基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如果孩子自幼見多識廣,已經形成了正確的是非標準,日後進入社會,從小從書中樹立的紮實的根基也不會那麼輕易地被不良的外界信息壓垮。 如何讓繪本閱讀更有樂趣? 早一點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早一點讓孩子受益,看似普通的道理中也暗藏很多技術,父母可以怎麼做?以下是來自郝先生的建議: ●以書櫃代替酒櫃。 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審視一下家庭環境吧。除了一張兒童床,家裡有沒有專門給他留出一片書架?每天下班回家吃完飯,你是在看電視,上網聊天還是捧著一本書在讀?如果能有父母耳濡目染的熏陶,孩子自然會順理成章地接受圖書。 ●給孩子讀書找個伴兒。 對孩子來說,讀書有個伴兒很重要,父母和孩子再親密,有些時候也無法代替朋友的作用。古代上至皇帝諸侯,下至普通的達官貴人,都會給孩子配備書童,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小夥伴們在一起,除了能夠互相鞭策,也能在讀書的過程中分享到更多樂趣。 ●體驗數位時代的新讀書形式。 MTV是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借由圖像來豐富音樂,MTV的作用在於它能吸引更多人來欣賞音樂,而它本身是無法代替音樂的。將圖書做成各種形式的電子書,也是同樣的道理,有趣的Flash繪本動畫,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但最終目的仍是將孩子回歸到書籍,使他對書產生更為濃厚的興趣。 ●把書搬上舞台。 除了觀看現成的故事劇場的表演外,郝先生更鼓勵小朋友們自己成為故事的主角。通過設身處地地觀察和表演,學習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通過自己親手做道具,了解手工的意義何在;通過團隊的互動活動,體會合作和集體的概念,同時也增加自身的適應能力,而這,在家、在幼兒園都可以實現。 看繪本,也要講技術? 假設你正躺在手術台上忐忑不安,這時來了一位非常年輕的醫生,他滿腔熱情地對你說:“我是你的主刀大夫,雖然頭一次接觸你這樣的病例,也沒有什麼經驗,但請你相信,我會盡我所能為你醫治!”聽到這話你會是什麼感覺? 毫無疑問,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無限的愛,但光有愛是不夠的,還要有堅實的技術在背後支撐。 拿繪本來說,這種讀物在歐美已經有100餘年的歷史,在日本也已經風行60多年了,這些國家從小看繪本長大的,當今的父母們,無需參考媒體或其他途徑的推薦,自然就知道應該給孩子買什麼書,這些書好在哪裡。 因此,如果內地的父母也想要快馬加鞭地追趕上繪本的“潮流”,必須要花上足夠多的物質和時間成本,等到量的積累,終有一日能促成父母練就一雙只需一眼就能發現這本繪本好在哪的火眼金睛時,相信最受益的,就是他的孩子。 小編後記: 採訪郝先生時,對他舉的一個例子印象格外深刻:郝先生曾經陪一位法國大廚到台灣品嘗當地餐館的美食,吃過很多家後,大廚說,“你帶我吃的這些都很好吃,唯一的問題就是菜的味道太相近了。” 郝先生大為錯愕,連忙說:“這些餐館的風格遠遠不同,味道怎麼會一樣呢?”大廚笑笑說,“都是醬油的味道。”這件事給了郝先生很大的啟發,我們早已習慣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會不自覺地忽略掉他人的感受。 殊不知在他人眼中,尤其在孩子的眼中,你不以為然的習慣會對他造成怎樣的影響。 如果你小時候沒看過繪本,可能會發出“一本書沒幾個字,怎麼賣的這麼貴”之類的疑問,但千萬不要就這樣武斷地“瞧不起”繪本,不然你的孩子肯定會錯失這個可能能成為他一生中最喜歡,最珍貴的朋友。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句詩讓你想到了什麼?再大牌的詩人筆下的再美的文字,不也是用來勾勒一幅幅鮮活的圖畫嗎? 南方為橘,北方為枳,雖然目前中國的繪本環境比起歐美、日本和台灣還有一定差距,但作為父母,我們自己那艘船的方向其實很容易改變,趕快去買去讀,繪本到底如何好,除了本期文章所提到的——量積累多了自然能悟出道道來,再送給願意仔細閱讀我這篇手記的讀者們一個我的獨門秘籍:拿到一本新書,以孩子的視角來看,不看文字,只讀圖,猜猜它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圖畫裡是否能透露出什麼信息,有哪些作者精心設計在畫中的有趣細節,相信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有體會:這些叫繪本的東東,實在是高!

