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青蛙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4 招確保我家水能喝

2006年11月16日
公開
45

水,水,到處都是水,卻沒有一滴能喝,」在柯立芝的「古水手」詩裡,沮喪的旅人處在一艘被風暴襲擊的船上,放眼望去,海平面上除了水還是水,卻一滴都不能喝。 如果想透過自力救濟,讓自家的水更能喝,可以怎麼做? 康健雜誌82期 文.黃惠如 攝影.呂恩賜 第一招:洗水塔、水池 先上樓(或下樓)檢查你家的水塔、水池。環保署建議,每半年要清洗一次,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和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網站上就公布合格的清洗廠商名單。 環保署去年調查,每三戶就有一戶(35%)的水池、水塔遭受污染,尤其是公寓缺乏鄰居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問題最為嚴重。比如東泰順清潔公司負責人林水財就說,公寓佔他們的總業務量不到一成。 有人上樓一看,每天喝的水塔中,不僅有落葉、污泥,甚至還有蟑螂、掃把、屍體。 淨水變神水? 但要協調各個芳鄰,都願意每半年出錢清洗水塔、水池,實在費時費力,有人會想,至少把守好自家用水。這時,琳瑯滿目的淨水器怎麼挑? 第二招:聰明買對淨水器 況且,近年來有些淨水器廠商宣稱的功能已經超過淨化水質。例如標榜電解水機可以將家中自來水轉化成鹼性離子水,可以改善酸性體質,因此可以治療痛風、腰痛、高膽固醇症、風濕、不孕等。 也有知名大專院校學者出書,介紹電解水的好處,這兩本書被電解水器材業者視為促銷業務的「聖經」。 甚至還有被視為專業的醫師罹癌後,拒絕開刀,打算以練氣功、吃有機食物和喝電解水來抗癌。 但業者提供的大多是植物或細胞學的研究,連動物實驗都不到,「但你是人,不是植物,」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說。 事實上,衛生署早在1999年召開醫療器材評估小組,審查所有業者的宣傳資料和研究文獻,結論是:目前的資料不足以證明電解水具有療效,並取締8家電解水器材廠商。 另外,有人說,可以磁化後的水分子團大小或水的結晶美醜來判定水的好壞,台大公共衛生系教授王根樹認為,更是「離科學太遠」。 因為水分子團是非常不穩定的,只能維持幾秒;水若能結晶得那麼美,只可能在「雪花」的狀態,「你身上的水如果能美得像花,那很遺憾,你一定躺在冷凍庫裡,」王根樹引用國外學者的說法。 「水就是水,是不可能有療效的,」王根樹直言。 淨水器怎麼挑? 若回歸淨水器的淨水功能,首先要考慮濾心的質材。 濾心可說是自來水的「守備」,由濾心來決定哪些物質可以通過?哪些物質不可放行(見106頁)。 1.活性碳 活性碳像一般大樓的管理員,負責限制部份看起來可疑的訪客,如農藥、三鹵甲烷、臭味等,但對於硝酸鹽、硬度沒有顯著去除效果,重金屬去除也有限。 2.蒸餾水製造機 蒸餾水製造機如同只聘來管理夜晚保全人員,但白天可不在管理範圍。 因為蒸餾水是利用加熱煮沸的方式,將水蒸發後凝結,以達到去除水中雜質的目的。所以沸點比水高的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藥、陰陽離子及其他溶解固體會被留下;而且在煮沸的過程中,也會殺死多數細菌。 但是,沸點比水低的揮發性有機物質,如三鹵甲烷就有可能隨著蒸餾水進入收集桶中。 3.逆滲透(RO)淨水器 有如皇家貴族的層層衛兵,有2∼3層的關卡,是各類淨水器中對污染物最全面的處理。但逆滲透也因此成本最高,維護也較為困難。 4.離子交換 離子交換是用比較怪異的方式,用一個守衛跟對方交換守衛,藉此軟化對方。 離子交換主要用來軟化水質,但此淨水器是使用鈉離子來交換水中的鈣和鎂,造成水中的鈉離子增加,不適合腎臟病患者飲用。 王根樹教授簡單下結論,「要消除臭味、消毒水味用活性碳;覺得喝起來澀澀的用離子交換;求一個安心就用逆滲透。」如果不想裝淨水器,還有以下兩招必須學會。(文未完) TOP 第三招:早晨先放掉兩桶隔夜水 第四招:煮沸後,再小火煮5∼10分鐘

淨水器 你該選哪一款?

