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jcc

有「國際觀」的人都在做的事!不用常常出國,只要平常保有 4 個小習慣就好了

2017年08月07日
有「國際觀」的人都在做的事!不用常常出國,只要平常保有 4 個小習慣就好了
Posted on 2017-01-25
換日線 Crossing 換日線 Crossing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培養國際觀似乎已經成為現代人最重視的議題,曾經覺得無關緊要的議題,現在看起來卻是不知道反而是無知。作者提出四個步驟建立紮實的國際觀,大家可以參考看看。(責任編輯:吳玲瑄)
文:CZ 柏克萊派對

我一度認為,由自己來討論「國際觀」這個主題可能並不合適,因為我本來是個沒什麼國際觀的人。但是反過來想,我也可能因此而再合適不過,因為沒什麼國際觀的人、而最需要「培養」國際觀的人,大概都跟我在同一個起跑點。

不熟悉「國際大事」、沒「國際觀」,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奇怪,因為過往我的生活不需要「國際觀」照常可以運作。趕課、吃飯、社團開會、回家洗洗睡,關不關心國際事件對我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香港的雨傘革命、敘利亞難民、英國脫歐…… 關心它們耗時費力。曾經,培養國際觀對我來說就跟學阿拉伯文一樣──有用,但是跟日常生活脫節。

直到在海外求學,我才意識到國際大事與人們日常生活的緊密性。去美國人家裡吃飯,我說我從台灣來,他想跟我聊蔡國強(中國籍煙火藝術家,曾任北京奧運與台灣建國百年煙火設計),我一頭霧水。上政治課,有人說他對南蘇丹有興趣,我心裡想那在哪裡啊?(註一)然後大家又雨後春筍的拋出西藏、巴基斯坦、索馬利亞等國名,我想像著自己緩緩的從桌子下滑出座椅,前排學生與老師的辯論在我頭頂上來回攻防,宛如槍林彈雨,我悄悄匍匐到沒有人注意的角落。

一、先把全世界都變成你的朋友

首先我想提高國際事務對你的重要性。我覺得要關心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到有同理心的程度,最有力的動機就是情感的連結。如果你有機會交到越南、新加坡、挪威的朋友,你自然會比較好奇他在什麼環境長大、對事情的看法。但是台灣的民族組成單純,交外國朋友顯然不容易,所以我會建議從寫明信片開始。

廣告

有一個網站叫做 Postcrossing,在上面註冊就可以寫明信片給世界各地的人,相對你也會收到世界各地的明信片。以有溫度的文字作為契機,開啟你對國際的興趣。

看影集、小說也是一個很好的作法,但就是比較花時間。這個步驟的目標是開啟你對國際事務的興趣,如果你對外國的興趣本來就已經濃厚到讓你願意主動去找資源,那我會推薦你直接進入下一個步驟。

二、維基百科配合 YouTube 影音

有人會質疑維基百科的可靠性,但是不可否認他依然是新手入門的好工具。如果可以,我會建議你什麼網頁都切換到英文版本。維基百科的語言轉換不只是翻譯而已,而是由不同的人撰寫,所以通常在台灣以外的主題上,英文版本會有比較正確、完整的資訊。

舉剛剛提到的南蘇丹為例,他是「脆弱國家指數」(Fragile State Index)的冠軍。關於這個指數的解釋,繁體中文的版本只寫到「該報告使用了 12 個因素,以確定每個國家的評級,包括安全威脅、經濟崩潰、侵犯人權行為和難民潮。」相對的,英文版本的則把 12 個因素按照社會、經濟、政治一一表列。相似的情形屢見不鮮,篇幅有時會差到三倍之多。如果你使用得當,而且知道怎麼分辨可靠性,維基百科的簡介可以幫助你快速蒐集資訊。

第二個是 YouTube 影音。文字千言萬語,影像、影音常一次道盡。找完了文字敘述,但是戰爭現場長什麼樣子、巡弋飛彈長什麼樣子,光靠想像是很難具象化的。這時在 Google 或 YouTube 上面查圖片、影片,會讓你感覺更為真實。

三、發散搜尋以及聚焦筆記

透過搜尋引擎的圖片搜尋,你可以點擊圖片網址連結到原網站,又可以知道更多資訊,然後找到新的名詞,再度貼回搜尋列,又找到更多資訊。這時候你會開始編起一個事件的網狀認識。