分享:教三歲小孩做家事

2010年07月12日
公開
47

以下是蓁媽打包回來的 原文出自這裡 教三歲小孩做家事 採訪�王紹媛 諮詢�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林月琴 「教育即是生活」,父母可以藉由日常生活機會,讓孩子參與一些家事,如挑菜、擦桌子、摺衣服……,從做家事的過程中,訓練孩子的觀察力、理解力及自信心,建立他的成就感、參與感和榮譽感,除此之外,更可培養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星期天的中午,有很多客人到華華家中做客,媽媽在廚房忙著做菜,爸爸在客廳招呼朋友,兩歲的華華在一旁向媽媽嚷著:「好無聊哦!妳陪我玩好不好?」 「媽媽現在要忙著做飯,怎麼有時間陪妳玩呢?」華華低著頭沒有說話。 媽媽看到華華失望的表情,就對他說:「那你幫媽媽挑菜好了,這樣就不會無聊啦!」 華華高興的點點頭,拿著小凳子,坐在廚房裡幫媽媽挑菜。 「華華好乖呦!會幫媽媽挑菜,華華也可以看客廳一共有幾個人,然後幫媽媽擺好筷子嗎?」 華華興奮的到客廳開始唸:「1、2、3、4……」 此時,所有的人都拍手稱讚華華:「好棒,數得真好,還會幫媽媽做家事。」…… 培養對家庭責任心 從前孩子幫忙做家事,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隨著時代改變,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全心用功讀書,不必分擔家事;有的則希望藉此機會教育,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到底應不應該讓孩子做家事呢?」「應該做多少?」「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幫忙?」 財團法人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老師表示,父母常會發現,孩子幫忙做家事,只做了十分鐘,而大人必須花二倍的時間和精神去善後;前一分鐘還興高采烈拍胸脯保證,會幫忙打掃家庭環境,結果卻只有五分鐘的熱度。孩子的幫忙,令父母感到礙手礙腳、越幫越忙,難怪父母再忙、再累之餘,還是謝絕孩子的好意,自己來忙,才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其實,做家事應當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活動之一。孩子協助做家事,可發展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技能,包括可以訓練他的觀察力、理解力、應變力及體能。孩子每學會一項新的任務,他的能力和自信心便會向前邁進一步。而藉由做家事,孩子也會有參與感、成就感和榮譽感,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對家庭有分責任心和歸屬感,協助他獨立自主。父母要求孩子一同分擔家事,也可減輕自己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教孩子做家事要有耐心且不厭其煩,永遠承認其努力的成果。雖然孩子的熱心參與,可能往往是越幫越忙,如:洗菜、洗水果,濺得到處都是水,父母必須容忍這些混亂,並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此外,不要叫孩子做一些他能力不及的家事,如:叫一個三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會使他茫茫然,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一面指導、一面監督,上了軌道後,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引導技巧及原則 一個三歲的孩子所能做的家事,想必就只有抹抹桌椅、收拾玩具而已,但對於較大的兒童來說,便可參與打掃家庭環境、洗碗筷或是擦地板了。然而,並非每個孩子一教就能馬上學會,還須有賴父母嫻熟的引導「技巧」和「原則」。 如何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享受做家事帶來的樂趣及成就感呢?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參考: (一) 把握時機 每個小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小時候,看見父母掃地、擦桌子、拖地板,也會依樣畫葫蘆。把握時機訓練孩子做簡單的家事,耐心的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並陪著他一起做完。 (二) 視年齡交托加事 哪些家事可以交由孩子幫忙,得視年齡而定。當孩子牙牙學語、懂得大人意思時,可以叫他收拾玩具,此為奠定日後做家事的基礎。三、四歲左右,可以開始訓練做簡單家事,如開飯前,幫忙排椅子、分筷子,爾後可以教他幫忙擦桌子。和孩子一起摺剛收進來的乾淨衣服,他一定會很高興,因為這些事對孩子而言,都是有趣的遊戲。 (三) 陪孩子一起做 如果孩子對書籍有興趣,此時,可以拜託他幫忙收拾書房,或指導他將書分類放好,這工作比要求他去掃地來得有效多了。此外,可陪孩子一面工作、一面聊天,甚至交換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情趣。 (四) 視能力定目標 父母經常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有時反而造成親子間的衝突,其原因多半來自於不當的要求或過高的期望。因此,視孩子的能力而可適切的目標,才能收到效果,更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五)肯定他的努力 孩子參與家事可以讓他感到自己是家裡的一份子,以身為一份子為責任與義務,增加對家庭的歸屬感,父母要讓孩子有參與家事的機會,並多給予鼓勵讚美,使孩子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且肯定自己的能力,並從做家事中培養責任感及積極的人格。 (六)利用家事機會教育 站在媽媽旁邊看媽媽做家事,孩子特別愛問:「為什麼我要吃這種菜?」「那種菜是怎麼長出來的?」也可以讓孩子注意看蝦子煮熟前和煮熟後的變化、什麼菜可以讓寶寶長得健又壯、什麼菜會讓他眼睛清澈明亮,利用一起做家事時間,來個機會教育,讓做家事也能成為經驗分享的好場所。 (七)增進親子感情 孩子與父母一起做家事,不僅可以培養參與感及成就感,從合力完成的家事過程中,將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增進親子感情,孩子也會從中體會、暸解父母的辛勞。此外,利用這段時間,聽孩子訴說一些快樂或不如意的事情,也增進你對他小小心靈的了解。 享受分工的樂趣 此外,交代孩子家事時,對較小的孩子,父母應小心不要讓他碰觸刀鋒銳利的水果刀或菜刀;當瓦斯爐上正燉著一鍋熱騰騰的湯,或正在用大火炒菜時,不要讓孩子靠近爐邊;當菜刀等鋒利工具不用時,應該養成隨手收到櫃子的好習慣;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 讓孩子幫忙做家事,正是提供他參與親子分工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你身邊當幫手,不僅可以讓他學到獨立自主,同時也能讓親子間一起享受工作的樂趣。別忘了,孩子可以從工作中得到成就的滿足,及對自我的信心。所以,不要從小就把孩子趕出家事外,如此一來,你和孩子都將失掉許多值得學習及享受樂趣的機會!

分享:11種教小孩的創意處罰

2010年07月12日
公開
58

以下是蓁媽打包回來的 原文出自這裡 11種教小孩的創意處罰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84 期 作者:黃瑞瑩、李郁怡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 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 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 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 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分享:給女孩的小貝殼故事

2010年06月22日
公開
42

以下的文章是蓁媽打包回來的,家裡有小女生的還蠻用得到的唷 ^^ 在我們女生的身體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做小貝殼,小貝殼是幫助保護我們尿尿的地方,不會被蟲蟲咬到、不會在溜滑梯的時候受傷的好幫手(此時請正確的告訴娃娃小貝殼的位置)。 如果有一天小貝殼受傷了,那麼小貝殼會流血,我們尿尿的時候也會好痛,好痛,有多痛?比跌倒的時候痛、比被小朋友不小心打到的時候痛、也比蛀牙的時候痛,真的是好痛喔! 如果有一天小貝殼生病了,那麼小貝殼會紅紅癢癢的,有時候還會長出紅色的小斑點,小貝殼會很傷心的一直流眼淚,小貝殼的眼淚會讓小褲褲濕濕的,這時細菌蟲蟲最喜歡了,因為小貝殼一直流眼淚就不能保護我們了,所以細菌蟲蟲就會跑來搗蛋,讓小貝殼更不舒服,我們不管是尿尿還是不尿尿的時候,都還是會覺得又痛又癢的很不舒服......。 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我們的小貝殼,平常不可以常常用手去摸小貝殼,因為指甲裡面好多細菌蟲蟲會欺負小貝殼,這樣小貝殼就會生病了。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拿衛生紙把小貝殼從前面輕輕的擦拭到後面,讓小貝殼上面不會有臭臭的尿尿,每天洗澡的時候請媽媽幫忙洗乾淨小貝殼,也要記得穿上小內褲保護小貝殼。 最重要的是小貝殼是我們的心肝寶貝,只有自己和媽媽才知道小貝殼有多麼重要,所以不要隨便讓人摸小貝殼,萬一不小心讓小貝殼受傷了,我們會痛得哭了也沒用的。 小貝殼對我們那麼重要,所以妳要好好的照顧小貝殼,和小貝殼做好朋友,小貝殼不生病、不受傷,我們也每天都能很舒服、很開心的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喔! 故事說明: 這是黑皮媽最常對女兒小蓁做的簡易性教育入門,相信對很多媽媽來說,幼兒性教育真不是件輕鬆的工作,尤其是幼兒在兩歲起開始對性感到好奇,有探索的需求,甚至觸摸自己的身體想多些瞭解,這時請媽媽們稍安勿 躁,這表示您的寶貝非常聰明、敏感,我們只需要適當的開導就能夠幫助幼兒解決心中的疑惑,進而懂得保護自己。 這個故事,從小蓁兩歲起,黑皮媽就開始說這個故事,通常都是在洗澡的時候說這個故事,效果非常不錯,只可惜黑皮媽不繪畫插圖,現在只能靠媽媽們唱作俱佳幫幫忙啦!希望這篇文章能帶給媽媽們在幼兒性教育的啟蒙上多一些靈感,也歡迎媽媽們有任何教養上的想法與經驗,在這裡共同交流分享。 文�黑皮媽 黑皮媽 http://www.babyhome.com.tw/bb/179855 最後,這篇故事是黑皮媽的幼兒故事創作!!謝謝大家啦!歡迎分享給家裡有可愛的女兒喔~^^