2006年11月16日
公開
40

時序進入颱風旺季,狂風豪雨都會造成原水濁度提高,因此不少人會選購或加裝淨水設備,只是市面上淨水器品牌眾多,價格從數千元的濾水壺,到數萬元的多功能機型都有,到底該怎麼選,可是一門學問。 ●軟硬水 無必然好壞 所謂的軟、硬水,通常是以水中的碳酸鈣、碳酸鎂等含量來區分,與水質好壞並沒有關聯。水中這類鹽類含量愈高,水質也就愈硬,碳酸鈣含量在60ppm.以下的,便稱為軟水或純水。 因軟水味道甘甜、口感好,硬水口感較澀,敏感的人還會喝出金屬味,用來泡茶、煮飯易影響風味,尤其國人習慣將水煮沸後飲用,碳酸鈣一經加熱易產生沈澱,味道更重,因此一般人容易將硬水視為品質不好的水。 其實水中微量的鎂、鈣等礦物質可補充身體所需,一味強調喝純水對身體不見得有益,換言之,大可不必為喝純水而買淨水器。 ●淨水器 視需求購買 原水在自來水廠會經基礎的過濾、氧化、沈澱等處理,但在輸送過程,以及住家水塔或蓄水池內都有二次污染的可能,尤其在停水、颱風時期,水質受污染的風險提高,因此安裝淨水器有其必要。但由於市售淨水器種類繁多、訴求及功能不同,選購淨水器前可先考慮居住地水源可能的污染,以及實際需求。 元智大學環境科技中心調查指出,台灣北部以氯及礦物質含量較高;中部因土質問題水中礦物質較高,部分可能受重工業污染,如鎘;南部在土質及工業污染影響下,含高礦物質或微油污染;另外在沿海地區也有較高礦物質或砷污染的問題。 整體而言,只要能去除氯、重金屬、雜質等污染的淨水器就足夠,市面常聽聞的電解水、能量水等多是附加功能,可視個人需求挑選。 ●最重要 定期換濾心 除居住地水源,還需要考慮家中人口數、濾水用途、使用便利性、個人預算及售後服務。最重要的是,使用後要定期更換濾心,濾心積垢過多或被污染,反而喪失淨水功能。

預售屋契約簽訂 十大備忘錄

2006年11月15日
公開
19

最近在政府大量提撥購屋優惠貸款之政策利多導引下,不僅成屋銷售有明顯增加趨勢,連帶預售市場亦呈現一片熱絡景象,然而,預售房屋畢竟仍處於「空中樓閣」階段,因此,在簽訂買賣契約時,就應格外注意以下各相關重要事項,以確保購屋權益。 一、須有審閱期 依消費者保護法施行細則第11條之規定,企業經營者與消費者訂立定型化契約前,應有30日以內之合理期間,供消費者審閱全部條款內容;而內政部於85年2月所公布的預售屋買賣契約書範本,亦訂有五天以上之審閱期。因此,簽訂契約之前應預留審閱期,並確實了解契約條文內容,如有疑問,不妨先請教律師、代書或房地產專家之後再行簽約。 二、應有建造執照 簽約之前,應先查明該工地是否領有建造執照?建照是否逾期或即將逾期而仍未動工?其次,亦應注意起造人與簽約當事人是否一致?其是否有權出售?而更重要的是,應附上建造執照影本,並加蓋騎縫章。 三、確認土地使用分區 由建造執照之「使用分區」欄,即可了解所購買房屋正確之坐落位置;此外,亦可根據契約所載土地之「地號」,先至地政事務所申請地籍圖後,再憑之至鄉鎮區公所申請「土地使用分區證明」,以免購買到工業區住宅或其他不合使用分區規定之建物。 四、建物構造與樓層 建物構造直接影響建造成本、建物安全與使用年限,因此應予明載。在上一波景氣階段,曾有30層以上之超高大樓仍採RC結構而非SRC者,其是否合理或耐震實用,頗值得探討。此外,對於地上及地下之層數均應詳細記載,以防建商擅自變更設計,甚或增加公設比而影響自身權益。 五、詳列房屋面積 應分別以「平方公尺」及「坪數」標示,以符合地政機關之登記實務及一般交易習慣,並且各部分之平面空間均應逐項詳細列舉,以防無謂之紛爭,例如: (一)主建物面積包括客廳、餐廳、臥室、廚房、浴廁等。 (二)附屬建物面積包括陽台、平台等。 (三)當樓層共同使用部分(亦即一般所稱之豷小公豶),包括當樓層樓梯間、電梯間、通道、走道等。 (四)其他共同使用部分(亦即一般所稱之豷大公豶),包括門廳、管理員室、公共樓梯、樓梯間、受電室、屋頂突出物、蓄水池、水箱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露台部分,自民國85年6月6日以後所取得之建造執照,其露台部分已不能辦理產權登記。至於共同使用部分,自民國84年12月4日之後,均應明載其項目與分攤計算方式。 六、公設完工日應載明 有些規劃有游泳池、網球場等公設項目之工地,除應明確記載公設項目與每一設施之位置與面積外,更應明載完工日期,以免分期推出之大工地,公共設施之完工遙遙無期。 七、付款辦法 除「定、簽、開」15%之外,正常之工程期款為15%,其餘為貸款70%,如遇有「工程零付款」時,則應注意其究為「地下室工程完成」、「結構體完成」、「領取使用執照」、「交屋」之前不必再繳工程期款,以免為其廣告噱頭所矇騙。 八、屋頂、避難平台及一樓法定空地權屬 為符合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之規定,應將其規範為全體區分所有權人所共有共用,並藉以防範違章建築之產生。 九、工期以日曆天計算 簽約時除應明載開工日期外,亦應明確約定「完工並取得使用執照」日期,亦即以「日曆天」為基準,而不再以「工作天」為依據,期以根絕時間之不確定性所衍生之糾紛。 十、保固期間 應明訂主結構體保固期限為15年,以與民法第125條請求權時效之精神相吻合,至於非主結構體如門窗、玻璃等,一般則訂有一至三年之期限。 購屋置產動輒數百甚至上千萬,簽約之前不僅務必預留審閱期,並且亦應格外注意契約各相關條文細節,以確保購屋權益。