這裡的風險是你很容易離題,或是變得太零碎。所以你可以開一個文件檔,嘗試把你找到的資訊濃縮成三百字的簡介。你可以用問題輔助你完成這個段落。例如:南蘇丹戰爭──時間、地點、角色、現況?聯合國的介入狀況?國際對他的觀感為何?並且嘗試去找那些問題的答案,不需窮盡,完成即可。

四、增加資訊來源:語言以及媒體



講到這裡可以發現,要吸收國際資訊,英文是很關鍵的。俗話說「學一種語言開一扇窗」,為你開啟新的眼界。多認識一種語言,就多認識一個觀點。

「字彙」是在語言學習的後半段,影響文意理解最重要的關鍵。有人說閱讀中間查單字會中斷文意理解,所以建議直接猜,多看就會懂。

但是《字彙的力量》並不建議這個作法。長期下來,錯誤的猜測會累積大量錯誤的印象,反而有害理解。所以要兼顧單字的正確性,以及閱讀的流暢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兩個工作分開。

因為閱讀的重點是理解文本的內容,所以閱讀當下遇到生字,在不影響文意的情況下,就先用鉛筆劃線,稍後再查。但是平常也要持續累積字彙量,以便未來閱讀的流暢度。

如果你不習慣英文,中文媒體也可以考慮。但不管閱讀的是什麼語言的媒體,重要的是在追蹤任何媒體的時候,都要有「交叉比對」的習慣。

這是因為每家新聞都會有他自己的立場。如果在看新聞的時候沒有意識到這點而照單全收,容易看法偏頗。我至今對媒體的立場還不是很熟悉,所以我的補救方法是「交叉比對」──看到一則新聞後,抓取關鍵字做各媒體的比對。

例如「總統大選」,就比較《華爾街日報》、《Fox News》、《TIMES》的不同角度,並搜尋其主題,也參考一些立場不同、相對較不知名的美國社群媒體(美國主流媒體,政治立場分別是啥)。同時我也會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的媒體和台灣的媒體怎麼說。例如台灣的「報導者」會針對特定議題做一些深入報導,品質頗穩定。



結語:培養國際觀是為了給自己更寬闊的人生

你可能會問:假如我沒有打算出國,一輩子就待在台灣,那我幹嘛要培養國際觀?

正如我所說的,關於國際觀這件事我還在學習中,還不是頂尖專家。但是在關心國際的過程中,我逐漸體認到世界的深與廣。

所謂世界的「深」,我指的是它的複雜性。就像是我剛剛提到比對媒體的觀念,社會上的每個文化都有自己的價值觀,看事情的角度各自不同。能夠認知到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不同的聲音存在,可以更平心看待差異,甚至欣賞差異。

1. 所謂世界的「廣」,是指寬闊的想像力:

我開始知道有人在非營利組織辦公益路跑、有人在阿拉伯之春的時候被派去駐點研究、有人用數據分析法律實行成效,才發現過往對職場的想像太狹隘了。或許你可以跳脫去找雇主的被動想法,按照自己的才能,開發出一條獨特的獲利模式。

2. 這裡帶到我最後要說的「廣義的國際觀」:

要獲得欣賞差異的能力,以及寬闊的想像力,熟悉國際事務並不是唯一方法。「熟悉國際事務」是一種才能,但是「國際觀」是一種教養。或許透過歲月的洗鍊,你會變得既寬容又有創意,那也符合國際觀的定義。不過儘管如此,「熟悉國際事務」這個才能依然不失一個有趣又有料的、值得追求的目標。

附錄:如果想要培養更深入的觀點

知道越多資訊,會產生越多疑問,並開始想要求證。一般的媒體不再滿足你,你會訴諸書籍甚至論文。我必須承認我目前累積的知識還不足以讓我進入這個境界。但是我在學校會很多機會自然的接觸到不同角度的國際辯論。

【註一】非洲的一個國家,在衣索比亞左邊、蘇丹的南邊,2011 年公投獨立。2013 年起爆發內戰,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與反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IO)之間的衝突持續至今。2014 年以後 Fragile State Index 一直是全球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