好文分享 : 一天就能改正孩子的不良飲食習慣

2009年03月16日
公開
41

從孩子斷奶、進入吃白米飯的階段開始,媽媽們又有了新的煩惱。一到用餐時間,媽媽便開始頭疼:一方面憂心孩子吃得太少,怎會長得好;一方面又擔心餐桌上的菜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怎麼樣也不願張口,像條蟲一樣扭來扭去的。 如果媽媽認為孩子還沒吃飽,通常會拿著湯匙追著孩子跑,不然就是利誘加上「哀求」,要孩子把飯吃掉。事實上,從媽媽緊抓著湯匙不放,一副「無論如何」也要餵孩子的那一刻起,孩子便學到只要用一句「我不吃」,就能夠有效操控媽媽。 孩子不肯吃飯,就要把他當皇上伺候嗎?千萬別讓孩子誤以為一支湯匙就能夠操縱媽媽做任何事情。還有,絕對不要與孩子訂下像這樣的交易:「如果你肯吃飯,媽媽就幫你做這件事。」妳必須讓孩子知道吃飯是為他自己吃,而不是為媽媽吃。有一點很重要,要孩子養成飲食禮儀,就要先從培養他良好的飲食習慣開始。 媽媽絕對不要拿著湯匙追著孩子跑! 孩子不吃東西或有偏食的情形時,媽媽應該回頭仔細檢討一下: ●孩子是不是吃了過多的零食? ●兩餐之間的間隔時間有沒有問題? ●孩子的飲食習慣不佳,是不是與媽媽本身的飲食習慣有關? ●孩子的食量是否如自己所預期? ●孩子突然改變原來的飲食習慣,是不是因為某種壓力造成,或是與周圍環境遽變有關。 一一檢驗過上述五點後,孩子的情形與這五種狀況都不符合,而孩子偏食和不吃東西的情形還是很嚴重,那麼,就有必要指導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 我家老大原本是個嚴重偏食者,只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每到吃飯時間,我都得逼著他吃才行。直到他上小學,我便徹底把他的偏食習慣糾正過來了。 祕訣很簡單!我會先告知孩子:「等一下我就會把餐桌收拾乾淨,如果你現在不吃,就吃不到了。」 說完後我會閉上嘴,不再對他嘮叨。如果孩子還是堅持不吃,我也欣然接受;但,我會再跟孩子強調一次:「家人用完餐之前,你的碗筷我都會擺在餐桌上,你隨時都可以過來吃。」到這個時候,如果孩子還是不肯上桌吃飯,就別再理會他,等全家人用完餐,儘管將餐桌收拾乾淨吧! 這個方法成功的根本在於──在兩餐之間,不要給孩子吃零食,無論是餅乾、麵包或糖果,甚至連杯牛奶都不行,除了白開水之外。 這個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定時吃三餐的習慣。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做,而且態度堅定,絕不心軟,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很快就改正壞習慣。 為了讓這個作戰計畫順利進行,必須選一個適合的日子來進行,像是孩子的身體狀況良好、沒有不舒服的時候,或是週末假日,大人和孩子都較悠閒時,效果最好。 這個方法,不需要媽媽費盡心思勸孩子多吃點,更不用教訓他不准偏食,卻能在短時間內,有很好的效果。不過,在施行的過程中,很多媽媽不忍看到孩子挨餓,總是忍不住拿出零食或冰淇淋給孩子吃,或是受不了孩子的撒嬌攻勢,中途放棄。這樣是絕不會成功的。想要改正孩子的這個壞習慣,媽媽必須狠下心來! 飲食禮儀是評量孩子行為的量尺 不吃東西和偏食的孩子令人感到心煩,但是吃飯不好好吃,到處亂跑的孩子,也讓媽媽感到頭大。想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禮儀,應該從父母本身開始做起,當孩子的好榜樣,千萬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看報紙。父母以身作則,比任何方法都來得有效。 下面我要提供的這個方法和之前導正孩子偏食的方法類似。同樣地,妳要先提醒孩子:「餐桌上的飯菜,等一下就會收掉。」並告訴他:「等我把你的飯菜收拾乾淨之後,就算你再怎麼大哭大鬧、撒嬌都沒用。」如果能事先把這樣的訊息明確地傳達給孩子,就能夠防止孩子耍賴。只要妳事先提醒孩子,態度前後一致,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妳是認真的,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改正不良的飲食習慣。這個方法不只可以用在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禮儀上,也很適合用來管教孩子,成果還不錯呢! 讓孩子養成在固定的時間用餐,這一點也很重要。切記不要把用餐時間訂在孩子會分心的時候。舉例來說,把晚餐時間排在孩子喜歡的卡通結束後,孩子比較容易乖乖地坐在餐桌上用餐。總之,在為孩子訂立規則時,必須先考慮到孩子的物理/生理環境是否能配合,這樣妳所訂下的規定才容易實行。 轉載自:解決媽媽擔心的孩子問題