寶寶大小便訓練教戰手冊

2006年11月09日
公開
42

採訪撰文�陳華櫻 採訪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 陳永綺醫師 寶貝世界托兒所 廖麗文所長 資料提供�信誼基金會 參考資料�黃志成著「幼兒保育概論」 通常在寶寶1歲半左右可以開始進行大小便的訓練,對寶寶與父母來說,都是一項高度挑戰,訓練期間的長短,與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學習能力有關,父母應抱持耐心與愛心,陪寶寶渡過這段期間,順利向「獨立」邁進一大步。 PART1 Baby,are you ready? 學習大小便自理,是發育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雖然大小便是一種自然的生理需求與本能,但就像訓練進食一樣,寶寶也需要在成人的指導下,經由不斷的練習,並在各種失敗中累積經驗,進而達到熟練與自理的能力。 訓練寶寶自己大小便,前提是生理與心理已達一定的成熟度,太早訓練只會造成寶寶的心理負擔,或是親子間的緊張,以致徒勞無功。 生理層面的成熟 直腸括約肌: 在直腸括約肌發育得比較完全,能讓便便在直腸中停留較長的時間以後。 膀胱控制力: 膀胱發育得較成熟後,以膀胱擴約肌的力量來控制尿液的「存」與「放」。 腹部肌肉: 懂得擠壓腹部大肌肉,幫助便便排出。 能夠坐立與站立: 在寶寶能夠自己坐立時,可以先試著讓他習慣坐在小兒專用便盆上;當寶寶可以站立或是靈活的走路、蹲下、起立後,表示肌肉神經也已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了,是訓練大小便的最佳時機。 心理層面的成熟 聽得懂父母的的指示: 當寶寶認知能力逐漸進步,即是指了解某些單字或語彙之後,才能聽得懂父母或照顧者對他所提出的口語指令,如「吃飯」、或「便便」、「噓噓」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行為,並且願意配合。 能夠自己表達想上廁所: 由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不可能24小時緊盯著寶寶,因此在他聽得懂大人在說什麼,也了解語彙與實際行為間的連結之後,在寶寶感受到膀胱盈滿或下腹脹脹想上廁所時,能立即向大人表達。 情緒穩定: 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可讓寶寶在溫暖的環境中培養自信心與穩定情緒,對於新事物或新的生活技能學習,抱持高度興趣,更有助於大小便的訓練。 這時後,你可以著手訓練囉! 當寶寶的身體與心智發展到某一程度,會表現出某些生理徵兆或特殊反應,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就可以著手準備訓練他大小便了。 對已經尿濕或便便的尿褲感到不快,要求你幫他換掉。 尿褲能保持2-3小時以上的乾爽。 喜歡跟著你一起進到廁所,看著你上廁所,表現出好奇、想模仿的樣子。 在遊戲中突然停下來,摸著自己的下腹部。 已能感覺出便意或尿意,來要求你帶他去廁所或是上他的專用便盆。 BOX:女寶寶比較聰明? 根據目前臨床上的研究或數據,都顯示出女寶寶較男寶寶能提早學會控制大小便,尿濕次數較少,訓練期間較短。 有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無論是母親或保母、托兒所老師都以女性居多,女寶寶除了在大人的協助指示下自己學習外,也可經由模仿女性長輩上廁所的歷程,快速累積經驗,自然學得比男寶寶來得快。 PART2 訓練前的準備 作好心理準備 這是一場長期抗戰,為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要先作好心理準備,每個寶寶的身心發展速度不一,理解能力亦不同,因此寶寶需花多少的時間才能學會自己大小便,並沒有一個時間表。 在你教會寶寶一些如廁前的基本動作,如自己走到便盆前、脫下褲子、坐上便盆等,其實不需太多的時間,快則3、4天,慢則兩星期左右,寶寶便能連貫性的完成這些動作,困難的在於他能完全的靠自己的力量,熟練控制大小便。一般來說,至少需8-10個月,但也有些寶寶要到4、5歲才能學會。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只要切記用耐心與愛心教導,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讓寶寶感受到壓力或極大的挫折感,都只會造成反效果,學得更慢,甚至出現抗拒行為。 要準備哪些東西 除了訓練者自身先作好心理建設外,一些用具的準備,也能幫助你在訓練上更順利、得心應手。 寶寶專用便盆或小型廁板 褲型紙尿褲或可愛小褲褲 會喝水尿尿的娃娃 寶寶的心愛玩具 寶寶喜歡的小點心 好穿脫的褲子 寶寶抗拒怎麼辦? 在訓練初期,難免會碰上一些問題,最困擾的莫過於寶寶不肯配合,讓媽咪精疲力盡。有可能是時機未到,身心發展還不到一定程度,太早訓練只會徒勞無功;也有可能是生理的問題,如小兒常見的便秘,造成排便困難或是肛門疼痛而讓寶寶拒上廁所;也或許肇因於父母的不耐煩或責罵,讓寶寶產生抗拒心態。 碰到這段瓶頸期,千萬不要以責罵或懲罰讓寶寶心生畏懼,更加退縮或抗拒;若是因便祕所引起的抗拒,只要能治療好,問題便能迎刃而解;若是寶寶還未準備好,再給他一些時間,「欲速則不達」,操之過急或態度嚴厲,只會造成反效果,及親子關係間的緊張,甚至影響寶寶日後的人格呢! 若是寶寶還是對便盆很排拒,不喜歡與便盆直接接觸,可以讓他包著尿褲,坐在便盆上解便或噓噓,但這段過渡期不宜過長。 PART3 嗯嗯大代誌~訓練便便6大TIPS PART4 噓噓學問大--訓練尿尿6大TIPS PART5 訓練期間的注意事項 (詳文請見9月號媽咪寶貝流行通)

洗衣精內含壬基酚過量!

