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jcc

為什麼「打」不停?有效因應孩子的攻擊行為�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2017年08月18日
為什麼「打」不停?有效因應孩子的攻擊行為�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PlurkfacebookLinetwitterGoogle Bookmarks轉寄好友
3261
行為態度
當你看見孩子舉起拳頭,向另外一個孩子揮下去時。第一時間,我們的反應通常是「你在幹嘛?」「為什麼你要打他?」

這個「為什麼」,我們說的很自然。但卻忽略了一個可能存在的風險:多問為什麼,反而把孩子推去找理由、找藉口。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孩子有許多的理由,但卻忽略了自己所存在的不適當行為與反應。

我們常問「為什麼」,多少反映一件事,我們期待孩子把事情的緣由、經過說出來。在他說出來之後,我們再來告訴他,他哪裡不對。然後,再告訴他要向對方道歉,而且以後這個打人的行為要改。

一切似乎很理所當然,很SOP的流程。而且我們也很天真地以為問題就如此解決。

但是你會發現,處理之後,孩子打人的問題依然出現。

實務上,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對於動手打人的回應:反正大人也不會怎麼樣?頂多跟對方說對不起,或老師會對我說「下次不可以再打人!」頂多就是不准下課,罰站或罰抄生字。

為什麼這樣的行為在處理後,卻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出現?我想,關鍵在於你忽略了以下的步驟。

關於打人(或其他不適當行為),在處理過程中,我們須關注在幾件事:第一是練習自我行為覺察,第二是給予有效行為後果,第三是發展適當替代行為。

先來談自我覺察。過去,我們很慣性地在孩子動手打人之後,不假思索就問孩子一句「你為什麼要打人?」這往往很容易讓孩子把他的行為,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來塘塞。「你為什麼要打人?」「誰叫他以前也打過我?」「你為什麼要打人?」「誰叫他站在那邊不讓開?」「你為什麼要打人?」「誰叫他不願意請我喝飲料?」

你會發現,當我們不斷地問孩子為什麼?這時換來的,卻是孩子不斷為他的行為在找理由。這個過程中,孩子並未去覺察自己的攻擊行為。如果連覺察都沒有,那行為又如何會改變?

當行為發生時,我會以相當冷靜的方式問著孩子「你在做什麼?」這麼做的目的,就像讓孩子啟動自我行為的行車記錄器。像錄影的概念一樣,孩子必須重新回來檢視在剛才的那段時間,自己到底做了什麼事?

這一點,我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親口說出來。

當從孩子的口中說出來,孩子就有機會一次又一次來覺察自己的行為,例如揮拳的過程。當你問孩子「你在做什麼?」孩子回答你「我動手打他」這時,孩子坦誠地告訴你他自己做了這件事。

緊接著孩子必須要對這動手的行為負起責任,換來應有的行為後果。然而,這個後果是什麼?建議把球拋回給孩子,讓他來告訴你,他這個行為該負什麼責任?他這個行為我們大人可以怎麼處理?由他來說服我們。

如果孩子今天對你說「好啦!就罰我一個禮拜不下課」「我去跟他說對不起總可以吧?」這時,我會反問孩子「為什麼罰你一個禮拜不下課,明天開始你就不會再動手打他?」「為什麼你跟他說對不起,明天你就不會再打他?」

孩子必須要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來說服你。在行為後果的處理上,建議你不要急,採取慢慢來的方式,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自己這個行為可能換來哪些嫌惡的後果。例如有些孩子在意你不跟他說話,有的孩子在意權利被剝奪。每個人都有他特別在意的事,都存在個別差異。

當行為後果有了,接著我們就可以再來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或者問題解決能力。也就是說,當面對類似的事情時,孩子如何捨棄過去的攻擊行為,而試著採取比較積極正向,可被允許的替代行為。

請提醒自己,這些問題解決的替代行為,絕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口頭說說。而是必須將腦力激盪下來的問題解決策略,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實地演練,讓孩子實際經驗問題解決技巧。好讓未來,如果真的又發生類似的事情的時候,孩子可以在第一時間表達出適當的反應,而揮別過往那打人的行徑。


Photo:Lance Shields, CC Licensed.

* 本篇文章同步刊登在【親子天下嚴選】