分享--分離焦慮

2008年09月17日
公開
53

一、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在與親近或熟悉的人分離時所產生的焦慮或不安,分離焦慮雖於嬰幼兒時期較為常見,但許多成人在面臨與家人分離或換新環境時仍會產生分離焦慮。如果在幼童時期分離焦慮處理不當或過於忽視孩子的感受,在成長過程中易產生社會適應或情緒發展的障礙。 二、分離焦慮形成的原因 1、孩子在天生氣質中屬於較為害羞或對新環境需要較長時間適應的類型。 2、在家庭中有不愉快的相處經驗,如:父母時常在孩子面前爭執。 3、父母或身邊照顧者時常出現恐嚇性言語,如:不乖媽媽就不要你、愛哭就把你送給別人、不乖就送你去警察局等。 4、父母本身的工作壓力或焦慮在無形中影響孩子。 5、當孩子出現不安時,家長處理不當造成孩子心理更加不安。 6、第一次上學經驗不愉快,影響孩子對老師及學校負面的印象。 三、開學前~讓孩子適應學校生活的準備工作 1、開學前帶孩子參與校內活動認識學校環境與老師。 2、培養早睡早起的習慣,讓孩子有充分體力迎接每一個上學日。 3、和孩子一起準備上學物品,增加孩子的參與感。 4、每天利用一小段時間和孩子聊天,讓孩子知道在學校的生活,如:會在學校吃點心和午餐、會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老師在學校會代替爸爸媽媽照顧他等。 四、開學時~正確的孩子說『再見』 1、可讓孩子在開學初帶著他喜歡的玩具或有安全感的物品上學。 2、向孩子說明在學校的時候會由誰來照顧他、幫忙他。 3、在離去時不要回望或再次道別,因為家長重複道別的舉動會使孩子更為不安。 4、和孩子道別時,不要特意詢問孩子喜歡不喜歡上學?或者願不願意留在學校?這些問題會讓孩子感受家長的擔心,反而加深孩子的不安情緒。 5、父母如果因為不想孩子因道別而大哭或拉拉扯扯,而趁孩子不注意時悄悄離開,反而讓孩子對父母缺乏信任,日後如要再說服孩子來上學就更加不易了。 6、適度讓孩子知道上學是長大的象徵也是每一位小朋友的責任,就像家長必須工作一樣,都是一件愉快而應該去做的事。 7、當孩子出現不願上學的情緒時,不要指責孩子這是不對的行為,更毋須施以處罰,這會令孩子更加缺乏自信面對團體生活。 五、開學後~建立親子雙向溝通 1、每天給予孩子完整的一段時間,以誘導的方式讓孩子說出學校的生活,及他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並給予支持及鼓勵。 2、多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當孩子在述說時,以微笑、點頭及眼神的接觸表示你在仔細聆聽並願意相信他。 3、建立與校方及老師的溝通管道,針對教育的理念及方式完整溝通,讓孩子有標準可依循。 七個正面教養原則 ●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 ●培養孩子正確的情緒管理 ●承接改變的責任 ●了解問題了解目標 ●釐清為孩子做了什麼及為何無法奏效 ●凡「找」過必有收穫,每一個問題都一定有解決的方式 ●如果一開始不成功,再試一次

4個步驟,吃飯訓練大成功!

2006年11月23日
公開
50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 前言:俗語說:「吃飯皇帝大!」但是,「吃飯」可不是孩子一出生就會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來練習的。至於該怎麼訓練孩子自己吃飯呢?且聽小兒科醫師怎麼說…… 進食,是人類的本能。但從一個吃飯、穿衣、洗澡都需要人代勞的奶娃娃,到學會可以自己吃飯,可是得經過一番練習的。 許多幼教老師都會建議家長,進入團體生活的首要條件,就是培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而「自己吃飯」,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在訓練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前,家長最重要的就是先做好「不怕髒」的心理準備。 乳牙長齊後便可開始訓練 究竟孩子幾歲開始可以進行吃飯訓練呢?陳永綺認為,0?3歲是學習飲食最重要的階段,不過還是要視孩子牙齒發育的成熟度而定,最好等20顆乳牙完全長出(見圖1)後,再開始訓練。 此外,在進行吃飯訓練前,可以先協助孩子訓練嘴部肌肉的咀嚼和吞嚥能力,還有嘴部肌肉的協調度。因為尚為未添加副食品之前,純奶類的飲食方式只會訓練到孩子的吸吮能力,所以陳永綺建議家長,在嬰幼兒4個月左右開始添加粉狀或糊狀的副食品後,就可以為下一步的吃飯訓練做準備了。 做好身心準備•學習事半功倍 為孩子進行任何一項訓練,想要事半功倍,家長最好必須自己先做好「功課」,首要之務就是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狀況。當你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情緒發展後,才能夠掌握孩子的學習狀況,而且也可以減少許多親子間的衝突和不愉快。 至於,幫孩子進行吃飯訓練前,還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陳永綺表示,家長必須挪出充分的時間,並且有十足的耐心,最好還要仔細觀察孩子的身心狀況是否已準備就緒。以下兩個方法,可幫助家長讓孩子在進行吃飯訓練前,讓身心發展就定位: 1. 心理準備: 以多種食材誘發進食興趣 家長請準備具有不同香味的食材,多讓孩子聞聞看,可刺激孩子嗅覺的發展。同時,也多準備口味不同的食物,讓孩子在食物上多方嘗試,並藉此觀察孩子的胃口是否良好,能否接受新食物的味道。 2. 生理準備: 提供促進肌肉發展的器具 7∼9個月大的嬰幼兒已經能夠自己坐在餐搖椅上了,家長可準備適合孩子使用、且安全性高的食具,放在桌上,提供孩子把玩,同時也觀察孩子粗細肌肉的運動是否協調,還有抓、取、拿、握的動作是否順暢。 階 段............年 齡.........................飲食重點 牛奶期........出生∼6個月 ............. 母奶、嬰兒配方奶。 咀嚼期........6個月∼1歲..............添加糊狀或粉末狀的副食品。 過渡期.........1∼2歲 .........臼齒已有磨牙的功能,可提供固體的絞肉,以及較軟的塊狀蔬菜。 成熟期..........3歲以上..............乳齒已完全長好,可如成人飲食。 4個步驟,用餐時間不再傷腦筋 家有小小孩的父母,想必一到了吃飯時間,就是頭痛的開始。大一點的孩子,可能邊吃邊玩,家長得跟在他屁股後面追著餵;年紀小、剛在學習吃飯的,可能搞得身上、桌上、地上都是髒兮兮……。 其實訓練孩子自己吃飯是有階段性作法的,只要循序漸進,並從小建立良好的用餐習慣(如一定要在餐桌上進食、不邊看電視邊吃飯、不可邊玩邊吃等),等孩子再大一些,親子雙方應能共度一個非常愉快的用餐時光。陳永綺的建議步驟如下: 準備物品 餐桌椅、圍兜、塑膠碗、塑膠湯匙、塑膠叉子、學習杯、地板墊材(報紙、墊子等)。 步驟1:建立新的飲食習慣 第1階段,先由家長餵食。在此時必須建立孩子新的飲食習慣,讓他慢慢接受新食物的口感,由液狀變成糊狀,觀察孩子腸胃道的吸收狀況沒問題之後,再給漸進式給予切成小丁小塊的固體食物。 步驟2:從遊戲中學習使用餐具 第2階段,當孩子可以做出抓、取、拿、握等動作後,就代表孩子的小肌肉發展已然成熟。此時,請家長準備適合孩子使用的餐具,例如大小適中的湯匙和碗盤,最好是塑膠材質(耐摔),而且是無稜角的設計。 然後,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扮家家酒的遊戲,飯碗裡暫時不要裝填食物,先讓孩子喜歡拿湯匙,並且在遊戲中教導他碗和湯匙的使用方法,等孩子的動作逐漸熟練、心態也準備好了之後,就可以進入實戰訓練的階段了。 步驟3:在專屬餐桌椅上學習進食 第3階段,請家長幫孩子準備個人專屬的餐桌椅。餐桌椅是訓練孩子用餐非常好的幫手,因為餐桌椅具備以下2項優點: (1)可選擇適合孩子身材的型號及尺寸。一來可提高孩子用餐的舒適感,並降低其排斥感;二來可建立定點吃飯的習慣,以此加強孩子的認同感。 (2)通常餐桌椅的桌面會設計為可收放式,而在用餐時,桌面必須放下來使用,如此一來可減少孩子亂跑的機會,這樣也能夠讓孩子專心用餐。 步驟4:與成人同坐用餐 第4階段,4歲以上的孩子已經經過前面3個步驟的訓練,也能夠自己坐穩後,就能夠和成人同桌用餐了。這個階段是建立良好餐桌禮儀的關鍵時期,所以請開始灌輸孩子正確的用餐觀念,譬如: (1)餐前洗手,飯前刷牙。 (2)不要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 (3)吃多少、取多少,避免浪費食物。 (4)口中有食物時,不要開口講話。 (5)不偏食、不挑嘴。 (6)用餐完畢,才能離座。 關於吃飯訓練的Q&A 各位爹地媽咪,當你在協助小寶貝進行吃飯訓練的過程中,可能會遭遇到許多的困難與問題,但是這些障礙只是一時的,千萬不要氣餒,也不要輕易放棄喔!以下列出幾個家找在訓練的過程中常會碰到的問題,聽聽既是醫師、也是媽咪的陳永綺怎麼跟你說: Q:孩子出現不耐煩的反應,怎麼辦? 其實家長最好特別安排一段時間來訓練孩子自己用餐,換句話說,也就是請給孩子一段充分的時間學習如何自己進食。 假使你期望孩子能夠速戰速決,而把用餐時間安排的太緊湊、太傖促的話,那麼當孩子把餐桌搞得一團亂、又把衣服弄髒時,家長的心情必定會受影響,因而大發脾氣,這樣一來,只會使孩子更加害怕用餐時間。所以當孩子感到不耐煩時,請馬上停止孩子的進食,先好好安撫他的情緒,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讓他繼續用餐。 Q:孩子出現拒吃的情形,怎麼辦? 由於4∼5個月大的嬰幼兒還停留在喜好吸吮的時期,他們並不喜歡咀嚼的動作,所以家長必須先幫孩子做心理建設。若是引導無效的話,通常是因為孩子太過固執,最常見的就是孩子用緊閉嘴巴來表示抗議。 不過,這類抗議通常無法持久,因為嬰幼兒對於飢餓的忍耐度十分有限。家長只要除了正餐以外,不餵食孩子任何其他食物,等用餐時間一到,他也感覺到肚子餓,自己便會要求進食,此時請提供容易吞嚥的食物。 Q:孩子突然吞嚥困難,怎麼辦? 請家長觀察孩子平時是否常容易發生口齒不清的情形,或者是時常有嗆到的現象,如果經常發生以上兩種狀況,很有可能是孩子的腦部發育或是咀嚼肌肉出現問題。 此時,家長須帶孩子就醫診視,請耳鼻喉科的專科醫師先做初步評估,之後再轉診到適當的相關科別進一步詳細檢查。 Q:孩子進食量不如預期,怎麼辦? 請家長一方面先觀察孩子的進食情形,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孩子的情緒和身心發展是否已經適合進行吃飯訓練,由此找出孩子食欲不佳的原因。如果是因為挑食,像是青椒、茄子、洋蔥等食材最不受小朋友的歡迎,家長還是得要想辦法讓孩子吃,但是千萬不要用強迫的手段,建議方法如下: 1. 可以利用孩子的喜好去引導他接受不喜歡的食物。例如,吃一塊青椒就可以蓋一個乖寶寶獎章。 2. 改變烹調方式。例如,將孩子不喜歡的食材剁碎,和孩子喜歡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 3. 利用營養替代品。例如,孩子不喜歡吃牛肉,而牛肉和豬肉都同樣富有蛋白質,那麼就以豬肉代替牛肉。 ★專家小檔案 陳永綺 現職:書田診所及民生承安聯合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 著作:《如何照顧過敏兒》、《寶寶營養DNA》等書 (資料來源:bobo小天才雜誌 94年5月號 第8期)