2006年11月08日
公開
49

一般家用不含壬基酚聚乙氧基醇類物質清潔劑建議名單 由於國內對於清潔劑中環境荷爾蒙物質壬基酚與壬基酚聚乙氧基醇類尚未立法管制,清潔劑生產廠商對此問題瞭解亦有限,因此我們改採正面表列方式,鼓勵消費者選購符合歐盟規範0.1%(重量比)以下之清潔劑。也就是說,透過民眾綠色消費方式,引導市場早日汰換清潔劑中壬基酚聚乙氧基醇類界面活性劑。以下表一、二、三即為本基金會之推薦名單,建議民眾優先選購。 ========= 洗衣精類推薦名單: ========= 1.一匙靈淨柔超濃縮洗衣精 2.汰漬超濃縮洗衣精 3.毛寶除蟎抗菌洗衣精 4.毛寶衣領精 5.妙管家抗菌洗衣精 6.白鴿天然濃縮抗菌洗衣精 7.藍寶濃縮洗衣精 8.白蘭強效超濃縮洗衣精 9.白帥帥超淨白抗菌洗衣精 10.碧蓮超強萬用潔白去漬霸 11皂福洗衣皂精 ========= 洗碗精類推薦名單: ========= 1.白蘭洗碗精(鮮柚超潔淨配方) 2.妙管家天然洗潔精 3.泡舒洗潔棈(天然椰子油配方) 4.白熊軟性洗碗精 5.毛寶抗菌洗碗精 6.楓康碗清 7.獅寶軟性洗潔精 =========== 衛浴清潔劑類推薦名單: =========== 1.魔術靈浴室專用清潔劑(檸檬香) 2.潔霜芳香浴廁清潔劑(檸檬樂園) 3.浴室穩潔清潔劑 4.毛寶好無比萬能清潔劑

我不是搗蛋鬼—認識妥瑞症

2006年11月08日
公開
46

有些小孩,會不由自主地眨眼睛、聳肩膀,或者在睡覺時,不斷地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有些家長以為那是怪癖,習慣,沒什麼大不了。有些家長則認為這是小孩子故意搗蛋,而嚴厲制止。有的家長則擔憂孩子的這些奇怪行為會受人取笑,而不願意帶小孩出門。 事實上,這群小孩患有妥瑞症,他們無法控制這些行為與聲音。 本文特別訪問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王煇雄,針對妥瑞症做一介紹。 妥瑞症(Tourette syndrome)是一種會反覆出現某些不由自主的動作、聲音或話語的症狀,最常在兒童時期發病。許多對這種症狀不瞭解的老師或家長常常會誤以為這些小孩是故意調皮搗蛋,而懲罰他們。事實上,他們根本無法控制這些動作或聲音。 妥瑞症最早是由法國妥瑞醫生(Gilles de la Tourette)於一八八五年所發現。患者會不自主地、反覆不斷地出現「tic」的症狀。常見的「tic」症狀有眨眼睛、噘嘴巴、聳肩膀、搖頭晃腦等動作,和清喉嚨、咳嗽、大叫或罵髒話等聲音,以及感覺別人癢而想要幫別人抓癢的幻魅式心理等等。 目前醫學界對於導致妥瑞症的原因還沒有定論。有一部分的學者認為妥瑞症是來自遺傳,但目前尚未找到真正的遺傳基因。也有部分學者指出,「tic」的症狀可能是我們大腦裡的協調中樞在神經傳導方面的反應過快而失去控制,就好像剎車失靈那樣,導致產生某些無法控制的動作或聲音。 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的王煇雄醫師指出,當孩子的焦慮與壓力增加時,「tic」症狀的發生頻率與強度也會明顯加重。許多的妥瑞兒常常會因為無法控制這些怪異的症狀而受到同學的的嘲笑與欺負,連老師也常常誤解他們,以為他們上課不專心,或故意搗蛋,導致他們在心理上有很大的挫折感,「tic」症狀也轉趨嚴重。 因此,王煇雄醫師建議,班上有妥瑞兒的老師在上課時,也許可以多找一點事情給孩子做,孩子就可以得到適當的抒解。例如,當妥瑞兒忍不住要動起來的時候,可以請他站起來擦黑板、幫老師倒水等。而且,藉由這些勞動服務,可以建立班上同學對妥瑞兒的信任感與肯定。 妥瑞症並不是退化性的毛病,因此妥瑞症並不會影響到這些孩子的智力。妥瑞兒在學習上的障礙主要是受到無法控制的「tic」的影響。例如,有的妥瑞兒會不自主地搖頭晃腦或聳肩,這使得他們上課無法專心。常常「tic」一來,身體一動,他們就被迫分心。王煇雄建議可以請父母協助製作「閱讀尺」(用厚紙板切出一條長長的縫,剛好可以容納一至二行字),以協助妥瑞兒能專心閱讀(註一)。 很多妥瑞兒都視到公共場合為畏途,因為他們害怕接觸到其他人的異樣眼光。王煇雄醫師認為這些妥瑞兒應該勇敢地大聲告訴別人:「我有妥瑞症,這些症狀是因為我的大腦比一般人動得快的關係」。當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妥瑞症,瞭解到它只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症狀,並不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之後,排斥的狀況就會越來越少。 妥瑞症除了有「tic」的症狀之外,也容易併發其他症狀。王煇雄醫師指出,約有一半的妥瑞兒會合併過動症,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合併強迫症,其他還包括自我傷害、精神異常等問題。 由於大多數妥瑞症孩子的「tic」的症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或緩和,但這些併發症卻往往會日趨嚴重,因此,在治療上,應優先治療這些併發症。 目前治療妥瑞症的方式仍主要倚靠藥物治療,但這些藥物卻有一些副作用。這些藥的功用主要是要壓制「tic」症狀,但同時也會影響到腦部的活動,而有愛睏、動作變慢、變遲鈍等副作用。因此,王煇雄醫師主張,只要「tic」的症狀沒妨礙到個人生活機能,以及周遭人的生活時,儘可能不要服用藥物。他認為可以以心理輔導的方式,建立妥瑞兒健康的心理,讓他們視這些「tic」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 這幾年,王煇雄醫師逐漸發現運動治療可以減緩妥瑞症的症狀,因為運動可以幫助妥瑞兒用掉身體裡多餘的能量,「tic」的症狀也會隨之減輕。他就發現妥瑞兒很適合打籃球,因為籃球場上常會有一些假動作,有些球員也會發出一些怪聲來嚇唬對方。他笑著說,這些剛好都是妥瑞兒的「強項」。不只是籃球,所有運動幾乎都可以減緩「tic」的症狀。 其實,對妥瑞症的孩子來說,瞭解他、接受他、包容他,就是最好的藥引。 ................................................................................... 註一:關於協助妥瑞兒的方法可參考王煇雄(1999)的《又抖又叫—鬥陣妥瑞症》一書,該書由新笛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189期「面對特別的孩子」專題)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29

節目開始了。恐龍布偶挺著大大的肚子,一跳一跳的出現在電視螢光幕上,與一群小孩唱兒歌、玩遊戲。還不及電視高的孩子,站在螢光幕前仰著頭,不時隨著玩偶搖動身體、哼哼呀呀。 也許你心裡想著:才開始牙牙學語的孩子,就能跟著電視節目唱歌、甚至學英文,真是愈來愈聰明。 這可是大錯特錯。 只要在電視螢光幕前坐上半個小時,人的新陳代謝與活動力都下降,智商減少五十,美國《聖路易郵訊報》報導了曼菲斯幾位心理學家的研究指出。此外,還有研究顯示,看電視會使人變得被動與焦慮。 真的嗎? 近年針對腦波的研究,讓我們透視電視對腦部的影響。 人腦中有阿法波(alpha waves),與類似催眠效果有關;還有貝塔波(beta waves),顯示意識、理性思考。研究發現,人在閱讀時,腦中產生活躍、快速的貝塔波,一旦轉為看電視,腦中立刻就產生大量的阿法波。 看電視的時間愈長,腦中的阿法波愈強,貝塔波愈弱,腦部活動力大減,人就像被催眠一樣,思考力與注意力都下降。 而長時間看電視造成腦部活動力大減,對兒童的影響尤其大,澳洲大學的艾莫瑞夫婦在《空洞的目光》(The Vacuous Vision)一文中指出。 因為幼兒自呱呱落地後的前幾年,是腦部發展與成長特別重要的時期。美國小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還公布政策,極力主張父母避免讓兩歲以下的孩子看電視,正是有鑑於幼兒在這段時間看太多電視,對腦部發育有負面影響。 只要看電視就有礙發展 《電視對孩童心靈的傷害》(How Television Poisons Children , s Minds)一書的作者艾佛略特(Miles Everett)甚至指出,「不論電視播放什麼節目,只要孩子花更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對他們就是有害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小兒科行為與發展部助理臨床教授強生(Susan Johnson),深有同感。 強生有個六歲大的兒子。雖然強生謹慎挑選電視節目,還是發現電視對兒子造成不良影響。強生的兒子只要一看電視,就對四周環境沒有反應,一關掉電視就變得焦躁。而且看電視後,他的動作變得衝動、不協調,遊戲內容也不再像過去用木棍與石頭做東西,取而代之的是重複演出電視節目的內容,不再自己創造主題,缺乏自己的想像。 到底,電視如何影響孩子?電視真的會把孩子變笨嗎? 知名兒童教育學者皮爾斯(Joseph Chilton Pearce)在《進化的終點》(Evolution,s End)一書中指出,幼兒的潛力就像種子,需要培育與滋養,才能正常的成長。 對於快速發育的幼兒頭腦,電視非但不能提供養分,甚至反而剝奪幼兒腦部吸收適當養分的機會,不僅妨礙腦部發展,還傷害未來的學習能力。 特寫音效剝奪孩子思考機會 電視迷人的聲光色彩,是幼兒腦部發展的頭號障礙。 電視節目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三不五時就會出現閃爍的色彩、特寫的畫面、大分貝的聲音。這些看來豐富的刺激,卻只能刺激腦部較原始的部份,不能幫助幼兒發展思考能力。 新生兒還摸得到急急脈動的小腦袋,就像粉嫩的小身體一樣,在出生後經歷快速的發展階段,建立大量的神經連結。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助理臨床教授強生在今年五月發表的論文中指出,幼兒的腦部由掌控動作的最原始核心部份(core brain)開始,發展到包圍在核心周邊掌管情感的區域(limbic brain)。到四歲左右,這兩個部份完成了大約八○%的神經連結,然後發展的重點轉向思考區域(thought brain,neocortex)。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腦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經快速發展、建立連結網絡。 電視聲光與畫面的刺激,讓腦部一直維持在較原始的區域運作,無法刺激思考區域的發展。思考區域至少需要五到十秒來處理刺激,但是大部分的電視節目每五、六秒,有些廣告甚至每兩、三秒就變換畫面,像連發砲一樣,讓思考區域毫無參與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海莉(Jane Healy)在引起廣泛討論的《心靈危機》(Endangered Minds)一書中指出,兒童如果缺乏思考的習慣,電視節目就算提供豐富的資訊,也無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長時間下來,這樣的刺激不僅無助於思考發展,甚至讓人沮喪。 由於分辨真偽是思考區域的工作,腦部掌控行動與情感的區域接收到電視畫面的刺激時,無法分辨真實或虛幻,立刻做出「反擊或逃走」的反應。接著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輸送到四肢肌肉的血液隨之增加。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報告中指出,由於這一切反應都只發生在體內,四肢並沒有做出配合動作,所以電視節目的確讓觀眾長期處於沮喪或焦慮中。 