文章分享: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2006年11月22日
公開
51

常常有家長問我:"主任媽咪!為什麼我的孩子在學校就很乖,回到家卻又變了一副模樣呢?"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就肯吃青菜,在家裡一口都不肯吃呢?" 對於這種疑問,主任媽咪只能說:"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 有一次回娘家,媽媽跟我說弟弟的孩子陳小信很愛吃魚油 "魚油!!!"我大叫:"妳怎麼可以隨便給他吃魚油啦!" "他喜歡吃嘛!"媽媽說:"每天都跟我要,不給他他會生氣" "那如果是毒藥,妳要不要給他吃?"我問 "當然不行!!!"媽媽答得很快 "那就對啦!"我說:"那妳就用不讓他吃毒藥的態度,不讓他吃魚油,這樣就可以了" 這個道理是我從一個唐氏症的孩子身上學來的 那時我班上有一個好可愛的唐寶寶--小宜 頭髮長長的 每天我都會幫她綁頭髮 但是她不喜歡綁頭髮 一綁就會扯掉 沒辦法 只好讓她蓬頭散髮的 有一天媽媽發現她的聽力有問題 需要配戴助聽器 媽媽特別跟我叮嚀:"老師,這個助聽器很貴很貴,要好幾萬,老師千萬不要讓她扯下來,壞了要修很貴的" 一聽到"好幾萬"我馬上就繃緊神經 每天都盯著小宜,不讓她扯助聽器 每次她一有動作,我就會用很嚴厲的口氣跟她說:"小宜!不可以!不可以扯!不對了!" 幾天下來,小宜適應了助聽器,不會再扯了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能在短短幾天內就讓小宜不再扯助聽器 卻又始終沒辦法制止小宜扯髮飾? 幾經思索,我終於知道為什麼了? 問題出在於我的態度 因為助聽器很貴,只要一扯就會壞,所以我在跟小宜說話時 態度跟神情都很嚴肅 只要她一扯我就會繃著臉,馬上說:"不可以!"並且訓斥她 所以很快地小宜就知道了:"不能扯助聽器" "扯助聽器"是一件"不對"的事 但是當小宜在扯髮飾時 我只會說:"小宜不行喔!"或者"妳怎麼又把它扯下來了?" 口氣明顯地弱了許多 所以小宜從我的態度裡知道了:"我可以再試著扯扯看,老師不一定會生氣" 想通了這個道理後 我做了一個實驗 用小宜扯助聽器的態度來對待小宜扯髮飾的行為 很快,也很神奇地 小宜就願意讓我綁頭髮了 也不再扯髮飾了 在她畢業前終於有留下幾張,綁著頭髮清清爽爽地照片 我也學會了:"你的態度,決定小孩耍賴的程度"這個道理 態度不一定是"嚴厲",但必須"堅決" 讓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你對他的期望與要求 在"寶貝潛能發展中心"有很多孩子從來沒吃過青菜跟水果 但是在老師的堅持下,至少吃一口 有嘗試過之後 下次再吃第二口就不是難事 有一次跟親戚及親戚的孩子吃飯 親戚一直挾肉類給她的孩子 都沒有挾青菜 我問她為什麼? "因為小孩不愛吃青菜"她說 於是我嘗試挾了一小口青菜給親戚的小孩 鼓勵他吃下去 小孩的親戚很捧場地吃了那口青菜 親戚一副不可置性地神情,不敢相信不吃青菜的小孩竟然吃了青菜 其實我只是試試看,不一定會成功 但是親戚已經覺得她的小孩不吃青菜,就不再提供吃青菜的機會, 所以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再有一次弟弟全家到桃園來玩 弟弟在玩一個東西,陳小信也想要 但是弟弟不給 陳小信唉唉叫,半哭半吵:"給我啦!給我啦!" "不要~~"弟弟說,就是不給他 陳小信哭著叫著大約十幾分鐘 我終於受不了了,問弟弟:"你到底想不想給他?" "不想!"弟弟說 "那你就用堅決的口氣跟他說,不要讓他懷抱希望"我說 於是弟弟用堅決的口氣跟陳小信說一次:"這是爸爸的,不可以給你玩!" 說完之後陳小信從爸爸的口氣中知道爸爸是不會給他的 哭也沒輒 所以他也不哭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的孩子在耍賴時 請仔細想一想是不是你對孩子的態度出了問題? 轉貼自這裡