色彩刺激使左右腦失衡 此外,電視以色彩畫面為主的傳播方式,使左腦與右腦不能均衡發展。 《心靈危機》一書指出, 看電視會減少對於左腦的刺激,連帶影響左右兩腦的連結,因而影響孩子未來智力與創意的發展潛力。 人的右腦是直覺區,對於視覺影像、色彩、新奇的經驗特別有反應。左腦則是處理邏輯推理,負責分析語言的聲音、意義與抽象思考。 電視的色彩刺激,幾乎全由右腦處理,相對減少對左腦的刺激,削弱了左腦的功能。這不僅影響對語言、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也減少聯繫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發展。 左右兩腦之間的神經聯繫,是腦部最後成熟的區域。各司其職的兩部份,必須透過神經聯繫,學習彼此協調。許多神經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聯繫兩邊的神經沒有接受足夠的刺激、不能適當發展,可能會造成注意力與學習困難。 看電視的眼睛懶得看書 電視傷害了兒童閱讀能力,是影響未來學習的另一個因素。 電視對於兒童閱讀的影響,不僅是搶佔了兒童看書的時間,而且破壞了視覺系統的學習。 看電視的時候,眼球很少運動,眼睛只要盯著電視螢光幕,既不用擴大瞳孔,也很少、甚至不用來回移動,而且缺乏一般的瀏覽活動。這使得培養閱讀習慣所需要的搜尋、瀏覽、對焦的能力受損。 看書的時候,眼睛必須不斷在書頁上下左右移動,需要眼睛肌肉有活動的能力與力氣。看電視讓眼睛肌肉缺乏運動,對於閱讀所需的能力與精力有負面影響。 電視不僅讓眼睛缺乏運動,也讓我們的心變得懶惰、被動。 真正的學習與解決問題,需要主動與堅持。但是,阿拉巴馬大學教授布萊恩指出,電視降低了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他觀察孩子看過很多快節奏的電視節目後,再要求他們閱讀或解決複雜的謎題,他們完成的堅持力與意願,都會降低。 因為電視節目用了各種花樣吸引兒童的注意力,使得兒童習慣於因外在的刺激而學習,而非自發的主動學習。一旦碰上難一點的問題,心思就飄向他處,等待轉台。 布萊恩並且強調,電視降低主動聚精會神的能力的問題,在三到五歲的幼兒身上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似乎特別容易受到影響。 難怪耶魯大學的電視與兒童專家辛格(Jerome Singer)深信,「在學習與閱讀習慣完全培養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電視。」 孩子畫不出自己的白雪公主 電視傷害了孩童的閱讀能力、改變了孩童的閱讀習慣,也就使得孩童失去想像力。 芝加哥大學生物心理學家勒維(Jerre Levy)指出,兒童看書時,必須自己創造出所有的情節。兒童一面看,一面要想像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們的情緒、模擬他們說話的語調,還要創造出人物周遭的環境、想像環境的感覺。這種自我創造很重要,但是電視並沒有為這創造過程留下發揮的空間。 「看電視造成的問題,就是使得孩童習慣於完全不用自己的想像思考能力,」強生指出。 腦部掌管情感的區域,負責對於所學、所記憶的事物賦與價值、意義,與記憶關係密切。由於電視畫面投射到情感區,不僅使得思考區域沒有練習創造畫面的機會,而且畫面會直接進入記憶。進入記憶的畫面,不會被忘記,而成為未來創造的限制。如果看過白雪公主的電影,未來再看白雪公主的書,腦中就浮現記憶畫面,很難創造自己的圖像。 「腦子是被設計來接受認知挑戰的。腦子就像肌肉,如果不運動,腦子就會萎縮,」勒維指出。 想像力的萎縮,是一大損失。如果對同一個故事,你有先看書再看電影的經驗,就會了解這種損失。通常,看完電影後,都會大失所望,這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在閱讀中的想像,比螢幕能夠呈現的,豐富太多了。 強生並且指出,「創造畫面的想像,不僅是娛樂,也是我們夢想與直覺、激勵等高層思考的基礎。」我們用圖像來夢想、思考、幻想未來的可能性。失去了創造畫面的能力,連夢想的能力都受到影響。 總而言之,「電視影響了人之所以為人的三項特徵,」強生在《電視與兒童心靈》中指出。在人生最初的三年,孩童應該學走路、學說話、學思考。但是電視卻讓幼兒坐著、沒時間進行有意義的談話,而且嚴重傷害思考能力。 思考力結凍 英國兒童文學家達爾(Roald Dahl)在一九六四年寫了《查理與巧克力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被翻譯為西班牙文、挪威文等,流傳世界。他在書中寫道: 電視腐蝕了腦中的感官! 它扼殺了想像力! 它阻塞、攪亂了心靈! 它把孩子變成如此遲鈍與盲目。 孩子再也不能了解幻想與夢境! 他們的腦子變得像乳酪一樣鬆軟! 他們的思考力生銹、結凍! 看來貼近兒童、善用創意的兒童文學家,最了解電視對兒童的傷害。 關掉電視,說個故事吧,給孩子的夢想一雙堅強的翅膀。牽起孩子的手,到真實的三度空間世界中探索去,讓孩子有踏踏實實的學習經驗。 才起步的孩子,有太多的發展里程碑要完成,別讓他呆坐在電視前面。 本文由 《天下雜誌》特刊27 提供

過動兒童 食物惹的禍

2006年11月01日
公開
38

孩子老是靜不下來、無法專心、容易生氣。要罵孩子前,也許先看看他吃了什麼東西。 糖果點心、豆乾、蜜餞、水果乾、果汁、汽水……,這些零食飲料是你的小孩愛吃愛喝的嗎?如果是,也許你該留意孩子的健康變化。 許多加工食物中有食品添加物,例如防腐劑、著色劑(色素)、漂白劑等,用來殺菌、保存或改變食物的色澤……等等功能,但有些食品添加物已被證實,容易讓人吃下肚後身體發生不良反應,造成氣喘發作或蕁麻疹等過敏狀況。 這些添加物包括: ●硫酸鹽類(Sulphites) 除了保存的效果外,硫酸鹽類的添加物也會讓食品的色澤變淺,在國內屬於漂白劑類的添加物。 它的使用範圍很廣,像火腿、熱狗等香腸類(sausages)、脫水蔬菜水果,果汁或其摻有果汁的飲料、烘焙的麵粉類食品等,都可能有硫酸鹽類的添加物。 英國食品標準局在官方網站上指出,有氣喘的人可能因為吸入食品中硫酸鹽類的殘留物「二氧化硫」,而有不良反應。例如,有非常少數的人因為喝了含有硫酸鹽類的酸性飲料,而氣喘發作。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也提醒,很多水果乾會放這類添加物,有過敏的人要留意。像她每吃柿子乾,皮膚就會發癢。 ●苯甲酸、苯甲酸鹽(Benzoates) 防腐劑之一,用來避免食品孳生細菌、黴菌。包括醬油、魚肉煉製品、肉製品、果醬、花生醬、果汁、碳酸飲料或不含碳酸飲料、海藻醬類、豆乾豆皮類、脫水水果、糖漬果實(例如蜜餞)……等,都可以使用。 已經有氣喘和濕疹的兒童,吃了苯甲酸鹽類的食物後,可能會病情加重。 ●食用黃色4號(Tartrazine) 一種黃色著色劑,廣泛用在飲料(soft drinks)、糖果甜點和醬料中。 過去的研究已顯示,吃或喝含食用黃色4號的食品或飲料,對少數人會造成蕁麻疹、皮膚炎、氣喘、或鼻炎。 過動、易怒的危機 食品添加物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情緒。有些人認為,一些特定的食品添加物,特別是人工色素,造成兒童過動(hyperactivity)或更過動,影響孩子的學習、記憶、動作、語言、情緒反應跟睡眠。 甚至也有人相信,一些食品添加物跟注意力缺乏過動症(ADHD)有關。有ADHD的小孩,不只是行為過動,通常跟特定的行為模式有關,例如,注意力的時間短、很難集中注意力,而可能有學習障礙或行為問題。 這方面的主張,在1970年代就出現,一直爭議不斷。 英國氣喘與過敏研究中心的人員組成的民間監督單位「飲食委員會」(Food Commission),曾在2002年就五種常加在一般洋芋片、糖果甜點跟氣泡飲料中的添加物做研究,由277個3歲孩子的父母,觀察孩子喝了含這5種添加物的飲料後,行為有什麼變化。結果發現,每4個孩子中有1人會被影響,容易過動、發怒。 飲食委員會統計,市面上大約兩百多種零食、點心、飲料,含有這5種添加物。 這些添加物除了有一種著色劑(色素)是國內衛生署沒有公告使用的,另外4種包括食用黃色4號、食用黃色5號、食用紅色6號,和防腐劑苯甲酸鈉(常用於果汁跟碳酸飲料),都是國內允許添加的。 這項結果發佈後,英國營養基金會雖然認為研究結果不完全,而且所有添加物都已經嚴格的安全測試,因此不主張食品中禁用這些添加物,但基金會也建議有疑慮的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不含添加物的其他食品或飲料。 約兩年後,另一項由英國政府資助,為期一個月的研究結果又再度發現,上述5種食品添加物會誘發兒童的過動行為。 而且,當實驗的第一週,給受試兒童吃的食物完全不含人工色素跟苯甲酸鹽類的防腐劑,他們的過動行為明顯減少。接下來3週,和飲食中不含食品添加物的孩子相比,吃到含食品添加物的孩子,過動行為明顯增多,而且一旦停止含食品添加物的飲食,過動行為就減少。 這個研究主要靠家長對孩子的行為觀察,他們發現孩子的過動行為的確因有沒有吃到食品添加物,明顯改變。但在臨床實驗中,卻沒有發現食品添加物跟過動之間有顯著關連。 南漢普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因為父母較了解孩子的行為,實驗室的環境未必能記錄到,因此呼籲未來應有更多相關的研究,幫助釐清真相。 成績不好的祕密 食品添加物也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2003年英國有項針對5歲雙胞胎兄弟克里斯多福跟麥可的兩星期實驗,其中,麥可吃的食物完全沒有食品添加物。