分離焦慮症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52

什麼是嬰幼兒的分離焦慮症? 你的寶寶是否總是在你離開他的視線範圍時,開始焦慮不安呢?寶寶是否總是要你陪在他身旁,才感到安全與滿足呢?或者寶寶總是亦步亦趨的黏著你,無時無刻需要你的安撫呢?這可能是孩子產生了「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的表現。 當寶寶成長至三、四個月時,漸漸發展出基本的認知能力,可以藉由感官來分辨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成長至五個月大左右,寶寶會開始依附著時常與他接觸的對象,發展出如藤蔓般無法分割的情感,藉由與依附對象的親密互動來安撫著他的情緒,所以寶寶才會在看見熟悉的人感覺到心安,而對陌生者感到害怕。這時,對於孩子所產生不同反應的處理方式也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這些情緒上的顯露都有可能進而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獨立行為與學習傾向。 面對寶寶可能有「分離焦慮症」的情況時,父母親除了在寶寶情緒不安時給予的安撫之外,父母不捨寶寶哭鬧而立即給予擁抱、關愛的舉動,會不會因此轉變成過度膩愛的表現?久而久之,當寶寶在某些情況下想得到自己的需求時,也會習以為常的認為使用哭泣是一種達到父母疼愛手段。此外,寶寶因為害怕分離而有哭鬧不休的情況時,父母親也應該盡量避免自身情緒上的不耐而使用驚嚇的方式來威脅寶寶,例如:欺騙寶寶若不停止哭泣將會被鬼怪抓走吃掉、將寶寶獨自關在陌生且黑暗的環境裡直到哭聲停止、或者當場大聲斥責孩子。再者,也要盡量避免在寶寶已經極度不安的情況下,仍然使用強制分離的方式與強迫寶寶分開。這類的處理方式非但不合適,更有可能加深孩子對於分離的惶恐,同時也會在人格與心靈上產生負面的影響。 伴隨寶寶一起度過分離焦慮的過度期並非難事,父母親可以試著採用以下幾種建議來協助孩子面對分離的恐懼: 一、給予適度的安撫: 當寶寶因「分離焦慮症」的恐慌而有情緒上有負面的反應時,應提供寶寶適度的安慰,除了能讓寶寶感到心安,也應順勢向寶寶解釋短暫的離開是必須的,父母親仍然會再度回到寶寶的身旁,並不會因為此時的分開而永遠消失。 二、放鬆彼此的心情: 除了寶寶會因為分離的情緒感到不安,父母親也同樣如此。倘若父母也時常在孩子面前顯露過度憂慮心情,這樣的反應相對地也會投射到子女的身上,讓子女感染到同樣氣氛。所以父母親也應學習適度的放鬆與放手,除了讓孩子藉此適應陌生的環境,也可以培養獨立自主的個性。 三、提供適度的教育:人是一種相互模仿進而達到學習的動物,當寶寶看到其他年齡相仿的小朋友在沒有父母親陪同的環境下也能自在玩耍的同時,應趁此教育寶寶:短暫的與父母親分開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讓他看到其他的寶寶都能克服心中的恐懼還能夠自在的玩耍,你的寶寶也同樣可以克服,不但能夠鼓勵他,還能夠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 寶寶的分離焦慮症不但會影響到獨立自主的養成,也會影響將來對於學習上的渴望。因為分離焦慮症可以從數個月大起,一直拉長到孩子的入學期間,讓孩子因為害怕離開熟悉的對象而產生拒學的心理。所以家長們應從旁給予適度的支持與教育,幫助孩子克服心中的恐懼去面對不同的環境,體驗不同的新事物。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擁有自主的個性去面對自己人生的舞台!

親子理財 身教重於言教

2006年08月05日
公開
53

親子理財 身教重於言教 陳怡芬:窮爸爸富爸爸理財撇步不同 記者蔡靜紋整理) 台灣社會少子化趨勢,媒體報導相關議題,現代人愈來愈重視親子理財。加上,現代的家庭結構與傳統截然不同,尤其近幾年來產業結構改變,中年失業時有所聞,隔代教養,更突顯親子理財問題的重要性。親子理財,也是一種親子教育,身教與機會教育最重要。 我自己本身在銀行工作,我們也率先市場推動兒童帳戶等親子理財商品,以小富翁理財營來說,今年已邁入第九個年頭,從推出短短二十分鐘,名額便搶訂一空的熱烈情況,便可窺見現代人對子女理財教育的重視。 為什麼父母想將小朋友送來參加兒童理財營呢?一般說來,錯誤的金錢觀,大致可分為:一是用錢不當,二是對金錢冷漠。 近來,我們生活周遭四處可見月光族,因此大多數的家長希望給予子女正確的金錢觀。我曾遇到一位媽媽憂慮地說:「不是我的小孩用錢不當,而是他認為所有的事、所有的錢,媽媽都會幫忙處理,自己根本不必瞭解錢是何物,形成一種拒絕碰錢的情況。」 養一個小孩,除養育外,教育也很重要,父母除賺錢養家、讓子女衣食無憂,還要攢教育經費。當小孩還小時,你很難想像當他到大學、研究所要花多少錢,過去商業週刊曾報導過養一個小孩的花費要上億元,到底養一個小孩要花多少錢呢? 首先,你必須先規劃,金額可大可小,完全視個人財力、能力而定。這幾年很流行將小孩送到國外的寄宿學校上學,我一個朋友就是如此,一年就要美金4.5萬元,這種開銷讓很多人聽了咋舌,並非每對父母可以負擔,有父母即便不是很有錢,還是會咬著牙做,我認為這不見得很好。 理財是可以有方法的,為孩子一生的財富鋪路,可以從富爸爸、窮爸爸的角度來看,但不管是何者,時間是創造財富最大的利器,尤其時間對小孩來講是很有利的。 就富爸爸而言,為子女理財的重心是放在「節稅」,最好能按年善用贈與的優惠,每人每年可給予子女110萬元贈與免稅額,只要留下相關單據備查即可;如果可以每年持之以恆,甚至連爺爺、奶奶都加入贈與行列,如此可以為子女累積出一定的資產。 窮爸爸的最佳方式,就是利用「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還有零存整付等,惟目前利率偏低,還是以定期定額投資較受歡迎。幫小孩開個戶頭,每個月只要省一點開銷,就可以撥出3,000元幫他投資共同基金,靠著時間的複利效果,假以時日,3,000元變3,000萬元,也不無可能。 計算為子女準備的教育基金,必須注意資金缺口有多少。一旦規劃金額超出負擔,就必須思考其他方法,例如:助學貸款、理財型房貸等,均有助於解決資金缺口的問題,再者,也可以參考美國作法,很多家長在小孩上大學之後,便不再資助教育費用,小孩有需要必須靠自己打工賺取所得。 此外,保險也是補足資金缺口的方法之一,再加上大多數保險的特性是愈年輕投保,費率愈低,因此,壽險、醫療險等,都是不錯的產品選擇。 但近來道德風險問題受到關注,政府擔心不肖父母為小朋友投保巨額保險、再傷殘子女詐領保險金,規定父母為14歲以下兒童買保單,壽險保額不得超過200萬元。 值得重視,時下月光族、卡爆族、卡奴等問題日趨嚴重,著實跟父母未教導子女正確金錢觀有關。教養小孩,相信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最好從小就開始,讓子女有數字概念。例如,利用小孩愛買玩具的心理,順便教導其控制消費慾望;等到國小時,訓練預算的概念;國中以後開始發放零用錢,讓他有機會了解、練習各種消費的優先順序。 我們的社會,過去忽略「親子理財」的議題,也沒有金融業者將兒童市場劃分出來獨立經營,但隨著社會改變,親子理財不僅受到現代父母的重視,卡債風暴後,更凸顯這種理財的重要性,金管會也開始召集各銀行到各級學校做校園理財的演講,未來學校教材也可望加入理財議題,讓小朋友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2006-08-03/經濟日報/A12版/金融論壇】 轉貼自這裡

凡事都想自己做,什麼都說不喜歡兩歲幼兒如何教

2006年07月18日
公開
45

兩歲幼兒如何教才會不抓狂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2歲幼兒的生理與心理發展 在寶寶迎向2歲生日的那一天起,你可以認定他已經完全脫離「嬰兒期」,正式邁向幼兒期。2歲正是走路、跑步、跳躍等運動層面的基本機能,大幅躍進的時期。孩子對於這些逐漸形成的能力,莫不充滿躍躍欲試的衝勁。所以,自我的這些衝勁能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不管是誰到了3歲左右,在走路、跑步、跳躍等動作上,都會有驚人的發展。 對2歲的幼兒來說,上下樓梯真是最佳的冒險遊戲;若在散步途中看到樓梯,即使繞遠路也會故意跑過去爬一爬。就連百貨公司或超市的欄杆扶手,也要攀爬一番,尤其對電梯更感興趣。這時父母親應該多注意孩子的舉動,避免發生危險。等他習慣上下樓梯的節奏感之後,從好幾層的樓梯上跳下來成為新的刺激遊戲。一開始他還有些顧忌,要求父母親助他一臂之力,等他越來越大,膽子也跟著變大,總有一天他自然會成功地從樓梯上跳下來。 2歲的幼兒在心理層面上的發展,遠比生理方面進步更多。例如,他為了強化自我的意識,經常會出現「不要」、「不好」的回應。這時不管是要他收拾玩具、脫掉髒了的衣服,甚至是要給他最愛的香蕉,都會得到「不要」的回應;聽多了總覺得他把說「不要」當作一件有趣的事呢!這時父母千萬不要出現「這個孩子怎麼變得這麼搞怪!」的念頭。其實這種表達「不要」的行動,對孩子在自我意識的建立上,有非常重要的功用。 對一個2歲大的幼兒而言,當自己的要求受到限制或禁止時,要如何堅持自己「不要」、「不好」的念頭,以及說出「好」或接受別人的意見,都是相當寶貴的學習課題。雖然有些老生常談,但在此還是要強調,一個放棄自我意識,完全順服別人的孩子並非「好」孩子。希望父母親多用些心思,輔導孩子找出自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小便的訓練--掌握時機為其要訣 即使你不覺得緊張,但一發現孩子已經2歲了,還是會突然介意他大小便的自理問題。尤其當他的同伴一個個擺脫尿布的束縛後,你不禁也為家裡的孩子著急起來。 或許有很多媽媽之前都有嘗試訓練孩子大小便的失敗經驗,最常見的失敗原因是,孩子還沒有到不穿尿布的時間就開始訓練他,正因為他的腦部還不能充分控制排尿系統,媽媽就急著訓練他,當然不容易成功。至於這個時間是甚麼時候,因個人發展而異,一般最快的話也要1歲半以後。 掌握時機為其要訣,等孩子的膀胱剛好裝滿尿液,再帶他上廁所,他就能順利解出, 但這只是偶爾碰上恰當的時機;大小便的訓練正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這種偶然性。所以,儘可能瞄準想尿尿的時機,持續誘導孩子去廁所或便器「解決」,才是訓練成功的要訣。像午睡後或早上起床時,都是最佳的時機,而離上次尿尿約2個小時的間隔時間也最適合。不過,要是孩子不想尿,或待了2、3分鐘還尿不出來,就不要勉強他。萬一他過不到2分鐘又尿下去,千萬不要生氣;這可能是孩子比較敏感,不太習慣這種訓練。其他像天氣冷或水喝多了的時候,就要縮短尿尿間隔的時間,常帶他去尿尿。 ?穿脫衣物--「自己做」是獨立的第一步 孩子一過了2歲,都會想要自己穿衣服或脫衣服。不過,他們穿衣的技巧有待商榷,倒是脫衣服的技術好多了。像洗澡時脫衣服或就寢時換上睡衣,都是他們最佳的表現時刻,即使花很長的時間才脫得掉,仍樂此不疲。媽媽也可在適當的時機教他收拾脫下來的衣物。 而最讓媽媽頭痛的是,明明沒有時間了,他還堅持要自己脫衣服,尤其是早上上學或洗澡時,總讓媽媽忍不住出手幫忙。不過,這種想要「自己做」的意識,決定了自此萌芽的獨立心會成長茁壯或不幸夭折,對孩子日後的性情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當孩子表示想「自己」做做看時,原則上同意他的要求,尊重他的意思吧!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他們對週遭大人的期望也不盡相同。正如同孩子有自己的特色一般,每對父母親也具有不一樣的特質;再加上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單親家庭等等不同的生活背景,更造就出性格、脾氣都不一樣的孩子。所以,每一對父母親都應該試著找出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教養方式,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媽媽溫柔的呼喚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