兩星期後,他變得比克里斯多福更有判斷力、且靜得下來。 而且實驗開始前,這對雙胞胎兄弟曾做智力測驗,兩人不會做的題目相同,也同時做完測驗。但等實驗結束後再做一次相同的測驗,兩人的成績雖然都有進步,但麥可的進步幅度比較大。 《E for Additives》一書的作者漢森也認為,孩子如果在生活中吃進一大堆食品添加物,將會因為操行成績變差使得學習成績下滑。 他並提出,如果把孩子的飲食剔除不必要的食品添加物,他預期孩子比較能集中注意力,IQ較高、行為表現也較好。 因為相關的爭論不斷,英國食品標準局從2004年9月起,撥款贊助一項新的研究計劃,探討食品添加物跟兒童過動行為之間的關連,預計在2007年春天會有研究結果。 過敏跟過動,有趣的雙人舞 另方面,醫界也開始懷疑,過敏反應跟過動行為之間可能有關。「神經系統跟過敏、免疫反應之間的關連,是這一兩年國際間熱門的研究議題,」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指出。 臨床中,有15%的小朋友有明顯的過敏反應,但測不出過敏抗體(IGE),也就是找不到明確的過敏原,屬於內因性氣喘或非過敏性氣喘。江伯倫猜測,這些小朋友可能因為神經系統過度反應。 另外,像蕁麻疹病人中,十個人有七個人找不到引起他過敏的食物。江伯倫懷疑,不知道是否跟食品添加物有關,引發神經系統過度活化,而造成過敏。 他指出,食品添加物的分子比較小,可能不會是直接的過敏原,但「食品添加物可能刺激免疫細胞或刺激神經細胞,而造成後續的過敏反應,這方面的可能性比較大。」 江伯倫目前在台大也跟神經科醫師合作治療病情改善不佳的妥瑞症病人,了解這些病人是不是有特定的神經系統反應異常。因為已經有人發現,妥瑞症(一直重複某一動作,例如,一直眨眼睛)跟過敏疾病有關。 國外醫學網站「網路醫生」(WebMD)也在探討食品添加劑跟兒童過動的相關性,他們指出,過敏跟過動行為有很大的關連,過動的孩子也有其他的過敏問題,例如濕疹和氣喘。 如果少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不論是色素或食品添加物、牛奶、乳製品等,除了改善孩子的過敏症狀,過動行為也獲改善。 「過動兒跟過敏疾病之間,可能有正相關,」江伯倫說。他常為過敏病童看診,現在也對過動的問題,很感興趣。 期待更明確的食品標示 雖然食品添加物跟孩子的過動、情緒問題等,還沒有定論,但謹慎的家長可不想拿孩子的健康當賭注。 只是,該怎麼做? 首先要儘量買新鮮食材,少吃含添加物的加工食品。 仔細閱讀食品標示的成分說明,也是重要的原則。 雖然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物都經過安全測試,理論上不會危及健康,但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指出,各食品添加物的容許量,沒有年齡之分,對成人來說安全的添加量,對部份孩子來說或許嫌多,難免增加健康的風險。 她提醒,食品標示是按成分比例的多寡,逐一列出,添加物因為只佔少量,幾乎寫在最後,買東西時記得瞧瞧成分說明的後幾項,儘量避開容易引發問題的添加物。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黃士懿更坦言,台灣的食品標示做得不夠好,像食物添加的色素,沒有強制廠商標示,資訊不充分下,家長即使有心也難為。「儘量少選加工過、五顏六色的(食品),」他建議。 黃士懿指出,目前研究已證實,鉛會影響孩子的過動、智力等,而色素類的添加物,通常含鉛量高,所以像棒棒糖等五顏六色的零食,對已有過動症狀的孩子來說,更不適合。 除了防腐劑和色素等食品添加物外,許多其他食物也常被懷疑容易誘發孩子的過動行為和過敏反應,如,巧克力、牛奶、蛋、柑橘、糖等。 所以,有國外學者建議,針對有過動行為的孩子,家長可以採取飲食排除法:兩星期先讓孩子吃一些通常不會引發過敏反應的食物,例如,雞肉、羊肉、米、馬鈴薯等。然後逐一把其他食物加進來,觀察孩子有沒有什麼過敏反應或行為變化。 另外,沒有攝取均衡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會讓孩子更容易有過動行為和其他問題。同時要少吃反式脂肪跟omega-6脂肪酸(植物油),多吃omega-3(堅果類、魚類),才能減少過敏問題以及可能減少的過動行為。 孩子的行為、情緒變化,不全然是孩子不聽話,下次責怪孩子前,也許先看看你平常給他吃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