2006年07月16日
公開
48

啟發0歲幼兒的智能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 摘錄自《讓寶寶更聰明的親密對話》 志村洋子◎著世茂出版社出版 別以為寶寶什麼都不懂,其實,寶寶超乎大人的想像,能敏感地察覺到媽媽說話時的態度;因此,當媽媽以舒暢的心情、緩慢的語調和愉快的表情對寶寶說話,就能刺激寶寶頭腦迅速發達,並讓日後的身心成長與人格發展良好。媽媽對還不能言語的寶寶說話這件事情,稱為「媽媽的呼喚」(Motherese),是美國的語言學者在1970年代所極力提倡的。 在離開寶寶前呼喚他一聲,他就會安心 寶寶還很小時,不管媽媽是否在他身邊,只要肚子餓、尿布濕了,他就會哭個不停;但五、六個月大時,只要看不到媽媽,他也會哭泣。這種現象表示寶寶已經認得自己的媽媽。對媽媽來說,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不過話又說回來,媽媽稍微離開就會哭泣,實在讓人傷腦筋。 正因為如此,媽媽在準備離開寶寶以前,最好告訴他離開的理由,例如「媽媽要去洗手間,你不要哭哦!」「或是「媽媽要去洗澡,你要乖乖的哦!」經妳一說,寶寶似乎聽懂妳的意思,就比較不會大吵大鬧。當你從洗手間或是浴室走出來時,不妨對寶寶說:「你看!媽媽不是很快就出來了嗎?」這樣一來,寶寶就會在頭腦裡把媽媽離開的事情以及媽媽說的話連在一起,以後他小小的心靈就會逐漸明白──「媽媽等一下就會回來了。」當他暫時看不到媽媽也不會感到害怕。 吭聲不響離開寶寶身邊,會使寶寶心生恐懼不安 當寶寶長到將近七、八個月大時,連媽媽以外的人也認得出來。以致看到了鄰居的伯伯、伯母等人都會怕生,而且他也開始懂得認識房子了,一旦進入他人的房子就會哭泣。到了這個階段,媽媽在離開寶寶之前最好是先「報告」去處,不宜從寶寶面前突然消失,那些媽媽總是默默地離開的嬰孩,即使到了三歲進入幼稚園時,仍然不肯離開媽媽。因為,在他小小的心靈深處會想著──「媽媽,會不會拋棄我呢?」「媽媽一走,可能就不會回來啦!」以致於感到非常不安。寶寶無論何時何地都希望──保護者不要虐待他,不要認為他是一種累贅,千萬別拋棄他,並且能夠時時保護他。 把寶寶交給保姆時,給他安心的呼喚及擁抱 女性婚後仍然工作已經變成天經地義的事,有相當多的媽媽在上班前會把寶寶交給托兒所,但是在把寶寶交給托兒所的那一瞬間,有些媽媽對寶寶流露出難以割捨的感情,久久不忍離去;也有一些媽媽非常的乾脆俐落,把寶寶交給保姆後,頭也不回的就趕著去上班。 對寶寶來說,這是處於跟最信賴的人以及最喜歡的人分離的狀態,所以把寶寶交給保姆時,媽媽的呼喚及一個寵愛的擁抱也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只要每天早上跟寶寶擁抱,他就會產生一種被媽媽疼愛的感覺,能夠從容的跟媽媽道別,並且感到某種程度的安心。 早晨對寶寶打招呼將成為最好的教養 時常可聽到小學生及國中生的媽媽如此感嘆:「我的孩子不懂得跟別人打招呼…」凡是這種家庭的父母,在家中本來就極少跟對方打招呼,孩子最會學習父母,在嬰兒時期如果父母彼此打招呼的話,就是家長不叮嚀,孩子也會跟別人打招呼。 在早晨醒來時,不妨和顏悅色的對寶寶說一聲:「早安」如果你認為寶寶還小,跟他說什麼它都不會懂的話,那就錯了。對寶寶來說,早晨是他感到最為愉快的時段,即使你再忙碌張羅著家事,也要盡量克制自己慌亂的情緒,以優閒而柔和的聲調對他說話,媽媽的溫言婉語,最能讓寶寶喜悅,並促進頭腦迅速發達呢。 教寶寶說話時,也要讓他模仿動作 三個月大的寶寶,即使媽媽說:「向爸爸揮手說再見!」寶寶也不會模仿。不過到了七、八個月大時,寶寶就能夠發出各種聲音,對任何東西也會感到好奇,你必須巧妙的抓住這個機會,在對寶寶說話時最好也加上動作,例如對老公說「再見」時,如果也同時揮手的話,寶寶也會學你揮手,假如寶寶還無法做到,妳不妨把他的小手舉起來揮一揮,只要做到這種地步他就會記牢。 有時候媽媽抱著寶寶坐公車時,寶寶會對著隔壁的乘客微笑,碰到這種情況,大家都會覺得寶寶很可愛,往往會對寶寶說:「你要跟媽媽到哪裡啊?」但是很多媽媽在這種情況下,就會擺出那種「不能跟陌生人說話」的冷漠眼神,讓人感到非常掃興。因為妳的寶寶太可愛,所以別人才會想跟他說話,因此媽媽不妨代替寶寶回答說:「我們去買東西啊!叔叔再見。」寶寶就會從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溫情,以及彼此的關心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如果媽媽採取那種「別理睬別人」的態度,將等於自己斷了寶寶學習的機會,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以更廣闊的心胸去面對這個世界,以作為寶寶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